“黑五”来临 中国消费者“海淘”需避坑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日前,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华闻派”刊登文章,分析比较了中国大型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和英国的购物打折季“黑色星期五”的不同,为中英消费者指出一些需要规避和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享受较优惠价格的建议。

  文章摘编如下:

  这中国的大型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刚刚过去,而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购物打折季“黑色星期五”(以下简称“黑五”)也要拉开帷幕。

   2019年的“黑五”是11月29日。在美国,“黑五”一般是指感恩节后一天,逐渐演变成了为期四天的大型促销活动,并催生了“商家周末”和“网络周一”,即从周五至下一个周一,从线下到线上,美国全民进行购物狂欢。

  后来,这股热潮也席卷了英国。英国也会在圣诞节之前,开始为期4天的“黑五”折扣活动。

  “黑五”与“双十一”有何区别?

  与英美的“黑五”相比,中国“双十一”的受众较年轻,购物行为也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区域。

  “双十一”大约在2007年左右,摇身变成了“光棍节”,成为了广大单身族们的狂欢节,人们或许会在这一天黯然伤神,又或者通过与朋友聚会、约会来摆脱孤单。

  淘宝商城(天猫)则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于2009年首次推出了“双十一”购物季,将“单身者的悲痛”化作“购买力”,打着全场包邮,全年最低价的口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钱包。

  从此,“双十一”成为了天猫淘宝的代名词。“双十一”购物节进展到2012年,当日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网络周一”,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购物节日。面对中国国内消费者这样的庞大市场,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要说“黑五”与“双十一”的主要区别,除了“黑五”更加古老之外,其延续周期也相对较长,不仅可以网上购物,许多商家的实体店也会同步推出折扣。

  同时,相比于“双十一”针对年轻受众群体,“黑五”的受众以家庭为主,所以每年“黑五”,疯抢最为厉害的都是大型家电,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那疯抢的场面,可以说是“战况激烈”。

  2019年,英国的亚马逊电商平台先下手为强,提前拉开了“黑五”战场,从11月22日就开始打折,将折扣日延续至8天,让人总能抽出一天空,来看看有哪些“便宜”可占。

  2019年“黑五”的实操攻略

  2019年“双十一”已过,剁过的手想必又长出来了。那么,“黑五”作为在英美生活的人们最为盛大的购物狂欢节,有哪些坑要注意别踩?又有哪些值得买?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消费者组织Which就批评2018年的折扣有水分,在他们研究的83件单品中,只有4件是真的在“黑五”时更便宜。

  比价结果证实,滚筒式烘干机、智能扬声器、咖啡机和电视外接音箱在“黑五”之外,还有更便宜的价格。比如,在某实体商店,一款电视外接音箱在“黑五”期间价格299镑,但之后的一月内,又下跌了49镑,且这个低价持续了5天。

  此外,一些国外的美容服饰网站,也将加入黑五大军,不仅可以买到折扣单品,还可以直邮中国,方便了中国的消费者。

  目前,很多英国商家也已经放出了折扣宣言,把“折扣”亮出来。

  如何在“黑五”期间买到令自己满意的东西?当地华文媒体提醒中外消费者:

  1. 购买之前列好清单。在开始购物之前,先列出需要或想要购买的商品以及准备花费的金额,以免最后买了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

  2. 提前为自己想买的商品做好调研。调查发现,网络购物者经常有被虚假评论误导的风险。因此,在购入商品前,充分了解,以免买到以次充好的商品。

  3. 担心自己买的不是最优价格?研究表明,最好还是等黑五那天真正来临,再开始购物,不仅会有更多商家加入这次活动,可能折扣会更低。也可以查询网上的比价网站。

  4. 如果买完了不喜欢?可以退。购买之前看清退货须知,一旦不喜欢还有反悔机会。同时,有些商品还会推出比价服务,如客户在购买商品不久后就价格下跌,也可以提出退还差价。

  5. 网上购物别忘了还可以返现。一些现金返还网站会与几千家零售商合作,让消费者在享受黑五折扣同时还能返现,助钱包早日回血。(来源: 中国侨网 /记者刘雅静)

德国人士:试图以外部干预“解决”香港问题只会适得其反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针对中国香港近期局势发展以及美国国会日前通过“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来自德国经济界和智库、传媒领域的多位人士近日在采访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外部强行施加的干预甚至制裁等极端对抗手段只会对解决香港存在的问题起到反作用,应予以警惕。

图为让-克里斯托夫·巴斯。(资料图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图为让-克里斯托夫·巴斯。(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在香港和柏林两地从事企业咨询等事业的柯尧臣(Jochen Kleef)在港多年,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谈及美国国会日前通过的“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柯尧臣认为,美国现在应该做的是先“打扫干净自己的房子”,再去关注别国的事务。在他看来,美国和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表现出两国似乎都“难以接受新的时代”。他指出,两国的态度都基于其拥有或曾经拥有过的世界霸主地位,“但过去的已成为过去,世界正在向前发展”。

  柏林智库“文明对话研究所”首席执行官让-克里斯托夫·巴斯(Jean-Christophe Bas)认为,外部强行施加的干预甚至制裁等极端对抗手段不应成为香港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最首要的应当是鼓励开展对话,在各方不同的价值和观念中寻找到一致之处或共同基础”。

  让-克里斯托夫·巴斯强调,既然《基本法》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香港居民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利,“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都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些外部干预令我感到警惕和担忧”。

图为希伦贝克。(资料图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图为希伦贝克。(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亦有人士注意到西方在对待中国议题时长期抱持的双重标准。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新闻图片社社长希伦贝克表示,国际社会的认知中存在太多片面性:“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时,它的成功和政治扩张受到普遍赞扬。而当中国正在向前追赶时,却遭来诟病。”

  “于是,一方在非洲或拉美的投入就是所谓‘无私并造福人类的’,而另一方则是‘怀有政治动机,目的是让对方成为附庸’。”希伦贝克强调,这种双重标准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他续指,当中国人口增长时,有政客便“拉响警报”,甚至警告所谓“黄祸”。“不像有的国家急需控制人口增长却无所作为,中国领导人采取了计划生育措施,这却又被指责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非民主干预’。”

  “当然,我也不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也在努力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需要其领导层给予极大的耐心和审慎。”希伦贝克说,“人们应该高兴的是,当某些自诩优越民主摇篮的国家展现本能驱动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时,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像他们那样。”

  展望未来,让-克里斯托夫·巴斯强调,只有对话和包容,而不是暴力和对抗,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柯尧臣亦希望,随着中国香港特区第六届区议会选举日前落下帷幕,香港的社会局势能够及时降温、减少戾气。(来源:中新社/ 记者 彭大伟 )

桂从友大使就中瑞媒体交流接受瑞典“媒体”栏目专访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11月26日,桂从友大使在使馆就中瑞媒体交流接受瑞典“媒体”栏目专访。

问:上周我们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使馆批评瑞典媒体和记者的战略的报道。请问使馆这么做是为什么?

桂大使:我们使馆对瑞典媒体的回应都是被迫的,不是我们主动发起的。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待人之道:朋友来了有好酒。中国人自古的伦理原则,“礼”字当头,“礼”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礼”的内在精神是“仁”,“仁”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不树敌,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侵犯他国利益,不对他国构成威胁。我们使馆的使命就是与驻在国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交流,交朋友,在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架起友谊与合作的桥梁。

就我本人来说,在我20多年的外交工作中,一直对所接触的所有媒体朋友尊重有加,坦诚交流。我来瑞典工作以后,也渴望与广大的瑞典媒体朋友交流、交朋友。但你们有些媒体人士拒绝与我们见面交流,却总是批评、指责中国,甚至恶意攻击、抹黑中国。

更为奇怪的是,这样的媒体人士,有的从未去过中国,有的只往台湾跑却自称为“中国问题专家”,还有人身在台湾或斯德哥尔摩却开办什么在北京的博客等等。这令人不解。我们呼吁这些媒体人士到中国去看看,用自己的亲眼所见来说话。

我们欢迎批评。媒体人士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针砭时弊。但批评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制造假新闻。批评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引发社会混乱,不能煽动仇视。我们从未主动批评过瑞典媒体人士,我们的批评都是忍无可忍,被迫回应。即使对那些恶意批评中国的人,我们仍欢迎他们来沟通交流。(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