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英国家长高额请家教 汉语普通话价格最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据英中时报微信公众号“英中眼”报道,近日,英国某教辅平台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家长们每年平均花费17亿英镑给孩子请家教,其中汉语普通话家教价格最高。因此,活动人士呼吁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学费补助,以实现“公平竞争”。

  最近,英国某教辅平台调查发现,英国家长一年花费17亿英镑用于给孩子请家教。其中,约有1/4的学生在课外请家教,家教的时薪为34.22英镑,一些所谓,“超级家教”时薪最高可达200英镑。近1/4的中学教师在过去两年里做过家教。

  此外,不同科目的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其中,汉语普通话是最昂贵的课程,家教时薪为53英镑,其次是物理家教(47.5英镑)和化学家教(45.80英镑)。历史家教平均时薪最低,为32英镑。

  调查还发现,英国家教费用呈现地区差异。平均时薪最高的是汉普郡,为39.56英镑;其次是伦敦地区和萨里郡,分别为39.01英镑和38.89英镑。平均时薪最低的是格洛斯特郡,仅为29.33英镑;约克郡则稍贵一些,均价为29.60英镑。

  该教辅平台负责人亚历克斯•戴尔表示,很多人忽视了家教费用的地域差异。从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教辅界存在南北差异,和房价一样,英格兰南部的家教费用更高。对于成千上万的学生来说,家教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失望,取得满意的成绩。

  据了解,目前英国的家教行业缺乏监管,导致家教时薪如此之高,而高收费也造成了不同收入群体的教育差距。超过1/3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曾在课下接受过家教,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1/5。

  英国教育慈善机构萨顿信托基金会创始人彼得•兰普尔表示,家教是一项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业务。很明显,父母们想要尽他们所能来支持他们的孩子。但家教的日益盛行对社会流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25英镑的时薪不是大多数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为了公平竞争,政府应该考虑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教育补助,使他们能够负担起为孩子请家教的费用。” 兰普尔说。(来源:中国侨网)

新疆籍侨胞:新疆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十年前,老家的村子里还是土路,也没有自来水。”回忆起家乡新疆喀什市乃则巴格乡当年的情景,旅居吉尔吉斯斯坦的侨胞西尔艾力仍记忆深刻,“而如今,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自来水、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村子里铺了水泥路,还装了路灯。”

  日前,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该“法案”无视新疆的稳定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客观事实。对此,几位新疆籍侨胞与记者分享了他们亲身感受的新疆发展变化。

  “新疆石河子发展太快了,每次我回去都有新面貌,老旧街道被现代化的街区取代,城市高楼林立,交通很便利。”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执行主席朱江说。

  朱江表示,近年来新疆最大的变化是治安极大改善。“以前我回新疆,总是或多或少有些担心安全问题,现在新疆社会稳定,让人感觉踏实,有安全感!”

  朱江说,“在加拿大,我身边一些外国朋友对新疆的情况不了解,他们问我去新疆旅游安不安全,我告诉他们放心去吧,新疆非常安全。”

  澳大利亚中国新疆青年会会长崔奕龙也有同感,“早些年我还在新疆的时候,父母经常叮嘱我晚上要注意安全。最近几年,每次回到乌鲁木齐,我都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夜市吃烤肉、喝酒、聊天,治安问题完全不需要担心。”

  西尔艾力认为,教育培训让学员掌握了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对改善治安环境也很有帮助。西尔艾力的亲戚曾在教培中心培训7个月,“现在他的汉语水平非常好,还利用学到的职业技能在油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西尔艾力说,新疆少数民族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也得到充分尊重。“以前清真寺里没有暖气,冬天很冷,现在政府给每个清真寺都装了暖气,还会定期给清真寺做维护维修,清真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备。”

  “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我今年7月回乌鲁木齐,看到游客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的入口处排了长长的队。”崔奕龙告诉记者,大巴扎是新疆特色集市,卖瓜果、干货、馕等饮食,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感受地道的新疆文化。

  崔奕龙说,新疆旅游景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备了,“过去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旅游要坐十几个小时大巴,现在开通了航线,乘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阿联酋新疆同乡会会长阿不来提·买买提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

  阿不来提·买买提把投资的目光放到家乡,2017年他与新疆企业合作,在乌鲁木齐投资建设了儿童娱乐城项目。在他看来,新疆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新疆籍侨胞也有责任为家乡发展出力。( 来源:中新社/ 吴侃 )

英“双12”大选约翰逊迎大胜,脱欧剩“最后几公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英国“双12”大选刚落幕,现任首相约翰逊就得到了好消息:最新统计称,保守党已获得359席,超过在议会占据多数优势所需的326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英国《卫报》截图。

  社交媒体“推特”上,保守党官方账号在13日凌晨就贴出了“胜利海报”:加粗文字“出口民调:368席,保守党多数政府”旁,是一张约翰逊踌躇满志的脸。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英国保守党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另一方面,工党领袖科尔宾在13日凌晨3点承认败选,并称自己将在下次大选前辞职。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截图

  目前,英国多家媒体已在预测新政府动向。英国路透社称,“英国注定要脱欧,约翰逊的选举胜利已隐约可见”;《金融时报》则表示,“大胜的约翰逊现在必须将脱欧口号变成现实”。

  这一次,英国终于要走上脱欧“快车道”了吗?

  保守党获重大胜利,靠“选民疲惫”和“病毒式”口号?

  13日凌晨,英国多家媒体最新统计数据称,英国下议院650席中,保守党已获得359席,而工党所获席位刚刚超过200。

  此前的出口民调预测,保守党将获得368席,将是30多年来的最大胜利,而工党则可能遭遇1935年来的最大败笔。

点击进入下一页

英国投票站仍在统计选票,结果陆续公布。

  报道称,工党失去了雷德卡、塞奇菲尔德、达林顿、奥克兰主教区等多个长期以来坚定支持该政党的地区席位。

  奥克兰主教区在过去134年来从未选出过保守党议员,但这次,保守党候选人戴恩娜•戴维森战胜了工党候选人,赢了对手近8000票。

  对于这样的结果,约翰逊在社交媒体上感谢选民;欧盟表示“喜闻乐见”;而科尔宾则在13日凌晨承认败选,并宣布将辞职。

点击进入下一页

投票站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工作。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称,约翰逊此次的大胜与他简明的竞选口号——“完成脱欧”有关。

  开启竞选活动以来,约翰逊在各种场合带着这句口号“花式”竞选,除了常规的演讲外,他还翻拍电影《真爱至上》片段、甚至在投票日前一天及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逾50次,可谓“病毒式”传播。

  而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经过三年“长跑”,民众已对脱欧感到疲惫,谁能搞定脱欧,谁就手握选票。相对于工党与欧盟重新协商脱欧协议,并举行二次公投的主张相比,保守党的目标更明确,也更快捷。

  这一次,以“拖”出名的英国人,也想要个“嘎嘣脆”的结果。

  “豪赌”成功的约翰逊 是时候“撸袖子”干了

  此次大选保守党的胜利,对约翰逊而言有重要意义。此前,因2017大选失利造成“悬浮议会”,前首相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在下院三次被阻,约翰逊上台后拟定的新协议也迟迟得不到表决机会。

  而如今,随着下议院大幅换上“自己人”,这个局面将被打破。13日凌晨,出口民调刚预测保守党胜利不久,约翰逊表示,将于下周把此前受阻的脱欧协议再次提交议会表决。英国这下有望于2020年1月31日离开欧盟。

  不过,赢得大选对约翰逊和英国脱欧并非“一劳永逸”的事。即便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欧,还将开启11个月的过渡期。在此期间,英欧将要协商未来的贸易关系。约翰逊此前表示,不会延长2020年底的过渡期限,但外界普遍分析称,他难以完成这个目标。

  部分分析人士认为,约翰逊将利用下院多数优势,压过保守党内强硬脱欧派“欧洲研究组织”的主张,推动与欧盟保持紧密联系的贸易协定,避免贸易障碍。

  但在约翰逊的竞选宣言中,从未提到将采取更为温和的脱欧战略。事实上,为了不吓跑温和派的选民,保守党在竞选活动中,都没让“欧洲研究组织”的议员出席。然而,他们仍将在新议会中组成一个强大的集团。

  面对近在咫尺的阻碍,约翰逊倒是表现的极为淡定,他曾表示,“很久之前我是个记者,越到截止日期越能集中精力。”

  脱离欧盟,约翰逊能带走英格兰,带不动苏格兰?

  大选结果接近尘埃落定,保守党取得重大胜利。《华尔街日报》称,约翰逊实现脱欧的承诺,获得了大量英格兰选民的支持。然而,在苏格兰,大选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苏格兰民族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在该地区59个议会席位中取得48席,比2017年大选多13个席位,而保守党则失去了13个席位中的7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13日凌晨,苏格兰首席部长妮古拉•斯特金表示,将向约翰逊提出要求,推动二次苏格兰独立公投。她直言:“约翰逊或许有权带英格兰脱欧,但他无权带上苏格兰。苏格兰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

  然而,这项举动势必将受到阻碍——约翰逊此前曾直言,无论大选结果如何,不会授权斯特金的独立公投请求。他认为,在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后,没有理由再重来一次。

  2014年的首次苏格兰独立公投中,该地区人民以55%的多数决定留在英国。而此次“双12”大选前一项民调显示,若英国实现脱欧,多数苏格兰人想要脱离英国;但若英国留在欧盟,多数苏格兰人选择留下。

  因此,这次大选的结果,或许意味着苏格兰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来源:中新网/ 作者:郭佩珊 )

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打造三个世界级增长极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在京闭幕。会议指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多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三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必将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将此三个区域作为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是比较新的表述。”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重心在中国,而中国增长的明星地带就在这三个区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强调将此三地打造为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在刘志彪看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无非就是先进产业,而产业落地则需要区域空间。中国的这一区域空间在东部沿海地区,再具体一些就是此三地。

  纵观中国经济版图,三地工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链比较齐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一定实力;三地还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较好,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正好是中国南中北三大动力源,这样的区域板块布局十分合理。

  动力源的使命就是要增加创新力,三大动力源的共同特点就是国际经济竞争力较强。与此同时,三大区域的产业布局也各有所侧重,相互补充。

  会议还特别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还是在“十一五”规划中,等到“十三五”规划,则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创始人、教授伍新木认为,城市群是承载国家经济实体的最重要平台,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要走向分级、分等,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引领作用,也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但也有专家表示,当前中国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还需击碎一些壁垒,要对区域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根本性解决。

  目前,上述三个区域在一体化上都面临一些挑战:长三角地区的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京津冀三地发展失衡;粤港澳大湾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真正可能长期地、持续地扭曲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可以归结为制度方面的阻碍因素。”刘志彪认为,要将三大区域打造为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首先要做的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除此之外,还应打造区域联动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区域开放市场,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规格的区域协同决策机制等。

  专家认为,在上述定位引领下,三大区域将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增量。其一是地理空间增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其二是发展空间增量,通过更多领域和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协同互动,通过区域内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功能业态升级,进一步激发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潜能。( 来源:中新社/ 王庆凯 杜佳卉 )

应对下行压力 中国提出经济质与量“双目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在北京闭幕。面对日益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提出发展“双目标”——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大飞跃,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随着中国步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中质与量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关注。

  “增量是经济提质的前提,二者并不矛盾”,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保持量的合理增长非常重要,没有增长其他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此基础上经济发展才可能有质的提升。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亦指出,短期之内预计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这就意味着要科学稳健地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使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偏离潜在增速轨道。

  尤其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保持合理经济增量也是应有之意。

  不过,随着中国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轨”,质的提升已愈发受到重视。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高质量发展”一词共七次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晋京分析说,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如今大部分已成为增速较低的存量动能,尽管通过高投资还可以将它们拉起来,“但这不是中国需要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量动能必须具有较高质量,符合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至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增长,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发展市场,另一方面要保障民生,从而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目标指引下,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内需潜力。前三季度,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3%,成为经济运行名副其实的“压舱石”。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到,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中国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日益提升,但供给还跟不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中国市场在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中高端公共服务和一些中高端制成品上的供应还存在很多短板。一旦弥补上这些短板,就能从根本上对经济增长起到倍增效应。

  深化改革培育新增长点,是中国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又一支撑。经历多年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后,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正转向市场主导的区域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指出,此次会议就区域经济提出了“3+3+N”的布局,尽管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已成为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但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中国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也是官方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看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核心是让其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他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对于民生问题,会议亦着墨颇多。会议提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等。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总体来看,周景彤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相信只要中国在创新、协调上下更大功夫,经济就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效率更高且更加包容,“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实现”。( 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恩博 )

SIDA ger 380 miljoner till UNDP för att Öka takten i klimatarbetet

Av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Dec. 13(Greenpost)–Det är nödvändigt att skala upp insatserna för klimatet, det står klart under toppmötet i Madrid. Sida och UNDP har nu avtalat om 380 miljoner kronor under fyra år i en bred insats för klimatarbete och miljö, som ytterst syftar till att utrota fattigdom.
Vattenliljorna är vackra men de hotar den biologiska mångfalden i sjön. Här jobbar människor med att rensa i sjön och återplantera skog runtomkring.

Det svenska stödet ska användas till att hjälpa fattiga länder att skydda biologisk mångfald, ta hand om ekosystem och hantera vatten och havs-frågor på ett bättre sätt. Att finansiera hållbar matproduktion är också ett fokus, precis som att skifta till rena och förnybara energikällor. Framför allt handlar det om att öka omfattningen och öka takten i arbetet med att rädda klimatet och ge stöd till utvecklingsländernas egna klimatplaner.- Världen möter stora utmaningar i klimatförändringarna, och det drabbar ekosystemen som är så viktiga för matproduktion, vatten och hälsa i alla världens länder.

Med det här stödet kan UNDP arbeta strategiskt med att hjälpa länder ställa om till hållbara system, och det är särskilt viktigt för människor som
lever i fattigdom och som drabbas värst av det förändrade klimatet, säger Carin Jämtin, Sidas generaldirektör.

UNDP arbetar redan med stöd från Sida med att återställa förstörda skogar och jordbruksmark, hjälpa städer och samhällen att anpassa sig till ett förändrat klimat och få tillgång till ren och modern energi. Till exempel har minst hundra länder fått hjälp med att sätta och följa upp mer ambitiösa mål för minskade utsläpp genom att jobba med transparens och inkluderande processer.

I till exempel Kenya och Mongoliet hjälper UNDP till med att integrera
principer för grön ekonomi och att se till att gruvindustrin sköts hållbart.

– En viktig avsikt med det nya stödet är att UNDP ska kunna bidra till ett helhetstänk inom miljö- och klimatområdet. UNDP finns på plats i länderna och genomför många av projekten som vi och andra finansierar, och de kan hjälpa till med att göra tydligt hur allt hänger ihop.

På så sätt hoppas vi att våra och UNDP:s samarbetsländer kommer utveckla sin kapacitet att hantera sina egna miljö- och klimatproblem, säger Elisabeth Folkunger, programansvarig specialist på S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