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首届中阿峰会将进一步深化中阿友谊和战略合作——访阿盟秘书长盖特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开罗12月8日电 专访:首届中阿峰会将进一步深化中阿友谊和战略合作——访阿盟秘书长盖特

  新华社记者姚兵

12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布·盖特在埃及开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姚兵 摄

  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即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布·盖特7日在开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首届中阿峰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标志着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友谊和战略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深化。

  盖特说,中国的成功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国际社会的繁荣与安全,对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平衡发展也十分重要。中国视野、中国发展以及中国投资对阿拉伯国家很重要,中国也需要同阿拉伯世界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等倡议受到阿拉伯世界广泛欢迎与支持。

  2004年,中国和阿盟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成为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集体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盖特表示,他对阿中合作,特别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8年以来取得的合作成果感到欣喜。盖特认为,首届中阿峰会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提供了分享彼此愿景的机会。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而且一直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盖特强调,阿拉伯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盖特对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之间日益加强的经济合作表示欢迎,希望双方贸易额能节节攀升。他同时期待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不断增加投资。

  盖特赞扬了中国在帮助阿拉伯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由衷感谢中国为这些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

  盖特指出,中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阿拉伯国家站在一起,其中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中国全心全意地支持和理解阿拉伯国家的立场,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是开放的,双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盖特对此深信不疑。

  “我相信,首届中阿峰会将是一届成功的峰会,将给阿中双方带来共赢结果,会让双方关系更加牢固。”盖特说。(参与记者:刘佳琪、鲍佳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利雅得12月8日电(记者吴中敏 刘华)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

  习近平指出,很高兴时隔6年再次访问沙特。我对上次访问沙特的情景记忆犹新。我高兴地看到,我们就发展中沙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都正在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中沙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中方视沙特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发展同沙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沙方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各领域合作,服务两国的发展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这是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新华社发

  萨勒曼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沙特,您2016年对沙特的成功访问令人难忘。近年来,沙中两国战略对接和各领域合作都取得良好进展,双方在诸多问题上都拥有重要共识,中方的利益也就是沙方的利益。我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同习近平主席一道努力,推动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造福友好的两国人民,这也有利于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安宁。

  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这是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

  丁薛祥、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携手努力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围绕会议最重要的预期成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进入最后冲刺时刻。中国正继续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和协调力,积极推动谈判成功,为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作出中国贡献。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是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约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2010年国际社会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即“爱知目标”,其中设定20项目标,但到2020年没有一项完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正在谈判中的“框架”是为到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已过去近两年,时间紧迫,参会各方都表现出了推动“框架”达成的强烈意愿。正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主席伊恩·波因纳所言,本届大会至关重要,希望看到各方达成有足够雄心而又务实可行的最终“框架”,切实遏制自然系统退化趋势。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中国已带头夯实基础。中国自担任COP15主席国以来,全面履职尽责,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沟通协调,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和协调力,积极推动磋商谈判进程。在昆明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上,中方在高级别会议期间首次设置并成功举办了领导人峰会,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有力的举措。第一阶段会议还通过了《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提供了政治动力。

  第一阶段会议以来,中方组织召开了近40次公约主席团会议,并在工作组会议中作为主席国积极协调各方,推动各方为达成“框架”相向而行。目前,“框架”结构及核心表述已经基本成型。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说,中国作为大会主席国与各方接触、了解并解决观点分歧、推动雄心处于合理水平,这对达成基于科学、未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框架”而言是基础性作用,因此中国在谈判中的作用尤其在最后两周的冲刺时刻绝对关键。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亟待各方践行共同体精神。“框架”谈判并非一帆风顺,各方在一些具体议题上还存在分歧。“框架”的通过和实施最终也有赖于其实施机制,尤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调动和资金支持,这是“框架”谈判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中方期待,“框架”的制定、通过和执行过程真正体现多边主义,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呼应并践行本届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所体现的共同体精神,展现出化解困难与分歧的智慧和勇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基础,这正是本届大会主题的含义。我们必须确保地球生命得到妥善维护、妥善保护、妥善恢复,在可持续利用中公平合理分享相关惠益。

  “我们在期待,世界也在期待。”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6日在第二阶段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期待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拿出最大诚意,展示最大的灵活性,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框架’达成。”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只要国际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就有望取得积极进展,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征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在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聚焦哪些话题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7日电 (国际观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聚焦哪些话题

  新华社记者郭爽 金晶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挑战,共同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达成,擘画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蓝图,是此次大会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关切所在。

  亟需通过“框架”

  继2021年10月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办后,COP15第二阶段会议继续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制定并通过“框架”,这将是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预期成果。

  “框架”是为到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新华社记者说:“COP15及正在制定的‘框架’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化进程,使全人类能够享受生物多样性为减少贫困、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惠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6日表示,据估算,到2030年全球生态系统退化每年导致3万亿美元损失,本次大会亟需通过“框架”。“发达国家必须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大胆的财政支持。我们不能指望发展中国家独自承担这一负担。”

  “没有另一个地球。”《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框架”旨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穆雷玛指出,“中国政府已花费大量时间,努力推动‘框架’磋商,并组织众多活动,与各方讨论,为制定并通过‘框架’积极准备”。

  五个关键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为使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真正的进展,“框架”需要目标高远,又要具备可操作性。穆雷玛说,各方需关注导致自然损失的五个关键直接驱动因素:改变海洋和土地的用途、过度开发生物、气候变化、污染、外来入侵物种。

  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其中,由农业和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碎片化和土地使用变化使许多地区丧失了80%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各方还需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等。

  大会秘书处指出,在COP15上达成的解决方案应涵盖整个社会,包括金融部门、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要让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参与到与自然有关的决策过程中。

  缔约方需就资金问题达成协议,包括富裕国家将提供多少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获取渠道和利益分享问题,特别是在涉及使用遗传资源数据方面。

  谈判焦点问题

  目前,在中国的积极协调和多方共同努力下,“框架”结构和核心表述已基本成型。然而,各方在“框架”文件的具体内容上依旧存在分歧,还需在大会上就“框架”有效性和公平性的许多实质性问题达成一致。谈判焦点问题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各方的主要挑战和执行能力差异。由于196个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方生物多样性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执行能力各异,在资源调动、惠益分享等重点议题上存在争议。

  穆雷玛说:“每个缔约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先事项……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框架’将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框架’。我们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不让任何人掉队。”

  第二,资金问题。之前的COP10会议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爱知目标”共20项,到2020年,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爱知目标”没有达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和技术。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每年高达7000亿美元。尽管越来越多的政府承诺达成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协议,但包括如何调动必要资金等关键问题目前仍未解决。对此,发达国家表态消极。

  第三,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大量遗传资源被发达国家夺取,而由此产生的惠益却并未与前者共享。面对不同意见,各方需为规范使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找到解决方案。

  “未来两周内,196个缔约方不仅将展开谈判,更有义务让‘框架’得到通过。”穆雷玛表示,缔约方需要关注最终目标,即必须通过一个雄心勃勃、可实现、可操作的“框架”。各方现在的工作是聚焦目标,完善文本,寻求妥协,带领我们踏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之旅。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聚焦哪些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