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 北欧华人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2日,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剧场隆重举行。
风雅中华:策划 黄斯斯。
舞蹈:朱瀛盈,张如玥,王积平,王微肖,杨鸿宇,尹畅,黄于烨。
陈雪霏录制
北欧绿色邮报网 北欧华人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2日,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剧场隆重举行。
风雅中华:策划 黄斯斯。
舞蹈:朱瀛盈,张如玥,王积平,王微肖,杨鸿宇,尹畅,黄于烨。
陈雪霏录制
北欧绿色邮报网 北欧华人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2日,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剧场隆重举行。
相声《我要租房》
创作:赵晓林,孙天瑞,徐晓军。表演:赵晓林,孙天瑞。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2日,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剧场隆重举行。
粉墨人生:策划:窦春祥,徐晓军,权学宏,韩晶。戏曲演唱:天木,肖向平,冯昭璇,郝景霞。
乐队:戴思扬,李平野,李琪,郑沫,李冰玉,德阳。
陈雪霏录制。
北欧绿色邮报网 北欧中华网 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2日,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剧场隆重举行。
开场舞:大河精灵。编舞:蔡毓晶。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在第九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
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美国作曲家《漂亮女人》音乐创作者詹姆斯.牛顿.霍华德18日为瑞典电影学院研究生授课,讲述了他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之谈。
他为一首37秒的片头曲竟然创作了42个版本,用了7个月的时间,在导演都已经接受了倒数第二个版本的时候,他最后又突发灵感,创作了最后一个版本,然后把自己之前的努力全部推翻。胜出一个传世之经典作品。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听听大师是怎么说的?也敬请关注本网记者的提问。
Film score composer James Newton Howard will hold a Master Class on November 18 during the Stockholm Industry Days.
电影作曲家詹姆斯. 牛顿. 霍华德11月18日给研究生讲课。
Howard, one of Hollywood’s most versatile film music composers, has been scoring films for over 30 years, producing music for over 120 movies and several tv series. He has scored some of the most legendary films in history, including ‘Pretty Woman’, ‘The Sixth Sense’ and ‘King Kong’. He collaborated with Hans Zimmer on the Grammy-winning score for ‘The Dark Knight’ and composed all scores for ‘The Hunger Games’-series, which included a chart-topping single featuring Jennifer Lawrence. Howard has won an Emmy Award, been nominated for a Golden Globe and for an Academy Award a whopping eight times.
好莱坞最多产的电影音乐作曲家霍华德在过去30年中,为120多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曲。他也在电影史上为一些最有传奇色彩的电影诸如《漂亮女人》,《第六感观》,《孔王》等作曲。他在格莱美电影《黑衣骑士》中与汉斯.齐莫合作作曲,为《饥饿游戏》系列作曲。霍华德曾8次获艾米奖。
This year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BMI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He is currently composing music for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the highly- anticipated spin-off to the ‘Harry Potter’-series.
今年他获得BMI终生成就奖。他目前正在为《非凡野兽哪里找》连续剧作曲,人们高度期盼的这部连续剧堪比《哈利.波特》。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Nov. 20(Greenpost)–A seminar on Virtual Reality during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was held on Nov. 18.
北欧绿色邮报网视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海外华文教师“完美”远程培训开课仪式19日在诺贝尔故居举行。以下是视频实况。本录像主要是为那些没有能亲自参加开班仪式的老师准备的,也是为华文教师留存资料,当然,如果大家想温习一下开班仪式,也可以认真看看录像。
首先是李晓梅主任宣布开始并介绍嘉宾。
然后是方文国副秘书长,窦春祥参赞和郭延航主任讲话。
大家合影留念之后,李晓梅宣布开班仪式结束。
以下是北京四中网校李岩老师讲课。由于时间和磁卡原因只录了听说部分。
如果您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欢迎写信给我们:
chenxuefei@greenpost.se 或微信 chenxuefei7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电影《500米800米》的导演尧天正在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电影节,14日中午,本网记者陈雪霏在斯德哥尔摩国王花园酒店的新闻中心采访了他。
我未来要死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记者:尧天,欢迎你来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的采访。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斯德哥尔摩放映之后还是很受欢迎的。观众印象深刻。我看完电影之后,也问了一些人,她们觉得电影很美,很漂亮。首先想问你一下拍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什么?怎么想到要拍这么一部片子?
尧天: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斯德哥尔摩电影节参映这部影片。也很开心大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也表达更多的关注。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因为我本身也是8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候,我身边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他们有的是政府上班的公务员,有的怀孕之后,为了生第二胎,必须要失去自己的工作,包括自己所有的一切,社保医保所有的一切,就是牺牲特别大。所以说在那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放弃了生第二胎。但是,也有更多的人,迫切地想要第二个孩子,因为大家也知道,中国不仅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同时,很多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话,就非常想要个男孩。这种情况也比较多。甚至为了二胎,三胎就要到处去躲。到2016年,中国正式放开二胎,那么这段往事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我觉得把它给展现出来就很有意义,让更多的人去反思。去想象这段历史,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记者:就是说因为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也就鼓励你来认真反思这个,之前是不是有很多顾虑?
尧天:是,之前大家都知道这是属于非常敏感的一条线。现在政府也放开了,也开始反思,也开始客观地报道这个事情,给更多人一个选择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导向。也是很好的一个事儿。 在这个节点上我就觉得把这个事拍成一个影片,就很有文化价值。
记者:对于父辈来讲,当时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经历,但你作为80后独生子女,你觉得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尧天:从好处方面说,就是家庭的教育投入会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会优生优育,会更多地把她/他教育好,把他/她培养好,这确实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方面是,因为过多地把情感关注到她/他一个人身上,他们就无法去分享了,无法和兄弟姐妹分享了,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孔融让梨,但现在就没有孔融存在了。因为这所有的梨都是我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感受。
记者:回到影片上,你是怎么找到这个例子的?
尧天:我当时到当地去采风,和当地一个领导边走边聊,他跟我说,你看我们当地啊,就这么一座山,山上的很多人想法都不一样。山上的人就想多生孩子,因为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干。山下的人就拼命地挣钱啊,努力啊,奋斗啊,就觉得孩子太多,压力太大,不能要太多的孩子。所以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真实的,就是海拔800米以上的政策,跟800米和500米之间的,和500米以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根本,这是基于政策的真实。也是中国特有的政策现象,中国人多,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政策,根据这个出发点,我觉得这个很有趣儿。所以,就想着把三峡的文化含进来,长江是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再加上搬迁涉及很多价值观念的东西,象故土,亲情的割舍,流失,很多东西都包括在里边,反映人性的故事。
记者:所以,你这部片子不像《一句顶一万句》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来改编的。这是你自己编的,是吧?
尧天:对,这是我自己编剧。我自己写的剧本。
记者:从Idea,到剧本,到拍摄都是你自己做的。
尧天:投资也是我自己。
记者:哇,那你给我们介绍介绍你自己吧。
尧天:这个故事的根本就是当地领导的一句话。那是2007年的时候。
记者:就是说你的灵感就是从那时候来的。
尧天:对,当时我就一直想拍这个故事,也跟很多人聊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说这是个好故事,但是不是风险太大,所以,就一直拖到2010年的时候,我把剧本做完了。2014年在湖北宜昌的三峡库区拍摄的。我来来回回去了当地三次采访,和老百姓聊,把这个故事植于老百姓生活当中去。
记者:这个地方是当初领导说一句话的地方吗?
尧天:不是,领导说一句话是在重庆綦江县,拍摄是在湖北宜昌。
记者:你出生在哪儿呢?
尧天:我出生在安徽。安徽泗县。泗县在过节或者农闲的时候人们就出去要饭唱戏。当年那时候也经常发大水,所以,我们也有那种经历。
记者:这说明你是有亲身经历,有那种感受,人说八年磨一剑,你等于是差不多十年创作了一部作品。在这之前,你是做什么的呢?有什么背景呢?
尧天:我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的是电影导演专业。以前拍的片子多是宣传片。拍过数字电影。不能说好与坏,就是不像我现在拍的这部片子能够很真实地反映人群,原来拍的有宣传的意味。
记者:我注意到拍摄过程中人的脸部不是特别突出,故意的模糊或者是稍微远距离,你是不是全部用的群众演员?
尧天: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很多都是就地取材。都是在山区里找到的老百姓。他们平时生活就是那样。就是生活中的那样,因为他/她不会塑造,只会还原。你给她讲当时是怎么做的,你不用说,她自己就来了。
记者:你现场进行了很多创作。
尧天:现场加了很多东西,我们到一个地方如果不把当地文化给抓起来的话,那么这个电影拍出来不会感人的。因为它是强植性的戏剧性。包括山里边那些拆房子,那种拆法都是当地老百姓特有的拆法。到一个节气,他们要换瓦。
记者:张老头立即上吊了,这个是真事吗?
尧天:象老张这种人,生活中我见了很多。他有他的价值观念,他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且是无私地去做。但老张最早是抗美援朝的,打过仗的。肩上是有勋章的。他一辈子获了很多荣誉。结果,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又去上山下乡。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去植树造林。这回植树造林他又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了。真正把根扎下来之后,我又要搬走。到底我要去哪里,我的根在哪里,我是谁?我未来要死在哪里?他的根完全失掉了。他的一切就象水里的浪花一样,最后,他想,我就要死在这里。最后,他决定,我宁可死,我也要把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
记者:还有一个镜头,非常真实,红芬被抬到车上了。但当村里人拦他们的时候,村长说,放人。这个给人印象深刻。
尧天:这是真实的。为什么大家都拦它,当时大家都怕摊上这种事。红芬的嫂子告密。其实,这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我接触过身边很多这种情况,一个妇女怀孕了,不用说回她嫂子家,就是回她娘家,她娘家也不同意回来,我可以给你钱,我可以给你粮食,但你千万不能回来,你要回来,我们全家都完了。你要走得远远的。我见不到你我会想念你,你是死是活我都会挂念你,但你不要来,你一来,我们全家都会完了。这个很真实。
记者:她们有一种羞辱的感觉?
尧天:不是,她一来会牵连家人的。这个政策是对群体的。你一人有事,你们全家都遭牵连。这些人都去拦车,也不是见义勇为,其实,那帮人家里也有很多是怀了孕的。他们必须要拦,因为如果红芬被带走了,她的下场就是他们大家的下场。从这个出发点,车上的人说放人,也是从自身考虑的。如果不放,他也得被收拾掉。
记者:这还体现了这个男人的一点人情味。但是,紧接着漂亮的妇女主任,应该有人情味,但却非常冷漠。
尧天:这里就是反衬。本来女性是应该有人情味,但在那种政策下,被迫放弃自己的善良和母性,而去惩罚另外一些违规的妇女。这个妇女主任就是这样,她也说了,我无所谓,但你们所有人的乌纱帽都要丢掉。这是一个反衬。
记者:还有一个比较感人的就是老孙头儿,为了孙子,本来不愿意下山来,但还是很快就下来了。
尧天:这个人物就是等于,他要下来就等于他要放弃他的孩子。这是片中一个很重大的立意。他的孩子就在那窑里。那个窑就象子宫一样,在那烧着瓷娃娃,那瓷娃娃就是老孙的孩子。老孙为了孙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他已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后来他没有想到,他就说了一句话,我捏了一辈子的泥人,我都捏不住这一条命啊!在他心里,那条命已经丢掉了。所以,他就下来了。
记者:但是红芬和她女儿又特别喜欢下山,这也是非常真实的。
尧天:这就是这种角色的迷失。她觉得眼前看到的是很好的。但是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导致她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其实,片子里很多人物都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就是为了这个生命,所有的人凝聚到一块去了。都是在迷失。看,卫东是一个多么懦弱的男人,到最后,我结扎。为了换取不要追查老婆。就当是惩罚我了。这在政策当中也是可以的。
记者: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什么事都能想出办法。就是在这种纠结中,眼泪哗哗的,但最终,问题也就这么解决了。
尧天:都能变通。就是太极拳嘛。怎么着都能打来打去。
记者:这也能反映出来,计划生育这个政策实际上一开始我们都觉得特别对,后来又觉得特别不对。后来经过时间的冲刷,又拨乱反正了。这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
尧天:对,这也反映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吧。中国好多事情就是摸着石头走的。她没有什么可以效仿的,苏联已经垮台了。没有老大哥,只能自己走,所以好多东西对与错都是在进步。
记者:你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呢?
尧天:我下一步有几部片子。都与数字有关,一部叫《18里河》讲的也是关于人在社会中迷失的故事。然后,还有一个《三线三峡》讲的是,大家也都知道,当年有个三线建设。有很多高尖端的人才聚集到三线城市,这是出于战略考虑。但是这个题材太大了。我现在资金都做不到。再拍几部之后,再拍这个,但这部片子肯定会很好看。就有点象南斯拉夫的导演酷斯拍过一部《地下》。就类似那样的感人故事。
记者:祝你未来更成功,多拍些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这种片子,我觉得是非常感人的。不光感动中国人,也感动全世界的人,也能让世界的人真正了解中国到底是什么样,也能通过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中国。再次表示祝贺。谢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尧天:谢谢!
尧天有自己的电影公司,尧天的意思是尧天舜日,天下太平的意思。
他说,他才拍三分之一的故事,后边其实还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没有真正拍进去。或许以后如果能找到投资商,还可以继续拍上海和北京的故事。
《500米800迷》19日周六下午两点在ZITA1最后一次上映。
图文/摄像 陈雪霏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电视纪录片《吴晶那难以实现的梦想》11月6日在瑞典电视台网站播出。现在可以看视频:http://www.svtplay.se/video/10940049/wu-jings-omojliga-drom/wu-jings-omojliga-drom-avsnitt-1?cmpid=lnk%3Aem%3Apl%3A20161106%3A%3Adok
11月10日将在SVT2 20:00播出。请届时收看。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Oct. 10(Greenpost)--Oliver Hart and Bengt Holmström shared the 2016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It was awarded by Sveriges Riksbank but given b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aid Goran Hansson,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Filmed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法美荷三名科学家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而获得2016诺贝尔化学奖。请看视频: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然.汉松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法美荷三名科学家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而获得2016诺贝尔化学奖。
汉松说,他们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就是在肉眼看不见的分子那么大的层面赋予了可控的运动,如果给点儿能量就可以完成任务。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皮埃尔.索瓦滋,英国爱丁堡出生美国西南大学教授弗雷泽. 斯铎达特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对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汉松说,他们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就是在肉眼看不见的分子那么大的层面赋予了可控的运动,如果给点儿能量就可以完成任务。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皮埃尔.索瓦滋,英国爱丁堡出生美国西南大学教授弗雷泽. 斯铎达特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对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林泽教授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时说,三位科学家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们在分子那么大的范围内开发了可以移动的机器,这样,人们就有可能根据人类的意愿让它执行任务了。当然,实践应用还没有开始,现在只是刚刚开始,但是,有可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作用。
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资料,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尔曼在50年代就曾经设想畅谈是否可以发展比手要小得多得多的机器手。没想到他的畅想和疑问在1983年有所突破。当然和他想的不太完全一样。
笔者家中有一本写费尔曼的小书,是他学生写的,非常幽默风趣。但是,确实写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基础研究科学家的风范。他给学生不留什么作业,但是,积极鼓励他们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有创意的项目。笔者的博士老公推荐我以及一些中国学者要读这本书,这对我们的科研的态度和作风可能都有启发。
书归正传,1983年,法国科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采取了分子机器设计的第一步。他成功地将两个环形分子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链。通常分子是有很强的纽带连载一起,但是,在分子链中它们的连结是自由的机械连接。一个机器为了能够完成一项任务,它必须有可以自由活动的几个部分相互连接。而这两个互相套在一起的圆环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1991年,斯铎达特采取了第二个步骤。他开发了一个旋转轴,Rotaxane.他把一个分子环套到一个很细的分子轴上,冰展示该分子环能够沿着周活动。同时,他还开发了一个分子举重设备,一个分子肌肉和一个分子基础上的计算机芯片。
1999年,费令佳成为开发一个分子发动机的第一人。他获得一个分子叶片在同一方向不停地运转。使用分子摩托,他开发出一个比摩托本身大一万倍的玻璃圆柱体,同时,也设计了一个纳米汽车。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这个最小化技术可能导致一场革命。
“2016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们已经把分子系统从平衡的僵局状态脱离出来变成了充满能量的状态,其运动还是可控的。从发展的角度说, 分子发动机就好比是1830年代的电子发动机一样,科学家展示了各种旋转和轮轴,却没有意识到后来居然用到了电动火车,洗衣机,电风扇和食品加工机械。分子机器将来很有可能倍用于开发新材料,感应器和能量储存系统。”
所以林泽教授在一开始介绍的时候,继续拿着昨天物理学教授使用的瑞典肉桂卷做示范,因为它们都可能属于新材料类型的,只不过一个强调变相,一个强调的是分子本身可以象机器一样活动。
索瓦滋1944年出生于巴黎, 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一直担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主任。
斯铎达特1942年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1966年从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化学教授。
费令佳1951年出生于荷兰,1978年在格罗宁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那里任教,是有机化学教授。
三位科学奖将均分800万克朗的奖金。诺贝尔奖将在12月10日颁发。明天将发布文学奖。医学和物理奖已经宣布。
图文/陈雪霏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Oct. 5(Greenpos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has been awarded to 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and Bernard Feringa for their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molucular machines, announced Göran Hasson,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tockholm on Wednesda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to
Jean-Pierre Sauvag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France
Sir J. Fraser Stoddar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USA
and Bernard L. Feringa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 “.
Professor Sara Snogerup Linse,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Chemistry said they developed the world’s smallest machines.
They have developed molecules with controllable movements, which can perform a task when energy is added.
According to the Nobel Committe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demonstrates how the miniaturisation of technology can lead to a revolution. The 2016 Nobel Laureates in Chemistry have miniaturised machines and taken chemistry to a new dimension.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 molecular machine was taken by Jean-Pierre Sauvage in 1983, when he succeeded in linking two ring-shaped molecules together to form a chain, called a catenane. Normally, molecules are joined by strong covalent bonds in which the atoms share electrons, but in the chain they were instead linked by a freer mechanical bond. For a machine to be able to perform a task it must consist of parts that can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The two interlocked rings fulfilled exactly this requirement.
The second step was taken by Fraser Stoddart in 1991, when he developed a rotaxane. He threaded a molecular ring onto a thin molecular axle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ring was able to move along the axle. Among his developments based on rotaxanes are a molecular lift, a molecular muscle and a molecule-based computer chip.
Bernard Feringa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evelop a molecular motor; in 1999 he got a molecular rotor blade to spin continually in the same direction. Using molecular motors, he has rotated a glass cylinder that is 10,000 times bigger than the motor and also designed a nanocar.
2016’s Nobel Laureates in Chemistry have taken molecular systems out of equilibrium’s stalemate and into energyfilled states in which their movements can be controll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the molecular motor is at the same stage as the electric motor was in the 1830s, when scientists displayed various spinning cranks and wheels, unaware that they would lead to electric trains, washing machines, fans and food processors. Molecular machines will most likely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such as new materials, sensor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Jean-Pierre Sauvage, born 1944 in Paris, France. Ph.D. 1971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France.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and Director of Research Emeritus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https://isis.unistra.fr/laboratory-of-inorganic-chemistry-jean-pierre-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born 1942 in Edinburgh, UK. Ph.D. 1966 from Edinburgh University, UK. Board of Trustees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USA.
http://stoddart.northwestern.edu
Bernard L. Feringa, born 1951 in Barger-Compascuum, the Netherlands. Ph.D.1978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Professor in Organic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The three laureates will equally share the 8 million Swedish krona prize.
The prize awarding time will be on December 10. Tomorrow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ill be announced.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然.汉松4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关于物质的秘密。
他宣布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大卫.梢勒斯, 另一半授予邓肯. 哈尔德恩和迈克尔.考斯特利兹。他们获奖的理由是表彰他们对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的理论发现。
同时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物理学诺奖委员会代主席尼尔斯.谋腾松说,三位科学家的理论发现有重大意义。他们对未来新材料的应用将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例如,在超导体,超流体和量子计算机等方面。
诺奖委员会委员理论物理学教授土耳.汉斯汉松对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做了具体介绍。
为了形象说明三位科学家的发现。汉松教授特意把自己的午餐带来说明问题。他带来三种瑞典的甜点心。一个是圆形固体的,一个是圆形但是中间有一个洞的,另外一个是中间有两个洞的。这就是物质的不同形状。但是这些形状也是可以转换的。
汉松教授说,今年的获奖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那里,物质可以呈现出奇怪的状态。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了物质的一些特殊阶段或状态,比如超导体、超流体和磁性薄膜等。由于他们出色的工作,如今,人类对物质的新奇相态的研究正在展开,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未来应用前景充满希望。
这三位科学家大胆地将拓扑学概念应用到物理学,对他们后来的发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通常用来描述一些逐步变化的性质。三位科学家采用拓扑学作为研究工具,这一举动在当时让同行感到吃惊。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理论认为超导现象和超流体现象不可能在薄层中产生,而Michael Kosterlitz 和David Thouless推翻了这一理论。他们证明了超导现象能够在低温下产生,并阐释了超导现象在较高温度下也能产生的机制——相变。
后来到了80年代,Thouless成功地解释了之前的一个实验,即超薄导电层中的电导系数可被精确测量到整数。他证明了这些整数在自然属性中处于拓扑状态。同时,Duncan Haldane发现,可以用拓扑学来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体链的性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拓扑相有很多种,它们不仅存在于薄层和线状物,还存在于普通的三维材料中。过去十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发展,人们不仅仅对拓扑材料能够在新一代电子器件和超导体中产生应用抱有希望,而且看好其在未来量子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此刻,许多研究人员仍在慢慢揭开奇异世界里物质的秘密,而这个奇异世界,是由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发现的。
安娜.吕丽叶,皇家科学院原子物理学教授解释说,物质的变相就象水在低温下可以变成冰一样,而铁在高温下,本来是两个洞,最后有可能融化成一个洞。这样的理论发现对未来的材料研究和应用可能会有启迪作用。
秘书长汉松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采访时,该发现的重大意义就是对未来在材料方面例如超导体和计算机可能会有重大突破,例如计算机可能会处理数据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当记者问对对年轻人的建议和对中国的物理化学方面研究的评论时,汉松说,吸引年轻人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需要从娃娃抓起。在学校里要告诉孩子,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对于改善我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然科学很重要,也很有趣。
对于科研,他建议决策者和投资者不要太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应该着眼于长远,科研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可能不会短时期产生回报。但是,从长远来讲,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都是有好处的。理论研究是基础。
汉松从去年开始到皇家科学院任秘书长。他也是诺贝尔基金会理事会的副主席。此前他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的秘书长。
梢勒斯1934年出生在英国,1958年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荣誉教授。
哈尔德恩1951年出生于伦敦,1978年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
考斯特利兹1942年出生于英国的艾伯丁,1969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昨天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日本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而获奖。
明天,诺贝尔化学奖将宣布。
12月10日诺奖得主将从瑞典国王手中获得诺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今年诺奖奖金800万克朗,约合93万美元。
图文/陈雪霏 录像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