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打造三个世界级增长极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在京闭幕。会议指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多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三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必将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将此三个区域作为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是比较新的表述。”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重心在中国,而中国增长的明星地带就在这三个区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强调将此三地打造为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在刘志彪看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无非就是先进产业,而产业落地则需要区域空间。中国的这一区域空间在东部沿海地区,再具体一些就是此三地。

  纵观中国经济版图,三地工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链比较齐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一定实力;三地还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较好,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正好是中国南中北三大动力源,这样的区域板块布局十分合理。

  动力源的使命就是要增加创新力,三大动力源的共同特点就是国际经济竞争力较强。与此同时,三大区域的产业布局也各有所侧重,相互补充。

  会议还特别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还是在“十一五”规划中,等到“十三五”规划,则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创始人、教授伍新木认为,城市群是承载国家经济实体的最重要平台,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要走向分级、分等,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引领作用,也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但也有专家表示,当前中国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还需击碎一些壁垒,要对区域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根本性解决。

  目前,上述三个区域在一体化上都面临一些挑战:长三角地区的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京津冀三地发展失衡;粤港澳大湾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真正可能长期地、持续地扭曲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可以归结为制度方面的阻碍因素。”刘志彪认为,要将三大区域打造为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首先要做的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除此之外,还应打造区域联动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区域开放市场,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规格的区域协同决策机制等。

  专家认为,在上述定位引领下,三大区域将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增量。其一是地理空间增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其二是发展空间增量,通过更多领域和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协同互动,通过区域内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功能业态升级,进一步激发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潜能。( 来源:中新社/ 王庆凯 杜佳卉 )

应对下行压力 中国提出经济质与量“双目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在北京闭幕。面对日益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提出发展“双目标”——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大飞跃,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随着中国步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中质与量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关注。

  “增量是经济提质的前提,二者并不矛盾”,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保持量的合理增长非常重要,没有增长其他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此基础上经济发展才可能有质的提升。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亦指出,短期之内预计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这就意味着要科学稳健地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使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偏离潜在增速轨道。

  尤其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保持合理经济增量也是应有之意。

  不过,随着中国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轨”,质的提升已愈发受到重视。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高质量发展”一词共七次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晋京分析说,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如今大部分已成为增速较低的存量动能,尽管通过高投资还可以将它们拉起来,“但这不是中国需要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量动能必须具有较高质量,符合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至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增长,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发展市场,另一方面要保障民生,从而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目标指引下,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内需潜力。前三季度,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3%,成为经济运行名副其实的“压舱石”。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到,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中国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日益提升,但供给还跟不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中国市场在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中高端公共服务和一些中高端制成品上的供应还存在很多短板。一旦弥补上这些短板,就能从根本上对经济增长起到倍增效应。

  深化改革培育新增长点,是中国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又一支撑。经历多年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后,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正转向市场主导的区域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指出,此次会议就区域经济提出了“3+3+N”的布局,尽管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已成为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但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中国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也是官方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看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核心是让其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他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对于民生问题,会议亦着墨颇多。会议提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等。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总体来看,周景彤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相信只要中国在创新、协调上下更大功夫,经济就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效率更高且更加包容,“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实现”。( 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恩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