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这场中国“史上最难”的防疫“难”在哪儿?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张素 李京泽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最高领导人23日作出这样的判断。
这一判断也得到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认同。那么,中国“史上最难”的防疫究竟“难”在哪儿?
难控制、难切断、难保护
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方组长、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4日指出,从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三方面来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新发传染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比,此次疫情确实防控难度最大。
首先是“难控制”。同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此次疫情很容易让人回想起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然而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传播力高于SARS病毒。梁万年说,SARS病人几乎都发烧且是高烧,可以很快识别出来以控制住传染源。而新冠病毒有很大隐蔽性,“不仅有轻症、普通、重症、危重症患者,还有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会长杜雪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无症状感染者增加了疫情传染的风险,也让疫情监测和防控变得更难。
其次是“难切断”。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陆续出现了潜伏期过长,或咽拭子检测为阴性而粪便标本检测为阳性的特殊案例,足见新冠病毒之“狡猾”。
梁万年提到,临床表明不少病人前期病情进展缓慢,可能在一周以后突然出现变化,“体征和症状并不成比例”。
“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前后,大规模人口流动,也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杜雪平说,全国所有省份均有确诊病例,这在传染病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是“难保护”。一方面,至今还未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的致病力较强,加上前期预计和准备不足,加剧了疫情防控难度。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卓家同对本社记者说,确诊人数近8万人,死亡人数超2000人,31个省份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1500万人口的城市封城一个多月,这些“历史之最”足见防疫之“难”。他认为,没有疫苗和精准的药物,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更考验着医务人员的水平和各级政府的管理调度能力。
中国迎“难”而上有何启示
面对种种难题,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改变了新冠病毒的流行轨迹,使新冠肺炎未构成全球“大流行病”。受访专家对此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在思索未来如何“排难解纷”。
卓家同认为,未知病毒层出不穷,基层医务人员只要发现疾病出现“人传人”现象,就应将其当作烈性传染病严阵以待,采取相应措施,而不能等实验室分析病毒得出结论以后才采取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发现传染病、在传播的窗口期阻截病毒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卓家同说,如今倾全国之力才得来的疫情好转局面来之不易,促使我们反思。作为一名疾控专家,他呼吁让上报机制变得更灵敏,建议培养更多能去现场、去基层解决问题的人才。
多位专家注意到,社区防控本应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但从实践来看,基层医疗人员短缺仍是一个“老大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坦言,此次疫情显示出基层防疫的薄弱,如武汉前期出现大量病患集中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情况,如果社区医疗能力较强或家庭医生制度完善,既可以减少医疗机构过载,也将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杜雪平建议,疫情过后应考虑如何加强包括乡镇医院、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中心、公立医院在内的各方面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她直言,尽管业内多年呼吁培养基层医院全科人才,但基层人才流失明显,建议通过待遇、晋升等激励机制,鼓励全科医生驻守基层,让他们可以在疫情初期吹响专业的“警戒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