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 ( 记者 李洋 ) 报道: 9月21日和22日是欧洲文化遗产日,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幸存的顶级文物这两天在巴黎多个机构正式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些顶级文物虽然找到了临时安置之所,但对它们的考验尚未停止。下阶段如何进行保护和安置,社会各界莫衷一是。
此次展出的顶级文物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巴黎圣母院塔尖上的公鸡风向标。今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受损严重,塔尖倒塌,大家起初非常担心公鸡风向标被烧毁,但它掉落在圣母院里,随后被发现并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法国民众都为此松了一口气。
公鸡风向标这两天在法国文化部的大厅里展出。大家都对如此近距离欣赏到它而感到惊叹,很多人驻足良久。文化部专门聘请了工作人员为大家进行讲解。
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公鸡风向标的整体结构基本完好,但个别地方断裂变形,看上去不是很坚固,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仍然可以辨识。
法国文化部在大厅阳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展示工作人员对公鸡风向标等文物的修复过程。展台上摆着多张公鸡风向标的历史照片,用于复原时作为参考。工作人员表示修复工作仍然艰巨。
与公鸡风向标一同展出的还有原本环绕放置在风向标四周的几件青铜雕像。在大火发生前几天,这些雕像被拆解下来进行维护,幸运躲过了大火,但眼下也无法“物归原位”。
另一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巴黎圣母院顶级文物是长达25米的“唱诗班地毯”,它作为公认的无价之宝,也在大火中幸存。这两天它被放置在法国国家家具管理局的仓库里供民众观赏。记者登上临时设置的观赏台,俯瞰这件宏伟的地毯,看到该地毯设计庄重,细节丰富,层次突出,但个别地方的花纹已经不是很清晰。
据了解,由于该地毯过于巨大,腾挪相当不便,最近30年间仅仅公开展示过两次。法国国家家具管理局的仓库成了展示该地毯的绝佳地点。
地毯经过了“水火考验”,曾被为了灭火而喷洒的水浸泡。法国国家家具管理局主任勒马内表示,浸透水的地毯重达两吨,是通常重量的两倍。维护人员已采取措施对地毯进行了干燥处理,防止真菌和寄生虫的滋长。相关修复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
不论是公鸡风向标还是“唱诗班地毯”等顶级文物,都面临需要文物保护部门考虑的现实问题:将来是否要将它们重新移回圣母院,还是就此永久存放于别处?
对于“唱诗班地毯”等文物来说,似乎还不必太过纠结,因为那些文物原本也并不轻易示人;但对于公鸡风向标来说,由于其在巴黎乃至法国民众心中的意义过于重大,当局需要慎重考虑作出决定。
法国文化部长雷斯特说,公鸡风向标是巴黎圣母院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是否让它回归圣母院不是仓促作出决定的事情。
同时,巴黎圣母院自身的修复工作也在进行当中。雷斯特坦言圣母院目前仍没有“完全脱险”,专家仍在继续评估大火给圣母院主体结构带来的长期影响。
有朝一日,巴黎圣母院的顶端是否还能看到这件公鸡风向标?其周围是否还会安置那些青铜雕像?“唱诗班地毯”能否有机会重回圣母院展示?大家都希望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其实对这些文物甚至圣母院本身的考验远未结束,答案无法很快揭晓。(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Category Archives: 文化与文学
中国儿童剧《三个和尚》在瑞典成功演出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查正富)9月20日晚,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肢体动漫儿童剧《三个和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BRISTOL木兰剧场成功演出。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和文化参赞陈晓与来自瑞典和华人华侨家庭的小朋友们亲身感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儿童故事会。演出现场不时发出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好奇惊叹。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的故事就是源自中国这句古老的谚语。其核心的思想是在既得利益和大是大非面前,透射出的是自私自利还是团结协作,是担当勇为还是推诿扯皮。这场肢体动漫剧将中华优秀传统故事与当代现实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与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观念,懂得团结包容的力量,知晓自私自利的危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据介绍,《三个和尚》自2014年首演以来,已演出超百场,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15个国家20多个城市,共上演了58场,先后亮相多个世界知名儿童戏剧节、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等,反响十分强烈。
演出结束后,桂大使与演出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在会见演出人员期间,桂大使十分赞赏演员们带来的精彩演出,他饶有兴趣地说,《三个和尚》是中国古老的谚语故事,可以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一条扁担、两只水桶、三个和尚,从挑水喝到抬水喝,最后发展到无水可喝,简单的故事之中却蕴含了深奥的道理,我看过之后也很受震撼和启发。今天晚上你们的演出完全区别于传统格式的舞台剧,既没有大篇的台词,也没有华丽的舞台,是你们通过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和喜怒哀乐的表情刻画,传递并渲泄出剧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演出的形式,让瑞典朋友们没有了语言障碍,能轻松地领会到剧情所表达的含义。从今天晚上演出的效果和现场小朋友的表现来看,演出十分成功,你们用中国儿童故事中的精髓,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他代表中国驻瑞大使馆再次表示感谢,并期待今后有更多这样优秀的节目登上国际舞台。
演出前,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瑞典木兰剧场的演员还奉献了精湛的技能的展示,瑞典侨界小朋友们表演了绕口令。
图文查正富 编辑 陈雪霏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隆重举办国庆70周年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20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斯德哥尔摩宏大酒店举办国庆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首先致辞。他说,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新纪元。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按绝对值计算是1952年的1300多倍,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是1952年的近550倍;对外贸易4.6万亿美元,是1952年的4000多倍,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40年来,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由1.8%上升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超过了30%,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吸引了98%的世界500强公司赴华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从40年前的7亿多减少到现在不到1千万,占全世界减贫人口总数的90%。人均寿命从建国初的平均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文盲率从建国初的80%降到现在的49%。中国成功治理大城市贫民窟,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米,且70%是私人住房。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01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风电、水电、太阳能和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过去的80%降到现在的60%。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治理沙漠化、实现人进沙退的国家。70年间,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桂大使说,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八方来客。占世界人口1/5的14亿中国人民强起来,是推动全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对应对全球各种威胁和挑战的巨大贡献。
桂大使还说,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帮助中国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国从中受益,瑞典从中受益,全世界从中受益。出席今天招待会的有一大批当年推动中瑞友好、帮助中国发展的好朋友,中国人民对你们心怀感激,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桂大使强调,中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明年我们将迎来中瑞建交70周年,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中方愿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瑞方在各个领域的接触、对话、沟通、磋商,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中瑞贸易在前两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1至8月又增长了3.7%,超过100亿美元,瑞方继续保持顺差。我们愿进一步扩大与瑞方的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拓展在应对气候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新领域的合作。希望双方不忘建交初心,携手精诚合作,为我们两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瑞典对外贸易大臣安娜.哈尔贝里出席庆典并发表讲话。她说,正如桂大使所说,中瑞在1950年建交,瑞典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从那时起,中瑞之间几乎在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合作。
中瑞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瑞典曾经一度是世界第二大中国瓷器的进口商。近年来双方贸易进展顺利。中国是瑞典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瑞典在华有600多家企业雇用17万中国员工。中国在瑞典有100多家企业,雇佣25000多人。去年,瑞中贸易中进口增加15%,出口增加10%。 而且我很高兴地获悉这个增长趋势在继续。
她说,中瑞之间在绿色创新方面合作兴趣浓厚。但是,在社会挑战方面,例如在气候变化、人权、卫生与健康、数字化等,任何国家都很难单独应对。我相信,通过密切合作,依据国际法,我们可以成功解决这些问题。
她还高兴地告诉大家,瑞典将参加11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上海进博会,并设立一个瑞典展馆展示瑞典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她说,瑞典高度赞赏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并愿意继续和中国一道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任。
“我们要继续在各个领域保持对话,包括我们有不同意见的方面,我们两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意见一致。但是,我们的政府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瑞典政府将在不久的将来向议会提出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政策。
瑞典外交部国务秘书安妮卡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中瑞之间有些方面观点不同,但是,经贸社会方面的合作发展的很好。他们正在积极筹划对话的渠道或平台。
招待会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中瑞双方的国歌在庄严的气氛中播放,每个人都随着音乐一起唱自己的国歌,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情油然而生。
桂从友大使和哈尔贝里大臣共同切开70周年纪念的大型水果蛋糕,给节日带来更加欢快的气氛。
卡罗林斯卡退休的安德琳教授非常自豪地带着中国的丝巾来出席招待会。她说,她感觉非常高兴能够出席招待会,今后,一定找机会到中国去看一看。
大约600多名中外嘉宾出席了招待会。他们包括瑞典陆、海、空三军的总负责人 (瑞典将在10月份派出强大阵容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企业界人士,瑞典友人,华人华侨,中资机构和在瑞各国使节与代办。
斯德哥尔摩大学房晓辉教授说,能在国庆招待会上邀请瑞典小学生来这里演唱,对增进中瑞交流有重要意义,让他们感受中国国庆氛围的创意非常好。
编者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相对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国还正处在刚成人的阶段,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繁荣富强!
中国展区在海牙国际使馆节上格外靓丽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 (文/图)
第七届海牙国际使馆节于2019年9月7日在荷兰海牙(Den Haag)市议会前广场隆重举行。
欧洲最佳节庆活动
荷兰是一个非常爱护古文化的国家,为了保护古城老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在老首都不设各国政治与外交机构,只保留首都名称,荷兰人一般称其为文化首都;而国家所有政府部门及各国外交使节机构、欧盟相关机构,以及国际法庭(和平宫)都在海牙。荷兰人喜欢称海牙为政治首都。这样,荷兰就变成有两个首都了,所以很多国际活动,都在海牙举行。
海牙使馆节举办的初衷是彰显海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也因为在海牙的居住人口中有1/3有为外籍人士,因此,这绝对是举办一个庆祝来自世界各地人民的节日的理想场所。至本届为止,海牙国际使馆节已成功举办七届。使馆节曾被《孤独星球》旅行杂志评为欧洲最佳节庆活动,早已成为各国使馆集中展示国家文化的重要舞台。节日盛况空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有67个国家与地区驻荷使馆参展(去年有63个国家),活动从中午12时持续到晚8时,人次流量超过7万(去年也逾5万人),为历届之最。例如古典舞台、现代舞台、创意舞台(舞蹈、音乐和戏剧的世界级融合)、集装箱舞台(文化机构的艺术表演)和儿童乐园。在现代舞台上,各式国际艺术家进行表演,包括嘻哈、灵魂、放克、urban extraordinair的A Mili,传统亚美尼亚民谣歌手和舞蹈家Abovian Youth Ensemble的诱人舞蹈,以及来自中国功夫力与美的结合和古典音乐,各国的小吃琳琅满目,名国民族服装千姿百态。与会宾客民众感谢荷兰人这么丰富的创意,历年组织地球村不同村落的外交代表,相互交流,为和谐世界做贡献。使馆节将海牙变成一片五彩斑斓的文化与艺术舞台,媲美世界博览会。
中国展区“融合、创新、共享”
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指导下,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和爱涛文化集团,成功承办了中国展区(亭)的相关活动,为当地荷兰民众与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旅游盛宴。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代办陈日彪出席使馆节,并同中国展区(亭)工作、演职人员和观众亲切交流。荷兰侨界妇女联盟主席熊国秀也偕同本联盟委员代表参加了当天活动。
五星红旗并置会标志横幅悬设于中国亭上方,大红灯笼高高掛起。本次中国展区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借以苏韵华章—江苏文化旅游节为序幕,进行江苏非遗和文创产品展演和销售,同时还有精彩演出和传统美食。江苏非遗项目泥塑(又称泥叫叫)传承人周宝康和面塑传承人张娟分别展示了艺术性极高的泥塑和面塑,刻画的形象大多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吉祥物,精致美观,深受荷兰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纷纷在泥塑和面塑工作坊面前排起了长队。茶艺师方强学习茶艺近十年,在现场展示冲泡茶叶的传统茶道礼仪,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品尝。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学习茶艺的学员Gaby也自告奋勇地参加使馆节茶艺示,和老师一起推广起了中国茶,展现中国文化体验备受欢迎。
节日期间,荷兰华人学者和留学生创建的四季乐队精彩演绎了中国经典音乐作品《梁祝》;武术节目《将军令》则将中国古老的剑术与悠扬的古筝曲完美结合。天真有情天落泪,一时来了阵雨,在场五百多名观众依然兴致勃勃地驻足观赏了节目,并对精彩的演出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和震天价响的喝彩。
中国文化亭展销的熊猫玩偶、拨浪鼓、虎头鞋等充满童趣的小物品引来各国儿童纷纷驻足欣赏;扬州漆器首饰盒、禅意套杯、金湖剪纸、常州木梳等充满中国元素和美好意蕴的文创产品也被各国民众称赞不已,爱不惜手。时值临近传统中秋佳节,中国美食亭的中秋月饼销售异常火爆。炸酱面、宫保鸡丁、糖葫芦、麻团、春卷、生煎包等传统中国食品和小吃,引得食客们排起了长队。让人们神往和领略中国美食风靡世界的情态。因而,中国亭打造成一张靓丽的中国文化名片,成为使馆节人气最旺,最受好评的展亭之一。
犹新记忆:多年来一直担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吴恳曾参加过多届海牙国际使馆节,而在去年卸任前(今年初他履新中国驻德国大使)还参加第6届该节时,适逢江苏与北拉邦省友好城市40周年。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鼎力相助下,由海牙中国文化中心统筹协调,爱涛文化集团与江苏省旗袍会组团、江苏省旗袍会会员组成的苏派旗袍艺术团登上海牙“使馆节”舞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旗袍秀表演,中国驻荷兰大使吴恳携夫人郭金秋参赞出席了相关活动。
世界港口节相映益彰
海牙国际使馆节恰巧相遇2019年的鹿特丹世界港口节,她于9月6、7、8日三天举行。世界港口节是荷兰最大的年度海事节日,每年9月在鹿特丹Erasmus大桥(白桥)附近举行,为期3天。在旷半周持久的活动当中,不仅可以参观船舶、体验众多的水上活动项目,还能见到荷兰海军的现场演习,在晚会当中观赏烟花表演!去年的世界港口节吸引了大约38万游客前来参加,而今年则超过40万。
海牙为荷兰第三大港口,而毗邻她的鹿特丹(Rotterdam)为“一带一路”的欧洲终点,久誉世界第一大港暨欧洲第一大港的荷兰鹿特丹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国上海市缔结为姐妹城市,也是中荷首对友好城市(目前,两国建立了姐妹省份12个、姐妹城市32个),迄今鹿特丹与上海有40周年(1979-2019),今年两国为之将有隆庆。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她是华人最早登陆荷兰乃至欧洲的地址,见证中共一大召开唯一的西方国家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Henk Sneevliet中文名为马林,荷兰人)的出生地,他曾在当地领导国际海员工人运动……。于是,海牙国际使馆节与鹿特丹世界港口节交辉相映,相映益彰。
【注1】哪些国家将参加海牙使馆节?
深呼吸一口气,下面一次告诉你所有的国家!
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玻利维亚、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爱沙尼亚、芬兰、格鲁吉亚、加纳、危地马拉、海地、匈牙利、爱尔兰、印度、以色列、印度尼西亚、日本、肯尼亚、科索沃、科威特、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尼泊尔、尼日利亚、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秘鲁、菲律宾、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圣马丁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苏丹、瑞典、瑞士、坦桑尼亚、泰国、突尼斯、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也门。
2019德国科隆“中国节”成功举办吸引八方客
北欧绿色邮报网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文/图)报道
欣闻喜讯,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我们全家于2019年9月13日专程驱车150多公里去邻近荷兰的德国科隆(Koln)参加了当地2019年中国节盛大庆祝活动。
德国最大规模的“中国节”
在德国,最先定期举办中国节的城市是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从2011年开始,杜塞在每年9月的一个周六会举办一个中国节。自科隆市于2012年举办的首届“龙舞科隆”中国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后在2014年和2017年又举办了第二和第三届。于是,在2018年的第八届中国节上,杜塞市长宣布了一个三方协定,就是:中国节在杜塞尔多夫、科隆和杜伊斯堡(Duisburg)轮流举办。而2019年将在科隆首次举办“三城中国节”,2020年中国节将落户在杜伊斯堡。 今年德国最大规模的中国节于9月12日至14日在科隆隆重举行。
据悉,科隆市长何珂、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致开幕辞;杜塞尔多夫市长、杜伊斯堡市长、冯海阳总领事出席。吴恳大使到任后首次出席德国地方“中国节”活动。多年前一直曾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而今年初履新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先生与科隆市长何克女士于9月12日晚8时为节日剪彩,拉开庆典序幕。
中德人民交往重要平台
科隆市长何珂致辞道:“科隆一直是德中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平台,未来几天里大家可以在这里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这要感谢我们的友城北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她还用中文向到场的中国嘉宾致以中秋问候。应邀赴德的北京市派出强大阵容参加(21个帐篷),其中北京市商务局组织了多家北京市老字号企业来参加活动,还有大力参与活动的北京市文投集团。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给与了大力支持,北京的丰台和朝阳俩艺术团为中国节提供了精彩节目。
期间,北京市代表团还携带众多老字号的食品与工艺品商家前来展销。德国中餐协会组织的十个美食摊位同时推出中国美食。节目丰富多彩,摊位琳瑯满目。例如,庆丰包子,华天二友居的煎饼,茶汤李的杏仁茶,便宜坊的锅贴,都一处的烧卖,锦芳的豆面糕,吴裕泰的茶,一轻的北冰洋汽水和红螺的北京果脯等等,老少咸宜,妇孺皆适。坐落在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节日广场里共计有50多个摊位。其中来自北京的摊位有21个,而德国中餐协会也组织了10个中国美食摊位。于是,民以食为天,品尝中国大江南北的各类美味佳肴,时令每一位到场游客陶醉享受,无论系黄土高坡的各色面条、凉皮、羊肉泡馍和肉夹馍,还是浓香鲜辣的川味红油抄手、口水鸡、酸辣粉,又或是上海的生煎包,粤式的叉烧包、紫菜卷,再加上健康有益的精美素食。丰富的美食可以接连品尝三天,传统的文化同样可以欣赏三天。而北京老字号“荣宝斋”,“一得阁”,德国北威州的孔子学院欢迎来客参加这里的语言,书法和手工课堂。当天,逾数千名中德华洋嘉宾与民众,以及周边国家的游客光临了庆典,如同走进了北京庙会,节日广场呈现欢乐海洋。
自1987年北京和科隆结为友好城市迄今已有32年,两国两市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深化,最生动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是科隆中国节。中国节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和玲琅满目,令人神往驻足的中国集市将把城央大教堂广场变为体验和享受中国文化的乐土。时值中秋佳节,在场笔者邻座的一位穗郊老华侨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即席吟诗:“科隆华女舞蹁跹,寒宫嫦娥广袖展。中秋佳节共此时,彩云追月不夜天。”(《彩云追月》为广东音乐粤曲);他身旁的乡俚也欣然唱和:“鹅潭夜饮故乡水,三十年来未能忘。临别羊城饯行宴,杯影中秋明月光。(【鹅潭夜月】是羊城八景之一)”他俩借以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高兴咏叹调,引起不少同胞强烈共鸣。包括北京丰台、艺术团朝阳艺术团,杜塞尔多夫少林功夫中心(学校),中德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科隆德中音乐文化交流协会,德国中餐协会在内的等等许多个中德文化艺术团体为节日贡献出视觉盛宴:中华武术(太极拳、少林功夫、舞龙)、杂技、魔术、民族歌舞以及目不暇接的音乐演奏,还有汉服、中国传统婚俗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将把一个现代的中国帯到德国民众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因而印证了德国谚语“没到过科隆,就等于没来过德国”。因此,中国节促进德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了解,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为中德友好关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尝鲜北京庆丰包子感怀
科隆中国节这一日里吃遍北京城。北京城的老字号名吃结伴到科隆,让嘉宾与民众在一个节日上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小吃,当然也有文化产品。当地亦有十家餐馆提供平时难得一见的特色美食。在北京小吃专摊上,我们全家有幸尝鲜了著名的北京庆丰包点,皮薄馅多润口,啖之齿颊留香,食过返寻味!
人们记忆犹新:2013年12月28日中午12点2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办公副主任、总书记办公室主任丁薛祥的陪伴下,身穿深色风衣和西装,内穿一件黑毛衣,走进庆丰包子铺,与普通群众一起排队、点餐、付钱、吃饭,受到惊喜的群众热烈欢迎。习近平点了6个(二两)猪肉大葱馅的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共消费人民币21元。点餐后习近平自己端盘找到空位置坐下,并与周围群众解释说:“今天我们去外地调研晚了,所以顺道来这里吃中饭。”就餐的20分钟期间,习近平不断和旁边的店员及顾客交谈,边吃边笑着说:“包子很好吃,卫生也非常干净,一定要重视食品安全。”并与周围群众握手、合影。习近平将所有菜都吃完后坐面包车离开,临行前微笑着向店内群众挥手致意。整个过程没有交通管制。之后,此包点疯传北京,热闻全国!
席间,我饶有兴趣地问那刚9岁的(一半中国,一半荷兰血统)半唐蕃外孙女的感受;不料她马上脱口而出:“中国节”好睇,好吃,好乐,好玩……,下次再来!”虽然,当年2岁的她曾与父母亲和我们返回过广州探亲,但是她没有记忆,而今她的幼小心灵上却是烙印家乡,憧憬祖国。当天,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热闹的中国节气氛中流连忘返,犹如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首都北京,赶上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0周年!
图文 张卓辉,编辑 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华彩书香—当代中瑞书籍设计艺术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9月18日,《华彩书香—当代中瑞书籍设计艺术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驻瑞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和瑞书籍设计艺术家、出版商、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以及华人华侨等150余人出席开幕式。
桂从友大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大批中国设计师在广泛学习世界先进理念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自己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了既有全球化特征的设计语言,又蕴含中华传统元素的优秀设计作品。瑞典艺术家对如何从书籍材质、封面设计、装帧、开本、色彩表现图书内涵有着独特的见解。中瑞两国图书设计交流互鉴大有可为。
陈晓主任在致辞中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快乐的源泉,书籍设计艺术综合了审美和专业技能。通过交流和借鉴,可进一步激发两国艺术家的灵感,共同促进两国在该领域的发展。
此次书籍设计艺术展汇聚了中瑞两国顶尖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所展出的220件作品来自于中国和瑞典的101位优秀图书设计师,为“中国最美的书”或“瑞典书籍艺术”年度比赛获奖作品。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视觉、触觉近距离感知书籍之美。
展览举办期间,吕敬人、格力格·尼尔森等中瑞两国图书设计大师还将通过论坛与工作坊等方式,对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与趋向展开探讨,就如何将现代技术、审美观念等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融入书籍设计艺术中进行对话。这样的思想碰撞,将推动书籍设计艺术实现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统一与升华。
此次展览得到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瑞典乌尔玛亚公司(Ulmaja&Co)、瑞典艺术资助委员会和北极纸业的大力支持,受到《每日新闻报》、瑞典电视台(SVT)等瑞典媒体广泛关注。展览的成功举办为世界了解中国优秀图书设计和优秀设计师提供了平台,为中瑞两国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创造了机会。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到10月18日结束。
视频: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中秋晚会部分视频
视频: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大舞台精彩视频片段:《飞天》及其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在斯德哥尔摩著名的国王花园成功举办。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并宣布开幕。以下是部分视频:
今日头条: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秋音乐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14日晚,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张灯结彩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心内宾朋满座,中瑞观众座无虚席,期待着一场精美的中秋音乐会。
待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大使夫人宋景丽落座以后,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致开幕词。
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说,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新老朋友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新老朋友在这里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了解,收获友谊。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中秋晚会由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中东、土耳其研究系教授克里斯提娜.涅珂玲女士用瑞典语主持并用瑞典语朗读了瑞典人翻译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在场的瑞典观众用自己的母语欣赏了中国诗词。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黄肇敏与傅贝怡的PipaRimba组合,用琵琶和马林巴琴为大家奉上了中西合璧的曲目:有轻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有旋律欢快的伊比利亚舞曲《自由探戈》,浓浓西域风情的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和北欧风味的芬兰乐曲《伊娃的波尔卡》,还有古典恢弘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她们的演奏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婉转,或低沉浑厚,现场嘉宾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了庆祝中秋,展示中国文化。此次音乐会特地邀请旅居瑞典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江燕、肖向平两位戏曲大师为观众献上京剧《贵妃醉酒》,昆曲 《牡丹亭·惊梦》选段。两位艺术大师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柔漫悠远,举手投足、明眸流转、裙裾飞扬,将良辰美景与才子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两种风格的演出交相辉映,真是象朋友圈里表述的为中瑞观众送上了精美的艺术大餐。《贵妃醉酒》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近距离的欣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演出结束后现场嘉宾来到二楼露台,举杯邀月,把酒言欢,品尝美食,畅叙友谊。
涅珂玲女士表示,自己从事中国研究四十年,这次能够在家乡与中国朋友共庆中秋,感到非常荣幸。瑞典嘉宾通过欣赏音乐,观看表演,品尝月饼,一起品味中秋这个最富中国诗情画意文化意境的传统节日,切实感受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文化,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在场华人华侨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感谢中国文化中心给他们来带的精彩活动,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一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艺活动,既让在瑞华人华侨一解乡愁,又让瑞典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重视亲情、友情的深厚内涵。
活动接近尾声,不少观众激动地在文化中心的明月下与艺术家们合影留恋,相约再聚。
相关信息:京剧爱好者和戏迷们可以在9月21日和23日再次观看演出。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共同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9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和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国王花园隆重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等馆领导和馆员出席。
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至晚间。“今日中国”图片展展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风貌。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中文学校、中医针灸等13个展区分别展示了汉语教学、汉语考试、中国美食、中国旅游、茶艺、中医、针灸、脸谱、棋艺、剪纸、国画、书法、灯谜、手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引起瑞典民众和华侨华人及华文学校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每一个展区的观赏者和体验者都络绎不绝。
中午,排队品尝中国美食的队伍很长,各个站点都吸引了很多瑞典人和华人华侨参与和观看,整个广场热闹有序,其乐融融。
活动主舞台举行了“中秋赏明月,万里共婵娟”“瑞中友谊深,汉语架桥梁”“国庆七十年,中国新时代”等三个主题的文艺表演,中瑞两国演员们同台演出互动,台下掌声不断。来自瑞典各地的中国学生学者和旅瑞华侨华人以现场“快闪”方式,带领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将活动推向高潮。
很多瑞典民众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看到了一个现代、进步、发展、美丽的中国。瑞典文化年文化特使,瑞典中国友好协会会长Galo先生表示,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是让瑞典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法,即直接又自然,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瑞典中国商会,国航等中资机构也参加了本次文化节活动。
五洲同乐过中秋 侨乡青田举行乡村华侨风情节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周禹龙)报道:一场兼具“家乡味”和“异域风”的乡村华侨风情节12日晚在侨乡浙江青田热闹上演。旅居巴西和意大利的青田华侨华人,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一同度过了圆满喜乐的中秋佳节。
赏月品咖啡、游园品洋货、看花猜灯谜……红酒及咖啡等西方美食,混搭农特产品以及中秋传统美食月饼,让民众过了个带有“洋味”的中秋。
“我们既能品尝到地道的月饼,也能品红酒、喝咖啡、尝哈蒙等,这不仅是中西美食的碰撞,也是我们青田侨乡的特色。”当地村民邹先生说。
据统计,青田共有海外华侨33万人,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餐饮服务业等。
文化礼堂内,“五洲同乐过中秋”联欢晚会在青田百鸟灯舞中拉开了序幕,随后,越剧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巴西、意大利,华侨华人们也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庆中秋佳节。
此次晚会和巴西以及意大利分会场进行了现场连线,透过大屏幕,旅居巴西的青田华侨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了热情洋溢的异域风情舞蹈《桑巴》,以寄托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希望通过这场中秋晚会,让海外的青田人感受到浓浓的中秋情。”汤垟乡贤会成员朱观平表示。
月是家乡明,人是故乡亲。朱观平表示,中秋意味着团圆,此次他专门选择在中秋节回到家乡,就是为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的变化,感受“家”的氛围。
活动举办地汤垟乡是青田著名“侨乡”之一,海外汤垟华侨达近9000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人口中95%以上是归侨侨眷。近年来,汤垟华侨为家乡建设累计捐款1500余万元人民币,捐资项目达60余个。
“此次乡村华侨风情节是为了让侨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同时丰富广大侨民侨眷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家乡亲友对游子的关爱。”汤垟乡党委书记陈迪标说。(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今日头条:同心筑梦想,团圆迎盛世-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办华侨华人中秋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7日在使馆隆重举行华侨华人中秋招待会。
桂大使还做了题为“同心筑梦想,团圆迎盛世”的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非常高兴和大家再次相聚在使馆,共庆中秋佳节。中秋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位海外中华儿女心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既承载着团圆、幸福和美好期盼,也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在此,我代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向旅瑞广大侨胞、中资机构人员和学生学者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今年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特殊的一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了8亿贫困人口,成为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国家。
中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海外侨胞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的重要桥梁。中国政府一贯鼓励支持海外侨胞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发展作贡献。我们也一贯欢迎和支持海外侨胞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香港暴力犯罪不断升级,一小撮“港独”分子勾结外部势力,粗暴践踏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稳定繁荣,公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瑞典一些政客、媒体和人士唯恐香港不乱,就香港局势发表错误言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广大旅瑞侨胞自发以各种形式发出正义的声音,对妄图分裂国家、抹黑中国形象的错误言行表达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我们对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正义立场表示赞赏。希望旅瑞侨胞们坚定信心,积极有为,为中瑞关系稳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使馆将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党和政府的惠侨惠民政策,按照“亲”“清”原则继续做好各项为侨服务工作,维护侨胞正当合法权益,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同圆中国梦。
今天不仅是共庆佳节的聚会,更是共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聚会。
桂大使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使馆从今年5月份开始以“我和中国”为主题面向旅瑞青少年征集作品。在各中文学校和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收到了一百多件作品,包括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等。有关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在国内的见闻,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更有对家乡发展建设成就的赞叹。今天我们展出了部分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孩子们真挚的赤子之心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相信大家同我一样,深深地为孩子们的才艺和创造力所折服,更为他们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桂大使说,我们还特意请来了各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大家奉献乐器演奏、茶艺展示、书法教学、诗词朗诵和月饼制作等文化节目。让我们在乡音乡味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这月圆美满的节日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桂大使认真看了同学们的绘画作品,他说,让孩子们到祖国去看一看,回来描述他们的亲身感受,这样效果很好。对孩子们的作品,大使给予表扬和鼓励。
出席招待会的有近400名华人华侨侨领,中资机构代表和留学生代表。瑞典华人总会执行会长叶沛群、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俞力、瑞典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叶克雄、瑞京华人协会会长柳少惠、瑞典华人联合会秘书长尹畅和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会长段茂利等出席招待会。使馆全体馆员出席招待会。
赵燕国彰:时尚衣品“彰之HOT”撞上“三喜”之“非对称较量”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9年,是著名演员、导演赵燕国彰人生中最有诗意的时光,年初,由他参与出演的王小帅品质电影《地久天长》斩获柏林电影节男、女主角的双熊大奖,除与王小帅一路南下的路演,赵燕国彰还要为接拍新戏做准备。
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新片拍摄场地,忙碌之余未及抽身,9月22日,他的电影作品《非对称较量》即将登陆国内院线,这是一部集悬疑,探案,环境保护与企业牟利相冲突的,具有票房期待的品质电影。同时又有著名时尚衣品设计师的慕名相约,量身定制了“彰之HOT”独属于赵燕国彰的服饰衣品。
刚刚入秋,赵燕国彰就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色的季节。
“彰之HOT ” 源于赵燕国彰最初的成名作《插翅难逃》的人物体验,剧中那个面容青涩的小裁缝,留给了他许多创作、体验的空间。他诚恳拜师求艺,学习缝纫技术,“裁” “剪” “熨” “烫”,体验一番。 当剧中张子豪最初的那张脸展现荧屏时,观众只是看到了一个勤恳踏实愿意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的香港青年。那时的张子豪是抱着对未来的期望做自己的,《插翅难逃》至今依旧可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影迷,其根本原因是剧作家不是把一个坏人当做混蛋写,而是把一个怀有美好期望的青年 ,写成了一个可悲可叹的悲剧人物。
所以,张子豪的那张裁缝的脸,那个娴熟的裁缝学徒的样子,都是这部戏中最重要的章节,如果没有这一段戏的衬托,就没有整部戏的完整呈现。如果没有赵燕国彰的完美塑造,尤其是那个小裁缝的完美塑造,这部戏也就失去警匪剧中的难得的人情味道。
因为这部剧,赵燕国彰对服饰制作有了最初的体验,由此也融入到了他的极具个性的服饰衣品中。他在与瑞典妻子结婚后,由于女儿出生时不到两公斤,无法正常穿女孩衣服。他自己裁剪,自己制作,亲自登缝纫机,包括每一粒扣子都是自己缝上去的。这一段时间也是让他额外的体验了做父亲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直到女儿长到可以正常的穿衣服时,他才停止了做父亲的幸福感受,为女儿随时随地贡献父爱。
从那时起赵燕国彰的心底里就住着一个时尚男人。在许多场合,他的服饰都会成为活动上抢眼的焦点。赵燕国彰已然成为了公众心目中非常讲究衣品的中国男人。
今年,在赵燕国彰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时尚衣品“彰之HOT”。
“彰之HOT”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服饰系列既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典雅、肃穆,又体现着欢脱与奔放,同时又将东方人的古意音韵融入了“武士之魂”阳刚与沉勇。使“彰之HOT”衣品具有清雅飘逸,谦谦君子的中国味道。
“彰之HOT”系列时尚衣品,是100多种时装服饰的创造,基于时尚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彰之HOT”推出了五大系列的服饰品牌:“时尚武风”、“清秋写意”“麻之味”、“竹海之韵”、“无问西东”。
“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总之今年的赵燕国彰因了《地久天长》,令国内外观众认识了一位中国观念青年的勇敢探索者——张新建,这个角色,给影片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颜色;9月22日他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非对称较量》,即将登陆国内院线,这也是一部很值得期待有着明显赵燕国彰风格的电影作品。
最近有消息称,《非对称较量》入围了釜山电影节竞赛单元。此时,赵燕国彰因了“彰之HOT”抚摸到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时尚前沿。
总之,赵燕国彰的时尚衣品“彰之HOT”撞上了“三喜”之“非对称较量”,这本身就是喜上加喜的“非对称较量”。
赵燕国彰不仅演电影,导演干得好,踢踏舞也不错。
相关视频:
来源:东方映像
“遇见大运河”在斯德哥尔摩成功演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由杭州歌剧舞剧院演出的“遇见大运河”在斯德哥尔摩受到热烈欢迎。从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能够感受到歌舞剧的非凡魅力。
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奖大讲堂里1000多人的座位座无虚席。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和卡罗林斯卡校长等嘉宾出席并观看了整场演出。
遇见大运河以歌舞剧的形式介绍了大运河的800多年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品并没有回避污染和某个时期的记忆缺失,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和对大运河的爱护。保护大运河的环境成为歌舞剧的主题。
贯穿整个歌舞剧的是令人震撼的音乐,它时而让人感到沉沦,时而高昂,时而觉醒,时而忏悔,高潮迭起,起伏不断。
很多瑞典观众对歌舞的优美展现印象深刻。
“遇见大运河”的编导崔巍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的专访时说,“遇见大运河在瑞典的演出是第160场。来到瑞典感觉很特别。在瑞典期间我们去看了瑞典的约塔运河,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瑞典的运河开闸关闸水位上升并通过的情景,通过运河的故事贯通世界。”
崔巍说,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文化,因为当我们的心灵被污染的时候,我们的历史可能会被遗忘,环境可能会被破坏,这不仅会造成大运河没有了,其实我们的食品,空气和环境,一切的一切都是相通的,所以,人最不能丢失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当我们清醒了,我们就摘去一切虚荣的面具。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要做传承历史,爱护环境的美好的人。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在接受采访时也高度赞扬本场演出,感谢杭州歌剧舞剧院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出。
图文 陈雪霏
瑞典高中生毕业之感悟
作者:丑(曹)小姐
六月的瑞典灿烂如画,蓝天白云,鲜花怒放,绿树成荫,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令人留恋陶醉!每年的此时此刻,瑞典各个高中等待毕业的学生们的毕业狂欢在这风景如画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又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高中生们,六月是他们翘盼难忘的岁月,六月是他们青春澎湃的岁月,六月更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高中毕业是瑞典人一生中最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喜事,高中毕业的庆典仪式远远要比大学、硕士及博士生毕业来得更加隆重而庄严。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年龄都是十八周岁,十八岁是人生起步的始点,标志着进入成人的行列,不再年幼,不再鲁莽,开始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标志着学生们即将结束依赖父母的生活,一部分孩子高中毕业后将选择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步入独立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前途、人生、未来需要担责和担当。毕业后,他们可以大胆地去抽烟、喝酒,大胆地去追求爱情,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由与空间。
毕业生们头上戴顶白色“水手”帽是瑞典一项传统,它是每个毕业生青春美好时光的沉淀和记忆。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家庭经济能力,毕业生们往往在帽子四周加装些不同的图案,有的学生为了把毕业帽装饰的更加有特色,他们会很早订出计划来,把平日里零化钱存起来或偶尔出去打工挣钱,为的是毕业时这顶白帽子的华丽登场。据统计,每个高中生在毕业帽上的花费在两千克朗左右。拿到那顶属于自己的白帽子,既展示孩子们高中三年的学业成绩,圆满完成学业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所付出的努力,更意味着他们即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每逢毕业季,一群群稚气未脱头戴白色帽的高中毕业生们,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在闹市区过街游行,一簇簇年轻、活力的高中生们不停地向市民们振臂欢呼,狂欢音乐伴随着尖叫、口哨和大喇叭,极其喧闹,极其动感,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游行沿线上刷着“存在感”,“我们毕业了!我们长大成人了!”那青春四射的面孔,那跳跃欢乐的身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令无数家长们、亲人们涌出了滚滚热泪。在今年的高中毕业季中,有我十八岁儿子青春的身影。
2019年6月5日,这一天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是个非常重要且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和我先生早在一个月前就请了假,并准备好了毕业庆典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毕业纪念牌精心设计制作,充满了喜庆的元素,上面刻有儿子的名字、学校及班级名称,祝贺的文字以及他幼小的照片;对于我十八岁儿子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高中毕业了,他将告别那熟悉的校园生活,走向新的人生,与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握手话别,逍遥狂欢在2019年斯德哥尔摩市高中毕业季的浩荡游行队伍之中。
清晨,儿子就开始精心地“装饰”自己,穿上我为他精挑细选且十分得体的西装,洁白的衬衫搭配着考究的领带,再配上一双锃光发亮的皮鞋,十二分地精神和帅气,这是儿子第一次如此盛装。之后他郑重地戴上了那顶白色的高中毕业帽,这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它寓意深刻,标志着他圆满地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从今天开始已经长大成人,永远不再是个任性、随意的孩子了,要开始独立地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
望着眼前身高一米八,健壮阳光的儿子,我的眼中己是满满的泪水,我想告诉他,儿子你再也不是爸爸妈妈温暖怀抱中的一只小鸟了,你要飞向远方去开创自己未来之路,将对父母的依赖依靠变成自强自立。儿子看到妈妈的神情,轻轻地走近我,用他那坚实的双臂紧紧地拥抱着我,脸上洋溢着自豪和自信,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了家门。我们全家也都是盛装出行,手捧着鲜花和一束特制的高中毕业花,还有一些佩戴在胸前的小挂件、小玩具等都是用代表着瑞典国颜色的黄蓝绸带系着,开始向儿子的学校走去迎接那庄严神圣时刻的到来。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艳阳高照。儿子的学校今年共有十八个高中毕业班级,每个毕业生家庭都是倾巢而出、队伍浩荡,可见瑞典家庭对高中毕业生毕业典礼的重视程度。人们很早就已将学校硕大的草坪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个个都是正装打扮,高高地举着为自己的孩子精心准备的毕业牌、鲜花、汽球、红旗等,在这里你不难发现有很多五花八门、喜庆别致的东西,人们在校园里静静耐心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一幕的出现。
上午十点整,伴随着学校鼓乐队那铿锵有力欢快的鼓乐声,以班级为单位头戴白色学生帽的高中生们闪亮登场,女生们白裤白裙少女装,男生们西装领带蝴蝶结,他们踏着鼓乐声欢腾雀跃般地出场了,倾刻间欢叫声、呐喊声、口哨声、鼓乐声、礼炮声和家长们的呼唤声交融在一起高亢激昂,人声鼎沸,好一片欢腾的海洋。毕业生们激情肆意地向人们挥动着双手,家长们挥动着学生牌,高声呼叫着自己孩子的名字,那场景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震撼”!
毕业生们依次从红色的地毯上飞跑过来,家长们张开热烈的双臂等待孩子们的扑来,多少眼泪扑簌而下,情感的交融紧紧地相拥着,无声的祝贺默默地传递着……。
突然,我看到双手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国旗飞奔而来的儿子,他笑着向两边站着的人们展示着,儿子想告诉大家他是中国人,今天他圆满地完成了学业。我们全家紧紧地拥抱着儿子向他表示祝贺!儿子也用他那强有力的双臂将我们全家揽入怀中,我的眼泪肆意地流淌着,那是一个做母亲面对十八岁儿子而流下幸福、自豪的眼泪。姐姐急忙把鲜花送到弟弟手中,弟弟把那些可爱的小物件统统地挂在哥哥的脖子上,恭喜儿子!祝贺儿子!
高中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们纷纷地取下头上白色的学生帽,换上平日里的衣服奔向租来的巨型卡车上,准备下一个精彩的亮点活动–上街游行,就这样再一次把高中毕业庆典活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毕业生们通常会集体筹钱租用一些特别长而高大、酷型十足、结实无比的敞篷卡车、军车之类,供他们在上面肆意地蹦跳,他们还会在卡车的四周用大型的白布书写大字或画上涂鸦,以增添狂欢的力度和吸“睛”度,每辆卡车上则是备足了大量的啤酒。总之一句话,那就是想怎样刺激、折腾、耍酷、狂欢都可以,至关重要的则是开心,尽情尽兴。
卡车满载着狂欢叫喊的毕业生们缓慢行驶在闹市区的大道上,行人们都纷纷停下脚步来分享他们的欢乐,欣赏着青春的活力与旋律。毕业生们站在卡车上随着动感的高分贝欢乐的音乐狂欢着,向人们不停地挥舞着,拿着啤酒往自己的嘴里猛灌着,或向同学们身上狂撒着,打闹嬉笑着,无拘无束,蹦着唱着青春毕业歌,他们是在用最激情、狂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他们己经长大成人了,那沸腾的场面,那青春四射的景观,感染着你、我、他,人们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忘却了年龄,放下了斯文,投入到这欢乐的场景中……
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青春挥舞的高中典礼,不仅带给了我无数的激动和自豪,而更多地带给我无限的感悟、感慨与思考。这次经历了大儿子高中毕业的全部过程:订制毕业帽,制作毕业牌,毕业盛典,看到了瑞典家庭对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程度,同时我也把我女儿十年前高中毕业与十年后的今天儿子高中毕业进行了对比,内心多少有些愧疚之意。
我想一定有许多华人家庭并不知道该如何地去对待孩子高中毕业这个问题,十年前在女儿的高中毕业问题上,我也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没有引起重视,她的毕业典礼我们只是用最简单、最节约的方式来对待的。那时女儿是以全满分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市最好的高中,我们觉得不应该或划不来花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浪费在这几个小时的庆典上,作为家长的我们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中国人的思维上,简单地认为这不就是个高中毕业典礼吗?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和浪费,因为我们有着朴实勤俭的优良传统。当然这也源于十年前我们对瑞典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的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瑞典文化和习俗,毕竟中瑞两国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包括我们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等。我想在当今仍有大多数的华人家庭还是认为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的意义远比高中毕业的意义重要的多。
记得那时女儿毕业时多么渴望着能拥有和瑞典同学一样的待遇,她想和同学们一样站在卡车上游行狂欢,但是当时我们没有为她支付上卡车游行的费用(租来用于游行的卡车价格不菲,每位毕业生需交二千克朗才能够上车进行狂欢),我窥视到当时女儿内心的沮丧和失落感,也就在那一刻我感到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母亲,为什么我会让女儿在同学们的面前感到自卑,让瑞典人看低了中国人,尽管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出类拔萃。为了弥补当年我在认知上的过失,十年后的今天大儿子的高中毕业,我做得面面俱到很成功,更是十分欣慰。
据瑞典官方统计资料表明,每个瑞典家庭在每年六月高中毕业季,在每个毕业生上的费用支出上是最少一万六千瑞典克朗,这个数目也是相对保守的数字,富裕些的家庭支出应该在二万瑞典克郎以上,甚至还会有殷实的家庭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租用装饰起来的直升飞机,垂着彩带,在学校的上空中用缓慢的速度不停地盘旋着,当然这是极少现象,对于这种奢侈现象我认为不应该提倡,但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程度。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既然我们华人定居生活在瑞典社会,就必须要融入并接受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应主动、积极地去了解所在国家的风俗、文化,缩短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华人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专访Inger女士 回忆60年代的情景
为了唤起广大华人家庭对自己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近期我采访了一位拥有四十年教龄的退休高中女教师INGER女士, 请她介绍一下瑞典高中毕业庆典的历史以及为什么瑞典家庭会如此地重视去看待高中毕业这件事。
INGER 女士是一位慈祥善良的瑞典人,我在电话里告诉她我想写一篇有关瑞典高中毕业生感悟的文章时,她满口地答应了我的采访,我俩约好见面,聊聊瑞典传统文化,她还热情万分地带来了她高中毕业时的黑白照片与我分享。
据INGER老师回忆,1968年之前,瑞典所有高中生都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综合笔试,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考试一样,瑞典语的书面测试是每个学生必须要考的,其他学科是比较灵活的,这一切取决于你将去学哪一个学科,上哪一所大学。笔试通过后再进行口语考试,称之为“MUNTA”,是为了检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担任口试的主考官是国王陛下任命的,由大学的教授或讲师来担任,口语考试涉及面很宽,学生们是根本无法提前做准备的,考官们会提出任何问题的,包括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而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日里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章,提高自身综合知识能力。口语考试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有5-7个学生组成,大约是四十五分钟,如果学生口语考试没有通过,即使笔试通过也不能高中毕业,因此当时的学生们平日里都非常刻苦学习。
1968年以前的瑞典,并不是任何家庭的孩子都可以上高中的,三、四十年代只有上、中层社会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高中段的学习,处于社会低层家庭的孩子则需要到工厂、企业、乡村去工作,因此能进入高中学习是很体面和令人羡慕的。1968年,在OLOF PALME任教育大臣时,他废除了这种旧的高中毕业制度,建立了新的高中体制,使高中生们都能顺利毕业。新旧体制最大的区别是:新的高中学位是最终的高中学位,而旧的研究生学位则是大学的入学考试。
INGER老师有相当好的记忆力,对于她的高中毕业仍是记忆犹新,她高中毕业的口语考官是ANDEREAS教授,当时她紧张地全身哆嗦,最后还是过了口语关,顺利地高中毕业了。[当时女高中毕业生们穿得都是白裙,学生帽是统一的白帽与现在高中毕业生毕业帽是一样的,但要简单的多,帽上没有学生的姓名及学校,男生则着黑色西装,学生毕业的一身行头也是由家长们来准备的。由于瑞典前首相 OLOF PALME 对高中毕业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样从六十年代以后,工薪阶层的孩子们也都有机会可以进入高中学习,在瑞典普及了高中教育,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的孩子们掌握了新的知识,当然六十年代后期,瑞典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有知识的高中生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六十年代瑞典高中毕业庆典,高中生也是在租来的卡车上叫嚷、狂欢。晚上学校在高档的宾馆里为毕业生们举办一场隆重而体面的宴会庆祝,校长、老师们、家长们都应邀出席,衣着考究美丽无比,毕业盛典的晚宴很精致,晚餐后由乐队伴奏的音乐舞会开始了,男女学生们相互搂抱一起跳着,爱情往往就在此时此景下产生。
INGER老师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告诉我就是在那天晚上毕业的舞会上,她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十八岁翩翩的少年,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爱,她把父母亲送给她毕业最珍贵的礼品,一股脑统统地送给了那个男生,爱来的就是这么突然,这般冲动和不理智,我想这也是十八岁青春少男少女们对爱情最直白的表现吧。
半个世纪以来,经不断的改进和融合,瑞典的高中毕业典礼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这个模式。即将毕业的瑞典青年学生们用那青春似火的激情,掀开了青春岁月里那最美丽、最纯情并刻有青春芳华名字的新篇章,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轰轰烈烈的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