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化与文学

异国琴缘:我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载中华读书报邓红原创文章:异国琴缘:我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编辑陈雪霏:在邓红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上,我也有幸参加了两次在斯德哥尔摩的演出现场,一次是在博物馆,一次是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亲身感受了当时的情景。读到邓红细腻的文笔,尤其是每次演出的背景和细节,彷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些现场,泪水悄悄地迷失了我的双眼,但又彷佛有一股清流涌进我的心房,疏肝利胆,这就是林西莉和邓红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的原因。下面请欣赏邓红的力作:

“仿佛被夹着冰雪的风吹拂着,却是在此寒风中,在某一个地方有一株梅树在寒风中摇曳,伴随着风的吹拂,梅花一点点散落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话音落下的刹那,古琴演奏者邓红轻抚丝弦,弹拨一曲《梅花三弄》。不一会儿,箫声如泣如诉相应和,寒冷的冬日下午随之清朗起来,一窗梅影,恰与屋外清滢世界相对照。

——这是2009年11月16日,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举办林西莉新书《古琴》发布会的场景。

时光荏苒,12年过去了,又是冬日的11月,我来到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参加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追思会,在同一个房间,抚同一张古琴,奏同一首琴曲,指间流淌着熟悉的旋律,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老人站在我身边,正娓娓讲述着古琴的故事……

Image

林西莉

2007年4月12日,我收到林西莉一封邮件,打开后先是懵住了,邮件里密密麻麻的字母,却不是英文。研究了一阵,才恍然大悟——这是用汉语拼音写的。原来,林西莉知道我英文不好,而她的电脑打不了汉字,于是她就用汉语拼音写了这封邮件。她在邮件里告诉我,她的新书《古琴》已经出版了,很受欢迎。中国大使馆准备在8月份举办一次文化活动,请她来介绍古琴,她同意了,但是她说一定要请我来瑞典,她来讲解古琴,我来演奏。

在瑞典举办古琴音乐会,是林西莉多年的愿望。她在后来的一封邮件中写道:1961-62年期间,我荣幸地师从王迪学琴。我们彼此成为亲密的朋友,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王迪是怎样的(地)影响了我,使我深深的(地)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而正是其后几年,那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正如我最近出版的《另一个世界》一书中所写,我和王迪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联系,我试着多次寻找,但直到1978年才找到——有一个在六部口南边的音乐学院工作的人帮助我,找到了王迪的住所,联系到了她。对我来说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其后的几年,王迪和我一直在讨论,我们应该去瑞典办音乐会,我来讲解古琴,她来演奏。但是遗憾的是,王迪在2005年春天去世了。一年后,我的《古琴》一书出版了。我悲痛欲绝,我们一生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了。这时我忽然想到了邓红,写信给她,问她能否来,她说可以。一切就这样开始了!Image

王迪与林西莉(1961年)

我与林西莉长达十余年的古琴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古琴的演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琴曲、琴歌,有独奏、合奏等等。在策划这次瑞典音乐会的演出形式时,开始林西莉只是想让我古琴独奏和演唱王迪先生的琴歌。我考虑到舞台效果、听众的感受,就建议再增加一件乐器“箫”,使节目丰富起来,林西莉马上同意了。

林西莉在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时,经常听到演奏家管平湖和查阜西一起琴箫合奏,她觉得瑞典听众会喜欢琴箫合奏这种演奏形式。于是,这次的演出,她邀请了我和笛箫演奏家陈莎莎同赴瑞典。

文化部对此次瑞典之行非常重视,专门开辟了特事特办渠道。2007年8月14日,我们琴箫演奏小组顺利抵达斯德哥尔摩。

在八天时间里,我们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博物馆(两场)、埃斯基尔斯蒂纳艺术馆、哥德堡世界文化馆、斯德哥尔摩远东古迹馆、乌普萨拉布鲁尔约尔特博物馆、卢德维卡城市图书馆、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演出了八场。

Image

林西莉和邓红在巡演途中(2007年)

根据林西莉的要求,演出的曲目,都是她熟知并喜爱的古琴传统名曲。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跟王迪先生学习了二十余首古琴曲,其中包括《平沙落雁》《春晓吟》《良宵引》《胡笳》《鸥鹭忘机》《欸乃》《阳关三叠》《风雷引》等等。林西莉认为上述曲目传统、容易理解、好听。演奏时可先以容易听懂的曲子开始,然后由浅入深,观众易于接受。在音乐会的开始和演奏过程中,林西莉要向观众详细讲述古琴的历史、琴曲的故事以及她的感受。

《古琴》一书出版后,林西莉在瑞典各地做了很多场讲座,使得瑞典很多人知道了古琴这种中国乐器。这八场演出,使得瑞典观众亲眼见到了古琴,亲耳听到了古琴。演出收到的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当地媒体以“高雅和纯正”来评价古琴音乐会。

我们刚刚回国,林西莉就兴奋地发来了邮件:

非常非常感谢你们来瑞典,给我们带来醉人的音乐和精彩的演出,多么神奇的体验!我,还有聆听你音乐的每个人,内心都深深地被感动。音乐带来的真挚情感和激情,触动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说,这是他们听到的最美的音乐。我收到大量的抱怨,票卖得太快,他们买不到。很多人催促我尽快安排更多的音乐会。

一家重要的瑞典国家机构,瑞典国家音乐协会已经和我接触,准备在几个星期内一起讨论下一步的合作。这个协会每年要组织40次大型巡演,在瑞典有700余座音乐厅。

我不知道你有多大的兴趣再来瑞典,但是,我和数以千计的瑞典音乐爱好者真诚地希望你再次光临!

巡演的安排很快有了回音,瑞典国家音乐协会邀请我们在2009年2月-3月到瑞典十几个城市进行巡演。

为此,林西莉建议录制琴箫音乐CD专辑。

在瑞典音乐会现场都会有演奏家的CD专辑出售,观众在聆听演奏后,可以购买CD回去欣赏和留念。

关于这盘CD的定位,林西莉的意见是,只与音乐会有关:这个产品不是商业的,CD不会在普通商店里卖,只与我们的音乐会有关。在瑞典以及多数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很普遍,是向前来观赏音乐会的公众表示感谢的一种礼节,向他们提供举办音乐会的音乐家的CD专辑,买回去可以留作纪念,同时也是音乐家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一个途径。

林西莉还建议,录音和演出使用传统丝弦。因为林西莉对丝弦有着特殊的偏爱。可以说,她很复古,西方流行音乐中的金属味道,她觉得太嘈杂,唯有丝弦才能展现古琴古朴厚重的音色和余音绕梁的韵味。当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老先生们演出时,传统丝弦的声音,在她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08年10月,林西莉专程来北京,找到她的一个瑞典学生,希望他能出资赞助录制和出版我们的CD专辑。这个瑞典学生在中国做生意很多年,商业头脑很发达。他拟定了一份合同,但是条件却相当苛刻,我们没有同意。

事情一下子陷入僵局,林西莉也始料未及,满怀希望而来,瞬时跌入低谷,她失望地说,录音取消吧,要不咱们接受他的条件?

我考虑再三,决定自己出资录制CD。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也许找不到出版商,最后出版不了,但录音能够留在自己手里,冒险也值得。

林西莉重新看到了希望,并且答应回瑞典再次寻找出版商。

CD录制得很顺利,使用了传统丝弦,声音效果果然很好,厚重而有质感,走手音相当出色。在后期缩混处理中,我们没有刻意追求空灵遥远的声音效果,而是尽量让琴音围绕听者,仿佛演奏者就在听者的眼前。琴与箫的声音比例也做了精心的调配,在琴演奏高音区时,箫低八度,衬托着琴,与琴音交相呼应,延绵不绝。琴箫合奏,并不是简单的齐奏,两位演奏者要配合默契。琴与箫主次关系要明确,箫不能抢了琴的风头。陈莎莎对古琴曲很有感觉,箫音里的忧郁气质,给琴曲添色不少。

林西莉回瑞典时,带走了CD的样品和母盘。不过她心里并没有把握找到合适的出版商。瑞典的唱片业非常发达,但多是经营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古琴音乐,会有人感兴趣吗?况且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

一个月之后,传来了好消息:找到出版商了!CD出版的事都安排妥了!瑞典音协的唱片公司凯普瑞斯公司告诉我,他们很高兴制作和销售我们的CD。录音会被及时制作,赶在巡演之前完成并送到各个广播电台等等。凯普瑞斯公司将尽可能让CD具有吸引力,不使用普通的塑料包装,他们希望,制作一个真正好的硬纸封面。

原来,林西莉回国后,拿着CD的样品找到了瑞典音协负责人,负责人与林西莉交流了想法,并且听了CD,当即就同意由音协属下的唱片公司负责出版事宜。

不过,后来这张名为《天籁琴箫》的专辑,出于成本和销量的考虑,还是使用了塑料包装,而且开始只制作了300套,因为瑞典音协觉得,能够卖出300套,就是很高的销量了。(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影响了瑞典的演出市场。)

Image

《天籁琴箫》专辑

2009年2月26日-3月23日,应瑞典国家音乐协会邀请,我、陈莎莎和林西莉,在瑞典18个城市进行了巡回演出,共演出21场。

26天里,几乎每天一场音乐会,每天都奔波在城市之间,没有休息和调整。

演出的形式,和2007年8月那次相同,演出开始时,先由林西莉讲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每曲演奏之前,林西莉讲解琴曲的故事。林西莉用瑞典语讲,我们虽然听不懂,但能感觉到观众完全被她的解说带入了神秘的古琴世界,正如林西莉在《古琴》一书所写的:“我们通过音乐走进前人,感受人生种种体验,这正是古琴传统最引人入胜之处”。

林西莉的开场白大概会持续20分钟,她在台上讲时,我和莎莎在后台做准备。我们听不懂瑞典语,但能看懂林西莉的形体动作,比如介绍到《流水》,她会用手势描绘山泉、水流。当听到她说“邓红”两个字,我就知道该我出场了。

虽然古琴对于瑞典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音乐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古琴背后的故事,也是观众所能想象、所能体会的。当《流水》的泛音响起,观众马上感觉到了山涧溪流欢快地跳跃,从涓涓小溪汇成江河大海,林西莉深入浅出的解说带领着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秀丽山水在心中激起的畅想,还深深体会到了曲中表现的古人桀骜不驯、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欸乃》的旋律,经林西莉的描绘,船工号子仿佛在剧院里回响。国外的观众听不懂中文,但每当《钗头凤》的旋律响起,在抑扬顿挫、婉转抒情的琴歌中,观众无不深深为陆游、唐琬的凄美爱情叹息,动情之处,更有观众流下了眼泪。返场时我演奏了《酒狂》,台上的林西莉和台下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笑得前仰后合。

演出地点,除了音乐厅,还有图书馆、教堂(庄严肃穆,不需要音响)、美术馆、雕塑馆等等。

音乐会盛况是空前的,历时一个月的巡演,在瑞典各地引起了热烈反响。当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平面媒体均对演出作了全面报道,特别是瑞典国家电视一台、瑞典商业四台以及瑞典国家广播电台音乐频道、瑞典最大晨报《每日新闻》和《瑞典日报》分别对本次演出作了专访和报道。电台在固定栏目里播放着我们的CD单曲,电视台邀请我们参加访谈节目。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和夫人叶树芳特地在大使官邸举办了专场古琴音乐会,招待瑞典政界、文化界以及多国驻瑞典使节及夫人,演出受到了来宾的热烈欢迎。时任瑞典文化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迈克尔·舒尔茨(Mikael Schultz)先生,在听完演奏后对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浦正东表示,“邓红等两位演奏家是中国最好的文化大使”。中国的琴箫古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能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谐理念的渊源。

国内《环球时报》则以《汉学家热心推广,古琴走进瑞典民间——中国文化在国外下乡》为题,盛赞此次巡演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推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式。

唱片公司很快就后悔没有准备更多的CD。音乐会才开了两场,所有的CD就卖光了。连发布会上送给我和莎莎的几盘CD都被要了回去,送到音乐厅应急。当我们离开瑞典北部城市于默奥,飞往下一个演出城市时,瑞典音协已经紧急通知出版商,火速制作下一批CD。我们回国时,只带回了一盘CD。——因为我打开了包装,他们无法要回去出售。

后来根据唱片公司统计,《天籁琴箫》售出了2000多套,英国的一家权威音乐杂志(Songlines)在这篇题为《琴界新皇后》的文章中写道: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琴都有虽少但却狂热的追求者。弹琴曾经是文人的一种才艺,它通常伴着吟诗、书法、舞剑,伴着庄重的举止,品尝着美酒而弹。琴只在风雅的聚会中为知音密友弹奏,它需要认真地聆听。它没有像京剧一样的华丽色彩,没有乡村音乐的奔放热情。女性也有很长的弹琴历史,但是直到最近才在琴界中被少许认可。邓红是位女性,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她有着很好的门第出身——她的妈妈——王迪,师从于古琴大家管平湖。此外,邓红演奏的是一张13世纪的琴。琴的细腻微妙的美感都被收录到CD中了,通过麦克风近距离地捕捉到了手指在琴弦上的每一个划动,和几近听不到的颤音和滑音的变化。比如曲子《关山月》就非常宁静,但是其他曲子比如《流水》,就展示了激流湍急的声音。从7世纪以来,箫甜美的声音就成为了琴的美丽的伙伴。在这个专辑里,陈莎莎也有很多箫的演奏。现在各地都偶然会被中国演奏风格影响,《阳关三叠》,极度地渐慢直到结尾,采用了两种乐器在段落之间的相互呼应,打乱了一致的结构。这也可能会使纯粹主义者(正统主义者)感到有些不适应。总的说来,这对于这种深度的乐器,又增加了一盘好的录音。

这次巡演的成功,得益于林西莉《古琴》一书的畅销和推广宣传。林西莉在瑞典有着广泛的知名度,拥有众多的“粉丝”,来听音乐会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林西莉《古琴》一书的读者,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

人的阅历日积月累,随着年龄增长,人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深。这些观众喜欢历史,喜欢故事,喜欢感悟人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不缺少动人的故事和人生哲理,林西莉书中的故事和对生活的感悟,和中老年这一年龄层的思想产生了共鸣。而且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古典音乐的熏陶,所以对古琴舒缓优美的音调更容易接受。

还有,我们琴箫组合的演奏方式,与西方室内乐很相似。西方人欣赏室内乐,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林西莉在接受采访时说:“欧洲人对这种严肃的室内音乐有一种渴望,他们希望能够听到这种对人产生启迪的、能为内心带来平静安宁的音乐。”

天时地利人和,古琴艺术通过林西莉这座友谊的桥梁,延伸到了瑞典,在异国找到了知音。

这之后的十年,我们又数次到瑞典参加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古琴专场巡演。2010年举办了中瑞建交60周年古琴专场音乐会,2016年参加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等。2015年我们三人还一起到冰岛、拉脱维亚、瑞典等地的孔子学院巡演。累计演出五十余场!

我们又出版了更加精美的双CD音碟《心音琴箫》,正如林西莉希望的那样,是“真正好的硬纸封面”。林西莉为这套专辑亲自设计了封面并撰写文章《歌曲:人生与命运——林西莉解说古琴》作为专辑的前言,并用中英文详细介绍了所有演奏曲目。在英国Songlines杂志星级评定达到五星满分。

《心音琴箫》专辑

其中《良宵引》一曲,还入选2012年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纪念CD。纪念CD的说明中有如下评语: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自五十年代起潜心钻研汉学,著有《汉字的故事》《古琴》《林西莉古琴的故事》等书籍。2010年,本着对中国文化和古琴的深厚感情,林西莉女士策划了这张名为《心音琴箫》的录音,由古琴演奏家邓红及箫演奏家陈莎莎演奏。这是一张典范级的制作,两件乐器的比例位置一目了然,空气感无与伦比,琴弦震撼力直插心底。之所以将本曲放在压轴位置,因为它具备沉淀杂念的魅力,一曲听罢顿觉宁神静气、戾气全无。

如果说,林西莉因为遇到古琴、遇到王迪,改变了人生轨迹,那么,我则因为林西莉,走出了国门,让古琴的声音传得更远了一些。我们都是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音乐是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语言,古琴如同一个神奇的纽带,把热爱她的人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甚至外星人,这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古有伯牙和子期,今有管平湖和王迪,王迪和林西莉,知音之情、师生之情,这种真挚的友情,从古传承至今。

(作者为中央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王迪之女)

相关链接: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221613.htm

陈俊穆作品《维吾尔族舞蹈》在嘉德成功拍卖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发布在雅昌网的画家陈俊目网站消息:

  备受瞩目的中国嘉德2021秋季拍卖会经过第一天热烈精彩的拍卖,各专场异彩纷呈,频传捷报。

  11月29日,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瓷器及古董珍玩的四个专场相继举槌。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的两个专场精心遴选400余件精品佳构,展现了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面貌和画家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400余件拍品,种类齐全,精品荟萃。

  陈俊穆作品《维吾尔族舞蹈》-(布面油画)最终以加佣金625000元成交!

画家陈俊穆

  陈俊穆简介:

​  陈俊穆,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亚洲艺术学会常务副主席,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主任委员。

  出版过多部个人专辑,作品曾在中国、美国、迪拜、法国等展出,并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机构,企业及个人广为收藏。

  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并留校任教

  2017年任清华大学油画高级研修班主讲导师、副教授

  2019年在中国北京成立陈俊穆艺术工作室

  主要展览:

  1990年陈俊穆个人画展~四川美院陈列馆

  2017年6月24日“奔跑舞动的世界–2017陈俊穆油画世界巡回展~北京站”于北京悦·美术馆盛大开幕

  2018年7月,《激情非洲》系列邮品在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邮品首发式暨书画作品展”首发

  2017年10月23日“奔跑舞动的世界–2017陈俊穆油画世界巡回展~纽约站”美国联合国纽约总部隆重举行

  2017年12月24日“奔跑舞动的世界–2017陈俊穆油画世界巡回展~迪拜站”在迪拜剧院艺术中心画廊隆重开幕

  2018年11月,《激情非洲舞蹈系列之六》油画作品入选2019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

  2019年4月23日,于法国枫丹白露宫举办《2019东–邂逅–西陈俊穆个人油画展》

  2019年10月26日,中国重庆《“在山·重聚”艺术邀请展》

  陈俊穆说,艺术是个体与东西机缘相生相克的精神图示!

  它谋求将个体的时间,空间与东西相互作用以产生出灵本性的火花,在未泯灭之前使之生成最美的精神图示!使个体生命的精神内涵得以无尽放大,以主动性将实践的几率叠加,将灵性追溯。

瑞典那个画漫画的维尔克斯因车祸去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0月4日,瑞典电视报道,那个曾经因为画漫画丑化穆斯林的漫画艺术家拉师.维尔克斯因车祸死亡,享年75岁。

该漫画家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画家。1980年代,他曾在他的家乡瑞典南部Kullenberg擅自用树枝和木杆子建设一座建筑,实际上就是违章建筑,当地Höganäs政府让他拆除,他死活不肯,说这是他的艺术。市政府拿他没办法。目前,当地有人认为这个艺术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因此,依然决定不拆除。

2007年,他画了多幅漫画,把穆罕默德的头和一条狗的四条腿画在一起。引发穆斯林的极大不满。就像当年的英国画家鲁师迪画穆罕默德,最后被高价悬赏缉拿一样,维耳克斯也遇到了穆斯林的极大不满和恐怖分子的恐吓,其中包括斯德哥尔摩暴恐分子。基地组织悬赏10万美金要取他的头。

2010年12月11日,斯德哥尔摩王后大街发生暴恐事件。从那时起,他要求警察保护他。瑞典安全部门也答应了。

2011年,他把他的漫画拿到哥德堡书展上展出。

2005年在丹麦就有12个专业画家每人一幅画伊斯兰宗教人物穆罕默德。这12幅画展出时居然与法国的一个猪头画放在一起展,尽管没有关系,这对穆斯林是一个大忌。从那时起,丹麦的穆斯林组织也不断抗议,甚至在2006年把艺术家告上法庭。但是法院以言论自由为名驳回了起诉。

从那时起,丹麦不断有各种暴力事件,大约250人因为各种暴力事件死亡。

2015年,维尔克斯以维尔克斯委员会的名义要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咖啡馆举行言论自由的讨论会。结果会没开成,咖啡馆失火。幸好他被保护的好,安全逃离。但是,这件事成为世界媒体的头条。

此后,他要求瑞典警方保护他的安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必须有警察保护。因此,这么多年来,他就是这样,无论去哪里都是警察护送。2020年,他甚至写信给司法部对他保护。他收到的恐吓让他感到害怕。

今年10月3日他出车祸身亡。

这次他在斯德哥尔摩以北的Stocksund进行一次私人活动,回去的时候,有两名警察开着警车送他回家。据报道,除了他们的车,后边还有两辆救护车跟踪,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没事。但是,到了南部快到赫尔兴堡的时候,在Markaryd的地方,按理说人也不多,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爆胎而造成轿车猛烈与一辆大卡车相撞,造成爆炸起火,两名警察和他本人都当场立即死亡。45岁的卡车司机受重伤,被直升机送往医院救治。

目前警方认为这不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而单纯是一起车祸事故。不过,瑞典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每日新闻用两个整版报道新闻,然后,还报道了此前的事件。还在文化版面有两版报道。

报道说,在社交媒体上,依然有人恨他。尤其是穆斯林和土耳其的脸书账号上,有的人说他是报应。是默罕默德对他的报复。也有人用哈哈来表达幸灾乐祸。

瑞典媒体也有评论说他是当代最有担当的艺术家。有人认为他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编者的话:记得2015年的丹麦咖啡馆着火引发世界关注。那是对恐怖主义袭击的关注。今天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和对他的报道,让笔者想起意大利名著“牛氓”。记得在那本小说里就是讲政治斗争要用漫画进行。

这种形式似乎在北欧继承下来了。2005年的丹麦漫画展引发伊斯兰世界的强烈不满。这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艺术家说他们是言论自由。但伊斯兰世界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冒犯。这也是在英国漫画家鲁师迪之后,可以说,先是有这样的冒犯。当然,也可能是因为2001年发生的9.11之后,让西方人感觉不知道如何出这口气。于是,利用这种艺术的武器来表达。说是言论自由。

但是,对于不善于漫画艺术,却擅长暴力的暴恐分子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因此,矛盾不断升级。漫画搅动外交风波是事情此起彼伏。

再看维尔克斯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就是对现实进行挑衅,对政府挑衅,对一切都有一种挑衅的味道。

他于1946年出生,60年代自学成才成为艺术家,后来在隆德大学获得艺术博士学位。

艺术到底是用来挑衅的还是用来维护国际关系的,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瑞典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在线举办2021年中秋晚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两乡明月一般情” 202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汉语桥俱乐部中秋晚会已在中秋当日,在Youtube平台上完成全球在线直播,收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

这场晚会在瑞典著名的Rockelstad 古堡实景录制,有中瑞艺术家和瑞典中文学生近三十人参加演出。晚会以中国传统中秋和月亮文化为出发点,运用了多种创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从中国,到世界,说历史,讲新潮,在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大家载歌载舞,吟诗奏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特别展示了富有艺术细胞的瑞典中文学生的风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1日的传奇中秋节的直播中对这场晚会做了报道。

本场晚会由十八岁的2021年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瑞典赛区一等奖获得者 安利永 (Elliot Freenstedt) 和来自武汉的十五岁的方子一同学联诀主持。

钢琴独奏 (Piano Solo): Autumn Leafs (秋叶)
Jimmy Alcayna
及中瑞诗词吟诵 (Poem recital): 关于秋天(About Autumn)
Axel Kierkegaard 柯亚思

晚会从航拍视频”瑞典狂想曲”开始,由瑞典中部美丽秋色入镜,通过钢琴独奏 ”秋叶”, 中瑞诗词吟诵和歌曲 ”爱在深秋” 表达了人们对秋天这个季节的喜爱和思考。

网红歌曲 ”伯虎说” 将节目带入晚会第二个板块 老调新声。中外同学共同演唱了 ”青花瓷”,巧的是,在这个瑞典古堡里,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十八世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瑞典的中国瓷器。

由从瑞士赶来的傅文灵(Gwendoline Flueckiger) 同学和瑞典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 Kai Sundqvist合作演奏的”月河满江红”, 将中外乐器和中外乐曲结合起来,经过 Sundqvist 先生的巧妙配器,空灵高雅,回声绕水,给观众唯美的艺术享受。

随着中外舞者的舞蹈 ”左手指月”, 月亮在东方的夜空中升起,晚会也进入了赏月这个环节,歌曲 ”花好月圆” ”独上西楼” 和古筝小提琴演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含义。

特别节目”月亮的故事” 由来自中国,瑞典,瑞士,塞内加尔和伊朗的同学参加,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语言,都有自己的月亮传说。故事虽不同,心意却相通,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人类和平和幸福的企盼。晚会在瑞典歌手安然 (Debora Hjälmarö) 优美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歌声中结束。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汉语为桥,友谊长存,组织这次活动的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负责人郝景霞博士对记者说 ”这次晚会,也是我们汉语桥俱乐部在促进中瑞文化交流和瑞典中文教育发展上做的新的尝试,时间紧,任务重,我对晚会的参加者和技术团队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参加演出的外国同学和艺术家们也纷纷表示对参加晚会感到荣幸和兴奋,希望这样有创意,有水平的活动今后能够多多开展。

本次晚会由斯京春晚团队制作,总策划徐晓军,总导演杜泓滢,晚会得到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文化处等单位的支持。

(瑞典汉语桥俱乐部供稿)

编辑 陈雪霏

中秋快乐 阖家团圆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祝广大网友和读者中秋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前天,一位瑞典朋友说他很高兴,周六在一位华侨朋友家里吃到了中国的月饼。标志着中秋节要到了!

我心想,今年的月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到哪里去搞一盒月饼来过中秋呢!

每逢佳节备思亲!中秋来临之际,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给我们送来了珍贵的月饼。让我们在万里之外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关爱。尤其是月饼,这一象征着中秋盛宴的礼物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快乐!在疫情依然持续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聚会,但是,这份关爱永存!感谢大使馆,感谢侨务领事部!

每逢佳节备思亲!中秋佳节之日,我和家乡人连线,陈刚带着自己的爷爷从地藏寺开车到歪脖哨去扭秧歌啦!看看,这是真正的东北大秧歌!不仅仅是大城市铁岭有秧歌,大城市锦州市的下属凌海市班吉塔镇也有扭大秧歌的光荣传统。每年到春节的时候,总是有人组织扭秧歌!今年,歪脖哨在中秋节组织扭秧歌!原汁原味!陈凤鸣以86周岁的高龄依然在扭秧歌。左边第一排倒数第二穿戴着绿袍绿帽的老同志就是陈凤鸣。是我的家父。他保持健康的秘诀就是坚持锻炼,坚持扭秧歌!地藏寺村也有几个秧歌迷!鼓点一响,他们就能跳起来!邻居徐洪明爱好吹号,他的儿子也会吹号!每到节假日,人们农闲了,就会组织秧歌队,男男女女都会跳起来。以前采高桥的时候,还有人扮演老头儿,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各种人物!如果他们到你家去给你们拜年,你们家也必须出钱给赏钱!其乐融融!喜庆祥和!

扭大秧歌实际上也不亚于跳拉丁舞,也是全身运动,可快可慢,人们随着现场伴奏来跳,身心愉悦,长期跳舞,保证健康。

再次祝愿大家中秋快乐,万事如意!另外,今晚18点,还可以看看油管上的直播。

北方金秋风正好,只待明月入画来。2021年斯德哥尔摩汉语桥俱乐部中秋晚会将在2021年9月21日中秋节瑞典时间下午18:00通过Youtube 全球直播。直播链接 https://youtu.be/KOQo28NwkWo, 备用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nib0y4fa7ZZ9Re7vB5zIg/live。节目在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瑞典Rockelstad 古堡实景录制, 由中国,到世界,从历史,说潮流。欢迎大家届时收看,更希望大家能够帮我们宣传扩散。让我们一起为推进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Different moons under one sky with love”. 2021 “Chinese Bridge” Club Stockholm Mid-Autumn Festival Gala will be streamed on the 21st of September 18:00 CET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 https://youtu.be/KOQo28NwkWo (reserve sit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nib0y4fa7ZZ9Re7vB5zIg/live). The show is taped at the storied Rockelstad Castle in Sweden. You are most welcome to follow the show and to propogate the information to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桂从友大使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上的视频致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上致辞,向所有旅瑞侨胞们、向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以下是全文:

  侨胞们,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丹桂飘香,秋风送爽”,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到来。在这个花好月圆、稻麦盈实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向所有旅瑞侨胞们、向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寓意和谐、团圆、祥和、共享,人们无论天涯海角同沐一轮明月,同祈家国谐和、世界和平。“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就是在月圆时节,通过文化呈现表达对和谐、团圆、祥和的美好祝愿。今年的活动将继续以线上方式呈现,中瑞各界朋友们也将继续加盟,相信将精彩纷呈。

  中秋月圆寓意和睦和谐。

  中华文化提倡为人处世“和合共生”,夫妇“和和美美”,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和谐有序”,国家“和平共处”。我们愿与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和衷共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秋月圆寓意团圆团结。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见证了人类面对挑战勠力同心、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全球抗疫仍较严峻,我们愿同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继续开展防疫合作,早日战胜疫情,促进疫后共同发展。

  再过一百多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举行,我们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全世界奥运健儿相聚北京,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此,我也预祝瑞典运动员在北京冬奥和冬残奥会上取得佳绩。

  祝侨胞们、朋友们中秋快乐!

金面具、神坛、玉琮、丝绸……三星堆考古又上新了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成都9月9日电

  新华社成都9月9日电(记者童芳、李倩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9日公布了5月以来的最新发掘成果,考古学家们又新发现了5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完整金面具、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等“国宝”。

  据了解,目前3号“祭祀坑”发掘已近尾声,4号“祭祀坑”发掘已经结束,5号、6号“祭祀坑”因面积较小、深度较浅,将被提取到实验室“解剖”,7号、8号“祭祀坑”刚刚到文物层,大中型青铜器、象牙、玉石器等铺满了整个“祭祀坑”,犬牙交错、层层叠叠,令人叹为观止。

  最吸引公众眼球的莫过于3号“祭祀坑”新出土的完整黄金面具,这件文物比正常人脸稍大,专家认为是附着在青铜人像上的。新发现两件青铜“神坛”造型迥异、前所未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朱砂彩绘觚型尊、神树纹玉琮见证了中华大地早期各区域文明的交流融合。铜扭头跪坐人像、精美玉刀等文物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此外还发现了多处丝织物遗存,对我国古代丝绸技术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认为,最新出土的文物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远超现代人想象的。目前的发掘刚刚进入高潮阶段,更多惊喜还在后面,也许还有更多超出认知的文物陆续被发现,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有待揭晓。

  据了解,在发掘的同时,四川省文物局也在组织全国最顶尖的团队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研究阐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众就能在博物馆里见到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感受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延续年代从距今4500年至3000年。三星堆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1986年发现1号、2号“祭祀坑”出土金杖、黄金面罩、青铜神树、象牙等珍贵文物1720件。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调查勘探,在1号、2号“祭祀坑”的旁边又新发现6个“祭祀坑”,2020年10月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据了解,在大约一年的发掘时间内,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等近2000件大大小小的文物。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拼版照片:左图是在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1号青铜神树(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右图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神树纹的玉琮(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新华社发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神树纹的玉琮局部(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神坛”局部(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文保人员操纵专业设备对5号“祭祀坑”内进行显微观察(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6号“祭祀坑”出土的玉刀(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5号“祭祀坑”拍摄的玉器和金圆片(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太阳形器局部(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头像(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人像(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尊(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像(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再见!哥德堡号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在斯德哥尔摩展出9天之后,哥德堡号帆船于昨天9月4日起航返回哥德堡。数千人为其送行!

记者骑自行车到王宫前面靠海边的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前停下,锁了自行车,然后走向哥德堡号。从远处看,她依然是那么显眼,高高的旗帜在空中飘扬。

昨天天气非常晴好,与哥德堡号到来的时候形成鲜明对比。8月26日,记者本来打算到现场迎接。但是,外面大雨一直不停地下。考虑到码头肯定有很多人,就没有去。上周,斯德哥尔摩阴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星期的雨。这周就是连续晴天。让老城的海岸线成了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有各种船只,随便登上哪一家客船都可以让你领略斯德哥尔摩的壮美。

这里的云透过镜头活灵活现,立体感非常强。白色的云就像棉花一样,但是,乌云就像猛兽一样压下来,让人有受压的感觉。本来,天是湛蓝湛蓝的,但是,时而有云过来,海面立即就成了灰色。太阳一出,海水有开始变蓝了。

乌云压顶的王宫和正在装修的大教堂。

王宫的侧面全貌
随着记者的脚步,哥德堡号离我越来越近。

记者在2007年的时候到过哥德堡,专门在那里看到了刚刚航行中国归来的哥德堡号。2006年哥德堡号经过几个月的航行抵达了中国的广东和上海。当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邓武一直随船航行,描述了海员在大海上漂泊的时候,织毛衣打发时间。

哥德堡号确实有它辉煌的历史佳话。1745年9月12日,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来自中国的商品,经过整整30个月的航行,驶回自己的家乡之港–哥德堡。当时船上装满了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货物。眼看就要完成它去中国的第三次航程了。但不幸的是,企盼已久的归家之旅却在转瞬间化为悲剧-“哥德堡号”在港口附近触礁沉没了。

大约240年后,也就是1984年,潜水员们发现了造成沉船的著名的汉拿巴丹礁石。距离这里900米的地方就是哥德堡号沉没的地方。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2年,海洋考古和研究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扇历史之门。

1986年瑞迪东印度公司“哥德堡号”基金会成立。1993年基金会下面又成立了子公司SOIC。1996年开始落实梦想,再造哥德堡号。经过两年时间船体基本显现出来。1999年开始内部修建,2000年开始铺设船甲板。2001年制造工场开始建造桅杆,发动机,螺旋桨和油箱系统。

2003年6月6日,瑞典国庆日,哥德堡号正式下水。国王,王后和王子出席下水仪式。2004年9月3日,希尔维亚王后为哥德堡号命名祝福。

2005年5月22日,经过长久的准备之后,“哥德堡号”第一次海上试航获得成功。

2005年8月,哥德堡号访问过斯德哥尔摩。返回哥德堡之后,10月2日便再次扬帆起航去往中国,当时是外交部长李肇星邀请哥德堡号访华。 2006年7月抵达广州。

为哥德堡号送行的人群

时隔16年,如今,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仿古船想再度访问中国,前往亚洲。但是,今天,中国对哥德堡号的兴趣似乎不那么大了。船来的时候阴雨连绵,走的时候,天空一片晴朗。

来的时候,21响礼炮,走的时候,依然是放炮为它送行。一开始,我还有点儿惊讶,人好多呀!瑞典人根本不在乎新冠啊! 过了一会儿,船开始倾斜,礼炮声一响,原来是要开拔了。

上周日,在雨中的哥德堡号,似乎有些凄凉。
人们穿的衣服都是18世纪的服饰卡罗琳时代的服装。

哥德堡号仿古帆船商船也曾获得瑞典最佳艺术促进一等奖是瑞典文化协会颁发的大奖。

哥德堡号就这样被送走了。一个小朋友高喊Goodbye! 一个男人说,这个大船很好。是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它行驶到Slussen 大型客轮附近的时候,再看它和周围的小船相比,就知道哥德堡号在当时确实是巨轮,在当今,也依然是非常庞大的一艘船。

哥德堡号象征着中瑞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也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谊。希望哥德堡号明年能够再次促进中瑞关系的发展。

站在哥德堡号的位置,眼前可以看到大饭店,国家博物馆,东方博物馆,现代博物馆,背后是王宫和议会。

歌剧院
财政部
议会
Waterfront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建筑大多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经久耐用,和谐共处。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蒙古族摔跤表演精彩。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音乐:锡盟地区蒙古族传统音乐大体可分为宫廷音乐、宴歌、宗教音乐和长短调民歌四种类型。封建统治时期,锡盟地区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乐手和歌手,为其宴庆等活动服务。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过不少技艺高超的乐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苏、玛西巴图、萨仍格日勒、那·仁钦等。

1948年,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参加。其后,锡盟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歌唱家乡、歌唱劳动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额尔登格的《锡林河》、《那布其玛》、《象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乌珠穆沁妇女》、《美丽的乌珠穆沁》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剪羊毛》、《可爱的牛》、《猎人之歌》、《打更员的荣誉》、《挤奶姑娘》、《运盐队》、《老牧民的喜悦》、《小学的孩子们》、《战马》、《高日很郭勒》等优秀歌曲也深入千家万户。

八十年代以后,锡盟音乐、歌曲创作又出现新局面,许多音乐、歌曲不仅在全区、全国演出,有些节目还登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赴香港地区、东欧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演出。这一期间的优秀歌曲有《骏马赞》、《辽阔草原》、《吉祥的故乡》、《葡萄山》、《牧马姑娘》、《唱给故乡的歌》、《星星布满天空》、《牧民青年》、《母亲湖》、《吸引爱的草原》、《母亲的祝福》、《察哈尔故乡》等。仁钦那木吉拉、朝格吉勒图创作的歌曲《我的草原》、《母亲》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胡日查、孟克、赛音斯钦及云登等人在香港举行的“中华民族演唱会”等各种比赛中也纷纷获奖。

进入新千年以后,《摇篮曲》、《圣洁的祝福》等歌曲先后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在锡盟党委宣传部、盟文联组织的“歌颂锡林郭勒主题歌曲”征集、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了《锡林彩虹》、《锡林郭勒之歌》、《我的锡林郭勒》等一批好歌,宝音、那雪松、哈斯图雅、卫平、李慧兰、孙永斌等一批词曲作者脱颖而出。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舞蹈:自古以来,草原就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植根于丰厚的艺术土壤之中的民族舞蹈,经过锡盟几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不断推陈出新。

五六十年代,锡盟第一代舞蹈编导高太创作并作曲的女群舞《挤奶员》,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铜质奖章,《富饶的秋天》,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同一时期,还有《新年之嬉》、《嬉戏舞》等作品。

六十年代,哈斯额尔德尼创作的《草原民兵》获全区创作奖,《交军马》、《不朽的战士王杰》、《打草场上》、《乌珠穆沁青年》等一批新作相继先后问世。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八十年代,随着锡盟舞蹈创作队伍的壮大,新作不断涌现。如锡盟第二代舞蹈编导沙克德尔创作的《盛开吧,萨日纳》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男群舞《好比斯》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同年获全国比赛创作、表演两个三等奖,《铭心教诲》、《欢腾的锡林郭勒》、《穿蒙古靴的青年》被自治区评为优秀作品,群舞《马背儿女》代表蒙古族参加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展演获得成功;王托娅创作的《捣茶舞》获全国比赛二等奖、全区一等奖,她创作的《接羔舞》、《搓彩鬃》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区比赛中获优秀创作奖;长期工作在乌兰牧骑第一线的吉木斯创作的《嫁》、《骏驼赞》、《金镯》、《金马蹬》、《宴舞》等均获全区专业比赛创作奖;这一时期也有《钢托拉嘎》、《鹰》、《永恒的足迹》、《金嘎拉哈》、《神树》、《泉水长流》、《喜送光荣匾》等作品问世,大大丰富了锡盟的文艺舞台。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九十年代,随着机制改革,锡盟文艺队伍也相继出现了个体艺校,个体演艺队伍应运而生,并活跃在文化市场上。如锡盟民族艺校诞生之后走出国内外,该校创办者达古拉创作的舞蹈《赛场风采》、《草原小银珠》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牧歌》、《嬉戏的牧童》、《乃依吉》、《圣洁的祝福》等少儿舞蹈,在三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中获金、银、铜奖,获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一等奖,代表内蒙古出访蒙古国慰问演出,参加了上海、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赴香港、澳门参加回归庆典的演出等,论文《蒙古族少儿舞蹈创作点滴》曾在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研讨会上获二等奖,论文《蒙古族舞蹈创作谈》在全国蒙古舞理论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蒙根珠拉服饰表演团在2004年全区蒙古族服饰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由沙克德尔执笔创作的2000年、2002年两届全盟那达慕的大型广场舞蹈——《腾飞的锡林郭勒》和《元都古韵》,受到盟委、行署表彰。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请看来自ICMU华媒人的详细报道。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礼俗: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牧民对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盛情款待。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自由用餐。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牧民互相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进包后盘腿坐在右边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嫁娶:在乌珠穆沁草原,牧民举办婚礼朴实、庄重、不送彩礼。可是,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很讲究。结婚这天,男方一早由新郎带领着接亲队伍出发,到达女方住处后,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三圈后下马,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双方互送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酒后接亲队伍簇拥着新郎,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启程,两支队伍一边奔驰,一边欢歌笑语,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新娘到后,让新娘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说男方有所怠慢,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缰,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打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时赠送牲畜。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付出的心血。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尽情歌唱。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丧葬:北部牧区蒙古族葬礼极为简单,不设灵,无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不通知亲友,进行野葬。子孙在百天内,不剃发、不饮酒、不作乐,以示哀悼。在南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多实行土葬或火葬。举报评论 1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下面请看本网同行记者报道: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迎宾: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约好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的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您要向主人问好“赛努”、“赛音白努”宾主相序而坐,对于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人在西侧,女在东侧)的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抓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接着在欢乐和笑声中开始敬酒,手捧哈达,托着银碗,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热闹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待客: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为客人充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食,让客人们吃一点儿),然后就开始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进行。敬酒间还要为客人们添酒。敬酒三杯后,再由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节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礼节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餐,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整羊宴,其次是羊背子宴。整羊宴就是用特制的大木盘或铜盘,盛上煮熟的羊心肝内脏,上面有规则地摆好带肉的两个肩胛骨;两个肱骨、两个髋骨、两个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上面放上羊背子;羊背子上再放好退净毛的熟羊头。

所有这些,包括一只羊的基本部分两个桡骨、短肋骨、胸叉、肝的尾状叶、下颌、(羊蹄等有不上席面的习惯),故称整羊宴。整羊上桌时,羊头要面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以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右侧切一条四指宽的肉,从左侧同样割下一条相互交换放置,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在盘内。

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君),大家才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部分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胸叉骨肉招待,从来不用桡骨、颈板骨招待客人,这些只给孩子们食用。煮肉汤中下米或面,作为宴席的收尾。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饮食: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晚上吃手扒肉、面条、饺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以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颇有名声,正蓝旗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奶酒含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酸马奶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

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兔肉、旱獭肉。吃法有几十种,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羊背子、全羊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驼、熊掌、鹿尾、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不吃鱼,但这种习俗已逐渐改变。

瑞典仲夏节出游人数增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瑞典电视台SVT报道,根据手机联络流向,有关部门分析今年夏天出游人数比去年明显增多。

从记者所在的小区和附近的街道也可以明显看出今年仲夏节出游人数明显增多。大街上几乎没人,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了。

据本网记者分析,今年仲夏节正好是星期六,因此,人们可以在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都休息。本来就到假期了。加上连续三天都可以休假,因此,大部分人都到乡下去了,或者到亲戚家去了。

平时,马路边上都是车,现在却几乎都开走了。出城的人比进城的人多。

不管怎样,出游的人多了,人们也担心聚集的机会也多了,或许新冠的机会也多了。

大家还是多注意的好。不过,瑞典的仲夏节也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瑞典人的恋爱节。按照传统,大家应该围着花柱跳舞。但是,估计没有人聚集搞大的活动。

天气倒是不缺席。早上一起来就下雨,下了大半天。到下午两点停了。然后是太阳高照。晚上蓝天白云,非常美丽。

气温不高不低,正好23度左右,不冷不热,真是最舒服的一天了!

超市里新鲜的瑞典土豆菜2.9克朗一公斤,各种水果和蔬菜都是最好的时候。仲夏节真令人愉快!

也祝所有的读者仲夏节愉快!

对了,每年夏天国王都到南方的夏宫去度暑假,因此,皇后岛就对游人开放。记者在前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今年夏天6月28日到8月22日,皇后岛的中国宫也将对游人开放。今年的特别之处是有9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同时展示。为中国宫增添了新的内容!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瑞典皇后岛中国宫学术艺术展6月28日到8月22日对外开放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皇室和瑞典艺术大学研究实验室CRAFT合作把现代艺术嵌入具有近300年历史的中国宫进行展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实验。该展览将在6月28日对外开放,到8月22日结束。

瑞典艺术大学史密斯教授说,他们的学生来到这里了解中国宫和皇后岛的情况,然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这些学生本身都已经是艺术家了。在这里展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实验传统和现代到底能不能够完美的结合。

瑞典皇室展览馆长格里菲特说,该展览的题目是“到奇特的地方去—对中国宫的物质文化解释”。该展览是瑞典皇室和瑞典艺术大学一年期研究合作的结果。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是专业艺术践习者,他们以材料为基础,深入挖掘其艺术特质和历史环境相结合,构成其艺术灵感的源泉。

皇后岛的中国宫是1753年作为王后路维莎.乌尔里卡的生日礼物而建造的。在保持18世纪欧洲流行趋势的同时,中国宫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通过内部装饰和从亚洲各国进口来的物品,该建筑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瑞典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想象中国的。这座建筑提醒我们中瑞之间有悠久的分享理念,运动和国际合作的历史。中国宫是一个逃离日常生活做白日梦的理想场所,在18世纪如此,今天也是如此。艺术家们用中国宫作为他们艺术作品的起点,希望这些作品能为游客访问中国宫丰富阅历,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

参与展览的艺术家有9名:Åsa Andersson, Sebastian Hägelstam, Vilda Kvist, Cecilia Levy, Kristin Larsson, Frida Lindberg, Kristina Lundsjö, Sameeksha Mehra and Eva Skärlund.

Hagelstam 在一进门左边的各种亚洲的人物当中找到了灵感。他觉得中国宫本身就是一个瑞典人对中国的意象的展现,那么,他也想象一下其他国家的人对瑞典人的想象,很可能就是他们都很爱喝啤酒,手里拿着烟卷的形象,女人也都特别的泼辣。

Andersson在二楼的一个充满亚洲物品的房间里找到了自己的作品意向,那就是做一个灯笼。这个灯笼是东西方结合的产物,其特点也是东西合璧。

Larsson 在二楼的中央发现很多王后收到的各种赠品礼物。这些礼物在过去都是稀世珍宝,承载着各种历史故事。现在,她用玻璃,铜等材料把这些稀世珍宝再现出来。而这些材料其实都是回收的材料。因此,也可以说是变废为宝。

Kvist想象的是在王宫里需要有一个孩子能够玩儿的地方,于是,她做了一个秋千,用各种颜色。但是由于现在有疫情,所以,她还把秋千挂在了外面,反映了艺术家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Lundsjo的作品反映的是东方游戏就是风筝。不管王宫里的人是否玩儿风筝,但是,这里的风筝和走廊的环境很匹配,给人温馨的感觉。其中的材料有真丝,同时,也有镀金材料。其样式与周边的环境很匹配。

本次展览的主要特点就是他们在艺术品的颜色上都尽量和周围的环境匹配。

例如,Lindberg的这个地毯,就是用蓝色,红色和黄色组成,和周围的蓝墙,红色的灭火器和地板的颜色非常顺。

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看起来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表面看起来这是用混凝土做成的。但实际上是用废旧报纸做成的。

艺术家Levy说,她在这里看了三次,一开始就想做一些娱乐的东西,棋是很普遍的。但是,当她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正好在美国白宫发生了政变。于是,她用当天刊登政变的报纸,把它化为齑粉,然后,制成纸壳,做成了棋子。棋子看起来像水泥,但实际上是纸,非常轻。因此,从材料到画面都给人以颠覆的想象力。这里肯定是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事件。棋倒了,有人搞破坏吧!对!王宫里会发生政变。白宫里也发生过政变。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背后是两个中国宫廷里的伺卫。中国宫廷里也发生过政变。有的棋的脸上图了白色,和伺卫的脸差不多。总之,在这里玩儿可能很好玩儿,也可能很危险。

Sharlund模仿路维莎的胸针做了一个普通人可以戴的胸挂饰物。她说,王后的胸针是限量版的,只有24枚,目前只剩一枚了。而她设计的胸挂饰物可以生产更多,为普通百姓使用。她的材料也都是回收材料,更大众化。这里是大众化和王室化的对比。

Mehra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用了印度的艺术材料做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品。与中国宫的东方特色也比较匹配。

中国宫里边除了中国的物品,还有韩国,日本和印度的物品。瑞典的艺术家根据物品和想象建造了这座中国宫。其中有文字,看起来像中国汉字,但是拼到一起,没有任何真正的意思。对中国人的想象,中国环境的想象看起来还有点儿像。

中国宫是瑞典古斯塔夫三世国王给33岁的妻子路维莎王后的生日礼物。当时,他们的儿子8岁。国王让儿子把钥匙送给了母后。母后对此非常欣赏。她对中国文化也非常欣赏。曾经邀请法国哲学家艺术家伏罗泰和笛卡尔一起在这里探讨哲学。后来,笛卡尔在瑞典病逝,并埋在Klara大教堂外的墓地里。

中国宫体现了瑞典人心目中的中国,中国在18世纪就已经在瑞典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为那里一定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是可以舒缓神经的地方。

再说承载中国宫的皇后岛,其实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皇宫。整个皇宫的布局就仿佛是北京的天坛。长长的笔直的甬道就像北京天坛的丹壁桥。中国宫里边还有像环丘里的回音壁设置。

走在皇后岛,就仿佛走进了天坛,它是那么宁静,美丽,端庄,肃穆。让人立即产生一种即放松又严肃的感觉。仿佛到了远离尘嚣的世界。

艺术作品部分图片来自瑞典皇室新闻图片库,摄影师Karin Björkquist。皇后岛皇宫部分和中国宫外景由陈雪霏拍摄。

我和老公是怎样追星的

作者 陈雪霏

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敦实的女汉子。一来是我假期总是干农活,而来,我也很能吃,每顿要吃两个馒头。而且脾虚,所以,垃圾不能及时排泄,就比同龄的窈窕淑女要胖一些。但是,我身高166,也不算矮,所以,就是属于粗壮有力的那种。

当时还记得一个南京的男生走在校园里遇上了,就说我们北方女生的皮肤如何的不好。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因为东北风也是很厉害的。我们也不注意打扮或保护,没有太阳帽,太阳伞,我摘茄子的时候都不戴手套,因此,手指都被扎紫色了,很难洗掉。需要修养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因此,那个时候也不懂的什么叫追星。我倒是买了费翔的磁带,后来也很喜欢周润发,最早喜欢达式常。也听过Paul Simon and Garfunkel的美国乡村歌曲的磁带,是外教给我录的。实际上,一切都得感谢中国的再版光碟。到两千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很便宜地买到很多大片的光碟,于是,我一个接一个地看。

现在到瑞典了,才发现,我老公甚至有很多片子都没看过。他喜欢美国著名影星玛丽.斯特里普,我喜欢英国著名影星休.格兰特。当然,我还喜欢汤姆.汉克斯。追星其实也不是坏事,一个人除了你老公,对其他任何人都不感兴趣,我估计没多久,人就会感觉窒息了。因此,追星是免不了的。但是,会不会因为追星而打架呢?我感觉还好。

首先,他对我追星表示非常理解,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我说喜欢看《飘》,我们就温习一下。我说喜欢休.格兰特,他就找来他的片子,我们一起看。他喜欢斯特里普,那我们就找来斯特里普的片子,《莎撤尔夫人》一起看。这两位大星真的是好。

其次,他也追星。他喜欢的一个瑞典老太太80岁了还在唱歌。是著名女高音。她去世的时候,他感觉非常悲痛。对此,我也非常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天他发现了斯特里普和格兰特两位演员合作一起演了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喜剧片。片子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女主角,都70多岁了,还上台演唱,而且演的是天使。就是人们把她用绳子吊起来的天使。尽管不到一分钟,但是,那时高光时刻,然后,就谢幕了。配角就是男主角格兰特。他在节目中是主持人。实际上,他是个三流演员,她是个二流演员,但是,都有演戏的瘾,因此,就在一起了。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女主角实际上是有梅毒或者是其他花柳病吧。一开始看她秃头以为是癌症。但是,当医生检查以后,问她有性病多长时间了?她说,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是她丈夫给她传染的。然后,她丈夫死了。之后,她和男主角就认识了。而且就工作和生活几乎都在一起了。说几乎就是他们俩从来不同床,没有性关系。但是,从早上吃完早餐开始,一直到晚上让她入睡,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女主人就是喜欢唱歌,喜欢音乐。他们甚至是给听众提供吃喝,然后,卖票。同时,为了能赢得观众的喝彩,男主人特意要面试买票的人,保证他们都是不懂音乐的。然后租最有名的音乐厅。就是表面高大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上演出的人就是一个老太太。

有一天,她想开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因为她听了男主角的女朋友的音乐会。男主角晚上到另一个地方和女朋友在一起睡。白天又和老太太一起。而且对外称夫妻。当女主角想开音乐会的时候,男主角立即答应。准备操办。他们似乎是不差钱。女主角的父亲临死前给她留了一笔财产。她就都用在音乐上了。每天练习唱歌跳舞演戏。她面试了一大堆的钢琴师,结果,录取了一个长相非常丑陋的又矮又小的一个音乐钢琴师。这个钢琴师的特点就是顺着女主人的性子来谈琴。于是,一大帮高水准或者还不错的钢琴师都被请走了。

练了一段时间,就揭秘了男女主角的关系。原来,他们都是很热爱艺术,因此走到了一起。但是,除了性关系以外,其他都好。而性关系就是和女朋友一起,这种关系也维系了一段时间。但是,有一天,女朋友过生日,开party,杯盘狼藉,到处都是酒瓶子。凌晨,女主角找上门来。男主角立即让女朋友藏起来。等把女主角哄走以后,男主角让女朋友出来。此时,女朋友感觉受不了了。说你到底是要我,还是要她。如果要她,我只好离开。结果,她只好离开了。

女主人很有社交和传媒技巧。她雇人帮助她录了一张唱片。然后,她接受了电台采访。电台放了她一段音乐。一群老兵感觉她很好。于是,她决定在著名的音乐厅为老兵演唱一场独唱音乐会。

练了一段时间,小钢琴师也是偷着乐,觉得就这水平要到纽约著名的音乐厅去开演唱会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男主角就是给办成了。两美元一张票。买票的人必须是不懂音乐的。一个懂音乐的乐评人来了,他说没票了。来看剧的人大部分都给面子,只有一个女的实在是忍不住,大笑起来。然后,其他人也都大笑起来,甚至要求退票。但是,这个大笑的女人后来受感动了,认为这么大年纪的人举办音乐会也是不容易,所以就呵斥那些男人放尊重点儿。于是,一场惊人的音乐会真的在这个著名的音乐厅举行了。

女主角很开心,也很累,就睡了。第二天,她找当地的著名报纸,想看看有什么评价。那个乐评人最后还是来了。而且写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评论。男主角到报摊上买报纸,结果发现评价非常糟糕。于是,花很多钱把报纸都买了,然后,送到垃圾桶里了。

当他们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女主人没有看到报纸,于是,自己到报摊上去买。摊主说报纸没了。为什么?因为有人都买了然后,扔到垃圾桶了。她去垃圾桶找到了报纸。看了报纸以后,她走在回饭店的路上摔倒了。

这样,她就真的倒了。不过,躺在床上以后,她和男主角说,她依然很高兴,毕竟这场音乐会办成了。然后,她走了。男主人和小钢琴师后来也成了朋友。他说,他们之间一方面是互相帮助,同时,也真是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不但让她多活了30多年,也让他感觉很充实。他们之间确实有真爱。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看着他们那种互相兜底互相抬举的行为很有喜剧效果。但是,那个时代那种事情就真的是一种时代的喜剧,戏剧性的人生。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演绎出来的。后来,男主角还是继续他的戏剧生涯。

看完这个剧,我们为这两位明星演的这个非常好看的电影感到非常高兴,也思索了很多问题。

后来,我们还看了格兰特和大嘴罗伯茨演的Nothinghill,Mr. Jones等戏剧影片,都非常好看。主要是格兰特那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样子,本身就非常好笑。真的,我们都很喜欢他。

音频和视频:中欧文化协会举办文艺汇演和新疆图片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6月20日,中欧文化协会在斯德哥尔摩卡尔贝城堡附近举办文艺汇演和新疆图片展。部分视频和音频转播。

雪霏和昌如一起表演舞蹈《女儿情》。

下面是陈艳康的音频演唱,《如果爱还在》。

https://emea01.safelinks.protection.outlook.com/?url=https%3A%2F%2Fkg.qq.com%2Fnode%2Fuser%2F9a51039179%2Fsong%2Fplay-5183311872%3Fs%3Dis9C7eiP2guYviwT%26shareuid%3D61949e802628348332%26topsource%3D%26chain_share_id%3DEfGiofXMxtWZoJJPjMsSPA6-jVmBqJH89pTr2kefPtM%26g_f%3D&data=04%7C01%7C%7C177870e05c6945c61b2208d93490de1f%7C84df9e7fe9f640afb435aaaaaaaaaaaa%7C1%7C0%7C637598619065808904%7CUnknown%7CTWFpbGZsb3d8eyJWIjoiMC4wLjAwMDAiLCJQIjoiV2luMzIiLCJBTiI6Ik1haWwiLCJXVCI6Mn0%3D%7C1000&sdata=Z3vdQwgnOXjQROLiJs%2FYCp5MblTlWwwB4PSmqV5J%2BkA%3D&reserv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