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科技教育

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年会SIISC线上全球线下香港同时召开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年会(SIISC)已成为影响力投资界的一个标志性的盛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1年年会取得了全球线上直播超过150万人次的浏览量,其中来自政府、国际组织、工商产业界,特别是 上市公司的专业观众超过70%。

社会影响力投资与采购基金会作为致力于支持联合国、国际组织及公私合作伙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碳中和目标的专门机构,联合世界绿色组织与 STARS 基金会等全球合作伙伴,并得到了来自联合国系统 的大力支持,邀请近50位来自政界及国际组织领袖、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及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前途 的,共同讨论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战略思考与创新行动“。

嘉宾们就后疫情环境下社会 影响力投资的指导原则、创新技术、发展项目及风险管理等进行深入而广泛讨论,并发布了全球碳中和行 动倡议,取得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从2007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最先提出社会影响力投资,已进入15个年头,全球影响力投 资总额超过7000亿美元,在当前疫情与经济通胀情况下,下一步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与面临的实践挑战呢?
从2016年1月1日,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正式启动。 世界各国承诺将调动所有力量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战胜不平等,遏制气候变化;同时确 保没有人落后,到今天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将面临哪些艰难挑战,将怎么创新思 路来落实行动? 从联合国的COP26气候峰会到中国政府的双碳目标设定,对新兴国家经济体而言,实现碳 中和如何具体付诸行动呢?路径实施、资金筹集、技术创新与法治规范又怎么落实呢? 虽然“元宇宙”还只是一个概念,但如果它终将到来,那未来它将会怎么发展?

由社会影响力投资与采购基金会(SIIP)、可持续科技研策基金、世界绿色组织、全球碳中 和行动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并得到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在2022年4月期间 在香港线下与全球网络直播,举办“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2022年会”

利用SIISC大会的多边性、专业性与中立性,创建一个具有广泛开放性的, 致力于解决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具迫切挑战的政策、投 资、技术及国际协作发展等核心问题,搭建一个致力于聚焦行动的汇集信 息、资源、资金、技术与项目合作交流的全球性平台。

日期: 2022. 4.23-24 (香港时间) 会议形式:大会全球线上直播,香港线下同期举行

崔爱民大使会见“国家优秀自费生奖学金”评审专家和获奖者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 2月23日,崔爱民大使与“国家优秀自费生奖学金”评审专家及获奖者举行视频会议,就加强中瑞教育、科研与人才等领域合作进行交流。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院院士及瑞典知名高校教授等8位专家和10位获奖者代表参加,使馆教育参赞曹叠峰主持会议。

Image

崔大使指出,中瑞建交72年来,双方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瑞经济社会发展互补性强,加强教育、科研合作,是中瑞两国和两国人民互利共赢的大事和好事。中方欢迎瑞典教育、科研机构去中国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和联合研究,欢迎瑞典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去中国创业兴业。崔大使称赞各位专家和获奖者是海外留学人员和中瑞友好合作的杰出代表,希望大家继续共同努力,为深入推进中瑞教育、科技和创新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崔大使还回答了与会专家和获奖者关于加强疫情下中瑞人员往来、联合培养气候变化高端人才、促进中瑞高科技企业合作等提问,并就加强中瑞各领域交流对话,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发表了看法。

诺贝尔奖得主今天将获得颁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今天是12月10日,是诺贝尔的忌日,也是诺贝尔奖颁发和庆祝的日子。

通常,在今天,斯德哥尔摩虽然外面阴雨连绵,但是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将充满令人激动的时刻,那就是诺贝尔颁奖典礼的隆重举行。到晚上7点,更加金碧辉煌的与国王共进晚餐的殊荣夹杂着浓浓的瑞典传统文化,晚宴的餐具每年只用这么一次。不过偶尔例如博士生毕业典礼也会在这里举行,并模仿诺贝尔晚宴。

但是,由于去年的新冠,已经两年不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样的仪式了。今天的颁奖只能是在诺奖得主的所在地通过瑞典大使馆来颁发诺奖了。

诺贝尔奖晚宴将于明年或者是后年疫情结束或者安全以后才能重启。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是: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黎巴嫩出生的亚美尼亚裔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02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戴维·杰伊·朱利叶斯,美国生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曾获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劳斯·哈塞尔曼,德国海洋学家、气候建模师。知名研究成果为展现气候变异的“哈塞尔曼模型”,该系统拥有长期相依性,集成了随机强迫,从而将白噪声信号转换为红噪声信号,以此解释气候中无处不在的红噪声信号。

乔治·帕里西,男,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他最知名的贡献包括与圭多·阿塔雷利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自旋玻璃谢林顿-柯克帕特里克模型的精确解、描述界面生长的动力学标度的卡达尔–帕里西–张方程、鸟群中的涡动等。

真锅淑郎,爱媛县宇摩郡新立村人,日本、美国职业地球科学家,专长气象学、气候学。现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日本学士院客座会员。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本亚明·利斯特,德国化学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鲁尔河畔米尔海姆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日本北海道大学主任研究员。

戴维·威廉·克罗斯·麦克米伦,苏格兰美籍化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杰出化学大学教授,2010年至2015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主任。2021年,与本亚明·利斯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开发出有机不对称催化。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一名坦桑尼亚裔英国小说家,使用英语写作,作品围绕难民主题展开,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所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古尔纳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1968年赴英留学。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维奇·穆拉托夫,俄罗斯记者、电视主持人、《新报》总编,与玛丽亚·雷萨共同获得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表彰他们“捍卫言论自由这一民主及长久和平的先决条件”。 1993年,穆拉托夫与几位记者创办亲民主报纸《新报》,1995年至2017年、2019年至今任该报总编。

玛丽亚·安赫莉塔·雷萨是菲律宾记者,曾担任CNN东南亚首席调查记者。 目前她拥有菲律宾与美国的双重国籍。

吉多·威廉默斯·因本斯,荷兰裔美国经济学家,自2012年起斯坦福商学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1991年获布朗大学博士学位的因本斯专攻计量经济学,尤其是描绘因果推断的方法。2019年至2023年任《计量经济学杂志》编辑。

因本斯在回答本网记者提问时表示,经济学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他鼓励年轻人多学习,深入研究,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感到非常有趣。

戴维·爱德华·卡德是加拿大裔美国人,为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学家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他因“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而与另外两人共同获得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乔舒亚·戴维·安格里斯特是以色列裔美国经济学家和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有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此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学校效率与不平等倡议的联合创始人和联合主任,该倡议研究美国人力资本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很多。日本在近年来也获得很多诺贝尔奖。

笔者从2006年来到瑞典以后,几乎每年都跟踪诺贝尔奖的发布会和颁奖新闻发布会及诺贝尔讲座。

一开始的时候,热情极高,曾经采访过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那也是我第一次开始在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当时,新闻官对我很热情,提前问我是否要提问。我在之前看到一个传闻,说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可能会获奖。结果他真的获奖了。我也真的提问了。后来还对他进行了专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他小时候得益于父亲的工厂。那里有化学物质,有时候,他可以弄点来,自己进行实验,结果感到无比激动。以后,就一步一步地钻研化学实验,终于在52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当时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者。

后来,随着我们的诺奖情节不断展开,我也跟踪采访过汉森秘书长两次。那时他还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的秘书长。他也是诺奖基金会的副主席。对诺奖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度采访。

后来,他又去瑞典皇家科学院担任秘书长,负责每年的诺奖发布会主持并宣布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

还记得莫言获得文学奖的那一年,斯德哥尔摩雪下的很大。我和日本记者讨论了很久中日关系。他说请我喝咖啡,但是,我婉拒了。所以,只是在大雪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要喝咖啡时,我决定回家。不是不友好,只是不习惯喝咖啡。也不能喝。

当屠呦呦获奖的时候,我也出席了她的新闻发布会。

有时,我的记忆也不一定记好的,而是经常记住一些不好的。莫言获奖第二年,记者讨论诺奖评审的时候,依然对中国作家获奖少感觉不解,于是我问了这个问题。结果,瑞典文学院的秘书的回答让我终生难忘。他说,你的意思是,去年中国获了奖,今年的奖还是应该给中国吗?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确实,我曾经发誓想写一本关于诺贝尔奖的书,因为我每年都参与报道。但是,我后来发现,激情过后剩下的是无奈。因为我的学识太浅薄了,要想写书,没有一个博士以上的精神可能是很难的。我只是重视感受,但是却有很多东西都不太懂。这样,让我感觉即使问问题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问题太浅薄。好在这些人毕竟是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身经百战,底蕴深厚的人。他们是真正用自己的兴趣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文学家都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人性的特点。不管怎样,我感觉我自己通过采访,让我的精神得到了纯洁和升华。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每一次的报道,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此,我后来就买了两本书,是诺贝尔基金会下边的诺贝尔传媒自己写的关于每一位诺奖者的情况,其中包括莫言和屠呦呦。

尤其是屠呦呦,她是12月30日出生的摩羯座女性,是一个有坚强意志和执着的追求科研的一位科学家。是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科学家。她领略了毛主席说的中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她对年轻人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在,我们对诺贝尔奖不是那么执着了,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一方面也是因为诺贝尔奖也是有缺陷的。例如,瑞典文学院的Me Too丑闻,让诺贝尔文学奖遭受了一年没有评奖,需等到下一年评出两个的局面。但是,瑞典文学院并没有因此就倒下去,而是咬牙忍受着各种批评,然后,继续工作。今年选出的是来自伦敦的作家阿卜杜勒.古尔纳。他是1968年从南部非洲的坦桑尼亚的一个岛桑给巴尔来到英国留学的。后来,他就留在了英国并当已经教师。从他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天生喜欢写作的人。但是,他的写作过程是一开始是天然的流畅的,不加雕琢的写作。写的是自己的非洲生活。后来,他到伦敦以后,开始反思,开始发现殖民统治是有问题的,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他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异样的目光,不同的言辞,话里话外的种族歧视。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细腻描述那种感受。直到后来,他深刻反思殖民统治下的生活,以及后来的生活,他开始用文字来痛诉。最后,文字和文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感谢瑞典文学院的诺奖评委们能给他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奖项,可能最近几年有个别奖项的奖金超过了诺贝尔奖但不等于其名誉就已经超过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100多年的沉淀,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有时出现很大争议。但是,正如汉森所说,诺贝尔科学奖一般都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实践的证明,加上大众也不是十分理解,因此争议比较小。但是和平奖和文学家一直是多多少少都有争议的,因为这两个奖项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的一位科学家,确切地说是一位化学家阿尔佛雷德诺贝尔留下的财产和遗嘱设立的。他的父亲是沙俄时代为沙俄军队供应军火的商人,他们住在圣彼得堡。诺贝尔4岁的时候,就会四种语言。他没上过学,但是,他有很多家庭教师。都是老师到家里来给他上课。他对化学表现出极大兴趣,一生有一百多项发明专利,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60岁的时候,他居住在意大利,并在那里终结了生命。

因此,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候,每年都是从意大利他居住过的小城市运来上万只花束装点诺贝尔颁奖大厅,也就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也是颁奖晚宴的地方。

根据他的遗嘱,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一定是瑞典人,他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只要他是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可以。可能诺贝尔一生中悟到了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对人类非常重要。同时,他觉得文学也非常重要,和平更重要。有人觉得也可能是他意识到了挪威迟早要从瑞典分出去,因此,在遗嘱中也把和平奖的评审工作交给了挪威。而挪威恰恰和瑞典是和平分手。瑞典也没有因为挪威离开了瑞典就收回这个权力。或许就是这个诺贝尔和平奖让瑞典和挪威就像兄弟一样,边界线就是一脚踏两国的边界线。我对此真的非常羡慕。每次,一想到中国的边界,就觉得如果我们国家和周边国家也能这个样子那该是多好啊!没有驻兵,可以节约很多资源。和平环境,可以促进商业往来,和旅游业。这次疫情似乎对边界有了提及。但这是特殊情况。人们因此感到惋惜。

总之,诺贝尔留下了大笔财富,然后,他想到的是人类将如何实现这样的命运共同体,那就是科学无国界,文学无国界,世界和平永存,永远都不要有战争。有人说,这是因为诺贝尔的良心发现,因为他的财富也是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因为他的化学发明都用于制造火药了。这才使得沙俄在欧亚大陆战无不胜,获得了大面积土地。占据了地缘政治的先机。

也许他做的一切,在老年的时候发现这样做并没有意义。或者至少科学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文学与和平的发展。如果科学没有灵魂的正确指导,必然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就像英国女作家雪莱笔下的佛兰西斯坦一样,科学家创造了巨人,而巨人最后要毁了科学家。这样的巨人就是魔鬼。因此,必须让他有灵魂,有公平和正义感。否则给人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

因此,老子的愚民,与世无争,其实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只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总之,诺贝尔奖一开始的时候,受到瑞典国王的鄙视和批评。甚至是瑞典大文豪Strinberg斯特林堡一开始也没看上,还讽刺拉格罗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格罗夫就是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那位作家。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头像一直印在瑞典的货币上。

但是,诺贝尔基金会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100多年了,其资产一直在增长。而且诺贝尔奖也成了瑞典和挪威的名片。

为什么这两个小国在世界上能站立得那么稳?这和他们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是分不开的。

二战的时候,德国轰炸挪威,挪威派王妃到美国与罗斯福请求援助。瑞典通过保持中立,躲过了德国的轰炸,成为二战以后最发达国家之一。美国在二战后组建联合国。谁来担任第一届联合国秘书长?原来是挪威人。然后,第二任就是瑞典的财政大臣达格哈马舍尔德。而达格哈马舍尔德也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一生未婚没有后代的人。他在瑞典发明了青年旅馆。目前的世界青年旅馆就来自他那个时候。他担任秘书长期间,朝鲜战争爆发。后来,中国俘虏了几十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美国想跟中国要,但是没有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来就求达格哈马舍尔德做协调人。他给周恩来总理打电话。周总理请他到北京。他到北京与周总理谈话。回去后不久中国释放遣返了美国飞行员战俘。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周总理派人送给他一个中国的青花瓷花瓶。目前这个瓷器在瑞典南部的联合国总部代表处展放。那里也是达格哈马舍尔德呆的地方。

总之,诺贝尔奖虽然只是一个奖,但是,一路走来,它的故事却激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其中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有人们期盼和平与平等的愿望。有时,我想挪威瑞典怎么能够那么以联合国为支撑,在自己的国民经济中一切都离不开联合国呢?原来他们都是创始国,从一开始就了解其中的规则。而我们中国大陆到1972年才正式加入联合国。当然,我们以前也确实受到过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什么事都是看你的能力大小,才能担当不同的责任。

诺贝尔奖现在也似乎在考虑性别和地域,尽量让它多样化,不能都是美欧自己得。当然很多科学家也都是因为到了美国后,开始出了很大成就。

不管怎样,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来说值得信赖的信誉相当不错的,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奖。因此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对待。既不能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不能妄自菲薄,说我毫不在呼,给我我也不要。

当然,据考察,鲁迅先生是当面婉拒了。所以,也没有获得提名。但是法国的萨特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却拒绝去领。一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因为政治因素获奖的人,也没能领取诺贝尔奖。这也是它争议最大的地方。

瑞典的诺贝尔奖有什么好处?我的感受是,除了每年获得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为瑞典做好积极的宣传以外,瑞典的大学生可以听到世界顶级科学家,作家和经济学家的讲课。中小学生也可以通过诺奖得主的访问来提升自己对科学对文学的兴趣。

整个这样一个喜庆的事件,就给人一种祥和,平安,喜悦的感觉,大大丰富了瑞典人的精神生活。每年他们会请各界人士,包括普通人去参加诺贝尔奖晚宴。当然,你必须能支付晚宴的费用。这两年除外。

诺奖是很多人想提前知道的一个奖项。但是,想提前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有一批人通过概率来猜,每年也有能猜中的。但想通过泄密来获得还是非常难的。几乎不可能。

我只是觉得诺贝尔奖还是能激发人们的科学精神。搞科研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搞科研也不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如果你的导师都是诺奖得主,而且你也非常勤奋,那么,得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最后再说一点,诺贝尔奖本来只包括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和和平奖。但是,瑞典议会在1968年设立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和诺奖一样,但是钱是瑞典议会出。

诺奖得主鼓励年轻人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年轻人充满信心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在12月6日下午举行的线上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上,诺奖得主表示,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里边有无尽的奥秘值得探索,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深入研究,你就会发现,科学太有意思了。

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劳斯.哈塞尔曼对年轻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有记者问各位诺奖得主对未来如何评价时,诺奖得主还是给出了乐观的答案。

尽管目前世界面临严峻的疫情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年轻的科学家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因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奖的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劳斯.哈塞尔曼认为,尽管现在疫情很严重,一时还找不到很好的办法来解决,但是,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却在年轻人中不断传播,因此,以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他对未来还是抱乐观积极的态度。

哈塞尔曼于1931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57年在德国哥亭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德国汉堡马科斯普兰克气象学院的教授。

关于本网提出的如何引导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互联网时代,人们难以割舍对手机和电脑的迷恋,诺奖得主有什么好的经验之谈?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翰.汉松主持新闻发布会。他让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卫.麦克米兰教授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他因为催化剂方面的发现而获奖。

麦克米兰教授,你是这里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你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麦克米兰教授出生于1968年。

他说,“说实话,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我在这方面不能算是成功者。不过我想对年轻人说,科学这东西是非常好玩儿的,一旦你钻研进去了,真是太好玩儿了。有无尽的乐趣在其中。因此,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尽早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果,科学研究真的很好!”

吉多·伊本斯,1963年出生于荷兰埃因霍温,现为斯坦福大学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教授有美国与荷兰双重国籍。伊本斯教授获得了今年的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说,他非常同意麦克米兰教授的观点。科学研究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年轻人一旦钻研进去,就会有收获的。至少你是不会后悔的。

克劳斯.哈塞尔曼教授说,他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希望,他对年轻人很有信心。因为很多年轻人现在对气候变化问题感兴趣。他希望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气候变化这个大的主题上来,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诺贝尔颁奖仪式依然是在诺奖得主各自所在国接受诺奖。等明年疫情过去以后,再来斯德哥尔摩出席颁奖仪式和晚宴。但诺奖依然照常评比,诺奖讲座依然进行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

「勠力同心 蓄势远航」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查正富)10月24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受疫情影响,大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我国能源电力行业、ICT行业的多位领导、专家等120余人参加了大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人事部主任王振涛主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研究员分别致辞,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也对专委会的后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专业委员会揭牌。会上,能源智慧化专委会主发起人、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产品专家李炳森介绍了专委会的筹备情况,王振涛主任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经过民主投票表决,选举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丁治明研究员为主任委员,华清未来能源研究院总经理杨会轩、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房方教授、国科恒通总经理柳涛、御航智能总经理高小伟和乐盛科技董事长程建洲为副主任委员、李炳森为秘书长的共85人的专业委员会。聘请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立新正高工、中国广电股份副总经理孙德栋教授级高工、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赵鹏教授为顾问。学会秘书长韩毅为专委会顾问、负责人颁发了聘书。当选的主任委员丁治明在发言中表对专委员会的未来发展、活动开展等提出了初步规划和设想,他期望大家今后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为能源智慧化深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专委会正式成立后,大佬云集的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随即精彩开启。论坛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会轩主持。与会专家代表相继发表精彩演讲,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观点,统筹布局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能源智慧化发展引领方向。

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王立新作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共建智慧能源》的报告。王立新表示,国网技术学院一直围绕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大学目标,在能源电力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培训资源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国际化培训交流,未来将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和智慧能源发展需求,构建“五全互联”智慧培训生态圈,助力智慧能源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时空数据管理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治明研究员作了题为《时空大数据与能源智慧化》的报告,讲述了时空感知大数据的多项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分析应用及能源智慧化应用,提出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期待跨界融合、携手共进,引领领域发展、服务于科研自立自强的新征程。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房方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化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房方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海上风电面临多项技术需求急需解决,进而分享了海上风资源评估与预测、风电机组数字孪生系统、漂浮式风电机组动态建模与优化控制、风电场能量管理等多项研究成果。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博士生导师张东霞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数字孪生基本概念,分析了数字孪生在变电、配电、调控、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复杂系统、数据和方法挑战,表示要先摘下低垂的成熟技术果实在电网尽快应用。

腾讯云智慧能源行业总经理程华军作了题为《乘双碳之风,助能源远航——腾讯能源行业解决方案介绍》的报告,指出“双碳”战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架构、连接、数据、智能、生态等维度探讨了企业可以向互联网借鉴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最后介绍了腾讯能源、资源与流程行业解决方案及具体实践案例。

论坛站在行业技术发展前沿,秉持创新精神、科学态度,融汇各方智慧,积极推进能源智慧化新技术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中国能源智慧化技术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引领方向。

据悉,未来专委会将会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加强与现有平台的对接以及与兄弟专委会的合作,扩大自身影响力,成为能源智慧化重要的专业平台,引领能源智慧化领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长治市、江苏省常州市、浙江省金华市、安徽省铜陵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山东省诸城市等12个省市区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据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涵盖了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级市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悉,各实验区都以党委、政府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专门印发了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实验内容和举措。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实验区进行调研,指导推动实验区围绕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双减”等重大任务,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总结凝练实验成果,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发挥好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深化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德美科学家因开发非对称性有机催化剂获得2021诺贝尔化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约然. 汉松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和英裔美籍科学家大卫.迈克米兰因为开发非对称性有机催化剂而获得2021诺贝尔化学奖。

二人都是1968年出生的,今年才53岁。但他们都是在2000年左右分别各自独立地发现了非对称性有机催化剂。

据诺奖评委佩尔尼拉.维通介绍,在2000年以前,我们只有两种催化剂,一种就是酶,也叫酵素,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另一种就是金属类的催化剂。而在2000年以后,两位诺奖得主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生成分子的有机催化剂。这种有机催化剂是用有机物质制成,准确,有效,快速并且对环境友好。

据介绍,普通催化剂要通过12次的化学变化过程,而有机催化剂5次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节约材料,而且还环保。自从发现以后,在化学和医药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彼得.苏木法一教授介绍说,他们发现的有机催化剂是非对称的。两位诺奖得主发现非对称有机催化的分子。到2000年后得到了广泛应用。

李斯特是德国马克斯.普兰克学院在慕尼黑研究所主任,1997年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迈克米兰是英国出生,1996年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今年到目前为止,普林斯顿大学和马克斯.普兰克学院分别有两个诺奖得主了。一个是来自日本的日裔美籍科学家Syukuro Manabe获得2021诺贝尔物理学奖, 马克米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李斯特和哈塞尔曼分别获得化学和物理奖。

李斯特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和妻子和孩子在丹麦度假。他说他非常高兴能够获奖。这个奖实属突然。他今后将继续好好研究,因为他这个人善于突发奇想,有了这个奖金,他就有更多自由来进行奇想,搞新的研究。

2021年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都是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物理学奖给予的是地球温度与气候变化的发现者,化学奖给予了有机催化剂的发现者。

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12月10日的颁奖仪式和晚宴依然取消,届时在各个使馆所在地举行简单颁奖仪式。

今年和去年的奖金一样都是一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

明天将发布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名单。一般文学奖都给予一个作家。周五发布和平奖得主,下周一发布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

德意美(日)科学家分享2021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约然.汉松用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五种语言宣布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关于对复杂物理系统的理解方面的突破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现在决定把2021年物理学奖联合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一半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Syukuro Manabe和德国汉堡的马克斯.普兰克气象学院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因为他们对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用不同的量化数据可以信赖的预测了全球变暖。另一半授予意大利罗马的萨骈扎(Sapienza)大学的乔治. 帕利斯(Giorgio Parisi),因为他发现了物理系统中从原子到行星的不规律和浮动的相互作用奥秘。“

Syukuro Manabe于1931年出生于日本的Shingu。195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气象学家。

克劳斯.哈塞尔曼于1931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57年在德国哥亭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德国汉堡马科斯普兰克气象学院的教授。

乔治.帕利斯于194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首都罗马,1970年从萨骈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萨骈扎大学教授。

今年的诺奖奖金是1000万瑞典克朗折合美元为114.4万美元。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举行。

据诺奖评委介绍,Manabe和哈塞尔曼为我们理解地球的气候和人类是如何影响它奠定了基础。而帕里斯发现了具有革命性的规律,那就是物质其实是没有规律和秩序的,过程也是杂乱无章的。

复杂的系统是杂乱无章,无章可循,很难理解的。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描述这种状况的新方法及其长期性。对人类非常重要的复杂系统就是地球的气候。

Manabe演示了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导致地球表面气温升高。1960年代,他领导开发了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是探索辐射平衡与空气垂直交通相互作用的第一人。他的发现为现在的地球气候模型奠定了基础。

10年后,德国的哈塞尔曼创造了天气与气候的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天气千变万化而气候模型是可靠的。他还开发了人类足迹的识别模型。他的方法已经用来证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

1980年代,帕利斯发现了物质的杂乱无章性,这种描述不仅适用于物理学,还适用于数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学科。

今年的物理学奖也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的结论是有科学根据的。

帕利斯在新闻发布会上电话连线时说,他非常高兴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这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此前,他曾听说过自己被提名。听到真获奖以后,感到非常高兴。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发现温度触觉受体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两名美国科学家大卫尤里斯和阿德姆.帕塔普田(黎巴嫩裔美国人)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们发现了温度和触觉受体。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秘书长托马斯. 佩尔曼4日在诺贝尔路1号的诺贝尔新闻发布厅宣布的这个消息。

诺奖大会评委帕特里克.厄恩佛斯介绍说,我们感知冷热和碰触的能力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也关乎我们与外面的世界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对感觉视而不见,但是,我们的神经脉搏在感受温度和压力的时候是怎样开启的呢?这个问题,正好由今年的诺奖得主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大卫.尤里斯利用从辣椒里提炼出来的一种叫capsaicin的刺激分子引发一种辣辣的灼烧感觉,在人的皮肤末梢神经辨认出一种可以对热发生反映的感觉。

阿德姆.帕塔普田利用对压力敏感的细胞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应器可以对皮肤上的机械刺激和内脏器官做出反应。这些突破性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感受冷热和机械刺激的理解。

这两位诺奖者的发现对于我们人类与环境相互感应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理解,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诺奖评委认为,由于我们在疫情期间必须保持社交距离,人们不能聚集,极大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人是需要相互接触的。

了解了人的感知器和触摸器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对冷热温度和环境的感知程度。对人体有了更深的了解。

两位科学家都来自美国。帕特普来自黎巴嫩,但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和工作。

两位科学家奖均分1000万克朗的奖金约合114.4万美元。诺奖将在12月10日颁发。去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和晚宴都取消了,因为新冠疫情,颁奖都是在所在地由使馆人员发的。今年是否能举办颁奖仪式和晚宴还不清楚。

不过,即使取消,下一次颁奖时,获奖者将会一并邀请出席颁奖仪式和晚宴,都是有国王参加的。

诺奖是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除二战时有两年没发外,诺贝尔奖一年一次,已经颁发了120年了。它是由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的遗产。根据他的遗嘱。要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管他们是不是瑞典人,只要在医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和平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就行。

瑞典议会还在1968年增加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奖金由瑞典央行出。和诺奖奖金数量一样。

目前已经有964人获奖,57人是女性。最年轻的17岁,最老的97岁。

图翻拍YouTube直播现场。由于疫情原因,本网记者今年没有到现场,看的直播。文章根据直播整理编译。 陈雪霏

努力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信引起热烈反响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记者余俊杰、张璇杭州报道:

  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与会嘉宾表示,贺信提出的理念深刻洞察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对利用数字技术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关切,展现了中国智慧、格局和担当。

  习近平主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说,本次大会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在大会框架下,我们可以审视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以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持续存在的“数字鸿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紧迫挑战,各国应携手互助,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各界人士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倡议”“中国智慧”和“中国之治”。

  “习主席对数字技术的肯定,让我们倍加振奋。”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表示,企业深感在构建安全可信网络环境的同时,有责任进一步聚焦创新,推动开源协同,与相关各方一起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文明进步由大家共创,也由大家共享,数字文明更是如此,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众人拾柴,不是独占其美,而是美美与共。”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科技企业要充分释放自身创新活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是造福全人类生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带来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催生新的产业,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要推动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是必由之路。

  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齐力表示,习主席的贺信,明确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我们在倍感振奋的同时,更觉责任重大。下一步,桐乡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用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让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习主席的贺信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字文明新时代,必将是世界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时代。完善数字环境治理、共享数字经济红利,需要合规、有序使用数据资源。

  与会多国嘉宾表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让数字文明造福人民,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高度评价中国在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绩。他呼吁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使美中两国企业从全球贸易和合作中受益。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表示,自己非常期待在此次大会中收获真知灼见和启发。他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肩负着重大使命,帮助消除“数字鸿沟”,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加强合作和创新,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紧迫挑战。

华为发布《大交通时代》:开启未来数字交通宏图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民用航空杂志报道:2021年9月24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期间,华为携手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国内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专著《大交通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以下简称《大交通时代》)新书发布会。本书深度剖析了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详细阐述了如何将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ICT技术,助力交通行业智慧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邢智明,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处处长徐忠于,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猋,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华为企业BG全球Marketing总裁郝志臣及行业专家共同出席了新书发布。

Image

本书编委之一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在致辞中表示: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数字化转型赋予交通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数字时代,用算力驱动运力,交通企业效率将飞跃式提升。华为与伙伴一起帮助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社会迈入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大交通时代。《大交通时代》这部书,凝聚了数百位专家两年的心血,提炼出数字立方体方法论,希望以远见超越未见,以笃行践行担当,成为交通行业的经典。

Image
华为董事、企业BG总裁 彭中阳

大潮已至,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引领交通运输行业进入数字时代。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依靠数字技术的力量,将打破传统交通体系内的壁垒,增强交通枢纽内外部的衔接性,让多种运输方式连接、融合一体,解决交通一体化发展问题,实现综合大交通的目标。

本书的作序推荐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会上对行业数字化转型做了深度解读。他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引领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数字生产力、价值共创共享生态关系成为变革新趋势,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动力。作为数字经济的引领者和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华为通过《大交通时代》这本书,展现出其对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融合发展,实现行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深入思考。”

Image
C919总设计师 吴光辉 院士

作为本书的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表示:“交通强国”任重道远,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大交通时代》一书把传统的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战略、方法论、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定向研究和总结提炼,以解剖麻雀式的大量案例与前瞻理论融合,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入浅出,可谓是行业转型的“及时雨”。我们期待这本书的出版,为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Image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 刘九如

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华为“蓝宝书”

《大交通时代》的雏形是华为全球交通业务部专家合力写作的《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心得汇编》,内部称为“蓝宝书”,全书总计30余万字,当时仅是一个内部学习资料。在多次修订过程中,“蓝宝书”的写作者们内心渐渐产生一种担当和使命有义务让亟待转型和转型中的交通企业领导、决策者及行业从业者提供更多指引和信息,帮助和推动他们做行业数字化转型。基于这个初心,华为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创作出版了这本《大交通时代》。

Image

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在会上表示:交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变革过程,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不断进步。华为将持续专注交通运输行业,深刻理解行业发展,希望能够扩大“懂行人”队伍,实现数字技术与行业业务的完美融合。

Image
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 王国钰

华为公司简介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办公、出行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体验。目前华为约有19.7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华为官网:www.huawei.com

Image

Image

《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声明

近期有作者反映,误把网上的仿冒“官网”、仿冒投稿邮箱当作本杂志社的投稿渠道,经济上遭到了损失。

迄今为止,本杂志社未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开通投稿通道。《中国民用航空》唯一投稿邮箱:cca@ccanet.com.cn;《民航学报》唯一投稿邮箱:caj@ccanet.com.cn。

请各位作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少数不法分子和中介机构及仿冒邮箱、网站的行为,与《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一概无关,我们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瑞典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在线举办2021年中秋晚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两乡明月一般情” 202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汉语桥俱乐部中秋晚会已在中秋当日,在Youtube平台上完成全球在线直播,收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

这场晚会在瑞典著名的Rockelstad 古堡实景录制,有中瑞艺术家和瑞典中文学生近三十人参加演出。晚会以中国传统中秋和月亮文化为出发点,运用了多种创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从中国,到世界,说历史,讲新潮,在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大家载歌载舞,吟诗奏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特别展示了富有艺术细胞的瑞典中文学生的风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1日的传奇中秋节的直播中对这场晚会做了报道。

本场晚会由十八岁的2021年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瑞典赛区一等奖获得者 安利永 (Elliot Freenstedt) 和来自武汉的十五岁的方子一同学联诀主持。

钢琴独奏 (Piano Solo): Autumn Leafs (秋叶)
Jimmy Alcayna
及中瑞诗词吟诵 (Poem recital): 关于秋天(About Autumn)
Axel Kierkegaard 柯亚思

晚会从航拍视频”瑞典狂想曲”开始,由瑞典中部美丽秋色入镜,通过钢琴独奏 ”秋叶”, 中瑞诗词吟诵和歌曲 ”爱在深秋” 表达了人们对秋天这个季节的喜爱和思考。

网红歌曲 ”伯虎说” 将节目带入晚会第二个板块 老调新声。中外同学共同演唱了 ”青花瓷”,巧的是,在这个瑞典古堡里,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十八世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瑞典的中国瓷器。

由从瑞士赶来的傅文灵(Gwendoline Flueckiger) 同学和瑞典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 Kai Sundqvist合作演奏的”月河满江红”, 将中外乐器和中外乐曲结合起来,经过 Sundqvist 先生的巧妙配器,空灵高雅,回声绕水,给观众唯美的艺术享受。

随着中外舞者的舞蹈 ”左手指月”, 月亮在东方的夜空中升起,晚会也进入了赏月这个环节,歌曲 ”花好月圆” ”独上西楼” 和古筝小提琴演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含义。

特别节目”月亮的故事” 由来自中国,瑞典,瑞士,塞内加尔和伊朗的同学参加,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语言,都有自己的月亮传说。故事虽不同,心意却相通,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人类和平和幸福的企盼。晚会在瑞典歌手安然 (Debora Hjälmarö) 优美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歌声中结束。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汉语为桥,友谊长存,组织这次活动的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负责人郝景霞博士对记者说 ”这次晚会,也是我们汉语桥俱乐部在促进中瑞文化交流和瑞典中文教育发展上做的新的尝试,时间紧,任务重,我对晚会的参加者和技术团队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参加演出的外国同学和艺术家们也纷纷表示对参加晚会感到荣幸和兴奋,希望这样有创意,有水平的活动今后能够多多开展。

本次晚会由斯京春晚团队制作,总策划徐晓军,总导演杜泓滢,晚会得到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文化处等单位的支持。

(瑞典汉语桥俱乐部供稿)

编辑 陈雪霏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新华社海南文昌9月20日电(记者李国利、黎云、黄一宸)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当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7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5时22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后续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9次飞行。

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米思源 摄

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米思源 摄

视频:全球连线|服贸“新”发现:低碳生活长啥样?快来服贸会一“碳”究竟!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视频报道,请点击链接可以了解什么是碳达峰,什么事低碳生活!拷贝链接:

http://www.news.cn/world/2021-09/07/c_1211360862.htm

0:22/1:09

  和往年相比,2021服贸会刮来一阵低碳风,从理念到布展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本次服贸会开设的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90%以上的搭建材料都可实现回收再利用。为了不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最终实现我们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低碳生活究竟长啥样?快来服贸会一“碳”究竟!

中国5G应用领跑世界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网,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观者在2021世界5G大会展览现场体验5G+车联网VR虚拟驾驶。 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服贸会上的5G移动诊疗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从2021世界5G大会到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一段时间以来,多场高规格会议和展会聚焦以5G为代表的数字前沿技术,既展现了5G建设和应用的速度与广度,也凸显了中国抓住数字产业化机遇,以5G为引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5G商用发展已实现规模、标准数量和应用创新三大领先。

  在规模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近日在2021世界5G大会上介绍,中国已开通建设5G基站99.3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县区和35%的乡镇,5G终端手机连接数超过3.92亿户。

  在标准数量上,中国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占比超过38%,居全球首位。与以往注重产品制造不同,中国正在更多参与上游标准制定和生态培育,5G标准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5G移动通信网核心网总体技术要求》等447项行业标准陆续发布,为5G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规范保障。

  在应用创新上,中国5G应用案例已超过1万多个,覆盖了钢铁、电力、矿山等22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有关领域,形成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5G正快速融入各行各业、呈现千姿百态,已形成系统领先优势,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工信部等十部门今年7月联合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显示,到2023年,中国5G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过40%;在垂直行业领域,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在社会民生领域,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旅游”样板项目,“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有效带动乡村振兴和工业互联网建设

  在世界5G大会和服贸会上,5G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集体亮相。5G应用场景支撑适应能力的提升,极大满足了旅游、医疗、教育、体育等行业的数字化需求,有效带动乡村振兴和工业互联网建设。

  在旅游行业,以5G+AI、5G+VR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云旅游、数字虚拟游蓬勃发展。中国电信将5G+MEC(边缘计算技术)能力运用于文旅场景,成功复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迹公园的夏朝宫殿样貌。游客可以借助手机“穿越”到3000多年前,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感受夏朝都邑的繁华景象。

  在医疗行业,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技术日臻成熟。借助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积水潭医院与河北、西藏、浙江、山东、天津、安徽、广东等10余个省区市成功实施50余例5G骨科远程手术;5G急救车的使用实现了“上车即入院”,患者进入救护车后,5G系统会迅速将病人的心率、血压等实时状况与医院急诊室连接,做到“车院零距离”。

  明年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也将受益于5G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说,5G技术可以满足北京城区、延庆和张家口三地办会、高效协同和管理的需求,实现智慧观赛、超高清直播、运动科技、安全办赛等应用,推动冰雪竞技项目成绩跨越式发展。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15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在2021世界5G大会上,多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入围中国5G十大应用案例——

  三一重工的5G全连接工厂贯穿业务全流程,230多个工业设备接入5G,覆盖了设备互联、生产制造、能源管理、视觉管理等8大类;青岛港建成全球首个氢动力5G码头,无人驾驶自动导引车、高速轨道吊等近百个智能设备投入生产,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全部由智能系统调配完成;山西阳煤集团、中国移动在新元煤矿建成中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实现井下万物智联,降低了采矿作业的安全风险,提升了矿山生产作业效率。

  在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5G乡村智脑综合治理平台”的建设让5G应用融入了村民的衣食住行——在田间地头,智慧农业“稻鱼共生驾驶舱”可以实时监控稻田水质和鱼的生长情况,让原本需要丰富经验的种养殖方式变成了定标定量的科技农业种植方式;“5G+VR云课堂”让山区的孩子走进名校课堂,实现了乡村教学资源整体提优。

  共同努力确保5G发展造福世界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5G增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的新热潮。专家表示,5G发展本身就具备了分工化、协同化的特征,深化合作、扩大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国必须共同努力,确保5G的发展造福世界。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中国愿意继续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依托中国在5G技术应用和产业方面的基础,进一步加强5G技术演进的国际合作,探索5G垂直行业应用的二次开发技术体系。开展5G增强技术标准、设备研发、试验攻关,提升5G垂直行业应用的适应能力,解决5G频率扩展、覆盖增强等发展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表示,5G的特点是能够连接更多数据,全球化是其先天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获得全球科技合作的利益,但是也要防范风险,提升在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能力。

  张平建议,要进一步加快5G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也是中国积极构建数字贸易新规则体系的重要前提。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奚国华认为,中国为5G的标准制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行业应用标准上做了许多探索。但在标准的制定上还面临着垂直行业应用程度不深、产业生态系统有待完善、网络安全威胁依然严峻等挑战,需要各方携手解决。(记者 刘 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