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科技教育

9月10日教师节向1800万教师致敬!

记者8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2020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原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面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约8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29.8万人,人均月补助额375元。在中央奖补政策的带动下,2020年全国有1056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也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希望中国进一步增加教师的数量,进一步给教师以补助。

教育部: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全文如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

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

教监管厅函〔202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影响政策实施,造成不良影响。为指导各地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合规要求。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合规性学科类校外培训一般是指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登记的培训场所和规定的培训时间,由其所聘请的具有教师资格的培训人员,按照规定的培训方式,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的符合培训内容要求的学科类培训服务。

  二、把准变异形态。对不符合上述合规性要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科类培训行为,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1.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2.违反培训人员有关规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

  3.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4.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

  5.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6.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

  7.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三、建立辨别机制。对于明显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旗帜鲜明严肃查处。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四、落实属地管理。各地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查处。对于证照不全的机构和个人,根据国务院《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对跨区域违规行为,由培训机构审批地、违规行为发生地相关部门共同查处。

  五、强化监管执法。各地要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压实责任。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省、市、县和乡镇(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治理功能,开展区域巡查执法。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强化社会监督。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要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互联网+监管”,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将违规培训的机构和个人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9月3日

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再次成功出舱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李国利、邓孟)8月20日8时38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0时12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他们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安装等作业。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同时在舱外操作场景。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汤洪波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在舱外工作场面。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准备出舱画面。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汤洪波在核心舱内工作场景。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编辑陈雪霏

全球连线|沈飞70岁了,蓝天不会忘记!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分享到:

2:41/2:58

  6月29日,是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70岁生日。

0:25/2:58

  6月29日,是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70岁生日。

  新华社记者走进沈飞航空博览园,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在这里最新亮相的“明星”——“鹘鹰”战斗机。“鹘鹰”亮相,也让沈飞航空博览园吸引不少观众前来参观打卡。

  70年来,沈飞人始终牢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20多个第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奇迹的背后是航空人的精神传承。

学会睡觉公司获得1200万克朗资助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尽管瑞典疫情严重,但是,令人感动的是他们什么活动都照常,没有中断。日前,STING,瑞典创新孵化器或者叫新公司加速器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司刚刚宣布了今年支持的项目。

今年主要支持的是妇女健康,精神健康,常见慢性病和瘟疫大流行性疾病有关的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学会睡觉公司获得了1200万克朗的资助,用于上市。他们的主要技术是帮助个人调节睡眠,改善睡眠。

诺贝尔奖得主呼吁年轻人保护好自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2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得主视频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诺奖得主就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方面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尤其是结合当今新冠疫情的情况,科学技术更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泽说,她现在住在美国加州,但是,通过网络她可以遥控夏威夷的空间站。

“真是难以想象,我们在夏威夷安排一个人,然后,其他人都在家里办公,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观测数据,因此,通过在夏威夷的人,通过网络,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数据,而且网络可以让我们交流。”

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她说,她在抗疫期间绝对都带口罩,对于年轻人,要继续保持社交接触,但不是人与人亲自面对面接触,而是要通过zoom等网络进行交流。由于时间不过了,她特意发短信向记者说明。社交接触的意思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而不是本人见面。

因为现在有疫情泛滥,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来对付,一方面,人们要带口罩,不聚集,避免接触和传播,另一方面,疫情也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更需要科学的新发现。

盖滋在儿童时代喜欢天文,梦想当一名宇航员。当问她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她说,她研究观测宇宙,正好符合她的兴趣爱好。因此,虽然没有上天,但也十分享受现在的工作。

她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一直是出类拔萃,获得过很多奖,很有领导者风范和精神。她说,在学术研究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就是要自由想象,敢想敢探索。她自己领导一个团队进行研究,根泽尔同时率领另一个团队进行研究,他们同时获奖,她很高兴独立研究同时受到表彰。

关于未来的研究领域,她认为,人们应该在他们的观察基础上继续探索,切实认清宇宙的奥秘。

在谈到家庭和工作的时候,她说,她非常高兴有家庭陪伴,她有两个儿子。这也是她的一种投入。她也愿意游泳,因为她游泳的时候,可以让她的头脑更清晰。

她觉得她忙的时候,会感觉更容易注意力集中!

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建议是,一定要尽早发现你的兴趣,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领域,然后,脚踏实地地深入研究。

当前疫情之下,她希望年轻人要好好保护自己,问她是否带口罩,她说,绝对的戴。现在,网络交流可以,因此,要网络交流。

诺奖化学奖得主沙蓬蒂尔说,她很高兴看到她的基因剪刀对医疗的巨大帮助,有很多例子表明基因编辑剪刀的作用。

发布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汉松主持。他说,他往年在发布厅会见到满屋子的人,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只有几个技术工作人员和新闻负责人在工作。大家都在家办公。

瑞典行政法院认为华为有权对PTS的决定提起上诉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行政法院11月9日做出了一项决定,这意味着在即将进行的5G拍卖之前,PTS的某些决定将不适用,除非另行通知。行政法院表示该决定影响华为的权利,因此该公司有权对该决定提出上诉。行政法院还指出,有关华为部分的决定暂时不适用(禁止),因为目前该案的结果尚不确定。

2020年10月20日,瑞典邮电局(PTS)做出了关于拍卖程序的决定,该拍卖程序涉及在所谓的5G网络。该决定包含在以下条件下可能无法使用例如供应商华为。华为已对PTS的决定提起上诉,并提出了其他要求。请求禁止。

-行政法院的结论是,华为有权对PTS的决定提起上诉。关于抑制的决定是指与例如在行政法院对该案进行进一步审查期间,暂时不使用华为产品。行政法院的审查不涉及是否进行PTS拍卖的问题,但取决于PTS的决定。首席法律顾问约翰·伦德马克(Johan Lundmark)说,行政法院将继续迅速处理此案。

在此案宣布被禁止之后,行政法院现在对该公司的实质内容持立场。在法院最终裁定该案之前,将命令PTS对事件的实质发表评论。

以上消息来自瑞典行政法院网页。

西方纠结5G中国6G已在路上 港媒:速度是5G的10倍

参考消息网2019年11月9日报道 港媒称,就在西方担心中国可能控制全球5G技术和基站设备供应之际,中国内地的工程师和利益攸关方已经在为下一代电信网络做准备。

  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11月7日报道,中国内地的工程师和IT企业正在加大研发和融资力度,瞄准5G之后的下一个大目标,届时无线数据传输速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报道称,中国内地的大学和技术机构已经建立伙伴关系,将人才和资源集中起来,以便研发突破界限的6G技术。而这一切还是在5G商业网络还没有上线的时候。

  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说,在2030年之前,第六代无线系统技术将开始改变中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户的日常生活,即便届时世界某些地区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5G服务。

  报道称,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无线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已超过美国约240亿美元。这个亚洲巨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35万个新的手机基站组成的庞大网络。相比之下,美国只有不到3万个。

  据接近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5G工作组的媒体消息人士说,中国预计最早将于2020年加快6G概念研究和试验,以便制定自己的一套定义和标准。

  目前,在大力投资新技术之前,该工作组正在研究6G的潜在应用。从本质上说,专家们正在评估,从2019年即将开始在中国推出的5G技术需要重点关注什么,哪些应用可以转移到6G的时间表上。

  除了扩大覆盖面之外,6G的流畅度和超快传输速度无与伦比,是5G的10倍以上(5G的速度可达每秒1Gbit)。届时4K电影能够在眨眼之间下载,并将开启一个由不断上升的传输速度驱动的互操作性和虚拟现实应用新时代。

  据内地媒体报道,正在研发的6G技术还将提供前所未有的带宽,以解决5G的相关不足。

  知情人士认为,业内提前启动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研发是很常见的做法,因为一代技术通常需要10年才能从实验室测试转化为商业用途。

  但一些人也认为,5G的概念已经模糊不清了。他们说,为了推动未来的需求,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将需要能够促进6G的技术吸引力。

今日头条:发现“基因剪刀”使两位六十后女科学家获得2020诺贝尔化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宣布的日子了,今天宣布的是诺贝尔化学奖。

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翰.汉松在学院新闻发布厅用瑞、英、德、法、西五种语言宣布,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主任爱马努埃拉.夏彭蒂(Emmanuel Charpentier)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教授和霍华德休医学院调研员珍妮佛.杜德纳(Jennifer Doudna)。

诺奖评委的解释是,夏彭蒂和杜德纳发现了基因技术最尖锐的工具之一,即CRISPR/Cas9基因剪刀。用这种基因剪刀,研究人员可以非常精准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DNA。这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对新的癌症疗法也将作出贡献,可能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也可能成为现实(已经成为现实,例如遗传耳聋或聋哑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基因调整来避免。当然,现实应用还是需要高度规范。)

研究人员要发现生命内部的运行机制,他们需要改编细胞里的基因。过去,这项工作非常耗时,很难,有时甚至无法完成。使用这些基因剪刀,现在可能经过几个星期就可以改变生命密码。

“这个基因工具威力太大了,可以影响我们所有人。它不仅给基础科学带来革命性变化,而且也生出了创新性的结果,未来将导致全新的医学治疗。”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松这样评价说。

他说,在科学上,这种基因剪刀的发现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夏彭蒂在对一种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细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以前无人知晓的分子叫TracrRNA. 她的研究显示这个TracrRNA是细菌古老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那么这个CRISPR/Cas剪刀就可以通过剪开细菌的DNA降服病毒。

夏彭蒂于2011年发表了她的发现。同年,她开始和杜德纳合作。杜德纳在RNA方面知识渊博,是个很有经验的生物化学家。她们一起成功地在一个试管里重新塑造了细菌基因剪刀并简化了剪刀的分子成分,这样使用起来比较简单。

在一次划时代的实验中,她们重新编辑了基因剪刀的程序。在其自然形式中,剪刀可以认出来自病毒的基因,但是,夏彭蒂和杜德纳证明基因病毒可以被控制并且可以在一个事先预定的地点剪辑任何基因分子。基因被剪辑的地方,就可以很容易重新编写生命的密码了。

自从2012年她们发现了基因剪刀以后,其应用呈爆炸式增长。这个工具对基础研究的很多重大发现都有贡献。例如农科人员可以研究出防止发霉,害虫和干旱的庄稼。在医学领域,临床实验新的癌症疗法也在进行中。而且治疗遗传疾病的梦想也即将要实现。这些基因剪刀把生命科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时代,在许多方面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松介绍说,夏彭蒂出生于1968年,在法国出生,并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巴斯德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她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的主任。昨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莱茵哈德.根泽尔是德国加兴马克斯·普朗克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

杜德纳于1964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她于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她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教授,也是霍华德休医学院的研究员。

她们二人将分享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汉松说,今年的诺贝尔颁奖仪式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将不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了。此后将研究诺贝尔讲座还会继续进行。将进行网络讲座。

在新闻发布会上,夏彭蒂正好接受了电话采访。她说,当她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几乎流泪!她曾经在瑞典北部著名城市的于默奥大学学习,在那里,她搞清楚了她要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对她的事业非常有帮助,是她事业的重要时期。她说,于默奥大学非常开放和自由,学术氛围非常好。这种自由对年轻科学家非常重要。她真心感谢在于默奥大学的经历。那里冬天黑暗而漫长,夏季很短。后来,她到加州的时候,天气非常好,阳光灿烂。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感觉非常充实。

她说,她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这方面的研究。“我当时意识到如果能提供一种编辑基因的方法将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应对细菌方面有好处,对酶的研究也有好处。Covid19病毒的侦查发现就是要用基因编码的编辑。”

她说,她非常高兴作为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为这将对年轻女性科学家有很大鼓舞吧。她希望更多的女生学习自然科学,女生也行!

两位六十后女科学家因基因编辑获得2020诺贝尔化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翰汉松7日宣布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巴斯德学院毕业目前在德国马克斯普兰克研究院主任的女科学家Emmanuel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因为她们发现了如何编辑基因的方法。

诺奖委员会的古斯塔夫松教授评价说,她们的发现就等于是给科学家提供了一把剪刀,研究基因的学者可以用这个剪刀来编辑重组基因,因此也被称为对生命密码的编辑。这个工具的发现,对基因的研究可以说有极大的帮助。未来是否对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基因探索都有帮助。

当然,这么好的工具在使用时也冒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很好地规范。

Charpentier 于1968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法国巴斯德学院,但目前在德国的马克斯普兰克研究院。Doudna于196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现在是加州大学教授。

Charpentier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她听到获奖消息后非常感动,几乎流下激动的眼泪。她说,这个奖可以鼓舞更多的女孩儿学习自然科学,她希望更多女孩学习自然科学。谈到她曾在瑞典的于默奥大学学习时说,于默奥大学的学术氛围非常自由和开放,对年轻人的科研非常友好。她是在那里想清楚了自己未来要怎样研究,研究什么。她说于默奥冬季黑暗漫长,夏季很短,但那里奠定了她事业的基础,是她人生最重要阶段。

汉松教授说,今年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颁奖仪式将取消。但讲座可能还会继续,通过视频网上进行。但诺奖得主明年将有机会来出席颁奖仪式。

今日头条:英德美科学家因宇宙黑洞获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0月6日星期二。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翰.汉松宣布今年的物理学奖是关于宇宙黑洞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翰.汉松宣布诺贝尔物理学奖2020 陈雪霏拍摄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0 with one half to Roger Penros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for the discovery that black hole formation is a robust predic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Reinhard Genzel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Garching, Germany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and Andrea Ghe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for the discovery of a supermassive compact object at the centre of our galaxy”

汉松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英国牛津大学的罗杰.彭罗斯因为他发现了黑洞的形成是相对论的坚实预测,另一半授予德国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和美国加州大学的安德里亚.格兹,因为他们发现了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凑物体.

三位获奖者因发现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现象之一黑洞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表明,相对论的一般理论导致了黑洞的形成。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发现,一个隐形且非常重的物体控制着我们银河系中心恒星的轨道。超大质量黑洞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解释。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使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证明黑洞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爱因斯坦本人并不认为黑洞确实存在,这些超重的怪物会捕获进入它们的所有物体。没有什么可以逃脱,甚至没有光。

在爱因斯坦去世十年后的1965年1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证明了黑洞确实可以形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他们的心脏,黑洞隐藏着一个奇异之处,所有已知的自然法则都在其中停止了。自爱因斯坦以来,他的开创性文章仍被视为对广义相对论的最重要贡献。

诺奖评委

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各自领导着一组天文学家,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们一直专注于银河系中心一个名为射手座A *的区域。最接近银河系中部的最亮恒星的轨道已经以更高的精度绘制了地图。这两组的测量结果一致,都发现了一个非常重的,看不见的物体,它拉动恒星以眩晕的速度奔波。在不超过我们太阳系的区域中,大约有四百万个太阳质量聚集在一起。

诺奖评委

Genzel和Ghez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开发出了方法,可以通过巨大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看到银河系的中心。他们扩展了技术的极限,完善了新技术以补偿地球大气层造成的变形,制造了独特的仪器并致力于长期研究。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今年诺奖获奖者的发现为研究紧凑和超大质量物体开辟了新天地。但是这些奇特的物体仍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以求答案并激发未来的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戴维·哈维兰德(David Haviland)表示:“不仅是关于它们的内部结构的问题,而且还有关于如何在黑洞紧邻的极端条件下测试我们的引力理论的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潘罗斯获得一半诺贝尔物理学奖 陈雪霏拍摄

彭罗斯于1931年出生于英国的库尔切斯特。195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并来到牛津大学做研究。

德国科学家根泽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陈雪霏拍摄

根泽尔是德国科学家,1952年出生。1978年在德国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德国马克斯普兰克学院外星物理学系工作,并任主任。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教授。

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滋,女科学家。 陈雪霏拍摄

格兹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她是1965年出生在纽约。1992年在加州科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工作。现在是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教授。

汉松说,今年的诺贝尔奖讲座将通过网络进行。但是12月10日的颁奖仪式将不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诺奖晚宴早已宣布取消了。但是,这些获奖者将在明年被邀请来出席颁奖仪式和晚宴仪式。

阿尔特、霍顿和赖斯因发现丙肝病毒获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2020年10月5日斯德哥尔摩阳光明媚。但受新冠疫情影响,出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发布会的记者依然寥寥无几。大家都守候在直播网站上等待消息。

佩尔曼秘书长宣布诺奖 陈雪霏拍摄

11点30分过一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授予哈维.阿尔特(Harvey Alter),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Rice),因为他们发现了丙肝病毒。

古尼拉.卡尔松教授介绍了为什么三位科学家获奖。

卡尔松说,今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三位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对抗血源性肝炎,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全球性健康问题和折磨世界各地肝癌患者的元凶丙肝病毒。

阿尔特(Harvey J. Alter),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赖斯(Charles M. Rice)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发现,即新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鉴定。

在他们发现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但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仍无法解释。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慢性肝炎的病因,并可能进行血液检查和新药治疗。该发现得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尽管滥用酒精,环境毒素和自身免疫也是重要原因。

1940年代,传染性肝炎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甲型肝炎,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的,通常对患者几乎没有长期影响。第二种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更为严重,会导致慢性疾病,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这种类型的肝炎是隐性的,健康的人可能会被默默感染,许多年后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血源性肝炎却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超过一百万的死亡, 因此,它已成为全球的健康问题,其规模可与HIV感染和肺结核相比。

1960年代,Baruch Blumberg确定了一种形式的血源性肝炎是由一种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引起的,这一发现导致了开发诊断测试和有效的疫苗。布隆伯格因此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发现了乙肝病毒。

此时,正在美国国家卫生学院学习的阿尔特发现乙肝病毒的发现减少了与输血有关的病例数,但是,他和同事们发现很多肝炎病例依然存在。而且他们也进行了甲肝病毒感染的检测,发现这些病人与甲肝无关。令人担忧的是,大量接受血液治疗的人由于未知的感染因素,由于输血而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也已将疾病传播给黑猩猩。黑猩猩是人类以外唯一易感的宿主。随后的研究证明未知的传染源具有病毒特征。这种慢性病毒性肝炎既不是甲肝也不是乙肝。

尽管他们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中间还是有大约十年的时间一直处于探索状态。

后来在Chiron制药工资工作的霍顿进行了艰苦的病毒遗传序列的分离工作。他和同事们从感染的黑猩猩血液中发现的核酸中收集DNA碎片,这些片段大部分来自黑猩猩的基因组。但是研究人员预测,其中一些可能来自未知病毒。根据假设,从肝炎患者身上采集的血液中会存在针对该病毒的抗体。研究人员使用患者血清坚定了编码病毒蛋白的克隆病毒DNA片段。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克隆来自黄病毒家族的新型RNA病毒,名为丙型肝炎病毒。慢性肝炎患者中抗体的存在强烈暗示此病毒正是缺失的媒介。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难题是:是否仅仅病毒就会引起肝炎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不得不调查克隆的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并引起疾病。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 是校址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他和其他研究RNA的小组注意到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末端的一个先前未知的区域,他们怀疑可能对病毒复制很重要。赖斯也观察到遗传 4 分离的病毒样本中的变异,并假设其中一些会阻碍病毒复制。通过基因工程,赖斯产生了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变体 包括病毒基因组的新定义区域,并发现没有失活基因变异。当该RNA注入黑猩猩的肝脏时,病毒在血液中检测到的病理变化类似于在人类中所观察到的慢性疾病。这是仅丙型肝炎病毒就可以导致原因不明的输血介导的肝炎病例的很好例证。

诺奖发现的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是正在进行的与病毒性疾病进行斗争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由于他们的发现,通过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查就可以发现是否有这种病毒,因此在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基本消除了输血后得肝炎的情况,大大改善了全球人类健康状况。他们的发现还促进了丙肝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治愈这种疾病,这使人们有希望根除全世界人口中的丙型肝炎病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上需要为血液检测提供便利,也需要为制造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便利。

阿尔特于1935年出生于纽约。他在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后来他加入了国家卫生学院临床医学研究。

霍顿出生在英国。1977年从伦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1982年到美国加州Chiron公司实验室。2010年他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现在依然负责李嘉诚投资的一个研究项目。

赖斯是最年轻的一个,于1952年出生在加州的Sacramento. 1981年在加州技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全职教授。2001年他成为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在2001年到2018年的18年里他一直是洛克菲勒大学丙肝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一直很活跃。

有趣的是,昨天瑞典每日新闻报预测今年丙肝病毒的发现可能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结果真的言中了!

Patrik Ernfors 也出席了发布会,并对诺奖得主的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诺贝尔奖晚宴已经宣布取消。

特稿:从安全开关插座来看瑞典的安全努力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是一个非常重视安全的国家。例如,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要想如果孩子不注意撞了桌子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了圆桌角的产品。

另一个非常危险的危险源就是电源插座。如果插来插去,甚至很容易从墙上脱落。但是,瑞典的电源插座不但安全,而且非常结实。

设计者把电源插头位置凹进去,让人们很难一下子碰到。这样看起来又干净又安全。瑞典在1994年就开始都用这样的插头插座了。这种插头可以适应各种插座,但是,瑞典的插座就非常特殊,也非常安全。

当然,这里的灰尘也是应该好好打扫一下,但总的来说,给人很安全的感觉。

回忆我的两次高考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 陈雪霏

1984年7月7日,阳光灿烂,分外炎热。早上,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见到班主任杨五奎老师,看到我没有戴表,他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来借给了我。好看时间。刚考完试,我父母就从沈阳回来,路过凌海,那时叫锦县,顺便来到一高中来看我。我妈问我报考了哪所大学,我说辽宁大学。她说,在省统计局工作的舅舅,也是我的舅姥爷说东北财经大学比较好。我说,我也知道东北财经大学(当时叫辽宁财经学院,地址在大连)比较好,但是,当时学经济已经是热门儿,象我这样后撵上来的学生,一直信心不足,总觉得照人家县城的学生差一截子。所以,通过询问英语老师李玉平,“老师,我报英语专业行吗?”我弱弱地问老师。李老师说“太行了!”

就这样,我在自己还没有参加考试的情况下就报了辽大外语系英语专业。考上考不上,听天由命。自我感觉是尽力了。那个时候,或许我们所有人都没有象现在的学生这么傲气,这么自命不凡,这么能批评时政,认为一切都是那么肮脏,居然把学校和教授都批评得体无完肤。

我们那个时候,对大学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仿佛无论去哪个大学,只要是去了大学,就会保证有个铁饭碗,有了铁饭碗,这辈子就旱涝保收了。一来是因为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能上大学的人比例非常低。即使是在1984年,好像能上大学的比例都不到10%。我后来参加工作了,他们说不到5%。因此,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能考上大学,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被称为“天之骄子”。因此,除了我邻居问我毕业后挣多少钱时,她说,67元,那也不多啊!其他时候,都感觉还不错。当然,我们也知道那时侯,条件还不是那么好,但我们的心态比较好。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人用金钱来衡量成功与否。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多少钱。大家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只要有饭票能吃上饭就很满足了。男女生谈恋爱,如果男生显摆自己家里有钱,很快就会被优秀的女生给蹬了,因为你太钱锈了。我的一个姐们儿就是这样,坚决不嫁有钱的那位,而是嫁给一个没多少钱,但毕业于一流大学的高材生。女生看重的不是钱,是看你是否善良,是否有温情。

高考完了,我就老老实实地回到我的家乡班吉塔镇,地藏寺村去干农活儿了。看西瓜,收拾棉花等各种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活儿。累得腰酸腿痛。但是,用我奶奶的话说,72岁长腰牙儿,你还没腰呢,怎么会痛呢?

我妈妈更是用这个机会教育我们姐弟三个: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象我一样,天天在地里劳动。如果你不愿意干,就必须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你妹妹嫉妒心很强,你是老大,如果你带个好头儿,做个好榜样,能考上大学,她将来也能考上大学。果不其然,后来,我妹妹和我弟弟都考上了大学,而且也都考上了研究生。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太崇拜大学了,我们认为大学就是我们的唯一改变命运的地方。只要到了那里,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我们就可以从那里获得希望。至于到底我们的希望是什么,我们当时并不清楚。前进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下进行的。同时,也观察学哥学姐们的前途到底什么样,按着他们的路线和经验,加上自己的摸索。

我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儿。天天在地里暴晒。有一天晚上,快六点了,太阳还没落山,但也不太热了。我在东西陇的棉花地里收拾棉花。一抬头,看到远处地头儿上来了一个人,从那身影看,是我大姐。我大姐是社来社去大学生那一批。1975年她去的中专卫校,毕业以后在我们镇上当了妇科大夫。尽管一开始工资只有31.5元,但是,那叫“红本”。“红本儿”就是月月有工资,月月可以领大米白面。我们农村户口的人,必须劳动一整年才能有钱花,只有到年节才能吃上大米白面。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盼着有“红本儿”的原因。农民的生活太累,太苦,农产品价格太低,用我父亲的话说,就是有产值,没有利润。我们家种的茄子,长得非常好,但是,价格只有5分钱一斤,一大手扶拖拉机的车斗,最后,卖不了多少钱。这种东西还不能放。过两天卖不掉就会烂掉了。因此,赔本儿也得卖。农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说工不打钱,所以,卖的一切农产品价格里边居然都不包括他们的工钱。因此,非常便宜。所以,农民是被剥削最多的。但是,由于包产到户,让他们自由选择种地,已经是比生产队好很多了,所以,大家尽管累,基本上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日子在一天比一天变好。而不是一天比一天变坏。只要未来有希望,人们就会对未来充满期待。那时也是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人民都有一种春天的感觉。

等到我大姐走到我跟前,第一句话就问我,雪霏,你猜你高考答了多少分?

我想了想说,我估计我答470分。其实,这也不是我一下子算出来的,或者是异想天开猜出来的,而是我长时间反复估算算出来的,早已经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圈儿了。从上锦县高中开始的那一天,反反复复,最后决定报文科,两年实现成功高考的那一刻起,我就算计,每次争取这六门课都答多少分。例如,英语考高中时才答35分。那么第一学期考试,达到了65分。于是,我就规划到第二学期争取答75分,第三学期80分,第四学期85分。结果,我最后一年期末考试真的答了85分。是我各个学科中进步最大的一科。这应该得益于我那长得象电影演员郭凯敏一样的李玉平老师。他对待同学一律平等,给每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绝对不会总是叫那些爱说话的人回答问题,而是大家轮流着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这让我非常感动。每次到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我回答不上来,我都会哭一鼻子,因为我觉得老师这么好,如果我答不好,那就是我的不对,是我对不起老师的栽培。而且,英语大部分学的是单词和语法,主要是做题。如果你不会,就是你没有认真复习。没有什么诀窍。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喜欢,感兴趣。

当然,我这个人不偏科,我的数学高考答104分,语文96分,英语85分,当然学习好的人都有答120分的。但就我自己的水平而言,都是发挥到了最好的水平。我想或许如果再有一年的时间,我会学得更好。但人生就是没有也许。我想我地理历史政治大概就是60-70分之间。

结果,我大姐说,你答了468分。看来我估计得差不多。当年辽大分数线是458分。我不多不少,和我考高中一样,考高中我就比分数线超出10多分儿。这回还是。

我来自辽西西北六个贫困落后的公社。我们初三有150人参加高中考试,结果只有5人考中。我是第三名。前两名都是复习生,就是读了两个初三,后来,他们都去小中专了。所以,最后等于还是我是第一名。我比第二名的王清元多答5分。后来,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化学系。他说,我们在西北山区的人不是笨,而是智力没有被开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凤毛麟角的那三个学生,最后,高考都能成功,而且都是考的不错的大学。例如,我小学老师的儿子刘大山,我初一的时候,就听到这个名字,心里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高中。我表姐也告诉我,如果能考上县高中,就是一脚踏入大学的门了。后来,刘大山考到了四川的一所军校。当过外交官。后来,当了国企的老总。现在好像是中国节能公司的老总。我们当初考大学并没有想考上大学能挣多少钱。而是觉得如果能考上大学,就可以为这个政府工作。能为政府工作,就是我这个小山村出来的人的一种荣幸。鞠躬尽瘁,在所不惜。只要不给政府丢脸,就是我们的最高要求。至于什么待遇,真的没有想过。当然,那个时候,也非常透明。大家都知道,大学生一毕业工资就是67元。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就这样,1984年9月1日我来到了辽宁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

再说我第二次高考。

考上辽宁大学对我和我们全家都是一个提振的好消息。对我们村也是好消息,20多年后才出一个大学生。但是,我在假期,依然是参加劳动。80年代,正好是农村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包产到户,所以,我家每年种西瓜,茄子,洋葱,白菜。西瓜熟了种白菜。我一放假的时候,正好是收获西瓜的时候,我除了摘西瓜,还要帮我父亲一起去卖西瓜,我负责算账收钱。所以,我也学会了如何挑最好的西瓜,算数也比较不错。

我们种的小茄子是出口日本的。每天必须摘,茄子只能长10厘米,如果大了就自己吃了。小茄子都是紫色的,那时候也不懂的戴手套,也没有手套,手指都被染成紫色,茄子刺扎得手指很痛。一夏天劳动完了也是满手都是茧子,非常粗糙。青春美丽痘在那个时候,也出得特别多。

记得有一次下雨,我们急于收工。我父亲开手扶拖拉机在地里收,我负责把一袋子一袋子的茄子装到车上。也是当时,天阴了,马上就下雨了,于是,我使出全身力气,一个50斤的茄袋子,我两手一揉,就扔到拖拉机车斗上去了。不一会儿,就装完了。等我们到家以后,瓢泼大雨下了一天。我爸对我妈说,“雪霏干活儿顶一个大小伙子。”

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回旋了一辈子。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记得我工作以后,到上海有一次坐船,船上的海员问我是不是柔道运动员。我说,我大学时经常长跑,也是排球队的,但没有搞过柔道。

有时回想起来,也会眼泪围着眼珠子转,我是不是一个女孩儿呢?难道我不应该也化妆,梳洗打扮,像个女孩子的样子吗?然而,有很多年,我一直拒绝化妆,同学好朋友劝我化妆,我嗤之以鼻。

在辽大的时候,有一次演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我决定参加。我当时参加演讲比赛的原因就是我想弄清楚我未来到底想干什么,怎么干。通过这次演讲,准备演讲稿的时候,我决定我要考研究生。我要向最好的同学看齐。我要去北京!

虽然我在演讲的时候,大脑出现了短路,突然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了。忘了台词了。但是,我还是为我自己的勇敢而感动。我一直以为我这个人是非常害羞的人,实际上也是。但是,那一次,我居然站出来说话了。当然,组织活动的就是我们班同学,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我来说,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考研,考什么研?我给北外的王佐良教授写信,他给我寄来招生简章。但是,后来,我居然没敢考北外,因为我的好同学藤继盟据说报了王佐良教授的研究生。我斗胆也不敢跟藤继盟比啊!经过和高参权衡,我报考了新闻学院因为那里招20名学生。尽管黄南也报考了新闻学院,而且考上了, 但是,因为招20名所以也不算与他一个人竞争。最后,我以专业翻译差三分不及格而名落孙山。尽管我的政治分数很高,当时,我对十三大报告非常熟悉。总分也够了,但是,专业课不及格说不过去。而黄南同学一下子就考上了。他其实学习比我好。

我在全班第一个接到白色通知书。我不甘心。很快,一个同学告诉我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在招第二学位。我想这回我再试试。几经周折,本来我是报考了新闻系。但是,得到简章以后,我发现国政系更适合我,因为学外语的优先。因此,我决定报考人大国政系。当时已经很晚了。但是,老师还是给我再次邮寄来体检表,报名表审核表等等。钱老师马上通过,体检也马上通过。

5月22日,我再次参加考试。这时候,我等于把所有的课程语文,政治,英语,在准备考研的基础上,再次准备了一遍。在辽大哲经楼考完以后,我花两块钱买了一个看录像的票。但是,等我吃完饭,去看录像以后,不到十分钟,我就又困又累地睡着了。

那一段时间的折磨是心理的折磨。到底能不能考上?考上了怎样?考不上怎样?当然,考不上就有可能回锦州当一名老师,因为当时锦州外贸居然说不要学外语的,因为他们进行的都是内贸,直接给大连供货。我心想,我还是先到北京再说吧!

考完试,继续完成论文,完成实习。在锦州合成纤维厂实习期间,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工程师是如何和德国的工程师斗智斗勇互相学习的。

本来说是6月10日发榜,结果,没有消息。于是,我乘上夜车,从沈阳到了北京(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儿)。北京卖报纸的人一口京腔儿,103电车,那边儿!我左顾右盼,终于找到103有轨电车,再倒332汽车,终于到了我早有耳闻的中国人民大学。进去以后,我马上就找到了红楼。老师说,我们这里原来有个叫谭雪霏的。另一位老师说,你回去吧,还没有发榜,大老远跑来,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呢?那个时候,电话也不方便。回去等着吧。估计20号可以发通知!

我在那长形带鱼一样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儿。感觉天之骄子确实很不一样。如果我能来这里读大学该有多好啊!

晚上,我乘坐凌晨一点的列车再次回到了辽大。同车有一对儿老夫妇,由女儿陪着,刚从广州回来,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来自台湾的阔别30多年的兄弟。

6月20日通知也没有来。6月24日,通知来了。可我还在锦州实习。我立即赶下午的火车回到沈阳。从火车站出来,我还逛了一下太原街,给自己买了一双黑皮鞋。晚上6点多到辽大门口的时候,遇到了生物系的郑雪梅。她是个长不大的娃娃脸,我心想她怎么知道我考上了呢!我进一步往十舍走。一路上,过了一舍,过了操场,过了食堂,感觉校园里好像没有人。偶尔看到一两对儿压马路的,人都哪里去了?

我回到宿舍,只有赵丽丽在宿舍。好像她说了一句,真佩服你学习那么刻苦。我心想,人都去哪里了?怎么没什么动静呢!和丽丽说两句话,然后,我就蒙头大睡。折腾一天了,我感觉太累了。不只是身体累,心也累。那时有句歌词就叫“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但我感觉我的一切都是梦。一天到晚就是在做梦。一个接一个的梦,破裂了,再接着做。

大约两个小时以后,人们开始陆续回来了。我们班长和好同学一起来到我宿舍。大家嘻嘻哈哈。我其实是班里最小的一个。所以,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种只知道学习的另类。但是,其实我的学习成绩也不是最好的。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谈恋爱了,学习也没耽误。毕业以后还顺利找到工作。我们那个时候找个工作似乎也不是太难。因为只要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国家都包分配的。

话说,最后班长给我使个眼色,说,跟我来,给你通知书。我心里一直盼着,所以,明白他是这个意思。就跟他出去了,我们在五楼,他们在四楼。但是,刚一出门儿,他就跟我开了个玩笑。他说,很可惜,就差一分儿没通过。我当时心太脆弱了。我心想,这帮骗子,明明我没考上,为什么还都逗我说我考上了呢?一下子,浑身都没有了力气。班长飞快地下楼到他宿舍,而我却慢慢挪动脚步磨蹭在楼梯口儿。他出来后说,你下来呀!给你,通知书和行李单。

此时,我飞快地下楼,你不是说我没考上吗?该死的班长,总是这样跟我开玩笑。看到那白纸红字的通知书和白纸红字的行李签,看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字样,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如果没有班长一开始的玩笑,我可能也不会那么激动,因为一切就是那么按部就班。他这句玩笑弄的有点儿起承转折,弄出一个小高潮。我立即兴奋地跑回宿舍,非常高兴。拿纸的手,几乎有些颤抖。我的好同学立即说,“你可不要太激动了!”

就这样,1988年9月1日我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国际政治专业。10月1日,我们白天到香山去玩儿了一趟,晚上又骑自行车到卢沟桥去赏月,然后,夜里又到天安门看灯和花展。我穿着带有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色秋衣,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大学是多么神圣的地方啊!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的最好的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你们可以获得无尽的知识,可以遇到很多优秀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我这里想奉劝年轻人,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大学时间。有人认为,大学老师不好,大学风气不好,大学学不到好东西,其实,这都是借口。一切都是事在人为。我们那时的观点是,这个世界应该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一切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你如果有等靠要的思想,把一切都怪罪在别人身上,那你是无可救药的。未来属于年轻人,要创造什么样的世界,完全是你们说了算!即使我们不能够改变太多,但是,如果一点一点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也是好的!

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数据来自中国!陈薇团队成果,《柳叶刀》重磅发布 安全有效

北欧绿色邮报网据大数据文摘报道(记者陈雪霏)–早在习近平主席在世卫组织视频大会上讲话时就提到疫苗发现以后,应该全球共享。当时就有人分析中国已经发现了疫苗。

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时,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并在新闻稿中称:“临床数据说明,该疫苗是安全的,且能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团队

论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208-3/fulltext论文显示,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后28天时,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在健康成年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接种疫苗后第28天达到峰值;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从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有记录。这一结果在业内迅速引起轰动。《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twitter上赞叹:首次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微博上,网友们也第一时间送上祝福,“期待疫苗早日被研发出来”的评论不绝于耳

同时,在知乎上也有网友表示,“还需要谨慎的乐观”

108名志愿者,2个月前开始接种疫苗

其实早在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几天前,从微信上流出的截图,提早预告了该项研究的初步成功。

5月22日中午,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方面在采访中曾澎湃新闻表示,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团队关于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目前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

论文显示,在2020年3月16日至3月27日期间,陈薇院士团队筛选了195个人进行实验。其中108名参与者(男性51%,女性49%;平均年龄36·3岁),分别接受低剂量(n = 36),中剂量(n = 36)或高剂量(n = 36)疫苗。所有登记的参与者都包括在分析中。
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
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
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
研究结果显示,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着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峰值。
参与者在接种后28天内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在低剂量组中有30(83%)名参与者、在中等剂量组中有30(83%)名参与者、在高剂量组中有27(75%)名参与者报告了疫苗接种后的前7天内至少有一种不良反应剂量组。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在58名(54%)疫苗接种者中有报道,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是发烧(50 [46%]),疲劳(47 [44%]),头痛(42 [39%])和肌肉疼痛(18 [17%]。在所有剂量组中报告的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

参与者的身体基线特征如下表所示:

陈薇: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但应谨慎解释试验结果

新冠病毒的反复和变异让全球处于巨大的恐惧之中,而研发一款安全有效的疫苗被看作克服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根本办法。
这次在《柳叶刀》发布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也给处于疫情中的人们一剂“强心针”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陈薇表示,这些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使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

但陈薇同时也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
陈薇院士是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属金华市),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自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15年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谈及疫苗研发,陈薇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参考素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208-3/fulltext

https://mp.weixin.qq.com/s/E3f0gdej3P5HtPeerC7UhQ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400501689325237&wfr=spider&for=pc

https://news.windin.com/ns/findsnap.php?sourcetype=1&id=497442759&code=7377D7029C37&device=android&terminaltype=wwt.m&version=7.7.9

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院士陈薇,亲试新冠疫苗第一针

来源:《环球人物》2020-04-02 11:58:37

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1991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

“大家好,我是009号新冠疫苗志愿者朱傲冰,体温36.6度,身体状况十分良好!”

3月23日,27岁的朱傲冰发布一条短视频,首先感谢网友对志愿者团队的殷切关注。他接着说:“很多媒体和网友称我们为勇敢的探路者和真正的英雄。其实,最早的探路者、最厉害的英雄应该是陈薇院士团队的专家组,共有7名成员,在2月29日就接种了疫苗。现在大家身体状况非常好,这也给予了我们志愿者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朱傲冰是退伍军人,这次当志愿者的经历让他见到了偶像陈薇。回想当时的场景,他“整个人都激动起来”,立正敬军礼。因为买不到口罩,朱傲冰戴着自备的防毒面罩。看着朱傲冰头戴黑色大家伙,陈薇打趣说:“小伙子,你这装备比我们还专业呀!”后来,朱傲冰收到了陈薇送给他的一包口罩。

“九死一生”研发疫苗

20天前,有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护士正往陈薇左臂注射针剂,照片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接着,又有辟谣的声音出现:“这张照片其实是陈薇院士出征武汉一线前在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不过,现在已经有多个新冠疫苗志愿者证实,陈薇确实接种了疫苗。

3月16日20时18分,陈薇牵头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几个小时前,陈薇在新冠疫苗临床研究注册审评会现场完成了新冠疫苗的答辩工作。在答辩现场,陈薇一头干练短发,头戴迷彩帽,身穿迷彩服,虽戴了口罩,声音依旧干脆利落。“6个月以后加强一针的话,(防护)作用可以达到两年。”“我们按照国际的规范,按照国内的法规,已经做了安全、有效、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已经做好了正式开展临床的所有准备!”答辩结束后,陈薇接受采访。她说:“我们身在地球村,我们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时代。疫苗是终结新冠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不但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

要“率先”研制,是非常难的,疫苗研发的全球考场上,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新冠疫苗研发项目已有44个,至少有96家公司和学术团体在同时开发。

巧合的是,也是在当地时间3月16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官网发文称,在位于西雅图的凯撒医疗集团华盛顿卫生研究所内,新冠疫苗“mRNA-1273”也展开临床试验。当天,一位名叫詹妮弗·哈勒的志愿者打下了美国新冠疫苗第一针。然而,美国医药信息网站随后发文,指出 “mRNA-1273”疫苗试验流程不符合常规,是“越过动物直接上人”。也就是说这一疫苗的动物试验模型数据尚未出炉,就提前进入到人体试验阶段。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新冠疫苗已经率先突破药物和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技术瓶颈,而这一突破,得益于我国拥有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为研发疫苗争取了时间。

在新冠疫苗的研制上,我国正兵分五路,同时进行了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其中,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和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开发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是速度最快的。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就是把致病病毒A的部分基因植入到不致病的病毒B里,重组成新病毒C。这个病毒C拥有A的外形,但致病性和B是一样的。我国的第一个病毒载体疫苗就是陈薇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2014年他们就是用这种技术开发了我国首个、世界第三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曾讲述制作埃博拉疫苗的原理。埃博拉病毒有一个钥匙蛋白,这个蛋白能打开我们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病毒就在人类机体内长驱直入,“如果能把这个钥匙蛋白基因嫁接到一种普通的感冒病毒里,比如说腺病毒,体内就会对这个钥匙基因产生一个免疫的记忆。一旦真正有埃博拉病毒侵蚀机体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认识它、识别它,把它拒之门外”。这个发现的过程是极艰难的,“失败很多次,再尝试、再失败,再失败、再尝试,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技术途径都尝试了一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DNA疫苗、VLP疫苗、亚单位疫苗……”陈薇用“九死一生”描述第一次开发这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经历。

我们和埃博拉的距离只是一个航班

提起陈薇与埃博拉疫苗,有几个场景不得不说。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2019年,埃博拉疫情早已结束。陈薇站在刚果(金)赤道省刚果河河边,脚下是高大的铁树,面前是湍急的水流,感慨万千:“刚果河是世界上最深的河流,其中一个著名的支流叫埃博拉河。1976年以前,埃博拉仅仅是一条河的名称。1976年9月,一场不知名的出血热疫情在埃博拉河两岸的55个村庄肆虐,有的村庄甚至无人幸存,震惊全世界。1976年以后,埃博拉从一条河的名字变成了一个烈性病毒的名字,甚至变成死亡的象征和代名词。”

多年来,很多人问陈薇同一个问题。现在,人们用更通俗的话来问她:“埃博拉是个什么鬼?”她答:“埃博拉是个魔鬼。”三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魔鬼”:它是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的四级病毒,我们熟悉的非典病毒、艾滋病毒都只是三级病毒;它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病原体之一,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在非洲被称为“人类生命的黑板擦”;它是一个A类生物战剂和A类生物恐怖剂,若被别有用心地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埃博拉病毒出现以来,全世界都在研究相关疫苗。陈薇说:“第一,我们要做原创的疫苗;第二,要做高效、安全的疫苗;第三,要做现实中大规模应用的疫苗。”为何陈薇团队脱颖而出?有一个原因是陈薇引以为傲的军人身份。“军人要时刻去想,我们的战场在哪里?”

埃博拉疫苗的主要战场在非洲。“美国同期研制的疫苗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是液体的,需要零下60摄氏度到零下80摄氏度储存。”非洲烈日炎炎,低温保存是极大挑战,陈薇记得,“我们去的时候,不说别的,电都是要靠自己发”。因此,“疫苗做成对温度更加不敏感的,甚至脱离冷链的,应用的现场就大大增加”。陈薇团队成功把疫苗做成冻干制剂,“在2摄氏度到8摄氏度常规条件下就能保存两年,37摄氏度环境下能保存3周”。

2014年,西非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并且疫情首次离开非洲,到达欧洲和美洲。更为致命的是,病毒发生了变异,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疫苗均针对1976基因型埃博拉病毒。当年12月,埃博拉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在这个严峻时刻,陈薇团队研发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2015年5月,陈薇团队走进埃博拉疫情肆虐的非洲国家——塞拉利昂,这是中国科研团体制作的疫苗首次在境外进行临床试验。陈薇团队抵达后,塞拉利昂街道上常常能见到排起的长队,那是等待注射疫苗的人们。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场景。2015年11月10日,塞拉利昂中日友好医院门前,十几名塞拉利昂小伙子把陈薇抛向空中又接住,他们之前都在这个医院接种了疫苗。就在3天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疫情在塞拉利昂终止”。“我们中国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在国内没有这个。第二个,我比较胖,一般别人也抛不起来。大家一脸灿烂,他们也很灿烂,我也很灿烂。”陈薇笑着谈起那次“礼遇”。

陈薇爱笑,笑声爽朗,她走路步子大,手甩起来,无论穿着军装、白大褂还是便服,都是飒爽身姿,这样的性格让热情的塞拉利昂朋友感到很亲切。

陈薇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国内要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件已经非常多了,而且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你们为什么还要去非洲?”

一个原因是要保护境外的中国人。另一个原因,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人们已经有了真切的感受——我们和病毒之间,只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陈薇说:“若非洲的疫情没有控制住,携带病毒的感染者,特别是在潜伏期没有发现的人,乘飞机来到中国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国家安全问题,生物科技突飞猛进,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的国家安全。”

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结束后,陈薇去了趟当地孤儿院。那是一个特殊的孤儿院,孩子们的父母都被埃博拉病毒夺去了生命。“作为一名女性,一个母亲,我会很自然地想到孤儿院。”去的时候,陈薇带的礼物是中国的拨浪鼓,“我小时候玩过,到现在都能回忆起爸妈给我买了拨浪鼓后的场景”。孤儿院的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几岁,他们都争着去拉陈薇跳舞,这是第三个令陈薇难忘的场景。除却军人的身份,陈薇做这些的原因,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温柔的爱。

“没有国产疫苗,中国将会怎样”

长发飘飘,一身白衣,骑着单车徜徉在落满黄叶的清华园里。读研究生那会儿,陈薇是这样的文艺青年。她会唱歌、爱跳舞,还是学校刊物的副总编辑,常常参加周末学生食堂的舞会。1990年,她因偶然机会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取抗体,忽然产生了投身到这里工作的强烈愿望。从清华毕业前夕,陈薇放弃了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的高薪职位,选择穿上军装。此后,这个在清华园跳舞的女生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2003年,非典肆虐,陈薇37岁。她带领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研究非典病毒,到广州一线医院采集非典标本,与尚无治疗方法的病毒零距离接触。最终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有效抑制病毒的“重组人ω干扰素”,成为健康人群的预防用药。

2008年,汶川地震,陈薇42岁,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为了预防灾后疫情,她赶赴第一线指挥战役。在废墟上工作两个月后,她又投入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中,作为“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因为新冠疫苗和埃博拉疫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陈薇的名字。实际上,从走进实验室的那一刻起,她就明白自己选择了一条隐姓埋名的人生道路。有人提醒过她:“你们花10年甚至20年做出来埃博拉疫苗,但如果2014年埃博拉疫情没有发生,刚果(金)的疫情没有发生,你们岂不是白做了?”

在她看来,“即便后来埃博拉疫苗没有得到应用,我也很开心,那样至少全世界人民是平安的。”她一开始就了解这个职业,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她说:“我的前辈,那些老一辈科学家,我不认识的、不熟悉的,我认识的、熟悉的,他们一辈子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旦国家或者军队需要我们拿出力量,总能看到军队的力量在,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埃博拉疫情……都是这样。”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陈薇团队依然用疫苗告诉大家,“军队的力量在”。

为什么我们要极尽所能生产疫苗?去购买别国疫苗是否可行?两年前“疫苗事件”发生时,陈薇有过深度思考。

2018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长春长生生物公司违规生产狂犬疫苗的行为。国产疫苗是否安全、是否值得信任,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很多人到医院接种疫苗时,首选进口疫苗。“疫苗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者涉案者怎么样的谴责,以及此后对他们的依法处置,我觉得都不为过。但这类事情怎样去预防?如果没有国产疫苗,中国将会怎样?”陈薇自问。

“有些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承受得起进口疫苗。我们将近14亿人的一个国家,我们的经济能否承受得起?即便我们国家承受得起,全世界的产能足够供给中国用吗?”陈薇说,现在我国97%的疫苗都是国产疫苗,它们在支撑着我们的防疫体系。

另外,疫苗的背后是国家安全问题。“正如这次中美贸易战,不管出多少钱,别人不再提供疫苗怎么办?”再进一步,“进口疫苗一定是安全的吗?”2017年,跨国企业赛诺菲巴斯德36批五联疫苗(其中含有百白破疫苗成分)在批签发检验的过程中,被查出8批(约计71.5万人份)效价不合格。

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卡特实验室制造脊髓灰质炎疫苗时灭活病菌不够彻底,导致活体病毒出现。但安全测试中,这个问题没被发现,很多孩子因此死亡或瘫痪。“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件,美国在惨痛的教训中,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将监管水平提到更高。”陈薇希望,“疫苗事件”能成为“把这个行业做好的一个契机”。

陈薇曾是全国人大代表,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她呼吁做好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设。“我们国家应该形成一个长效的合力。比如,能否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成立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国家实验室,把国家的力量、科研的力量,甚至一些有情怀的企业家的力量整合起来。从源头的创新到过程的研究,再到生产、应用以及最后的监管,都需要一定的顶层设计。”

研究病毒的科学家面临巨大的风险。2014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当年塞拉利昂疫情的基因序列文章,这对埃博拉防控至关重要。文章有55位作者,其中5位在发表时已去世,原因就是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陈薇进入实验室到现在有29年,这是小心翼翼的29年。有同事转业前劝她:“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但她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就是这些“烈性微生物”,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您天天跟病毒打交道,怕过吗?”曾有个小姑娘这样问陈薇。陈薇的回答是:“要说不怕,那可不是真心话。我想,我们会尽一切的努力去做好个人防护,做好他人防护,做好环境防护。如果我们承担了更多的怕,小姑娘,你和其他人可能就少一点怕了。”

(记者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