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9日在瑞典皇家工程学院瓦伦堡会议厅做了有关中国70年来的科技创新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由中国科技界的老朋友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副院长白瑞南主持。他说,他很高兴欢迎瑞典的老朋友中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来瑞典给大家做报告。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德国留学工作以后,回国去实现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的梦想。他还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曾担任两届科技部部长。
万钢主席从科研创新体系、气候变化、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科研和创新成就。
他说,其实中国的科研体系和瑞典有些相似,也是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结合的体系。他说,在中国的宪法里规定了要发展科技促进企业创新。中国目前有2900多所大学,有200多所重点大学,150多所创新研究类大学。中国总共有3000多万大学生。每年有800万大学毕业生。中国每年需要为大约1000多万人提供就业。
中国科技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科技和企业联系起来。为此中国建立了国家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孵化器,科技园,为两百多万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
中国的高新区主要是让大学生能够创业。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当年的青年人创立的企业。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回国创立新的阿里巴巴。
万钢说,中国的创新指数在世界排名第14位。中国的研发人员达到了400万人,世界第一。中国论文的被引用量世界第二。
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过去十年,每年都增长10%。 中国在量子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说,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他说,中国在2015年签署了《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应该北极、南极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同时研究。我这次来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能把第三极的研究融入气候变化的研究中。
万钢说,中国从2012年开始,北京所有的污染企业关闭或者迁移,把所有的煤供暖改成天然气供暖,第三,在周边建立了一大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应20%的能源使用。所以,北京的空气质量大大改善。中国建立了三北防护林,同时,还在治沙防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沙漠面积在减少的国家。对生态很有益处,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改善也有益处。
他说,他来瑞典的访问目的就是要加强中瑞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和瑞典,中国和欧洲的科学合作,为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一定要行动。中国已经开始在高原上种植树木,并探索种植苔藓来保护植被,涵养水源。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国家。希望用高科技来实现能源自给。
万钢还介绍了中国的北斗卫星的实际应用,使得很多难以覆盖的地方能够得到信息覆盖。中国对海底生态的保护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据万钢介绍,北斗的导航系统可以和地面的互联网系统联系。中国五万艘渔船上都装了北斗的导航系统。在草原上,老牛和小牛也利用北斗系统和互联网系统来防止失联或走错地方。
所有参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可以分享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气象预报共享,地球观测共享。
中国高铁,高寒铁路,电动高铁,混合动力,磁悬浮也已经下线。
过去70年,我们使7亿人脱贫。到2020年的目标是全部脱贫,即不愁吃不愁穿,保证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
中国已经建立了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有了实验室网络和育苗产业,传染病防治方面也取得很大突破。
关于国际合作问题,万钢说,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的联系。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是科技伙伴的合作。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
万钢说,瑞典是和中国长期合作的国家。去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怀进鹏访问了瑞典。我衷心希望把这样的合作推广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应该常态化。中国的科学传播中心已经开始建设。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来为科学家的交流提供很好的环境。瑞典科学家一直在支持中国的科学发展。中国对此表示感谢。
万钢还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关于欧盟和中国的科技合作,万钢说,中国和德国确立了对话机制。中国和欧盟也要采取对话机制,求同存异。例如,如果瑞典提出对话倡议,中国也会提出相应的倡议,然后,双方协商制定共同的合作方案。
关于极地研究的问题,他建议进行三极一起研究,共同研究,而且他看到第三极的研究更紧迫。关于煤炭比例问题,他说中国现在的煤使用已经从70%降到了60%。中国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出席报告会。中瑞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并听取了万钢的精彩报告。他有理有据地展示了中国70年来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和卓越成就,与会者听后表示感觉非常振奋人心。
相关链接:http://www.greenpost.se/2018/06/26/cast-huai-j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