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美图欣赏

图片新闻:瑞典绿色建筑博览会展示清洁能源直升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虽然已经是旧闻了,但是还是值得一提。去年10月1日,在那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记者又有一次新的体验,那就是乘坐ICELL的新能源直升飞机。

DSC_3401

那天本来被江苏老赵请去参加他的南京校友会。但是,之后,我还是去看了瑞典绿色建筑博览会,因为这里凝聚了很多与绿色建筑有关的厂家。ICELL就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保温材料厂家。老板马特.卡尔松在讲解完自己的产品之后,带领感兴趣的人去体验一下公司的直升机。他自己就会开直升机。

DSC_3402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直以为他在开玩笑。瑞典皇家科技大些的研究生郑超也正好在场。

DSC_3404

真的,假的?我将信将疑。坐飞机,哪有那么简单呢?

DSC_3405

从展览大厅出来,乘坐小轿车来到Kista交叉路口附近的大草坪,果然有一家很漂亮的小飞机在那里停着。

DSC_3406

笔者可不是第一次坐飞机。1996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工作结束回国的前一天,2CH电台的董事会成员之一,会开直升机。特意请我和同事吴曼玲同志一起体验一下直升机的赶脚。那时2CH电台的董事会重要人物也是美国联航驻悉尼的总代表,前总理基廷的妹妹-安.基廷。安对我们两个女同志很照顾,特意安排我们最后做飞机。(感觉很抱歉那时她想领养个中国女孩儿,我太不懂事,也没有帮上忙。)

DSC_3407

毕竟那是在同事加同事的陪伴下,并不感觉害怕。只感觉悉尼那个城市非常美,红房子,绿草地。

DSC_3408

后来,1998年,在南半球的津巴布韦,他们要进行土地改革。找记者报道一下黑人土地是多么贫瘠,多么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给黑人也分点儿好地。大清早6点钟,我和同事驱车到哈拉雷机场。刚一到那儿,负责人拿出一个单子,让我们签字,那就是如果出事,责任自负。当时,觉得有点儿害怕。但是,毕竟我们是来执行任务的。

DSC_3409

上了飞机,我们真的比演电影还精彩。黑人录像就在后仓门开着的情况下,实地拍摄。那噪音比颠簸还难受。我感觉肠子都要出来了。晕飞机。那折磨,真的想死都不行。

DSC_3410

所以,话说回来到斯德哥尔摩,一下子,我觉得还是让他们男生先上吧。

DSC_3411

飞行员卡尔松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思。你等着,和政府官员一起上。

DSC_3412

先上了两拨男生。一次10分钟,就把斯德哥尔摩上空都转遍了。

DSC_3413

卡尔松运筹帷幄,他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老板。飞行员。他把几个人分组,然后交代注意事项。

DSC_3414

螺旋桨摇动起来,飞机开始启动了。

DSC_3419

DSC_3420

系好安全带。

DSC_3421

关门儿了。

DSC_3422

就要起飞啦!

DSC_3424

每个人都要带个耳机,这样可以交流,否则,噪音太大。

DSC_3426

马特.卡尔松驾驶直升机。

DSC_3429

我前边坐的是政府官员,也是前来参加会议的。是个女士。

DSC_3430

我们升空啦!

DSC_3431

卡尔松说,你是记者,你必须写一篇报道!

DSC_3432

他一边驾驶,一边说,这开飞机,和做生意是一样的,你要创业,首先要确立目标,然后要执行。执行的时候,可能会磕磕绊绊,困难重重。但还是要坚持。

DSC_3433

从飞机上看斯德哥尔摩,太美了。

DSC_3434

DSC_3435

卡尔松说,人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体验一下在直升机中的感觉。这种浏览和旅游可能是最值当的。因为它让你惊心动魄!

DSC_3436

DSC_3437

不知道这是哪里,只觉得非常漂亮,大概就是从kista到市中心的路上。

DSC_3439

DSC_3440

DSC_3441

在直升机上俯瞰斯德哥尔摩,太美了!

DSC_3442

DSC_3443

DSC_3444

DSC_3445

DSC_3447

DSC_3448

DSC_3449

DSC_3450

DSC_3451

DSC_3452

很快,我感觉是到我家附近了。因为我看到了市图书馆。

DSC_3453

DSC_3454

这不是市政厅吗?对,就是它!

DSC_3455

就是市政厅。

DSC_3456

DSC_3457

DSC_3458

DSC_3459

这一排排绿楼是斯德哥尔摩大学!

DSC_3460

DSC_3461

DSC_3462

DSC_3463

DSC_3464

DSC_3465

DSC_3466

这可能是皇家科学院附近的森林!

DSC_3467

DSC_3468DSC_3469

仿佛向Kista方向回来了!

DSC_3470

DSC_3471

是的,正前方的大楼,就是Kista科技创新区的科技大厦。

DSC_3474

DSC_3475¨DSC_3477

我们安全地回来啦!

DSC_3478

只有四个座位,每次,只能坐三个人。

DSC_3479

¨DSC_3480

DSC_3481

DSC_3482

DSC_3372

DSC_3377

DSC_3379

DSC_3381

DSC_3382 ‘

DSC_3383

DSC_3385

DSC_3386

DSC_3387

DSC_3389

猜猜我是谁?一个个小木块儿是干什么用的?原来是蜜蜂的蜂窝。冬天,为了让蜜蜂不被冻死,人们想出这个主意。

DSC_3390

DSC_3391

DSC_3392

DSC_3393

DSC_3394

DSC_3395

DSC_3396

DSC_3398

DSC_3399

DSC_3400

ICell的汽车,环保材料公司,生产纯瑞典的保暖保温材料。

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

图片新闻Photo:Nordic Furniture and Light Exhibition concludes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一年一度为期五天的北欧家居灯具展13日在斯德哥尔摩落下帷幕。请欣赏北欧设计的魅力。

DSC_7004

DSC_7003

DSC_7002

DSC_7001

精美的造型

DSC_7000

DSC_6999

 

DSC_6997

DSC_6996

DSC_6995

DSC_6993

DSC_6992

DSC_6991

DSC_6990

DSC_6989

DSC_6987

DSC_6986

DSC_6984

最欣赏这款。希望能挂在自己家里。

DSC_6983

DSC_6982

DSC_6980

DSC_6979

DSC_6977

DSC_6976

DSC_6974

DSC_6972

DSC_6971

DSC_6970

DSC_6969

DSC_6968

芬兰公司也来这里参展。他表示,来这里参展见到了20多个国家的同行。

DSC_6966

DSC_6965

DSC_6964

DSC_6963

大理石音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啊!

DSC_6961

DSC_6960

DSC_6959

DSC_6957

DSC_6954

DSC_6953

DSC_6951

 

DSC_6949

DSC_6947

DSC_6945

DSC_6943

DSC_6942

DSC_6941

DSC_6940

DSC_6938

DSC_6937

DSC_6936

DSC_6935

DSC_6934

DSC_6933

DSC_6932

DSC_6930

DSC_6928

DSC_6927

DSC_6926

DSC_6925

DSC_6924

DSC_6921

DSC_6920

DSC_6918

DSC_6917

DSC_6915

DSC_6913

DSC_6911

DSC_6910

DSC_6909

DSC_6908

DSC_6906

DSC_6905

 

DSC_6920

DSC_6918

DSC_6917

DSC_6915

DSC_6907

DSC_6905

DSC_6904

DSC_6901

DSC_6900

DSC_6899

DSC_6898

DSC_6895

DSC_6894

DSC_6892

DSC_6891

DSC_6890

DSC_6889

DSC_6888

DSC_6887

DSC_6886

DSC_6885

DSC_6884

DSC_6882

DSC_6881

图片新闻:上海城隍庙的年味儿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朋友圈Linmeij梅微信图片,上海的年味儿已经十足。一向美丽的城隍庙又添精彩。如果能天天在城隍庙转悠,那也是福啊!

IMG_1884

中国人喜欢鱼主要是因为它听起来年年有余。

kenesiska tycker om fiskar för att det låter det finns mycket att ha.

IMG_1889

过年了,大家都希望有钱,你看那圆的就是古代的钱。

IMG_1888

过年了,都是希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是八仙吧!

IMG_1887

过年了,等比平时多,绿色也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向往了。过去好像没人注意,现在没有了,即使是抹上点儿颜色,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呀!

IMG_1886

要真能有八仙呐两下子也好了。水中的倒影多美呀!

IMG_1885 上海它好就好在水多,四季如春,总有绿色。总也不结冰。 IMG_1883

记得那里的金鱼也是吃的非常好,乌央乌央的,太多了!

IMG_1882

荷花仙子祝福人们春节幸福,万事如意!

IMG_1881

中国文化还是太丰厚了。

IMG_1880

IMG_1879

IMG_1878

这是三国里的关羽关云长吧!

IMG_1877

IMG_1876

春节挂灯笼是中国人要吓走年这个怪兽的另一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鞭炮。但为了防止雾霾,还是少放吧!

文/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公园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稿(记者陈雪霏)--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公园对于我就象北京石景山区人民之于玉泉石雕公园,西城区人之于月坛公园,东城人民于日坛公园和芳草地,北城人民于地坛公园,南城人民于天坛公园或龙潭湖,或者是上海人民于城隍庙。

IMG_1855 瓦萨公园不大,只有一个足球场,一片绿地和一个儿童游乐场。这个足球场在冬天就用做滑冰场,这绿地前两天在雨中还是绿草茵茵的,今天又白雪皑皑披上了鹅毛绒一样。儿童游乐场是十年前,瑞典换了中右派的联合党政府后修建起来的。他们觉得建一些人工的场所,对儿童有好处。以前这里是大片的草地,也没有假山。后来他们装上了胶皮一样的红色地皮,堆了假山,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跳跳跳床,玩滑梯,冬天雪大的时候,还可以当滑雪道玩儿。

IMG_1861

古时候,确切地说就是100多年前吧,这瓦萨公园与现在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及那里的植物园都是连城一片的,都属于一个单位。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这个步行半个多小时路程的中间地段,却盖起了无数的住宅,办公室和各种商业场所。尤其是如今令人炫目的卡罗林斯卡大厦,真是别出心裁!

IMG_1858

姐姐我对瓦萨公园的感慨是因为今天阳光特别灿烂,经过两日阴云的煎熬,今天早晨最漂亮的就是透过窗户照进屋里来的阳光。它让我想家,想念我大东北的农村老家,在那里就是每天早上,太阳可以直接照到被窝里,感觉暖洋洋的,然后,你才起床。但是,当你走到外面的时候,其实,天气是非常寒冷的。

IMG_1857

前几天湖里的冰全融化了,让人感觉到春姑娘来了。昨天早上还下着南方那种柔软的雪,落到衣服上,很快就融化了。但晚上,已经雪影全无,瓦萨公园的草是那样嫩绿嫩绿的。儿童乐园的假山在一种大概只有瑞典人才欣赏的微弱柔和的灯光下在黑暗的斯德哥尔摩的冬日夜晚,却显得宛如仙境一般。它肯定比不上城隍庙的耀眼,但这漆黑的夜晚有那么一种红色有那么一种淡淡的灯光,我就真的满足了,此时,我受不到太耀眼的刺激。

IMG_1859我想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到滑冰场去滑冰,一个冬天快过去了,离家这么近,如果不去滑太可惜了。于是,带上滑冰鞋和头盔去瓦萨公园!

 

走到那里却发现自己太天真。因为那里早已经被学生们占领了。附近有10几所学校,滑冰课都在这个公共免费滑冰场进行,每天上午下午上课时间都有几个学校的学生在那里一小群一小群地自动划片活动。

 

周围的草地已经不见昨晚的绿草茵茵,都挂上了白白的霜雪。我自己喜欢雪,女儿也喜欢雪,因为雪都是我们的名字。女儿说,我的中国名字是安妮雪,但我的瑞典名字就是Annie Snö。Snö在瑞典语里是雪的意思。

IMG_1861

看着活波可爱的孩子们,我想我还是等他们下课再来吧。幸福就在于这种运动,这种做无用功,这种傻了吧唧地看着别人高兴,我就高兴。回转身,看到阳光照到古色古香的房子上,照在树上,显得天空是那么蓝。

此时,我总想起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丽.迪更森的诗。只记得她描述的太阳照到教堂上的那一抹斜阳给她的感受,而那种感受,在我不到20岁的时候读到,就永永远远的烙印在心灵深处了。

 

仔细想想还是年轻时美妙,还是20多岁时充满阳光,还是那时候多读点儿书有好处,不像现在,你想读书,读不进去,有的时候,还不自量力地想,看这书,还不如我自己写呢。啊呸,那你自己怎么不写呢?别吹牛了,还是没那本事。

 

我还是乖乖地回到家,坐在电脑前码字,然后尽情享受这透过窗户,照进屋里来的阳光,虽然我家的玻璃放了三层玻璃,外面汽车火车的噪音都可以屏蔽,但我还是听到了亲切的鸟鸣声。窗前的大树一直保留着,这叫“留得大树在,不怕鸟不来”。在树杈上放一个小鸟房子,鸟自然来。林子大了,鸟自然多。

 

汽车的声音,火车的声音不是一点儿也听不到,但三层玻璃真管事,只看到人们的身影,却听不到噪音。

 

从我家到瓦萨公园走步不到五分钟。因此,无论我到哪里去都会路过瓦萨公园,春夏秋冬,几乎天天经过。夏天的美,不用多描述,以前我也在北欧绿色邮报网上发表过这里夏天的照片。

IMG_1862

但是,冬天,这里的美依然是很独特的。原因就是四周的树就像老树笔下的树,是那样的恬静,优美。它与周围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这里的孩子们给人以活力和希望。

 

关于瑞典公园的设计,我也曾专门采访过瑞典的设计大师。他们表示,瑞典的公园设计有社民党的社会主义理念在里边。几十年前,瓦萨公园是流浪汉们呆的地方。现在,夏天依然有流浪汉在瓦萨公园的开放幼儿园门前睡觉过夜,在足球场边上有脾气古怪的流浪汉在那里玩耍。有一次,我特别注意到一个高个子老头儿,他就是不停地在附近捡烟头,垃圾,然后,放到垃圾箱里。嘴里还不停地气愤地嘟囔着,大意思“谁他妈这么不是东西,总随地扔垃圾,我这能捡得完么,你要老扔的话?”

IMG_1863

在斯德哥尔摩想住大house不太容易。社民党的理念就是每户平均75-80平米,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就可以了。如果是单身就是30平米,40平米的小户型,好一点儿的也就50多平米。各家各户没有自己的花园或绿地,但是,小范围的自己小区有后花园,有绿地,楼前也有小花园。然后,附近都有大公园,有公共的长椅,有公共的绿地,一开春儿,人们立即拿着毯子到公园里,到草地上野餐了。所以,这公园就不再是流浪汉独占,而是大家的了。这公园非常可爱。

IMG_1864

瓦萨公园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的开放幼儿园从60年代就有。每天都有不同的儿童节目。是市政府雇用固定老师,来教几个月大到两岁前的儿童,就是上幼儿园以前的婴儿来唱歌。这里有玩具,有可以热饭的微波炉,孩子妈妈可以带着盒饭或商店里买的现成的瓶装儿童饭,热一下就可以给孩子吃。

IMG_1865

这里有厕所,有换尿布的地方。厕所很重要。在斯德哥尔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仿佛是警察站岗的岗楼,墨绿色,那不是岗楼,那是厕所。上那个厕所要收5克朗。到火车站之类的公共厕所,也要5克朗,到商店,商场里的厕所,也收5克朗。

IMG_1866

当然,饭店和宾馆里边的厕所都是免费的。人们在瓦萨公园儿童乐园玩儿,一般都自己带点吃的喝的,但如果没有,也可以在这里喝水。带水瓶子的,可以在这里灌满。

IMG_1867

冬天,人们可以把这里当作玩儿滑雪板的地方。但可惜,今天的冬天太短了。今年还没玩儿滑雪板呢,这春天就要来了。

 

太阳照得我不敢睁眼。时间到了,我还是去滑冰吧!

IMG_1867

当然,瓦萨是谁呢?大家都知道吧。瓦萨就是第一个统一瑞典的瓦萨大帝,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他建造的瓦萨军舰就象秦始皇建兵马俑一样有名。可惜,瓦萨军舰还没出海,就在附近海域眼看着沉没了。1960年,潜水员发现了沉船,沉船被打捞上来,放在瓦萨博物馆里。成为斯京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想知道它是怎么沉的,又是怎么打捞上来的,且听下回分解。

图/陈雪霏。 由于学生照片未经允许不许照,只能从远处照一下背景。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垃圾收集系统

北欧绿色邮报网专题报道(记者陈雪霏)--斯德哥尔摩比较自豪的是2010年曾被评为欧洲首个绿色首都。其中有一项做得非常好的是垃圾回收。

以北部的法杨森小区为例。每个星期一的早晨,门口都会来一辆大汽车,汽车的马达声震醒了这里的居民,从窗户往外看,原来又是垃圾车在收垃圾。那么它是怎样收的呢?

DSC_6647

到门口一看,发现原来在地下室的窗口是可以开的。垃圾师傅把抽吸垃圾的大手伸向里面的垃圾堆,然后所有的垃圾就被吸进来,跑到车斗上。瞧!

DSC_6645 (1)

司机师傅有遥控器。他只要一摇控就可以让大手臂自动摇晃,指哪打哪!

DSC_6644

DSC_6643 (1)

DSC_6641 (1)

DSC_6640 (1)

瞧这里,人们把家里的垃圾用塑料袋装好,这都是可燃垃圾,都是把可回收垃圾分类送到别的地方去以后,剩下的包括厨余,这里因为离市中心比较近的老城,还没有实行厨余垃圾回收,都一起和废纸,厨房包装等垃圾一起放到这里。

先按绿色按钮打开门,把垃圾放到传送带上,然后,传送带就把垃圾运到里边的垃圾库里。那只大手就是从垃圾库里把垃圾吸走的。这个系统是瑞典一个叫Envac的公司发明的。当然这里抽吸管道就是一辆车那么长。

在生态城哈马碧,地下抽吸系统可以达两公里以外。这个系统使得垃圾收集变的容易了,工人不用体力来推垃圾箱了。虽然我们花了50万克朗,但是,50多户小区居民都同意了。他们觉得这样用我们的物业费可以。

瑞典垃圾回收只是绿色首都的一个标志,污水处理,拥堵费的收集使得空气污染减少,人们开车也不多了,绿地增多了,总之环境都变好了。

斯德哥尔摩是个增长非常快的城市,仿佛瑞典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完全完成,还是有农村人往城里跑,小城市的人往大城市里跑的现象。

但无论怎么说,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很干净的漂亮的城市。是一个到处都离不开水的城市。

图/陈雪霏

图片新闻--瑞典“好莱坞”电影金羊奖颁奖典礼精彩回放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18日瑞典“好莱坞”一年一度的电影金羊奖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著名的Circus举行。瑞典首相勒文和前左翼党党首雷夫都出席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DSC_5722

DSC_5725

DSC_5727

为了准备这个隆重的仪式,人们穿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服装。

DSC_5728

DSC_5748

瑞典电视台记者也把自己打扮得和明星一样,采访最佳女主角候选人。

DSC_5752

本届最佳女主角在颁奖前还不知花落谁家是接受采访。

DSC_5756

大碗明星拉斯苟德。曾经在蒙坎尔德犯罪影片中演主角,风靡欧洲。这次在《有个男人叫乌沃》担任主角,得到提名。颁奖前接受电视台采访。

DSC_5778

颁奖开幕式的大厅。

DSC_5780

瑞典电影学会执行主任塞内尔首先致词。

DSC_5786

DSC_5787

DSC_5790

首先出来提名的是三位年轻演员。

DSC_5799

最佳外语影片奖。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Leviatan
Director: Andrej Zvjagintsev

DSC_5810

最佳化妆奖。

DSC_5815

 

DSC_5818

DSC_5831

DSC_5838

DSC_5869

DSC_5893

最佳外国影片奖。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Leviatan
Director: Andrej Zvjagintsev

DSC_5931

表演。

DSC_5939

DSC_6007

终生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The board of the Swedish Film Institute has decided to give the 2016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to:

 

Birgitta Andersson

Actress

 

DSC_6027 最佳男主角。拉斯苟德。《有个男人叫乌沃》

DSC_6036

最佳女主角。《小偷》。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Malin Levanon
for her role as Minna in Drifters

DSC_6155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Malin Levanon
for her role as Minna in Drifters

DSC_6151

最佳电影《从此以后》的男主角。这个在影片中经常被打的主角就是这样,他说,影响想要反映的是,我们其实有恶。恶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揭示它,也要包容。

DSC_6150

《有个男人叫乌沃》获得三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化妆和最高人气奖。

DSC_6146

最佳男演员奖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Rolf Lassgård
for his role as Ove in A man called Ove

DSC_6142

最佳化妆奖。 《有个男人叫乌沃》。

DSC_6133

《从此以后》获得最佳电影制片人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配角奖。

DSC_6128

DSC_6127

最佳制片人,最佳导演,最佳配角。制片人Ekman说这是她从事电影制片25年来首次获奖。非常开心。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这个配角演的是父亲。主角的年轻小伙在从精神病院回来以后,一直受到歧视,欺负,挨打。

Best film The Here After
Producer: Madeleine Ekman & Mariusz Wlodarski

 Best Director    最佳导演 Magnus von Horn

for The Here After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Mats Blomgren

for his role as Martin in The Here After 

 

DSC_6092

获奖人员合影。大部分记者都不让进到大厅,只能在这里守候。

DSC_6080

DSC_6065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Eva Melander
for her role as Susanne in Flocking

DSC_6058

最佳男主角。

DSC_6052

终生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The board of the Swedish Film Institute has decided to give the 2016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to:

 

Birgitta Andersson

Actress

 图/文 陈雪霏

图片专题:北欧室内设计的匠心与精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20日北欧春季室内设计展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展览中心埃尔湖举行。和往年一样,展览依然是种类齐全,错落有致,从屋里到屋外,从床头到花园,从天使到精灵,应有尽有,全面反映北欧人民既重视实用,又重视审美,脚踏实地,精心设计,不断创新的精神。

DSC_6429这首先要从烛台说起。蜡烛是瑞典人的生命。冬天屋里屋外,人们都喜欢点蜡烛。

DSC_6434

用铁制作的各种漂亮装饰品。这都是瑞典的特色。设计者劳塔对记者说,瑞典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想让它有美感,不要单纯想美,也要实用。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的理念。

DSC_6420

各种花盆。瑞典人喜欢在家里放花,房前屋后都喜欢放,因此,都处都有花店,到处都有卖各种花盆的。

DSC_6160

各种各样的枕头沙发垫。

DSC_6163

DSC_6169

不同颜色的容器,玻璃容器。这个产品在NK可以买。

DSC_6177

DSC_6178

圣诞节必备的各种星星灯。圣诞用品。

DSC_6182

古典座椅,但很有可能是新绷的面儿。以前,我家附近就有这样的两名女子专门重新制作古典沙发。但后来生意不好还是关门了。这里的冬天日子不是很好过啊!

DSC_6183

但这古色古香还是很吸引人,宁可藏它500年啊。DSC_6185

这肯定是从南半球淘来的。

DSC_6186

华丽古朴的沙发。

DSC_6189

DSC_6208

DSC_6234

Bolife的100%天然印染技术亮相室内设计展。老板张毓接受记者采访。

DSC_6280

两名瑞典女子开启服装店,这也是保证从源头设计到制作加工都要注意环保的产品。

DSC_6285

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谈染料问题。

DSC_6291

Lotta 说他们生产这些羊毛制品是在做好事。收集北部羊群的羊毛做成羊毛制品,否则,羊毛都浪费了。不过瑞典人对是不是纯羊毛也不是太在意。他们还是在意时尚和品质相结合。不像冰岛人那样真的使劲放羊毛,织毛衣,然后穿它几十年。

DSC_6293

DSC_6294

DSC_6295

DSC_6296

这是瑞典Bergadala地区的专利和特色,离南方宜家老板的家乡不远。设计者不让我照相。我亮出记者证,才让我照。这个颜色,这个工艺,都是让人情不自禁地要收藏的那种货色。美不胜收。

DSC_6298

DSC_6301

DSC_6308

看看这包,也象筐。都是塑料制品。但是这颗白树上挂的却是由有机植物油提炼制作的可降解的塑料制成的。是绿色产品。墙上挂的是塑料产品。

DSC_6310

DSC_6314

这可以是屋里,也可以是屋外,在后花园货阳台上吊吊花盆。

DSC_6323

DSC_6325

这是花园产品,水壶,喷壶,铁锹,耙子应有尽有。

DSC_6327

这些东西可都是瑞典人发明的,因为瑞典在北边的基律纳有个大铁矿19世纪就开采了,那里有铁器博物馆,就在矿井里为证。 DSC_6330

铁公鸡。

DSC_6337

人都说是达拉木马是瑞典的名片。这回也做了布马了。

DSC_6342

圣诞小人儿。

DSC_6345

真正的达拉木马。

DSC_6349

北欧精灵和萨米人。

DSC_6355

这位芬兰大姐专门做木质厨具。这个小木勺是用来舀黄油的。她说,“我发现,我要是在这奶酪铲子上刻上瑞典的字眼,人们就爱买。没有任何字样,人们就不买。”

DSC_6356

DSC_6400

各种形状的杯子,各种花样的杯子,都是对准儿童的。

DSC_6402

青花系列瓷器。红色也是很受人们喜爱的。

DSC_6408

小精灵是北欧特产。

DSC_6415

花盆座,盘子,都可以。

当然,展出的还有地毯,羊皮和其他商品。

图片新闻:人间奇迹-云桂铁路南盘江特大桥主体即将完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新华社消息,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的昆明至南宁高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南盘江特大桥将于1月16日实现全桥合龙,大桥主体工程将按期完工。

251220318_8

251220333_8

人间仙境,梦幻天桥!这可不是霾!

251220334_8

云桂铁路南盘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与文山州丘北县交界处,横跨南盘江,大桥全长852.43米,主桥跨度达416米,桥面凌空高出江面270米。

新华社发(王会堂 摄)

图片新闻:中国选手张帅,郑赛赛澳网晋升下一轮比赛

北欧绿色邮报网体育消息(记者陈雪霏)--澳大利亚网球赛正在进行,看看这些照片,让南半球的阳光和力量来给我们更大的希望吧。

251283140_8
1月18日,吴迪在比赛中回球。
当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澳网男单首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吴迪以0比3不敌美国球员克拉吉塞克,无缘下一轮。
新华社发(白雪摄)

251283144_8 1月18日,王雅繁在比赛中回球。
当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澳网女单首轮比赛中,中国选手王雅繁以1比2不敌希腊选手萨卡瑞,无缘下一轮。
新华社发(白雪摄)

251283146_8

1月18日,吴迪在比赛中回球。
当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澳网男单首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吴迪以0比3不敌美国球员克拉吉塞克,无缘下一轮。
新华社发(白雪摄)

251283147_8

1月19日,中国选手郑赛赛在比赛中。
当日,在墨尔本进行的201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选手郑赛赛以2比0战胜德国选手卡丽娜·维特赫夫特,晋级下一轮。
新华社记者毕明明摄

251324306_8 251334708_8

251334715_8

1月19日,中国选手张帅在比赛中庆祝。
当日,在墨尔本进行的201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张帅以2比0战胜罗马尼亚选手哈勒普,晋级第二轮。
新华社记者毕明明摄

251336179_8

1月19日,张帅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
当日,在墨尔本进行的201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张帅以2比0战胜罗马尼亚选手哈勒普,晋级第二轮。
新华社发(白雪摄)

图片新闻:58岁冰球老将战冬运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乌鲁木齐,1月18日,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女子冰球比赛进入第三个比赛日。在这几天香港队队员钱佩诗备受关注,她以58岁的年龄成为本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年龄最大的运动员。

251296281_8

1月18日,赛后老将钱佩诗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51296244_8

冰球运动是多变的滑冰技艺和敏捷娴熟的曲棍球技艺相结合,对抗性较强的集体冰上运动项目之一,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吸引钱佩诗学习、从事这项运动的原因,目前钱佩诗从事冰球运动已经18年。

251296252_8

在香港的时候钱佩诗因为年龄较大每周只会进行1-2个小时的训练,训练场地也是她与队友自费租用的冰场,而且训练项目也相对简单都是一些基础的训练。

251296254_8本次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女子冰球比赛钱佩诗与队友都是自费来参加的,其中很多人还需要请假来参加。

251296256_8由于年龄大体力差钱佩诗每场比赛上场的时间也很有限,并且在场上钱佩诗也只能担当防守任务。但只要登场钱佩诗就会按照战术的布置坚守自己的位置,在登场的一两分钟充分享受比赛。

251296276_8
本次全国冬季运动会是钱佩诗首次参加的冬季运动会,同时也将是她参加的最后一届。钱佩诗本届运动会后她将不会参加大型比赛,但她并不会放弃练习冰球,她依旧会与同她孩子年龄一般大小的运动员在一起练习冰球。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251296277_8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来源:新华社

图片新闻:灯光雪雕点亮多彩长白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北国的冰雪资源,要好好加以利用。今日长白山就是用雪雕艺术来吸引艺术家和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的。

251221625_81月15日,一名游客在长白山“日光之城”景点一处雪雕作品前拍照留念。
251221623_8

 

251221626_8 近期,长白山进入冬季冰雪旅游旺季。长白山管委会聘请国内专业团队以“雪的梦想”为主题打造雪雕观赏群,用雪量近10万立方米,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游玩。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来源新华社。

图片新闻:中缅边境独特景观:“一寨连两国”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缅边境独特景观:“一寨连两国”

251133361_8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中缅边境上,一个傣族村寨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形成了比较少见的“一寨连两国”景观。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通婚互市,和睦相处,世代相承。近年来这里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51133362_8

251133603_8

251133606_8

251133608_8

251133612_8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片新闻:面揉心声的传承与创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5日,长春李晶在展示萌宝主题的面塑作品。
250897315_8

“面揉心声”是面塑师李晶的传承主题和创业梦想,33岁的她从事并探索面塑这项中国民间艺术5年来,已完成万余件“萌萌哒”面塑作品。她说,要用彩色的面揉出孩子们喜欢的艺术形象,让这项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手艺”能够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普及下去。
250897316_8

250897317_8

250897320_8

2001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的李晶目前是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遗传承人,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面塑,使她燃起了童年时代对街边摊手工艺品的憧憬。于是,她放弃了艺术设计工作,选择面塑为创业项目。天分、基础、梦想等因素使然,使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并多次受邀在长春市一些中小学授课。
250897327_8 250897330_8

250897331_8

李晶如今更多地将创作视角锁定在引起孩子们共鸣的题材上。她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她既要坚持传统也要不断创新,“如今,靠做面塑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了,但我还想出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到这门‘老手艺’。”250897334_8

250897335_8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