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6/09/2015
今日头条:“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瑞和中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北欧绿色邮报斯德哥尔摩报道(记者陈雪霏)--由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和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院联合组织的“一代一路战略--中瑞关系下一个65年发展机遇“研讨会9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陈育明大使在会上致辞说:所谓“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前者是横跨亚非欧,绵延7000多公里,囊括30亿人口的巨大经济带,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后者则是途径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多个区域,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一带一路”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为合作平台,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将活跃的亚太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释放广大腹地国家的巨大发展潜力。
他说:众所周知,古代海、陆丝路交相辉映,亚洲、欧洲、非洲各国人民互通有无,守望相助,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一带一路”正是对古代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旨在使古丝路精神焕发新的活力,使亚欧非多国联系重新紧密,推动互利合作实现新的历史规模。“一带一路”不是哪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中国愿同各国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步入务实合作新阶段。沿线60多个国家以及欧盟、东盟、上合组织及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积极回应,中国政府已制定并公布了愿景与行动文件。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沿线各国将逐步收获“一带一路”带来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图文 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采访时说,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在庆祝中瑞建交六十五周年之际,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相关国家包括中瑞之间能够有什么样的合作和发展机遇。
(请听采访陈大使音频Interview with Chinese Ambassador Chen Yuming)
“我相信本次研讨会是富有建设性的,有利于促进中国与相关各国包括中瑞之间的投资与合作,对与会者和瑞典公众了解一带一路战略都是大有益处的。” 陈大使说。
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院主任尼古拉. 斯万斯特罗姆(Niklas Svanström)告诉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本次研讨会是他们组织的有关纪念中瑞建交6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他认为,既然“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与外界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这对欧洲与亚洲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认为,欧洲在基础设施规划和投资时,也要考虑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如果双方真能互相联系起来发展,必将对中欧的经济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请听采访Svanström Interview with Niklas Svanström from ISDP)
当记者问他所看到的机遇有哪些时,他说,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方面,都有合作潜力,例如,中国已经建立了丝绸之路基金,欧洲也应该建立类似的基金,相互协调,我们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能达成一致,但是,我们可以相互协调得比现在更好一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大使陈育明首先致辞。瑞典商务部秘书Oscar Stenström,也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瑞典中亚大使彼得森,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洲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研究员曹远征也应邀参加研讨会。
来自企业界的华为中东欧和北欧地区CEO佛雷德里克森也出席了会议。他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华为的远景就是要靠公开透明的竞争来实现双赢。而“一带一路战略”正好与他们的远景相似。通过合作,各国在各种规则制定方面多合作,少冲突,有利于实现共同增长。华为的主要使命就是让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多年的实践发现,一个国家电信方面增加1%,GDP可以增加1.4-1.5%,因此,投资电信是非常有经济效益的。
(请听采访华为音频:Interview with Mr. Kenneth Fredriksen from Huawei)
“当然,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些想关国家有疑虑,一直在怀疑中国的真实目的,我认为,国与国之间只有合作,才能谋求共同发展。我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会对相关国家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如果相关国家能够在规则,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这对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会间接地有很大好处。我相信,人们会理解一带一路的积极影响,但会需要一段时间。“
大约100多人参加了在外交部街地中海会议厅举行的研讨会。瑞典铜矿公司执行主任兼瑞典皇家工程院副院长和秘书佩尔.斯多姆也参加了讨论,并对一带一路对他们的影响谈了看法。
有代表提出是否在教育方面能促进中欧合作,斯多姆表示,瑞典铜矿开发方面非常重视环境影响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知识和经验,瑞方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教育合作。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望2025年出现拐点
北欧绿色邮报报道(记者陈雪霏)根据伦敦经济学院(LSE)下属的两所研究院6月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将于2025年达到峰值,即125-140亿吨,比中国自己预期的要提前五年。
北京最近的蓝天白云。 转发自北航吴文忠教授微信照片。
中国自己预计是到2030年才能达到峰值,然后下降,这也是2013年北京出现严重雾霾时有关专家说的治理需要18年的说法。
但伦敦经济学院研究者在一项声明中称,”这项研究显示,世界将更有可能避免全球变暖超过工业化前平均气温2摄氏度以上。”
报告撰写人是著名的气候经济学家尼可拉斯·斯泰恩(Nicholas Stern)和分析家菲尔古斯·格林(Fergus Green)。
“从对主要排放领域的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很可能不会等到2030年达到峰值,而是很可能到2025年就已达到峰值。甚至还可能更早。” 声明说。
报告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费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都出现下降,此前多年里,中国的煤炭消费一直增长,导致城市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者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中国的煤炭用量已经达到”结构性的最大值”,今后5年里将维持这样的水平,而天然气用量将迅速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以及政策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中国对全球减排至关重要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挑战之一
从本周一至周五,联合国成员国代表正在德国波恩就全球气候协议展开讨论,为今年底巴黎全球气候大会签署协议做准备。新的气候协议将于2020年开始生效,目标是将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至2050年,全球每年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40-70%的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认为,全球是否能在2020年或之后达到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关键取决于中国减排的速度和能力。
格林表示,目前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5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约占四分之一。
此间舆论认为,该报告结果表明,中国政府过去一年采取的严厉措施,确实减少了煤炭的使用,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到了切实效果。原来所说的18年,也有望缩短到13年甚至更短。凡事有惯性,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环境在10年内出现巨大改善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