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第26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11日正式开幕。今年电影节的主题聚焦于“迁徙”。
电影节主任塞纽斯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有个栏目叫聚光灯下,我们主要反映流动人口的状况,这个主题也符合当前的时代主题。
因此,本届电影节围绕的都是由于人口的流动而造成的生活窘境。以色列影片《巴巴》反映的是一个农场里的孩子向往叔叔在城里的生活,这种心态导致父亲(坚持在农村)和叔叔(因厌恶沉重的火鸡场而跑到美国)分道扬镳。
美国电影《迈克尔》反映的是美国印第安人失去家园以后在城市边缘的流浪生活,朝不保夕,冷暖不均,最后,导致杀人的境地。
瑞典电影《瑞典人的爱情理论》反映的是瑞典女人不愿意和男人生孩子,而选择匿名人工授精,独立自由的绝对化导致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分裂。《震荡之后》反映的是学校暴力,恃强欺弱的丑陋现象。《今晚她又撒野了》反映的是一个梦想当演员,试图扮演瑞典大文豪斯特文堡的《朱莉小姐》的角色,结果遇上一对男同性恋的变态故事。
印度影片《Parched》反映的是印度乡村妇女依然在受包办婚姻的痛苦,依然在受因为女孩要负担婚礼费用的痛苦,但最终他们也开始反抗。
开幕第一天,中国导演赵亮的电影《Behemoth》, 《悲兮魔兽》反映的是北方煤矿和钢铁厂里工人的劳动场面,私企劳工条件不能保证,造成很多尘肺病人,同时也不排除这些地方是北京雾霾的帮凶。影片放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鼓掌。
赵亮在回答为什么要拍此纪录片时,他说,“我想观众也应该看出来了吧,我做这个影片不是大的商业运作影片,而是我个人想表达的一种状态。其实,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知道,早上起来你的日程安排,是否要出去动,早上起来都要看一下关于空气质量报告,如果超过100,就不能出去。生活是直接被环境问题所困扰,我在考察期间也在想,这些灰尘和有害气体是从哪儿来的,在电影里揭示了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想让观众看到在我们享受美好舒适生活的同时,看到这些产业工人,看到环境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我恰恰举了一个中国的例子,在全球情况下环境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赵亮还强调,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当中,其实每个人都在扮演其中的角色,那就是在用煤钢开采生产运输等的巨大链条来满足人类追求舒适的欲望。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急匆匆建起来的高楼大厦,有一部分成了“鬼城”,并没有多少人住在那里。
总之,记者所看过的大部分电影都反映了在流动和迁徙过程中,人们所遭遇的各种不幸,给人震撼,激发人思考。人们相信,在聚光灯下照一照,渴望状况能有所改善。
赛妞斯说,去年第25届电影节期间来看电影的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渴望今年来人更多。她说,这也是瑞典人对付黑暗天气的一个办法。每年11月,瑞典的天气一般都是阴雨连绵,让人感觉非常压抑难受。也就是在这种时候,电影节开始了,人们可以在室内享受艺术,然后,圣诞灯在市中心点亮,等过了圣诞节,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
今年首部上映的影片将是希腊的《龙虾》。该片导演Lanthimos将获得斯德哥尔摩远见奖颁奖。
英国电影导演Stephen Frears将获斯德哥尔摩电影节终生成就奖。瑞典的纪录片《我是英格丽》将在电影节期间放映。
演员Ellen Burstyn因为电影《爱丽丝再也不住这儿了》将获得斯德哥尔摩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