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虽然已经是旧闻了,但是还是值得一提。去年10月1日,在那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记者又有一次新的体验,那就是乘坐ICELL的新能源直升飞机。
那天本来被江苏老赵请去参加他的南京校友会。但是,之后,我还是去看了瑞典绿色建筑博览会,因为这里凝聚了很多与绿色建筑有关的厂家。ICELL就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保温材料厂家。老板马特.卡尔松在讲解完自己的产品之后,带领感兴趣的人去体验一下公司的直升机。他自己就会开直升机。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直以为他在开玩笑。瑞典皇家科技大些的研究生郑超也正好在场。
真的,假的?我将信将疑。坐飞机,哪有那么简单呢?
从展览大厅出来,乘坐小轿车来到Kista交叉路口附近的大草坪,果然有一家很漂亮的小飞机在那里停着。
笔者可不是第一次坐飞机。1996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工作结束回国的前一天,2CH电台的董事会成员之一,会开直升机。特意请我和同事吴曼玲同志一起体验一下直升机的赶脚。那时2CH电台的董事会重要人物也是美国联航驻悉尼的总代表,前总理基廷的妹妹-安.基廷。安对我们两个女同志很照顾,特意安排我们最后做飞机。(感觉很抱歉那时她想领养个中国女孩儿,我太不懂事,也没有帮上忙。)
毕竟那是在同事加同事的陪伴下,并不感觉害怕。只感觉悉尼那个城市非常美,红房子,绿草地。
后来,1998年,在南半球的津巴布韦,他们要进行土地改革。找记者报道一下黑人土地是多么贫瘠,多么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给黑人也分点儿好地。大清早6点钟,我和同事驱车到哈拉雷机场。刚一到那儿,负责人拿出一个单子,让我们签字,那就是如果出事,责任自负。当时,觉得有点儿害怕。但是,毕竟我们是来执行任务的。
上了飞机,我们真的比演电影还精彩。黑人录像就在后仓门开着的情况下,实地拍摄。那噪音比颠簸还难受。我感觉肠子都要出来了。晕飞机。那折磨,真的想死都不行。
所以,话说回来到斯德哥尔摩,一下子,我觉得还是让他们男生先上吧。
飞行员卡尔松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思。你等着,和政府官员一起上。
先上了两拨男生。一次10分钟,就把斯德哥尔摩上空都转遍了。
卡尔松运筹帷幄,他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老板。飞行员。他把几个人分组,然后交代注意事项。
螺旋桨摇动起来,飞机开始启动了。
系好安全带。
关门儿了。
就要起飞啦!
每个人都要带个耳机,这样可以交流,否则,噪音太大。
马特.卡尔松驾驶直升机。
我前边坐的是政府官员,也是前来参加会议的。是个女士。
我们升空啦!
卡尔松说,你是记者,你必须写一篇报道!
他一边驾驶,一边说,这开飞机,和做生意是一样的,你要创业,首先要确立目标,然后要执行。执行的时候,可能会磕磕绊绊,困难重重。但还是要坚持。
从飞机上看斯德哥尔摩,太美了。
卡尔松说,人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体验一下在直升机中的感觉。这种浏览和旅游可能是最值当的。因为它让你惊心动魄!
不知道这是哪里,只觉得非常漂亮,大概就是从kista到市中心的路上。
在直升机上俯瞰斯德哥尔摩,太美了!
很快,我感觉是到我家附近了。因为我看到了市图书馆。
这不是市政厅吗?对,就是它!
就是市政厅。
这一排排绿楼是斯德哥尔摩大学!
这可能是皇家科学院附近的森林!
仿佛向Kista方向回来了!
是的,正前方的大楼,就是Kista科技创新区的科技大厦。
我们安全地回来啦!
只有四个座位,每次,只能坐三个人。
猜猜我是谁?一个个小木块儿是干什么用的?原来是蜜蜂的蜂窝。冬天,为了让蜜蜂不被冻死,人们想出这个主意。
ICell的汽车,环保材料公司,生产纯瑞典的保暖保温材料。
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