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化协会举办元宵节庆祝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正月十五月亮圆,身在海外想团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活跃华人妇女的业余生活,2月21日,中欧文化协会举办了元宵节庆祝活动。

中欧文化协会会长陈雪霏说,中欧文化协会成立于2014年4月,其宗旨就是为活跃瑞典华人妇女的业余生活,弘扬中华文化,同时,有利于融入瑞典社会,并进一步为推动中瑞乃至中欧文化交流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

IMG_2160

孙凯教大家一起包汤圆。

IMG_2161 IMG_2162

丹妮精湛的刀功技艺得到了充分发挥。

IMG_2163 IMG_2164

原来沐兰也帮着拌馅啦!不过主角还是米亚。

IMG_2167¨

会长陈雪霏抛砖引玉,一首一往情深的《带我去草原吧》唱得很投入。真心希望得到蓝天的拥抱。

IMG_2168

吴云唱了一首《红灯记》选段。

IMG_2169

孙凯唱的是《山楂树之恋》主题曲。

IMG_2173 IMG_2174

瞧,包饺子,做汤圆,都是热火朝天的!

IMG_2175 IMG_2176

邢师傅的面柔的真是象教太极一样非常柔软。

xingIMG_2178 IMG_2179

张红霞的口琴《月亮代表我的心》吸引了小阿曼达认真地仰脖看。

陈雪霏说,中欧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为华人妇女组织瑜伽班,拉丁舞班,徒步组,舞蹈组和卡拉OK组,大大丰富了参加者的业余生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猴年春节前夕,借拉丁舞第一位老师罗老师访问瑞典之机,部分会员聚会一次,大家跳舞,唱歌,吃火锅,好不热闹!

今天,值此中国元宵节之机,大家再次聚会,而且是以包饺子和包汤圆的形式来聚会。大家自己动手,其乐融融。

功夫大师刑善帮着和面,副会长丹妮和曹霞切菜,丽丽和梁爽拌凉菜。一大部分人擀皮,一大部分人包饺子。米亚拌馅儿,周虹切菜。孙凯自带材料为大家做汤圆儿。

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包饺子的可以学习包饺子,不会做汤圆儿的可以学做汤圆儿。平时周日组织大家徒步的徒步组组长周玉梅忙前忙后帮着煮饺子。

沐兰为大家准备了灯谜,张红霞为大家吹了口琴,月亮代表我的心。乌日娜为大家跳了蒙古舞,丽丽(Lily)的小女儿唱了《小星星》。

李慧敏和丹妮跳了舞蹈。陈雪霏唱完《跟我去草原吧》,孙凯唱了《山楂树》,刘芳分别用粤语和汉语唱了一首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吴云很专业地唱了《红灯记》里的铁梅选段。她还和陈雪霏配合唱了沙家浜里《智斗》的片断。

Gaia负责照照片,冯硕为大家提供的地方,米亚为大家提供的水果。真是每个人都出一点儿力,最后,感觉这里有我也有你。

原来计划三四个小时的活动,结果搞到了四五个小时。大家都很开心。

“我们的元宵节活动之一,包饺子,瞧瞧我们的战果,猪肉芹菜!那叫一个香!包饺子庆元宵,蒙古舞藏族舞接着上,猜灯谜俩语种,欢声笑语热情洋溢,真诚祝福此起彼伏,这就是我们今年在瑞典元宵节的小夜曲!” 沐兰评论到。

“非常有意义的一次聚会,特别感谢,即使撑得不行也不愿意省一口,真正的美食,期待下次的饺子宴。” 孙凯评论。

有了这次包饺子的经验,协会正在筹划4月份的年会和与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的大联欢!

中欧文化协会的网站是:www.ceca.scbr.se

www.ceca.greenpost.se

 

(瑞典)中欧文化协会会员热议中国住宅小区开放的深远意义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如何建设绿色城市,如何实现绿色交通,怎样才能规划好一个城市,这是北欧绿色邮报网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IMG_0377

夏天的时候,德雷雅公园这两棵大树,枝叶繁茂。陈雪霏拍摄

21日中国中央政府发布重磅文件,发布了7000多字的关于如何规划建设城市,避免和解决城市病的政策文件。文件一发布,有人支持,也有人抬杠。笔者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于是在中欧文化协会会员群里展开了圈内讨论。 尽管是圈内,但这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一群人。

庞其铭

从国体而言,中央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打破区域割据,地方主义的统治管理模式,南官北调,北官南派,都是苦心在打破几千年来国人各自守着各自的地盘陈规陋习,现在就是从住宅小区的开放做起,意义是很深远的。

北漂烟云

@庞其铭 分析得好

13:36

庞其铭

从人的观念说起,富人住高档区域,层层设防,警戒严厉,为显示其身价,自然希望旁人不能进入。这种富人的心态是文明社会所唾弃的,缩小贫富间的差距,也应该是理智的政权管理者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庞其铭

@陈雪霏 :北欧绿色邮报要分析,就该从北欧的社会状态着眼,区别于国内媒体

Cathy-jiang

我在北京生活10几年,我认为要拆(除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除去心里上的因素,围墙对交通造成影响很大

寄居猫

我认为没必要特意的拆,各个地区条件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策略。
解决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难道不应该是发展公共交通吗

笔者注意到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布仁巴雅尔在其微博上也表示:这是本人自从1998年访问法国等欧洲四国后一直主张变革一项。

笔者以为,在新规划的地方建立开放式小区是中央在思维上的一个巨大转变,而且是向更开放的方向转变。这是进步。

但是,在已经规划和建设好的小区,如果实行围栏拆除,必须同业主委员会商量。或者说同居民商量。

在中国有两个现象值得思考,一个是二胎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听说有的地方还在收取二胎抚养费。这就是执行国家的正确政策时,局部地区执行者出了问题。对于这样的国家政策执行者应该给予撤职。这是局部利益在作怪。

另一个是物业和业主委员会的区别。物业现在也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只求省事,不顾业主们的愿望。因此与业主委员会有区别。业主委员会应该是代表居民利益的,是居民自己成立的组织。有权决定自己所在小区的基本规划。但是,涉及到水电和大树,也必须和市政有关部门联系,服从大局的利益。

笔者在英国法国,德国,澳洲美洲和北欧都呆过。深深地感受到西方人的自由可能和建筑的这种规划也有关系。很多建筑周围是没有围墙的。

北欧瑞典的房子可以说是综合了各种利益相关者而考虑的。例如,瑞典的每一个小区实际上是建筑本身围成一圈儿,这是封闭式的。大门一开就是马路,公共汽车,轿车都可以在门前路过。因此,可以做到出门一分钟就可以坐上车。

但是,为了让居民也有自己的绿地,他们在房子后面有个围起来的小花园,这里可以放小区的桌子椅子,成为小范围的公共场所。谁想请客,只要在门口贴个消息,如果有噪音请大家原谅就可以了。

然后,大面积的绿地是在附近的大公园里。在那里,所有的公众都可以免费去。儿童乐园另当别论,有的收费,有的免费。

在美国的休斯顿大学和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大学里就没有校园围墙,因此感觉那是大学城。同样,在瑞典也是一样。

在英国,有一次去朋友家里,她说,我们几户人家有一个小花园。这个花园是私人的,每户人家都有一把钥匙,谁想去花园,就拿钥匙自己开。这样,也是你们自己负责打扫干净。这就是照顾富人的私有财产和观念。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伦敦上学时我把宿舍钥匙弄丢了。结果不但罚款20英镑,而且这钥匙要到德国去配,需要三周的时间,这是非常特殊的钥匙,最后,笔者不得不被挪到其他房间了。

因此,在已建小区在执行方面可能需要和业主商量,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我再对比两件事情。一个是庞其铭说的发生在西湖边的事情。

庞其铭

前些年西湖边也一时被一些权贵圈了很多地方,建了和封闭了很多湖边的高档会所,造成百姓绕路,后来下了决心还西湖于民,全部打通了湖边,当全部开通后,整个杭州多少万人手拉手围着西湖一圈庆祝!
 以上说的是打通湖边道路。
相对比之下,笔者在斯德哥尔摩家门前的德雷雅小花园却是附近居民抱着大树保护下来的。当时,这里希望建成一个交通枢纽,汽车,火车站都在这里。人们想把三棵上百年的大树砍掉。但是,当时居民不让砍,就围一圈,抱着大树不放。后来没有砍。三年多前,一棵树病死了,市政工人把它砍掉,然后又植了一棵。根据瑞典的法律,砍一棵树,至少要植一棵,或者两棵。也是在那时,市政希望改造小花园,于是在一个晚上,把大家叫到公园里,然后,拿着图纸说,我们要如何如何改造。大家没说什么。我的日本邻居说,我看就是想花钱,所以就改建,本来不是挺好吗?但是,改建以后,笔者确实发现它好了,因为它建了一个儿童可以玩儿的沙坑。孩子还可以围着沙坑边的小木桩绕圈,真是有很多乐趣。
这里想说的也是工作方法,一个政策出台了,还需要有关部门,媒体等事先调查,然后通报,然后,决定,等执行的时候,人们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所谓要考虑私人领地的情况,梁爽是这样说的。

梁爽

小区也是一样的,我们物业管理的费用不足以让小区没有安保措施的情况下安然无涯,而且国内小区的差异很大,公共设施区别也很大,物业费用高的小区也不愿意和他人共享他们的资源。在瑞典也有很多私人花园请勿进入的标识。
象在西湖,应该考虑公众的利益。 在北京,或者是很多城市,发现有瓶颈的地方,需要改动,可以经过科学论证改动。但如果因此,浪费资源或者出现为改造而改造现象就需要避免。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中央的意图是好的,方向是对的,这个政策也必将有很深远的意义。应该积极支持。当然,对于名胜古迹,老宅,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等还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上海和西湖的实践说明这个政策方向是对的。
同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另一大法宝还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何在公共交通方面合理调配,打破瓶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于同学所担心的小偷问题,其实,这是个社会问题。庞其铭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光靠墙是挡不住的。
笔者认为对于进步的政策,公众应该积极支持。比如说,焚烧垃圾,盖垃圾焚烧场,这样的事情,应该支持,不应该反对,因为,这是解决城市病的成熟办法。

中央要求新建小区不要建围墙意在解决城市病

北欧绿色邮报网 评论员 陈雪霏

中国中央政府21日发出重磅消息说不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一时间,引发国内大讨论。有很多人似乎持反对意见,给人的感觉是不赞成这样的政策。

笔者以为,中央的意图是好的。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中国过去都是一个大院一个大院地建设,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大院。以至于现在那些出生在大院儿里的人都有无比的自豪感,因为某个胡同,某个大院儿,都不仅仅是大院和胡同,更主要的是那里的人,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城市有它的城市病,如果解决不好,就是整天塞车,心里也跟着堵。其中有些原因就是围墙多,封闭性小区多。如果能四通八达,或许能让车更通畅一些。

据笔者在国外生活的10多年的体会就是国外建筑都是临街的。象斯德哥尔摩,所有的楼都是直接临街。都比较开放。这也是显示一种开放的心态。

中国人可能是受四合院的思维影响,从小我们就必须有四面围起来的墙,有门,总是有防贼的心态。

贼的出现是因为流动人口太多,贫富不均。如果大家生活水平相对差不多,就不会有太多偷盗。另外对于偷盗行为也要进行严格执法。

人们抵制拆围墙,让我想起抵制北京垃圾焚烧。在瑞典垃圾全部焚烧。除非是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否则都是焚烧以后提供集体小区供暖。

而在北京老百姓居然散步,集会,不同意建焚烧场。请问垃圾绕着北京城堆着难道能好吗?

对于一些新事物,新方法也应该给予尝试的机会。或许先从一些地方试验一下,多做思想工作。

小区围墙拆不拆,也不能单凭中央一个文件,而是要根据中央文件,再和小区人商量,看怎么做更合理。规划的时候要规划的尽量合理,考虑到相关的所有利益方。

另外这里也希望读者多参与讨论,可以留言,发表意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