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文学诺奖得主迪伦未能参加诺奖颁奖仪式其歌曲得以演唱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今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别具一格,就在市中心有400多人在外面抗议诺贝尔中心选址设计之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瑞典国王和王后以及大公主维多利亚和丈夫丹尼尔王子等1500多人在音乐厅出席颁奖仪式。

带有英文歌词的歌曲录音。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赫尔丁的演讲直面现实,给出的画面并不是那么乐观。但他坚持,诺贝尔中心将如期建设,一切按计划进行。据了解,外面抗议者主要抗议因为诺奖中心要在国家博物馆背后建设,势必要拆除两座房子,根据设计,新的诺奖中心将成为地标式建筑,会比其他楼高,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反对。他们说国王也不同意市政的规划,但是,到底谁说的有理,只能兼听两面。

在由两万多花卉装饰的诺贝尔大厅里,帕蒂.史密斯用她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充分演绎鲍勃.迪伦的歌曲《坚雨将要下》。这首歌迪伦创作于1963年,他极力描述了血腥的杀场,女人和孩子,生灵涂炭。这首歌比《答案在风中飘荡》还要犀利,还要震撼。以至于史密斯唱到三分之一处就忘词儿了。她向全场道歉,说自己太紧张了。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她。然后,她告诉乐队,希望重来,乐队重来,唱了8分多钟,最后,文化部长在内的许多人都被唱哭了。国王也深情地抬头看她,国王王后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瑞典首相勒文更是热烈地鼓掌,连连称好。

迪伦的歌曲犀利地揭露战争的危害,严厉批评战争贩子。或许,针对当今新当选的特朗普总统是个很好的警示。特朗普一上台,就开始和中国找茬,首先和周边的日本,台湾领导人,菲律宾等联系,故意给中国难堪。中国对特朗普当选给予十分客气的态度,认为无论谁当选都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特朗普获胜后也那么说,但是,没几天就变卦,或者说,他早就想好了。对于这样的人,全世界都应该小心,属于反复无常,自私自利的人。凡事讲究我合适。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尔达内,考斯特利兹,化学奖得主邵力斯,司徒达特,费凌加,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霍尔斯特罗姆分别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获得诺贝尔奖证书。

下午一点根据惯例,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给了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

评论:从诺奖颁奖典礼看瑞典人的尊重意识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陈雪霏:众所周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隆重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未能出席。但是,就象笔者安排北欧金秋文艺汇演安排瓦瑟曼演唱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一样,诺贝尔基金会安排了迪伦的好友同行帕蒂.史密斯演唱迪伦的歌曲《将有一场坚硬的雨》。

史密斯一张口就把包括国王在内的观众抓住了。她演唱得太投入了。但是刚唱不久不知是忘词了,还是唱不下去了,她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句重唱。然后她对观众说,我道歉,我太紧张了!

观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国王,王后,首相都热烈鼓掌。于是,她重唱,一直到结束。

瑞典人就是这样,由此,笔者还想到刚来时,朋友介绍说,有一次,瑞典飞行表演的飞机失事,载到地上,当时人们目瞪口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很快,救援开始,人们默默地等待救援,没有一点儿混乱。

瑞典人就是这样,事前要充分准备,周到细致地把一切可能性都想到,一旦发生问题,一般也都有planB,或者C在等待,不会手忙脚乱。

这也是尊重意识的体现。

视频: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汉松经验之谈

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然.汉松教授建议青年科学家立业要趁早。

汉松12月7日在接受北欧中华网采访时说,青年科学家完成博士学位后,要立即投入新的课题,尽早给自己提出挑战,因为从自身经验和其它老诺奖得主的经验看,人们的发现都是在30多岁时进行的。

多学数学其实是非常有趣的。现在需要跨界,但前提是要对自己的领域非常在行。然后,大家可以交流。

瑞典发明自动服务助力手套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由世界著名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外科医生和瑞典皇家科技大学自动化机器人研究教授一起合作研究的帮助病人,职业工人或体力较弱者助力的手套日前已经问世并进入临床使用。

dsc_4953

瑞典生物服务技术公司(BIOSERVO)CEO埃里克.兰得格林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手套也被叫做骷髅手套,因为它看起来很简单,不是每个手指都有,但是,该手套可以帮助受伤的人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对于产业工人,可以防止他们扭伤,从这个角度讲可以为企业省钱,降低成本,减少工伤事故等。

dsc_5014

他说,该产品已经在很多市场都开始应用了,例如,在医院里,虚弱的病人可以借助这种手套拿杯子,饭碗等。他们也已经和通用汽车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要为他们的工人生产这样的助力手套。他们还和美国航天局NASA签署了合作协议。

dsc_5009

在瑞典,那些受伤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这个助力手套尽早返回工作。那些病入膏肓的病人,用这个手套,也可以拿杯子。可以自己吃饭了。这些人过去都必须每天有人帮助他们料理吃饭喝水事宜。

dsc_5008

手套的手指部分有感应器,它可以自动感受到你自己的力气以及拿杯子需要多大的力气,就好像你身体自带的感应器,因此很特别。

dsc_5007

扬.维坎德教授在脑外科领域与卡罗林斯卡合作。我们想用机器人的手来工作,但是,我们去除了机器人的一些设备,但加上了线手套,加上了感应器,和一些传导线,所以,其原理来自于机器人手。这是我和汉松教授,一个脑外科大夫的联合发明。

dsc_5004

我们有很多受伤的病人,他们有手受伤的,也有腿受伤的,他们的肌肉需要力量,他们希望重新获得力量。这可以通过技术来补充。所以,我请教我的好朋友维坎德教授。我们一起研究,我有外科经验,他有机器人的经验,所以,我们发明了这种助力手套。是工程和医学的有机结合。

dsc_5002

据介绍,这种助力手套可以通过感应器感受带手套者本身的力量并智能判断达到目的能需要的力气,然后,引擎摩托可以自动给力,恰到好处。这样手套就成了人体感知的一部分。

dsc_5001

它可以帮助虚弱的病人拿苹果,或者吃饭,喝咖啡,也可以帮助渔业工人搬运装鱼的箱子,或者帮助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做一些机械工作。

dsc_5000 dsc_4996 dsc_4995 dsc_4994 dsc_4993 dsc_4990 dsc_4984 dsc_4983 dsc_4982 dsc_4980 dsc_4978 dsc_4957 dsc_4956 dsc_4954

历史人物:姚桐斌-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过去那些海外留学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就是姚桐斌。

他是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据财经内参转发德国有才计划文章:

他的名字,

只有1%的中国人听过;

他的故事,

只有1%的中国人知道。

他是德国、英国极力挽留的科技人才,

他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

他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

他也是中国航天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奠基者。

没有他,中国无法造出自己的火箭材料,

没有他,中国第一颗卫星无法发射。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

45周岁,正值壮年的他,

却惨遭凌虐,被人暴打致死。

他就是,姚桐斌


1922年9月6日,

姚桐斌,

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出生了。

这个家庭有8个孩子,三男五女,

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家里一穷二白,

全靠父亲早出晚归,母亲含辛茹苦,

他们才勉强能够度过日子。

姚桐斌的父亲,

觉得孩子需要接受一点教育,

但是可以算数,会写点字就够了!

于是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在班里保持着第一名的好成绩。

小学毕业后,

他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继续送他上学,

校长数次跑到姚家劝说,

他的父亲,才答应让他继续念下去。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

他是镇上唯一一个考上中学的孩子。

初三下学期时,

他突犯重病,不得不辍学在家。

痊愈后,

他的父亲就让他在老家摆摆摊,

卖香烟、火柴、洋袜等日常用品。

这一辍学,便是两年光阴。

后来,和父亲争执了一番,

父亲才终于同意让他继续读书。

1941年,他报考了五所大学。

两个月后,结果揭晓,

他报考的五所大学,

竟然全部都录取了他!

由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

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毕业后,

他在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是,他一边工作,

一边却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公费留学考试竞争激烈,

他却过关斩将,

以优秀的表现,

成功地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47年6月,

姚桐斌告别了祖国,

前往远方的英国。

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研究生,

师从在冶金界声名显赫的,

弗· 康德西(V Kondic)教授。

他的求学之路,

依然是艰辛无比,

初到英国,国民政府便垮台了,

公费留学已经名存实亡,

为了省钱,他一日三餐,

只能靠白水和廉价的面包度日。

 

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向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姚桐斌得知消息后,

欢欣鼓舞!

他背上背包,

在英国各地奔走,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

他需要省下每一个便士,

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当时,英国和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

台湾特务在英国,

看到了姚桐斌的爱国活动,

于是将他视为眼中钉。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

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

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

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

邀请姚桐斌去德国,

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

他接受了邀请,

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

熟练掌握了德语。

他的工作,

赢得了依.皮沃斯基教授,

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德国亚琛大学的福洛贝格教授,

给姚桐斌妻子的来信中写道:

“桐斌有着阳光般的魅力,

研究所的同事都喜欢他,钦佩他。”

在外人看来,

他在德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

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中国大地。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1956年,身在欧洲的姚桐斌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他递交了回国申请,

德国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

强力阻挠,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才终于将姚桐斌接回了祖国。

他刚一回国,

北京钢铁学院、

沈阳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

就火热地抢了起来,

他们都希望能够争取到,

姚桐斌这样难得的人才!

最后,姚桐斌选择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研究院条件简陋,

研究室里除了一台显微镜外,

没有其它仪器设备。

有人问他,

为什么要到环境这么差的小单位工作?

去当个教授,日子岂不是过得很快活?

姚桐斌回答:

“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

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

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

愿意同大家一起,

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1962年,703所成立,

成为我国唯一的,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二十世纪50年代,

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

连低合金钢都做不出来,

更别提航天材料了。

姚桐斌看得明白,

如果没有材料,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

都是空谈!

那时候,中国都是向苏联购买材料,

但是如果一味依赖外国的材料,

将永远强大不起来。

钎焊合金是中国航天事业,

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

苏联根本不可能将技术告诉我们,

求助无门,自己又做不出来,

就在大家头疼的时候,

姚桐斌竟以一己之力,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就生产出了钎焊合金。

他还在研究所内开设了英语班,

鼓励研究人员学习英语,

这样就可以看得懂国外的英语论文。

一时之间,掀起了一片学英语的大热潮。

1963年,

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

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

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

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从1960年至1965年,

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

当初预先研究的部分,

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

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他为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国家授予他,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发明奖,

他也成为了“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在生活中,

他更是一名温柔的丈夫,

慈爱的父亲。

研究所工作忙碌,

经常是早出晚归,

睡眠时间少得可怜,

但是,家里东西坏了,

他二话不说就自己亲自去修。

每天晚上,

他还为三个可爱的女儿检查作业,

哄她们入睡。

因为妻子彭洁清任教的大学很远,

每周六才能回家一趟。

于是,他除了忙科研,

就是照顾家里来做一些家务,

以减轻妻子的负担。

他的家在三楼,

每周六,他都会把客厅的门打开,

坐在家里面向门的沙发上,

这样,妻子一回家,

他就可以马上看到她了。

每逢星期六,

不管多晚,

他都一定要等到妻子回家,

共进晚餐。

而每个星期一早上五点,

彭洁清就得起床返回学校,

他工作已经是很辛苦了,

但是每次都会陪着妻子一起起床,

再一起轻轻吃早点,

不惊醒睡眠中的孩子。

之后,他会牵着妻子的手,

穿过大街小巷,

和她慢慢地走到汽车站,

亲眼看着妻子上车,

直到车子消失在路的尽头,

他才转身回家。

1968年6月8日,

这是黑暗的一天。

七机部两个对立的组织,

不断地发生小规模冲突,

导致许多人都已经不再上班,

但是姚桐斌却依然坚持去办公室工作。

当天快到中午12点时,

他准备回家吃午饭,

有两位703所的工程师劝道:

外面正在武斗,

您还是等一等,先别回家了。

因为妻子不在家,

他心里又惦记着孩子,

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去。

一进家门,

孩子们就开心地围了过来抱着他,

姚桐斌洗完手烧好饭,刚坐下,

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菜。

突然,几个气势汹汹的家伙,

冲进了他的家门,

架着他就往楼口推,

一个家伙给了他狠狠两个耳光,

恶毒地骂着:“打死你这个反动权威!”

鲜血立刻就从他的嘴角流了出来,

脸也被打肿了。

残酷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另一个暴徒,

竟然用脚狠狠地踢姚桐斌的私部。

这样还不解恨!

那副伴随着他,

熬过日日夜夜,

阅尽众多科学论文的眼镜,

就在一个多小时前,

姚桐斌还戴着它,在阅读,

我国将要试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文件,

这些没有心肝的家伙,

直接把他的眼镜抓下扔在地上,踩个粉碎!

他们还骂骂咧咧地将姚桐斌架下楼,

楼下聚集了许多人来围观,

他们在楼下,又对姚桐斌,

进行了拳打脚踢。

其中两个人狞笑着,

各拿了一根暖气管,

向姚桐斌头上猛击过去,

霎时,鲜血直流他便昏厥了过去。

但是这些暴徒仍不肯罢休,

拖着他,就往他们的“总部”走,

路上,他的鞋袜都被拖掉了,

鲜血染红了道路。

姚桐斌两眼发直,已快失去意识。

总部的头头见了说:

“把姚桐斌托走,别让他死在我们这里!”

然后命令这些家伙,把他再拖回他家的楼前。

到了楼前,

暴徒们又朝着他的身上猛踢了几脚,

这才觉得解气了,扬长而去。

姚桐斌家所在的地区,

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势力范围,

一位邻居发现了倒在地上的姚桐斌,

他赶紧向他们请求,

要将姚桐斌送到医院抢救,

但是得到的答复是:“不行!”

别无他法,

他只好把姚桐斌抬上楼,

放在客厅沙发上。

下午3时许,

姚桐斌因没有被允许医治,而停止了呼吸,

最终,惨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天刚好是星期六,

彭洁清下班以后,

满怀希望地赶回家,

心想:

桐斌肯定已经坐在沙发上,

静静地等着我了。

当她气喘吁吁地打开门后,

迎接她的,却是孩子们的啜泣:

“爸爸……被人打死了……”

她只觉得两眼一黑,

怔怔地在门口站了很久很久……

历经千辛万苦,

才回到祖国的顶尖科学家,

两弹一星的元勋,

就这样被活活殴打致死了。

此后,彭洁清每年都会去无锡故居,

向她的丈夫献上一束,

用黄丝带扎起来的45朵黄玫瑰。

在她心中,姚桐斌永远是45岁。

从他被害的那一刻起,

对彭洁清而言,

时间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后来,

我国某型号的火箭,

因为发动机材料不过关,

一直实验失败,停滞不前。

文革后,

科研人员终于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

解决了发动机的材料问题,

而让他们感慨的是

论文作者,赫然写着:

姚桐斌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到如今看来,

不过是白驹过隙,

过往云烟罢了。

多少人毫不在意,

已将他遗忘在了历史里。

或是根本对他一无所知。

但是,

我们今天所在的强盛中国,

今天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领先,

是他,曾作为一代的追梦人,

为祖国的崛起奉献了一生!

他功不可没,

他的一生应该被世人所知,

他的丰功伟绩应该被每个中国人牢记,

希望我们能铭记这段历史,

和记住他的名字:

姚桐斌

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

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

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

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

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

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青丹照古今!

推荐三个不错的微信公众号:



财经听潮(ID:tczjhzmx)
政商荟萃(ID:zshc88)

视频:物理学诺奖得主考斯特利兹的经验之谈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物理学诺奖得主考斯特利兹12月7日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他16岁上中学的时候对文科感觉记忆的东西很难。但是对于抽象思维的物理和数学却觉得非常容易。因此他选择了物理研究。

“我16岁时在英国上中学,要学三四种语言,人文学科,我的记忆力不好,如果说要记10件事情,我只对六件有把握,其它四件都是模糊不清,而数学和物理,我是可以做减法的,很容易理清脉络。”

考斯特利兹说,他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专门学习数学和物理的时候,不用再学文科了,他就可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上了。

“我当时最热衷的有三件事,一个是登山,一个是学物理,一个是找女朋友和家庭。”

考斯特利兹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一定要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不要学别人说你应该学的东西。而且一旦走上研究的道路,要记住,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出人头地,出名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但是,因为是你自己想要学的,因此,你做起来会很高兴的。

头条要闻:陈育明大使在瑞典中国商会揭牌仪式上讲话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北欧中华网报道,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12月8日在瑞典中国商会成立揭牌仪式上发表讲话祝贺商会成立。

  中资企业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近1.7万个

webwxgetmsgimg-5陈大使说,中国在瑞企业作为双边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在瑞开展业务已有30年,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目前,在瑞中资企业已有30个,投资总额近36亿美元,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近1.7万个,已成为中瑞经贸与投资合作不可或缺的推动者。

“今天,在瑞中资企业组成的瑞典中国商会的成立,是中瑞经贸关系发展的可喜结果,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希望商会用心经营,积极发挥作用,成为两国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交流的平台与沟通的桥梁,招商引资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瑞合作发展插上新的翅膀,推动中瑞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陈大使说,在这个值得庆贺的好日子,我想强调:第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强后盾。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中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增长速度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工业增速和企业效益、进出口、投资企稳回升。今年前9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同时,中国对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企业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也累计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对瑞投资增长21%。中国对瑞投资无论从规模、质量和领域都有大幅度提高和拓展。

 中国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不断深化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严厉惩治腐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先后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4部法律修正案,制定修订了《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2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大提高了外资准入开放度和法律保护。今年前10个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22580家,同比增长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这充分证明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更好了,外商投资的领域更宽了。

 40年来,中瑞双边贸易额增长110多倍

第三、平等互利的中瑞和中欧经贸关系有良好的前景。40年来,中瑞双边贸易额增长110多倍;超过500家瑞典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双方在全领域实现合作,而这些成就的基石是平等互利共赢。我们希望瑞典继续坚持自由贸易立场,在欧盟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 今天是12月8日,按照中国传统说法,8象征着事业兴旺发达。再过几天,过了农历新年就是鸡年。祝愿中国商会的会员企业和瑞典的合作伙伴以及在场的各位嘉宾在新的一年雄鸡高啼、事业成功。” 陈大使说。

webwxgetmsgimg瑞典中国商会揭牌仪式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行。出席揭牌仪式的有瑞典国务秘书斯坦斯特罗姆,中国银行,中国国航,华为,中兴等30多家公司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

webwxgetmsgimg-4webwxgetmsgimg-3webwxgetmsgimg-2

国务秘书斯坦斯特罗姆,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经济参赞韩晓东和五矿驻斯德哥尔摩总经理,首任商会会长李洪钟都在会上致辞。中国银行驻斯德哥尔摩分行行长郝连才,中国国航斯德哥尔摩总经理朱津川被选为副会长。中兴,华为,中欧汽车CEVT(吉利瑞典)和人民网是理事单位。

来源:中国驻瑞典使馆微信

图/崔寒飛, 文/陈雪霏

 

Nobel Prize Concert soloist Janine Jansen

STOCKHOLM, Dec. 8(Chineseonline)–According to Nobel Media,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tockholm Concert Hall, Violinist Janine Jansen will perform soloist during the 2016 Nobel Prize Concert –- an event of world class stature.

The concert is being held on 8 December as part of the official Nobel Week programme of activities.

Gianandrea Noseda. Photo © Sussie Ahlburg.

Janine Jansen.  Photo © Decca/Marco Borggreve.

Kaufman’s performance was cance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