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述:防治荒漠化 “中国方案”成全球样板

北欧中华网报道: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应对荒漠化挑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同推进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国际人士表示,防治荒漠化进程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样板,值得世界借鉴。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二三十年前那会儿,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绝望。”蒙古族牧民陈宁布回忆说。
陈宁布所提的沙海就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受影响人口达几十万。
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齐沙漠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相比,5年间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9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114.7万亩。由于多年来治理成果突出,库布齐沙漠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
研究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库布齐治沙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巧干。“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都是这场“沙漠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齐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荒漠变绿洲的库布齐只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一个缩影。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我们非常高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举行,这显示了中国以及中国政府的领导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拉开帷幕,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加在大会开幕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蒙加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他说,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法律和执行层面的成功经验,还显示了荒漠化是可治理、可扭转的,并且防沙治沙还可以带来许多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益处。
今年8月底,国际性非营利组织世界未来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未来政策奖”,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政策,中国因20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而获得银奖。
世界未来委员会指出,中国2002年出台的这项法规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荒漠化防治、旨在强化国家应对荒漠化挑战的综合性法规,为国家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和一系列防风治沙项目(如绿色长城项目、民众植树活动等)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框架。
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历山德拉·汪戴尔表示,中国获得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和成就,中国同其他获奖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中国已经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半数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中国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称赞道,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中国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将持续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投入。重点推动创建“一带一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荒漠化治理技术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治沙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惠”的共享沙漠经济之路。(执笔记者:冯玉婧;参与记者:侯雪静、胡璐、王靖、田颖、穆东)(完)

群主也是官儿–中国国家网信办:微信群等群主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李亚红、王思北)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即“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群组方便了群众工作生活,但一些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落实管理主体责任不力,部分群组管理者职责缺失,造成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谣言诈骗、传销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通过群组传播扩散,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群组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互联网群组指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平台建立的,用于群体在线交流信息的网络空间,如微信群、QQ群、微博群、贴吧群、陌陌群、支付宝群聊等。
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能力,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信息审核、应急处置、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
规定强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合理设定群组规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
互联网群组成员在参与群组信息交流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该规定自2017年10月8日正式施行。

评论:金砖国家可以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  陈雪霏

金砖国家五国首脑会议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就在会议开幕当天,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五国在近十几年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增。金砖国家人口加起来相当于世界总人口40%。这五个国家占全世界国民总收入大约25%,占全球疾病负担40%左右。其经济表现令人瞩目,但很多人尚未意识到,它们还有望在全球卫生领域发挥显著影响。

“金砖五国与全球卫生”专辑审视这五个国家在全球卫生领域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在国内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这五个国家的卫生工作和在全球卫生外交领域的做法各具特色。

在金砖五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人们的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它们虽无任何统一步骤,速度也有差异,但都在朝全民健康覆盖方向迈进

巴西、中国和印度在生产低成本药品和疫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短短几年时间,金砖五国在全民健康覆盖和低成本药物和疫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其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树立了宝贵榜样。

金砖五国仍面临重大卫生问题。预期寿命有所提高,但同时这些国家中非传染性疾病显著增加。金砖五国占每年结核病新发病例(共860万例)的一半。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相关疾病急剧增加。金砖五国占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百分比预计今后将上升。

尽管经济增长,卫生不公平仍是金砖国家一个突出的问题。金砖五国穷人约占全球贫困人口50%。如果不解决卫生不公平问题,将会对本国人口造成严重后果。金砖五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作出的努力令人鼓舞。此外,扩大疫苗接种覆盖率显然可以在金砖五国产生积极影响。

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合作的主角。俄罗斯联邦侧重于独立国家联合体,而其它四国则日益重视非洲。金砖五国一向重视促进发展合作。它们近年来致力于开展卫生合作,并将自己定为“发展伙伴”,而不是捐助国。

这种国际合作实际上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如果金砖国家的经济和卫生得到巨大改善,那么世界的经济和卫生状况也就改善了一大半。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金砖国家如果能够进一步协调,可以对世界经济社会和卫生状况,人类发展都会起到关键作用。

金砖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希望金砖领导人能够借助这个机制,在多极化的今天能够发挥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评论:中印边界问题的和解体现亚洲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大局意识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陈雪霏)– 持续两国多月的中印边界问题最终以印度撤军结束。据印度方面报道,中方也同意不继续在那个地方修路。

不管怎样,双方都认为自己有了面子,或者说双方都认为这种僵持对实际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也有报道说,是因为金砖国家首脑会议要在福建省的厦门举行,因此,同意撤军。

那么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印度军队向中方越界100米才造成的僵持。而印度最后撤出中国领土,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是理所应当的。印度能够这样做,说明印度领导人还是有远见卓识,不能因为这个事情而影响金砖国家首脑会议这个更重要的事件。中方如果能够暂时答应不在附近修路这也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妥协。

尤其是看到中国军人在边界与印度士兵用胸脯来对抗,手拉手不动手,不动武器,这种克制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这样解决问题就是能够互谅互让。

全世界人都明白,中印之间为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动粗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印度撤军是明智之举。

这向世界表明中印两国之间有竞争,但是没有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不可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

本来在中国修路之前就已经向印度通报过,如果印度有信心,完全可以在中方动工之前就给予答复,说明自己的关切。但是,印度没有信心,没有直接说明的勇气,因此采取了直接出兵干预的举措。倒是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忍耐,没有鲁莽行事,感情用事。否则,擦枪走火,后果还是难以预料的。造成任何后果都会让人悔之晚矣。

但是,目前的结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好的结局。中方事后说还将继续修路。这当然与印度的关切关系不是太大,因为中国总归要把自己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要修理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一点别人管不着。如果印度能够理解这种修路并不会威胁他们的利益,那也不会发生什么不愉快。

尽管有报道说,印度在那一地区屯兵很多,但是,我相信,印度只是想给自己壮胆,让自己感觉现在能和中国平起平坐了,不至于再被中国一下子赶回到1962年的边界去。一旦中国动手,他们也不会被动。但是,印度能胆敢侵略中国吗?如果没有确切的威胁,我想他们是不会动武的。先动手的人一般也都是因为比较害怕,才先发制人。

中国和印度都需要边境的安全和稳定,才能够集中注意力搞建设。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中国和印度的,因此,这两国国家如果真要打仗,那真是愚蠢到家,让世界笑掉大牙的。

中印关系应该象美国加拿大,合作而不是挑衅。

中国对印度一直是尊重的。中国对不结盟运动,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殖民统治的英勇斗争都是支持和尊重的。印度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对这样的国家都是尊重的,如果你不来犯,我们也不会侵犯你们。但是,如果你来侵犯,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从这次中印边境僵局的解决,可以看出两国领导人还是明智的,理性的,有远见卓识和大局意识的。不是一意孤行的不可救药者。这也反应了亚洲领导人应该是可以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和各国之间的邻里关系问题的。

谈到一带一路问题,其实中印之间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的。记者最近采访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麦卡佛雷得知,加拿大和美国在水资源方面的合作就是通过仲裁和协商,最后,美国认为美国如果付钱给加拿大,加拿大可以在上游筑坝建设水电站,发电可以供应美国的使用。加拿大可以挣钱增加就业,这样双方都很满意。互利互惠。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协商,对很多问题都是可以互利互惠互利共赢的。

视频:独家专访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政府和私营部门都要关注水和卫生问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主编陈雪霏)独家中文专访澳大利亚前总理, 现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民水和卫生项目主席陆克文,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陆克文说,要想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部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都需要关注水和卫生问题,都需要投资这个目标,因为目前看这个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弱的一个,因此也是最需要支持的一个。请听陆克文用纯正的中文讲述他的观点:

陆克文应联合国儿基会邀请就任全民水和卫生全覆盖项目主席。他是8月30日在世界水周期间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专访的。

陈雪霏录制并专访。

Video: A video interview with Kevin Rudd at World Water Week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Sept. 8(Greenpost)–Kevin Rudd,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and current Chairman of Sanitation and Water for All has said that all sectors should help invest in solving sanitation and water issue which is fundamental for achieving the UN 2030 SDGs.

The interview was done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on Aug. 30  at the 2017 World Water Week in Stockholm.

Mr. Rudd talked about his relations with water and sanitation from childhood, government leve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He said that to achieve the SDGs, it needs all sectors’ joint efforts because water and sanitation sector is a relatively weak one which indeed needs much more attention and efforts.

Filmed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on Aug.30, 2017 Stockholm.

Chinese and Swedish Literary Forum held in Stockholm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Sept. 6(Greenpost)– Chinese and Swedish writers held a literary forum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Center in Stockholm on Monday.

Chinese Ambassador Gui Congyou spoke at the opening of the forum.

“Both China and Sweden have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literary masters with a great variety of classics, which have not only enriched our respective cultures, but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literature. ”

He said many Swedish literature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man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int o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Swedish, for example,  the Nobel Prize winner Mo Yan’s wor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wedish.

“Today’s forum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tage i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literature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I am convinced that with further literar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our two peoples will be deepened and our hearts will be closer, even though we are two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said Ambassador Gong.

Ardelius of the Swedish Writers’ Union also speaks at the forum. He said this was an important forum. Early this year,  Swedish writers delegation visited Beijing and also held talks with Chinese writers.  This time the Chinese writers came to Sweden. It is conducive for bilateral exchange.

“A strong foundation of friendship was made and now it is time to build on it. ”

Qian Xiaoqian,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said at the opening of the forum that China and Sweden have witnessed a long history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 hope this forum shall be able to further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writers organizations and fellow writers of China and Sweden.  We need to tak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asures to set up a platform for exchange between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of our two countries. We also need to enrich our interactions and push mutual translations of literary works, so that we shall enable our audiences to read more literary works of the other country, making literature and writers a bridge and ambassador of friendship between peoples of China and Sweden.”

The Chinese writers include Bi Feiyu, Yang Hongying, Ge Fei and Dong Xi and Qian Xiaoqian and Zhang Tao. The Swedish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include Anna Gustavsson Chen who was also moderator for the forum, Ardelius and Kajsa, Gunne.

Yang Hongying’s children’s books were sold 50 million copies in China which was really impressive. She said she spent a lot of time to study children’s psychology.

An intresting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s and critical discussion about modern literature. The writers also discussed about Lu Xun and it was revealed that Lu Xun was the first Chinese writer whom the Nobel Committee commissioned Sven Hedin to talk with him. But Lu Xun said he felt no Chinese writer was qualified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owever, most writer agreed that Lu Xun was a great writer that stood the test of tim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great writers in China.

Pu Zhengdong, Director of the China Cultural Center in Stockholm and Cultural Counselor opened the forum by introducing the guests.

A lot of Swedish writers, literary lovers and journalists including Ola Wong attended the forum.

Photo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Wuxi and Södertalje celebrate 10th anniversary of sister cities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Sept. 6(Greenpost)–Wuxi municipal government delegation and Södertalje municipality held a grand celebration of their 10th anniversary of 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ities on Aug. 25.

The beautiful figures standing by the stairs welcome the guests from China.

The delegation led by Ms Liu Ling listened to a lecture on integration in the morning. Xu Ruiyu deputy head of the delegation said the purpose of the visit is to celebrat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sister cityhood between the two cities and further deepen bilateral relations.

“We also bring ten children from middle schools to exchange cultures with Swedish children so that they will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and keep in touch.” said Xu.

The delegation also visited famous pharmaceutical company Astra Zeneca.  The leader actually just came back from Wuxi.

Peter Alvarsson, Head of Operational Excellence Lean & BPM g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Astra Zeneca. He said Chinese market is growing rapidly and that the company is focusing on three core therapy areas: cancer,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 metabolic diseases.

Besim Aho, Chairman of the Södertalje Assembly said the relations between Wuxi and Södertalje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are also like to cooperate with China.  The students exchange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bilateral exchanges.

Chinese students danced.

Guitar performance and singing.

The performance won a lot of applauses.

One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was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wrote this famous poem to Swedish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If there are friends who can understand us in the world, even though we liv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it is as if we are neighbours.  ” In Chinese Hainei cun zhi ji, tian ya ruo bi lin.

The delegation had a full day program and ended up with a visit to a painting and art exhibition in the evening which is part of a big festival on the day.

今日头条:无锡市和南塔列(Södertalje)市庆祝姐妹城市十周年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25日,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南塔列市迎来了20多位中国客人。他们是由江苏政协副主席刘玲带队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10名政府官员和10名中学生。他们来瑞典的主要目的是庆祝无锡市和南塔列市建立姊妹城市10周年。

DSC_4574走进南塔列市政府大楼,立即看到一对娃娃在欢迎大家。

无锡市政府外事办负责人徐睿煜对记者说,他们这次来访的时机是正值两座城市建立姊妹城市10周年。他们来了10名政府官员,还带来10名中学生。这些中学生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合作。

DSC_4629南塔列是瑞典一个很有名气的城市。市政府管委会主席贝西姆.阿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锡和南塔列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瑞典有很多公司在无锡投资设厂,其中就有著名的阿斯利康制药公司。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就坐落在南塔列市。他们已经相互交流了十年,以后还要继续交往。南塔列市非常欢迎无锡来的客人,因为他们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够和无锡市的中小企业合作。双方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交流。上午,南塔列市负责一体化的官员向无锡市代表团成员介绍了该市一体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因为这里接收了很多伊拉克难民,因此也被称为小巴格达。因此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DSC_4615

DSC_4624下午代表团成员参观了著名的阿斯利康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公司十分重视这次接待。刚刚从无锡回来的负责人也来参加了接待。另外,质量控制负责人彼得.阿尔瓦松详细为大家介绍了这里的工作流程,工作规模和工作重点。人们了解到,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份额在不断增加,因为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主要生产治疗哮喘,心脑血管和癌症的药品。

DSC_4656 、

DSC_4708从阿斯利康参观回来,宾主还观看了无锡中学生和南塔列中学生的文艺表演。中国学生表演口琴,二胡和独唱,瑞典学生表演钢琴吉他与合唱。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纷呈,不分伯仲,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双边的学生,中国学生对瑞典学生的表演表示赞赏,同时,自己也很自信,认为自己表演的也很好。瑞典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表演也表示非常好,他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有的曲目让她们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她们都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中国学生表演的有二胡《赛马》,也有自己创作的英文歌曲,还有原滋原味的英文歌曲演唱。瑞典学生进行了钢琴,吉他演奏,并进行了思乡曲的合唱,婉转悠扬,令人惊叹。

DSC_4727看完演出后,南塔列市长说,他们表演得非常好,希望孩子们能保持联系。

DSC_4712随后,代表团还参观了当天的一个美术展。当天也是南塔列市各个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文化艺术节,因此市中心呈现一片节日气氛。

今日头条:中瑞文学论坛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4日,中瑞文学论坛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瑞典作家协会主席阿德流斯和中国作协副主席钱小芊出席论坛并讲话。

论坛首先由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使馆文化参赞浦正东介绍嘉宾。

桂从友大使首先发表讲话说,文学是全球性语言。文学讨论实际上就是讨论生活和社会,是相互了解的最佳方式。近年来,中瑞文学交流非常活跃。尤其是作家交流很频繁。今天的论坛标志着两国文学交流与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开始。我相信两国人民的经一步交流与合作将得到加强,我们的心会彼此更近。

古纳尔.阿德流斯,瑞典作家协会主席说,今年上半年瑞典作家代表团到中国进行了访问。这次中国作家来访是对上次访问的回访。双方的交流对增进相互了解非常有好处。

中国作协副主席钱小芊说,中瑞两国的文学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作家经常往来,两国文学作品互译逐渐增多。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莫言等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瑞典受到读者喜爱,而瑞典著名诗人特朗斯特罗母的诗歌,林格伦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及《马丁.贝克》系列侦探小说在中国也拥有广泛的读者。上个月,瑞典书籍《植物志》作为瑞典最美的书亮相上海国际书展,引起中国读者们的兴趣。正如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所言,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我想借此补充一句,世界文学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不断增进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他说,中国作家协会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由46个团体会员和11236位个人会员。每年出版文学类图书五万种,其中长篇小说五千部。这十多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每年原创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亿。已经与世界50多个国家签订了相互翻译对方经典作品的协定。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学交流合作,通过中外文学论坛,研讨会,国际写作计划等形式,不断增进与各国文学界的友谊,了解,拓宽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领域。

“我们希望以此次中瑞文学论坛为开端,进一步加强与瑞典作家协会和瑞典作家朋友们的友好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两国作家,翻译家的交流搭建平台,丰富文学交流内容,开展作品互译工作,让两国读者有机会更多地阅读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使文学和作家成为我们两国人民友好的桥梁和使者。”

交流研讨会由瑞典著名翻译家莫言小说的翻译者陈安娜女士主持。

毕飞宇首先阅读了他的一段文章,讲述了他从事写作的心路历程。他说,是父亲的远眺和瞭望给他启迪,让他思考,进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阿德流斯也用瑞典语阅读了他自己的作品。他也描述了父亲的形象以及他对父亲的感受。

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讲述了她写作的动力。原来,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阅读了瑞典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名女作家赛尔马.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受到拉格罗夫的启发,她写了很多儿童作品,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淘气包马小跳》和《笑猫日记》等都成为中国儿童非常喜爱的畅销书。她的书已经卖到五千多万册。

瑞典儿童作家凯撒. 郭丹也用瑞典语讲述了她的创作之路。

 

下午,更多的瑞典文学爱好者和学生来到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倾听中瑞作家对现代文学的交流和讨论。

作家东西,格非和悦然.苏玛达尔都讲述了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看法。

瑞典作家塞尔波尔讲述了她创作重要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并阅读了其中片段。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克讲述了他对莫言写作风格的感受。

中瑞作家翻译家一起合影留念。

作家陈述之后,有人问到中国作家是否拿来的太多,保留自己的太少,而日本和韩国作家则更多保留儒家思想?格非和东西都认为,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虽然在形式上,在一段时间里受到拉美作家的影响,但实际上,他本身就是受到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的影响,内容上也完全是本土化的内容。

主持人陈安娜问是否中国现在对鲁迅不像以前那样重视了,是不是?格非说,事实并非如此,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课本里没有了,但在高中课本里还有,在课外读物中也有,因为以前中国学生几乎不读别人的书,只读鲁迅,因此,后来,也扩展了对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和介绍,因此,让人觉得好像不像以前那样重视了,其实是丰富了更多内容。

诺奖评委再次透露,诺奖委员会第一个想给中国作家颁奖的其实是鲁迅。当时,让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前去联系,推荐,结果鲁迅说,以我看,中国现在还没有任何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就这样婉言谢绝了。而且后来不久,鲁迅就去世了。因此,很可惜。据著名汉学家,另一位诺奖评委马悦然说,他其实非常想推荐沈从文获得诺贝尔奖,结果等到他真要推荐时,沈从文也去世了。作家林语堂受到过赛珍珠的推荐,但因为二战诺奖中断评审,因此也错过了良机。

2017 Stockholm World Water Week stresses values of water

Stockholm ,1 September (Greenpost)–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zing the many different values attached to water is the key to more efficient use – a must as more people have to share the world’s limited fresh water. This was the conclusio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ater Week on Friday in Stockholm.  Xuefei Chen Axelsson has more. 

Over 3,200 participants from 133 countries have attended several hundred sessions, shared experiences, and discussed solutions to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water challenges. The number of the people has been the highest so far.

Water is the lifeline of our civilization. Without it, there is no hope of sustaining households, industries, food and energy production, or such key functions as hospitals. Access to safe water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global development agenda, said SIWI Executive Director Torgny Holmgren, host of the World Water Week.

“With increasing scarcity, we must recognize the many values attached to water, be it economic, social, environmental, cultural or religious. I believe that by re-valuing water, we will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this precious resource, and thus be better prepared for more efficient use,” added Holmgren.

During the week, delegates discussed all kinds of issues related to water which the theme of this year is water and water, reduce and reuse.

Throughout World Water Week, links were made between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water, including its monetary value.

“I believe we will see more diverse pricing structures in the future, allowing for more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use,” said Holmgren.

A growing global population is creating a higher demand for fresh water. Climate-driven changes in weather patterns, leading to extended droughts and devastating floods, further exacerbate pressure on our common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se, therefore, is not an option but a must to ensure availability for all of us,” Holmgren added.

Another focus of World Water Week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In a filmed message to World Water Week, Amina J Mohamed,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pressed on the need to accelerate progress towards SDG6 on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and on all the water-rel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oday, strains on water are rising in all regions and climate change is aggravating the challenge. When water is unequally shared, or perceived to be, the risk of local and national conflict increases. We are even seeing in some cases the use of water as a weapon of war.

The priority now is to harness national leadership and global partnership to scale up action. Only by en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fresh water and access to sanitation for all will we achieve the SDGs. Let us value and treasure water as we value and treasure life itself,” concluded Amina J Mohamed.

Nomvula Mokonyane, Minister of Water and Sanitation in South Africa, stressed that we need to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which support our route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DGs and that an appreciation must also be given to new world class technologies emanating from Africa. “We cannot afford to continue to do what we did yesterday and expect to see a different result tomorrow. We must be bold!” said Minister Mokonyane.

Mark Watts from C40, an 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mayors of cities worldwide, told World Water Week participants about the risks that big cities face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how water is key to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efforts.

“We see that water pattern disruption is often the first sign of serious climate impacts and 70 per cent of our member cities tell us that they are already seeing the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64 per cent of our member cities face significant risk from surface and flash floods, Watts said, adding that water must be part of the climate mitigation programmes, but also a central part of climate adaptation.

World Water Week hosted an event taking stock of wat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th Agenda 2030 and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Addressing the event, Hungarian President János Áder said the world needs a more focused global effort towards tackling water challenges.

Two prizes were awarded during World Water Week. On Tuesday 29 August, Stockholm Junior Water Prize was awarded to Ryan Thorpe and Rachel Chang, USA, for their novel approach to detect and purify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Shigella, E. coli, Salmonella, and Cholera. H.R.H. Crown Princess Victoria of Sweden presented the prize. On Wednesday 30 August, the Stockholm Water Prize was awarded to Professor Stephen McCaffrey, USA, for his unparalleled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water law. The prize was presented to by H.M. Carl XVI Gustaf, King of Sweden, patron of the prize, during a ceremony in Stockholm City Hall.

World Water Week 2017 was the 27th edition. The 2018 World Water Week, to be held from 26 to 31 August in Stockholm, will focus on Water, Ecosystems and Human Development

 

About SIWI

SIWI is a water institute, working to improve the way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governed. By combining its areas of expertise with its unique convening power, SIWI influences decision-makers, facilitates dialogue and builds knowledge in water issu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 just,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SIWI organizes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annual water and development meeting, World Water Week, and it awards the Stockholm Water Prize and Stockholm Junior Water Prize.

今日头条:2017瑞典夏令营“中瑞音乐学校交流盛世”–120名广州文化宫学生访问瑞典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14日上午,瑞典松德比贝里音乐学校(Sundbyberg Musikskola)迎来了中国广州文化宫音乐学校120名师生的友好访问。

松德比贝里市文化部长Sofie Aspiqvist和音乐学校负责人Mangnus Bolman热情地接待了广州文化宫学校的师生们。

索菲.阿斯比奎斯特部长说,我在这里专门负责文化工作。你们不远万里来瑞典访问我们真是太好了。我们能够一起演出更是非常有趣。我所负责的工作包括音乐学校,美术,戏剧表演,绘画和雕塑。每周都有大约1300名学生来这里学习。我也负责本市的城市艺术作品安排,就是在户外的那些公共场所的艺术品。我还负责其他文化活动,就是老人院和幼儿园以及成人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房子的外面我们还有一个大的活动场所,是为所有协会提供的。很多协会在那里搞活动。

松德比贝里市有47000人,人口不是太多,但是预计15年后,人口会增加到8万人。我们将是瑞典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当然如果和中国比起来,我们的密度还是不算大。现在你们来到这里,尽管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的音乐是相通的,倾听你们的音乐一定感觉非常好,非常感谢你们!

音乐学校负责人马格努斯.布赫曼也发表讲话说,我在学校专门负责文娱活动。非常感谢你们的优美音乐。你们能从中国来瑞典访问真是太好了。正像索菲说的,我们虽然语言不同,但是音乐语言是相通的。我们的音乐学校有14名音乐老师。我们教吹号,小提琴,钢琴,吉他和其他乐器。每周我们有大约560名学生,我们很重视合奏。我们也有吹奏乐队,和你们一样,有钢琴,民乐,合唱团等。正如前面说的,我们重视合奏。听你们演出太好了,热烈欢迎你们。将来,我们也应该到中国去看望你们。

随后,两校师生在音乐厅举行了交流音乐会。首先由广州文化宫音乐学校27人的乐队演奏了合奏。然后是德林老师演奏的吉他。安德斯演奏了钢琴。

演出完毕以后,两校师生互赠礼物。然后,布赫曼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校园的各个教室。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杨霞等参加了交流。

为了欢迎中国学生的到来,学校还专门标注了各大教学场地的中文翻译。
1. Keramikverkstad 陶瓷工作室
2. Syatelje 缝纫工作室
3. konstateljé 艺术工作室
4. aggregat 爱吉瑞高特
5. musikskolan 音乐学校
6. replokalen musik 1 排练厅
7. dansstudion dans 1 舞蹈排练厅
8. teaterstudion teater ateljén 戏曲排练厅,剧场
9. Orkestersalen 交响乐排练厅
De två skolornas elever och lärare hälsade vänskapligt innan dem skildes åt.。两校师生在亲切友好的问候中依依不舍的告别。

此前,代表团还参观了瑞典Lilla Akademin音乐学校。

广东学生代表团还到丹麦进行了文化交流。

报道内容由双焱提供,陈雪霏编译。

120 Guangzhou musik elever besökte Sundbybergs Kulturskolan

Av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den 2.sept. (Greenpost)– Det var den 14 i augusti när 120 elever och lärare från Guangzhou ungdomar musik delegation besökte kulturskolan i Sundbyberg.

De var hjärtlig välkomnade av Sofie Aspeqvist, Kulturchef i Sundbyberg.

– Det är fantastiskt att ni har kommit hela vägen hit för att hälsa på oss, och det ska bli väldigt roligt att spela för varandra. Jag ska väldigt kort berätta om den enhet jag är ansvarig för. I enheten så ingår Kulturskolan med musik, konst, dans, teater och bild och form. Varje vecka kommer ungefär 1300 elever.  I enheten har jag också ansvar för stadens konst, den  konsten och den offentliga fasta konsten utomhus. –sa Aspeqvist.

-Jag har också ansvar för den kulturprogramverksamhet som vi har som vi har som är för dem som bor i äldrevården och för barn och vuxna. Vi har också ett hus för utom det här, som heter Allaktivitetshuset som föreningar, där många föreningar skapar sina egna arrangemang.–sa Aspeqvist.

Aspeqvist sa att Sundbyberg stad har idag 47 000 invånare, det är inte så mycket men det kommer att bli fler, vi kommer att bli 80 000 invånare om 15 år.

-Det är Sveriges minsta till ytan kommun och är den mest tättbefolkade, men jämfört med Kina så tycker nog det inte är så många. Nu är ni här och även om vi inte pratar samma språk så har vi musiken gemensamt, och nu ska det bli jättekul att få lyssna på er! –

Magnus Bohman som leder verksamheten här på musikskolan i Sundbyberg tackade för den fina musiken.

–Det är fantastiskt att ni kommer från Kina och vi är i Sverige och vi pratar samma språk precis som Sofie sa. Musikskolan i Sundbyberg, där jobbar 14 stycken musiklärare, vi undervisar på trumpet, fiol, piano, gitarr, slagverk och flera andra instrument. Varje vecka så möter vi cirka 560 elever och vi har stor fokus på ensembleverksamhet här i Sundbyberg. Vi har blåsorkester precis som ni, stråkensamble, piano orkester, folkmusik, körer, och så vidare. Så som sagt, stor fokus på samspel. Det var jätteroligt att få höra på er och ni är jättevälkomma hit till Sundbyberg, Sverige, och det skulle vara trevligt att få komma till Kina och hälsa på.– sa Bohman.

Studenterna från båda sidorna spelade fantastisk musik. Sedan tog Bohman delegationen rund skolan och det fanns kinesisk översättning på varjerum.

översättning:
1. Keramikverkstad 陶瓷工作室
2. Syatelje 缝纫工作室
3. konstateljé 艺术工作室
4. aggregat 爱吉瑞高特
5. musikskolan 音乐学校
6. replokalen musik 1 排练厅
7. dansstudion dans 1 舞蹈排练厅
8. teaterstudion teater ateljén 戏曲排练厅,剧场
9. Orkestersalen 交响乐排练厅
De två skolornas elever och lärare hälsade vänskapligt innan de skildes åt.

Gittarlärare Anders Delin och fiolärare Irina Kensborn från Sundbybergsmusikskola lyssnade på kinesiska och svenska studenterskonserten.

Bilder av Shuang Yan och Texter av Xuefei Chen Axelsson.

中国之行(8)-寻根之旅/童年的记忆

北欧绿色邮报网   特稿:

作者:丑(曹)小姐

坐在“和谐号”的高铁里,极目眺望窗外那层峦叠嶂的皖南风光,那飞驶而过阡陌交错、绿色盎然的田野, 我那颗原本平静的心开始加速跳动了。那熟悉而又遥远的记忆:山庄、田野及皖南徽派那特有的房屋建筑,白墙、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

这几天正值高温酷暑,却也阻止不了我寻根的脚步。走出车厢那滚滚的热浪迎面扑来,泾县县政府的小王和一位村民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在这次寻根之前,我联系了县政府,请他们帮助找一位当地的村民,作为我们这次寻根的向导。这是一位健壮、黝黑的中年汉子,操着一口泾县当地的方言, 他是当地的“活地图”,我希望他能够帮我找到我童年曾居住过八年之久的古屋。

我童年的故乡—陈村,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千年古村,它始建于明朝初年,最早叫南阳镇,因村民大多是陈、瞿两姓,后来更名为陈村并一直沿用至今。陈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是我童年成长玩耍过的地方,这是一块令人难以忘怀的土地,它满载着我童年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童年成长的岁月。

村西边上有个桃花潭,公元775年,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应好友汪伦的邀请,在渡口 “踏歌古岸”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汪伦》这首千古名诗。

面包车载着我们向陈村的方向驶去,我那两个十几岁充满好奇心的儿子欢腾雀跃,不停地追问着我为什么要来到这儿?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吗?我告诉他们,这里尽是妈妈的回忆,有妈妈儿时的情怀,满载着妈妈八年孩提时的喜怒哀乐。两个儿子不间断地发问,再次撩起了我迫不及待的寻根思绪,激动喜悦的心情洋溢在心间。

车行驶在陈村大桥上,四十二年前,我童年记忆中的大桥依然横卧在青弋江畔,它连接着桃花潭的两岸。大桥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蚀,似乎变得更加灰暗、狭窄,局部的残损已掩盖不住其苍凉,好像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这是一座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桥梁,桥上的护栏杆是用水泥和粗砂混合做成的。童年我眼中的这座桥是那样地雄伟、壮观,年轻的父亲每天和他的战友们,站在卡车上面,头戴着安全帽,迎着青弋江上的朝霞,呼吸着皖南山区清新的空气,精神抖擞地去大坝修建陈村水电站(安徽省最大的水电站),那是一个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水利大建设的年代。

1948年父亲参加了革命队伍,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父亲所在的野战军部队响应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大兴水利、利国利民”的号召,全军投入到水利建设战线上,作为军人的父亲也就这样成为新中国浩浩荡荡水利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常年奔赴在不同的水利战线上。1957年父亲转业到中央水利部工作。1967年,他携全家来到了泾县陈村,修建陈村水电站这一大型水利枢纽,这个浩大的惠民工程,汇集了成千上万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水利建设者。

年轻时的父亲英俊潇洒,一个农民的儿子,由于家境贫穷,16岁就投身于革命队伍。父亲没有文化,刚入部队时担任勤务兵,由于勤劳好学,积极追求进步,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成长起来了,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首长警卫员,在首长的身边,他学会了识字和写字,并能够念书读报,深受首长的喜欢。

孩提时代,我特别地崇拜父亲,崇拜他的英勇和令人骄傲并值得炫耀的红色贫农成份。母亲则相反,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千金小姐,排行老七,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家里有着几百亩肥沃的田地。正是由于母亲那令人难以启齿的地主成份,让我们兄妹几个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时常会被人欺负着,回想起那段岁月,心里是心酸沉重的。

母亲常常对我们讲,外公外婆是一个非常善良、仁慈的地主,善待家中的佃农和长工,每天让佃农们和长工们吃得饱饱的,冬天让他们住暖暖的屋子。家中饲养鸡、鸭、鹅、猪等,时常宰杀给长工们改善伙食,外公认为长工们做的都是些田里的农活比较累,所以总是让他们吃饱饭。长工们都说外公是个仁慈的好东家,方圆几百里的乡亲们都愿意到外公家打长工,外公对自家里的人要求却十分严格,自己勤俭节约,绝不允许家中任何人浪费一粒粮食。

外公家之所以成为地主是因为土地多,在镇上有好几家店铺做些买卖,把赚来和节省下来的钱而置办了许多土地。母亲家中还开办了私塾教育,凡是村里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们都可以到私塾里读书,私塾先生是家中的叔叔,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来由于家中的原因,弃戎从笔。母亲告诉我,来私熟上学的孩子们,都是亲戚和乡里乡亲的孩子,送点粮食或一点碎银子就可以在私熟里读书识字、学习打算盘,当然贫穷的亲戚们也可以免费读书的。

当时在封建思想比较浓郁偏僻的乡村里,女孩子们多数都会被强迫裹上小脚,练就一双三寸金莲似的美足,这是一种残忍的审美观。母亲小时候就很有自己的主见并倔强的很,执意不愿做那小脚千金,外公也是一个开明绅士,尊重女儿意愿,家中唯一的女儿就是这样穿着宽松舒适的布鞋,带头走进家中的私熟学堂里,学习《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等经典古书籍。母亲很聪慧,记忆力很好,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她依然能朗朗上口地背诵着这些古诗文,而且一字都不会差,我自愧不如,这些诗词古文,我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

母亲嫁给父亲,这是历史带来的姻缘。父亲仪表堂堂、根红苗正的贫农好成份;母亲相貌平平,能写会说,这渊于良好的私熟教育,他俩的结合应该说是在当时现实状况下最完美的结合。解放后外公家里所有的田地房产都被分配给贫下中农了,不久外公就去世了,一个裹着三寸金莲小脚的外婆带着她的几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外婆还时常被戴上尖尖的像宝塔似的白色纸帽被批斗着,她那单薄瘦小的身躯已经摇摇欲坠,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此时的母亲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到了待嫁的年龄了,可是没有人敢上门提亲,没有谁愿意走进大地主女儿的身边,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公家过去的长工,他和父亲家的长辈是亲戚关系,他介绍母亲和父亲相识,第一次见面就定下了终身,没有任何条件,只要愿娶,外婆像在黑暗中见到一丝光亮,满心欢喜、满口应许。

父亲向部队首长如实地汇报了母亲家世的真实情况,经组织批准同意后,他骑着一匹威武的大白马就把母亲带到了革命队伍中。母亲眼泪汪汪地告诉我,走的那天晚上,外婆正在厨房里烧火煮饭,倔犟的母亲愣是没掉一滴眼泪儿就随着父亲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家,一会儿在静悄悄漆黑的夜慕中只听见外婆那阵阵声嘶力歇的呼唤声:“我的惠儿呀!你咋就不跟娘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啊?”……几里路后,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跌倒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嫁给父亲后,有一天村里正在批斗外婆,恰巧穿着崭新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父亲回来了,他飞驰般地来到村头的批斗现场,村民们一下子撒开了,只见可怜的外婆半跪在地,头低的很低很低接受批斗。这一年外婆也过世了,临终前,她用颤抖瘦弱的双手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紧盯着父亲的双眼,反复叮嘱着:“定海(父亲的名字),你一定要保护好惠芬(母亲的名字)呀!”……几十年来,母亲总是叨唠着过去的往事,每每听到这里我都是眼泪汪汪。

母亲默默地操持着家务并做些家属工来补贴家用,哺育着我们兄妹四人。父亲活跃在水利战线上奉献着他的青春。儿时家中的生活并不富裕,父亲会常常在下班后到青弋江上撒网捕鱼,那鲜活的鱼虾是我们盘中的佳肴,每天傍晚时分我们兄妺四人都会趴在院墙上,期盼着满载而归的父亲。

在那特殊的年代,家庭成份是何等地至关重要,决定着人的命运。虽然父亲是贫农成份,但由于母亲的地主成份,我们还是被人欺负着。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父亲找到了过去部队的亲密战友戴部长,他是当时陈村水东公社武装部部长,戴部长安排我家住在镇上的一栋大地主的宅院里,并分出了一排后院供我家居住,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单位里那些对我们家知根知底人的欺负了。

这是一栋具有皖南特色的古建筑的房屋,黝黑的屋瓦,翘角的飞檐,浅灰色的马头墙连成一片。主人家也是一个大地主,也正处在被批斗和被监视的处境。我家居住的是老地主家的一个后院,一个不大的后院门就成了我们家的正院门,供我家进出。院子不大不小,曾是老地主家过去储存粮食的地方,共有三间小屋和一个披厦及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棵高大且生命力旺盛的桑蚕树。小院被勤劳的父母收拾的井然有序,父母在院子里靠围墙处开垦了三块小菜园,种植着四季新鲜的蔬菜,这生机盎然的绿地,给我们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笑语,在这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里,没有了阶级、没有了成份,只有欢愉的童声和嘻笑玩耍的场面,我们幸福安宁地生活着。

母亲是上过私塾的人,所以她总是拿私塾先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她的孩子们。每天清晨我们兄妹四人都会被母亲从暖暖的被窝里叫起,拎到菜园地里进行半小时的晨读,这是每天的必修课,而我们兄妹们总是挖空脑袋想着法子来糊弄着母亲,拿着书本摇头晃脑装模做样地在高声佯读着。看到母亲在院子里的小披厦里忙碌着早饭(天天早晨都是同样的煮红薯,那时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早晚只能吃红薯),我们就悄悄地放下书本,开始玩耍、嬉闹、或者采些粉红色的指甲花(这是母亲在菜园边上种植的,用来装饰绿色的菜园),这种花采摘下来后把它捣碎后,敷在指甲上,指甲很快就会被染红,红红的指甲非常地漂亮,那时候虽然我们很小,但那种对美的追求,可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候我们还会摘些香气十足的白色、黄色的栀子花,把它别在衣扣上或放在耳廓上,让花的清香浸袭着全身。隔壁的庭院里就有一棵好大的栀子花树,花枝茂盛,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它会延伸到我家的庭院里,我们总是悄悄地偷摘一些来,好香的味道!好美的记忆!

记忆中的石墙上面总是挂满了咸鱼(父亲在青弋江里捕捉的鱼),那红彤彤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棒以及家中自制的干咸菜。那时候粮食、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猪肉量,家中的早晚餐都是以红薯为主食,母亲总是想着法子来调剂、改善家里的生活,把红薯煮熟后切成片或者丝,并在院子里支起个大竹床把红薯晒干,红薯干的味道香甜可口,家里把它作为点心用来招待客人。

看着四个孩子在成长,父亲又从村民手里买了一个十斤左右的小猪仔,小猪仔很可爱,油光发亮的身子,每天清晨,母亲都要早早起床,煮上一大锅用糠和红薯叶煮成的猪食,喂养着这只可爱的小猪仔,一直保持着军人那整洁、干净习惯的父亲还给小猪崽洗澡,在全家精心地喂养下,小猪崽很快地长大了。记得那年的冬天,家里请来了杀猪师傅,宰了这头心爱的猪,从没见过如此多的猪肉,父亲用红线绳拴着猪肉,给街坊邻居们挨家挨户送去二斤新鲜的猪肉,父亲还腌制了许多咸猪肉,挂在院中的墙头上晒着,油亮亮的。这年的冬天,对我们孩子来说,是最幸福最丰收的季节,吃的肉最多,每天我们都有好吃的不同的菜肴:咸肉煮黄豆、咸肉烧干菜、咸肉煮粉丝,好香的猪肉呀!吃的我们真解馋!吃的我们是满嘴油香!这是我童年最幸福、难忘的记忆!那时满院的鸡、鸭、鹅在追逐奔跑着,真正的农家小院,好一派生机盎然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车终于停在古屋附近,现在这一片古建筑和新建筑交织在一起,和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古屋的正门被锁着,我从新主人手里接过钥匙,打开木门(这是一扇两开的木门,这里的老屋都是这样的,里面可反插上的),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昏暗、杂乱、颓废的情景,一股浓重的霉味迎面扑来,陈旧的木材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蜘蛛网倒挂着,破桌椅上面堆满了杂物和锈迹斑驳的农具,屋里没有电灯,从打开的房门和窗子上洒落下的光线,才让我勉强地看见屋里的陈设,我被这凄凉的情景震撼了,儿子大声叫道:“怎么这么破旧?太脏了!妈妈你小时候就住在这里吗?”,此刻我是如此地失落和惊讶,心里大声地问着自己: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吗? 这是我们过去那温馨的家吗? 目睹此情此景,如此的反差,着实令人难以接受,沉重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院子里,看见后院那被木头顶住的小门,证实这个小院的确就是我童年生活过的故居。眼前的院子,今天在我眼里为什么变得如此地渺小、凄凉、荒芜?庭院里用鹅卵石铺成的那条小路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泥土地;那颗又高又大的桑蚕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枝叶茂盛却不知名的大树儿。儿时我们兄妹四人坐在桑蚕树下纳凉,吃着甜甜的桑果(儿时唯一的水果)儿,听着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鸣叫着,享受着一串串山里红果(把果子用线穿在一起),咀嚼着一、二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块煮熟的葛根……。如今那一幅幅生动清晰的画面不见了,我慢慢地走到那斑驳陆离的石墙边,直叹岁月的沧桑,抚摸着支离破碎的院墙,心里是沉甸甸的。

我问现在古屋的主人,她告诉我这个庭院已经易主两次了,荒芜了许久,有关过去古宅的故事,她不甚了解,只是听说过这曾是一家大地主的宅院。当我问起老地主家的后代现在何处,她全然不知,多么想见到这最先宅子的主人。儿时我和妹妹经常趴在中门的门缝里窥视着地主家的一切动向,常常看到有一位清秀、干净,长得很标致年轻的“地主婆”,她穿着一身抖抖的丝绸服装,梳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在盘着的头发上插着一个精致的银发簪,她经常在中间的庭院中来回地走着,有时候她会坐在竹椅上,膝盖上放着一个小竹篮,专注地在挑出米中的杂物,她的侧影很美很美,有好几次她走进我们的院子,却总是低着头不言语,轻轻快步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她是真正的地主家人,而我们是地主家的后代,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沦落人。我渴望见到老地主家人的后代,想和他们坐在一起回忆过去那段岁月,一起回味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起居的八年。如今人去楼空,四十二年前的点点滴滴,今天依然是如此般的清晰而难忘。

走到庭外更加凄凉,后院小门口(我家进出古屋的正门)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我轻轻地抚摸斑驳陆离青灰色的墙壁,有一段墙壁已经倒塌了,四周的环境也已面目全非,盖满了许多小屋,那条由几栋老宅连接一起通向镇中的小巷,用鹅卵石铺成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铮亮,它记录着古老印迹的巷道,早已被泥土淹没了。儿时熟悉的邻家大院的大门也是紧锁着,从那锈迹斑驳的铁锁上看出,这宅院也是被荒芜了太久了,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机。

古朴沧桑之美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寂静地沉睡着。记得八岁那年,隔壁庭院里娶亲,高高的门楼外挂着二个大红色的纸灯笼,门楼外停着一辆花轿,花轿里的新娘子在进入夫家前,必须先跨过门口的火盆,这是当地的风俗,意味着火红的生活。那喜庆的唢呐声吹个不停,街坊邻里的孩子们欢腾跳跃着,吃着花生、红枣以及皖南特有的糯米糖、芝麻片,争抢着、打闹着,孩子们脸上写的尽是满满的幸福。

我问古屋的新主人,为什么没有好好地收拾下这座老庭院? 她告诉我大部分村民都离开了这里,出去做生意了,她家没有多少钱重新修缮这古屋,镇上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古屋都被荒芜着。家人问我想不想现在买下这座古屋,好好地修缮一下,留个念想,我摇了摇头……

带着难言的可谓失落的心情,沿着小路七转八拐,慢慢地离开了这块让我日夜牵挂的古屋,悲喜交织,喜的是: 古屋还在; 悲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涤,古屋已不再是我童年美好记忆中那个春色满园、生机盎然的院子,如今残垣断壁,满目沧桑,岁月让它饱受了重创。然而这里却是我心的归宿,我有一种释然的情怀。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古屋,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虽然是凄凉的,但它那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在我心中永远是美好的,它像一杯陈酿,时时散发出阵阵芳香,它是我童年时代隽永的记忆。古屋是我情归之地!心之所归!古屋,我依然会深深地爱恋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