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2/06/2018
今日头条:陈竺和两位法国科学家获2018舍贝里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舍贝里(Sjöberg)奖授予癌症研究者陈竺、安娜·德尚(Anne Dejean) 和于克·德戴(Hugues de Thé)。
该奖之金额为100万美元。三位研究者用基于砷剂和维甲酸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成功治愈了一种曾经最为致命的癌症。该方法显示,随着我们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断增强,癌症治疗正愈加具有靶向性。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信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舍贝里奖授予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于克·德戴,为表彰其
“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发展了革命性治疗”
今年的舍贝里奖获奖者发展了针对一种特殊血癌类型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型靶向治疗。该病曾经是最为致命的癌症类型之一,而今天十分之九的患者在接受此新疗法后可获治愈。
这种治疗的独特性在于,这是第一种可以不用化学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标准疗法,而此治疗使用的是维生素A的一种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
使用砷剂的理念起源于传统医药,但在该疗法中为科学实验加以证实。获奖者有条不紊地揭示了导致此种疾病的分子机理,从而使其科学治疗成为可能。他们识别了该型白血病细胞中的一种特异基因突变,并对其错误蛋白质加以摧毁,从而在四分之三的患者阻断了导致死亡的过程。该疗法使得癌症细胞失去自我更新能力而被清除。
这些发现始于1980年代,但其治疗效果已被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在许多国家,此种联合疗法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
三位获奖者依然活跃于癌症研究领域。安娜·德尚主要致力于继续她在肝癌领域的工作,研究癌症发展进程中蛋白质修饰的意义;于克·德戴主要在研究刺激癌症细胞成熟及阻断其自我更新的潜在治疗方法;陈竺则正从事其他类型白血病遗传和分子学改变的研究。
舍贝里奖主要用于对研究工作的资助,希冀能够为未来的进展铺路,以治愈更多类型的癌症。
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教授说:“与德戴博士和德尚博士分享负有盛名的2018舍贝里奖是我的莫大荣誉,因为该奖是对癌症研究重要贡献的认可”,
陈竺教授认为:“获得此奖并不仅仅意味着荣耀,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促使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合作者们要继续努力破解其他类型血液癌症的发病机理,通过与其他伙伴的合作来发展针对这些疾患的创新、有效治疗策略。”
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的获奖感言是:“我深感荣誉,同时非常荣幸能加入到我极为崇敬的先前获奖者的行列,”
“这是对我们阐明一种非常严重的白血病类型及其有效治愈疗法之分子和细胞学基础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必将有助于未来发展与其类似途径的高效癌基因靶向疗法。”
法兰西学院的于克·德戴说:“这是对一项进行了三十年而最终转化成临床实践疗法的认可,是对我们与中国研究组二十余年紧密合作和友谊的认可,”
“此奖也是对我与陈竺共享的某种医学理念的认可,这种理念就是基于好奇心驱使的、从临床观察到执着基础科学研究再回归于患者的救治,而自由的研究则是我所在的研究机构法兰西学院之基础价值。”
陈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生于中国上海,1989年获得巴黎狄德罗大学圣-路易医院哲学博士。
安娜·德尚是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教授,1957年生于法国高莱,1983年获得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哲学博士。
于克·德戴是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1959年生于法国马赛,198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VI大学哲学博士。
舍贝里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由舍贝里基金会资助。此基金会由企业家班特·舍贝里(Bengt Sjöberg)于2016年创立,他捐献了20亿瑞典克朗用于推动聚焦于癌症、健康和环境的科学研究。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获悉后,向陈竺表示祝贺。
颁奖仪式将在4月13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转发:用砒霜“进攻”白血病让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拿下了国际大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又称“上海方案”),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同时,从分子机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剂是如何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ASH 的新闻日报(News Daily)赞誉这是“实验桌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此项发现也被认为“在国际血液学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古今中外知名的毒品和药品,用其以毒攻毒的特性治疗各种疾病,在东西方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此我国民间也一直有“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的说法。
“一个古老的中医偏方,能得到美国权威医学研究机构的重视,验证和认同,上海第二医学学院陈竺院士领导的研究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居美国的中西医师、美国中医针灸学会前会长李永明将之归结为中医的启发。
不过,曾对这段历史做过大量梳理和考证的李永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砒霜在中国的药用历史虽然有千年之久,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为西方人所首创,并在十九世纪就使用了砷化合物注射药液,治疗部分白血病患者取得显著效果。因为早年医学对白血病的病理分类认识有限,临床医生并不知道砷剂最适合哪种白血病亚型,所以临床疗效不稳定,重复率不高,导致砷剂后来被弃用。中国医生重新发现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正好赶上白血病分类诊断的“革命期”。
但“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APL亚型最有效,显然是中国哈尔滨医大多位医生共同的创新贡献。”李永明说。陈竺在此前获奖时也提醒,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能忘记中国中医专家的发现。
“陈竺教授真正用西方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让西方明白了药物起效的机制,这非常重要。” 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如是评论。
陈竺的研究组于1996年首先在美国的《血液》(Blood)发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告,证明低量砷剂可以诱导APL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则无毒性作用,该报告还在机制方面做一些分子水平的研究,当时的血液杂志封面就采用了上海文章中细胞凋亡图片,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也发了消息,随后,他们在当年的美国血液病年会上该研究组报告了详细数据。
这项成果此前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研究得益于两个因素:中外学术交流和对中医宝库的发掘。”陈竺在此前得奖时说,外国同行了解他们的一些初始工作后也很快进行相关研究,维甲酸效果最早验证就由法国学者完成。国外学者也从中国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美国研究人员就是从他们那里知道常温下溶解砒霜的方法。
事实上,科学家们普遍提到的,是砒霜治疗白血病道路上另一位奠基式人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据记载,1973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称“癌灵1号)治疗了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症状都有改善,药物成分主要是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张亭栋等人确定了砒霜单体化学分子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APL亚型最有效,并与合作者的研究在1990年代后推广全国,乃至全世界。
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亭栋关于砷剂疗法的临床试验就有多篇论文发表,但直到大约20年后的1996年,才被外界所知。有评价说,这源于“砷剂药物的早期发现历史,正是中国处在典型的集体主义体制时期,以至于许多论文直接署名科室,而无个人。但现代科学评价,重在奖励个人。”
2015,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将2015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颁给83岁高龄的张亭栋教授,以表彰他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采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研究。
更早之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等学者曾撰文,认为虽然张亭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但他个人并未获得相应的荣誉。饶毅称,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在2015年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这一预测显得更值得期待。
图文来源:南方周末。
2018’s Sjöberg Prize awarded for unique treatment that cures a once fatal cancer
By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Feb. 6 (Greenpost)–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Sjöberg Prize 2018 to
The Sjöberg Prize 2018, worth one million US dollars, is awarded to cancer researchers Zhu Chen, Anne Dejean and Hugues de Thé. They have succeeded in curing one of the deadliest forms of cancer using a unique treatment method that is based on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This method shows how cancer treatment is becoming more targeted as we learn more about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isease.
This year’s Sjöberg Laureates have developed a new and targeted treatment for a specific form of blood cancer call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It was once one of the deadliest forms of cancer, but it is now possible to cure nine out of ten patients who receive the new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is unique because it is the first standard treatment for acute leukaemia that does not include chemotherapy. Instead, a combination treatment is used, which consists of a form of vitamin A,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lso called ATRA, along with arsenic trioxide.
The idea of using arsenic comes from traditional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has been scientifically tested and proven in this form. The Laureates have made this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possible by methodically mapp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isease. By identifying a specific genetic mutation and aiding the destruction of a faulty protein in specific cells, it was possible to stop the process that resulted in death for three out of four patients. This treatment means the cancer cells disappear because they lose the ability to renew themselves.
These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stages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treatment’s effects have been confirmed in numerous scientific studies. In many countries, this treatment combination is now the first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The three Laureates remain very active in the field of cancer research. Anne Dejean now primarily dedicates her research to continuing her studies of liver cancer, and to investig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in modification in how cancer develops. Hugues de Thé is interested in the potential for producing treatment methods for cancer that combine stimulating the cancer cells’ maturation and blocking their ability to renew themselves, while Zhu Chen is investigating genetic and molecular changes in other forms of leukaemia.
The hope is that the Sjöberg Prize, which mainly comprises research funding, will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progress, leading to cures for more forms of cancer.
“It is really a great honour for me to share with Dr. de Thé and Dr. Dejean the prestigious 2018 Sjöberg Prize, which recognis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ancer research,” says Professor Zhu Che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prize means not only the glory, but even more importantly a responsibility, a responsibility for me, my team and our collaborators to continue effor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mechanisms of other types of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to develop innovative,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gainst those diseas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partners,” Professor Zhu Chen concludes.
Anne Dejean, Professor at Institut Pasteur and Research Director at Inserm, comments on the Prize:
“I feel deeply honoured and, at the same time, very privileged to join the company of the prior recipients, whom I hold in great esteem.”
“This is a wonderful recognition of our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asis for a severe form of leukemia and its efficient cure, that will foster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ective oncogene-targeted therapies founded on similar approaches.”
Hugues de Thé, Professor at Collège de France:
“This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irty years of work that ends up in daily clinical practice, as well 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tight collaboration and friendship with the Chinese group.
“This prize also recognizes a certain vision of medicine, shared with Zhu Chen, that is based on curiosity and goes from clinical observations, uncompromising basic science and feedback, to patient care. Freedom to search is one of the founding values of Collège de France, my home institution.”
The Laureates
Zhu Chen, Professo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Ph.D. in 1989 from Saint-Louis Hospital, Paris Diderot University, France. Born in 1953 in Shanghai, China.
Zhu Che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ne Dejean, Professor at Institut Pasteur and Research Director at Inserm, Paris, France, Ph.D. in 1983 from Institut Pasteur, Paris, France. Born in 1957 in Cholet, France.
Anne Dejean, Institut Pasteur
Hugues de Thé, Professor at Collège de France, Paris, France, Ph.D. in 1989 from Université Paris VI, France. Born in 1959 in Marseille, France.
Hugues de Thé, Collège de Franc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ize
The prize is awarded b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funded by the Sjöberg Foundation. The foundation was founded in 2016 by businessman Bengt Sjöberg, who donated two billion Swedish krona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cancer,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今日头条:陈竺和两位法国科学家获得瑞典癌症研究大奖–舍贝里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5日晚宣布陈竺,修格.德.特(Hugues De The)和安娜.德让(Anne Dejean)三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革命性治疗方法而获得2018 舍贝里奖,均分2018瑞典癌症研究大奖100万美元(约合790万克朗)的奖金。
该奖项是在瑞典商人本特.霍尔贝于2016捐赠20亿瑞典克朗用于癌症研究之后确立的。今年是第二次评奖。
该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并宣布,奖金由舍贝里基金会提供。该奖100万美元,约合790万瑞典克朗,直追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这三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他们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同时,从分子机理上揭示了ATRA和砷剂是如何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18年的舍贝里奖颁发给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教授,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灭菌学院的安娜.德让和法国巴黎的法国大学雨果.德特,因为他们发现了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发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革命性治疗方法。
上图显示经过30年的发展该病的治愈率已经从1988年的25%达到了2018年的90%。
瑞典皇家科学院舍贝里奖秘书长托福高德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该治疗方法是在确认了得病基因的情况下再用药,因此治疗效果十分明显,治愈率高达90%。
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教授说:“与德戴博士和德尚博士分享负有盛名的2018舍贝里奖是我的莫大荣誉,因为该奖是对癌症研究重要贡献的认可”,
陈竺教授认为:“获得此奖并不仅仅意味着荣耀,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促使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合作者们要继续努力破解其他类型血液癌症的发病机理,通过与其他伙伴的合作来发展针对这些疾患的创新、有效治疗策略。”
舍贝里奖设立的目的是支持癌症研究,进而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
该奖将于4月13日颁发。获奖者讲座将在4月12日举行。
记者问是否该发现可问鼎诺贝尔奖,秘书长说,没有评论。
陈竺于2016年曾因其团队的发现而获得美国波特勒奖。请看相关链接:
陈竺简历:
陈竺,研究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0年至1975年江西省信丰县、横峰县插队知青。1975年至1977年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1977年至1978年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教师。1978年至1981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血液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至1989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血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989年至2007年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8年至2016年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至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至2013年任卫生部部长。2010年至2015年任中华医学会会长。2012年任农工党十四届中央副主席、十五届中央主席。2013年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14年任欧美同学会会长。2015年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2017年12月当选农工党十六届中央主席。(简历来源新华网)。
图片来源: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图片。
2018’s Sjöberg Prize awarded for unique treatment that cures a once fatal cancer
精彩视频报道:第十届斯京春晚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想知道大家的反应和演员的故事吗?看看他们怎么说?
陈雪霏采编报道。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 结束曲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回放:第十届斯京春晚《我的家、我的国、我的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回放:第十届斯京春晚《采薇》《2018斯京非诚勿扰》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2月4日在斯京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回放《2018斯京非诚勿扰》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8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舞蹈《采薇》2018斯京非诚勿扰!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歌曲联唱《锦绣河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京成功举办。歌曲联唱《锦绣河山》。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5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2月4日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4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
精彩视频:第十届斯京春晚3
北欧绿色邮报网陈雪霏报道:第十届斯京春晚2月4日成功举办。
陈雪霏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