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关闭小煤窑到底对不对?

北欧绿色邮报网两会时评  评论员陈雪霏

2018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长李干杰说,坚决反对一刀切,但是该关的还得关。为什么要主张关闭小煤窑呢?

主要是前期粗放型发展,全国小煤窑遍地开花,不管有没有资质,有没有环保措施,或者安全措施,很多私人企业因为关系就都上了。因此,导致中国的煤电资源供大于求,价格非常低。这对个别老板是好事,对于就业也是好事,因为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赚钱。但这样干的负面影响是,一有安全事故时常出现。二是对环境有破坏作用。中国北方长期雾霾不散,甚至出现沙尘暴,为什么?主要是破土路面太多。

记者曾经看到过一部电影叫《悲兮魔兽》,那就是表现的土壤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面积土地都暴露出来。真的是对环境很不好。

很多这样的企业当初本来可能就不应该批准,因此,现在需要关闭。这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的失职。但是,当初是为了抓经济增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为了环境进行整治,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依法办事。否则也会产生社会矛盾。地方官员也要深入考察,对于那些可以改进的企业,或者说管理好的,可以帮助他们增加环保措施,或者说敦促他们增加安全环保措施。这样,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真是污染的企业,高耗能的企业,实际上,迟早都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所以,我认为关闭小煤窑是对的。中国北方的空气水和土壤都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对于下岗或失业的人,政府还是应该想办法给他们以帮助。或者是为再就业提供适当的培训。这也是西方国家转型时期采取的必要措施。

下面是有关问题更多的报道,敬请关注。

连续两年的中央环保督察,前三批中央环保督察问责10426人,第四批督察的8个省份已全部进驻,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目前,全国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矿权清退工作在稳步进行中。此外对涉污生产矿山的整改,环保督查已经初显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其中“一刀切”问题最为突出。有些地方在环保督察检查执法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等问题,使不少非污染企业也被迫关停。整改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简单片面、措施不细不实等问题,引发各方关注。

但在8月22日的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明确表明了态度。

反对平时不作为、检查时滥作为

别涛在环保部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一刀切”。相反,环保部有两个态度是明确的:

一个是反对部分地方,在平时疏于监管,使违法企业长期存在,污染环境。这种现象环保部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它表现为不作为;

第二个反对部分地方,平时不作为,到了环保督察检查巡查的时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也是滥作为。我们反对平时不作为,也反对检查时的滥作为。

别涛表示,环境监管执法应该有的三个原则或是立场:

第一对违法企业应该坚持零容忍,严格执法,公平执法。

第二对环保守法企业,应该公正对待,依法保护合法经营权。

第三是对违法的企业,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我们也要遵守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分类管理、合理引导、依法合理行政。

地方政府叫停环保“一刀切”

环保问题整改“一刀切”问题近期也引起了地方政府重视。

四川成都市发布《关于扎实做好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的紧急通知》,叫停环保问题整改“一刀切”,要求对涉污企业分类处理,相关部门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中,既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以偏概全;既要回应部分群众合理环保诉求,更要兼顾广大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决不能简单一关了之。

山东就整改问题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坚决杜绝“闯关”思想、应付心理,绝不允许以临时性关停等方式敷衍环保督察;对环保不作为、乱作为者坚决严肃问责,对违法者坚决依法打击;要针对不同的污染企业分类处置,科学有序抓好问题整改,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一拆了之。

山东潍坊、淄博和济宁等多地出台文件,叫停环保问题,整改一刀切。

媒体看法不一

环保整治究竟该不该“一刀切”,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前段时间,新华社和法制日报两大官媒就“一刀切”问题进行互怼。

新华社方认为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在《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一文中提到,环保管控要精准施策,营造良好的管控导向。对不同企业要不同对待,要有奖优罚劣的具体措施,防止出现“失责者宽,尽责者严”的逆向淘汰。

《法制日报》记者曾多次参与环保部组织的现场督查,部分企业不仅“散乱污”现象严重,而且督查组一走就开始继续违规生产。竺效(法学博士)认为,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该停产的停产,该治理的治理。以往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一些违法违规企业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处罚,逃避监管。

环保整治力度只增不减

事实上,新一轮的环保督察比往年都要严格。尤其是刚刚结束的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在反馈会上直接点名怒批省(市)级领导层的现象实属罕见。天津两名副区长更是直接被免职,说明环保督查问责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近日,环保部长李干杰发声: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环保执法“硬”起来。

据环保部明确通报,截止六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九月底前将一律关闭。这些涉污企业,在短短几个月内如果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将面临被“一刀切”关停的风险。

从8月18日在京召开的环境保护部党组会议获悉,近日,环保部已经开始部署环保“回头看”方案。已经检查过的企业不要高兴太早,环保部门很可能杀个“回马枪”,持续监督。

民营矿企在夹缝中生存

伴随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民营矿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去产能。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不只是市场在起作用,或许还有去产能因素的影响。以钢铁行业为例,很多地方被去产能的主力是民营企业。2016年,河北省有97%的去产能任务是由民企完成的。

2、自然保护区。为有效修复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工作方案》,目前全国各省市区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正全面有序退出,矿业权人在退出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需对矿区进行生态补偿。

3、《环境保护税法》。《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在即,其对四大类污染物的征税做了明确规定,部分矿企税负将明显增加。在环保税征收的影响下,矿山企业的生产成本、开采生产模式、竞争格局也都将产生重大变化。

中国经济要发展,最终还得靠中小企业。然而成本上涨的压力、行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都可能给民营矿企带来经营恶化的风险。

当然,正如别涛所说,对那些拖延消极、拒不整改、一味违规投产的“散乱污”企业,应该坚持零容忍,法律法规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这些“散乱污”的企业环保成本基本等于零,这对守法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不公平的。

但对于正规企业应适时引导、循序渐进,着眼建立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拿出创新性举措,不应急于求成。在环保问题上的“一刀切”,对这些矿企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民企求生不易,但求刀下留情。

源于:今日有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532)
不感兴趣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我来说两句
1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推荐阅读

健身季

北京商报 · 今天 18:36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