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桂从友大使接受瑞典《快报》专访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7月17日,桂从友大使在使馆接受瑞典《快报》记者拉比都斯专访,采访要点如下。

  桂大使首先说,欢迎你到我们使馆做客,我们使馆的大门向所有瑞典朋友开放。我们今天的会见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们进行坦诚友好的交流。我到任以来,与瑞典各界朋友广泛接触交流,发现他们都希望了解中国。但有极个别瑞典媒体和极少数瑞典记者对中国抱有偏见、成见和敌意,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有句老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说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只听某一方面的意见,只能得出片面的看法。作为大使,我和我的同事愿与包括《快报》在内的瑞典媒体、记者沟通交流。你们有人说我是带着任务来出任大使的,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每一位驻外大使都是带着任务赴任的。我的任务就是向中国人民介绍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瑞典,向瑞典人民介绍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推动我们两国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在中瑞两国人民之间架起友好交流合作的桥梁。我和我的同事正是这么做的,也取得了良好成果,我对此感到欣慰,也对进一步扩大深化双方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充满信心。

问:谢谢大使先生,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使馆。您刚才谈到中瑞友好交流合作的很多领域,也表示愿意开放对话。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您和使馆对瑞典媒体提出了批评,您认为这是否有助于开放对话?

答:正如我刚才所说,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瑞典人民介绍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大多数瑞典媒体和记者对华友好,积极报道中国的发展,为推动中瑞友好合作作贡献。但也有极个别媒体和极少数记者对中国抱有敌意,认为中国一无是处,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为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我们在友好提醒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些媒体、记者对中国的偏见和敌意,希望他们遵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帮助这些极少数瑞典媒体和记者更好地遵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问:我的印象是从去年秋天以来,使馆加强了对瑞典新闻媒体的工作。这是为什么?

答: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位驻外大使,其主要任务都是与驻在国社会各界广泛接触,开放对话,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推动友好合作,其中也包括与驻在国媒体沟通交流。我上任以来,与瑞典政府各部门、议会、各政党、地方、高校、企业的朋友广泛接触,共同讨论如何发挥中瑞合作的巨大潜力,促进各自国家的发展。在与瑞典媒体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媒体对华友好,致力于推动中瑞友好合作,但也有极少数媒体、记者对中国抱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不否认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中国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外国朋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但极少数媒体、记者对中国抱着偏见、成见和敌意,试图阻止中瑞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这不利于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坚决反对。我们有义务向这些对中国抱有偏见、成见和敌意的媒体和记者指出他们的错误,希望他们加入到中瑞两国友好合作的队伍中来。这是我们的善意。

问:不仅是瑞典记者批评中国的媒体环境,国际记者协会也说中国媒体环境不佳。您对此如何评价?

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大批外国记者来华工作,进行采访和报道,对促进外部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个别瑞典记者在内的一些外国记者指责在中国的工作环境不好,我认为他们首先要自己反省。任何一个外国记者在驻在国工作,都要遵守驻在国法律,遵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对于那些抱怨中国的记者,我们不妨问问他们是否遵守了中国的法律?是否遵循了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

问:我不是引用某个记者的说法。中国难道是在隐瞒什么吗?

答: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中国要继续高质量发展,让近14亿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欢迎更多外国记者到中国工作,报道中国的发展变化。中国人做人做事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隐瞒。如果你见到相关人士,请你把我的意见转告给他们,我们欢迎外国记者到中国工作,但任何记者都要遵守中国的法律,遵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如果他们能够做到,那么在中国工作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问:您怎么看中国的新闻自由呢?

答:毫无疑问,新闻自由是有普适价值的,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有前提的,即新闻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且这种事实是可核查的,获取事实的方式也是诚实的。这些都是最起码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所以,任何对中国的批评报道,我们都希望记者拿事实说话。据我了解,新闻自由在任何国家都是有不同程度限制的。在号称言论最自由的美国,我查到的美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至少有9条,例如:没有亵渎国旗或焚毁征兵卡的言论自由,危及公共安全的玩笑不能开,不能有引发危害公众秩序导致暴乱的言论自由,不能有扰乱学校安静上课的言论自由,不能有造谣生非的言论自由,不能有妨害他人权利的言论自由,不能以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妨害城市交通或违反交通规则等等。这是美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想必瑞典也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吧?瑞典现在正在进行议会竞选,不少瑞典政党、民众都强烈呼吁要限制媒体上鼓吹暴力、仇恨、极端主义和种族主义等的言论。这方面的情况你了解的比我多,希望你有机会与我分享。有人妄评中国言论不自由,他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能享受法律外的言论自由和违反职业道德的新闻自由。如果不从遵守驻在国法律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角度去评价一国的新闻自由,只能得出片面、主观的结论。

问:您说得很对,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但有一个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也表示在中国工作越来越困难。这跟您刚才讲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外国记者在中国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似乎是矛盾的。您怎么看?

答:首先,世界各主要国家、各大主流媒体都在中国派驻记者,我建议你亲自到中国去,问问这些在中国工作的广大外国记者,他们的看法与这个所谓的记者组织发表的看法是否一样。我们欢迎更多的外国记者到中国工作,但同任何其他国家一样,我们要求外国记者遵守中国的法律,遵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对于那些对中国新闻自由有严重偏见的所谓记者组织,你可以问问他们是不是遵守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是不是遵循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如果不是,我希望他们改变自己的做法。

问:《快报》的一位记者尤耶·乌勒松,曾在中国工作多年,一直报道中国,还写了4本书。但据我们所知,他被中国拒签了。我们想问问,为什么这样一位倍受尊敬的报道中国的记者,反而被中国拒绝了?

答:我不认识这个人。他确实是记者吗?他有记者证吗?

问:我不知道记者证的情况。但他毕竟是在报纸上写文章的,也写过关于中国的书。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这样的人称为记者,他也写过书,我们也可以称他是作者。

答:据我了解,2010年以来,乌勒松多次利用中国某个商务机构给他发的邀请函申办赴华签证,理由是到中国“经商”、“采购”。但他每次到中国后,既不经商,也不采购,而是进行采访。他最后一次还是拿着经商和采购的邀请函来申办签证。我们严肃地告诉他,你历次申请赴华签证的理由与你在华从事的活动严重不符。如果你希望到中国去采访,就申请记者签证,这是国际惯例。但是他拒绝申请记者签证,我们当然要拒绝给他发放签证,这也是国际惯例。现在,他虽然不在北京,但他仍然沿用新闻博客网站“在北京”(InBeijing)发表文章。如果你有机会见到他,请你告诉他,我们建议他人在哪儿,就把博客改称在什么地方。如果他在斯德哥尔摩,就用“在斯德哥尔摩”(InStockholm)。如果他在中国台北,就请他把博客改称“在中国台北”(InChineseTaipei)。这就是做人要诚实。他自称是瑞典的中国问题头号专家,发表大量恶意攻击中国的言论和文章。但是在瑞典,只要有人发表与他观点不一样的言论,他就恶毒攻击别人。你说这是新闻自由吗?!我们还了解到,2014年初,《今日工业报》要招聘一名常驻中国的记者,乌勒松报名应聘,但面试头天晚上他喝醉了,第二天无法面试,于是他找了一位朋友假扮他面试。他的这位朋友成功通过了面试,但是在《今日工业报》负责人通知他去再次面试准备录用的时候,发现他和当初面试的不是同一个人,于是断然拒绝录用他。乌勒松这种做法合适吗?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可核查的事实。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一一核查。我希望新闻从业者要遵从职业道德,以诚实的方式开展工作。你如果见到他,可以转告他,我愿意同他见面,希望他有这样的勇气!

问:如果他再来使馆申请签证的话,你们还会发给他吗?

答:那要看他对自己过去做的那些不诚实的事是怎么反思的。实际上,他过去多次打着经商和采购的名义骗取签证。据我了解,在瑞典,对这样多次失信的人,是有制裁措施的。他能否得到签证,要看他能否做个诚实的人。

  问:您刚才说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到中国去工作,但现在有不少外国记者在批评中国新闻自由度下降。您如何解释呢?

答:我还是那句话,世界各主要国家、各大主流媒体都在中国派驻了大量记者,你要想了解外国记者在中国工作状况,建议先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自己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事实是什么样的。当然,如果你刚才说的那些外国记者对中国批评的言论是出自乌勒松之口,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问:感谢大使先生接受这么长时间的采访,您还有什么要跟我们说的吗?

答:作为中国驻瑞典大使,我的使命就是促进中瑞友好,因此我上任不久,就想在瑞典媒体发表一篇文章,介绍我的使命,促进中瑞友好合作。我们联系了几家媒体都被拒绝了。希望《快报》积极考虑刊发我的这篇文章。大约270年前,“哥德堡”号首次从瑞典航行到中国,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与和平贸易。中瑞友好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问:是的。现在瑞典又重建了一艘“哥德堡”号,2007年再次访问中国。这次重访广为人知,许多瑞典大企业也参与其中,正是这次访问让很多瑞典年轻人了解到中瑞历史上的交往和合作。

答:所以我们要让中瑞友好合作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与不少瑞典朋友有个共识,那就是中瑞两国有一百个理由加强合作,没有一个理由妨碍合作。我们两国没有历史纠葛,也没有现实地缘冲突。中国正在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瑞典是世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领跑者,瑞典的成功发展经验有助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在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瑞两国立场也完全一致。我到访过的瑞典企业、地方和高校,都希望将高质量产品出口到中国,都希望深化同中国的友好交流合作,都希望在中国招收留学生,我们都积极提供协助。截至去年底,在瑞典留学的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突破8千人,其中约7千人是自费留学。去年中国游客在瑞典过夜数达40万,该数字还在呈两位数增长。去年中瑞双边贸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增速达37%,瑞典还第一次实现对华贸易顺差,达9亿美元。中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需要大量进口高质量产品,欢迎瑞方扩大对华出口。瑞典高质量产品出口到中国,可以获得很好的利润,同时可以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互利共赢。今天我们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欢迎你再来使馆做客,也请你告诉其他媒体朋友,中国越来越开放,欢迎更多的记者朋友到中国工作,也欢迎更多瑞典朋友到中国旅游、求学、经商、投资兴业。

图文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