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世界级电网创新工程投运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闫文陆)报道:9月26日,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综合管廊工程(以下分别简称“准东—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当日举办了竣工投产大会。除北京主会场外,新疆、安徽、江苏等相关省区还设置分会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表示,“准东—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是国家电网的重要创新成果,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两项工程均占据当今世界输电技术各自领域的制高点,推动中国电工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新的飞跃,使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重要提升。
  “准东—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该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昌吉换流站,终点位于安徽宣城市古泉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线路全长3324公里。工程投资407亿元(人民币,下同),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9月18日,工程成功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具备了正式投运条件。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实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跨越。“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长江苏通大桥上游约1公里处从地下穿越长江。工程由全长5468.5米、直径12.07米、三维蜿蜒走向的隧道和敷设于隧道内的双回、总长35公里的1000千伏特高压GIL组成,总投资48亿元,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9月15日,工程通过了72小时试运行,具备正式运行条件。
  GIL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采用金属导电杆输电,并将其封闭于接地的金属外壳中,通过压力气体绝缘。与常规电缆相比,GIL具有传输容量大、损耗低、人身安全水平高、电磁场极低、不受环境影响、运行可靠性高、节省占地、无电(热)老化等显著优点,尤其适合作为架空输电方式或电缆送电受限情况下的补充输电技术。
  “准东—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之后,清洁电力将实现更加可靠、高效、灵活地汇入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对于促进中国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开发与外送,保障华东地区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新中国70年)习近平寄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作为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 ( 作者 李晗雪 )  报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多党合作事业舞台宽广。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以充分的自信,阐明该制度是充满中华智慧的政治创造。
  长期以来,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判断,是关系到中国多党合作健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习总书记提出这一论断,民主党派都感到鼓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王小鸿表示,习总书记的新论断,明确民主党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不仅鼓舞民主党派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也为其指明了自身发展的目标。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并指出它三个“新”特征。
  王小鸿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三大特征,可理解为:就根本利益而言,具有广泛代表性;就政党关系而言,既避免一党专政,又避免多党恶斗;就制度运行而言,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使决策科学民主,让民主不光体现在选举,更体现于日常。
  她分析指,多党合作不是简单的聚合、妥协,而是通过协商,真正达成共识,正体现中华文化“和合”的理念;这种尊重多样性而寻求共同目标的和谐,正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的智慧。“新型政党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
  为使民主党派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在民主党派原有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基础上,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单列为第三项基本职能。
  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等。
  2017年2月,出台了支持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的相关文件。
  在制度建设基础上,中共十八大以来至今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一百余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27次。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报送书面意见建议共647件,其中527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中共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真诚谦逊,坦荡胸襟。
  多党合作的效能与优势,在国家治理进程中,留下清晰而踏实的脚印。
  “细处且不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都有民主党派的贡献。”王小鸿说。
  2013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大规模灰霾污染事件。农工党随即整合其党内医药卫生与生态环境领域智力资源,就雾霾问题开展调研,并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治理雾霾的建议提案。该提案直接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各民主党派也持续为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2016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广西等8个中西部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3年多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深入8省区1200余个乡村,开展座谈、协商、沟通近400余场次,涉及近240多个县,提出意见建议近1500条。
  王小鸿观察到,近年,防范金融风险一直是各民主党派的关注热点。通过专题协商座谈会、书面建议直通车等形式建言献策,不胜枚举。
  肝胆相照,携手并进。70年来,中国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制度不断完善创新,实践不断丰富。
  “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2018年,习近平发出倡言。
  “在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理想,也有共同的责任,多党合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2019年,习近平描绘中国民主新蓝图。(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特朗普乌克兰“通话门”检举书公开 揭发者称白宫试图“掩盖真相”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当地时间26日公开了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门”事件检举书。该揭发者在检举书中称白宫试图“掩盖”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通话内容,并提供了具体详情。
  在长达9页的检举书中,该匿名揭发者阐述了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7月一次通话中要求其调查特朗普2020年大选民主党竞争对手拜登的儿子,并指出特朗普私人律师朱利安尼在该通话后多次与泽连斯基顾问接触。在该通话发生后,为“掩盖”通话内容,白宫将通话记录转移到“特殊的电脑系统”。
  该揭发者说,多位白宫高级官员参与了“掩盖”通话记录的行动,尤其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对此,多位白宫律师认为“总统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滥用职权”。揭发者同时指责朱利安尼的很多做法违反了“涉及国家安全事件时理应遵守的处理程序”。
  在该检举书公布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回应称,“民主党人正在试图毁了共和党。我们需要团结起来,跟他们斗争。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为证明清白,特朗普在25日公开了与泽连斯基的通话记录“总结”。在公布的记录中,有特朗普要求泽连斯基调查拜登儿子的内容。
  当日,美国代理国家情报总监马奎尔出席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揭发者”听证会时表示,该揭发者所检举的内容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涉及“极其复杂和敏感的内容”。他认为揭发者“做了正确的事”,检举内容涉及总统“严重不当行为”,但是他同时表示,对于检举内容是否属实,他不予评论。
  马奎尔还强调,他自己并不清楚揭发者的真实身份,特朗普也没有要求他提供该揭发者身份。对于他与特朗普的谈话内容,马奎尔表示“不能透露”。
  该听证会后,特朗普发文质疑检举内容的真实性。他说,该揭发者所获信息是“二手信息”,他本人“并不在场”,因此“没有可信度”,民主党人是在“编故事”。
  据悉,众议院和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已经邀请该匿名揭发者来国会作证,该揭发者已经初步表示同意。
  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24日宣布正式开启弹劾总统调查。目前,众议院已有超过半数议员明确表示支持弹劾特朗普。大部分共和党议员则站在特朗普一边,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表示,特朗普的做法“还没有到应该被弹劾的程度”。(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和挑战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和挑战。
  白皮书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有力量消长带来的心理失衡,还有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和挑战。”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中国科技创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未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稳健的中国经济对世界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优化持续升级,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彼此融合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26%,世界其他经济体和中国加强合作,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白皮书强调,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深度融合在一起。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可期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把中国经济发展看作“威胁”和“挑战”,试图把中国挤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中国与世界经济“脱钩”,既不可行,而且有害。
  白皮书指出,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更多机会。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中国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更大规模“走出去”惠及更多国家。
  “开放应该是双向的、互利的,而不应是单向的、一方受益的。互利双向才能长远持久。”白皮书说,中国承诺持续扩大进口、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他国家也应该扩大开放,采取相应举措,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只有各方相向而行,才能营造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环境,共同把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白皮书指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包括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多边对话和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始终不忘回馈国际大家庭,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公共产品。”(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白皮书说,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
  白皮书说,中国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新时代的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目标。中国军队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也希望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坚持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
  白皮书说,中国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坚定支持者。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主动作为,加强引导,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同各国一道,坚守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他国内政。中国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
  白皮书说,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不仅看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看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进行改革,推动联合国在思想理念、机构设置、运行模式等方面更好适应全球治理的新要求,更好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及时总结国家治理的成功实践和经验,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