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花车节“2019荷兰津德尔特花车

荷兰   张卓辉  (文/图)

     世界最大的花车节“2019荷兰津德尔特花车节”(Bloemencorsoflowerfestival)于2019年9月4日在荷兰北布拉邦特( Noord-Brabant)省的津德尔特(Zundert)市隆重举行。

全球大丽花重要供应地

 源于1936年的津德尔特花车游行为城市带来颠覆性改变,是荷兰最早举办的花车巡游,至今已有80年,已经被列为荷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节于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今年是第78届,共有20个巨型花车作品参与展出,当天吸引了包括邻邦德国、比利时、法国、荷兰等8万多名中外游客,创下了记录。由津德尔特市的20个地区(城镇)各负责一件。每个花车制作需要花费大约1.5万到2万欧元。花车只能选择大丽花一种花卉来装饰,每个约消耗40万朵以上,所有花车合计需消耗超过800万朵,其中来自津德尔特小城种植的约有600万朵。

津德尔特小城盛产大丽花(dahlia),早年大丽花仅仅生长于庭院、野地,后来各个村开始在田地里大规模种植。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丽花逐渐成为花车主用花卉,后来成为指定用唯一花卉。现在津德尔特地区大丽花种植面积达33公顷,近60个品种,为全球大丽花的重要供应地,而当地出产的大部分用于年度花车游行,使用此类制作的花车格外大型壮观,这里的花车比北荷兰省诺德维克(Noordwijk)的花车大得多,据悉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花车。每届,当地上千名义工为此创新忙碌了好几个月完成所有巨大且独具匠心的作品,艺术家们与工匠们乐此不疲。花车设计由专业艺术家执行,确定造型后,各村庄与城镇会在活动3个月前总动员,并募集世界各地义工参与制作。

    花车巡游活动组委会主席雷恩对来访者说:“我们常说,新年不是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的,而是从花车巡游开始的。今天是过去一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才是新年的第一天,新的一年才开始。当然,和花车巡游有关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全村子的人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无论是5岁的小孩子,还是85岁的老人都一起工作,这也让社区变得很特殊。”他还介绍,参加津特尔特花车巡游的花车不仅巨大,而且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体积方面说,有的花车甚至长达20米左右、高10多米,每辆花车大约就需要耗费50万朵大丽花。从设计制作方面看,每件作品都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如非亲眼所见,难以相信这些作品的表面真是由鲜花覆盖的。比如,1号花车名为“沉睡的巨人”,实则为一头睡狮。其设计灵感来源于17世纪时人们在当时的赖斯贝亨公爵领地的入口处建造了一头巴洛克式的狮子。16号花车的设计则取材于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青蛙王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青蛙的眼睛和小腿都可以活动自如,活灵活现。

秦兵马俑方阵分外耀眼

    今年的花车巡游于9月4日上演。当天中午时分,通往小镇中心的主路上已经人潮涌动,该市全城万人空巷,无数民众与嘉宾夹道欢迎,赞赏这些铺天而来,别具一格的奇特巨型花车,令人瞩目,旷日持久,许多当地人全家出动,扶老携幼,前往观看花车巡游。下午1:30分左右,第一辆花车驶离展览区域,开始沿小镇主路巡游,半小时后,花车抵达小镇的中心――大广场,巡游逐渐进入高潮。在沿着小镇的主要街道浏览一圈后,所有的花车集结在大广场周围,并于下午4:15左右开始按顺序再次通过主席台。每当一辆花车通过主席台时,主持人将宣布该辆花车获得的名次。只有获得第一名的花车才有资格停留十分钟,接受观众的热烈祝贺。 

    这里是荷兰艺术大师梵高的出生地,因而花车游行别有特色,花车以巨型见胜,采用大丽花制作,造型奇异、气势宏伟、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有别于西部海岸巡游的花车造型的小家碧玉、玲珑雅致。诚然,每年花车的中国元素都热受追捧。去年其中有一辆“中国龙”获应届花车巡游的花车设计一等奖,至今记忆犹新。而今年20辆花车中,有一辆以秦兵马俑造型的大型花车横空出世,是 ’t Stuk街区制作贡献的,名字就叫做Terracottaleger(兵马俑)。它们精神抖擞,列队方阵穿城而过,全市宾客分外瞩目!另外,一辆题为“Two Face”的主题花车中,有不少汉字。其他的花车,都有名字,表达花车制作者对世界和对生活的良好愿望。

    一位在场的老华侨触景生情即兴地步颂黄巢起义《咏菊》唐诗韵赋《秦兵马俑威》赞叹:“待到秋来九月八,丽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荷兰,兵马俑车耀金甲。”一偿众愿,秦兵马俑花车获得设计创意奖。荷兰的花卉和园艺文化是荷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荷兰的花车游行不但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欢乐,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由于荷兰加强了对恐怖主义袭击的防范,当地布置了大型水泥墩,以阻挡可能的其他汽车进来。此外,还有不少隐形的安保措施。本届花车游行秩序显示良好。

中国公园建设回赠荷兰

历届花车游行地的北布拉邦省,地处荷兰南部,南面与比利时交接,马斯河位其北面,东靠林堡省,西连西兰省,为荷兰第二大省,而省内的艾恩德霍芬(Eindhoven,俗称 安多芬)市是荷兰第五大城市群,国际电气王子菲利普总部久设所在地(前些年才迁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在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暨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创始人之一林德华先生牵线搭桥,促成江苏省南京市与北布拉班特省安多芬市结为友好城市,中国江苏省与北布拉班特省友好省,迄今逾40年。

    10年前,当时南京和埃因霍温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年,埃因霍温给南京送去一份礼物,建造一个梵高友谊公园。这个由埃因霍温出资建造的梵高友谊公园已经在2011年落成,地处南京滨江公园。友谊公园内包含了许多埃因霍温所在省份布拉班特风格的建筑,有花园、教堂、农舍、水车、风车和向日葵。据悉,这些建筑物都是依照梵高画作中的建筑建造的。

   埃因霍温前市长Rob van Gijzel对华友好,多次访问南京,在他任内促成了这种礼物的互赠,中国南京方面,也同意在埃因霍温建造一个中国园,这是对梵高友谊公园的回赠。埃因霍温市政府通过多年的寻找,确定在市中心把原菲利浦公司区域Torenallee的停车场作为建筑中国园的地址,南京方面的代表团2015年前来视察了该地点,也充满兴趣和热情。南京为埃因霍温Strijp-S的中国馆开绿灯。埃因霍温市长John Jorritsma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开始施工。

    这个中国园,还需要得到John Jorritsma和南京市长的正式签名,这将在未来数星期发生。秋季,荷兰市长将访问中国,举行正式的签字仪式。埃因霍温方面,希望在明年灯光节GLOW之前中国园能够落成,为灯光节更增添中国色彩。

今日头条: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秋音乐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14日晚,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张灯结彩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心内宾朋满座,中瑞观众座无虚席,期待着一场精美的中秋音乐会。

待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大使夫人宋景丽落座以后,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致开幕词。

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说,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新老朋友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新老朋友在这里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了解,收获友谊。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中秋晚会由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中东、土耳其研究系教授克里斯提娜.涅珂玲女士用瑞典语主持并用瑞典语朗读了瑞典人翻译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在场的瑞典观众用自己的母语欣赏了中国诗词。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黄肇敏与傅贝怡的PipaRimba组合,用琵琶和马林巴琴为大家奉上了中西合璧的曲目:有轻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有旋律欢快的伊比利亚舞曲《自由探戈》,浓浓西域风情的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和北欧风味的芬兰乐曲《伊娃的波尔卡》,还有古典恢弘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她们的演奏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婉转,或低沉浑厚,现场嘉宾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笛师陈雨潇

为了庆祝中秋,展示中国文化。此次音乐会特地邀请旅居瑞典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江燕、肖向平两位戏曲大师为观众献上京剧《贵妃醉酒》,昆曲 《牡丹亭·惊梦》选段。两位艺术大师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柔漫悠远,举手投足、明眸流转、裙裾飞扬,将良辰美景与才子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两种风格的演出交相辉映,真是象朋友圈里表述的为中瑞观众送上了精美的艺术大餐。《贵妃醉酒》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近距离的欣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演出结束后现场嘉宾来到二楼露台,举杯邀月,把酒言欢,品尝美食,畅叙友谊。

大使夫人宋景丽和文化参赞陈晓与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涅珂玲女士表示,自己从事中国研究四十年,这次能够在家乡与中国朋友共庆中秋,感到非常荣幸。瑞典嘉宾通过欣赏音乐,观看表演,品尝月饼,一起品味中秋这个最富中国诗情画意文化意境的传统节日,切实感受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文化,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在场华人华侨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感谢中国文化中心给他们来带的精彩活动,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一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艺活动,既让在瑞华人华侨一解乡愁,又让瑞典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重视亲情、友情的深厚内涵。

活动接近尾声,不少观众激动地在文化中心的明月下与艺术家们合影留恋,相约再聚。

相关信息:京剧爱好者和戏迷们可以在9月21日和23日再次观看演出。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专访:畅谈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未来挑战

北欧绿色邮报网专访报道:9月15日,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在使馆接受本网主编陈雪霏采访。

2019年9月15日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左)就新中国70周年成就专访桂从友大使(右)查正富拍摄

陈雪霏:尊敬的桂大使,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您如何评价70年来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桂大使: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进行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研发经费投入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中国移动宽带用户超过13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随着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吸引了98%的世界500强公司赴华投资。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将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近60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比1978年降低35.5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了近8亿人脱贫的历史壮举。明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蓝天白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幸福安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到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路走来,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发展不是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带一路”等国际公共产品广受欢迎,越来越多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行动,越来越多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倡导伙伴合作精神,践行互利共赢理念,阐释共同发展主张,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陈雪霏:当前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

桂大使:新时代的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蓝图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完成上述目标还有不少难关要过。中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速度、规模和难度都超乎寻常。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不到瑞典人均GDP的五分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中国还有近1千万人没有脱贫,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问题,仍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中国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忽视了环境保护,中国人民还不能都像瑞典人民一样享受碧水蓝天的美好生态环境。如何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也是中国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的高质量发展来解决。中国始终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是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关键。中国一定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更好发展,中国也一定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使14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陈雪霏:今年是中瑞建交69周年。您怎样评价中瑞关系?您对中瑞关系的前景怎么看?

桂从友:历史上中国和瑞典之间有许多动人的友好交往故事。早在270多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远航中国,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1950年5月9日中瑞建交,瑞典成为首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当时瑞典领导人的政治魄力和战略眼光令人钦佩。

建交后,中瑞关系一直保持积极发展势头。瑞典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国开展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中国也一直把瑞典视为友好国家和重要合作伙伴,瑞典成为最早同中国签署经贸、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的西方国家之一。

进入新世纪,中瑞关系继续稳定发展。中瑞互为在北欧和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瑞双边贸易额达171.5亿美元,今年1至7月已达到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3.7%,瑞方继续保持顺差。近年来,中瑞“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新直航、中瑞班列相继开通,瑞典政府和企业愿积极参加11月上旬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瑞智慧城市、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首届中国北欧智慧城市合作大会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行。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科技联委会、教育政策对话等政府间机制运作良好,在瑞中国留学生超过9000人,汉语文化节等人文交流项目深受瑞典民众欢迎。中瑞在多边领域保持着良好沟通,都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发展,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

近70年来,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大局和主流。虽然中瑞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但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合作的互补性、互利性不断凸显。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两国关系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双方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就能顺畅地开展。我们希望瑞方不要被一些人的偏见成见所迷惑,不要被冷战思维所干扰,从瑞典和瑞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抓住中国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积极谋划中瑞关系的美好未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瑞关系也将迎来新机遇。明年是中瑞建交70周年,我们愿同瑞方朋友一道,不忘建交初心,继往开来,奋力前行,不断加强各领域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陈雪霏:您到任时曾表示要更多了解瑞典,这两年里您几乎走遍了瑞典东南西北,从城市和农村走访了很多地方。您对瑞典和瑞典人的印象如何?

桂大使:2017年9月27日我向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国王递交国书时,国王告诉我,要到瑞典各地多走走。两年来,我跑遍了瑞典三分之二的省份,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历史特点、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各有特色,我都非常喜欢。我同瑞典各地民众广泛交流,到各地的工厂、农场访问,到普通民众家里做客,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对中瑞合作的期待等。他们的淳朴、善良、友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瑞典民众对中国友好,积极看待中国,支持中瑞合作。我相信这代表了瑞典的主流民意。

当然,瑞典的绿色环保理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世界上最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瑞典在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领域世界领先,有许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好的做法。当前中国正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两国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产业互补性强,扩大绿色环保等方面合作大有可为。希望双方企业、科研机构等抓住机遇,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为中瑞两国绿色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陈雪霏:我们发现您非常重视与瑞典媒体打交道,有一些瑞典媒体评论称中国外交与以前不一样了。您对此有何回应?

桂大使:已经有不少瑞典媒体向我问过这个问题了,我也多次阐述了中方立场。媒体是增进中瑞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和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广泛合作的桥梁。但近年来瑞典媒体上有很多与事实不符的、甚至是攻击抹黑中国的报道,有些人从没去过中国,却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带着预先设定的结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某些政治目的大肆批评中国。这极不利于瑞典民众正确认识中国,也极不利于中瑞友好合作。作为大使,我有义务向瑞典社会介绍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对于那些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我们当然要做出澄清,向瑞典民众介绍真实情况。对于那些不客观、不公正甚至带着偏见成见攻击、抹黑中国的言论,我们当然要批评、反驳,向瑞典各界阐明中方的立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希望那些天天批评中国的人能够放下有色眼镜和教师爷架子,自己到中国去走一走看一看,真正体验中国的发展之后再说话。

我高兴地看到,通过与瑞典媒体各种形式的接触沟通,瑞典媒体对中国的客观报道在增多,越来越多的瑞典媒体愿意同我们进行交流对话。我愿再次重申,我和使馆同事都愿与瑞典媒体进行坦诚交流。使馆的大门永远向媒体朋友们敞开。希望瑞典媒体朋友们同我们一道,共同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促进两国传统友谊和各领域合作。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共同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9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和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国王花园隆重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等馆领导和馆员出席。

  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至晚间。“今日中国”图片展展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风貌。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中文学校、中医针灸等13个展区分别展示了汉语教学、汉语考试、中国美食、中国旅游、茶艺、中医、针灸、脸谱、棋艺、剪纸、国画、书法、灯谜、手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引起瑞典民众和华侨华人及华文学校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每一个展区的观赏者和体验者都络绎不绝。

中医
针灸
青年们表演的Rap即表达了对汉语的热爱,也释放了青春的活力。
新星中文学校的两个小朋友表演少年拳。
桂从友大使和夫人宋景丽,曹叠峰参赞在国王花园广场看望了所有参加汉语文化节的华人华侨和中文学校,这里是古琴培训班展馆。
桂大使等看望画脸谱的展馆。
汉服服装展示和试穿。
中西合璧中外艺术家和谐演奏,小朋友中外歌曲都会唱。
中瑞小朋友同台演唱让在场的观众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欣慰。
孩子们的舞蹈让人看了非常高兴,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瑞典中学生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奖,这回来到更大的舞台来表演!舞台后边的大柳树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王花园是斯德哥尔摩最著名的地方,今天这里人山人海,中瑞观众来这里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
尤其是孩子们,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日子。
很多人边看边拿手机拍,好到朋友圈去显摆一下,确实值得,中国文化是很有趣的,也是非常美的。
文化茅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吧!

中午,排队品尝中国美食的队伍很长,各个站点都吸引了很多瑞典人和华人华侨参与和观看,整个广场热闹有序,其乐融融。

歌唱家杨筱音老师
歌唱家李佳老师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DSC_5151-1024x681.jpg
中瑞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昆曲票友郝景霞表演了优美的昆曲。

  活动主舞台举行了“中秋赏明月,万里共婵娟”“瑞中友谊深,汉语架桥梁”“国庆七十年,中国新时代”等三个主题的文艺表演,中瑞两国演员们同台演出互动,台下掌声不断。来自瑞典各地的中国学生学者和旅瑞华侨华人以现场“快闪”方式,带领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将活动推向高潮。

  很多瑞典民众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看到了一个现代、进步、发展、美丽的中国。瑞典文化年文化特使,瑞典中国友好协会会长Galo先生表示,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是让瑞典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法,即直接又自然,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瑞典中国商会,国航等中资机构也参加了本次文化节活动。

中秋假日中国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周音)报道: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披露,14日是中秋小长假第二天,全国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预计发送旅客1109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548列。
  统计数字显示,9月13日,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9149列,其中加开列车764列,共发送旅客1327.7万人次,与去年中秋同比增长7.8%。
  节日期间,铁路部门科学组织运力投放,加强旅客引导服务。沈阳局集团公司为满足旅客中秋出游需求,加开长春至延吉西、长春至吉林等多趟“中秋月•圆梦情”旅游赏月列车,方便广大旅客与亲朋好友团聚,感受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
  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增开呼和浩特至临河、包头至乌兰察布、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三趟临时旅客列车,并对热门方向的旅客列车进行扩编加挂,将高峰时段的动车组列车实行重联运行,每日增加运能2万人次以上。
  武汉局集团公司加开北京、广州等方向74列客车,同时将宜昌、上海等方向17列动车组重联运行,加大运能投放。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称,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自9月12日至9月1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600万人次,日均发送1150万人次,同比增长8.5%。
  为满足旅客探亲、旅游等出行需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各单位统筹安排运力,强化站车服务。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站、北京西站开设半小时取票窗口(机)、一小时快速进站通道,助急客顺利出行。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成高铁启用高峰运行图,日均开行动车组列车150列,实现“公交化”开行。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渝万高铁、成贵铁路、成绵乐客专等线路重联动车组122对,重联率达95%,运力增长近1倍。(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中国女排世界杯首战3:0轻取韩国队 朱婷荣膺得分王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2019女排世界杯14日在日本横滨开赛,中国女排以3:0大胜韩国女排,喜迎开门红。中国女排核心主力朱婷独揽22分荣膺得分王。
  在8月进行的东京奥运会女排资格赛中,中国女排以三战全胜的战绩获得资格赛小组头名,顺利拿到东京奥运门票。因此对中国女排而言,本届世界杯可以轻松出战,不必再为争夺奥运资格承担额外压力。
  不过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仍告诫队伍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赛”,必须全力以赴。“奥运会既残酷,又紧张,不许出现任何松懈的。如果现在随便打,到真正紧张的时候,就拎不起来了。所以必须把它当作很重要的比赛去打,给自己更多压力,并提高水平。”郎平在赛前表示。
  本届世界杯采用全新设计的“MIKASA V200W”比赛用球,该球也是东京奥运的比赛用球,相比以往的排球更重,直径也小了一毫米。不过由于中国女排在集训时就用新球进行备战,因此已度过适应期,郎平透露,目前队员们对新球的反馈积极,不会因球的变化遇到太大问题。
  世界杯首战,朱婷领衔出战,对阵由金软璟领衔的韩国女排。首局比赛,袁心玥、朱婷开局防守出色,使中国队以小分领跑。但随后的比赛中,韩国队的李在英利用反击使中国队连续丢分,所幸朱婷及时挺身而出连续得分,帮助中国队25:21拿下首局。
  次局,韩国队开局小幅领先。在郎平指挥下,女排姑娘们稳住进攻节奏,利用朱婷的强攻、龚翔宇的反击以及袁心玥的发球将比分反超,以25:15轻松拿下第二局。
  第三局,小将李盈莹替换张常宁登场,中国队进攻火力更猛,朱婷在最后阶段一锤定音,以25:14结束比赛。中国女排以3:0战胜韩国队,迎来开门红。朱婷本人也以22分荣膺得分王。
  赛后,郎平认为队伍发挥比想象中好,尤其在接发环节适应很快。“对于场馆的空间感、传控节奏都要适应,刚开始拦网总是跳得太早,所以暂停时告诉大家一定要把握节奏。”郎平点评道。
  根据赛程,中国女排将在15日迎战三大赛中尚未有过交手的喀麦隆队。(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世界最长跨海公铁两用大桥9月底贯通 明年通车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周音)报道:记者14日从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也是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将于9月底贯通,预计2020年全面通车。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起于福建省长乐市松下镇,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屿门水道、大小练岛水道、北东口水道,在苏澳镇上平潭岛。大桥工程包括跨越元洪航道、鼓屿门水道和大小练岛水道的三座航道桥,以及引桥、铁路路基三大部分,三座桥都是钢桁结合梁斜拉桥。大桥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I级铁路。大桥于2013年11月开建。
  该桥址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具有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等特点,据统计,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最大浪高约9.69米。
  中铁大桥局集团副总工程师王东辉对中新社记者说,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不仅为中国首座公铁两用大桥,还首次在桥梁基础中采用4.9米超大直径钻孔桩基础;首次在钢桁梁斜拉桥中采用两节间全焊接钢桁梁结构;首次采用80米、88米跨整孔全焊接钢桁组合梁结构。
  值得关注的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还突破深水裸岩地区平台建造技术;突破强波浪力作用下基础施工技术;突破常大风环境下高塔建造技术;突破整孔(段)全焊钢桁梁结构建造技术。
  此外,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复杂风浪涌环境下建设的海峡大桥,建成后将满足海上桥面十级大风环境下大桥安全运营。
  记者了解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州新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通道。该大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福州至平潭的时空距离,届时福州将与平潭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中国启动2019年全国科普日 推出重点活动2.4万项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报道: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前夕,主题为“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14日在全国各地同步启动,这一大型群众性公益科普活动将持续到20日结束,全国有1.5万个单位推出重点活动2.4万项,预计辐射公众3.2亿人次。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设在中国科技馆和北京市科学中心。中国科技馆活动区共分“砥砺强国之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创新科普展)、“智惠行动联播”(智慧科技馆、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智慧科协)、“科普群英荟萃”(社会化科普创新成果展)、“5G连接未来”、“我和我的祖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创新引领成长”(青少年科技活动)等六大板块;活动现场广泛使用游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接触,提升科普活动吸引力。北京市科学中心活动区主要打造集展教、互动、游园于一体的系列科普活动品牌,并举办京津冀科普资源推介会,推动京津冀三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乡村振兴农村科普联合行动、社区科普联合行动、校园科普联合行动、企业科普联合行动、科普教育基地联合行动、学术资源科普化联合行动、全国卫生健康科普专项活动、全国气象科普日活动、网上科普日系列活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其中包括:天津举办全域科普展,广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活动及科学嘉年华活动,广西开展中国—东盟系列高端学术论坛、中国流动科技馆东盟博览会巡展及东盟青少年创客营等系列国际科普交流活动,福建举办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暨2019年福建省科普日主场活动;浙江举办“给未来一束光”主题创意集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爱腿日、中国行”系列科普活动等。
  2004年以来,中国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15年成功举办,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开展重点科普活动8万多项,参与公众超过15亿人次,已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公众科普活动。(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新中国70年)刘遵义:中国经济改革没有输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 记者  曾平 )报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新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受益与进步,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输家。
  刘遵义将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两个主要阶段的划分点。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并非完全没有成就,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后来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后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则成功令7.4亿人脱贫,且这条被跨过的贫困线是2010年制订的。
  刘遵义指出,新中国70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年均在8%以上。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进步,大家都在受益,因此没有人希望回到过去。
  他认为,这正是中国政府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原因。环顾欧美国家,这几十年也取得长足经济发展,但底层人民的实际收入可能并没有增加。虽然中国社会也存有贫富差距,但底层也在往上升。“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分别。”刘遵义说。
  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历程时,刘遵义将此过程归纳为“没有输家的改革”。他举例说,实行包产到户时,农户完成计划产量之后,若喜欢多做,便进入自由市场,若不喜欢多做,也没有吃亏和以前一样,而城市居民靠着农户计划中的粮食产量,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工厂的材料和机器都是进口,产品也要全部卖到国外,工厂可由此赚取劳动力,同时国内经济也受到保护。
  “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不要有输家出现。”刘遵义指出,改革开始时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可以保障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计划经济已不需要再维持。
  “据我了解,唯一现在计划一定要实行的,一个是环保指标,另外一个是脱贫指标。”刘遵义认为,这个过程伴随着观念的转变。整体而言,改革开放既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也为企业和家庭提供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此外,中国政府利用国民储蓄率高的优势,大幅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前瞻性地为经济发展铺路。
  这背后体现中国制度的好处。刘遵义认为,中国经济取得如今成就,首先是政府有能力、有权力、有魄力;其次是政府拥有着眼长期发展的眼光。
  另一方面,中国奉行传统的中庸之道,重视平衡各方利益,不会出现西方式民主中的“赢家通吃”。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不应该采用简单多数的决定方式,双方斗得“你死我活”之余,可能只输一点点的一方还不肯认输,英国脱欧搞得一塌糊涂的原因正在于此。
  刘遵义支持中国经济继续扩大开放,因为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中国面临如何维持效率和保持竞争力的问题,若选择关门自己做,或会缺乏进步的动力。参考国际经验,中国未来还应思索垄断型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时,刘遵义称规划纲要“等于把硅谷与华尔街集中于港深一身”,并预计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他认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大湾区发展并无冲突,是中央希望大湾区多元发展的另一种尝试。他向深圳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全城发展自贸区,关税降为零,从深圳运货去内陆另设关卡;第二,前海的税率与香港看齐,以吸引人才;第三,实现资金经深圳进出中国内地的自由化,可规定资本须在深圳停留一年,并使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大额资金。
  作为长期为中国政府提供建议的经济学家,刘遵义曾于上世纪90年代就汇率并轨、强制结汇、应对东亚货币危机等议题建言,并获中央采纳。他忆述,东亚货币危机时,亚洲很多国家的货币贬值,自己当时建议人民币不贬值,因为中国还有外汇管制,但需要帮助出口商,因而提议增值税由部分退改为全退,最终顺利挺过难关。
  刘遵义因机缘巧合出生在贵州遵义,成年后于1979年第一次重返中国内地。眼见新中国几十年的变迁,刘遵义感概,当年去北京因为没有粮票,出多高价也没有小贩愿意卖烧饼油条给自己;当年的天安门,五分钟才有一部车辆驶经,而如今早已车流如梭。(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新中国70年)追求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报道: “悬赏30万元(人民币)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雾霾”“垃圾围城”……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频频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百姓从盼望温饱变成盼望绿水蓝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进入快车道。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上世纪90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当地一张水泥厂的黑白照片,揭示了当年那段烟尘滚滚、环境污染的历史。
  余村所在的安吉县,为脱贫致富走上了“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环境巨大破坏。
  2001年,安吉下决心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开始对新的发展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经过十余年努力,如今安吉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样板。
  与安吉县一样,伴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多个地区出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中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保护环境被确立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大规模开展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环境综合整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中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落地实施,包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与2004年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优质水,真正确保了“三江清水向东流”。
  进入新世纪,中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要舍弃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李干杰说。
  李干杰指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要有耐心,久久为功,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但是过程离不开我”的思想,一代接一代,一年接一年,做出我们的努力。(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香港前学生会主席变身内地创业“引路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 ( 记者 唐贵江 索有为 )报道:    “看到13岁、15岁的中学生参与暴力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痛心,也非常忧心!”一名香港高校的前学生会主席日前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暴力会冲击香港繁荣的根基,他呼吁应沟通对话解决问题,尽快让香港恢复正轨。
  2014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时,黄俊瑯是香港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席。他说,这次修例风波最大变化就是变得很暴力。“我们香港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地方,民众有和平理性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但香港社会不会接受这种暴力行为。”
  一些极端示威者在未经批准的集会和游行后,攻击特区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恶意毁坏交通设施,大规模纵火,向警员投掷汽油弹、砖头、腐蚀性液体。香港警方日前还在一名13岁学生身上发现有两枚汽油弹和火机。
  黄俊瑯对此非常忧心,“这样的暴力冲击行为会不会影响这些香港下一代的未来发展?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看法,会不会注入负能量?”他很肯定地表示:“对于香港市民来说,暴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作为经历过“占中”的大学前学生会主席,黄俊瑯表示“年轻人可能有一股很激情的情绪在街头冲击,去争取一些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但是不是要回头想一想,一些社会议题和问题是不是应通过沟通和对话的方法来解决。”黄俊瑯补充道,社会对修例的相关诉求,特区政府已给予正面回应,这说明民众的声音已经被听到,目标已经达到。黄俊瑯呼吁参与街头运动的香港青年要停下来认真想一想,尽快让香港重回正轨。
  毕业后的黄俊瑯一直投身香港青年的工作,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2016年在深圳创业时,黄俊瑯主要做科技产品以及金融平台,创业一年左右就获得融资,在香港和深圳引起很大的反响。
  现在黄俊瑯正从“创业者”向“引路人”转变,协助一些非牟利机构管理在内地的孵化器,在采访进行的香港黄竹坑利美中心21楼高诺国际加速器基地,记者留意到,这个从原来的工业大厦改造而来的创业基地,吸引包括欧美以及香港本地的不少年轻人参与。
  “国家其实给了香港年轻人很多机会。身边当年有些原本对社会有点不满的朋友,在发现经济机遇后,也都过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了。”黄俊瑯介绍,目前他们的工作就是协助港澳、国际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整个国家战略。“现在我们在内地已经开设了7家孵化器,布局在深圳、广州、中山、南京等地;我们还在河北、四川正在开设或洽谈新的合作项目。”
  黄俊瑯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布局能把香港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希望能把香港的年轻团队带到内地去享受国家发展的机遇。“香港有着国际化的优势,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持稳定,就很难吸引内地以及国外的人才在香港聚集,从而会导致香港的竞争力下降。”
  黄俊瑯建议,香港的青年人要多到内地去了解交流才能“眼见为实”,拓宽眼界。深圳离香港很近,青年人应多去深圳看一看,就会知道深圳有很多很多的大企业,有不少大企业如腾讯等已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此外,内地的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法治环境,都在不断地进步完善。“只有自己去看,自己去判断,才不会受那些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的资讯影响,从而认识到国家的进步,提升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中国再释绿色发展信号 迈向“低碳未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夏宾)报道: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并对绿色发展定下“蓝图”。
  会议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这是继中共十九大、多次中国两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高层对绿色发展再次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为何中国将绿色低碳看得如此重要?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对中新社记者说,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绿色低碳转型不能迟缓,要持续向“低碳未来”迈进。
  在他看来,在讨论是否要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时,应找准出发点,需考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经济增长新动能会体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环境质量的追求上。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88倍,恩格尔系数下降近4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存款实现从1.5元(人民币,下同)到破万元的指数式增长。
  邹骥称,70年间,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更高。
  “而最近两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反弹,特别是煤的反弹,实际上是电拉起来的,去年用电量同比增长8.5%。这是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邹骥指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推动能源转型,例如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从战略上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最终的出路。
  事实上,当前中国人已开始熟悉并热衷于绿色低碳生活。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近期发布的《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光在蚂蚁森林上,就有5亿中国人坚持“手机种树”实现碳减排792万吨。
  根据测算,这个减排量相当于节约了116亿度电,可供上海全社会生产生活用一个月。
  报告指出,互联网打造了人人可参与的绿色低碳行动平台,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每4个中国人就有1个用手机办事,减少不必要出行的同时,也避免了纸张浪费;每天有3.5亿人次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共享单车平台覆盖全国;超过1亿人网购“绿色商品”,旧物回收、闲置循环成为新潮流……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应该怎么做?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认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需要减油控煤增气,通过总量控制和能效提升,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另一方面是结构优化,“最好的结构是非化石能源占到50%,天然气能占到20%到25%,煤由现在的60%变成了10%或者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戴彦德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上要变,消费模式上要变,供应模式要换,生活模式则要简。这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周期性的浪费。
  针对节能问题,戴彦德还指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有优势,应该把节能作为应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最大战略,且中国的节能潜力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潜力增大。(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香港再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特区政府表示欢迎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香港特区政府12日晚表示,欢迎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在《世界经济自由度2019年度报告》再次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自报告开始发布以来,香港一直保持首位。在五个评估大项中,香港在“国际贸易自由”及“监管”均排列首位。
  特区政府发言人说,这充分反映特区政府一直以来坚定地建立一个自由经济体及提供公平营商环境的决心。
  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将竭力巩固香港固有的体制优势,包括优良的法治传统、自由的贸易和投资制度、简单低税制、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这些优势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让企业蓬勃发展,让整体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并克服随时出现的挑战。
  发言人表示,香港在法治方面的良好信誉自1997年以来一直反映于其他国际排名机构的相关报告中。“我们遗憾见到在近日的事件中,有示威者偏离了和平表达的方式并诉诸于加剧的暴力手段,致使香港警方必须采取合法及合理的武力以维持社会秩序。香港特区政府致力遏止暴力行为,以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同时我们会与社会保持对话,以适合我们社会的方式寻求共识。”
  发言人说,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并会继续致力维护法治、司法独立和香港市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些元素均获得有力的体制支持和保障。政府会继续与本地和国际社会合作,推广这些社会珍视的核心价值。(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莫斯科“中国节”活动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报道: 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倡议和组织的莫斯科“中国节”13日在莫斯科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为期三天,分为“数字经济——发展无国界”商务论坛和文化活动两部分。论坛于13日举行,而文化活动则将于9月14日至15日在全俄展览中心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文化参赞龚佳佳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届时文化活动非常精彩,包括了中国彩灯展、彩绘大熊猫、京剧、书法、武术、绘画、围棋、茶道等。这些活动面向的是最普通的俄罗斯民众,希望能借此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龚佳佳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高层领导人,还需要两国民众互相了解和沟通,而文化则是最好的桥梁。
  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曼科维奇说,此次莫斯科“中国节”活动对于双方商务人士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契机。希望在论坛期间两国代表能够分享数字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并达成合作协议。
  莫斯科“中国节”活动获得了中国驻俄使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俄外交部、莫斯科市政府以及在俄侨社等单位和机构的支持。据估计,届时活动参与总人数将超过100万。(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百岁老人四世同堂过中秋:有太平盛世,才有百岁中秋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 ( 作者 林波 )  报道:  “爸爸中秋快乐”“爷爷中秋快乐”“太公中秋快乐”……9月13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百岁老人何和水的家中,一家人正向他道着中秋的祝福。
  1919年2月出生的何和水是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的村民,百年时光转瞬即逝,他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
  吃过早饭,拄着拐杖,带上鸭舌帽,何和水慢慢悠悠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过往的村民笑着与他打招呼。沿着笔直的水泥路,何和水熟门熟路地来到了村里的商铺——兰坊。
  泡上一壶红茶,给何和水倒上一杯,干涛涛凑到何和水的耳边,大声问道:“太公,月饼要不要吃?”何和水笑着摆摆手拒绝,他在家中就已吃过月饼。
  干涛涛是河洪村兰坊的经营户,同时也是河洪村的村民。闲暇时刻,何和水总爱来他店里转悠,喝一壶红茶,和到店的游客随意聊上几句。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我们冬天一起烤火烤番薯,夏天一起喝茶聊天,像忘年交一样。”干涛涛表示,何和水身子仍很健朗,也爱开玩笑,非常幽默,“现在除了耳朵听不见要大声说话外,他还能自己做饭,照顾自己。”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磨砺,何和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日子好得很!”何和水告诉记者,他幼时是地主家的长工,“每年的工钱就是600斤稻谷。”
  “新中国成立后,我摆过摊、卖过碳、种过田,结婚后就在村里务农。”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大感触,何和水直言,是国家让他有了小家,“我长得不好,又没有稳定收入,一直到40岁也娶不上媳妇。”
  彼时,何和水身边的朋友都已娶妻生子,但他仍是孤身一人。
  “我曾想过自己会孤老一生,但没想到我也能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尽管老伴已离自己而去,但看着膝下的儿孙们,何和水仍是幸福感爆棚。
  “我是一个农民,现在农村的变化非常大。”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洪村村民,何和水对村子的变化感受最为直观。
  从草房子到土坯房,从砖瓦房到两层楼房,何和水的住所变化折射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何和水记忆中那个落后偏僻的地方,走进河洪村,水泥马路直通村子尽头,保存完好的石头房化身农村博物馆展现着小村的独家记忆,新建的二层、三层楼房则整整齐齐排列在村子的外围诉说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变迁。
  而今,何和水每个月可以领取街道发放的800多元人民币“老人补助”,逢年过节更是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大礼包”,“社会在发展,但是人情味却一直没有消失,政府帮助老人、关爱老人,让我们安享晚年。”
  对比过去的生活,何和水直言现在真的很幸福,“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
  “有太平盛世,才有百岁中秋。”又是一年月圆时,又是一年中秋月,跨过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何和水直言,月满情满人团圆,“四世同堂过中秋,五世同堂犹可待。”(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