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安门城楼前的中国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报道:  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蒯祥,或许不曾想到,他在600年前的旷世之作,今日会如此受到瞩目。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三军仪仗队经过观礼台。(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这座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城楼,曾在100多年前亲历了列强带来的屈辱,亦在70年前见证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景。70年后的今天,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站上天安门城楼,向14亿国人和世界发出中国如何再出发、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宣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经6个世纪岁月洗礼,已成中国政治地标的天安门城楼,此刻威严庄重。十里长街上,1.5万余名受阅官兵,向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军队的飒爽英姿和从容自信。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一场阅兵式,军事装备展示无疑最令人期待。这个昔日饱经炮火、战乱洗礼的民族,此刻正在集中向世界展示70年来国家的发展进步。

  习近平曾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谈及百余年前的甲午战争,他称之为“剜心之痛”。

  今天,中国自主研发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巨浪-2导弹等尖端武器揭开神秘面纱,在长安街上鱼贯而过,中外记者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中国军队的透明姿态。由轰-6N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领衔的160余架各型飞机编成的空中梯队剑舞苍穹,俯瞰它所守护的中华大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东风-41导弹方队接受检阅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70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的飞机仅有17架。飞机不够,要飞两遍。“70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的中国,早已是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了。此时此刻,我们足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段源自网友的概括,构成70年间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数百年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人不输出问题,也没有通过强买强卖、掠夺别国发展自己,而是依靠“自己的担子自己扛”、在改革开放中同世界深度互动,实现了发展和繁荣。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武警反恐突击方队接受检阅。(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70年来,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关乎民生福祉的各项指标也持续攀升。和平发展杠杆的两端,一头挑起国家的进益,一头担着民族的复兴。

  中国人珍视“以和为贵”的价值传承,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过去70年,中国没有主动挑起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不断向世界传递“和”的理念与信号。在之前的多个国际场合中,习近平均强调“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领队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70年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早已超越熊猫、长城与功夫。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饱满,这个国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中国的发展快车,为他国带来兼顾舒适度与安全性的席位,亦为各方争取和提供更多共赢平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接受检阅的空中梯队从天坛祈年殿上空飞过。(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如今,在北京城古老的建筑身旁,“人类命运共同体”彩车现身长安街,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天下大同”“有容乃大”的共存格局。中国人始终坚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倡导每个国家必须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女排教练郎平携队员戴金牌出席群众游行。(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今天的长安街,参加游行的民众身份相较70年前更为多元,且更充满活力。“快递小哥”、“广场舞大妈”的加入,丰富的不仅仅是长安街的色调,更体现出国家对所有群体的尊重。观礼台上的观众,自发挥舞着国旗,在熟悉的旋律中,同游行队伍相互传递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看到属于自己家乡的彩车经过,无论车上展示的是新科技元素,亦或风土人情,乡愁,点燃了人们心中对故土的思念。有人会心一笑,有人热泪盈眶。

  诞生于1420年的长安街,已成为当今中国最著名的街道。它记录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命运沧桑,亦见证着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的复兴之路。(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