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媒体融合发展无“标准答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当步入转型、融合发展的“交叉路口”,海外华文媒体找准方向不仅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也要有在浮躁喧嚣中保持定力、懂得取舍的智慧。
传统媒体衰退 新媒体可否取而代之?
对许多华文媒体而言,要保障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定期和读者见面,所花费的人力、印刷及时间成本不可谓少。在订阅量减少、广告收入下滑等现状面前,纸媒“性价比”似乎不高。
与之相对,近年来华文新媒体遍地开花,有的影响、营收已超过所属传统媒体。甚至,一些表现亮眼的华文新媒体并不依托于传统媒体。在此背景下,华文媒体可否与传统纸媒潇洒挥别,全力拥抱新媒体?
记者采访中得到的答案为“否”。受访者认为,传统华文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及报道的深入性难以替代,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中间“二选一”并不明智。
“如果纸媒不存在了,发展新媒体将失去根基,其权威性也无法证明。”加拿大星星文化传媒董事长袁志强说,纸媒规模确实在缩减,但自己短时间内绝不会考虑关闭纸媒。“正因为有了纸媒做铺垫,我们开展新媒体业务才更加顺畅。”
“媒体融合是大趋势,但我们不能丢掉传统媒体的根”,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冰凌认为,媒体人要善做“跨界达人”,“巧用不同平台优势,在传统媒体上也能结出更好的果子”。
10月12日上午9时,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齐聚一堂,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展开高层对话,共论华文媒体生存发展之道。 任思雨/文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发展新媒体 遍地开花还是重点突破?
微信、微博、抖音、脸书、推特……不同定位、面向不同读者群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海外华文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业务时,究竟是要遍地开花,打造庞大的新媒体矩阵,还是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几个平台?
与会代表的答案可谓“智者见智”,但关键词离不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8个字。
巴基斯坦《华商报》总编辑朱家磊说,《华商报》正着力打造全媒体矩阵,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读者需求之举。
他向记者分析:“微信平台之于当地华人及中国国内受众而言很重要,网站对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公信力很重要,而脸书、推特为当地民众惯用的获取信息渠道。这些平台都不容忽视。”
“新媒体形态不断更新,你有这个能力就及时把握机会,没准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冰凌认为,新媒体平台选择需准确判断自身实力,并切合华文媒体未来发展需求,不得盲目“一拥而上”。他还认为,年轻人“脑洞大”,思维活跃,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在新媒体平台发挥才智。
内容生产与活动运营 各用几成功力为宜?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置身信息海洋,一家媒体再难实现对内容的垄断。“内容为王”这个媒体安身立命的信条是否依然适用?在越来越多海外华文媒体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举办活动、开展服务的情况下,内容生产与活动策划运营,传媒的精力该如何分配?
“生存发展的路需要多方面考虑”,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说,华文媒体发展不易,仅做内容是不够的。“开展一些符合自身定位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杂志本身也是一种推广。但前提是要保证内容产出的质量,不能舍本逐末。”
西班牙欧华传媒集团社长陶辛夷说,在纸媒整体衰弱大势下,《欧华报》能够平稳过渡,得益于“立体办报”的思路。
“在做好原创内容的生产、确保纸媒质量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跟侨社、主流社会合作,举办大型活动并开展服务,走合作共赢之路。”陶辛夷说,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收入,吸引人才。
“内容生产与活动运营,每一样都做好确实有难度,我们也在摸索当中”,陶辛夷说,希望“两手都要硬、都能抓到点子上”。(来源:中新社/ 记者 冉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