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项目备战正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河北石家庄开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丁东、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等出席论坛,并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情况向与会嘉宾做专题演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论坛举行专题演讲环节。图为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宇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丁东称,中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备战目标是: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

  “我们正恶补短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据丁东介绍,中国队以科学化选材为重点,恶补人才不足的短板,通过跨界跨项选材,截至2018年7月已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部109个小项赛事的全开展。

  同时,中国队科学化组建各级各类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实现全项目建队,并推动科学化训练与科学化管理。截至2018年10月底,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有4004人,比2014年同期多6倍。教练员及外籍教练员队伍也大幅扩容,其中曾培养出世界冠军等、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外籍教练有38人,是2014年同期的19倍。

  “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还要再次举办冬奥会?”围绕这个问题,常宇展开了演讲。在他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为北京带来了良好的体育运动设施,还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市民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

  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目前已经给京津冀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常宇介绍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带动了2008年奥运会遗产的充分利用,并助推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河北崇礼成为世界闻名的新的滑雪目的地,同时推动了京张两地交通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形象。( 来源:中新社/ 记者李晓伟 )

河北举全省之力推进冬奥筹办 打造值得传承的冬奥遗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我们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积极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举全省之力推进筹办工作。”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石家庄开幕,河北省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吕国新出席论坛,并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筹备建设情况发表专题演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论坛举行专题演讲环节。图为河北省冬奥办副主任吕国新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2015年7月,北京携手河北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张家口市崇礼区成为雪上项目主赛场。

  吕国新介绍说,河北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张家口赛区核心区三个组团中,面向全球招标,坚持国际一流水准,完成了古杨树场馆群和太子城冰雪小镇规划设计方案,以高铁站、奥运村为中心,规划建设太子城冰雪小镇,为赛时提供保障,赛后为地区服务。同时,秉承科学先进的理念,编制了综合交通、水电气信、造林绿化等规划。

  目前,河北正在高质量推进冬奥项目建设。4个竞赛场馆正在有序施工,主体工程将于年底完成,2020年5月均可竣工,如期满足测试赛要求;冬奥村也将于2020年5月底前竣工验收;作为重要的功能配套设施,太子城冰雪小镇预计2020年9月底完工;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延崇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届时北京到张家口的交通距离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

  此外,河北积极做好赛会服务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住宿、餐饮、医疗等领域赛会服务保障工作,并编制相关保障方案。同时,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出台河北省《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制定冬季运动发展规划、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省参与冰雪运动人次达到3000万、冰雪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谈到未来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吕国新称,坚持绿色办奥理念,打造值得传承的冬奥遗产是河北一贯秉承的工作方针,冬奥场馆的设计、建设包括今后的传承中,将全面落实这一方针理念。

  据介绍,张家口赛区所有场馆均采用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准,采用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冬奥会结束后,云顶滑雪公园将作为专业赛事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基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可满足举办亚冬会等大型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其它场馆也将得到持续利用。(来源:中新社/ 记者李晓伟 )

世界华文媒体聚焦雄安:本世纪中叶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城市

    资料图:航拍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游船往来穿梭。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12日下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聚焦雄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未来之城》环节,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傅首清向与会的世界华文媒体代表发布称,到本世纪中叶,雄安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石家庄开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华文媒体高层人士、中央主要新闻机构及国内有影响力媒体负责人等共6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傅首清表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主要定位就是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具体定位包括“四个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傅首清介绍说,雄安新区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到2020年,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启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先期项目落地,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

  到2022年,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加快落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雄安质量”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为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新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傅首清表示,雄安新区高标准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完成,大规模建设也已全面启动。截至目前,涉及新区内的5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展可研编制,53个已发布勘察、设计招标公告,21个项目开工建设。

  傅首清说,雄安新区蓝绿交织的发展底色正加速绘就。未来的雄安新区将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全域森林覆盖率将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高到40%,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左右。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吸引了与会的众多华文媒体。澳大利亚智声文化传媒总经理张智森说,他对雄安新区充满期待,并会在澳大利亚持续关注新区的建设,向当地华侨华人及时传递雄安新区的发展进程。(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天译 )

华媒大咖的融合“答案”:转型求生 融合求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海外华文媒体该如何用好技术红利,走好转型发展、融合共生之路?

  12日在石家庄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新社社长章新新、印尼国际日报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台湾《中国时报》副总编辑陈秀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以及美国鹰龙传媒公司董事长苏彦韬6位华文媒体大咖围绕“转型求生·融合求变”的主题展开高端对话,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图为高端论坛。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尽管唱衰华文媒体的声音很多,但我每次都呼吁,要对华文媒体报以新的期待。”章新新说,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在迎接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面前,主动注入互联网思维,由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精心发展新媒体业务,已经形成了新的影响力。

  “华文媒体以变革创新的韧性和魄力走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将迎来新的发展。”他说。

  陈秀兰认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空限制,可以使生产的内容抵达更广泛的读者群,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为读者画像,从而为其提供更优质、更贴合的内容。

  具体而言,针对媒体转型发展如何转,融合之路怎么走,各位代表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传统媒体一定要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熊德龙说,华文媒体要随时代潮流而动,内容上要精益求精,此外,要与国内外媒体同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上午9时,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 任思雨/文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生存为硬道理的前提下,我的感受是‘一家一策’‘一地一策’。”苏彦韬认为,应对传媒融合发展浪潮并没有“标准答案”。华文媒体所在地区不同、自身优势不同,转型、融合的路径也因此不同,关键是要认清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发展。

  张晓贝同样持此观点。他以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在欧洲多国的布局举例:“我们针对所在国家不同特点来制定发展策略,内容上也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实现精准生产。以旗下微信产品‘向东向西’来说,就是专门面向海外侨界群体来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无论传媒生态如何变化,大家都认为,华文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

  “华文媒体最重要的是拥有公信力,要承担起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凝聚华人社会的责任。”郭清江说,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但媒体人不可随波逐流,要坚持用扎实过硬的内容吸引读者。“如果为博眼球、赚流量而随意发布新闻,那是在自毁公信力,无法培养忠实的读者群,而没有忠实读者就没有媒体的未来。”

  “我始终坚信内容为王。”陈秀兰表示,碎片化新闻充斥新媒体,专业的华文媒体要从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有全新视角、独到观点、深度呈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读者为这份报纸付费才物有所值。”

  “媒体融合的方式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初心。”苏彦韬以鹰龙传媒的发展为例,提出了“知情权、传承权和平等权”的媒体宗旨。

  具体而言,首先,以中英双语帮助美国华人了解当地法律法规,这既维护华人知情权,也帮助美国政府进行公民教育和社会服务。第二,美国华人拥有与其他少数族裔同等的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权,这合乎美国多元化社会主流意识。第三,要向美国各族裔介绍中华文化,增进交流理解、促进族群和谐,这既维护华人的平等权也符合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

  “华文媒体连着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连着中国与世界。”张晓贝说,海外华文媒体熟悉所在国历史传统、了解当地的话语体系,能够用当地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中国。(来源: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

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预计2019年底通车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荷兰特约记者  张卓辉)报道:重温一条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铁路,一段见证着国家曾经屈辱和伟大复兴的历史。从2008年项目启动到2019年12月即将建成通车,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经过近11年的建设预计今年底全线正式通车。

 京张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城际铁路,又名京张高铁、京兰客运专线京张段,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京张高铁开创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达成了诸多之最: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车站——八达岭车站;中国大陆第一条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下工程——清华园隧道。京张高铁将穿越北京的繁华闹市,穿过雄伟的万里长城,迈步在涟漪荡漾的官厅水库旁边,联接着呼张和大张两条高铁,是全国铁路“八纵八横”的重要通道之一,是通往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王洪雨(右)总设计师在接受采访 张卓辉 摄

京张高铁项目总设计师王洪雨,是一位80后生。为了修好这条高铁,2008年至2019年11年的时间里,王洪雨总设计师踏遍了京张高铁174公里的每一寸土地,战酷暑,斗严寒,风风雨雨,他带领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发扬詹天佑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撸起袖子加油干,将京张高铁提前到2019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2019年7月在北京的一次电视节目中,有观众问总设计王洪雨:“如果此时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先生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王洪雨自豪地说:“您当时的压力是能不能够做成,而我们所面临的是能不能够做好。我们和您一样,您当时修这条铁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们现在建京张高铁,没有给您丢脸,没有给中国丢脸,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 (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海外华文媒体:没有金刚钻儿怎能揽瓷器活儿?

北欧绿色邮报网社长陈雪霏

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在河北石家庄圆满落下帷幕。最后一项是颁奖,因此,让人感觉异常兴奋,有的人一下子拿了三个大奖,让人情不自禁地要问,怎么拿的呢?

其实,媒体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和经验交流,让我明白,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笔者是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这主要得益于今年三月笔者到中新社拜访副社长夏春平,从此与中新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消息。

但是,当我听到夏春平最后讲述华文媒体论坛历史的时候,我十分感动也万分感慨。因为他的感情十分细腻,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当他讲到第一次华文媒体论坛是在2001年9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在南京会场,只不过我是以国内外宣媒体的身份在报道那次华商盛会,当时是钱其琛副总理出席大会。

光阴荏苒,一晃18年过去了,有的商人开始办了报纸或其他媒体,有的媒体人也因媒体而经商成功。通过多家媒体分享成功经验,我突然意识到,要想办好媒体,必须有实力,要用实力说话。要多管齐下,又要定位精准。老媒体能够坚持几十年,必然是因为有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也一定是有恒心,就是喜欢这口儿,就是有这种使命感,就是有这个爱好。

当然,也有人说,光是靠爬格子办不好媒体。你必须会拉关系,拉赞助,搞活动,文化教育商业都要沾边儿,甚至很多媒体大咖其实本身就是导演,就是艺术家或者就是商人,房地产商等等。总之,没有什么本事,就想搞媒体,那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只是坚持我自己的原则,不与时俱进,那也是死路一条。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岔路,你必须变得灵活。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有几点说的很对,第一就是内容为王。不管怎样,文章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大是大非面前要正确,这是必须的,同时,文笔也一定要流畅,否则,人家一读,错字连篇,久而久之,人家是不会读了。那么你的名声就不会太好了。即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见字如面,文字不通顺,人们很难享受其乐趣。第二,坚持就是胜利。所谓实力,就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实力。做媒体的人不一定能赚大钱,但必定生活还是不该有问题的。否则,如果没有那个范儿,恐怕就坚持不下去了。再者说了,这年头,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也是有的。你实话实说你困难,不会有人同情。人们只承认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坚持不下来,终将被历史淘汰。

第三,必须与时俱进。以前我总觉得脸书不算是什么媒体,顶多就是和微博差不多。但是,没想到,现在很多人都很看重脸书,认为上了脸书或推特,那就是很国际化的了。本来我原来都和脸书和推特联网的,顺手都可以发出去。但是,近来断了线。看来要很快再恢复联系。

其实,北欧绿色邮报网也是瑞典的中文电视网。我录制了很多中国文化活动的视频。但我总是觉得量还是不够。今后,需要扩大业务。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挪威女人,她组织有关绿色食品的大会,把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也请来了。她的名言是要么整大,要么回家。当时,她的头是光光的。我不知道她是化疗了,还是故意剃光头的跟我来!

当然,做媒体的,必然需要这样的魄力。如果不能自己造血,那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因此,必然的,媒体也必须进行多种经营,或者进行较大的统一战线,或者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使媒体生存下去,互利共赢。如果你不能为客户带来利益,就不能得到支持,要想生存,你必须首先给别人带来利益。让他们活得好好的,你也自然跟着活下去了。

另外一个现象是,华文媒体大批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例如,2002年笔者到美国休斯顿的时候,那里还没有多少华人华侨呢。但是,最近10年20年大批华人华侨移居到那里,据说,只因为房地产比较便宜。那里华人华侨成倍的增长,于是华文媒体也大幅度增加了。

华文媒体的增加说明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因为有文化,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习俗,自己的语言文字,更何况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说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又不得不想起在四川藏区的经历。在那里就是几千年的文化的传承和沉淀才使得那里的人们即使再困难,也能坚持下来。加上有了政府新修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互联网,微信等,让他们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于是,一切就都变得好起来了。

很多人都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已经大庆了一下,但我不知道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累,还是因为什么,我并没有那么激动。我想的是,70年其实我们依然很年轻,或许到80年,90年,100年的时候,我会更加激动。

或许是因为我就是没有激动的资本了。我想不管怎样,我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还是感觉收获很多,感触很多,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我们能有这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就说明很多人对祖国还是非常有感情。尽管一开始就提出了60岁以上的需要注意了,但是,还是有很多70-后,80-后来参加,这很让人感动。

同时,本届论坛也吸引了很多90后,真正出生于90年以后的年轻人。而且,他们通过写公众号,或者是搞推销,组织活动等等,还真都搞的风生水起。

年轻人的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因此,我想也可以说这是一次盛会,一次经验交流会,一次走亲访友会,一次了解祖国,也了解自身的盛会。没有金刚钻儿,揽不了瓷器活儿。要么你能写,要么你能采,要么你能找钱,总之,媒体这一行儿,要做好了,不那么容易。一路上,我感觉我们也象是在长征,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经得住考验的。

华媒融合发展遇难点 专家指加强用户管理是关键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应对之道”分论坛在石家庄举办。论坛聚集了海外多家华文媒体负责人、传媒界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国内新媒体行业大咖,嘉宾们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应对之道展开讨论。
  “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我想爱你不容易。”匈牙利《新导报》总编辑滕维杰如此感叹。的确,不少华文媒体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制约了新媒体业务的起步和发展。
  滕维杰说,做华文媒体收益不高,很难吸引年轻、有才华的新闻人才,“我们也招过毕业生,后来因为收入低离职了。”
  《斐济日报》总编辑杨鸿濂也深有同感,斐济国家面积小,距离中国遥远,且薪资待遇很难与中国看齐,不容易招聘到新人,“有好几年报社都只有我一人。”
  为改变缺人的窘境,《斐济日报》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在学校招收实习生,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的实习生经过一到两年培训后,成为了合格的高素质媒体人才,我们报纸缺人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缺钱”是华文媒体转型过中遇到的另一现实困难,传统华文媒体的受众萎缩,导致广告收入严重下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尼商报》去年却通过转型新媒体实现了扭亏为盈,《印尼商报》副总编辑孙继飞分享了经验。
  “我们通过合作共赢突破了困局。”孙继飞说,2017年《印尼商报》牵头发起了印尼新媒体联盟,整合多家印尼的华文媒体与印尼文媒体,完成了从单一纸媒到融媒体的转型。
  滕维杰则认为,华文媒体自己要有“造血”的能力,比如开展一些符合自身定位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推广了媒体平台又能创收。“但前提是要保证媒体的内容产出不受影响。”
  “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来提升营收也很重要”,数知科技智慧营销总裁王帅民说,如何实现流量的变现,还需要华媒掌门人多下功夫琢磨,比如可以多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广告主提供定制服务等。
  技术上的不足也制约了华文媒体布局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的研发和运维成本高,很多华文媒体只能望而却步。
  “在这方面中国新闻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孙继飞说,今天新发布的“新萌系统”更有助于解决大问题。
  还有不少华媒代表表示,自家的新媒体业务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发布量、用户数、互动情况均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振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昶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对用户管理问题还不够重视。“坚持内容为王、内容致胜的媒体生存理念,牢牢把握核心用户、整合零散用户、链接潜在用户,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完)     

来源:中新社

12位“老十届”论坛代表获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特别致敬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下午在石家庄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闭幕式上,12位连续十届参会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获得特别致敬。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从2001年在南京首次举办以来,先后走过了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福州、石家庄等地。每届论坛都吸引了数百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来参会,留下许多难忘回忆。
  这12位获得特别致敬的代表均为海外资深媒体人,数十年来坚守阵地,扎根华社,服务当地侨胞,传播中华文化,为海外华文媒体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是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美国《华府新闻日报》新闻部主任徐崇民,纽约中国广播网台长程蕙,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冰凌,《芝加哥华语论坛报》社长张大卫,美国《新世界时报》董事长倪涛,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董事长项翔,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奥地利欧洲华信报社社长徐品华,日本《东方时报》社长何毅云,日本《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

业界学界共探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华媒肩负使命担当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记者陈雪霏):“我们海外华文媒体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3日上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平行分论坛现场,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表示。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作为平行分论坛之一,“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分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华文传媒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参加。
  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王燕云在加拿大一直从事华文媒体工作,在经营报纸13年后,开始运作融媒体。王燕云说,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是自己也是每一个华文媒体人肩负的使命。如何传播中华文化,讲什么样的故事,怎样讲才能够让海外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这是华文媒体应该探讨的。
  “我去年前往四川采风,路上看到一个标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条标语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王燕云说,她觉得海外华文媒体也应该这样,不管在哪里,都要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和担当,让生活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能感受到身边的中华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作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华文传媒跨文化传播模式创新》的发言,就提升海外华文传媒涉华议题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出了五项策略:从“正面报道”向“负面报道”的结构调整以及从“完美中国”向“完整中国”、从“虚拟中国”向“现实中国”、从“被动他塑”向“主动自塑”、从“客观叙事”向“具体趣味”的战略转型。
  李本乾的发言让葡萄牙《葡新报》社长马丽梅感同身受。马丽梅说,为了改变部分人对西藏的看法,她从2012年开始,连续8年去了藏区,用4年见证了玉树的重建,用7年见证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浴火重生。她把自己在藏区的见闻,传递给了《葡新报》的每一位读者。
  悉尼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康杰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形态的海外华文媒体,其发展阶段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刘康杰据此创作了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大三角”,理清了中外政治经济力量与媒体的相互影响。
  刘康杰说,面对传统媒体的变革,海外华文媒体应更注重社交媒体方式和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以及本土化传播方式。海外华文媒体应当尊重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找到双方的切入点,不仅为华人服务,也要为当地社会服务,加强在地方的影响力,实现“全球本土化”。
  作为已经参加了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学者,刘康杰感觉论坛就像是全球华文传媒界的一场“联合国大会”,成为海内外华文媒体交流的纽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在这里找到了一份“亲情”。(完)

来源:中新社

中国故事如何国际表达?海外华媒共探路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行分论坛,“大变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分论坛议题之一。传媒业界知名学者及部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探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故事”对外讲述要“接地气”,才能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话语在不同场合与背景有不同的意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伟步说,讲述“中国故事”要“具体化、事件化、生活化、平民化”,要“沉下去,接地气,反映发生在当地主流社会中的华人故事、中国故事”。
  “中国从来不缺乏一流故事,缺少的是一流的讲法、写法和拍法。”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田惠明表示,记者需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建设,用受众“入脑入心”的语言发出报道。
  “同时要讲真话、实话。”田惠明认为,唯有此才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华文媒体应该向‘华人媒体’转型。”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执行总裁张翀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破圈”,华文媒体的语言载体不应只是华文。“我们专门成立了缅语编辑部,用当地语言生产新闻内容。”
  “同时要注重读者在留言区的评论。”他说,通过新媒体加强与读者在评论中的深度互动,效果往往好于“一味灌输”。
  结合自己的办报经历,年过八旬的《印尼新报》总编辑李卓辉建议,华文媒体应深入底层,通过双语介绍,加强国家和区域间人文交流。
  菲律宾华商纵横传媒总裁黄栋星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对促进中菲关系至关重要。在他看来,菲律宾华文媒体要善用已被菲律宾政府定为公共假日的春节做文章,多方位、更全面地传播中华文化。
  “对海外华文媒体而言,讲述‘中国故事’一要有能力讲,二要探索如何讲。”加拿大《社区报》社长龙牧华表示,媒体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延展新闻报道角度。
  张翀也认为,华文媒体首先要壮大自身平台,通过多渠道打造自身媒体公信力,然后才可能向受众传递有说服力的内容。
  与此同时,多位华媒人士表示,讲述“中国故事”既要立足当地主流,也要多回祖(籍)国走动。
  黄栋星认为,菲律宾华文媒体扎根已久,与当地主流媒体关系融洽,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将报道翻译成英语或菲语,在菲主流媒体传播。
  结合自身经验,李卓辉建议印尼华文媒体携手主流社群,开展中印尼友好项目;同时,加强与中国人文交流,以新媒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华文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 中新社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圆满结束并发布《石家庄宣言》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石家庄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在石家庄河北宾馆贵宾楼大会议厅圆满落下帷幕。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致闭幕词。

 他指出,本次论坛凝聚了海内外媒体人的真知灼见,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是全球华文媒体不变主题、传承中华文化是全球华文媒体共同使命、守正创新是全球华文媒体变革发展内生动力的共识,并寄望海外华文媒体加快实现各种传播主体的多元融合,推动中外各领域交流合作,传播好中国声音、述说好中国故事。

论坛期间,40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各抒己见、凝聚共识,达成《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石家庄宣言》,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在闭幕式上宣读了宣言。
  ——“讲好中国故事,华媒初心不忘。”
  宣言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值此中华民族迈上伟大复兴道路之际,世界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中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华文媒体当凝聚力量,发挥植根海外的优势,做好“中国声音”海外落地的重要“二传手”,持续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做中外合作共赢的推动者。
  ——“促进民心相通,是华媒优势所在。”
  宣言称,华文媒体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民心相通”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更当努力发掘沿线国家共同绘就的“一带一路”动人故事,彰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顺应融合发展,华媒转型升级未来可期。”
  宣言认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华文媒体自当因应全媒体生态变局,创新发展,奏响全球华媒交响乐,将自身打造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住在国故事、讲好侨胞故事的有效平台。
  ——“共筑交流平台,携手创建华媒新局。”
  宣言指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至第十届,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信赖的“精神家园”。当下,华文传媒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海内外华媒更当充分利用此一平台,增进感情,交流经验,共迎挑战,携手构建华文媒体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在河北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目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持续显现,赞叹雄安新区谋划‘千年大计’的使命担当。”宣言最后指出,70年后再出发,我们相信中国将以自己更进一步的开放和发展,为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发展带来新机遇。华文媒体也将继续秉持初心,成为这段新征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传播者。

论坛共吸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华文媒体高层人士、中央主要新闻机构及国内有影响力媒体的负责人等共6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两天时间里,论坛圆满完成媒体高端论坛、平行分论坛、专题演讲、“聚焦河北·雄安”媒体见面会等议程。会后,华文媒体代表将分赴四川、广西、福建、甘肃等地考察和采访。

 闭幕式宣读了《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石家庄宣言》,举行了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平台升级仪式,发布了中新社海外华文媒体APP自助系统。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发布六项成果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下午在石家庄闭幕,六项成果在闭幕式上发布。

第一,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平台全新升级。
  升级后的平台共设置8个版块,将持续完善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功能,突出信息的及时性和服务的贴近性,为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商机打造权威的资讯、互动、服务平台。

第二,中国新闻社“一带一路·一路同行”首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颁奖。
  大赛共收到15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19864张/组,充分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广阔前景,促进丝路国家和地区摄影艺术交流,推动和加强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

第三,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移动客户端自助定制系统发布。
  中新社为更好地服务华媒,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研制开发了“新萌系统”,为华媒提供全面的移动端“平台+内容”的服务解决方案。   

第四,中国新闻社“我和新中国70年”优秀新闻作品颁奖。该奖项按照文字、图片、版面三大类,各评选出5幅优秀作品。

  第五,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优秀论文颁奖。


  作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一个成功惯例,本届论坛再次向华文媒体人发出征集论文倡议,共收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篇论文,共评出优秀论文15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8篇。


  第六,论坛达成了《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石家庄宣言》。
  宣言呼吁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顺应融合发展,共筑交流平台。

闭幕式由统战部十局局长许玉明主持。    

《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在华媒论坛期间发布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10月13日报道: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从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格局特征、地域特性、平台特性、难点及策略等方面展开梳理,综合大数据手段、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当下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指出,华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华文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变化。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1996-2005年的萌芽期、2006-2011年的发展期、2012-2016年的成型期、2017-2019年的稳定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平台传播格局正逐渐发挥优势,体现出广阔而深远的传播潜力。
  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展开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其业务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台布局、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管理上。各大洲特性明显,各有其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例如,亚洲地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其中Facebook传播率最为显著;欧洲地区平台投入结构待调整,微信平台最稳定且体现出数量优势;美洲地区新媒体平台布局较为完善,但需克服发布疲态;大洋洲地区华文媒体粉丝数量涨幅突出,发布与互动均较稳定;非洲地区华文媒体体量有待增长,微信是其传播的主力军。
  报告认为,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科技、社会共同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华人群体的共同选择。但媒体融合发展尚无一成不变的成熟模式,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对此,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观念上应积极主动,全面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竞争,海外华文媒体应提高竞争意识;二是业务上应重建标准,充分发掘各渠道的传播潜力;三是经营上应灵活开放,紧跟用户特征调整发展战略。(完)   

来源 中新社。

海外华文媒体“我和新中国 70 年”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石家庄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0月13日下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闭幕仪式,海外华文媒体“我和新中国70年”征文评选结果也于当天下午揭晓。共有文字报道、图片报道、专版三大类15件作品获奖。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0月13日下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闭幕仪式,海外华文媒体”我和新中国70年”征文评选结果也于当天下午揭晓。图为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办主任郜世泽,中新社副总编辑张雷上台为获奖华媒代表颁奖。(图片来自华舆 赵文刚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新闻社以“我和新中国70年”为题,向海外华文媒体征集优秀新闻报道作品。截至9月30日,共有来自全球百余家华文媒体选送的500多件作品参评。

经评选,澳大利亚《第e快报》选送的《祖国令我骄傲》等5篇文字报道,阿根廷《南美侨报阿根廷周刊》选送的《阿根廷人与中国春节》等5幅新闻图片,加拿大《七天》选送的《鸢尾花下  致敬70  表彰前辈  歌唱祖国》等5个报纸专版获得优胜奖。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0月13日下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闭幕仪式。(图片来自华舆 赵文刚摄)
获奖作品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优秀文字报道

澳大利亚《第e快报》选送的《祖国令我骄傲》,作者:项翔;

法国《欧洲时报》选送的《古之稀至,来者无疆——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者:梁扬;

意大利《世界中国》选送的《在海外见证中国地位提升》,作者:胡兰波;

日本《中文导报》选送的《庆祝国庆70周年:侨声嘹亮,侨心飞扬》,作者:杨文凯;

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选送的《“一带一路”拉近中国与世界人民间距离》,作者:刘英。

二、优秀新闻图片

阿根廷《南美侨报阿根廷周刊》选送的《阿根廷人与中国春节》,摄影:贺文航;

缅甸《金凤凰报》选送的《皎漂港开港》,摄影:长羽;

新西兰《信报》选送的《基督城华社举行盛大文艺晚会庆祝新中国70华诞》组图,摄影:朱其平;

秘鲁《秘华商报》选送的《中国驻秘鲁大使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组图,摄影:邓振棠;

瑞典《北欧时报》选送的《文明互鉴,书画传承在北欧》,摄影:何儒。

三、优秀报纸版面

加拿大《七天》选送的《鸢尾花下  致敬70  表彰前辈  歌唱祖国》;

英国《英中时报》选送的《英国“华二代”:每次回中国就像是“落叶归根”》;

日本《东方新报》选送的《小鹿纯子:一代中国人的偶像》;

尼日利亚《西非华声报》选送的《拉各斯侨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比赛》;

罗马尼亚《欧洲侨报》选送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建好周恩来总理的家乡》。

图文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