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å priser på 1 miljon dollar i nytt globalt matpris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Feb. 26(Greenpost)–Idag öppnar nomineringen till The Food Planet Prize – världens största pris på matområdet. Syftet är att belöna initiativ som kan ställa om vårt livsmedelssystem och föda en växande världsbefolkning utan att skada vår livsmiljö.

Priserna har instiftats av den nybildade Stiftelsen The Curt Bergfors Foundation, en global satsning

med syfte att förnya vår livsmedelsförsörjning så att den blir långsiktigt hållbar. Stiftelsen kommer årligen att dela ut två priser på vardera 1 miljon dollar, tillsammans kallade The Food Planet Prize. Det ena priset tilldelas en befintlig lösning för ett hållbart matsystem som kan skalas upp globalt. Det andra tilldelas ett nytänkande initiativ som kan bidra till att reformera vår livsmedelsförsörjning i grunden.

”Det här är utmaningar som vi alla behöver ta oss an”, säger Curt Bergfors i sitt enda uttalande i

samband med utlysningen av det nya priset. ”Vår matplanet är trasig. Vi är alla en del av problemet

och vi måste alla försöka bli en del av lösningen. Jag vill bidra genom stiftelsen och The Food Planet

Prize”.

Nomineringarna kommer att utvärderas av en internationell jury bestående av ledande forskare,

beslutsfattare och entreprenörer under ordförandeskap av professor Johan Rockström,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och Line Gordon, chef för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vid

Stockholms universitet.

”Det är inte allmänt känt hur stor påverkan vår mat har på klimat, miljö och biologisk mångfald. Vi

behöver en revolution i livsmedelssystemet annars riskerar vi att destabilisera hela vår planet. Det

nya priset är utformat för att hitta lösningarna som kan klara dessa utmaningar”, säger Johan

Rockström.

”Det är fullt möjligt att producera hälsosam mat för 10 miljarder människor, samtidigt som vi värnar

om klimatet och en livskraftig biosfär, men inte som vi gör det idag. Målet är att priset ska hjälpa till

att hitta hållbara lösningar som kan skalas upp snabbt”, säger Line Gordon.

Nominering till Food Planet Prize är nu öppen – och tillgänglig på foodplanetprize.org

Den första prisutdelningen kommer att ske hösten 2020.

Bakgrundsinformation om The Food Planet Challenge:

• Jordens folkmängd uppgår idag till 7,8 miljarder, och ökar årligen med 70 miljoner människor. 2030

beräknas vi vara 8,5 och 2050 närmare 10 miljarder. Med dagens matsystem kommer vi inte att

kunna föda en växande världsbefolkning – eller ens den folkmängd vi har idag – utan att livsmiljön

hotas i grunden.

• Att utrota hunger 2030 är ett av FN:s mål för hållbar utveckling. Idag lider över 800 miljoner

människor av hunger och undernäring. De senaste åren har siffran stigit efter decennier av framsteg,

delvis för att vi blir allt fler, delvis som en följd av klimatförändringar, förlust av biologisk mångfald

och andra försämringar av livsmiljön.

• Livsmedelssystemet bidrar till cirka en fjärdedel av de globala utsläppen av växthusgaser.

• FN:s klimatpanel, med stöd av ledande forskning, har satt ett snävt tidsfönster, 10 till 15 år,

innan klimatförändringarna passerar kritiska trösklar, där hela livsmiljön hotas.

• Vi använder ungefär hälften av planetens tillgängliga markyta för livsmedelsproduktion och cirka

70% av vår sötvattenförbrukning sker i jordbruket.

• Upp emot en miljon arter är på väg att utrotas. Matsystemet är den enskilt största faktorn

bakom denna pågående massutrotning av liv på jorden.

Stiftelsen The Curt Bergfors Foundation bildades i augusti 2019 och har kapitaliserats med medel från

Bergfors privata förmögenhet, per idag med 500 miljoner kronor. Stiftelsen kan komma att tillföras

ytterligare medel upp till en miljard kronor.

Utöver satsningen på The Food Planet Prize kommer stiftelsen att finansiera en professur med

inriktning mot hållbara livsmedelssystem. Avsikten är att professuren ska inrättas vid Stockholms

universitet med verksamheten förlagd till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För ytterligare information:

foodplanetprize.org

secretariat@foodplanetprize.org

Johan Rockström,

Juryordförande och talesman för The Food Planet Prize

chair@foodplanetprize.org

Lars Peder Hedberg,

Styrelseledamot och talesman för stiftelsen

lars.p.hedberg@foodplanetprize.org

Tel: 070-975 99 10

Two new $1-million food prizes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announced in Stockholm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The world’s largest prize in the food arena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the new Curt Bergfors Foundation in Sweden.  

The foundation will award two $1-million prizes –  the Food Planet Prize awards – annually. One prize will be awarded to an existing scalable solution for sustainable foods. The second will be awarded for innovative initiatives that could transform the global food sector.  

“These are challenges that we all need to engage in,” says Curt Bergfors, a renowned hospitality entrepreneur in Sweden. “Our food system is broken, and the planet is ailing. We are all part of the problem, and we must all try to be part of the solution. I want to contribute through the foundation and these awards”. 

Nominations for The Food Planet Prize are now open. The first prizes will be awarded later in 2020.  

The nominations will be evaluated by an international jury of leading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and entrepreneurs. The jury is chaired by Johan Rockström,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and Line Gordon, director of the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at Stockholm University.  

“We need a food-system revolution or risk destabilizing our planet. The new Food Planet Prize is designed to contribute to this goal,” says Johan Rockström.  

“It is possible to feed 10 billion people a healthy diet, while maintaining a thriving biosphere. We want the Food Planet Prize to recognize the most important solutions that can scale rapidly,” says Line Gordon.  

The Curt Bergfors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2019 t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in today’s food system and find new ways to redesign it for the future.  

“Food has to be partly reinvented all across the chain – from primary sourcing to food and waste management in homes and restaurants,” says Lars Peder Hedberg, Executive Board Direct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food planet challenge: 

 •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7.8 billion. In 2030 it will be 8.5 billion and by 2050 close to 10 billion. With today’s food system, the world will not be able to feed a population this size without further compromising Earth’s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 Eradicating hunger by 2030 is one of the U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ver 800 million people suffer from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has been rising after decades of progress. 

• The food system contributes to about a quarter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The world uses about half of the available land on Earth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about 70% of our use of freshwater is directed to agriculture.   

• The food system is the main driver of a mass extinction of life on Earth.  

The nomination process is now available for submissions at foodplanetprize.org. In addition to the Food Planet Prize, the foundation will also fund a professorship with a focus on transformation to a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The intention is for the professorship to be based at the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Stockholm University. 

The founding capital of 500 Million SEK is sourced from Mr. Bergfors’ private assets. Additional funding, up to a total of one billion SEK, is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foodplanetprize.org   
secretariat@foodplanetprize.org   

Johan Rockström, Jury Chairman, spokesperson for the Food Planet Prize 
chair@foodplanetprize.org   

Lars Peder Hedberg, Executive Board Director, spokesperson for the Curt Bergfors Foundation lars.p.hedberg@foodplanetprize.org 
+46 709 7559910

习近平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通电话

 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应约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关头,总理先生两次来信表达慰问并同我通电话,体现了中埃两国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支持。埃方根据世卫组织建议同中方保持正常联系和交往,展现了对中方的信任,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习近平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政府当前头等大事。我们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运用举国体制,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已经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疫情不会动摇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不仅战胜疫情,而且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习近平指出,2014年,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险、率先驰援,为非洲国家战胜埃博拉疫情作出积极贡献。这次非洲国家和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持中方抗疫努力,生动诠释了中非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当前,非洲国家疫情防控也面临不少挑战,中方愿向非洲国家进一步提供急需的包括检测试剂在内的医疗物资,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中的卫生健康行动,推进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加强中非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合作。中方会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全力为埃塞俄比亚等各国在华留学生提供保障。
  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埃、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我愿同总理先生和其他非洲国家领导人一道,推动中埃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新发展,推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更多更好落地,切实造福中非人民。
  阿比代表埃塞俄比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人民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表示诚挚慰问,对中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疫情表示高度赞赏。阿比表示,中方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应对疫情,既有效防控疫情在中国蔓延,也为阻止疫情在世界扩散作出重要贡献。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的行动力有目共睹,普遍表示钦佩和赞赏。埃方为中方的表现感到骄傲和自豪。埃方坚信在习近平主席英明和坚强领导下,中方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并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是埃塞的亲密朋友和兄弟,在埃塞有需要时,中国从未缺席。如今中国遇到困难,埃塞人民也将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埃方高度重视埃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愿同中方一道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和非中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完)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安排专机分批接载滞鄂港人返港

 据中新社香港2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25日宣布安排专机分批接载滞留湖北省的香港市民回港。对此,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首批专机主要接载在武汉市港人,至于在省内其他地区而情况较紧急的港人,特区政府也会尽量安排他们乘坐首班包机。
  聂德权与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李家超、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会见传媒,交代特区政府因应疫情的最新安排。聂德权表示,现时约有450名求助港人身处武汉市。至于身处湖北省其他地区而情况较紧急的香港居民,例如孕妇、患有严重疾病而需返港接受手术或治疗的人士、需回港参加文凭试的应届中学毕业生等,特区政府会与湖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商议,尽量安排他们乘坐首班包机。
  他指出,特区政府会就这些港人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宜出行征询医疗意见,至于在省内的其他香港市民,特区政府会逐步安排接载返港,详细做法需与湖北省政府仔细研究。
  据悉,所有乘坐专机返港人士必须为香港身份证持有人。乘客登机前须接受健康检测,若出现发烧、健康表征不正常、呼吸道或其他传染病症状便不能登机。考虑到相关公共卫生风险,包机上的乘客返港后会被安排入住检疫中心接受14天检疫。
  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保安局、食物及卫生局、入境事务处、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等人员将参与这项联合行动,其中包括入境处处长。行动细节和安排有待与湖北省政府进一步协商。
  聂德权表示,过去数周,逾2700名当地港人已向特区政府求助或备案。特区政府会积极与湖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以期协助滞鄂港人尽快分批和有序地返港。(完)    

武汉累计治愈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首次超过1万人

  据中新社武汉2月25日电 (记者 徐金波)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25日介绍,随着近期医疗资源加强,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该市新增治愈出院患者逐渐增多。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显示,该市24日新增确诊病例464例,新增出院病例1391例,不仅出院病例高于确诊病例,而且治愈出院患者首次突破单日1000人;截至24日,全市累计确诊病例47071例,累计治愈出院首次突破1万人,达10337人。
  据介绍,在“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基础上,武汉床位资源目前出现了大量空余状况。24日,该市定点及扩增医院的27967张床位中,空余5339张;方舱医院的14467张床位中,空余5500张;隔离治疗点的14546张床位中,空余了9597张;隔离观察点的52662张床位中,空余28904张。
  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还在增加。目前,累计有286支医疗队、35398名医护人员援助武汉。根据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拨的4台ECMO设备25日运抵武汉。该设备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也被誉称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后救命稻草”。
  目前,武汉市已将保障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列为疫情防控的重点。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25日采取调研+暗访的形式,走进社区、超市,察看小区封控后物资配送情况,部署形成一个“下单—配货—运输—接收—到家”的闭环,从而打好全市小区封控管理后的疫情防控“后勤保障战”。

福建稳投资:总投资3.8万亿元 多个涉台项目加快推进

  据中新社福州2月25日电 (记者 龙敏)在加紧战“疫”的同时,福建进一步发力稳投资。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通报,确定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对于地区生产经济总值突破4万亿元的福建而言,今年起好步、开好局成为其加快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如同一场“大考”。
  投资将扮演福建稳增长的“压舱石”。在1567个福建省重点项目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总投资0.87万亿元。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将确保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强动能、补短板、惠民生的积极作用。
  交通和能源仍是福建稳投资的重要领域。其中,衢(州)宁(德)铁路、福(州)平(潭)铁路、福(州)厦(门)铁路客运专线、兴(国)泉(州)铁路、浦(城)梅(州)铁路、霞浦核电基地、福清核电站、漳州核电厂一期工程项目等均加快建设。
  虽然疫情尚未结束,但福建“马不停蹄”促投资,促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力保今年实现“开门红”。2月17日,兴泉铁路福建段接触网工程第一杆顺利树起。截至目前,衢宁铁路、福平铁路、福厦铁路客运专线、兴泉铁路、浦梅铁路5个项目已全面复工。
  厦门市官方通报,截至23日,该市受到疫情影响的251个福建省重点项目,现已实现100%开复工。
  福建正加快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投资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方面,福建进一步完善台胞台企创新创业集中区的投资环境,多个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福建加强产业集聚和开放力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吸引台资“纷至沓来”。(完)       

中国首趟进境水果班列从越南直达凭祥 东盟水果更便捷入华

  据中新社广西凭祥2月25日电(蒋雪林 蒙佳钰)中国首趟进境水果班列25日从越南同登直达广西凭祥。班列的开行,将使东盟国家的水果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该班列搭载的6个冷藏集装箱、156吨火龙果在凭祥口岸物流中心接受海关总署检验检疫后,迅速转运至北京、郑州、重庆、西安等地。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货运中心主任王轶表示,以前,东盟国家的水果从友谊关进境中国,走公路运量不大,有时通关还拥堵。凭祥(铁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投入使用,可实现最快一小时通关。为进一步发挥好铁路在中越国际联运中的作用,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协商,对在凭祥站发运的进口货物给予短途接驳便利,每箱货物可为企业节约运费700元人民币。
  王轶表示,东盟国家的水果通过铁路口岸进境中国,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直达中国西部的兰州、西安及重庆等地,通过该通道,辅以冷链运输,可以直达中亚及欧洲市场。
  据悉,凭祥口岸物流中心实现进境水果直通班列开行后,预计每周发运2至3列进境水果班列,水果种类将拓展到龙眼、荔枝等东南亚热带特色水果,全年进口水果量将达到6万吨。
  广西凭祥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目前经凭祥口岸进口的水果占中国进口水果总量近一半。近年来,随着水果贸易量快速增长,凭祥口岸通关能力不足问题越来越突显。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既有凭祥铁路口岸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成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
  2月24日,位于凭祥口岸物流中心的凭祥(铁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通过中国海关总署考核验收,可正式办理进境水果直通运输业务。至此,该物流中心集海关、边检、铁路货运功能于一体,可实现进出口业务一站式办理,过境集装箱货物无需换车换装,大大缩短整体物流时间。(完)             (中新社图片/   摄)

这场中国“史上最难”的防疫“难”在哪儿?

 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这场中国“史上最难”的防疫“难”在哪儿?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张素 李京泽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最高领导人23日作出这样的判断。
  这一判断也得到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认同。那么,中国“史上最难”的防疫究竟“难”在哪儿?

  难控制、难切断、难保护

  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方组长、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4日指出,从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三方面来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新发传染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比,此次疫情确实防控难度最大。
  首先是“难控制”。同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此次疫情很容易让人回想起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然而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传播力高于SARS病毒。梁万年说,SARS病人几乎都发烧且是高烧,可以很快识别出来以控制住传染源。而新冠病毒有很大隐蔽性,“不仅有轻症、普通、重症、危重症患者,还有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会长杜雪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无症状感染者增加了疫情传染的风险,也让疫情监测和防控变得更难。
  其次是“难切断”。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陆续出现了潜伏期过长,或咽拭子检测为阴性而粪便标本检测为阳性的特殊案例,足见新冠病毒之“狡猾”。
  梁万年提到,临床表明不少病人前期病情进展缓慢,可能在一周以后突然出现变化,“体征和症状并不成比例”。
  “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前后,大规模人口流动,也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杜雪平说,全国所有省份均有确诊病例,这在传染病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是“难保护”。一方面,至今还未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的致病力较强,加上前期预计和准备不足,加剧了疫情防控难度。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卓家同对本社记者说,确诊人数近8万人,死亡人数超2000人,31个省份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1500万人口的城市封城一个多月,这些“历史之最”足见防疫之“难”。他认为,没有疫苗和精准的药物,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更考验着医务人员的水平和各级政府的管理调度能力。

  中国迎“难”而上有何启示

  面对种种难题,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改变了新冠病毒的流行轨迹,使新冠肺炎未构成全球“大流行病”。受访专家对此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在思索未来如何“排难解纷”。
  卓家同认为,未知病毒层出不穷,基层医务人员只要发现疾病出现“人传人”现象,就应将其当作烈性传染病严阵以待,采取相应措施,而不能等实验室分析病毒得出结论以后才采取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发现传染病、在传播的窗口期阻截病毒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卓家同说,如今倾全国之力才得来的疫情好转局面来之不易,促使我们反思。作为一名疾控专家,他呼吁让上报机制变得更灵敏,建议培养更多能去现场、去基层解决问题的人才。
  多位专家注意到,社区防控本应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但从实践来看,基层医疗人员短缺仍是一个“老大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坦言,此次疫情显示出基层防疫的薄弱,如武汉前期出现大量病患集中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情况,如果社区医疗能力较强或家庭医生制度完善,既可以减少医疗机构过载,也将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杜雪平建议,疫情过后应考虑如何加强包括乡镇医院、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中心、公立医院在内的各方面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她直言,尽管业内多年呼吁培养基层医院全科人才,但基层人才流失明显,建议通过待遇、晋升等激励机制,鼓励全科医生驻守基层,让他们可以在疫情初期吹响专业的“警戒哨”。(完)      

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去世 终年91岁

  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开罗消息:当地时间25日,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在首都开罗一家军事医院去世,终年91岁。埃及官方将为穆巴拉克举行军事葬礼,但未透露葬礼具体时间和细节。
  穆巴拉克的儿子阿拉·穆巴拉克25日宣布了穆巴拉克去世的消息。他在社交媒体写道,“我的父亲胡斯尼·穆巴拉克于今天上午去世。”埃及国家电视台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阿拉·穆巴拉克1月24日曾发推文说,91岁的穆巴拉克接受了手术,病情“稳定”,但他未透露手术细节。据埃及半官方媒体“金字塔在线”消息,本月初,阿拉和穆巴拉克的律师法里德·迪卜宣布,穆巴拉克在两周前接受手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出生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曼努菲亚省,1972年至1975年间,曾任埃及空军指挥官。1981年,穆巴拉克以高达98%的得票率当选为埃及总统,此后四度连任,执政长达30年。
  2011年初,埃及暴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穆巴拉克被迫辞职并接受司法质询,成为埃及历史上首位受审的元首。2012年6月,穆巴拉克被开罗刑事法院判处终身监禁,后来获得保释,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长期被软禁在开罗一家军事医院内。2014年底,埃及法院重新审理穆巴拉克涉嫌谋杀示威者案并判其无罪,2017年,穆巴拉克获释,结束服刑生涯。(完)       

【科教文卫】“海南柬埔寨光明行”成功为柬97岁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据中新社柬埔寨暹粒7月27日电 题:“海南柬埔寨光明行”成功为柬97岁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杨旭 洪坚鹏
  当地时间26日晚7点半,在柬埔寨暹粒省医院眼科手术室内,中国医生郝燕生为97岁的柬埔寨老人RosKeal的右眼贴上纱布后,同护士一起将瘦小的RosKeal轻轻抱起送出了手术室。
  “谢谢你们,祝你们身体健康,愿佛祖保佑你们。”RosKeal握着郝燕生的手说。她由郝燕生主刀,在“海南柬埔寨光明行”(下称光明行)医疗义诊队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一场高难度白内障复明手术。
  光明行自去年9月启动迄今已完成三次行动,共计完成371例手术,RosKeal是医疗义诊队遇到的年龄最大的患者。白内障患者手术的难易程度不等,一般完成时间约在5-15分钟之间。此次手术时长30分钟,并不常见。
  当晚7时许,医疗义诊队的志愿者帮助RosKeal穿上手术衣、戴上手术帽,穿上鞋套,扶进手术室内。切口、超声劈核、手法挽出巨大的黑色的硬核、植入人工晶状体,再缝合……
  RosKeal的眼睛逐渐清晰起来。柬埔寨海南同乡会志愿者王小琴在一旁不时安慰老人:“不要害怕,手术很快就会结束了。”
  为如此高龄的老人进行手术,在场不少人捏了一把汗。第30分钟时,郝燕生轻声说:“手术很成功。”大家顿时松了一口气。
  “老人的虹膜组织老化严重,十分脆弱,手术中轻轻拉扯一碰就会断裂,给她做手术就像走在悬崖边上。”郝燕生说。
  他说,RosKeal为5级核性白内障,没有一点乳化的皮质,同时存在1500度的高度近视、晶状体脱位、虹膜萎缩等情况,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考虑到老年人细胞组织生长缓慢,伤口愈合慢,他便采用了非常规的手术方法。
  RosKeal患白内障已经多年,由于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生活极为不便。当她从亲戚那儿听说有中国医疗队来做免费复明手术,25日一早便从村子独自搭车赶到医院,希望中国医疗义诊队为她进行手术。
  郝燕生告诉记者,做完手术后,老人就能恢复视力正常生活了。
  “海南柬埔寨光明行”第四次行动从7月25日开始进行筛查,到26日已为492名柬埔寨眼疾患者进行筛查,其中符合手术指征者达到161人,当天两名主刀医生陆续为5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完)       

【台湾】通讯:数十年心愿终遂 97岁台湾抗战老兵返川探亲

  据中新社四川泸州4月20日电 题:数十年心愿终遂 97岁台湾抗战老兵返川探亲
  作者 张浪 段正阳 邹立杨
  “爸,出去这么多年,都没有对您尽孝,不孝儿子现在来给您上柱香。”20日下午,97岁的抗战老兵胡定远跨越台湾海峡,回到故乡,跪在父亲坟前声泪俱下。
  4月19日,胡定远从台湾桃园出发,经过20小时旅程,于20日上午11时许顺利抵达四川泸州合江县白米镇,这是他77年来首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一大早,李嘉猷三兄弟来到合江县白米镇高速出口,迎接舅舅胡定远回家。当载着胡定远的探亲车抵达高速出口时,李嘉猷三兄弟一起涌到老人身边搀扶,互相紧握着手。“70多年了,好难找哦!”胡定远乡音未改,仍然一口浓郁的泸州话。
  77年前的4月,宁静的白米镇被抗战征兵的消息打破,胡定远出门赶场路上被抓壮丁,从此便和家里失去联系。胡定远在合江码头被押上船,并送往湖北抗日,日本投降后,胡定远赴台湾,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家。
  77年后的4月,胡定远回家的消息传遍白米镇,邻里乡亲纷纷前来探望。当胡定远下车踏上白米镇转龙湾村里这片熟悉的土地时,阵阵鞭炮声响,邻里乡亲前来夹道迎接,在外甥的搀扶下杵着拐杖进屋。
  进屋落座后,胡定远将从台湾带来的特产茶叶作为见面礼送到了亲人手里。此时,门前围满了乡亲,胡定远和3个外甥站起来双手握拳表示感谢。
  腊肉是胡定远最想念的家乡菜,中午时分,村里摆上坝坝宴,用腊肉、腊香肠等家乡特色菜招待老人。
  14时一过,胡定远在外甥的陪同下,虽然身体不好、年事已高,但是老人坚持走到父母的坟前。胡定远未曾想到,一离开便是77年,父母早已阴阳相隔。他一边痛哭一边向父母倾诉,并下跪敬香。
  1981年,年逾花甲的胡定远老人和老伴完婚,在继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2016年,胡定远因肝癌手术,身体每况愈下。同年3月,老伴离世,胡定远便更加思念离别的亲人。2017年4月,在两岸志愿者的帮助下,最终确认了胡定远在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转龙湾村大石坝的亲人。
  因胡定远将于5月进行第二次肝癌手术,此次回家后就要再返回台湾。临走时,胡定远向3个外甥道别:“7月份,孙女要考大学,一定还会回来,每年都要来。”
  “一定常回家看看!”两鬓花白的外甥李官民向舅舅挥别。(完)   

97岁“云姊姊”辗转粤港 一生致力为孩子“讲”故事

据中新社广州2月24日电 题:97岁“云姊姊”辗转粤港 一生致力为孩子“讲”故事
  中新社记者 李凌
  “我从写作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孩子,如今我虽然老了,但我依旧希望用我的笔、用我的心,继续为孩子们讲故事。”97岁高龄的黄庆云背靠着摇椅,轻声述说她的毕生追求。
  70多年的春风秋雨,这位被读者亲热地称呼为“云姊姊”的女作家早已硕果累累,但为“小读者讲故事”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做塑造孩子灵魂的艺术家

  黄庆云1920年生于广州西关一个大户人家,幼年随父母在香港生活,最大的乐趣是和姐姐相互讲故事。1935年,已于数年前举家返回广州的黄庆云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陷落后,她又到香港,借读于岭南大学。求学期间,大教育家陶行知深深影响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伟大的、最富有理想的;在读了邹韬奋的《民主与教育》,黄庆云更是认为,只要从教育上给第二代以启发,他们就能冲破旧的传统,创造出一个进步的崭新的世界。因此,她便立志要做一个小学教师,要创造性地、全心全意地做一名塑造孩子灵魂的艺术家。
  抗战期间,黄庆云经常到收容流浪儿童的“小童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并开始自己编故事,写出第一篇童话《跟着我们的月亮走》,把一个富有同情心、快活的月亮和严厉的墨守成规的太阳作对比,将童话和社会生活拉在一起。
  黄庆云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从《新儿童》开始,那时她对中国、外国的儿童文学和民间传说研究十分热心,在写作上,她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富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她在作品中常常写的是弱小者的胜利,底层人的智慧,“而我又想,女孩子又是孩子中的弱者,地位较低微,所以,可爱、聪明的女孩子,便常常是我故事中的主人翁。
  《新儿童》特辟了一个与孩子们通信的信箱,因为孩子们在信里都称黄庆云为云姊姊,于是这个信箱就叫“云姊姊信箱”。“云姊姊信箱”在海内外影响颇大,1980年还有读者从美国写信给她,建议在香港《大公报》或《文汇报》上重设这个信箱。
    1950年后,黄庆云随《新儿童》回到广州。此后30多年,黄庆云作为总编辑一直陪伴着这本儿童刊物,兢兢业业把阳光播种在等待开发的心田。

                         周总理钦点《刑场上的婚礼》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应该对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不陌生,毕竟,当年的影视不如现在丰富。但鲜有人知道,这部电影是由黄庆云的长篇传记小说改编。
  据黄庆云介绍,刚开始她听到陈铁军的故事,只是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却有幸被周恩来总理看到,“总理说,‘你们广东有这么感人的故事,有这样的烈士,你们应该好好的写出来。’”因为总理的建议,黄庆云重新去采访,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写出了这篇流传甚广的传记。
  这一作品所书写的革命烈士感天动地的爱情和赤诚忠贞的意志感动了许多人,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越剧、粤剧、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写童话本是快乐的事

  1987年,退休后的黄庆云移居香港陪伴姐姐。退而不休的她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儿童小说集《爱我香港》、长篇历史小说《香港归来的孩子》、童话集《皮鞋兄弟》《漫游隐形国》等作品。
  直到去年,鲐背之年的黄庆云依然在儿童文学事业上辛勤耕耘,近年来还推出了新的儿童作品,将她的爱心、想象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播种在无数孩子的心中,“我写的都是给小孩子们看的小故事,每次写作都感觉有孩子在身边倾听我讲故事,因此于我而言,写童话故事是最快乐的事。”(完)        

透过武汉疫情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态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1月23日,武汉因为新冠肺炎的蔓延而封城。习近平主席说,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一次疫情让人了解了很多细节,也对当今中国肃然起敬。

首先,中国人寿命很长。2月22日,中新社报道,经过18天治疗,9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徐爹爹从武汉市第六医院出院。这是目前湖北成功治愈的最高年龄新冠肺炎患者。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小江介绍,徐爹爹年事高,且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若感染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容易陷入重症。该院为其制定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在用药上不仅兼顾新冠肺炎治疗药物,还全面考虑他的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兼顾老年慢性病治疗药物,防止发生其它并发症。
  入院后,徐爹爹不得不和家人分离。在隔离病房的18天里,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医护人员担负起24小时不间断陪护任务,为他喂饭、喂药、清洁身体、协助大小便。
  “他们冒着感染风险,把我当亲人一样。”徐爹爹说,没有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会这么快康复。

从报道中救治的有90多岁的人,去世的有80多岁的,如沈阳的有一位是87岁的,都有并发症。这里有很多四世同堂的家庭。这在30年多前是少见的。

第二,年轻人都很孝顺。我读过一个报道,有一位医生11点下班了,防护服也脱了。正准备下班,结果一对30多岁的夫妻俩给他跪下,说他们的父母病危,让他务必去看,结果他去看了,但是,后来,他感染了,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这次在微博微信里写的很惨的文章,有几个就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老人可怜,所以,就帮助他们排队,到处去找床位等等。这样,他们在交流中有可能被感染,同时,也消耗很多体力,结果,很可能自己也都病倒了。例如,电影制片厂外事办的常凯就是在照顾自己的父母时也感染了。估计是在各种压力,恐惧和担心中,自己的抵抗力也下降到了极点。尤其是睡不好觉。

第三,各级政府在抗疫过程中都是服从大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支持医生护士的,支持医生护士,中央说盖医院,就盖医院,而且10天就盖完了。这种组织能力,还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是综合各方力量。据说,爱立信中国也是参与其中的。 19省区积极支持,有啥支持啥,新疆的苹果,山东和云南的蔬菜,东北大米和白菜。 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帮助。瑞典的华人华侨至今还有在捐的物资。日本的支援友谊暖语在国内引起强大反响。很多人都说,这种抗疫力度,只有中国能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

第四,中国人不但听话,而且也很有创意。例如,在家里呆着,虽然段子手编的睡觉吃饭三点一线。但是,很多人搞起了直播,工益广播,所以在家呆着并没有闲着。很多人一开始还分享自己抗疫的偏方和行为。 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自救。

第五,作家写作,诗人写诗,画家作画,灾难时期,生活是怎么样的?日常琐事也让人感兴趣。

第六,中共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发挥先锋作用。那些上前线的医务人员,那些在小区拿着体温计量体温的人,帮着买菜的志愿者,无数抗疫者,在一线工作的人,都是有一种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雷锋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天两天培养起来的,它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 是学雷锋学来的,已经在基因里了。

第七,中国真的富有了。 我看到一个帖子说小区阿姨如何挑剔要让志愿者买五花肉等食品,要求的非常细。在这种时期,我会想象人们只要有的吃,有的喝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想这是上千万人口啊!那些在路上的小哥,志愿者,需要付出很多。 一开始,有人对红十字会,对韩红百般刁难,批评的挺狠。但我想,红十字会资源也是有限,你让他们发放蔬菜,我觉得肯定也是很难的。其实,让他们把蔬菜送给市场,让市场卖给市民是个很好的流通方式。对于市长封城也是经过艰难的抉择,做出的历史性的决定,必将载入史册。对于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做到了。

第八,中国人依然很尊重老人。 封城的决定据说是在84岁的钟南山院士的建议下执行的,因为老先生有过处理非典的经验。一批处理过非典的医生都再次投入战场,有经验的就防护的比较好,没有感染。一开始防护不好的,有精神压力的,休息不好的,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年轻医生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有的超负荷地工作,值得称赞。

第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领导这场战役给全国人民极大的安慰和信心。联防联控,在需要的时候,派出4000名军医到武汉前线。大量的资金支持,保障武汉乃至湖北的一切需求。说到资金,有一个细节就是人们害怕钞票传染,因此还回收了很多钞票,消毒以后再回流使用。期间,不仅建立了火神山,雷神山两个医院,可以承载2500多人,还建了很多方舱医院。让很多轻症患者可以住院治疗。

第十,中医在抗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张文宏说,没有神药,我们有的是多种方法齐上阵,我们有最好的心脏病专家,最好的各个科室的专家一起。实现了中西医结合,为尽快救治病人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总的来说,我所感觉到的是中国就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中国政府是以人为本,也是以仁为本,救死扶伤,对人民群众拿出所有来救助。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武汉战“疫”记:探访特殊“疑似病人”人民币消毒全过程

据中新社武汉2月25日电 题:武汉战“疫”记:探访特殊“疑似病人”人民币消毒全过程
  中新社记者 马芙蓉

  把人民币当作“疑似病人”对待,不仅增加消毒流程,还设置两个隔离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人民币回笼后要重新投放市场,也得经过重重考验。
  中新社记者25日走进武汉楚天威豹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武昌基地(以下简称“楚天威豹公司”),实地探访人民币消毒全过程。
  楚天威豹公司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清分清点、自助设备加钞维护、现金金库托管等服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曾蓉介绍,疫情期间,人民币流通量大幅减少,其公司每日现金清分清点量已从往常的3亿元(人民币,下同)降至两三千万元。
  “数量下降了,但是责任更大了。”曾蓉说,人民币流通、周转环节多,可能存在污染。因此,该公司把人民币当作“疑似病人”对待,不仅增加消毒流程,还设置两个隔离期。
  记者探访中了解到,从银行网点取回的人民币入库前,工作人员会先向存款箱喷洒消毒液消毒,而后放置金库隔离。24小时隔离期满后,再进入清分中心。
  清分前,需要开箱接受第二次紫光灯消毒,紫光灯覆盖区域为35至50平方米,人民币在紫光灯下至少要消毒1个小时。
  “平常这里(清分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机器、人工24小时三班倒,疫情发生后,变成每天只有一个班。”曾蓉介绍说,为确保安全,公司为每位员工配备了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装备。
  完成清点、捆装后,人民币进入第三个消毒环节——紫外线臭氧消毒柜,即利用紫外线使细菌、病毒DNA和RNAV发生变性,细胞不能繁殖,达到消毒目的。
  最后一道消毒关是塑封。楚天威豹公司武昌基地清分副主管花绍武介绍,塑封过程中瞬时高温会达到120℃,人民币在热缩炉中呆6至7秒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塑封完成,工作人员给人民币贴上已消毒标签,放入金库隔离14天后,再根据银行指令流入社会。存放期间,工作人员每天会对存款箱进行消毒。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强调,现金回笼发放过程要做到卫生、可控,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现金,采取紫外线或者高温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完)     


时间:2020年02月25日 18:00:06 打包下载 复制稿件 打印正文 大字体 小字体  中新社武汉2月25日电 题:武汉战“疫”记:探访特殊“疑似病人”人民币消毒全过程
  中新社记者 马芙蓉

  把人民币当作“疑似病人”对待,不仅增加消毒流程,还设置两个隔离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人民币回笼后要重新投放市场,也得经过重重考验。
  中新社记者25日走进武汉楚天威豹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武昌基地(以下简称“楚天威豹公司”),实地探访人民币消毒全过程。
  楚天威豹公司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清分清点、自助设备加钞维护、现金金库托管等服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曾蓉介绍,疫情期间,人民币流通量大幅减少,其公司每日现金清分清点量已从往常的3亿元(人民币,下同)降至两三千万元。
  “数量下降了,但是责任更大了。”曾蓉说,人民币流通、周转环节多,可能存在污染。因此,该公司把人民币当作“疑似病人”对待,不仅增加消毒流程,还设置两个隔离期。
  记者探访中了解到,从银行网点取回的人民币入库前,工作人员会先向存款箱喷洒消毒液消毒,而后放置金库隔离。24小时隔离期满后,再进入清分中心。
  清分前,需要开箱接受第二次紫光灯消毒,紫光灯覆盖区域为35至50平方米,人民币在紫光灯下至少要消毒1个小时。
  “平常这里(清分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机器、人工24小时三班倒,疫情发生后,变成每天只有一个班。”曾蓉介绍说,为确保安全,公司为每位员工配备了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装备。
  完成清点、捆装后,人民币进入第三个消毒环节——紫外线臭氧消毒柜,即利用紫外线使细菌、病毒DNA和RNAV发生变性,细胞不能繁殖,达到消毒目的。
  最后一道消毒关是塑封。楚天威豹公司武昌基地清分副主管花绍武介绍,塑封过程中瞬时高温会达到120℃,人民币在热缩炉中呆6至7秒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塑封完成,工作人员给人民币贴上已消毒标签,放入金库隔离14天后,再根据银行指令流入社会。存放期间,工作人员每天会对存款箱进行消毒。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强调,现金回笼发放过程要做到卫生、可控,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现金,采取紫外线或者高温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完)     

中国以外33个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2505例

  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综合消息:截至北京时间25日17时,中国以外共33个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报告累计确诊病例2505例,死亡38例,治愈226例。
  综合多家国际媒体报道,韩国、日本、意大利和伊朗等国近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陡增。其中,韩国累计确诊病例977例,治愈22例,死亡10例;日本包括“钻石公主”号邮轮感染者在内累计确诊851例,治愈22例,死亡4例;意大利累计确诊270例,治愈1例,死亡7例;伊朗累计确诊61例,死亡15例。
  有媒体称,伊朗已成为中东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心。过去24小时内,阿富汗、伊拉克、巴林和阿曼等中东国家均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所有感染者近期都曾去过伊朗。
  当地时间2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尽管意大利、伊朗和韩国的新冠肺炎病例骤然增加,令人深感忧虑,但根据世卫组织评估,疫情尚未构成“大流行病”。
  世卫组织24日发布的疫情报告显示,截至当天欧洲中部时间10时(北京时间17时)全球除中国外共有29个国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69例,死亡病例23例。
  报告同时强调,反对因疫情出现的针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现象,并呼吁各国政府、民众、媒体及意见领袖采取行动避免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