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我们应该避免说话“太满”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 陈雪霏

演喜剧的时候,我们可以夸张,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喜剧,可以夸张一些,这样与现实不完全符合,于是,形成一个包袱或者叫“梗儿”,产生喜剧效果,逗得大家一笑,十分轻松。但是,如果在新闻里边也出现喜剧的词汇,就会给人不客观的感觉,或者是给人太满的感觉。

不是我们不能太满,在喜剧中随便吹牛,就是为了逗乐,但是,如果在新闻里随便吹牛,就会让人感觉害怕。所以,就会招致“中国威胁论”。怎么会这样呢?

记得90年代,日本就是买买买,人们觉得用不了多久,日本就会把美国买下来。后来,2000年的时候,我去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发现那里居然也有日本的饭店等企业。但是,没等日本全买下来美国时,美国就先威胁日本要求她必须日元升值。然后就是必须这,必须那。导致日本就只能保持现状,无法继续前进。

当然,发展也是分阶段的。到一定时期,发展就饱和了。就可能出现停滞的情况。那么,现在说中国。我相信,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东部地区的发展确实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跟发达国家可以媲美了。但是,心态上还是需要继续锤炼,要有中产的感觉才行。如果还是有偏离现实的感觉,那就还需要继续努力。

以前,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房晓辉的博客文章,说我们不要用“霸气”回应,后来,果然,人们就改正了。感觉很好。这就是说说话不要说满。今天,我有钱了,要买,就有人说,“买,买,买,” 或者说“买全球”。给人的印象就是你是大爷,你要买全球。我感觉这样说不好。既然说进口,就要说进口。你说买全球,就会给人一种自大,骄傲的感觉。疫情期间,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不可能达到买全球。但你说买全球,就给人有点儿夸张的感觉。

今天,中国发展确实非常迅猛。但是,如果你再夸张,确实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发展了,真正平衡发展了,不以为然了,就不会这样总是用夸张的形容词。我们就会继续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种不是呼哧带喘地跑在前面的感觉,而是轻松自然地一种心态。

因此,我觉得我们说话的时候,尽可能用客观的词汇。而不是象广告词一样,“抢票”,因为买票就是买票,买东西就是买东西,如果需要抢,那就是太短缺了。这个抢会给人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有压力呢?就是因为各种动词的使用,使人有一种被驱赶的感觉,买个东西,需要去“抢”,可能因为不抢价格就高,买个票要去“抢”,否则,可能没有座位。

总之,我感觉中国的文字确实是铿锵有力的,但是,如果你都选择战斗的语言,它带来的效果就是有压力的。如果是主动地去战斗,可能压力小一些,但如果是被动地去应对,这种“抢”来“抢”去,就会给人造成压力。人一有压力,抵抗力就会下降,就会生病。

对外,如果你的语言给人以压力,人家就会有反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结果。另外,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的差距比较大。差距比较大,就会造成心理和语言上的不协调,不理解,不搭配。

有些话我也不想细说了,但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将心比心,谦卑为怀,低调一些,没有坏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