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碳减排“斤斤”计较——德国企业参展进博会新亮点

  “首秀”进博会的德国企业科思创推出碳减排概念展台。图片由科思创上海办公室提供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上海11月2日电(记者许晓青、杨恺、王婧媛)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今年“首秀”进博会的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29日在上海表示,其展台完全运用工业生产废料回收再生制造的聚碳酸酯板材搭建而成,尽可能减少了原材料及搭建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以体现“共创低碳未来”的愿景。

  中国有句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届进博会吸引众多来自德国的新老展商,他们希望通过展示新产品新技术,表达碳减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

  有欧洲机构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可生产约125亿双运动鞋,其原材料获取和加工、废弃物的产生、组件生产、组装环节、包装、运输、使用及后续处理等均产生碳排放,特别是在生产源头端。因此,作为全球领先的聚合物材料研发企业,科思创正在推动做好“一双鞋”的“减碳大文章”。

  选址于上海浦东的科思创办公室和亚太研发中心,曾流动展示一双运动鞋:较硬的聚碳酸酯被用在鞋材中,而聚氨酯原料经过3D打印可以成为鞋底。

  第四届进博会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加紧布展。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在本届进博会前表示,科思创已具备了向亚太地区客户大批量供应由替代性原材料制成的高性能聚碳酸酯塑料以及聚氨酯原料的能力。这意味着在进博会上,这家企业将通过展示新技术及相关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变废为宝”的二氧化碳技术等,助力中国在石化领域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即将“首秀”的德国企业聚焦“减碳”,连续参展四届进博会的德国企业,如博西家电集团、德国莱茵集团等也不遗余力展示其碳减排的解决方案。从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到实验室和工厂的各类检测标准制定,这些企业希望在中国市场将“减碳”进行到底。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丹麦乐高积木在进博会的梦想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或许很少有人听说过丹麦比隆,但诞生在这座小城的“乐高积木”早已风靡全球、无人不知。在1.2万平方米的比隆“乐高之家”里,2500万块乐高积木搭建起瀑布、恐龙、巨型植物等景观,奇思妙想令人惊叹。

  如今,这些创意同样可以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找到。今年国庆假期,乐高集团在广州开设了全球最大的乐高品牌旗舰店。截至今年6月,乐高在全球拥有737家门店,其中291家在中国。

  今年,乐高还将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从首届进博会就参与其中的跨国企业,乐高把进博会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绝佳平台。

  乐高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森(中文名倪志伟)说:“进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跨国公司创造了与当地合作伙伴、政府等交流的机会。”他表示,进博会展示了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鼓励着外资企业在中国进一步投资、发展和创新。

  倪志伟介绍,2021年上半年,全球新开的60多家乐高零售门店中有40多家设在中国;预计到今年年底,乐高将在中国85个城市拥有300家零售门店。

  “进博会给我们好平台,向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乐高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黄国强表示。

  黄国强介绍,过去几年在进博会上亮相的产品在市场产生热烈反响,特别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的乐高悟空小侠系列,不仅在全球热卖,动画片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上线,助力中国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久前,乐高宣布与美国亚马逊公司达成首个原创内容分销及产品协议,乐高悟空小侠动画片正式上线亚马逊Kids+频道。(参与记者:周蕊)

编辑 陈雪霏

第四届进博会五大看点前瞻

北欧绿色邮报网斯德哥尔摩援引新华社报道: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新在哪里?释放出哪些信号?如何更“进”一步?“新华视点”记者带你先睹为快。

0:00:00/0:41

  看点一:释放何种信号?

  连续举办并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凸显出中国始终如一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世界经济高频良性互动的实际举措。

  进博会已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今年,企业展总展览面积超过上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回头率超八成,显示进博会磁力仍在持续释放,中国仍被视为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本届进博会期间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世界经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合作”。除主论坛外,还将举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二十周年:互利共赢共创未来”高层论坛。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论坛还将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1》和“世界开放指数”。“我们推出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旨在让世界人民共享开放福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孙成海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指数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开放经验,也指出了未来开放的方向和具体政策选项,对多数经济体的开放实践来说都有参考价值。

  看点二:“新”在何处?

  “新”是进博会永恒的主题。琳琅满目的新展品、应时而设的新专区,是吸引采购商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也是进博会的魅力所在。

  ——新展品新技术。绿色低碳是进博会的一大看点,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零碳工厂”方案等新技术将集中亮相。医疗展区的各类首发首展新产品、新技术超过前三届。

  第四届进博会上,雅培将展示一款“手机测糖”APP的升级版。雅培糖尿病业务中国大陆及香港总经理郭晶说,本届雅培将带来多款中国首秀产品,包括新一代手机测糖技术、新一代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多款新品。

  ——新板块新亮点。从莫奈的画作到草间弥生的雕塑,在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一场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翘首以待的艺术大展正在抓紧筹备。

  进博会首次在服务贸易展区设立文物艺术品专区。目前,已有英国、西班牙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机构确认参展,共申报文物艺术品178件,申报总货值23.5亿元。

  此外,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等海外知名博物馆也将亮相本届进博会,在吸引观众目光之余,也推动各国文化交流。

  本届进博会上,冰雪元素也是一大亮点。法国迪卡侬集团于日前宣布,将在第四届进博会上提供沉浸式全套滑雪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中国人参与冰雪运动。企业将全球首发一款适合婴幼儿上雪道的创新滑雪板,帮助1岁到4岁儿童轻松体验真实冰雪乐趣。

  ——新潮流新体验。本届进博会还将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集中展示地。展会场景下,数字人民币支付将全覆盖,实现数字人民币一站式消费体验。

  中国银行介绍,与进博会的特色场景对接,推出了数字人民币芯片钱包“碰一碰”支付、外币兑换机换取数字人民币等多项体验活动,让来宾真切感受数字人民币的便捷。

  看点三:参展商有何变化?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每年的进博会都力争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孙成海介绍,第四届进博会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国别、企业数均超过上届。

  ——展览规模更大。第四届进博会企业展总展览面积进一步扩容,达到36.6万平方米。往届参展企业较多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参展企业数量和展览面积较前三届相比整体有所上升或基本持平,企业报名积极踊跃。

  此外,本届进博会有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0多家企业参展。

  ——展商质量更优。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参展回头率超过80%,参展数量超过上届。全球三大拍卖行、三大时尚高端消费品集团、十大汽车集团、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大化妆品企业悉数参展。展台特装比例连续三届提升,达到96%。

  今年首次参加进博会的恩艾仪器中国创新发展中心的负责人朱君说,本次参展,企业将重点围绕半导体、自动驾驶等战略新兴行业,展示创新方案。

  ——新亮相国家多。本届国家展新亮相国家有15个。其中,刚果(布)、基里巴斯、毛里求斯、所罗门群岛、巴勒斯坦等5个国家是首次参加进博会。由于疫情影响,这些国家难以参加线下展,今年进博会推出线上国家展,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云上”参与的机会。

  看点四:将带来哪些溢出效应?

  进博会的舞台不止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时间也不限于短短的6天。通过展品变商品、首发变首店、参展商变投资商,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从馆内扩散到国内,从6天拉长到365天。

  强生医疗在本届进博会上带来外科、骨科和心血管等三大业务领域的多款首秀产品。目前,强生旗下的“白力士”眼科飞秒激光治疗机,通过海南博鳌“先行先试”政策引入中国后,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

  “进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容,彰显了这一开放平台对企业的超强磁力。作为连续参加进博会的企业,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进博会的曝光效应和助推效应。”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

  与第一年相比,今年日本资生堂的参展面积接近翻了一倍。资生堂中国区总裁藤原宪太郎说,资生堂在第三届进博会上首秀的三大高端本土品牌今年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未来资生堂将继续加码中国市场,推动品牌创新。”

  长三角的江苏省,在进博会溢出效应中处于“近水楼台”。根据进博会江苏交易团秘书处反馈的情况,除了贸易成交,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洽谈的9个外资项目已新增投资2.07亿美元,4个对外投资项目落实投资2900万美元。

  多家参展企业表示,进博会促进的远不止贸易本身。通过这一窗口,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看到了中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开启新发展格局蕴含的机遇,坚定了拥抱中国市场、加码中国投资的信心。

  看点五:如何做好疫情防控?

  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39个交易团、599个分团到会开展专业采购……进博会期间人流、物流巨大,如何精细管理做好疫情防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第四届进博会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总体要求,聚焦“人、物、馆”,紧盯入城口、居住地、流动中、展馆门、活动点和监测哨,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员疫苗接种”等措施。

  进博会上的进口冷链食品展品也将开展“全面体检”。记者看到,在小包装消毒完成重新装箱后,进馆的每个进口冷链食品包装箱上,都会有一张“第四届进博会进口冷链食品展品出库追溯清单”,并附有二维码方便查验。进博会展区内不零售进口冷冻生鲜食品,也不提供未经“熟制加工”的冷冻生鲜食品用于试吃。

  “相信进博会的举办将为世界大型活动疫情防控工作积累有效经验,我们也期待国外展商和国内采购商在进博会平台上收获满满。”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说。(记者何欣荣、周蕊、舒静、龚雯、申铖、桑彤)

祝贺顾诵芬、王大中二位先生!这是我们该追的星!

源自中国侨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记者:张蔚然 张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共同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Image图为顾诵芬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顾诵芬生于1930年2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新设计多型飞机气动布局,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他主持研制歼八、歼八II超音速歼击机,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八系列飞机是20世纪中国军队核心主战装备。他建立了中国歼击机研制体系,为航空武器装备跨代升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高度关注国家战略安全,为大飞机飞上蓝天提供决策支持。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设计领军人才,为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Image图为王大中 清华大学 供图
王大中生于1935年2月,是清华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耕耘数十年,主持研究、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MW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并大力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他领导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之路。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除顾诵芬、王大中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外,还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记者获悉,持续激励基础研究是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一大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有的聚焦基础研究,如数学在现代数论的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有的瞄准应用基础研究或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如“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加速了中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
本次评选还强调成果应用积淀。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
Image图为2019年,钟南山院士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等人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讨论团队发展方向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 供图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团队从1979年建立以来,以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生命至上科学态度为指导思想,以社区防控、早诊早治、精准治疗为抓手,紧密围绕“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及早诊早干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顶天”——要在国家疾病防治急需的领域,紧盯国际前沿理念及技术,“立地”——要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诊治手段和药物,“为人民”——致力于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创建了国际先进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推动中国突发卫生公共事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新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同时扎根基层,立足社区,开展针对健康人群及早期患者的干预措施,将呼吸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为推广健康理念,编撰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为中国健康科普事业做出了有力推动。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开放合作的步伐更加坚实。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全部向外籍专家开放,最终由外籍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有5个,其中参与研究时间超过10年的有2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受理来自22个国家的54位候选人和1个国际组织,再创历史新高。最终,来自法国、荷兰、日本、英国、德国等多国的8名外籍专家,以及1个国际组织(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获奖。其中,既有促进双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家,又有为推动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做出贡献的学者,合作领域涉及射电天文学、可控核聚变能源、血液学、热带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外科学家团结协作,有效助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双城经济圈 川港合作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0亿元

来源:中华网四川 2021-11-03 16:47:53A+A-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四川消息(陈敏)1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交流论坛在成都举办。会上,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并举办了川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投资总额4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双城经济圈  川港合作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0亿元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合作,对于促进协调发展,民营企业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川渝借船出海的重要战略伙伴,在产业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川渝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市场,能量储备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大、优惠政策多,强化两区交流合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技术市场以及产业链等要素,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现场,川渝粤港澳五地近千家企业发起成立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并举行了联盟启动仪式,以此平台希望企业家们能持续地建好、用好本次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共抓发展,共享成果,同时也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和机构来参与川渝粤港澳建设,促进五地经贸、人文、科技等方面的深度交流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共同创会主席、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宣读了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倡议书。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双城经济圈  川港合作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0亿元

此外,大会还举行了川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投资总额40亿元。其中,香港新华集团、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四川五九六智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面向制造业的关键器件产业化服务平台-光电传感先导区,香港新华集团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香港新华集团与四川省香港商会成立港澳中小企业内地创业基地,香港新华集团、上海京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杉信(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京道创新发展基金。

本次论坛由全国工商联、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四川省委统战部、重庆市委统战部、四川省港澳办、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广东省工商联、四川省工商联、重庆市工商联、粤港澳企业家联盟、四川省香港商会共同主办,来自川渝粤港澳五地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港澳侨资企业、民营企业负责人欢聚一堂,共享时代新机遇,共绘发展新蓝图。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在蓉成立

中国新闻网2021-11-03 16:02:15

图为论坛现场。 王磊 摄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成都11月3日电 (记者 岳依桐)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交流论坛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在论坛上正式成立。

  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由五地近千家企业发起成立,将通过搭建政商沟通对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交流合作、银企互助共赢、青年创业扶持、公益慈善等多种平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论坛上发布的《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倡议书》提出,联盟全体成员应充分发挥经济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商业人脉广泛等优势,实现交流互动、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引导更多海内外企业和团体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在蓉成立。 王磊 摄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成渝地区发展空间广阔,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理想台阶,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支持港商参与成渝地区的发展,相信港企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内地企业携手合作,定能为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做出贡献。

  澳门啤酒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蔡明威表示,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的成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进一步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让企业与地方的对接实现“点对点”到“面对面”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交流,促成合作。

图为论坛现场。 王磊 摄

  在四川省香港商会会长洪清农看来,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的成立,能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联盟搭建的平台,相信会吸引更多港商投资西部,共享机遇,同时川渝企业也能更好地走向粤港澳大湾区。”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是联盟成立的重要意义之一。”珠海中京元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副董事长胡可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机遇,但不少粤港澳企业家对具体如何参与其中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仍需进一步加深,联盟的成立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双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完)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2021年年会在成都举办双城经济圈对接

北欧中华网四川消息(陈敏)11月2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交流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2021年年会在成都举办。会议总结了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2020-2021年度工作,并部署了2022年度工作安排。
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2021年年会在蓉举办

会议指出,广大海内外川渝籍涉侨商协会应把握历史黄金发展机遇期,在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工作机制框架下,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高效协作、优势互补,联动互促、多元发展,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助力川渝引智引资。积极参与“海科会”“海科杯”“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引才引技渠道,推动海内外资金、技术、高新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在川渝地区落地;参与建设“兴川助渝侨界智库”,推荐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加入智库,为川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举办川渝侨资企业互助合作洽谈会,为大家搭建合作平台,共享发展机遇。

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依托海外川渝涉侨商协会资源和平台,共办“文化中国·锦绣四川(魅力重庆)”“中华川菜·世界品味”“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重庆)行”“中华文化大乐园”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借助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及海外华文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川渝故事。

参与家乡公益事业。鼓励海内外川渝籍侨胞回馈桑梓,奉献爱心。以“侨爱工程—绿色宜居乡村行动”等为平台,适时适度组织联盟商协会或企业通过侨捐资金、侨商投资和引进农业高新科技、专业人才等方式,扶危济困、扶贫助学,为四川和重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夯基献力。

真诚服务联盟成员。继续建设“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和“海外惠侨熊猫书屋”等海外惠侨工程,开展“寻根中华·天府华教云课堂”活动,传承中华文化,惠及广大川渝侨胞;建设网络服务平台,为联盟成员企业和个人资政建言、发布合作信息、反映困难诉求提供便利,并发挥协调沟通作用,积极反馈解决。

加强联盟发展建设。举办川渝侨资企业高管研修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侨资企业负责人、高管授课,助力企业、商协会更好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发展;举办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2022年会,研究讨论合作联盟重大事项,积极吸收新成员加入,对长期不参与联盟活动的成员实行评定退出机制,确保合作联盟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会议还审议了《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工作机制》,明确了其主要任务。围绕“凝聚侨心、汇集侨力,互补互助、共享共赢,回馈桑梓、服务大局”的工作机制基本原则,结合川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侨情,提出了开展引智引资、教育培训、人文交流、参与公益事业、建言献策、举办专题会议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据悉,为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作用,根据《川渝省市侨务部门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在川渝侨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该联盟于2020年9月20日成立,共有来自5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川渝籍侨团、在川在渝涉侨商协会加入合作联盟,是川渝侨界深化共识、聚力发展的最大一次力量融合。

来源 中华网四川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片头图 九寨沟 陈雪霏拍摄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会见荷兰首相吕特,期待北京冬奥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报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长王毅于2021年10月3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会见荷兰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

王毅外长首先转达中国领导人对吕特首相的亲切问候。王毅外长说,明年是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1972—2022),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方高度重视中荷关系,将荷兰作为中欧合作“门户”,愿同荷方一道,总结经验,规划未来,推动中荷关系实现更大发展,为两国和两国人民造福,也为中欧关系注入动力。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推动高水平相互开放,深化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国和世界经济复苏。希望荷方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地处欧洲华人最早登陆兼且拥有久居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Rotterdam),公称“欧洲门户””,“欧洲桅杆”,“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西端,今年为华人抵达荷兰110周年(1911—2021)。

记忆犹新: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于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习主席说“荷兰是欧洲的门户,我选择从荷兰推开欧洲的大门”,开启欧洲之旅。

吕特首相请王毅外长转达对中国领导人的良好祝愿。吕特首相表示,荷方高度重视两国建交50周年为荷中关系发展带来的机遇,愿同中方共同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荷中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前景广阔,荷方愿加强双方各层级交往,吕特首相表示,荷方对来近的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希望了解筹备情况并积极参与。王毅外长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筹备情况,强调中国有信心为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王毅外长表示,冬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将吸引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有力促进全球体育事业的普及发展。中方愿同荷方加强冰雪运动合作,为两国关系增添新内涵,预祝荷兰运动员在北京取得好成绩。欢迎中国扩大对荷投资。

双方表示将共同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双方还就气候变化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王毅外长介绍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有力举措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吕特首相高度评价中方宣布不在海外新建煤电项目,表示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10月3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继续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重点阐述对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第一,采取全面均衡的政策举措。必须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主要经济体应该就此加强合作。第二,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要坚持联合国主渠道地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石,以国际法为基础,以有效行动为导向,强化自身行动,提升合作水平。第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力度。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率先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发达国家也要切实履行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本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丁薛祥、刘鹤、杨洁篪等参加。王毅外长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在意大利首都现场与会。

(综合报道)

习近平的G20“中国方案”,全球瞩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编辑陈雪霏 查正富):

  【学习进行时】10月30日和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在30日的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方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卫生合作的鲜明立场,围绕全球抗疫、经济复苏等提出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疫后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指明方向。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10月30日和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

  在30日的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方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卫生合作的鲜明立场,提出“团结行动 共创未来”的中国方案,全球瞩目。

  携手抗疫——构筑全球疫苗防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之下,战疫成为此次G20峰会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

  讲话中,习近平提出的第一点建议就是“团结合作,携手抗疫”。

  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同各国领导人通话,还是出席多边外交活动,抗击疫情都是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的重大关切,团结合作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

  此次峰会,习近平重申,面对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他强调,二十国集团包含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在凝聚共识、动员资源、推动合作上发挥引领作用。

  面对病毒污名化、溯源政治化的沉渣泛起,习近平强调,国际社会应该齐心协力,以科学态度应对并战胜疫情。

  面对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的困境,习近平提出全球疫苗合作行动的6点倡议:

  加强疫苗科研合作,支持疫苗企业同发展中国家联合研发生产;

  坚持公平公正,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力度,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2年全球接种目标;

  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就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早日作出决定,鼓励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加强跨境贸易合作,保障疫苗及原辅料贸易畅通;

  公平对待各种疫苗,以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紧急使用清单为依据推进疫苗互认;

  为全球疫苗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提供金融支持。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习近平就提出新冠疫苗应该成为全球公共产品。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中方将继续积极支持并参与疫苗国际合作,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

  此次G20峰会,习近平再次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携手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构筑全球疫苗防线作出积极贡献。

  5点建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包含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世界迫切需要二十国集团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二十国集团要负起应有责任,为了人类未来、人民福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提出5点建议:

  第一,团结合作,携手抗疫。

  第二,加强协调,促进复苏。

  第三,普惠包容,共同发展。

  第四,创新驱动,挖掘动力。

  第五,和谐共生,绿色永续。

  5点建议,信号非常明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普惠包容原则。

  针对疫情给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多重危机,习近平指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基于对时代大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倡导二十国集团合力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呼吁各国携手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峰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强调,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10月31日,习近平继续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时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昭示,各国命运相连、利益相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行而不辍——为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

  “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2016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此次峰会上,他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不懈努力。

  习近平引用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强调了“行”的重要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在人类面临种种挑战的危急关头,在世界发展的关键路口,中国勇于担当、说到做到:

  目前,中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6亿剂疫苗,今年全年将对外提供超过20亿剂。中国正同16个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初步形成7亿剂的年产能。

  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过去10年淘汰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第一批装机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过去15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大幅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方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支撑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

  点点滴滴、件件桩桩,中国把责任扛在肩上,用行动落实承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此次峰会,习近平强调,中国发展将为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他指出,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外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让我们团结起来,早日驱散疫情阴霾,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峰会上,习近平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建更加美好未来的决心与诚意。

G20罗马峰会为破解全球困局开方抓药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记者(周啸天 陈占杰 叶心可)报道: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于10月3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落下帷幕。会后各方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为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复苏等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出谋划策,开方抓药。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变化等问题延宕难解。作为包含主要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重要多边平台,G20就这些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将有助于未来开展全球性行动。

  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

  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全球防控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免疫鸿沟不断拉大,新冠疫苗存在部分国家限制出口和超量囤积问题。目前全球累计报告接种超过68亿剂次新冠疫苗,完全接种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低收入国家获得的疫苗总量不到全球疫苗总量的0.5%。

  G20汇集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和疫苗生产国。宣言指出新冠疫苗是抗击新冠疫情最重要工具之一,重申新冠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G20成员将加大努力,确保及时、公平、普遍获取安全、可负担、高质量、有效的疫苗、治疗和诊断工具,特别关注中低收入国家需求。

  为推动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接种战略建议的全球接种目标,即到2021年年底所有国家至少40%的人口接种、到2022年年中将接种人口比例提升至70%,G20将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疫苗、关键医疗产品和原料供应,解决相关供应和融资限制。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教授马尔科·马西亚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疫苗短缺已经在当地造成“灾难”。在世界范围内公平分配疫苗是关键,他期待G20实现承诺,带来积极的行动结果。

  积极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受疫情影响,当前全球经济恢复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各经济体之间和经济体内部复苏差异依然很大,给经济增长前景带来风险。

  宣言表示,G20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施的新一轮特别提款权普遍增发,这为全球提供了6500亿美元等值的额外储备;欢迎G20缓债倡议所取得的进展。初步估计表明,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该倡议下至少总计127亿美元的债务暂缓偿付,50个国家从中获益。

  宣言重申继续支持非洲国家,特别是通过G20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及其他相关倡议。宣言表示,G20将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改革进程,在2023年12月15日前完成第16轮份额总检查。

  分析人士指出,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就全球经济复苏提出多项积极举措,既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公平稳定、可持续方向发展,又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进程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

  落实承诺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宣言,G20仍然承诺《巴黎协定》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其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同时呼吁所有国家做出重大且有效率的行动和承诺。

  分析人士指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当前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发达国家应在减排问题上做出表率,尽快把公开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落实气候融资承诺,并在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G20轮值主席国意大利总理德拉吉敦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他说,多边主义是应对当下全球挑战的最好方式,无论是疫情、气候变化,还是公平税收,单打独斗都不是办法,“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克服分歧”。

  马西亚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本次G20峰会的一个重点,会议就这一议题达成的共识将积极推动全球行动。每个国家都要做出不同程度的让步,更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实现气候协定的目标。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