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知名社会学家李来来博士今天发来一个好消息。由中国著名环境与发展专家和前政府官员曲格平,瑞典环境专家和前政府官员曼斯.朗诺思和李来来博士合著的《洋流仍在呵护》今天已经出版发行。
“1972 年 6 月 5 日–16 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召开的第一次关于环境问题的专门会议,也常被称为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当时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八大公害事件”出现后,世界人民反对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次会议是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环境保护走向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曲格平老先生在书的前言这样写到。
曲格平老先生已经年过九旬。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中国派代表团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席联合国首届环境与发展大会,他是中方代表团成员之一,从此开启了他的环保生涯。后来,他两次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瑞典,亲眼看到了瑞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发展,立志要写一本书来介绍一下瑞典的经验,看是否中国可以借鉴。
到八十年代,曲格平提议组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其中外方副主席是来自瑞典的曼斯.朗诺思先生。当他70多岁的时候来到北京看望曲老的时候,当时,正好是李来来博士陪同,于是,三人决定写一本书,介绍一下瑞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由李来来博士收集资料,编写,二老负责指导和校对。李来来曾任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及亚洲中心主任,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
“因工作和共同的环保愿望,我们结为了好友。他俩了解了我这件纠结的心事,就主动出手相助。在讨论中,我们都认为需要一些瑞典的真实案例向读者介绍这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我们选定了案例类型。根据曼斯提供的线索,我们一起确 定了收集资料的提纲。2019 年 10 月,在瑞典环境署、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和斯德 哥尔摩环境研究院的帮助和安排下,来来去了瑞典,和曼斯一起收集资料做实 地调研。他们访谈了来自瑞典各界的当事人和专家。回国后,来来执笔、曼斯矫正和补充、我做修改,很快成就了书稿。所以这本书由我们三人合著。” 曲格平在书的前言里这样写到。
“2019年三月,我决定辞掉工作,兑现自己的承诺。用了近六个月,我完成了班 上的交接,获得了彻底的自由。随后的一个月,我埋头阅读曲老的文稿和著作、 整理我们几次讨论的笔记、翻阅之前收集的与瑞典相关的文献资料。“ 李来来在书的后记里这样写到。
曲老在自己多年前的文稿中这样说:“绿色变革之路的核心体现在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上…”他反复强调“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非展开国际合作不可”,以及“保护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等等。读到这些观点,一系列问题油然而生。绿色变革和文化价值的关系是什么?绿色变革在瑞典发生了吗? 表现在哪些方面?瑞典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文化价值?为什么保护环 境须国际合作不可?我的任务是要找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摸清来龙去脉, 回答这些问题。
李来来博士果然幸运地在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亲自回到瑞典进行采访。“在瑞典,白天满满的访谈日程给我机会结识了曾活跃在各行各业与环保沾边或不沾边的人物,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每晚用录音和笔记捕捉所有否则会丢失的细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敬畏自然,深知上苍对他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宠爱不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特权,稍有不慎便会失去,所以他们对环境十分敏感和珍视。
该书上篇以初遇为开头,我想她是写了曲格平老先生初到瑞典的感受,以及她自己到瑞典的感受吧。详情必须是要读者认真去阅读与理解。
下篇以解惑为主要内容。它是这样开头的:
下篇:解惑
二零一九年的十月,北京正值秋高气爽,瑞典已踏入初冬。从地图上可以 清晰地看到这个贯穿南北的狭长国家,其北角伸入了北极圈内。就算位于南端的马尔默市也坐落在北纬 55 度之上,高于我国黑龙江的漠河(北纬 52 度)。若非大西洋暖流的呵护给这片土地带来季节性的温和,这里恐怕并不大适于人类生存。如今大西洋年复一年的循规蹈矩已经在发生变化,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察 觉到了由此而来的危机征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故事的引线。
最后,笔者想说,这是一本值得认真研究的书,尤其是中国政府各部门各地区的领导,每一位领导都应该认真地阅读这本教科书般的但又很有趣的书,因为它介绍了瑞典的做法,对中国几乎是可以对号入座似的借鉴。环境法的今昔,净化城市空气,斯城大试验,变革与回归–政治家的思考,科学家的警告,政治家的响应,气候与经济两得,温和的激进,税改和税中和等章节几乎正好对我们今天的目标实现有借鉴作用。中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排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对我们在制定政策方面提供很好的借鉴。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一定照抄照搬,但是,瑞典的经验是绝对有借鉴和重要的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