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中国式民主的践行者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晨曦

3月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举行。今年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下一届将是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出来的。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报告,预算报告,高检,高法的工作执行报告都是在这个大会上审议通过的。一旦通过就成为各级部门依照执行的法律和大政方针。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到现在总共召开了13届。其中1964年到1975年只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大。

从1978年开始,每五年换届一次,也是每五年制定一次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中国先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然后,制定了国民经机翻两番的目标,实现温饱的目标,建设小康的目标等一些列大的目标。

然后,制定中长期计划。然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下面再制定每一年的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就这样,中国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一心一意搞建设,从农村联产承包,改革开放,改变农村的温饱问题,然后进行城市改革。工业改革,引入了优胜劣汰的制度砸碎了铁饭碗。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立即提升起来。

房地产私有化,汽车私有化,让百姓有购买房车的梦想和实践,加入世贸组织,促进商品出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人有房住,很多人都有车开。

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党中央及时调整战略,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打好蓝天保卫战。经过五年到十年的努力,环境问题已经出现拐点。北京的蓝天已经重现。街道整齐,到处是花园,到处有绿草。这两年,风调雨顺,北方长期缺水的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可能南方有些地方雨水过多。但是在北方,这样的雨水正好补充了地下水的干涸。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林等诸多措施最终证明都是对的。中国的沙漠在减少,绿洲在增多。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改变了小气候,让沙漠变绿洲,让沙漠也成为旅游景点儿,不是空话,不是口号,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和实践。人如果执行正确的政策是可以改变气候的。

中国因为坚定地执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实践着节能减排。同时,各个城市都重点突出了绿水青山,也涌现了绿水青山。

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给乡镇农村都带来了实惠。

现在,中国开启了新的一百年的新征程。要进一步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这个稳步前进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5.5%,跟过去两位数增长时期相比,似乎增长速度下降了,但是,大家要知道,中国已经是一个超过万亿的经济体。在这样大的体量下,5.5%的增长率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

中国应该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是世界和平的奠基石。至少在亚太地区,因为有中国的和平稳定,亚太地区就和平稳定。如果中国不稳定,不和平,整个亚太地区就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压舱石。

中国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

中国是世界发展的引擎,发动机,火车头。中国从2000年开始,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但是,到2013年左右,发现这样不可持续,污染太严重,于是,调低增长目标,但是,致力于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目前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质量逐渐好转。偶尔还会有雾霾,但是,拐点已经到了,会越来越好。

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了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市场增加了中国制造。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中国也成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让人们买得起的国家。带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中国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到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拐点。环境开始好转。绿水青山到处都有,环境优美,蓝天白云。让人感觉好像没有污染的历史。事实上,他们是先经历了这些。

中国的转折点应该是在2012年,2013年的时候,那时候,雾霾最严重。随即中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结合高检高法,对污染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关停并转。用法律手段,也让那些污染者法庭上见。

这样,到现在大约10年时间,中国的环境和生态已经出现了拐点。记者去四川,河北,新疆等地,看到的都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发展规划,一切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最让笔者惊叹的就是北京密云水库的水,从过去的干涸,到现在又恢复了往日的浩瀚无垠。中国人真是创造了奇迹。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是根据客观现实提出的高瞻远瞩的思想。设想人类在过去30年中多少次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发生战争冲突,造成无数人的生灵涂炭。这些战争冲入发生的原因大多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资金,缺乏人力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很多地方的道路桥梁还都是很多年前的老路,或者是泥泞的道路。中国人说要想富,先修路。如果基础设施好了,人们可以流动起来,商品可以流动起来,市场经济必然会繁荣起来。鉴于此类经验,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并不是说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国的影响力,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根据客观条件,根据中国能提供的建设能力等现实希望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

一些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不理解,或者是假装不理解,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拒绝和打压的态度。其实,如果这个倡议能够顺利实施,或许俄乌冲突可以避免。如果人们专注于经济建设,让各国的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手里钱多了,谁还愿意打仗呢?

在中东,中亚,很多地方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很多地方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北欧,其实瑞典,挪威和丹麦加芬兰,如果能一起合作投资建设高铁,等高铁建完以后,经济增长将会加倍。商业活动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缩短交通距离而更加频繁。

中国因为有14亿人口,2022年光就业就需要提供1100万个。11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中国的稳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稳定。

2021年新冠疫情持续到了第二年。中国从2020年的四个多月局部地区的严重感染,到最后清零,采取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全国上下一致采取隔离的办法,戴口罩,都戴口罩。都及时检查,随时跟踪。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扑灭。中国制定了这样的政策,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中国真的实现了动态清零。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发现传染源,然后,发现相关蜜接者,然后,隔离,切断传染源。这个做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很科学,很有效。

它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人们的更大的恐慌。在中国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感受不到新冠的存在。因为他们预防的严格。个别感染了,赶紧到医院隔离。总有人管制这个事情,因此。整体上没有感染。人们没有时刻担心自己感染的问题。这样,工厂照样开工。生产照样进行。保证了对世界的供应链的需求。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

在西方受到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中国保持了一方净土。这是在重大的人力和财力支出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情况下实现的。试想,如果中国也想西方这样泛滥,中国的感染和死亡人数也是不堪设想啊。

只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和人民能够自律,遵循科学防疫和科学救治的方法,实现了动态清零的创举。

有人总是批评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这是不对的。中国是自律加集中下的自由和民主。不是盲目地散漫的自由和民主。中国的做法就控制住了疫情。从而减少人们的恐惧和生病的机会。

而西方的自由和民主有点儿过了。明知道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新冠,就是不让戴。即使戴了,也都是三心二意的戴。因为这种三心二意,就导致病毒的传染肆无忌惮,防不胜防了。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次,到两次甚至三次的这种折磨。坚强的活下来了。不坚强的,就走了。当然,我们留下了自由和民主。

或许东西方还是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我理解的中国式民主就是民主讨论,但是决策时还是需要集中。人们可以在一种集体的氛围中感觉互相可以照应。而西方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事实上也不是这样。因为它有严格的法律和媒体的监督。当然,媒体有时候也很偏激。

中国式民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也正在一步步向更加民主的方向迈进。任何一种制度也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在不断完善。任何法律也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法律不断出台。

在中国确实,还需要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约束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自然就会更容易得多。

总之,14亿的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行为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气候变化,人类命运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尤其是最近成功举办了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正在进行冬残奥会。预祝冬残奥会和两会都圆满成功!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晨做地方组织法和港澳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说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 据新华社文字直播,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人大委员长栗战书和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会。大会由栗战书主持,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1人。今天的会议,出席2790人,缺席161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栗战书宣布会议开幕。

李克强总理做完报告以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做了有关法律的说明:

王晨: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因时间关系,这个文件和下面几个文件作简要说明,审议时请以印发的会议文件全文为准。

一、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王晨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宪法关于地方政权建设规定的立法实施,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2021年10月,党中央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必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对地方组织法作出修改完善。

(一)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修改地方组织法,明确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地方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修改地方组织法,明确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三)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修改地方组织法,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全面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相关责任,明确法治政府的原则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就。

(四)修改地方组织法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修改地方组织法,全面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和工作,使其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修改地方组织法,深入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夯实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机关更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组织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

修改地方组织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修改后的宪法有关规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地方政权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制度,更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修改工作遵循的原则: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地方政权机关活动和建设的最高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地方政权机关活动和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充分反映地方政权机关工作、建设和基层治理新成果新经验,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反映渠道,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充分反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有关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新变化,总结地方实践中的好做法,更好发挥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四是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和规定,保持地方政权机关组织、职权和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作修改。五是注意处理好相关法律间的关系,做好法律衔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组织法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2021年10月、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三十二次会议先后对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决定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三、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的主要内容[ 2022-03-05 10:17 ]

王晨

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共48条,主要修改内容有:一是充实“总则”一章内容,明确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明确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在国家法治统一中的职责。二是完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职权等相关规定。适当增加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完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的设置,充实、细化常委会主任会议和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健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制度;修改地方国家机构正职领导人员选举有关内容;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三是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职权等相关规定。专设一节,明确地方政府建设的原则要求;完善地方政府职权和工作方面的有关规定;明确地方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和要求;明确地方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优化协同高效以及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请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增加规定街道办事处的职责,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居民列席有关会议的制度。四是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增加相关内容。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明确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提名和选举任免、辞职等程序,对监察委员会主任的罢免制度和对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质询制度;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监察机关的职务。五是明确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增加规定: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协同立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共同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六是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并完善相关规定。

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决定草案的说明。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应于2023年1月选出。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需对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作出安排。在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拟订了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并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会议决定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现就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代表名额

[ 2022-03-05 10:20 ]

王晨

考虑到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需要在把握统筹平衡、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为此,决定草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人口数计算的名额数,按约每70万人分配1名;地区基本名额数为8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的其他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规定另行分配。

二,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及少数民族、归侨应选代表名额

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应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与十三届相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代表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代表12名,台湾省暂时选举代表13名,依法应选的其余名额予以保留。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选代表名额。根据修改后的解放军选举办法的规定,适应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需要,武警部队列为军队选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选举,有必要适当增加其代表名额,决定草案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78名。

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占代表总名额的比例,归侨代表名额,与十三届相同。

三、关于代表的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代表结构,保证全国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决定草案规定:“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农民工代表人数要比上届有所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要继续从严掌握。连任的代表应占一定比例。”“妇女代表的比例原则上要高于上届。”

此外,规定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于2023年1月选出。

决定草案经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本决定对代表名额进行具体分配。

决定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

按照选举法的规定,香港、澳门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另行规定。为此,在本届全国人大任期届满前,需制定香港、澳门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根据工作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港澳基本法委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两个选举办法草案,并征询了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

现将草案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制定选举办法的指导原则

制定两个选举办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确保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都是坚定的爱国爱港人士、爱国爱澳人士。

二、关于选举会议的构成

前五届香港、澳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都采取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会议的形式提名并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做法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建议仍沿用成立选举会议的办法。

2021年3月,全国人大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据此修订了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重构了香港选举委员会。以选举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组成选举会议,可以充分体现“爱国者治港”,不超过1500人的规模也比较适当,结构更加优化。因此,草案规定:香港的选举会议由选举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组成。

九届以来,澳门的选举会议的构成都采取在上一届选举会议成员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全国政协委员、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和立法会议员,这一做法符合澳门实际,建议保持不变。

三、关于候选人的提名人数

为了维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严肃性,避免提名的代表候选人过于分散,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草案将香港、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人数确定为15人。

四、关于参选人的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得有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草案规定:任何人因危害国家安全被法院判决有罪的,即丧失参选资格。同时,在相关条款分别作出规定,因危害国家安全被法院判决有罪的,由选举会议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决定,不将其列入候选人名单、从候选人名单中除名、确定代表当选无效或者确定终止其代表资格。

此外,草案还对选举的组织和程序,代表的辞职、监督机制和补选等作出规定。

两个选举办法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各位代表:今天全体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根据惯例,在接下来的10天左右时间里,两会代表将对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栗战书委员长提出的多项报告进行深入充分的讨论,行使代表们的立法权力,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在这个大会上修改,然后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报告,预算报告,还有高法高检的报告等,全部讨论通过以后,形成当年的各个部门依照执行的法律法规。

中国的民主制度就是这样实施的。每五年举行一届选举,每一年举行一次会议,全国将近3000名代表,共同审议和批准政府的各项执行计划,同时,总结上一年的成绩和不足,制定本年度的执行计划。年复一年,始终如一。

中国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稳健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过去70多年,尤其是过去40多年,人民的经济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方面也有巨大进步。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除了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30多年出现极端偏颇,近年来已经纠正,总体上看,道路是正确的,大政方针都是经得住时代和现实的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中国政府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这样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 据新华社直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人大委员长栗战书和政协主席汪洋等领导人出席开幕会。栗战书主持会议。

(星期六)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现场直播,新华网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他首先宣布会议开幕。全体代表起立,奏国歌!

栗战书说,今天的会议有七项议程,第一项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宏观政策延续疫情发生以来行之有效的支持路径和做法。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信贷投放,继续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新举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新的支持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把更多常见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严格药品疫苗监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我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勇创佳绩。经过精心筹备,我们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也一定能办好刚刚开幕的冬残奥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化解信访积案。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去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各方面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针对性。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出优化不动产登记、车辆检测等便民举措。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抓紧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积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成本、提效率。

积极利用外资。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优化外资促进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

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要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多赢。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抓好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信访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严格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政府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愧于人民公仆称号。

应对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健全激励和保护机制,支持广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携手共创新的辉煌。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国防和军队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扣牢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深化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快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军队现代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军队高质量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让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港澳台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外交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李克强总理讲话之后,进行第二项议程: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审查国务院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已经印发,请审查。

栗战书说,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审查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审查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已经印发,请审查。

现在进行第四项至第七项议程,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

下面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同志作说明。

图文来源新华社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乌外长库列巴通话支持一切有利于政治解决的建设性努力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央视报道,

3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电话。

库列巴介绍了乌俄首轮谈判情况,表示结束战事是乌方的最优先任务,乌方对谈判解决乌克兰问题持开放态度,怀着积极诚意对待乌俄谈判。尽管当前谈判进展并不顺利,乌方仍保持冷静,愿继续推进谈判。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乌方愿同中方加强沟通,期待中方为实现停火开展斡旋。

王毅表示,乌克兰局势急剧变化,中方对乌俄爆发冲突感到痛惜,对平民受到伤害极为关注。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公开、透明和一贯的。我们始终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当前危机,中方呼吁乌俄通过谈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支持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政治解决的建设性努力。

王毅强调,中方始终认为,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以扩张军事集团来实现。针对战事不断扩大,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缓解现地局势,避免冲突升级甚至失控,尤其是防止对平民的伤害和出现人道主义危机,还应确保人道主义援助安全及时准入。

王毅重点就确保中国在乌公民安全表明立场,督促乌方承担相应国际责任。王毅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乌中国公民安全状况,每时每刻牵挂着他们的安危。在乌中国公民都是中乌友好的使者,都是乌克兰人民的朋友。中方撤离在乌留学人员及侨民的进程正在推进,感谢乌方的支持配合和乌社会各界的友好帮助。中方赞赏乌方开设外国侨民撤离专列,这符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希望乌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乌中国公民安全,并继续为中国公民撤离提供保障和便利。

库列巴表示,确保外国公民安全是乌方重要职责。乌方高度重视中方关切,正在协助中国留学生等顺利撤离。乌方将继续本着负责任态度,做好外国公民安全撤离的相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