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这样

2022年3月11日 斯德哥尔摩 晨曦

我不想这样活着

整天被某些惊世骇俗的新闻牵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每天提心吊胆

我不想这样活着

每天有那么多谎言

我只想看到明媚的阳光,

我只想看到蓝天白云

我只想静静地活着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

彷佛大兵压境

我的身心被压垮

我出去打球,走步

我不想关注这些令人沮丧的消息

我不想站队

对,我是个胆小鬼

两年来,我的心都已经被压碎

我好担心

我好害怕

泪水终于流了出来

我感觉好累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邪恶

这种邪恶就是老大欺负老二

老二打不了老大,就改成打老三

另一个老二看着不服气就支持老三

老大也支持老三

然后,让老三受气

但是在老大和另一个老二的帮助下

老三宁死不屈,甘心用血肉之躯对付飞机和坦克

于是悲剧发生了

悲剧发生了,很多人的生命不复存在

很多人的家园不复存在

他们被迫逃离家园

一团糟

只有老大在数钱。

只有老大乐于看到这些

但是,不争气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们

你们就像傻瓜蛋一样肆意被人敲打

有时没人敲打,你们自己也要互相厮杀

到头来怨谁呢?

到头来,只能怨你自己。

只因为你不懂得独立自主

只因为你不懂得自力更生

只因为你不懂得一切都要靠自己

因为你抱别人的大腿

最后,苦果只能是你自己吞下

中国一定要忍住。

没有必要动武。

因为台湾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中以后

有可能培养出疯子狂人来

有可能麻木不仁是非不分

现在欧洲人就是这样

他们尽管是受害者,

但是,他们并不觉得

他们尽管是失败者

但是他们并不觉得

因为很多人已经麻木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

那就是不会跟狂人作战

因为他们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

只有老三不知道深浅

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多年以后,他们肯定会后悔的

就像普京代表的俄罗斯现在终于后悔了一样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

和平,永远坚持和平

才是真正的人类

我不想让这些事占据我的大脑神经

我感觉好像要崩溃了

尤其是当我听到台湾人说话的那种强调

真的好烦好烦啊!

我还是把自己关闭吧

我不要再听

到底谁在撒谎

让历史去评判吧

我不想听

我只想着中华民族

要用自己的睿智

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想要的是阳光,沙滩和海浪

这本来是台湾的小国寡民的美好画面

但是现在的台湾已经被培养成了国际评论家

每个人都在电视上评来评区,就靠这些就靠这张嘴就可以吃八方了

真的是很奇怪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看谁的声音高,声音大就可以成为网红

就可以获得支持

时代真的变了

14亿人的追求——从两会看“中国梦”新征程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记者 李云路 王文 李志晖 许晓青报道:

  今年的中国两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和使命。透过两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14亿中国人最深沉的追求,变得愈加清晰与光明。

  正值春耕,三月的江淮大地,“新农人”在2100亩绿色生态园用无人机作业,数字赋能现代农业生产。

  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乘组筹备着下一次“天宫课堂”。

  在中国最高民主政治殿堂——人民大会堂,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让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

  这是春日里中国人繁忙的景象,也是专心致志谋发展、矢志复兴向未来的中国新时代常态。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人民需求: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今天直入云霄的钢梯,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全国政协委员益西达瓦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两张“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照片。

  “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习近平仔细端详着照片问。益西达瓦回答,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

  这是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的一幕。

  这一情景也被曾经住在“悬崖村”的某色达体看到。两年前,顺着钢梯,他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悬崖村”搬到65公里外的安置小区。除了偶尔怀念山上的鸟鸣,已经习惯了城里生活的某色达体说:“有淋浴房、电磁炉和WiFi,不用每天爬梯子,人都长胖了。”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人民是实现复兴的原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次出席全国两会,“人民”在习近平两会讲话“词云图”上最为醒目。

  “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想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习近平说。

  十年间,习近平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脱贫攻坚、教育公平、疫情防控、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粮食安全……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逾114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粮食产量“十八连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开出的“民生礼包”分量十足。

  两会上,从“全国统一使用同一健康码”“全面实行商品房现房销售”,到“提高工薪阶层税收起征点”“优先减免农村60岁以上人群医保缴费”……代表委员们将前期调研收获的问题带到会上充分讨论。

  已经制度化、常态化的“代表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让两会更接地气。日益活跃的网络社交平台,让民众的呼声与诉求得到越来越直接的表达和关注。

  习近平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事项、公众利益进行广泛交流讨论,彰显了国家政治决策的严肃、严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外媒形象地比喻为以“中国式民主”助力破解“中国式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人间正道

  “个大皮薄味甜,销售多个国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非常得意他们村用大数据培育的一款番茄。

  作为浙江第一个5G智慧出行未来乡村示范点,五四村的“数字乡村一张图”提高了村务管理效率,打通了产供销通路。去年村集体经济营收733万元,人均年收入5.5万元。

  在中国农村,孙国文被称作致富“带头人”——带领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浙江是中国首个正在建设中的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横港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让14亿人——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一个不能掉队”地迈向现代化,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在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将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更广泛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推行共同富裕将加强而不是削弱中国。”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马凯硕说。

  在发展中求创新,以创新谋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突出特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梳理习近平十年两会关键词,“发展”“创新”“改革”“高质量”“生态”位居前列,它们也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常青”词。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几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和世界情怀的现代化。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还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过程堪称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复兴的征途从来就不平坦。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稳定发展。

  两会进一步传递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国作出的“双碳”承诺显示了减碳雄心,但也绝不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宏观经济则保障经济增速稳、就业稳和市场主体稳;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政策信号,全国人大代表、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旭信心倍增,“经济下行、疫情散发压力下,这无疑给我们打了强心针,也为企业升级提供了机会。”

  郝旭的工厂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一开年就很忙。现代化加工车间内,土豆经过多个环节变成薯片、薯条等产品,销往海内外。

  “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共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成为中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标。

  中共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战略安排,完整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民族复兴之路清晰明确。

  为世界谋和平的伟大复兴

  两会期间,寓意“光明、勇敢、平等”的冬残奥会火炬微火虽微,却映照世界。北京冬奥汇聚起的团结合作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延宕反复的背景下,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国推动世界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后,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将拉动亚太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

  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个。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未来,开放的中国还将继续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

  多国人士表示,两会释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意,为全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中华文明崇尚“以和为贵”,致力“协和万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来没有侵略的基因。中国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中国走和平复兴道路给予世界的答案。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约90年前,上海《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主题征集了140余位社会各界人士对“未来中国”的憧憬。当时的文人章克标在征文中说,中国的未来,我简直不敢有所梦想。

  彼时的中国,国土沦丧、工农商业一片萧条。今日之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精辟总结了新时代奋斗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这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为中国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4亿人奋力迈向复兴的画卷徐徐打开。两会上热议的话题,正成为新征程中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昭示着中国与世界更加光明的未来。(参与采写记者:孙亮全、许舜达、吴光于、邵琨)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新华社报道,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新华网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2022-03-11 08:00 ]

张业遂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刚刚举行了闭幕会议,现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李克强总理同大家见面,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有请李总理。[ 2022-03-11 10:17 ]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感谢记者朋友们在中国两会期间为报道所作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继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记者会。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2022-03-11 10:19 ]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现在开始提问。[ 2022-03-11 10:20 ]

美联社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进行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是否意味着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呢?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呢?另外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中国是否担心与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2022-03-11 10:23 ]

李克强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6%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2022-03-11 10:34 ]

李克强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2022-03-11 10:35 ]

李克强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谢谢。[ 2022-03-11 10:46 ]

路透社记者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2022-03-11 10:47 ]

李克强

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2-03-11 10:48 ]

李克强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2022-03-11 10:50 ]

李克强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22-03-11 10:52 ]

李克强

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谢谢。

CNBC记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关研究显示,降费对于小企业的帮助是最大的,减税次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具体数据?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有所减少,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还有就是涉及消费方面,政府会考虑采取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政策措施吗?[ 2022-03-11 10:53 ]

李克强

结论是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我记得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2022-03-11 10:56 ]

李克强

我在材料上也看到,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也就是说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我们也就是这么大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而且我们这次调整结构了,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 2022-03-11 11:03 ]

李克强

我们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我在政协参加讨论的时候,一位政协委员是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相比减税降费和投资等其他措施,退税来得最快、来得最好。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看来,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一定要把这项关键性措施落到位。[ 2022-03-11 11:09 ]

李克强

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我们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我们当年减税的钱,这是有账可查的。从2013年我们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所谓受益是他的效益增加了。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2022-03-11 11:13 ]

李克强

刚才你说到地方财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谢谢。[ 2022-03-11 11:16 ]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去年以来,香港特区先后进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今年还要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方面是新的选举制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香港疫情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大家非常关注这场选举。请问总理对此如何评价?谢谢。[ 2022-03-11 11:17 ]

李克强

当前,香港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特区政府依法决定推迟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集中精力抗疫,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的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抗疫。[ 2022-03-11 11:18 ]

李克强

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特区政府换届将严格依照基本法相关规定进行。希望特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好、提升好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谢谢。[ 2022-03-11 11:20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想请问总理一个就业的问题。当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谢谢。[ 2022-03-11 11:21 ]

李克强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记得去年到企业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到了8月份,许多职工向他预支工资,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学费。春节前我到西北农村调研,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一年得8000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在努力打拼,打工、就业不仅关系当前家庭生计,也在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未来。[ 2022-03-11 11:27 ]

李克强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因为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2022-03-11 11:32 ]

李克强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2022-03-11 11:36 ]

李克强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作为政府,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谢谢。[ 2022-03-11 11:40 ]

埃菲社记者

疫情发生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基本是“关闭”,那么中方现在是否考虑将自己目前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变得更加可持续呢?是否有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路线图?谢谢。[ 2022-03-11 11:41 ]

李克强

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传播两年了,病毒一直在变异,一些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应的像疫苗保护、有效药物研发等也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当前还是要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努力为世界回归正常共同创造条件。[ 2022-03-11 11:44 ]

李克强

中国一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国际交往合作,我们会根据疫情的形势变化和病毒的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 2022-03-11 11:44 ]

李克强

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与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公司、企业家对话,他们都希望要保证必要的商务往来。我们已经开通了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对一些关键环节的企业和项目,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逐步使物流、人流有序畅通起来。谢谢。[ 2022-03-11 11:44 ]

新华社记者

总理您好。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谢谢。[ 2022-03-11 11:45 ]

李克强

近十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2022-03-11 11:50 ]

李克强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2022-03-11 11:53 ]

李克强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十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是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那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2022-03-11 11:55 ]

李克强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谢谢。[ 2022-03-11 11:59 ]

彭博社记者

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2022-03-11 11:59 ]

李克强

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2022-03-11 12:01 ]

李克强

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2022-03-11 12:02 ]

李克强

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 2022-03-11 12:04 ]

李克强

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三成。这说明什么?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谢谢。[ 2022-03-11 12:04 ]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我们发现以前有一些经常去的小吃店、小餐馆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了,包括餐饮在内,旅游、零售、客运等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请问总理,在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方面今年我们将拿出哪些举措?谢谢。[ 2022-03-11 12:04 ]

李克强

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2022-03-11 12:10 ]

李克强

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我们已经出台了40多项扶持政策。仅退税这一项,粗算一下,像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就能够享受1800亿元。他们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对那些市场前景好的,金融业也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他们需要阶段性减或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业主在拉住客户。[ 2022-03-11 12:12 ]

李克强

当前,消费需求的确比较疲弱,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大家可以想像,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而且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谢谢。[ 2022-03-11 12:15 ]

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

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岸关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请问大陆方面将如何应对台海局势,维持并且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谢谢。[ 2022-03-11 12:16 ]

李克强

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表述,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2022-03-11 12:18 ]

李克强

两岸同胞说到底是一家人,手足亲情任何时候是割不断的,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对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福祉。谢谢。[ 2022-03-11 12:18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四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您将重点实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稳定社会信心、回应民众的关切。谢谢。[ 2022-03-11 12:19 ]

李克强

本届政府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记得我出任总理时在这里召开第一次记者会,也就是在这个大厅里边,就明确表明,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些年,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创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式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把宏观政策的实施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减除繁苛,维护公正,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就业优先,把握国情实际,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至于你说到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我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刚才回答问题中已经对应对困难挑战作了说明和阐述。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爬坡过坎,实现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应有的坚实基础。谢谢。[ 2022-03-11 12:27 ]

人民日报记者

总理您好。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这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年初,有关方面给我递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数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数来自农民群众。所以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022-03-11 12:34 ]

李克强

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已经有20万亿元了,但并不宽裕。连续10年了,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面向14亿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我们今年还要增加人均30元财政补助的标准。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就是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的大病医保,这样使得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2022-03-11 12:35 ]

李克强

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2022-03-11 12:37 ]

李克强

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其实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是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 2022-03-11 12:38 ]

李克强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谢谢。[ 2022-03-11 12:40 ]

张业遂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2022-03-11 12:41 ]

日本共同社记者

总理您好。中国政府表明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但是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请问中方看法如何?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谢谢。[ 2022-03-11 12:42 ]

李克强

我们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我们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中国太大,你要找个案都能找得到。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现在进口对工业的综合影响度超过70%,我们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而且连续五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当然,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2022-03-11 12:50 ]

李克强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谢谢大家![ 2022-03-11 12:50 ]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感谢大家对大会的关注和报道,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2-03-11 12:50 ]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梅地亚中心分会场

梅地亚中心分会场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0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0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会03月10日

李克强答路透社记者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新华社直播报道,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第二个提问的是路透社记者。第一个提问的是美联社记者。

路透社记者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2022-03-11 10:47 ]

李克强

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2-03-11 10:48 ]

李克强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2022-03-11 10:50 ]

李克强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22-03-11 10:52 ]

李克强

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谢谢。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答记者问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先后接受了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旅游报等媒体采访,就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行业疫情防控、人大代表履职以及弘扬红色文化、江西文旅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先后接受了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旅游报等媒体采访,就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行业疫情防控、人大代表履职以及弘扬红色文化、江西文旅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您对此有何审议意见?

答: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旅游业重大优势,指出了存在的困难,提出了解决措施,明确了工作方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旅游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我对近年文旅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绩感同身受。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国文旅行业从持续火热到一夜入冬、再到逐步复苏。在此过程中,国家以及各地就支持文旅行业复苏出台了许多纾困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各项旅游指标恢复态势明显。2022年春节期间,江西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进入全国前五强,庐山、明月山依托冰雪特色人气火爆,篁岭、丫山、葛仙村、望仙谷等新兴景点游人如织。应该说,整个旅游业的基本盘没有变、旅游业的整体目标没有变、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危机中仍孕育着新机,旅游业前景依然光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旅游业复苏亦是如此。作为广大旅游从业者,要坚定信心,疫情虽然压抑了部分传统旅游需求,但同样也催生了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新的发展动能。要练好内功,坚持以“唯一”“第一”作标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高的旅游精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各项帮扶政策和措施。

问:当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您对做好疫情防控、促进文旅行业复苏有什么意见建议?

答:文旅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比如,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旅行或出差;加强内部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做好室内场所、物品和环境等消毒工作;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落实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游客入园扫码登记、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第二,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文旅行业有序发展。坚持精准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有序复苏,严防“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现象。对于疫情防控,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擅自设卡堵截,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有序流动。如有的省没有疫情,省政府发文鼓励开展省内游,但到了有些市、县里则发文提出只能在本市游、本县游,将省内游变得名存实亡,这是不允许的。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5G、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流调、检测、救治和管理等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反弹疫情,尽力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控制住疫情传播,助力文旅行业有序复苏。

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建议和履职情况?

答:过去的一年,我主要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江西红色文化传播以及江西省森林旅游节、中国森林歌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筹建等工作,在助力江西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申报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推进;赴江西井冈山、九江等地就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宣讲;2021年江西省森林旅游节期间,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全网浏览超过3.5亿人次,中国森林歌会直播观看近1.5亿人次,大批省内外游客受森林旅游节宣传影响,到江西森林旅游景区景点休闲度假;2022年2月20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在南昌正式成立,来自省内主要文旅企业、院校、景区等代表120余人参加,大会推选我为首任会长。为江西鼓与呼,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美丽的江西!这是成立协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去年两会期间,我提出的支持革命旧址对社会免费开放、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将《中国森林歌会》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品牌电视节目;加快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等意见建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积极回复,如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支持,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做好相关预算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支持《中国森林歌会》通过网络播出,鼓励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森林歌会》精彩片段、短视频,扩大节目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林草局提出将持续派员参加并指导该项活动开展,把《中国森林歌会》纳入中国森林旅游节宣传推介计划,继续积极宣传推介《中国森林歌会》。国家教育部提出在财政资金支持、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方式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人才流动和评价方面享受同等政策等。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尽快开挖浙赣粤运河;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促进革命老区振兴;支持江西打造国际一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老旧客运索道改造重建;完善旅游统计工作;加快完善业主委员会建设等7条意见建议,期待继续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问:近几年,您一直不断为江西的旅游鼓与呼,能否分享一下您这些年对江西旅游的思考?

答:江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大致可归纳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70%的山水既不能搞工业,也不能种水稻,只能发展旅游。可以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由江西省情所决定,亦是打通江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要通道。与此同时,江西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有底气、有基础的。江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提出的旅游口号是“江西风景独好”。内容具体表现在:红色的有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绿色的有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古色的有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另还有六个“一”,即:一湖(鄱阳湖)、一村(婺源)、一海(庐山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这些被统称为江西旅游“3461”密码。

问:当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您对做好疫情防控、促进文旅行业复苏有什么意见建议?

答:文旅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比如,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旅行或出差;加强内部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做好室内场所、物品和环境等消毒工作;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落实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游客入园扫码登记、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第二,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文旅行业有序发展。坚持精准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有序复苏,严防“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现象。对于疫情防控,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擅自设卡堵截,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有序流动。如有的省没有疫情,省政府发文鼓励开展省内游,但到了有些市、县里则发文提出只能在本市游、本县游,将省内游变得名存实亡,这是不允许的。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5G、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流调、检测、救治和管理等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反弹疫情,尽力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控制住疫情传播,助力文旅行业有序复苏。

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建议和履职情况?

答:过去的一年,我主要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江西红色文化传播以及江西省森林旅游节、中国森林歌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筹建等工作,在助力江西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申报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推进;赴江西井冈山、九江等地就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宣讲;2021年江西省森林旅游节期间,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全网浏览超过3.5亿人次,中国森林歌会直播观看近1.5亿人次,大批省内外游客受森林旅游节宣传影响,到江西森林旅游景区景点休闲度假;2022年2月20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在南昌正式成立,来自省内主要文旅企业、院校、景区等代表120余人参加,大会推选我为首任会长。为江西鼓与呼,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美丽的江西!这是成立协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去年两会期间,我提出的支持革命旧址对社会免费开放、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将《中国森林歌会》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品牌电视节目;加快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等意见建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积极回复,如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支持,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做好相关预算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支持《中国森林歌会》通过网络播出,鼓励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森林歌会》精彩片段、短视频,扩大节目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林草局提出将持续派员参加并指导该项活动开展,把《中国森林歌会》纳入中国森林旅游节宣传推介计划,继续积极宣传推介《中国森林歌会》。国家教育部提出在财政资金支持、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方式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人才流动和评价方面享受同等政策等。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尽快开挖浙赣粤运河;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促进革命老区振兴;支持江西打造国际一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老旧客运索道改造重建;完善旅游统计工作;加快完善业主委员会建设等7条意见建议,期待继续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问:近几年,您一直不断为江西的旅游鼓与呼,能否分享一下您这些年对江西旅游的思考?

答:江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大致可归纳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70%的山水既不能搞工业,也不能种水稻,只能发展旅游。可以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由江西省情所决定,亦是打通江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要通道。与此同时,江西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有底气、有基础的。江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提出的旅游口号是“江西风景独好”。内容具体表现在:红色的有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绿色的有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古色的有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另还有六个“一”,即:一湖(鄱阳湖)、一村(婺源)、一海(庐山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这些被统称为江西旅游“3461”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立足丰富红色资源、优美生态环境、厚重历史文化的省情,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在加大旅游投入、丰富旅游业态、加强依法治旅、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5A级景区总数从2012年2家发展到现在13家,全国排位由后三位上升至前五位,龙头旅游企业由全国88位进入了前20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今后江西旅游要在继承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实现六大转型,即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由注重硬件建设向突出软件服务转型;由分散开发向旅游集群转型;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康养转型;由门票收入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由粗放型建设向标准化、特色化建设转型。大力推进“旅游+”,即“旅游+网络”“旅游+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美食”,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

问:作为江西旅游的推动者,您觉得目前江西旅游还存在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哪几方面下功夫?

答:近年来,江西旅游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如有的地方认识不足、旅游空白点较多、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旅游不仅仅是富民产业,从长远看,对地方GDP增长、税收贡献等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要以打造新的高品位景区为目标,加快旅游空白点的开发,使之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三要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要求,加快完善各景区的“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六个中心(游客中心、食宿中心、演艺中心、购物中心、观景中心、智慧旅游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源参与旅游发展,在旅游项目投资、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支持和培育大型文旅龙头企业。五要继续办好“金牌讲解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班等人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旅游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使江西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问:能否谈谈您脑海中江西旅游的未来?

答:从江西旅游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最初的景点旅游阶段,即单打独斗,以打造单个或独立景区为主;转化到线路旅游阶段,即连点成线,将多个景区相互串联;提升到集群旅游阶段,即连点成片,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假时间增多以及对休闲康养生活向往日益强烈,江西旅游已经进入了全域旅游新时代,整体呈现了山水旅游扬优成势、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温泉旅游蒸蒸日上、森林旅游异军突起、旅游商品特色鲜明、演艺旅游精彩纷呈等良好态势。全域旅游定义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四处可游、四季能游、四通八达、四海来客”。目前,江西的全域旅游发展有亮点、有特色,但还不充分、不平衡。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不懈推动下,在全省文旅人的共同奋斗下,江西旅游将会越来越好,江西也一定会建成为经济强、百姓富、文旅兴、山川美的锦绣江南。

问: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

答:中国革命的特色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广大乡村孕育了宝贵的红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内容,红色旅游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既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从统筹规划编制、加强资源整合、立足地方特色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将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分别纳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中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努力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问:如何打造高品质红色文化供给体系的?

答:首先,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对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征集、保护和研究,挖掘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供给、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其次,要打造红色文化名片。按照特色鲜明、底蕴厚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原则,提炼适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并充分利用融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出响亮的红色名片,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效应。然后,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访谈、微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家园。最后,要创作红色文化精品。通过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方式用心用力讲好红色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做到有背景、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让人记住一辈子。

问:请您谈谈如何利用互联网为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赋能。

答:当前,随着互联网特别电脑、智能手机等快速融合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教育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世界获取信息。如果只用传统模式传承红色文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互联网+红色文化”既是历史趋势,也是紧迫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掌握和运用好互联网、5G、VR、AR等科学技术,采取抖音、快闪、短视频、网络直播、沉浸式游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另一方面,要主动开辟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坚持用红色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空间文化发展,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问:您认为法治建设对于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有哪些重要的基础作用?

答: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新时代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有着引领、规范、保障和促进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西先后出台了《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在全国来说是唯一或者率先,它们分别对旅游者权益保护、革命文物保护等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规范要求和落实了保障措施。如《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市、县两级要建立旅游购物先行赔付制度,指定旅游专项理赔金管理机构;旅游者在旅游购物场所购买商品后,认为商品不合格或者存在质价不符情形,30日内要求退货,旅游经营者拒绝退货的,由专项理赔金先行赔付等。截至目前,江西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先行赔付制度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个一”(即一个退赔中心管到底、一部实施细则定规矩、一套维权渠道应诉求、一笔专项资金先赔付、一支执法队伍解难题)旅游诚信退赔工作新模式,保护了游客利益,避免了旅游投诉舆情,树立了江西旅游消费的“金口碑”,为全省旅游全面复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将革命文物相关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革命文物工作督查制度,实行督办、约谈;严格法律责任,细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人违法法律责任等。《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将对江西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实现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问:结合《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请您谈谈文化和旅游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答: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都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仅可以营造良好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激发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内生动力,而且可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资源消耗低、辐射范围广、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也可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如革命老区井冈山是全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其直接或间接从事红色旅游产业的人数达5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占GDP的60%以上,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当地人民群众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不吃晚餐更有利于代谢健康的新证据

  毛一雷、杨华瑜团队发表的题为《不肥胖健康志愿者限时进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截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田晓航)何时进食与代谢健康息息相关?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杨华瑜团队比较了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与两种限时进食方式对健康成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发现“晨间进食”可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方面更加有效。

  研究人员介绍,限时进食是指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为8小时)进食,进食期间没有热量限制,其余时间不进食。限时进食可分为晨间进食和午间进食,前者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6点到下午3点之间,即不吃晚餐;午间进食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上午11点到晚上8点之间,即不吃早餐。这两种限时进食方案都已被证明有益于代谢,但既往研究并未就二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充分比较。

  毛一雷、杨华瑜团队首次在非肥胖的健康人群中开展限时进食临床试验。90位健康、自愿参与研究的志愿者被分配至晨间进食组、午间进食组及对照组中。最后,有82名志愿者完成了为期5周的试验。分析结果显示,晨间进食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午间进食更有效。晨间进食改善了空腹血糖、减轻了体重和肥胖、改善了炎症,还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研究发现,两个限时进食组的能量摄入较对照组减少,说明可以通过缩短每日进食时间来限制能量摄入。两个限时进食组之间的能量摄入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这两组之间代谢健康改善的差异不是能量摄入差异所引起的。

  研究还发现,这两种类型的限时进食对血浆脂肪因子的日常节律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节律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提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限时进食对代谢健康的不同作用可能与生物节律有关。

  据悉,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

李克强总理回答美联社记者提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网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3月11日闭幕。随后,李克强总理举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他首先回答的是美联社记者的提问。

美联社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进行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是否意味着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呢?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呢?另外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中国是否担心与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2022-03-11 10:23 ]

李克强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6%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2022-03-11 10:34 ]

李克强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2022-03-11 10:35 ]

李克强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