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的追求——从两会看“中国梦”新征程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记者 李云路 王文 李志晖 许晓青报道:

  今年的中国两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和使命。透过两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14亿中国人最深沉的追求,变得愈加清晰与光明。

  正值春耕,三月的江淮大地,“新农人”在2100亩绿色生态园用无人机作业,数字赋能现代农业生产。

  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乘组筹备着下一次“天宫课堂”。

  在中国最高民主政治殿堂——人民大会堂,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让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

  这是春日里中国人繁忙的景象,也是专心致志谋发展、矢志复兴向未来的中国新时代常态。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人民需求: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今天直入云霄的钢梯,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全国政协委员益西达瓦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两张“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照片。

  “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习近平仔细端详着照片问。益西达瓦回答,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

  这是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的一幕。

  这一情景也被曾经住在“悬崖村”的某色达体看到。两年前,顺着钢梯,他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悬崖村”搬到65公里外的安置小区。除了偶尔怀念山上的鸟鸣,已经习惯了城里生活的某色达体说:“有淋浴房、电磁炉和WiFi,不用每天爬梯子,人都长胖了。”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人民是实现复兴的原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次出席全国两会,“人民”在习近平两会讲话“词云图”上最为醒目。

  “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想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习近平说。

  十年间,习近平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脱贫攻坚、教育公平、疫情防控、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粮食安全……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逾114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粮食产量“十八连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开出的“民生礼包”分量十足。

  两会上,从“全国统一使用同一健康码”“全面实行商品房现房销售”,到“提高工薪阶层税收起征点”“优先减免农村60岁以上人群医保缴费”……代表委员们将前期调研收获的问题带到会上充分讨论。

  已经制度化、常态化的“代表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让两会更接地气。日益活跃的网络社交平台,让民众的呼声与诉求得到越来越直接的表达和关注。

  习近平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事项、公众利益进行广泛交流讨论,彰显了国家政治决策的严肃、严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外媒形象地比喻为以“中国式民主”助力破解“中国式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人间正道

  “个大皮薄味甜,销售多个国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非常得意他们村用大数据培育的一款番茄。

  作为浙江第一个5G智慧出行未来乡村示范点,五四村的“数字乡村一张图”提高了村务管理效率,打通了产供销通路。去年村集体经济营收733万元,人均年收入5.5万元。

  在中国农村,孙国文被称作致富“带头人”——带领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浙江是中国首个正在建设中的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横港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让14亿人——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一个不能掉队”地迈向现代化,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在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将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更广泛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推行共同富裕将加强而不是削弱中国。”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马凯硕说。

  在发展中求创新,以创新谋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突出特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梳理习近平十年两会关键词,“发展”“创新”“改革”“高质量”“生态”位居前列,它们也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常青”词。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几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和世界情怀的现代化。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还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过程堪称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复兴的征途从来就不平坦。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稳定发展。

  两会进一步传递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国作出的“双碳”承诺显示了减碳雄心,但也绝不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宏观经济则保障经济增速稳、就业稳和市场主体稳;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政策信号,全国人大代表、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旭信心倍增,“经济下行、疫情散发压力下,这无疑给我们打了强心针,也为企业升级提供了机会。”

  郝旭的工厂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一开年就很忙。现代化加工车间内,土豆经过多个环节变成薯片、薯条等产品,销往海内外。

  “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共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成为中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标。

  中共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战略安排,完整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民族复兴之路清晰明确。

  为世界谋和平的伟大复兴

  两会期间,寓意“光明、勇敢、平等”的冬残奥会火炬微火虽微,却映照世界。北京冬奥汇聚起的团结合作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延宕反复的背景下,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国推动世界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后,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将拉动亚太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

  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个。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未来,开放的中国还将继续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

  多国人士表示,两会释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意,为全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中华文明崇尚“以和为贵”,致力“协和万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来没有侵略的基因。中国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中国走和平复兴道路给予世界的答案。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约90年前,上海《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主题征集了140余位社会各界人士对“未来中国”的憧憬。当时的文人章克标在征文中说,中国的未来,我简直不敢有所梦想。

  彼时的中国,国土沦丧、工农商业一片萧条。今日之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精辟总结了新时代奋斗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这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为中国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4亿人奋力迈向复兴的画卷徐徐打开。两会上热议的话题,正成为新征程中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昭示着中国与世界更加光明的未来。(参与采写记者:孙亮全、许舜达、吴光于、邵琨)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新华社报道,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新华网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2022-03-11 08:00 ]

张业遂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刚刚举行了闭幕会议,现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李克强总理同大家见面,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有请李总理。[ 2022-03-11 10:17 ]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感谢记者朋友们在中国两会期间为报道所作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继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记者会。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2022-03-11 10:19 ]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现在开始提问。[ 2022-03-11 10:20 ]

美联社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进行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是否意味着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呢?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呢?另外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中国是否担心与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2022-03-11 10:23 ]

李克强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6%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2022-03-11 10:34 ]

李克强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2022-03-11 10:35 ]

李克强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谢谢。[ 2022-03-11 10:46 ]

路透社记者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2022-03-11 10:47 ]

李克强

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2-03-11 10:48 ]

李克强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2022-03-11 10:50 ]

李克强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22-03-11 10:52 ]

李克强

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谢谢。

CNBC记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关研究显示,降费对于小企业的帮助是最大的,减税次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具体数据?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有所减少,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还有就是涉及消费方面,政府会考虑采取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政策措施吗?[ 2022-03-11 10:53 ]

李克强

结论是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我记得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2022-03-11 10:56 ]

李克强

我在材料上也看到,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也就是说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我们也就是这么大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而且我们这次调整结构了,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 2022-03-11 11:03 ]

李克强

我们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我在政协参加讨论的时候,一位政协委员是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相比减税降费和投资等其他措施,退税来得最快、来得最好。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看来,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一定要把这项关键性措施落到位。[ 2022-03-11 11:09 ]

李克强

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我们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我们当年减税的钱,这是有账可查的。从2013年我们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所谓受益是他的效益增加了。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2022-03-11 11:13 ]

李克强

刚才你说到地方财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谢谢。[ 2022-03-11 11:16 ]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去年以来,香港特区先后进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今年还要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方面是新的选举制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香港疫情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大家非常关注这场选举。请问总理对此如何评价?谢谢。[ 2022-03-11 11:17 ]

李克强

当前,香港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特区政府依法决定推迟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集中精力抗疫,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的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抗疫。[ 2022-03-11 11:18 ]

李克强

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特区政府换届将严格依照基本法相关规定进行。希望特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好、提升好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谢谢。[ 2022-03-11 11:20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想请问总理一个就业的问题。当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谢谢。[ 2022-03-11 11:21 ]

李克强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记得去年到企业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到了8月份,许多职工向他预支工资,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学费。春节前我到西北农村调研,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一年得8000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在努力打拼,打工、就业不仅关系当前家庭生计,也在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未来。[ 2022-03-11 11:27 ]

李克强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因为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2022-03-11 11:32 ]

李克强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2022-03-11 11:36 ]

李克强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作为政府,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谢谢。[ 2022-03-11 11:40 ]

埃菲社记者

疫情发生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基本是“关闭”,那么中方现在是否考虑将自己目前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变得更加可持续呢?是否有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路线图?谢谢。[ 2022-03-11 11:41 ]

李克强

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传播两年了,病毒一直在变异,一些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应的像疫苗保护、有效药物研发等也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当前还是要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努力为世界回归正常共同创造条件。[ 2022-03-11 11:44 ]

李克强

中国一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国际交往合作,我们会根据疫情的形势变化和病毒的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 2022-03-11 11:44 ]

李克强

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与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公司、企业家对话,他们都希望要保证必要的商务往来。我们已经开通了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对一些关键环节的企业和项目,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逐步使物流、人流有序畅通起来。谢谢。[ 2022-03-11 11:44 ]

新华社记者

总理您好。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谢谢。[ 2022-03-11 11:45 ]

李克强

近十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2022-03-11 11:50 ]

李克强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2022-03-11 11:53 ]

李克强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十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是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那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2022-03-11 11:55 ]

李克强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谢谢。[ 2022-03-11 11:59 ]

彭博社记者

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2022-03-11 11:59 ]

李克强

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2022-03-11 12:01 ]

李克强

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2022-03-11 12:02 ]

李克强

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 2022-03-11 12:04 ]

李克强

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三成。这说明什么?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谢谢。[ 2022-03-11 12:04 ]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我们发现以前有一些经常去的小吃店、小餐馆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了,包括餐饮在内,旅游、零售、客运等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请问总理,在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方面今年我们将拿出哪些举措?谢谢。[ 2022-03-11 12:04 ]

李克强

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2022-03-11 12:10 ]

李克强

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我们已经出台了40多项扶持政策。仅退税这一项,粗算一下,像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就能够享受1800亿元。他们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对那些市场前景好的,金融业也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他们需要阶段性减或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业主在拉住客户。[ 2022-03-11 12:12 ]

李克强

当前,消费需求的确比较疲弱,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大家可以想像,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而且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谢谢。[ 2022-03-11 12:15 ]

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

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岸关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请问大陆方面将如何应对台海局势,维持并且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谢谢。[ 2022-03-11 12:16 ]

李克强

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表述,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2022-03-11 12:18 ]

李克强

两岸同胞说到底是一家人,手足亲情任何时候是割不断的,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对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福祉。谢谢。[ 2022-03-11 12:18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四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您将重点实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稳定社会信心、回应民众的关切。谢谢。[ 2022-03-11 12:19 ]

李克强

本届政府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记得我出任总理时在这里召开第一次记者会,也就是在这个大厅里边,就明确表明,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些年,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创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式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把宏观政策的实施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减除繁苛,维护公正,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就业优先,把握国情实际,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至于你说到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我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刚才回答问题中已经对应对困难挑战作了说明和阐述。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爬坡过坎,实现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应有的坚实基础。谢谢。[ 2022-03-11 12:27 ]

人民日报记者

总理您好。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2022-03-11 12:27 ]

李克强

这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年初,有关方面给我递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数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数来自农民群众。所以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022-03-11 12:34 ]

李克强

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已经有20万亿元了,但并不宽裕。连续10年了,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面向14亿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我们今年还要增加人均30元财政补助的标准。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就是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的大病医保,这样使得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2022-03-11 12:35 ]

李克强

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2022-03-11 12:37 ]

李克强

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其实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是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 2022-03-11 12:38 ]

李克强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谢谢。[ 2022-03-11 12:40 ]

张业遂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2022-03-11 12:41 ]

日本共同社记者

总理您好。中国政府表明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但是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请问中方看法如何?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谢谢。[ 2022-03-11 12:42 ]

李克强

我们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我们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中国太大,你要找个案都能找得到。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现在进口对工业的综合影响度超过70%,我们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而且连续五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当然,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2022-03-11 12:49 ]

李克强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2022-03-11 12:50 ]

李克强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谢谢大家![ 2022-03-11 12:50 ]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感谢大家对大会的关注和报道,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2-03-11 12:50 ]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梅地亚中心分会场

梅地亚中心分会场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0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0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会03月10日

李克强答路透社记者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据新华社直播报道,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第二个提问的是路透社记者。第一个提问的是美联社记者。

路透社记者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2022-03-11 10:47 ]

李克强

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2-03-11 10:48 ]

李克强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2022-03-11 10:50 ]

李克强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22-03-11 10:52 ]

李克强

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谢谢。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答记者问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先后接受了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旅游报等媒体采访,就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行业疫情防控、人大代表履职以及弘扬红色文化、江西文旅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先后接受了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旅游报等媒体采访,就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行业疫情防控、人大代表履职以及弘扬红色文化、江西文旅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您对此有何审议意见?

答: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旅游业重大优势,指出了存在的困难,提出了解决措施,明确了工作方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旅游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我对近年文旅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绩感同身受。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国文旅行业从持续火热到一夜入冬、再到逐步复苏。在此过程中,国家以及各地就支持文旅行业复苏出台了许多纾困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各项旅游指标恢复态势明显。2022年春节期间,江西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进入全国前五强,庐山、明月山依托冰雪特色人气火爆,篁岭、丫山、葛仙村、望仙谷等新兴景点游人如织。应该说,整个旅游业的基本盘没有变、旅游业的整体目标没有变、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危机中仍孕育着新机,旅游业前景依然光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旅游业复苏亦是如此。作为广大旅游从业者,要坚定信心,疫情虽然压抑了部分传统旅游需求,但同样也催生了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新的发展动能。要练好内功,坚持以“唯一”“第一”作标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高的旅游精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各项帮扶政策和措施。

问:当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您对做好疫情防控、促进文旅行业复苏有什么意见建议?

答:文旅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比如,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旅行或出差;加强内部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做好室内场所、物品和环境等消毒工作;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落实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游客入园扫码登记、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第二,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文旅行业有序发展。坚持精准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有序复苏,严防“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现象。对于疫情防控,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擅自设卡堵截,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有序流动。如有的省没有疫情,省政府发文鼓励开展省内游,但到了有些市、县里则发文提出只能在本市游、本县游,将省内游变得名存实亡,这是不允许的。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5G、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流调、检测、救治和管理等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反弹疫情,尽力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控制住疫情传播,助力文旅行业有序复苏。

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建议和履职情况?

答:过去的一年,我主要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江西红色文化传播以及江西省森林旅游节、中国森林歌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筹建等工作,在助力江西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申报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推进;赴江西井冈山、九江等地就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宣讲;2021年江西省森林旅游节期间,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全网浏览超过3.5亿人次,中国森林歌会直播观看近1.5亿人次,大批省内外游客受森林旅游节宣传影响,到江西森林旅游景区景点休闲度假;2022年2月20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在南昌正式成立,来自省内主要文旅企业、院校、景区等代表120余人参加,大会推选我为首任会长。为江西鼓与呼,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美丽的江西!这是成立协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去年两会期间,我提出的支持革命旧址对社会免费开放、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将《中国森林歌会》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品牌电视节目;加快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等意见建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积极回复,如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支持,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做好相关预算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支持《中国森林歌会》通过网络播出,鼓励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森林歌会》精彩片段、短视频,扩大节目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林草局提出将持续派员参加并指导该项活动开展,把《中国森林歌会》纳入中国森林旅游节宣传推介计划,继续积极宣传推介《中国森林歌会》。国家教育部提出在财政资金支持、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方式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人才流动和评价方面享受同等政策等。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尽快开挖浙赣粤运河;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促进革命老区振兴;支持江西打造国际一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老旧客运索道改造重建;完善旅游统计工作;加快完善业主委员会建设等7条意见建议,期待继续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问:近几年,您一直不断为江西的旅游鼓与呼,能否分享一下您这些年对江西旅游的思考?

答:江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大致可归纳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70%的山水既不能搞工业,也不能种水稻,只能发展旅游。可以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由江西省情所决定,亦是打通江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要通道。与此同时,江西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有底气、有基础的。江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提出的旅游口号是“江西风景独好”。内容具体表现在:红色的有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绿色的有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古色的有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另还有六个“一”,即:一湖(鄱阳湖)、一村(婺源)、一海(庐山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这些被统称为江西旅游“3461”密码。

问:当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您对做好疫情防控、促进文旅行业复苏有什么意见建议?

答:文旅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比如,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旅行或出差;加强内部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做好室内场所、物品和环境等消毒工作;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落实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游客入园扫码登记、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第二,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文旅行业有序发展。坚持精准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有序复苏,严防“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现象。对于疫情防控,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擅自设卡堵截,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有序流动。如有的省没有疫情,省政府发文鼓励开展省内游,但到了有些市、县里则发文提出只能在本市游、本县游,将省内游变得名存实亡,这是不允许的。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5G、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流调、检测、救治和管理等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反弹疫情,尽力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控制住疫情传播,助力文旅行业有序复苏。

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建议和履职情况?

答:过去的一年,我主要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江西红色文化传播以及江西省森林旅游节、中国森林歌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筹建等工作,在助力江西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申报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推进;赴江西井冈山、九江等地就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宣讲;2021年江西省森林旅游节期间,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全网浏览超过3.5亿人次,中国森林歌会直播观看近1.5亿人次,大批省内外游客受森林旅游节宣传影响,到江西森林旅游景区景点休闲度假;2022年2月20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在南昌正式成立,来自省内主要文旅企业、院校、景区等代表120余人参加,大会推选我为首任会长。为江西鼓与呼,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美丽的江西!这是成立协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去年两会期间,我提出的支持革命旧址对社会免费开放、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将《中国森林歌会》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品牌电视节目;加快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等意见建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积极回复,如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支持,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做好相关预算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支持《中国森林歌会》通过网络播出,鼓励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森林歌会》精彩片段、短视频,扩大节目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林草局提出将持续派员参加并指导该项活动开展,把《中国森林歌会》纳入中国森林旅游节宣传推介计划,继续积极宣传推介《中国森林歌会》。国家教育部提出在财政资金支持、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方式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人才流动和评价方面享受同等政策等。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尽快开挖浙赣粤运河;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促进革命老区振兴;支持江西打造国际一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老旧客运索道改造重建;完善旅游统计工作;加快完善业主委员会建设等7条意见建议,期待继续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问:近几年,您一直不断为江西的旅游鼓与呼,能否分享一下您这些年对江西旅游的思考?

答:江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大致可归纳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70%的山水既不能搞工业,也不能种水稻,只能发展旅游。可以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由江西省情所决定,亦是打通江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要通道。与此同时,江西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有底气、有基础的。江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提出的旅游口号是“江西风景独好”。内容具体表现在:红色的有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绿色的有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古色的有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另还有六个“一”,即:一湖(鄱阳湖)、一村(婺源)、一海(庐山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这些被统称为江西旅游“3461”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立足丰富红色资源、优美生态环境、厚重历史文化的省情,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在加大旅游投入、丰富旅游业态、加强依法治旅、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5A级景区总数从2012年2家发展到现在13家,全国排位由后三位上升至前五位,龙头旅游企业由全国88位进入了前20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今后江西旅游要在继承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实现六大转型,即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由注重硬件建设向突出软件服务转型;由分散开发向旅游集群转型;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康养转型;由门票收入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由粗放型建设向标准化、特色化建设转型。大力推进“旅游+”,即“旅游+网络”“旅游+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美食”,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

问:作为江西旅游的推动者,您觉得目前江西旅游还存在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哪几方面下功夫?

答:近年来,江西旅游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如有的地方认识不足、旅游空白点较多、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旅游不仅仅是富民产业,从长远看,对地方GDP增长、税收贡献等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要以打造新的高品位景区为目标,加快旅游空白点的开发,使之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三要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要求,加快完善各景区的“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六个中心(游客中心、食宿中心、演艺中心、购物中心、观景中心、智慧旅游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源参与旅游发展,在旅游项目投资、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支持和培育大型文旅龙头企业。五要继续办好“金牌讲解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班等人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旅游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使江西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问:能否谈谈您脑海中江西旅游的未来?

答:从江西旅游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最初的景点旅游阶段,即单打独斗,以打造单个或独立景区为主;转化到线路旅游阶段,即连点成线,将多个景区相互串联;提升到集群旅游阶段,即连点成片,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假时间增多以及对休闲康养生活向往日益强烈,江西旅游已经进入了全域旅游新时代,整体呈现了山水旅游扬优成势、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温泉旅游蒸蒸日上、森林旅游异军突起、旅游商品特色鲜明、演艺旅游精彩纷呈等良好态势。全域旅游定义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四处可游、四季能游、四通八达、四海来客”。目前,江西的全域旅游发展有亮点、有特色,但还不充分、不平衡。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不懈推动下,在全省文旅人的共同奋斗下,江西旅游将会越来越好,江西也一定会建成为经济强、百姓富、文旅兴、山川美的锦绣江南。

问: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

答:中国革命的特色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广大乡村孕育了宝贵的红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内容,红色旅游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既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从统筹规划编制、加强资源整合、立足地方特色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将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分别纳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中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努力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问:如何打造高品质红色文化供给体系的?

答:首先,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对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征集、保护和研究,挖掘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供给、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其次,要打造红色文化名片。按照特色鲜明、底蕴厚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原则,提炼适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并充分利用融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出响亮的红色名片,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效应。然后,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访谈、微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家园。最后,要创作红色文化精品。通过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方式用心用力讲好红色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做到有背景、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让人记住一辈子。

问:请您谈谈如何利用互联网为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赋能。

答:当前,随着互联网特别电脑、智能手机等快速融合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教育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世界获取信息。如果只用传统模式传承红色文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互联网+红色文化”既是历史趋势,也是紧迫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掌握和运用好互联网、5G、VR、AR等科学技术,采取抖音、快闪、短视频、网络直播、沉浸式游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另一方面,要主动开辟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坚持用红色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空间文化发展,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问:您认为法治建设对于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有哪些重要的基础作用?

答: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新时代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有着引领、规范、保障和促进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西先后出台了《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在全国来说是唯一或者率先,它们分别对旅游者权益保护、革命文物保护等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规范要求和落实了保障措施。如《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市、县两级要建立旅游购物先行赔付制度,指定旅游专项理赔金管理机构;旅游者在旅游购物场所购买商品后,认为商品不合格或者存在质价不符情形,30日内要求退货,旅游经营者拒绝退货的,由专项理赔金先行赔付等。截至目前,江西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先行赔付制度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个一”(即一个退赔中心管到底、一部实施细则定规矩、一套维权渠道应诉求、一笔专项资金先赔付、一支执法队伍解难题)旅游诚信退赔工作新模式,保护了游客利益,避免了旅游投诉舆情,树立了江西旅游消费的“金口碑”,为全省旅游全面复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将革命文物相关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革命文物工作督查制度,实行督办、约谈;严格法律责任,细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人违法法律责任等。《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将对江西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实现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问:结合《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请您谈谈文化和旅游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答: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都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仅可以营造良好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激发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内生动力,而且可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资源消耗低、辐射范围广、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也可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如革命老区井冈山是全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其直接或间接从事红色旅游产业的人数达5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占GDP的60%以上,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当地人民群众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不吃晚餐更有利于代谢健康的新证据

  毛一雷、杨华瑜团队发表的题为《不肥胖健康志愿者限时进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截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田晓航)何时进食与代谢健康息息相关?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杨华瑜团队比较了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与两种限时进食方式对健康成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发现“晨间进食”可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方面更加有效。

  研究人员介绍,限时进食是指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为8小时)进食,进食期间没有热量限制,其余时间不进食。限时进食可分为晨间进食和午间进食,前者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6点到下午3点之间,即不吃晚餐;午间进食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上午11点到晚上8点之间,即不吃早餐。这两种限时进食方案都已被证明有益于代谢,但既往研究并未就二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充分比较。

  毛一雷、杨华瑜团队首次在非肥胖的健康人群中开展限时进食临床试验。90位健康、自愿参与研究的志愿者被分配至晨间进食组、午间进食组及对照组中。最后,有82名志愿者完成了为期5周的试验。分析结果显示,晨间进食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午间进食更有效。晨间进食改善了空腹血糖、减轻了体重和肥胖、改善了炎症,还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研究发现,两个限时进食组的能量摄入较对照组减少,说明可以通过缩短每日进食时间来限制能量摄入。两个限时进食组之间的能量摄入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这两组之间代谢健康改善的差异不是能量摄入差异所引起的。

  研究还发现,这两种类型的限时进食对血浆脂肪因子的日常节律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节律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提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限时进食对代谢健康的不同作用可能与生物节律有关。

  据悉,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

李克强总理回答美联社记者提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网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3月11日闭幕。随后,李克强总理举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他首先回答的是美联社记者的提问。

美联社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进行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是否意味着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呢?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呢?另外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中国是否担心与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2022-03-11 10:23 ]

李克强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6%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2022-03-11 10:26 ]

李克强

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2022-03-11 10:34 ]

李克强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2022-03-11 10:35 ]

李克强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2-03-11 10:45 ]

李克强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谢谢。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三个误判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Gravitas分析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过去14天中有三个战略误判。

第一,他高估了西方的支持。泽连斯基知道乌克兰无法打败俄罗斯,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情况。军队,经济,金融,各个方面都不行。他以为他有胜算的王牌。他也许是对的。因为一开始拜登拒绝答应乌克兰保持中立。相反,他给乌克兰大量军事武器。乌克兰充满了杀伤性武器。拜登很明显要投资于这场战争。但问题是,怎样投资?2021年9月,泽连斯基说他感觉,确切地说,他听到拜登说要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更早些时候,2021年4月,泽连斯基说,拜登总统表示决不会丢下乌克兰不管的。他觉得美国除了武器,还会有更多的军事援助。但是,他错了。提供武器就是北约的最大帮助,到极限了。他们拒绝封锁天空设立禁飞区,拒绝派兵。他们会制裁,但是,真打起来了,他们在那里打,北约在旁边看着。

第二,他误判了乌克兰在西方的重要性。他以为乌克兰是西方的盾牌。他自己也把乌克兰成为西方的盾牌。八年了,我们一直在防守我们的边境,也是欧盟的边境。如果我们守不住就是乌克兰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保。但是,这回他又误判了。因为西方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但是,他们对制裁并不认真。到现在为止,他们还在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欧盟只是想做一些事情来激怒普京。就是这些。但是,这个有用的工具时间很短,就是到2月24日就结束了。就是到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时候就结束了。而这种事,以前也发生过。美国资助阿富汗的穆佳赫丁来和苏联军队战斗。穆佳赫丁对西方来说有什么战略重要性吗?没有,主要目的就是给苏联军队更多的骚扰。阿富汗就是美国对付苏联的一个工具。同样,格鲁吉亚,战前,西方应允其成员国地位,但是一旦战争爆发,就没这回事了。泽连斯基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认为乌克兰是北约的重要战略基地。对于北约来讲,乌克兰就是另一个棋子。

第三,他误读了普京的动机。直到最后一刻,没有人相信会发生战争。他误判了普京动武的动机。他一开始一直说,尽管媒体都宣扬有军车在边境,但普京不会进攻乌克兰。进攻以后,西方许诺给他杀伤性武器,西方许诺给他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他需要自己去战斗,争取这些。他到底做得对不对,历史会给予评判。

所有这些油管的视频将会消失,但是留下的是乌克兰将承诺俄罗斯一开始就要求他承诺的承诺,俄罗斯只要求他不要加入北约,保持中立。现在俄罗斯还要求他承认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成百上千的乌克兰人已经死亡。

编者按:到现在,人们开始明白,这就是一场悲剧。有人说,普京也没想到他是这么奋起抵抗。仔细想一想,如果知道是这样,何必当初呢?

你看西方对你的鼓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要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他们却不去战斗。其实,从一开始就答应普京的要求。也许会少死很多人。也不会有一两百万人都流离失所,跑到欧洲其他国家去。乌克兰人应该呆在自己的国土上去,呆在自己的家里,把自己的国家好好治理。乌克兰就应该保持中立。

因为你跟着美国跑,迟早就成了美国的工具。你想想,提供那些武器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你给他们付钱吗?此后乌克兰肯定要欠美国的武器钱啊!制裁俄罗斯,冻结人家的资产,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充公。这就是明抢。哪里有这样的王法,说私有财产随便冻结的。以前不都说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吗?

美国也不顾欧洲各国的死活,冬天这么冷,还不许购买石油和天然气,你让欧洲人怎么活?尤其是我们北欧都在北极圈的人,没有石油和天然气怎么活呢?这不是往绝路上逼吗?要让我们都冻死吗?

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40%的能源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如果把这两条重要能源线断了,让德国人怎么活?让他们也都冻死吗?没有能源怎么生产,工业怎样进行下去?

泽连斯基总统,你只顾自己表现得很坚强勇敢,拼死一战,但是,你知道最后肯定就拼死了。人死了还有什么意义吗?而且,很多无辜的人就这样丧失了生命。

这就是一场悲剧。其实,美国不想打世界大战,但是,他们希望打局部战争,然后,可以售卖武器。因此,拼命地渲染俄罗斯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然后,支持小国去挑战大国,他们在后边卖武器。但是,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他们不会帮你。

欧盟也不想打世界大战。因为他们已经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了,还有南联盟的战争。历次战争都是欧盟国家在后边擦屁股,收拾残局,接收难民。欧盟国家接收了很多难民了。

你拼命抵抗,其实就是送死,还让很多妇女儿童离开了家园。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必要买那么多武器。都是送命的武器。乌克兰保持中立,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可以和俄罗斯合作,可以和周边国家合作,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与其他国家搞好关系。

你看12月份美国国务卿来欧洲的时候那个样子,天天说俄罗斯威胁,你们需要增强国防吧,需要买些武器吧!你很勇敢,你真棒!你敢跟普京战斗。我们都不敢,就你敢!我们为你鼓掌。给你提供武器。你们打吧。

你知道吗?如果你们不打仗,英国首相约翰逊就要被反对党罢免了。因为他违背抗疫规则在花园搞聚会。金融时报报道说,是乌克兰危机拯救了约翰逊,但是,他真的能被拯救吗?答案是不能。还有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抗疫失败,老百姓都很不满意。但是,你和普京一打仗,立即他们都把矛头对准普京了。这就是转移视线,转移国内矛盾。你确实是欧盟的盾牌了。你也是欧盟的长茅,他们让你使劲地用长矛刺你的盾啊!结果,遭殃的就是乌克兰的军人和老百姓。

美国,德国,乌克兰这个时候都来求中国调节斡旋。可是你知道吗?俄罗斯是大哥,乌克兰是兄弟,你非说你在为欧盟而战,为所谓的自由而战,你说怎么劝啊!你给中国出难题啊!中国有句古诗叫,煮豆燃豆萁,都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一场悲剧。乌克兰损失惨重,俄罗斯也损失惨重,欧盟也损失惨重,可能只有美国将来要从你乌克兰收取武器的费用。我估计不可能是白给你的。另外,还可以从俄罗斯金融寡头那里没收财产。

说到头,他们就是为了钱。而你是被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啊!

时评:瑞典首相安德松宣布不加入北约是明智之举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3月8日,瑞典首相安德松被瑞典快报评为2022年杰出女性。同一天,安德松首相也宣布瑞典不加入北约,因为在目前战争还在进行中,如果瑞典宣布加入北约将会对北欧安全局势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可能更加不稳定。

笔者认为安德松首相作出如此判断,采取如此措施是明智之举,彰显瑞典智慧。

关于瑞典是否加入北约一事,瑞典已经在媒体上争议了很久。相比去年12月份,最近民调显示瑞典社民党的成员已经认为加入北约的人增加了17个百分点,达到38%。 整个瑞典社会平均达49%。将近一半人认为瑞典应该加入北约。

同时,芬兰已经有53%的人支持加入北约,25%的人反对。因此,芬兰总理马琳决定让议会讨论是否加入。

而瑞典首相安德松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让议会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但同时,她指派各个党派出代表准备论证这个问题。但瑞典议会现在不会讨论这个问题。

瑞典的反对党基本上都支持加入北约。但是,社民党一直坚持保持独立。

此前,就有专家极力建议瑞典社民党政府保持中立。因为中立是瑞典的传家宝。

从1814年开始,瑞典有208年没有打过仗了。瑞典人对俄罗斯人确实有一种恐惧心理,可能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最后一仗败给了沙皇的军队。于是圣彼得堡,芬兰都成了沙俄的了。后来,芬兰独立了。但200多年前芬兰属于瑞典的。

从那时起到现在,瑞典一直没有直接参与过战争。虽然二战时有人指责瑞典支持纳粹火车在瑞典经过,但是,瑞典没有参与战争,使得瑞典成为二战时没有遭受德国轰炸的很少的国家之一。因此,瑞典在二战后,在欧洲重建的过程中,开启了瑞典制造的车轮,一越成为世界最现代的国家,也是最富有的国家。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战争洗礼,等其他国家例如德国急需重建时,瑞典能够马上开动机器进行大机器生产。

五,六十年代,瑞典甚至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到瑞典来工作。例如,最近冬奥会获得双冠军的范德普尔的爷爷就是那个时候从荷兰来到瑞典的。

瑞典保持中立已经成为了瑞典实力和自信的象征。很多国家都是因为害怕而和大国抱成一团。但是,加入一个组织,也是需要缴费的。而且,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发挥什么作用。

瑞典,瑞士这样的国家保持中立是很受人尊敬的。这体现了这些国家的智慧和勇气。但是,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却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立场。

经过再三思考,安德松决定瑞典不申请加入北约。

当然,这个举动也有些人并不感冒,有一个漫画,画的是普京说,Sibasiba, 谢谢。

但是,说句实在话,安德松这样的举动是智慧的,聪明的表现。这是真正的为瑞典人民着想。

前几天的强硬措辞,已经让很多瑞典人感到非常惊恐和害怕。很多人已经开始“备战备荒”了。

尤其是在朋友圈儿,有的说购买典片防止核扩散。说碘片已经脱销了。本家老公好信儿到商店去看,果然,囤水的塑料桶都已经卖光了。今天他在网上看到乘火车一小时以外的一个商场有卖塑料桶的,他马上去买三个。说是一人一个。因为瑞典朋友已经买了。

还有的华人朋友说已经囤了60斤大米。平时我们都是两公斤两公斤的买。这下把一个月的大米都准备足了。

但愿,瑞典首相的行为,以及欧盟和北约的克制行为能够使战争尽快停火,和谈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

本来,欧盟和北约如果早一点表达这个态度,不要给乌克兰无望的许诺,或许战火早就该结束了。

瑞典首相安德松被快报评为2022年度女性封面人物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快报从2008年开始每年在三八妇女节时评选出一位女中豪杰。2022年的年度女中豪杰人物是瑞典首相马格达莱娜.安德松。

快报主编说,安德松首相获奖的原因是安德松有冲破天花板的魄力。妇女有选举权之后100年,她当选为瑞典首位女首相,是北欧国家中最晚的一位。

她担任财政大臣7年。她是在瑞典贸易学院毕业的。现在正好是欧洲发生战争让人不安的时刻。而她处在瑞典最显赫的职位上。

För 15:e året i rad utser Expressen Årets kvinna8.3.2022 08:39:30 | ExpressenSedan 2008 korar Expressen Årets kvinna på internationella kvinnodagen. I år är det Magdalena Andersson som får titeln.
Magdalena Andersson, foto: Åke Ericson – Fler unga tjejer ska våga drömma stort i Sverige, säger Magdalena Andersson om utmärkelsen.
Expressen utser också 99 andra kvinnor som på olika sätt gjort avtryck under året.
På femte plats hittas till exempel de civila brottsutredarna Linn Ekermalm, Rima Almadeh och Elin Norstedt Svahn som lade pusslet så att den så kallade Nytorgsmannen kunde fällas för sina serievåldtäkter.
Ny på listan är också Rysslandsexperten och forskningsledaren Gudrun Persson på elfte plats.
– Expressen är en liberal tidning som värnar jämställdhet mellan kvinnor och män. Tidningens nu långa tradition av att kora Årets kvinna är ett roligt och konkret sätt att uppmärksamma frågan, säger chefredaktör Klas Granström.Motivering:
Magdalena Andersson hade kraften att krossa glastaket.
100 år efter den kvinnliga rösträttens införande, 145 år efter att ämbetet instiftades, blev hon Sveriges första kvinnliga statsminister – sist ut av alla nordiska länder.
Efter sju år som finansminister på meritlistan var den före detta Handelshögskolestudenten och elitsimmaren den självklara efterträdaren till Stefan Löfven. Därtill, trots trassel, det enda gångbara alternativet i en svår parlamentarisk situation.
Oavsett valets utgång är platsen i historieböckerna för alltid säkrad.
De som växer upp i dag ser en kvinna på Sveriges mäktigaste position, som leder landet i en orolig tid med krig i Europa.Tidigare Årets kvinna
2021: Melinda Jacobs, fosterhemsmamma
2020: Hédi Fried, psykolog och författare
2019: Greta Thunberg, klimataktivist
2018: Din medsyster (metoo)
2017: Zara Larsson, popartist
2016: Agnes Wold, professor och överläkare
2015: Sara Danius, ständig sekreterare

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外交部网站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8日下午共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带来很多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合作。中欧在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我们要拿出担当,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双方要加强对话,坚持合作,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中国的发展将为中欧合作带来更大空间。双方要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深化绿色、数字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双方要继续坚持多边主义,推进重大全球性议程。

马克龙、朔尔茨表示,祝贺中方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单打独斗,只会使形势恶化。欧方重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的重要和积极作用,愿同中方紧密合作,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重大全球性挑战。欧方愿同中方一道,办好欧中领导人会晤,推动法中、德中以及欧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双方重点就当前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马克龙、朔尔茨介绍了对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看法和立场,表示欧洲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危机,法德支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给和平一个机会。感谢中方提出人道主义局势倡议,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劝和促谈,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产生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习近平强调,当前,乌克兰局势令人担忧,中方对欧洲大陆重燃战火深感痛惜。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当务之急是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中方赞赏法德为斡旋乌克兰局势所作努力,愿同法方、德方和欧方保持沟通和协调,根据当事各方需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支持俄乌和谈,推动双方维护谈判势头,克服困难谈下去,谈出结果、谈出和平。我们要呼吁保持最大限度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提出了关于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的六点倡议,愿向乌克兰进一步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我们要一起努力减少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交通、供应链稳定都会造成冲击,拖累疫情下负重前行的世界经济,对各方都不利。我们要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方支持法德两国从欧洲自身利益出发,为欧洲持久安全着想,坚持战略自主,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中方也乐见欧俄美及北约开展平等对话。  

双方还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意见。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会议。

编辑 陈雪霏

王毅谈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四点主张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7日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上阐述中方对化解当前乌克兰危机的立场主张。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已多次阐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应该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王毅说,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劝和促谈和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两大问题继续努力。中方在劝和促谈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王毅表示,中方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红十字会将尽快向乌克兰提供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王毅说,对世界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在当前重要时刻,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王毅谈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四点主张中国红十字会将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3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红十字会将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已多次阐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

应该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王毅说,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劝和促谈和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两大问题继续努力。

中方在劝和促谈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

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

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

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俄乌双方已经举行了第三轮会谈。但是,俄罗斯希望的至少签署一项协议的目标没有达到。但乌方已经表示,加入北约在5年到10年内无望,那么可以谈非北约模式,即乌方可能承诺不加入北约,但是,要和美国,英国建立安全保护机制。乌方表示对领土完整不能妥协让步。

俄方表示静默模式一整天,让人道主义走廊发挥作用,疏散乌克兰平民。据西方媒体报道,3月6日的人道主义走廊只实施了8个多小时。俄方说是因为有暴力分子开枪打死两名平民,所以停止了疏散工作。但是乌方表示,一开始的人道主义走廊是把平民直接疏散到俄罗斯国土上去了。因此,乌方不同意。3月8日开始,俄方把主动权交给了乌克兰平民,自己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外交部网站:3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他是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答中外记者问发布会上回答来自世界各国的主要媒体的记者提问的。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对外关系援助和政策,就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乌克兰危机和海峡两岸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要点

全文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2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对世界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疫情仍未彻底战胜,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这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难能可贵。国际评论认为,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相比,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强大。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为世界贡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中国。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开幕式,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的支持。在此,我要向所有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的各国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此次冬奥会,恰逢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地区热点问题升温,同时还受到少数国家的政治干扰和破坏。但让我们感到鼓舞的是,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选择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之下,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注入了希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

现在,各国运动员正在冬残奥会赛场上努力拼搏。我相信,冬奥期间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路透社记者:俄军在乌行动已经扩展到非军事设施,中方是否能作更多努力解决冲突?

王毅:在乌克兰问题上,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两大问题继续努力。

第一,要劝和促谈。中方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第二,要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愿就此提出六点倡议: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中方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红十字会将尽快向乌克兰提供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凤凰卫视记者:国际社会担忧世界再次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形成新的冷战,对此您怎么看?

王毅:当今世界确实很不太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一幕幕向我们展开。个别大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重拾冷战思维,制造阵营对立,进一步加剧了动荡与分裂,让本来就问题缠身的世界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怎么办?中方坚定认为,正确的出路就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当务之急是维护和平。和平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想法,坚持通过谈判停止冲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通过合作增进互信,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是促进团结。世界因多样而精彩,差异不应成为对抗的理由。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强权,反对集团政治,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坚持开放。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被地缘竞争所割断。我们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坚定维护自由、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拆掉小院高墙,共建开放市场。

第四是加强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应对新冠疫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上。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西方对俄罗斯日益增长的集体制裁压力将如何影响俄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王毅: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中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的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去年,双方共同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下,这一条约所承载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不仅对中俄双方,而且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愿强调指出,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关系的创新。不久前,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清晰无误地向世界表明,我们共同反对重拾冷战思维,反对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社记者:近日,中国从乌克兰陆续撤出了多批中国公民。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王毅:随着乌克兰局势不断紧张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牵挂每一位在乌同胞的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多次过问,要求全力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外交部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与乌克兰、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保持外交沟通,并向在乌同胞发出安全预警和提醒。

现地局势发生突变后,我们组织在乌同胞抓紧安全避险,为遇到困难的同胞及时提供帮助。同时,抓住战局中出现的时间窗口组织紧急撤侨行动。驻乌克兰使馆、驻敖德萨总领馆外交人员多次深入火线,为中国公民撤离打开安全通道。中国在乌克兰各个邻国的使馆也昼夜运转,全力安置转运我国同胞。国内各部门、各地方密切协调,迅速派出多架包机,从欧洲陆续接回离乌公民。

在组织中国公民避难和撤离过程中,乌克兰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友好协助,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白俄罗斯等国也提供宝贵支持,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谨代表中方,向各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在撤侨行动中,我们在乌克兰和周边国家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中资机构全面动员,互施援手,再次体现了中国人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我也要向同胞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目前,还有一些同胞由于当地局势和个人原因仍然留在乌克兰,我们时刻挂念着他们,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世界并不太平,有一位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但很幸运有一个和平的祖国。外交为民永远在路上。我们愿继续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两党在加强与中国全面竞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您是否担心中美关系会持续恶化?

王毅: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并两次通话,双方在多个层级也开展了对话交往。美方领导人和一些高官相继表示,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始终漂浮在空中,迟迟没有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美方仍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接连在国际上拼凑打压中国的“小圈子”,不仅伤害两国关系大局,也冲击和损害国际和平稳定。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讲信誉国家所做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

中方认为,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既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两国必须共同解开的方程式。

今年是“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回首历史,中美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精神,以合作代替对抗,造福了两国人民,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展望未来,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替代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推动美国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

埃菲社记者:您认为中俄日益密切的关系以及乌克兰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同欧洲的关系?

王毅: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将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更多稳定因素。

中欧合作去年取得积极成果,我仅举两个例子。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充分说明中欧经贸关系高度互补。去年中欧班列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9%,为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有些势力并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中欧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任何势力都不能也无法逆转。

中方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中国的对欧政策保持稳定坚韧,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支持欧盟团结繁荣。同时,我们也希望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务实、积极的对华政策,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下一步,中欧双方要办好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等重要政治议程,加强战略对接,拓展务实合作,推进多边协调,深化人文交流,妥善管控分歧,携起手来,共同为世界多做实事和好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中方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发展势头因疫情等原因有所减弱的说法?

王毅: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但共建“一带一路”仍保持良好势头。过去一年来,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扎实推进。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亮点纷呈。去年以来,又有10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个。我们还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一带一路”疫苗合作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得到广泛支持。

“一带一路”互帮互助的“心联通”持续深入。我们全力驰援各国抗疫,同20个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合作,其中大部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一大批“小而美”项目稳步实施,帮助共建国家民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合作基础日益牢固,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必将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联合早报》记者:中国如何评估“印太地区和印太四国”的概念,它会对本区域造成什么影响?

王毅: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在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却试图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美国在亚太地区排出的“五四三二”阵势,带来的绝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搅乱地区和平稳定的祸水。

“印太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维护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冲击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的是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股逆流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驰,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国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对于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倡议,我们都表示欢迎;对于挑拨地区对抗、制造阵营对立的主张,我们都坚决反对。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记者:您能否介绍全球发展倡议推进落实的最新进展?

王毅:疫情严重冲击全球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尤其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的是呼吁各国重视发展问题,形成合力,共迎挑战。

倡议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目标是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高度契合各方需要,迅速得到联合国以及近百个国家的响应支持。今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次会议,逾百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为落实倡议凝聚了更广泛国际共识。

中方一向认为,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我们愿同各方一道,从四个方面推动倡议逐步落地:

一是对接重点领域。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尤其是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经济复苏、就业培训、教育卫生、绿色发展等推进务实合作,助推2030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对接各国需求。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欢迎各方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或优势资源灵活参与。

三是对接合作机制。愿与所有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系统携手合作,同小岛屿、内陆、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进程协同增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球合力。

四是对接各界伙伴。重视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专家智库、媒体等在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作用,欢迎各方建言献策、积极参与。

总之,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对全球发展合作的“再动员”,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人权理念的“再确认”,为缩小南北鸿沟、破解发展不平衡提出了“路线图”,也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我们愿同各国一道,积极探索并落实好这一倡议,不让任何国家掉队,不让任何诉求被忽视,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伍,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亚洲新闻台记者: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计划如何深化与东盟的关系?

王毅:30年前,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走在了地区合作的前列。30年后,中国和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树立了睦邻友好的典范。30年来,中国和东盟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走出了一条邻里相亲、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打造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合作样板。

中国东盟关系没有最好,只会更好。展望未来,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不忘维护稳定安宁的初心,秉持实现共同发展的使命,坚持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邻里相处之道,推动双方关系像奔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列车一样快速前行,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我们要做国际抗疫合作的倡导者。深化疫苗联合生产、关键药物研发等领域合作,让双方构筑的“健康之盾”牢不可破,搭建的“快捷通道”“绿色通道”运行通畅,守护好地区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们要做区域合作的引领者。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拓展蓝色、绿色、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

我们要做亚太稳定的守护者。呼唤和平、稳定、繁荣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心声。亚太地区不是大国博弈的“棋盘”,东盟国家不是地缘争夺的“棋子”,而是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重要“棋手”。我们将继续把东盟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坚定维护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维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支持以东盟方式斡旋地区热点问题,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集团对立和分裂对抗。

共同社记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方如何看待新时代的中日关系?

王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双方总结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契机。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了实现中日和平友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决断。50年来,双方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为两国人民带来重要福祉。去年两国领导人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下步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特别是日方国内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稳定。在此,我愿向日方提出三点忠告: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切实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和平发展”的重要共识,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重信守诺,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史、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事关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希望日方在这些问题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郑重承诺,避免再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冲击。

三是要顺势而为,共同开创两国关系的广阔前景。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取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盟、地缘对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应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日本应有的贡献。

中新社记者:过去一年,外交部为帮助海外中国公民纾难解困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外交部在践行外交为民宗旨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王毅:过去一年,对于广大海外中国公民来说十分不容易,全球疫情、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军事冲突,随时威胁着海外同胞的安全,更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海外同胞一时回不了家,我们就把家的温暖带到他们身边。一年来,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全力以赴,在全球范围推进“春苗行动”,为生活工作在180个国家的数百万名中国同胞接种疫苗。12308热线24小时守候,全年受理50多万通求助来电,处理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超过6万起,成功营救数十名被绑架的中国公民,全力维护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正当权益。去年国庆前夕,经过不懈努力,被非法拘押一千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终于平安回国,一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道出了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是外交工作的应尽之责。中国外交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做广大老百姓的贴心人,做海外同胞利益的守护人。今年我们将集中做好三件事:

一是打造“智慧领事平台”,推出更多“指尖”上服务项目,完善数字化、全天候领事服务。

二是构建“海外平安中国体系”,强化海外安全风险预警,指导境外企业加强安防建设,为海外同胞提供更有效、更及时的安全保障。

三是推出“健康畅行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推出增强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助力安全、健康、便捷的跨国旅行。

韩联社记者:中方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有哪些方案?中韩今年迎来建交30周年,中方对发展中韩关系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有句老话,治病须治本,纠错要纠根。半岛问题的“根”,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解决半岛问题,需要各方相向而行。2018年以来,朝方采取了一些旨在促成对话的举措,却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符合各方已形成共识的“行动对行动”原则,导致本已严重缺失的朝美互信雪上加霜,也使得各种对话提议沦为空洞的口号。

我们注意到,美方最近公开声明对朝没有敌意,愿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值得肯定。但下一步形势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还是继续把半岛问题当做地缘战略的筹码。

中方再次呼吁美国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与朝方建立起基本互信。各方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不断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方愿意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于中韩关系,中韩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韩国也有句俗话叫“三个铜板买房屋,千两黄金买邻居”。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愿同韩方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弘扬友好传统,深化互利合作,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哈萨克斯坦24KZ电视台记者:今年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建交30周年。中方计划采取哪些措施落实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确定的目标?

王毅:今年中国同中亚关系的大事喜事不断。年初习近平主席同五国元首举行视频峰会,隆重庆祝双方建交30周年。随后五国元首又齐聚北京,共赴“冬奥之约”。

中方始终认为,一个发展、繁荣、稳定、充满活力的中亚符合中国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本着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项原则,合力构建内涵丰富、成果丰硕、友谊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正处于三十而立的黄金岁月,呈现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中方愿同五国一道,落实好双方建交30周年峰会成果,做实做强“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拓展深化抗疫、产能、能源、农业、人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开创双方关系下一个更加精彩的30年。

《环球时报》记者:美方去年召开的“领导人民主峰会”被公认不成功,但美方仍宣布今年举办线下“民主峰会”。请问中方打算如何应对?

王毅:去年,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举办所谓“民主峰会”,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国家排除在外,公然以意识形态划线,在世界上制造分裂,这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再次举办这类峰会更是不得人心。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年1月,全球最大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报告,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达到10年来的新高。哈佛大学也曾连续多年得出类似民调。世界认可中国的民主,我们更对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

人类文明的花园丰富多彩,各国的民主也应百花齐放。按照美国模式划定“民主标准”的作法恰恰是不民主的表现。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只能使人民遭殃。唯我独尊不仅不是民主之义,而且还是民主之灾。

我们期待同各国本着平等的态度交流互鉴,弘扬真正的民主精神,剥去各种伪民主面具,切实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前行。

彭博社记者:请问中方认为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两者形势有何异同?如何看待当前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王毅:首先要明确的是,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乌克兰问题则是俄乌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台海局势面临紧张,根源就在于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中的现状,通过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歪曲台湾的历史,割裂台湾的根脉,到头来必将葬送台湾的未来。而美国一些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振兴,纵容鼓动“台独”势力发展,挑战和掏空一中原则,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会把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也将给美方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我要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属一中。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头支票”。“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台湾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CGTN记者:今年,中国将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在亚洲国家召开。中方期待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毅: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典范,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时隔5年,金砖国家主席国的接力棒再次交到中国手中。我们将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先后开展160多项活动。我们将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围绕“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主题,深化金砖合作,淬炼金砖“成色”,擦亮南南合作的“金字招牌”,为各国携手战胜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传递希望和信心。

我们将以公平正义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金砖主张”。以疫苗合作为重点,拓展公共卫生合作,筑牢抗击疫情的“金砖防线”。以全面深化经贸、财金、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减贫脱贫等合作为抓手,铺设加速全球发展的“金砖快线”。以深化“金砖+”合作为契机,加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战略协作,为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出“金砖贡献”。

今年中国、泰国和印尼将分别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全球治理进入“亚洲时间”。我们期待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全球治理的“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发挥更积极作用,发出更响亮声音,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演进,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印中两国关系持续触底。中方如何预测今年印中关系前景?

王毅:中印关系近年来遭遇一些挫折,这种局面不符合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平等协商管控分歧,积极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同时不使其影响和干扰两国合作的大局。

我们看到,总有一些势力试图在中印之间挑动矛盾,在地区之间制造分裂,但这种做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反思和警惕。大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像中印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

中印人口加起来超过28亿,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印实现稳定发展、和睦相处,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就有了坚实基础。正如一句印度谚语所言,“帮你的兄弟撑船过河,你也能到达对岸”。希望印方同中方一道,坚守“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共识,坚持增进互信,避免误解误判,彼此作相互成就的伙伴,不当相互消耗的对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前行,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地区和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阿卫视记者:请问中方在解决中东地区热点、建设性参与中东事务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毅:长期以来,安全与发展一直是困扰中东国家的两大难题。作为中东国家的战略伙伴,中国始终奉行“两个支持”,那就是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

过去一年多来,中方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旨在推动对话解决热点问题、实现地区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时,中国同中东各国携手抗击疫情,推进疫苗生产、药物研发合作。加快中国与海湾国家自贸区建设,启动中国与伊朗全面合作协议,为促进中东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

中国在中东发挥的始终是建设性作用,我们从不谋取什么地缘利益,更无意去填补所谓权力真空。过去数十年,正是因为域外大国竞相干预中东事务,给中东地区和中东人民造成了一次又一次伤害。21世纪的今天,这种局面不应再继续下去。应当把维护中东安全与发展的权力彻底交到中东人民手中,支持中东国家以团结谋和平,以自强谋稳定,以合作谋发展,真正实现中东地区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深圳卫视记者:中国同南太平洋岛国关系不断深入。您对中国同南太岛国关系前景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外交历来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因此,对于南太平洋国家这样的小岛屿国家,我们一直有着一份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尊互信、平等相待,支持南太国家坚定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帮互助、共迎挑战。中方第一时间紧急驰援汤加火山灾情,支持所罗门群岛维稳止暴,向暴发疫情的南太国家援助疫苗和医疗设备,展现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精神。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学互鉴、合作共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中国—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已经启用,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即将建成。

中国始终是南太国家可以信赖的好朋友,愿共同打造不同大小、不同制度国家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新典范。

《海峡时报》记者: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克服分歧、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感到乐观吗?“准则”是否应该具有法律效力?

王毅:今年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落实《宣言》,保持了南海局势的总体稳定。当然,要实现南海的长治久安,需要达成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为此,各方在《宣言》中明确把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作为长远目标。

中国与东盟各国启动“准则”磋商以来,已经取得很多积极进展。由于新冠疫情,当前磋商进程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方对达成“准则”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因为推进“准则”磋商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确保南海成为和平合作之海的关键之举。“准则”不仅将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也将为域外国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保障。进入磋商的关键阶段,需要重视并处理好两件事:

一是正确看待分歧。任何磋商谈判都可能出现不同意见,但只要各方牢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任何分歧不可以弥合,没有什么共识不能够达成。

二是坚决排除干扰。某些域外国家并不乐见准则达成,也不希望南海风平浪静,因为这将使其失去插手南海、谋取私利的借口。东盟各国需要看清这一点,共同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破坏。我相信,域外的逆流掀不起南海的风浪,外部的干扰挡不住地区合作的步伐。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当前阿富汗面临严重人道危机和恐怖主义威胁。中方认为各方应如何支持阿富汗渡过难关?

王毅:美国从阿富汗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给阿富汗人民留下深重的人道危机,为地区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挑战。当前阿富汗正处于由乱及治的关键时期,各方应当本着“阿人主导、阿人所有”原则,支持阿富汗人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是同时间赛跑,加快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立即解除阿富汗在美资产的冻结和各种单边制裁,无条件归还属于阿富汗人民的资产,避免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二次伤害”,帮助阿富汗熬过寒冬,迎接春天。

中方已第一时间向阿富汗伸出援手,将根据阿人民需求,继续追加新的援助。我们正在筹备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愿意为阿富汗长治久安发挥邻国优势,贡献邻国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您延续了中国外长连续32年每年首访非洲传统。请问中方将为落实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成果采取哪些措施?有外媒认为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您对此有何回应?

王毅:中国外长每年首先出访非洲,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振兴的坚定支持。多年来,中国在非洲建设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近10万公里公路、近百个港口,还有数不清的医院和学校。这些都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一座座合作的丰碑。

去年是中非合作的大年,双方成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习近平主席宣布对非合作“九项工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是落实论坛部长会成果的开年。中国对非合作重信守诺,从不开“空头支票”。我们将大力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同非洲国家一道,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对非抗疫合作。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承诺,帮助非洲提升疫苗本地化生产能力,助力实现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

二是促进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九项工程”早期收获。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实现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进“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方已任命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愿与地区国家广泛沟通,为非洲之角和整个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拉美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拉关系现状?美国等一些国家指责中国与拉美开展合作是为了寻求地缘政治影响力,您对此有何回应?

王毅:拉美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不是谁的“后院”。拉美人民需要的是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而不是强权政治、霸道霸凌。

中拉同属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望让“中国梦”与“拉美梦”紧紧相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方积极开展对拉抗疫合作,累计提供近4亿剂疫苗和近4000万件抗疫物资。去年,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我们还成功举办了“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就未来三年深化中拉战略互信和重点领域务实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

  正如拉美谚语所说,“真正的朋友能够从世界的另一头触及到你的心灵”。中国将继续同拉美朋友一道,深化友谊,拓宽合作,积极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印尼双边关系前景?今年,印尼将成为G20主席国,中方将如何支持印尼做好主席国工作?

王毅:中国和印尼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印尼关系已经成为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样板。

疫情期间,中方率先向印尼提供抗疫援助,率先同印尼开展疫苗和新冠特效药研发合作。迄今已向印尼提供疫苗2.9亿剂,是对印尼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印尼的“区域综合经济走廊”深度对接,两国贸易额去年同比增长近6成。双方还成功启动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四轮驱动”的双边合作新格局已然成型。

下一步,中方将同印尼深化疫苗全产业链合作,助力打造区域疫苗生产中心,共同构建地区抗疫的防护盾。推动雅万高铁早日建成通车,为促进印尼疫后发展、增进双方互利合作提供更大加速度。

今年,印尼将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中方愿积极支持和协助,围绕“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峰会主题,促进创新、数字、绿色、卫生等领域合作,切实维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二十国集团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我代表全球网友提问。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上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王毅:中国宪法明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党立名、为党正名、为党扬名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职责。

去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开展了“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邀请各国驻华外交官和国际主流媒体赴延安、嘉兴等红色纪念地参访,中国驻外使领馆也举办了4000多场丰富多彩的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受到各国朋友的热烈欢迎。

我们深感国际社会现在更加关注中国共产党,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钦佩,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秘诀。上个月,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专程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取得发展进步表达敬意。我们注意到,国际社会看中国共产党的眼睛更加亮起来了,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视角更为宽广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全面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今年,我们将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继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更多外国朋友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

要点

全文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2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对世界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疫情仍未彻底战胜,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这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难能可贵。国际评论认为,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相比,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强大。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为世界贡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中国。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开幕式,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的支持。在此,我要向所有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的各国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此次冬奥会,恰逢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地区热点问题升温,同时还受到少数国家的政治干扰和破坏。但让我们感到鼓舞的是,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选择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之下,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注入了希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

现在,各国运动员正在冬残奥会赛场上努力拼搏。我相信,冬奥期间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路透社记者:俄军在乌行动已经扩展到非军事设施,中方是否能作更多努力解决冲突?

王毅:在乌克兰问题上,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两大问题继续努力。

第一,要劝和促谈。中方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第二,要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愿就此提出六点倡议: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中方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红十字会将尽快向乌克兰提供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凤凰卫视记者:国际社会担忧世界再次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形成新的冷战,对此您怎么看?

王毅:当今世界确实很不太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一幕幕向我们展开。个别大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重拾冷战思维,制造阵营对立,进一步加剧了动荡与分裂,让本来就问题缠身的世界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怎么办?中方坚定认为,正确的出路就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当务之急是维护和平。和平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想法,坚持通过谈判停止冲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通过合作增进互信,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是促进团结。世界因多样而精彩,差异不应成为对抗的理由。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强权,反对集团政治,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坚持开放。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被地缘竞争所割断。我们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坚定维护自由、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拆掉小院高墙,共建开放市场。

第四是加强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应对新冠疫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上。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西方对俄罗斯日益增长的集体制裁压力将如何影响俄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王毅: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中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的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去年,双方共同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下,这一条约所承载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不仅对中俄双方,而且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愿强调指出,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关系的创新。不久前,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清晰无误地向世界表明,我们共同反对重拾冷战思维,反对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社记者:近日,中国从乌克兰陆续撤出了多批中国公民。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王毅:随着乌克兰局势不断紧张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牵挂每一位在乌同胞的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多次过问,要求全力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外交部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与乌克兰、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保持外交沟通,并向在乌同胞发出安全预警和提醒。

现地局势发生突变后,我们组织在乌同胞抓紧安全避险,为遇到困难的同胞及时提供帮助。同时,抓住战局中出现的时间窗口组织紧急撤侨行动。驻乌克兰使馆、驻敖德萨总领馆外交人员多次深入火线,为中国公民撤离打开安全通道。中国在乌克兰各个邻国的使馆也昼夜运转,全力安置转运我国同胞。国内各部门、各地方密切协调,迅速派出多架包机,从欧洲陆续接回离乌公民。

在组织中国公民避难和撤离过程中,乌克兰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友好协助,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白俄罗斯等国也提供宝贵支持,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谨代表中方,向各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在撤侨行动中,我们在乌克兰和周边国家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中资机构全面动员,互施援手,再次体现了中国人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我也要向同胞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目前,还有一些同胞由于当地局势和个人原因仍然留在乌克兰,我们时刻挂念着他们,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世界并不太平,有一位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但很幸运有一个和平的祖国。外交为民永远在路上。我们愿继续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两党在加强与中国全面竞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您是否担心中美关系会持续恶化?

王毅: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并两次通话,双方在多个层级也开展了对话交往。美方领导人和一些高官相继表示,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始终漂浮在空中,迟迟没有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美方仍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接连在国际上拼凑打压中国的“小圈子”,不仅伤害两国关系大局,也冲击和损害国际和平稳定。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讲信誉国家所做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

中方认为,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既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两国必须共同解开的方程式。

今年是“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回首历史,中美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精神,以合作代替对抗,造福了两国人民,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展望未来,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替代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推动美国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

埃菲社记者:您认为中俄日益密切的关系以及乌克兰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同欧洲的关系?

王毅: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将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更多稳定因素。

中欧合作去年取得积极成果,我仅举两个例子。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充分说明中欧经贸关系高度互补。去年中欧班列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9%,为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有些势力并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中欧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任何势力都不能也无法逆转。

中方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中国的对欧政策保持稳定坚韧,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支持欧盟团结繁荣。同时,我们也希望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务实、积极的对华政策,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下一步,中欧双方要办好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等重要政治议程,加强战略对接,拓展务实合作,推进多边协调,深化人文交流,妥善管控分歧,携起手来,共同为世界多做实事和好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中方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发展势头因疫情等原因有所减弱的说法?

王毅: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但共建“一带一路”仍保持良好势头。过去一年来,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扎实推进。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亮点纷呈。去年以来,又有10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个。我们还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一带一路”疫苗合作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得到广泛支持。

“一带一路”互帮互助的“心联通”持续深入。我们全力驰援各国抗疫,同20个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合作,其中大部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一大批“小而美”项目稳步实施,帮助共建国家民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合作基础日益牢固,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必将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联合早报》记者:中国如何评估“印太地区和印太四国”的概念,它会对本区域造成什么影响?

王毅: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在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却试图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美国在亚太地区排出的“五四三二”阵势,带来的绝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搅乱地区和平稳定的祸水。

“印太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维护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冲击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的是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股逆流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驰,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国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对于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倡议,我们都表示欢迎;对于挑拨地区对抗、制造阵营对立的主张,我们都坚决反对。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记者:您能否介绍全球发展倡议推进落实的最新进展?

王毅:疫情严重冲击全球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尤其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的是呼吁各国重视发展问题,形成合力,共迎挑战。

倡议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目标是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高度契合各方需要,迅速得到联合国以及近百个国家的响应支持。今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次会议,逾百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为落实倡议凝聚了更广泛国际共识。

中方一向认为,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我们愿同各方一道,从四个方面推动倡议逐步落地:

一是对接重点领域。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尤其是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经济复苏、就业培训、教育卫生、绿色发展等推进务实合作,助推2030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对接各国需求。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欢迎各方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或优势资源灵活参与。

三是对接合作机制。愿与所有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系统携手合作,同小岛屿、内陆、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进程协同增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球合力。

四是对接各界伙伴。重视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专家智库、媒体等在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作用,欢迎各方建言献策、积极参与。

总之,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对全球发展合作的“再动员”,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人权理念的“再确认”,为缩小南北鸿沟、破解发展不平衡提出了“路线图”,也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我们愿同各国一道,积极探索并落实好这一倡议,不让任何国家掉队,不让任何诉求被忽视,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伍,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亚洲新闻台记者: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计划如何深化与东盟的关系?

王毅:30年前,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走在了地区合作的前列。30年后,中国和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树立了睦邻友好的典范。30年来,中国和东盟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走出了一条邻里相亲、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打造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合作样板。

中国东盟关系没有最好,只会更好。展望未来,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不忘维护稳定安宁的初心,秉持实现共同发展的使命,坚持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邻里相处之道,推动双方关系像奔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列车一样快速前行,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我们要做国际抗疫合作的倡导者。深化疫苗联合生产、关键药物研发等领域合作,让双方构筑的“健康之盾”牢不可破,搭建的“快捷通道”“绿色通道”运行通畅,守护好地区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们要做区域合作的引领者。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拓展蓝色、绿色、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

我们要做亚太稳定的守护者。呼唤和平、稳定、繁荣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心声。亚太地区不是大国博弈的“棋盘”,东盟国家不是地缘争夺的“棋子”,而是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重要“棋手”。我们将继续把东盟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坚定维护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维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支持以东盟方式斡旋地区热点问题,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集团对立和分裂对抗。

共同社记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方如何看待新时代的中日关系?

王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双方总结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契机。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了实现中日和平友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决断。50年来,双方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为两国人民带来重要福祉。去年两国领导人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下步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特别是日方国内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稳定。在此,我愿向日方提出三点忠告: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切实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和平发展”的重要共识,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重信守诺,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史、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事关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希望日方在这些问题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郑重承诺,避免再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冲击。

三是要顺势而为,共同开创两国关系的广阔前景。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取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盟、地缘对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应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日本应有的贡献。

中新社记者:过去一年,外交部为帮助海外中国公民纾难解困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外交部在践行外交为民宗旨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王毅:过去一年,对于广大海外中国公民来说十分不容易,全球疫情、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军事冲突,随时威胁着海外同胞的安全,更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海外同胞一时回不了家,我们就把家的温暖带到他们身边。一年来,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全力以赴,在全球范围推进“春苗行动”,为生活工作在180个国家的数百万名中国同胞接种疫苗。12308热线24小时守候,全年受理50多万通求助来电,处理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超过6万起,成功营救数十名被绑架的中国公民,全力维护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正当权益。去年国庆前夕,经过不懈努力,被非法拘押一千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终于平安回国,一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道出了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是外交工作的应尽之责。中国外交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做广大老百姓的贴心人,做海外同胞利益的守护人。今年我们将集中做好三件事:

一是打造“智慧领事平台”,推出更多“指尖”上服务项目,完善数字化、全天候领事服务。

二是构建“海外平安中国体系”,强化海外安全风险预警,指导境外企业加强安防建设,为海外同胞提供更有效、更及时的安全保障。

三是推出“健康畅行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推出增强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助力安全、健康、便捷的跨国旅行。

韩联社记者:中方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有哪些方案?中韩今年迎来建交30周年,中方对发展中韩关系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有句老话,治病须治本,纠错要纠根。半岛问题的“根”,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解决半岛问题,需要各方相向而行。2018年以来,朝方采取了一些旨在促成对话的举措,却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符合各方已形成共识的“行动对行动”原则,导致本已严重缺失的朝美互信雪上加霜,也使得各种对话提议沦为空洞的口号。

我们注意到,美方最近公开声明对朝没有敌意,愿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值得肯定。但下一步形势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还是继续把半岛问题当做地缘战略的筹码。

中方再次呼吁美国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与朝方建立起基本互信。各方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不断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方愿意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于中韩关系,中韩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韩国也有句俗话叫“三个铜板买房屋,千两黄金买邻居”。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愿同韩方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弘扬友好传统,深化互利合作,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哈萨克斯坦24KZ电视台记者:今年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建交30周年。中方计划采取哪些措施落实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确定的目标?

王毅:今年中国同中亚关系的大事喜事不断。年初习近平主席同五国元首举行视频峰会,隆重庆祝双方建交30周年。随后五国元首又齐聚北京,共赴“冬奥之约”。

中方始终认为,一个发展、繁荣、稳定、充满活力的中亚符合中国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本着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项原则,合力构建内涵丰富、成果丰硕、友谊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正处于三十而立的黄金岁月,呈现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中方愿同五国一道,落实好双方建交30周年峰会成果,做实做强“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拓展深化抗疫、产能、能源、农业、人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开创双方关系下一个更加精彩的30年。

《环球时报》记者:美方去年召开的“领导人民主峰会”被公认不成功,但美方仍宣布今年举办线下“民主峰会”。请问中方打算如何应对?

王毅:去年,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举办所谓“民主峰会”,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国家排除在外,公然以意识形态划线,在世界上制造分裂,这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再次举办这类峰会更是不得人心。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年1月,全球最大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报告,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达到10年来的新高。哈佛大学也曾连续多年得出类似民调。世界认可中国的民主,我们更对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

人类文明的花园丰富多彩,各国的民主也应百花齐放。按照美国模式划定“民主标准”的作法恰恰是不民主的表现。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只能使人民遭殃。唯我独尊不仅不是民主之义,而且还是民主之灾。

我们期待同各国本着平等的态度交流互鉴,弘扬真正的民主精神,剥去各种伪民主面具,切实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前行。

彭博社记者:请问中方认为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两者形势有何异同?如何看待当前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王毅:首先要明确的是,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乌克兰问题则是俄乌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台海局势面临紧张,根源就在于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中的现状,通过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歪曲台湾的历史,割裂台湾的根脉,到头来必将葬送台湾的未来。而美国一些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振兴,纵容鼓动“台独”势力发展,挑战和掏空一中原则,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会把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也将给美方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我要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属一中。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头支票”。“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台湾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CGTN记者:今年,中国将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在亚洲国家召开。中方期待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毅: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典范,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时隔5年,金砖国家主席国的接力棒再次交到中国手中。我们将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先后开展160多项活动。我们将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围绕“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主题,深化金砖合作,淬炼金砖“成色”,擦亮南南合作的“金字招牌”,为各国携手战胜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传递希望和信心。

我们将以公平正义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金砖主张”。以疫苗合作为重点,拓展公共卫生合作,筑牢抗击疫情的“金砖防线”。以全面深化经贸、财金、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减贫脱贫等合作为抓手,铺设加速全球发展的“金砖快线”。以深化“金砖+”合作为契机,加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战略协作,为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出“金砖贡献”。

今年中国、泰国和印尼将分别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全球治理进入“亚洲时间”。我们期待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全球治理的“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发挥更积极作用,发出更响亮声音,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演进,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印中两国关系持续触底。中方如何预测今年印中关系前景?

王毅:中印关系近年来遭遇一些挫折,这种局面不符合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平等协商管控分歧,积极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同时不使其影响和干扰两国合作的大局。

我们看到,总有一些势力试图在中印之间挑动矛盾,在地区之间制造分裂,但这种做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反思和警惕。大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像中印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

中印人口加起来超过28亿,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印实现稳定发展、和睦相处,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就有了坚实基础。正如一句印度谚语所言,“帮你的兄弟撑船过河,你也能到达对岸”。希望印方同中方一道,坚守“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共识,坚持增进互信,避免误解误判,彼此作相互成就的伙伴,不当相互消耗的对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前行,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地区和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阿卫视记者:请问中方在解决中东地区热点、建设性参与中东事务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毅:长期以来,安全与发展一直是困扰中东国家的两大难题。作为中东国家的战略伙伴,中国始终奉行“两个支持”,那就是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

过去一年多来,中方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旨在推动对话解决热点问题、实现地区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时,中国同中东各国携手抗击疫情,推进疫苗生产、药物研发合作。加快中国与海湾国家自贸区建设,启动中国与伊朗全面合作协议,为促进中东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

中国在中东发挥的始终是建设性作用,我们从不谋取什么地缘利益,更无意去填补所谓权力真空。过去数十年,正是因为域外大国竞相干预中东事务,给中东地区和中东人民造成了一次又一次伤害。21世纪的今天,这种局面不应再继续下去。应当把维护中东安全与发展的权力彻底交到中东人民手中,支持中东国家以团结谋和平,以自强谋稳定,以合作谋发展,真正实现中东地区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深圳卫视记者:中国同南太平洋岛国关系不断深入。您对中国同南太岛国关系前景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外交历来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因此,对于南太平洋国家这样的小岛屿国家,我们一直有着一份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尊互信、平等相待,支持南太国家坚定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帮互助、共迎挑战。中方第一时间紧急驰援汤加火山灾情,支持所罗门群岛维稳止暴,向暴发疫情的南太国家援助疫苗和医疗设备,展现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精神。

我们愿同南太国家互学互鉴、合作共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中国—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已经启用,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即将建成。

中国始终是南太国家可以信赖的好朋友,愿共同打造不同大小、不同制度国家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新典范。

《海峡时报》记者: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克服分歧、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感到乐观吗?“准则”是否应该具有法律效力?

王毅:今年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落实《宣言》,保持了南海局势的总体稳定。当然,要实现南海的长治久安,需要达成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为此,各方在《宣言》中明确把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作为长远目标。

中国与东盟各国启动“准则”磋商以来,已经取得很多积极进展。由于新冠疫情,当前磋商进程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方对达成“准则”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因为推进“准则”磋商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确保南海成为和平合作之海的关键之举。“准则”不仅将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也将为域外国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保障。进入磋商的关键阶段,需要重视并处理好两件事:

一是正确看待分歧。任何磋商谈判都可能出现不同意见,但只要各方牢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任何分歧不可以弥合,没有什么共识不能够达成。

二是坚决排除干扰。某些域外国家并不乐见准则达成,也不希望南海风平浪静,因为这将使其失去插手南海、谋取私利的借口。东盟各国需要看清这一点,共同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破坏。我相信,域外的逆流掀不起南海的风浪,外部的干扰挡不住地区合作的步伐。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当前阿富汗面临严重人道危机和恐怖主义威胁。中方认为各方应如何支持阿富汗渡过难关?

王毅:美国从阿富汗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给阿富汗人民留下深重的人道危机,为地区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挑战。当前阿富汗正处于由乱及治的关键时期,各方应当本着“阿人主导、阿人所有”原则,支持阿富汗人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是同时间赛跑,加快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立即解除阿富汗在美资产的冻结和各种单边制裁,无条件归还属于阿富汗人民的资产,避免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二次伤害”,帮助阿富汗熬过寒冬,迎接春天。

中方已第一时间向阿富汗伸出援手,将根据阿人民需求,继续追加新的援助。我们正在筹备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愿意为阿富汗长治久安发挥邻国优势,贡献邻国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您延续了中国外长连续32年每年首访非洲传统。请问中方将为落实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成果采取哪些措施?有外媒认为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您对此有何回应?

王毅:中国外长每年首先出访非洲,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振兴的坚定支持。多年来,中国在非洲建设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近10万公里公路、近百个港口,还有数不清的医院和学校。这些都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一座座合作的丰碑。

去年是中非合作的大年,双方成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习近平主席宣布对非合作“九项工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是落实论坛部长会成果的开年。中国对非合作重信守诺,从不开“空头支票”。我们将大力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同非洲国家一道,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对非抗疫合作。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承诺,帮助非洲提升疫苗本地化生产能力,助力实现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

二是促进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九项工程”早期收获。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实现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进“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方已任命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愿与地区国家广泛沟通,为非洲之角和整个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拉美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拉关系现状?美国等一些国家指责中国与拉美开展合作是为了寻求地缘政治影响力,您对此有何回应?

王毅:拉美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不是谁的“后院”。拉美人民需要的是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而不是强权政治、霸道霸凌。

中拉同属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望让“中国梦”与“拉美梦”紧紧相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方积极开展对拉抗疫合作,累计提供近4亿剂疫苗和近4000万件抗疫物资。去年,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我们还成功举办了“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就未来三年深化中拉战略互信和重点领域务实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

  正如拉美谚语所说,“真正的朋友能够从世界的另一头触及到你的心灵”。中国将继续同拉美朋友一道,深化友谊,拓宽合作,积极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印尼双边关系前景?今年,印尼将成为G20主席国,中方将如何支持印尼做好主席国工作?

王毅:中国和印尼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印尼关系已经成为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样板。

疫情期间,中方率先向印尼提供抗疫援助,率先同印尼开展疫苗和新冠特效药研发合作。迄今已向印尼提供疫苗2.9亿剂,是对印尼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印尼的“区域综合经济走廊”深度对接,两国贸易额去年同比增长近6成。双方还成功启动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四轮驱动”的双边合作新格局已然成型。

下一步,中方将同印尼深化疫苗全产业链合作,助力打造区域疫苗生产中心,共同构建地区抗疫的防护盾。推动雅万高铁早日建成通车,为促进印尼疫后发展、增进双方互利合作提供更大加速度。

今年,印尼将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中方愿积极支持和协助,围绕“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峰会主题,促进创新、数字、绿色、卫生等领域合作,切实维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二十国集团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我代表全球网友提问。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上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王毅:中国宪法明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党立名、为党正名、为党扬名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职责。

去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开展了“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邀请各国驻华外交官和国际主流媒体赴延安、嘉兴等红色纪念地参访,中国驻外使领馆也举办了4000多场丰富多彩的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受到各国朋友的热烈欢迎。

我们深感国际社会现在更加关注中国共产党,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钦佩,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秘诀。上个月,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专程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取得发展进步表达敬意。我们注意到,国际社会看中国共产党的眼睛更加亮起来了,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视角更为宽广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全面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今年,我们将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继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更多外国朋友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

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羊风极、王静、唐俊杰、莫荣、益西达瓦、万建民、王海京等7位委员,围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促进种业自主创新、补齐社保体系短板、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等作了发言。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员、全国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全国广大农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迎难而上,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团结奋进的结果。

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习近平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习近平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习近平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丁薛祥、张庆黎、李斌、汪永清、辜胜阻等参加联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