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穆斯林国家大使表示对烧古兰经感到震惊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外交部日前邀请30多个国家驻瑞典大使到外交部就对焚烧古兰经事件强烈不满进行安抚。

日前30多位北非,中东和东亚驻瑞典和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国家大使被邀请到外交部开会。

瑞典允许丹麦极右翼政客帕鲁旦在瑞典多个城市焚烧古兰经事件让穆斯林国家感到震惊。内务部长于德贝里表示,很多国家大使馆询问瑞典政府,怎么可能允许在光天化日之下焚烧古兰经?

于德贝里表示,穆斯林世界对此感到强烈愤慨,但另一方面,瑞典有悠久的示威自由。

他说,警察在给发示威许可时并没有考虑他们要发布什么信息。因此,不能说警察允许传播恶性信息。

大使们感到非常迷惑,他们理解瑞典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但是,不能理解自由到可以通过焚烧伊斯兰圣经,古兰经的程度。

烧古兰经事件令穆斯林强烈不满,因此也允许他们抗议了,这也是受宪法保护的。但是不满情绪如此激烈。希望通过安抚,事态能够平息下来。

瑞典骚乱过后开始调查加强警务装备可能限制游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瑞典每日新闻报道, 瑞典骚乱过后开始调查加强警务装备事宜。例如,配备催泪瓦斯和水枪。

瑞典复活节前夕因为丹麦瑞典双重国籍的极右翼政客帕鲁旦在瑞典多个城市进行烧古兰经事件发生后,所到之处都引发了100-200人的抗议。抗议期间发生了抗议者向警方投掷石块儿的行为。也有警车被烧毁,26名警察受伤,40多人被抓。

该事件依然在瑞典发酵。警方认为,投掷石块儿的人并非抗议示威的人。他们本身就可能是犯罪团伙的人。利用抗议示威的行动袭击警察。

对此,瑞典在野党的温和党,民主党,右翼党和自由党领导人联合发文认为暴力是社民党最大的失败。

他们认为,复活节之前的暴力事件是因为警察缺少工作工具和资源才受到如此伤害。他们一致要求提高警察的工资和装备,指出警察是瑞典最重要的职业。应该提高工资待遇。

对警察有侵略性和挑战性的行为采取零容忍。警察必须有防暴装备。公共场所应该多部署警察巡逻,对于重点怀疑对象要有针对性地实行打击,加强警备。对重点地区要重点对待。

瑞典右翼民主党甚至提出,对于有犯罪份子的移民家庭应该吊销他们全家人的居留许可。

瑞典司法大臣约翰松表示,要以硬碰硬,坚决对暴力活动予以打击。

瑞典警方认为只有男人向警察投掷石块儿,但是,事后的视频显示,居然有母亲和孩子一起向警察投掷石块儿。

警方反思,没想到会激起人们这么大的反响。也没想到人们对警察施加暴力。

瑞典政府,警察和司法部门都应该反思,以言论自由的名义焚烧穆斯林信仰的古兰经,这是否应该属于纵火罪或者是挑衅罪。这样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是否应该继续保留。

瑞典权利学教授内尔格琉斯表示,帕鲁旦的示威在先,但是,后果如此严重,警方经应该考虑是否今后还能允许这样的示威继续进行。瑞典是1983年取消了焚烧国旗违法的法律。

中东北非外交官表示很难理解瑞典言论自由已经到了焚烧穆斯林信仰的古兰经的程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22年4月21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尊敬的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各位博鳌亚洲论坛理事,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再次在“云端”相聚,共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出席年会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年会以“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矛盾并不可怕,正是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过去两年多来,国际社会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作出了艰苦努力。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我们要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人类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各国要相互支持,加强防疫措施协调,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国际合力。要坚持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无论是对外提供疫苗还是海外生产疫苗,中国都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努力。

——我们要共同促进经济复苏。新冠肺炎疫情对过去10年全球减贫成果造成重大冲击,复苏不均衡加剧全球不平等,南北鸿沟持续扩大。我们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运用科技增强动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一些国家政策调整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紧迫需求,围绕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去年,我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近百个国家响应和支持。我们正在同国际社会一道,稳步推进倡议落地落实。

——我们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中方愿在此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我们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我们要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当今世界,任何单边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脱钩、断供、极限施压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搞“小圈子”、以意识形态划线挑动对立对抗也都是根本行不通的。我们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大国尤其要作出表率,带头讲平等、讲合作、讲诚信、讲法治,展现大国的样子。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亚洲人民历经热战冷战,饱经沧桑忧患,深知和平弥足珍贵,发展来之不易。过去几十年,亚洲地区总体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就了“亚洲奇迹”。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我们要继续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

第一,坚定维护亚洲和平。地区和平稳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国家的施舍,而是地区国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亚洲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积极推动亚洲合作。亚洲国家谚语说,“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共赢合作是亚洲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有效提升了地区硬联通、软联通水平。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亚洲形成更加开放的大市场,促进亚洲共赢合作迈出新步伐。

第三,共同促进亚洲团结。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用交流互鉴取代唯我独尊,这是亚洲应有的襟怀和气度。我们要巩固东盟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维护兼顾各方诉求、包容各方利益的区域秩序。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域内域外,都应该为亚洲添彩而不添乱,都要共走和平发展大道,共谋合作共赢大计,共创团结进步的亚洲大家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两个多月前,中国向世界奉献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各国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下半年,我们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中国未来发展蓝图。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国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中国将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古人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我们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汇聚起合作共赢的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迎来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司法部国务秘书德•托罗

4月21日,崔爱民大使会见瑞典司法部国务秘书德·托罗,就加强司法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崔大使表示,司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司法合作是中瑞合作的重要内容。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相关合作,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崔大使还介绍了一些中国公民因疫情导致航班中断暂时无法直接回国的情况,希望瑞方对其办理签证和居留延期等给予协助。

德·托罗向崔大使介绍了瑞典司法制度、大选和俄乌冲突造成乌克兰难民来瑞等情况,表示瑞方愿同中方保持良好关系,就彼此关心的问题增进沟通,推动中瑞关系实现更好发展。对因疫情暂时不能回国的中国公民,只要提出居留延期申请,在审批期间即可合法在瑞居住。瑞方将尽量避免签证延期申请积压情况。

双方还就涉及中国公民的有关案件交换了看法。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外贸大臣哈尔贝里 

4月21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外贸大臣安娜·哈尔贝里,双方就深化中瑞经贸务实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瑞典外交部亚太司东亚处处长布隆贝里,使馆经商参赞韩晓东等参加。

哈尔贝里欢迎崔大使履新,表示瑞典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积极深化瑞中企业间的互利合作。瑞中两国具有共同的绿色发展目标,为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瑞一贯主张自由贸易,愿在欧盟内部发挥更大作用,便利欧中、瑞中贸易与投资合作。希望与中方保持经常性沟通,期待在疫情形势好转后尽快恢复双方经贸团组互访。

崔大使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新发展理念,分析了中瑞双边经贸合作现状,表示中瑞经贸合作基础好、互补性强、潜力大,特别是在绿色创新领域,瑞典的先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理念符合中国绿色转型发展需要,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必将为瑞典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两国未来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服务好企业发展,共同打造合作新亮点,做大合作蛋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欢迎瑞典工商界积极参与中国举办的各类博览会、洽谈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中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表白皮书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享有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白皮书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出“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白皮书还向世界各国青年发出了中国青年的四点全球行动倡议。

白皮书介绍,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中国青年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国青年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丰盈、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白皮书阐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白皮书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白皮书显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首先就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14岁至19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91.9%,优良率持续上升。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

  白皮书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白皮书,从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等5个方面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据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据白皮书介绍,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每年超过300万名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中国工程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白皮书指出,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青年都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

白皮书说,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秉承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白皮书指出,中国青年向全世界青年倡议: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据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在“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框架下,中国与100多个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和非政府青年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白皮书显示,几十万名海外中资机构青年员工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100多个国家服务,帮助各国青年学习中华文化。截至2020年,4万余人次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16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202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结束语

  前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拼搏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鲜明提出党管青年原则,大力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担当,值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青年高质量发展,物质丰裕是基础。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中国青年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国青年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从能出行到快捷通畅、平稳舒适。中国青年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丰盈、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青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受益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惠及青年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逐渐从“去哪儿都新鲜”转变为“去哪儿都习以为常”,精神品位不断提升。随着图书、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所需所盼的公共文化产品日渐丰富,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国际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应有尽有,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逐渐从“只在家门口转转”转变为“哪里都能去逛逛”,见识阅历更加广博。不断扩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为中国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城乡普及率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缩小至0.3个百分点,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约车用户中,青年都是主体。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国家好,青年才会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2020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1.5亿人次,实现“三个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2012年至2021年,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超过82万人,让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职业选择丰富多元。中国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工即农”的就业选择一去不返,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7%,比十年前增长13.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发展流动畅通自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青年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流动更加自由。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中国青年逐渐由单向的“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多向的“自由随心飞”,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在适合自己的地区拓展成长舞台。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安家落户、实现梦想。2020年,外出农民工总数近1.7亿,其中多数为青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青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坚实保障。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人民发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法治保障不断完善。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发展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各个领域齐抓共管、共同发力。民法典赋予了青年各类民事权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全面构筑了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体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充分保障了青年各领域发展权益,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共同构建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屏障。

  政策保障日益完备。针对中国青年多元化发展需求,国家强化政策服务导向,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针对青年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出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青年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普惠型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展。中国青年不仅能在步入社会之初就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遮风挡雨”,也能在拼搏奋斗时免除各种“后顾之忧”,生活得更舒心、工作得更安心、对未来更放心。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逐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支持青年从事灵活就业。青年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更多大城市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青年住房难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持续向青年职业劳动者扩大覆盖,青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组织保障坚强有力。组织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是青年发展的倍增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把维护青年发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动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大力调动社会资源,聚焦青年“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开展政策倡导,千方百计为青年解决具体困难,为广大青年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本的人民团体之一,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始终坚持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权益,引导青年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和中等学校学生会的联合组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依法依章程表达和维护青年学生的具体利益,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坚信中国道路。中国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价值追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广者。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1500余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引社会风气之先,各级“优秀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万余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展现青春正能量。面对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国青年有困惑、有迷惘,但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价值理念的不懈追求。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首先就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

  身体素质持续提升。在校园里,随着体育课时持续增加,更多青年学生既在课堂内“文明其精神”,也在操场上“野蛮其体魄”。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14岁至19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91.9%,优良率持续上升。在社区中,青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跑步、游泳、各项球类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运动时尚,体育健身场馆“人头攒动”。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在竞技场上,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始终活跃着中国青年争金夺银的身影,青年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女排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示了中国青年强健有力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开拓力量。

  心理素质自信达观。中国青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将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认知、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良好的社会心态。虽然在就业、教育、住房、婚恋、养老等领域还面临不小压力,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乘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东风,新时代中国青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支持下,亿万中国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人生价值的愿望。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比十年前提高1.1年;大学专科以上在职青年占同等文化程度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50%,比在职青年占就业总人口比例高约20个百分点。提高学历层次、接受高质量教育,依然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追梦逐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

  热爱学习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离开校园后选择继续深造、提升学历,2020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超过770万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超过840万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调查显示,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数千万青年通过“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激励青年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愿持续高涨。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截至2021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青年广泛参与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2019年县级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针对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开展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不仅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还组建了一批以自愿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有7600多个共青团指导的县级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类青年社会组织,带动成立青年活动团体15万余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国青年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行业自律、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无论是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领域、新职业,青年在各行各业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奋斗精神印刻在一个个普通岗位中。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用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为土地增效,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建筑工地,青年农民工不畏辛劳、日以继夜,用一砖一瓦筑造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将都市装点得更加美丽;在训练场上,青年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以过硬的作风和惊人的毅力向世界顶峰发起冲锋,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他们用勤劳和汗水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让青春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自觉扛起责任,无私奉献,无畏向前,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

  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占总数达60%的青年建设者组建13支青年突击队,靠钢铁般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拼搏在前、奉献在前,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建设奇迹,用事实证明中国青年面对困难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风险挑战扛得住。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在农村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社区为邻里们倾心服务,在边疆为祖国巡逻戍边……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青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服务人民,奋力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每年超过300万名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中国工程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他们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技术,持续创造难得的“工程师红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家持续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的大背景下,青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踊跃参加“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交流展示活动,用智慧才干开创自己的事业。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中国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新时代中国青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时代新风,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

  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青年都自觉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在城乡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参加“社区青春行动”,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服务贡献。在各行各业,青年秉承“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的理念,踊跃创建“青年文明号”,大力弘扬新时代职业文明,展现新时代职业形象。广大青年运动员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以良好的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获得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卫生健康、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风尚。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18年派遣41万余名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扶贫支教、卫生医疗等志愿服务。青年始终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给千家万户乃至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秉承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通过留学、务工、旅游、考察等方式,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与此同时,大批中国青年通过旅游、考察、商务、劳务等方式走出国门、感知世界,2019年国内居民出境达1.7亿人次,中国青年认识世界的渠道更加广阔、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各种国际舞台上,中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在双多边框架下积极交流互动、促进合作共赢。中国青年参与双边交流机制更加广泛深入,与各有关国家青年走得越来越近、友谊越来越深。在“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框架下,中国与100多个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和非政府青年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中俄、中美、中欧、中印、中日等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国青年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媒体等领域对外互动合作活跃。中国青年不仅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青年伙伴开展亮点纷呈的人文交流,还通过创新创业、经贸往来、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互惠互利。中国青年更加主动地加入国际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全球治理,树立了更加亮丽的国际形象。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数百名中国青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付出辛劳、作出贡献;在联合国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会议和相关多边机制框架下,在亚洲青年理事会等国际性青年组织中,中国青年更加自信地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成为沟通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新时代中国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

  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中国青年积极倡导、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脱贫减贫、气候变化、抗疫合作等主题,征集世界各国青年故事、传播世界各国青年声音、凝聚世界各国青年共识。2020年,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介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等国际机制青年领域合作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中国青年积极贡献智慧、提出主张,为保障世界各国青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贡献智慧。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各国青年运动员和青年志愿者,超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用笑容播撒温暖、用拥抱传递友谊、用心灵汇聚力量,共同搭建起“一起向未来”的桥梁,以青春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手拉手的并肩前行中绘就美好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青年铭于心,更笃于行。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几十万名海外中资机构青年员工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文化交流,增进与所在国青年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100多个国家服务,帮助各国青年学习中华文化。“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中国军队青年官兵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胸怀人间大爱,恪守维和使命责任,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截至2020年,4万余人次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16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当今世界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混乱、撕裂、不公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和平还是战争,光明还是黑暗,人类在进步和倒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要抉择。时代呼唤全世界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青年向全世界青年倡议:

  ——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立正心、明大德、行大道,崇德向善、追求美好,热爱生活、奉献社会,在一点一滴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信自强、昂扬向上,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倡导健康生活,锻炼强健体魄,涵养阳光心态,保持青春活力。

  ——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刻苦学习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创造,始终保持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胸怀世界、胸怀未来,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公平正义,捍卫民主自由,为建设繁荣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青年真诚希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真诚希望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为青年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真诚希望全世界青年能够携起手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结束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世界的未来也属于青年。

  未来的中国青年,必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未来的中国,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未来的世界,关系到每一名青年的前途命运,更取决于每一名青年的拼搏奋斗。只要各国青年团结起来、同向同行,坚持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就一定能远离战火硝烟、倾轧斗争,真正建设一个和平发展、亲如一家的“地球村”,共同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美好未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中国青年愿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①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共5788家,“十三五”期间平均每2天就新增1家。

  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结束语

  前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拼搏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鲜明提出党管青年原则,大力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担当,值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青年高质量发展,物质丰裕是基础。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中国青年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国青年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从能出行到快捷通畅、平稳舒适。中国青年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丰盈、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青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受益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惠及青年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逐渐从“去哪儿都新鲜”转变为“去哪儿都习以为常”,精神品位不断提升。随着图书、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所需所盼的公共文化产品日渐丰富,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国际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应有尽有,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逐渐从“只在家门口转转”转变为“哪里都能去逛逛”,见识阅历更加广博。不断扩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为中国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城乡普及率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缩小至0.3个百分点,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约车用户中,青年都是主体。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国家好,青年才会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2020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1.5亿人次,实现“三个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2012年至2021年,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超过82万人,让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职业选择丰富多元。中国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工即农”的就业选择一去不返,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7%,比十年前增长13.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发展流动畅通自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青年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流动更加自由。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中国青年逐渐由单向的“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多向的“自由随心飞”,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在适合自己的地区拓展成长舞台。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安家落户、实现梦想。2020年,外出农民工总数近1.7亿,其中多数为青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青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坚实保障。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人民发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法治保障不断完善。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发展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各个领域齐抓共管、共同发力。民法典赋予了青年各类民事权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全面构筑了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体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充分保障了青年各领域发展权益,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共同构建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屏障。

  政策保障日益完备。针对中国青年多元化发展需求,国家强化政策服务导向,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针对青年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出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青年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普惠型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展。中国青年不仅能在步入社会之初就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遮风挡雨”,也能在拼搏奋斗时免除各种“后顾之忧”,生活得更舒心、工作得更安心、对未来更放心。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逐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支持青年从事灵活就业。青年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更多大城市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青年住房难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持续向青年职业劳动者扩大覆盖,青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组织保障坚强有力。组织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是青年发展的倍增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把维护青年发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动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大力调动社会资源,聚焦青年“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开展政策倡导,千方百计为青年解决具体困难,为广大青年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本的人民团体之一,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始终坚持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权益,引导青年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和中等学校学生会的联合组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依法依章程表达和维护青年学生的具体利益,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坚信中国道路。中国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价值追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广者。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1500余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引社会风气之先,各级“优秀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万余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展现青春正能量。面对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国青年有困惑、有迷惘,但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价值理念的不懈追求。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首先就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

  身体素质持续提升。在校园里,随着体育课时持续增加,更多青年学生既在课堂内“文明其精神”,也在操场上“野蛮其体魄”。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14岁至19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91.9%,优良率持续上升。在社区中,青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跑步、游泳、各项球类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运动时尚,体育健身场馆“人头攒动”。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在竞技场上,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始终活跃着中国青年争金夺银的身影,青年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女排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示了中国青年强健有力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开拓力量。

  心理素质自信达观。中国青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将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认知、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良好的社会心态。虽然在就业、教育、住房、婚恋、养老等领域还面临不小压力,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乘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东风,新时代中国青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支持下,亿万中国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人生价值的愿望。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比十年前提高1.1年;大学专科以上在职青年占同等文化程度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50%,比在职青年占就业总人口比例高约20个百分点。提高学历层次、接受高质量教育,依然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追梦逐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

  热爱学习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离开校园后选择继续深造、提升学历,2020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超过770万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超过840万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调查显示,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数千万青年通过“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激励青年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愿持续高涨。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截至2021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青年广泛参与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2019年县级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针对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开展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不仅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还组建了一批以自愿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有7600多个共青团指导的县级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类青年社会组织,带动成立青年活动团体15万余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国青年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行业自律、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无论是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领域、新职业,青年在各行各业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奋斗精神印刻在一个个普通岗位中。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用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为土地增效,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建筑工地,青年农民工不畏辛劳、日以继夜,用一砖一瓦筑造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将都市装点得更加美丽;在训练场上,青年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以过硬的作风和惊人的毅力向世界顶峰发起冲锋,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他们用勤劳和汗水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让青春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自觉扛起责任,无私奉献,无畏向前,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

  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占总数达60%的青年建设者组建13支青年突击队,靠钢铁般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拼搏在前、奉献在前,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建设奇迹,用事实证明中国青年面对困难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风险挑战扛得住。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在农村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社区为邻里们倾心服务,在边疆为祖国巡逻戍边……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青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服务人民,奋力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每年超过300万名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中国工程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他们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技术,持续创造难得的“工程师红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家持续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的大背景下,青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踊跃参加“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交流展示活动,用智慧才干开创自己的事业。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中国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新时代中国青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时代新风,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

  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青年都自觉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在城乡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参加“社区青春行动”,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服务贡献。在各行各业,青年秉承“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的理念,踊跃创建“青年文明号”,大力弘扬新时代职业文明,展现新时代职业形象。广大青年运动员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以良好的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获得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卫生健康、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风尚。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18年派遣41万余名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扶贫支教、卫生医疗等志愿服务。青年始终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给千家万户乃至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秉承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通过留学、务工、旅游、考察等方式,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与此同时,大批中国青年通过旅游、考察、商务、劳务等方式走出国门、感知世界,2019年国内居民出境达1.7亿人次,中国青年认识世界的渠道更加广阔、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各种国际舞台上,中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在双多边框架下积极交流互动、促进合作共赢。中国青年参与双边交流机制更加广泛深入,与各有关国家青年走得越来越近、友谊越来越深。在“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框架下,中国与100多个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和非政府青年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中俄、中美、中欧、中印、中日等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国青年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媒体等领域对外互动合作活跃。中国青年不仅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青年伙伴开展亮点纷呈的人文交流,还通过创新创业、经贸往来、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互惠互利。中国青年更加主动地加入国际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全球治理,树立了更加亮丽的国际形象。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数百名中国青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付出辛劳、作出贡献;在联合国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会议和相关多边机制框架下,在亚洲青年理事会等国际性青年组织中,中国青年更加自信地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成为沟通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新时代中国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

  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中国青年积极倡导、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脱贫减贫、气候变化、抗疫合作等主题,征集世界各国青年故事、传播世界各国青年声音、凝聚世界各国青年共识。2020年,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介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等国际机制青年领域合作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中国青年积极贡献智慧、提出主张,为保障世界各国青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贡献智慧。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各国青年运动员和青年志愿者,超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用笑容播撒温暖、用拥抱传递友谊、用心灵汇聚力量,共同搭建起“一起向未来”的桥梁,以青春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手拉手的并肩前行中绘就美好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青年铭于心,更笃于行。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几十万名海外中资机构青年员工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文化交流,增进与所在国青年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100多个国家服务,帮助各国青年学习中华文化。“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中国军队青年官兵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胸怀人间大爱,恪守维和使命责任,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截至2020年,4万余人次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16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当今世界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混乱、撕裂、不公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和平还是战争,光明还是黑暗,人类在进步和倒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要抉择。时代呼唤全世界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青年向全世界青年倡议:

  ——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立正心、明大德、行大道,崇德向善、追求美好,热爱生活、奉献社会,在一点一滴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信自强、昂扬向上,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倡导健康生活,锻炼强健体魄,涵养阳光心态,保持青春活力。

  ——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刻苦学习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创造,始终保持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胸怀世界、胸怀未来,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公平正义,捍卫民主自由,为建设繁荣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青年真诚希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真诚希望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为青年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真诚希望全世界青年能够携起手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结束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世界的未来也属于青年。

  未来的中国青年,必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未来的中国,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未来的世界,关系到每一名青年的前途命运,更取决于每一名青年的拼搏奋斗。只要各国青年团结起来、同向同行,坚持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就一定能远离战火硝烟、倾轧斗争,真正建设一个和平发展、亲如一家的“地球村”,共同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美好未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中国青年愿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①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共5788家,“十三五”期间平均每2天就新增1家。

  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汪文斌:“言论自由”不应成为煽动种族或文明歧视的理由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消息,在4月2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湖北广电记者提问:据报道,近日,极右翼政党“强硬路线”在瑞典多地组织反伊斯兰教集会并焚烧《古兰经》,引发穆斯林群体强烈不满,瑞多地发生大规模骚乱,造成公共设施被毁,多人在事件中受伤。多个伊斯兰国家为此召见瑞典使节表示抗议。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中方注意到相关报道。

  中方一贯反对攻击不同宗教信仰、挑动文明冲突的极端行为。所谓“言论自由”不应成为煽动种族或文明歧视、撕裂社会的理由。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我们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反对攻击特定宗教、文明的歧视性言论。

  希望瑞方吸取教训,切实尊重包括穆斯林民众在内的少数群体的宗教信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表态落到实处。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参观瑞典Sweco工程咨询公司

4月20日,崔爱民大使应邀参观瑞典Sweco工程咨询公司,与Sweco国际公司总裁穆勒等就推动中瑞生态城市建设和设计合作进行交流。Sweco国际公司副总裁斯滕马克、使馆经商参赞韩晓东等陪同参观。

穆勒总裁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在华开展生态城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发展规划,表示Sweco公司在华开展生态城项目已有20余年历史,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希望把瑞典在生态、低碳城市建设和设计方面的理念、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

崔大使赞赏Sweco公司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希望公司把现阶段在华项目实施好,形成品牌效应,并在设计理念中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同时积极关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利用好与中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双方在生态、绿色领域的合作取得更大发展,使之成为中瑞经贸务实合作新的增长点。崔大使表示,中国驻瑞使领馆愿为企业开展对华业务合作提供必要协助。

Sweco公司是欧洲最大的建筑工程咨询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城市,在华承接了上海、海南、山东等多个生态园区项目设计。

国际心理学期刊BMC征稿研究多元化心理学:从种族主义到包容之路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国际心理学期刊(BMC Psychology)正在组织一个有关偏见,种族主义和刻板印象对人生中的心理,社会,教育和经济福祉影响的专题。

欢迎投稿!

最近发生的事让我们目睹了社会的不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系统性的种族主义,不管是哪种种族主义,都会有受害者遭受歧视带来的创伤。

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希望能够展现当前的种族主义和社会/心理关系的全貌,并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个系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种族主义和偏见对人际关系(如同伴关系),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如社会融合,移民和道德包容),以及心理结果(如福祉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前沿学术研究。

投稿截止日期:2022年7月1日。

瑞典首相安德松考察诺雪平称“暴力事件是严重犯罪”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 陈雪霏)– 据瑞典每日新闻最新报道,4月20日,瑞典首相安德松亲自到事发地之一诺雪平的出事地点考察。她说,帕鲁旦的言论是有挑衅性,但是,瑞典允许人们发表让人恶心的恶性言论,因此,也允许反对者进行抗议,但是,向警察扔石头,烧车等暴力行为是严重的犯罪。

丹麦瑞典双国籍的40岁的帕鲁旦声称在进行竞选游说,其行动是焚烧古兰经。所到之处都遭到了100人到200人的抗议。但是,抗议过程中,有人向警察和帕鲁旦投掷石块儿。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向帕鲁旦投掷石块,但是,因为警察在保护他,所有,石块儿就都扔向他们。

但在诺雪平,安德松首相看到了烧毁的警察。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抗议示威,而是严重的犯罪。” 安德松说。

她说,对于帕鲁旦这样富有挑衅性言论的人传播仇恨信息,不太象瑞典人。政府有关部门将研究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此前司法大臣约翰松说作为大臣他无权干涉警察的行为。

但对帕鲁旦的言论自由,瑞典政府现在要坐下来研究讨论未来如何应对他这样的宣言,是否需要修改法律或者是出台新法律,或者警察是否允许他这样行事。

发生在上周的事件中全国总计已经有40人被抓,事件发生在斯德哥尔摩,诺雪平,林雪平,约勒布鲁,马尔默等地方。26名警察受伤。警方负责人之一罗伯特表示身心疲惫,“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人们这样对待我们的同事,向我们投掷燃烧弹,石头,还有铁管子。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人们这么恨我们。”

安德松说,那些犯罪份子必须得到审判,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不要造成分裂,要让年轻人有更光明的前途,而不是加入到犯罪团伙之中。

编者按:从瑞典首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瑞典的法律是可以言论挑衅,这叫言论自由,但是,不能动武,动武或动粗就是犯罪。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是否这可以和嫖娼事件相比?卖淫不属于犯罪,但是嫖娼属于犯罪。

事实上,正如此前文化大臣说的,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可乱用。如果利用言论自由来攻击另一群人的信仰,即使你没有点名道姓地指出那一群人的名字,那一群人也是自然地潜意识地把自己与其信仰和古兰经联系在一起。即使基督徒不在乎圣经被焚烧,穆斯林对古兰经被烧肯定也是深恶痛绝。更何况基督徒也不会允许圣经被烧,他们肯定会查找原因,如果是恶意,也会谴责,开除或者其他处分。

瑞典虽然说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但是,对于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要求还是很强的,如果你的言论诋毁了他人的名誉,是要受到处罚的。

安德松首相已经表示要讨论未来如何应对帕鲁旦这样的“言论自由”。

时评:瑞典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社会安全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晨曦

最近,瑞典多名警察在维护治安中受伤。原因是一名丹麦极右翼政客帕鲁旦宣称要在瑞典多地焚烧古兰经。结果,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Rinkby,在诺雪平,林雪平,约勒布鲁,马尔默都遭到了几十人到200人的抗议。

最严重的是4月15日晚发生在约勒布鲁的抗议。当晚,帕鲁旦本来没去现场,但是,已经有200人在那里修筑了石头墙,堆满石块儿,当警察向空中开枪驱散人群的时候,有人控制了警察,然后,烧了警车。火光冲天,车被烧毁。抗议人群向警察投掷石块儿。结果造成10多名警察和一名平民受伤。

帕鲁旦在Rinkby的时候,刚要烧古兰经,100多名抗议者也是向他投掷石头。在警察的保护下,他没有被砸到。但是,不得不尽快离开。在诺雪平,林雪平也遭遇袭警的抗议。在马尔默也引发起火。不过都没有造成生命危险。只是警察有的胳膊骨折了。也有的腿被打伤了。

瑞典电视台对此问题进行了辩论。到底帕鲁旦是言论自由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还是言论挑衅扰乱社会治安?有人认为,只要不用暴力伤害他人身体,烧国旗,烧圣经,烧古兰经都是属于意见表达,言论自由范畴。就像去年10月5日车祸死亡的拉尔师做漫画诋毁穆罕默德,但他自己认为那是他的言论自由。瑞典警方花巨资专门出警力保护他十多年。最后,他以车祸告终。

但也有人认为帕鲁旦以前在丹麦有被监禁一个月的前科,有过因为烧古兰经而引发抗议示威造成暴力事件的历史,警方在批准他的申请时应该多考虑一下,或者不批准,或者批准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

但是帕鲁旦找的地方应该都是穆斯林居民比较多的地方,至少,Rinkby 是如此。他也专门找了穆斯林的斋月来进行这个烧古兰经的活动。这难道不是明明白白的挑衅吗?但是,在瑞典这种言论挑衅他们认为是没有毛病的。他们可以批评任何宗教。但是,不能批评某个人或者某群人。这就是他们言论自由的微妙差别。

而穆斯林或者相关人群可能以为只要你烧古兰经就是对穆斯林的冒犯。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

笔者一开始第一反应认为烧国旗,烧圣经,烧古兰经都应该是犯罪行为,至少是纵火行为。但是,瑞典人说这是言论自由的表现。但是,这种言论自由造成了一些人的极大不适。应不应该说对其他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呢?瑞典教授说,你可以反对宗教,但是,不能说穆斯林“蠢”之类的话。不能对个人或团体进行直接攻击。但是,攻击宗教没问题。

对于这样的说法,其实也很难让人苟同。瑞典一部分人的这种极端言论,极端思想往往会给社会造成伤害。但是,通过允许这种极端思想,瑞典乃至北欧已经吃过很多亏了。例如,挪威的奥斯陆恐袭,斯德哥尔摩国王大街的恐袭等等都是因为个别人的极端行为造成的。在瑞典有很多来自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伊拉克,伊朗等中东国家的难民。我知道瑞典的基督教牧师都是很宽宏大量的,他们曾经到英国去取经看如何能和穆斯林和睦相处。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有极右翼人士骚扰穆斯林,对清真寺纵火等事件。

不过,瑞典的媒体一般对这类事件的报道还是非常小心的。能不报就不报。即使报道,也不提到底是哪国人,哪个民族。都是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

笔者认为对于极端思想应该给予教育。这种直接挑衅的行为如果流行起来,尤其是将来如果让这样的人进到议会,真的令人担忧啊!

当然,对于那些抗议者,也应该遵守法律,不要在抗议示威的时候采取暴力行为。因为暴力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你必须遵纪守法,否则就是犯罪,将受到法律制裁。

以前看到纳粹群体的抗议很害怕,但是,慢慢的他们在瑞典政治中现在成了第三大党派了。

  丹麦极右翼政客烧古兰经引发瑞典多地抗议造成多名警察受伤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丹麦极右翼党派强硬路线政客拉斯穆斯.帕鲁旦前不久宣布在瑞典多地进行焚烧古兰经活动。所到之处都引发多人抗议,造成多辆警车被焚烧,多名警察受伤被送往医院。

4月14日,他在诺雪平和林雪平烧古兰经,结果有两个30多岁的人被怀疑袭击那里的服务人员。他当时说他还要在17日周日继续烧古兰经,尽管他没有获得批准。15日他没有去Orebro,他说因为他觉得瑞典警察没有能力保护他。抵挡不住抗议者。

帕鲁旦在15日上午到斯德哥尔摩郊区的Rinkby. 那里有100多人在抗议他的行为。人们向他投掷石块儿和酒瓶子。他和保护他的警察们都不得不带上头盔。由于他一直被控制在射程以外,所以,他没有被打中。当他要被打着的时候,警察护送他走了。有七八示威者被抓。他们被认为是暴力犯罪嫌疑人。一名警察的腿被石头打伤。

4月15日晚上,听到帕鲁旦要焚烧古兰经的消息,抗议者爆发了暴力,造成10多名警察和一名平民受伤。多辆警车被焚烧。警车没有生命危险,但有的警察骨折了。警察负责人卡尔松说,他们因为遭到了石头的袭击所以受伤了。有一个警察和一个平民头部遭到了石头砸。打砸行动到晚上8点结束了。一切恢复平静。但是一辆警车被焚烧,火光冲天。但是,这个火并没有扩散到民宅。而且很快人们就散了。

事后,帕鲁旦说Orebro的暴力与他无关,因为他不在现场。结果,此事件引发大讨论。

拉斯穆斯.帕鲁旦1982年出生于丹麦的北西兰,今年40岁,但他也有瑞典公民身份。他成立极右翼政党,致力于反穆斯林。他曾在2020年8月在瑞典南部城市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燃烧古兰经,引发抗议者发起暴力示威。2020年,帕鲁旦曾到比利时扬言要焚烧古兰经,结果他被比利时驱逐回丹麦。他的目的就是要焚烧古兰经,他甚至扬言要在整个欧洲燃烧古兰经。目前,他在丹麦议会选举中的支持率占比是1.8%,还没有进入议会。但是,他目前也要在瑞典议会申请竞选,要进入瑞典议会。他的烧古兰经行为已经引发很多人的注意。在瑞典极端人士采取极端行为,如果不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似乎并不算触犯法律。例如,多年以前,瑞典女权主义者抗议男女同工不同酬就在哥特兰焚烧了10万克朗的纸币。当时,只是媒体报道了这一极端行为,并没有构成犯罪。

现在瑞典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社会安全。一名司法界专家认为,瑞典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焚烧古兰经或者圣经是违法的,亵渎神明罪。但是,后来,这条法律被取消了。人们认为焚烧古兰经或者圣经是言论自由的表现,并不违法。但是,Orebro大学的一位教授解释说,焚烧古兰经不违法,但是,如果你说穆斯林如何如何,指出某个人群就是违法的。构成亵渎罪。因此,目前,讨论时大家只提暴力一词,不提穆斯林一词。抗议的人群到底是什么人,不知道。也不说明。

但是,针对Orebro反对焚烧古兰经抗议者的暴力行为,人们认为,这是有年轻的犯罪分子混入其中造成的暴力犯罪。瑞典首相安德松表示,对这种犯罪行为还是要加大惩治力度。她谴责暴力行为认为这是扰乱社会治安。那些施暴者将受到裁判。她注意到警察已经抓捕了一些人。她认为警察还会继续维护社会治安,直到恢复平静。瑞典司法大臣摩根.约翰松表示,瑞典目前确实有一些犯罪团伙,他们甚至串通一气,各地呼应,对于这些人,确实需要打击。同时,他对帕鲁旦的行为也给予了严厉谴责。他说,帕鲁旦这种行为是对瑞典社会的痛恨,他就是想在瑞典社会引起不安定。因此,他才做出这样的行为。约翰松并没有用言论自由来为帕鲁旦辩护。

瑞典温和党领导人克里斯特松谴责暴力犯罪行为,认为应该加大力度打击犯罪。温和党经济政策专家在瑞典电视台辩论中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回事,但是,违法犯罪是另一回事,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姑息,必须加大打击力度。社民党的约翰松大臣批评温和党执政时极大地削减了警察力度。但是,温和党批评社民党执政八年无所作为,没有改善社会治安。瑞典极右翼民主党代表也谴责暴力行为,同时,他认为是瑞典的移民政策太宽松导致社会很难进行民族融合,导致很多犯罪行为。左翼党认为,打击犯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预防。应该加大教育力度,警察应该到学生中去,到家长那里去,警察要多和年轻人接触。瑞典社民党移民融合大臣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负责体育,希望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融合。

早在2012年在斯德哥尔摩郊区非洲移民较多的Husby就发生过烧车事件,是一些年轻人,可能是失业者专门与警方做对。事后斯德哥尔摩市长说,他们那些车辆都是旧车,他们烧了想换一些保险补偿。不知道是否属实。当时,饭店,商店,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玻璃被砸的粉碎。

另一方面,来自丹麦极右翼的反穆斯林势力也是大有人在。此前,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的时候,他们以丑化穆斯林为题材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2021年10月5日瑞典那个画漫画的维尔克斯因车祸去世。

那个画家的画就曾经引发多个穆斯林国家向瑞典政府提出抗议。当时的赖因费尔特政府不得不和多个穆斯林国家交流解释。

在讨论中,有人认为瑞典警察缺乏防护物资,例如没有催泪瓦斯和水枪,来驱散人群。但也有人认为瑞典警方应该在批准示威申请前调查一下申请人,例如,帕鲁旦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他曾经在丹麦被判处一个月的监禁。他的烧古兰经行为曾经引发抗议和暴力。对于抗议者,肯定也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背景。如果是有这样的背景,预估可能会发生暴力事件,就可以在审批的时候多加注意。可以不批。也可以批准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来进行。例如,本月是穆斯林肉孜节,在这个节骨眼上,烧古兰经,肯定会引发不满。(但很有可能帕鲁旦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引人注意,他就是故意要这样挑衅的。)为了防止歧视,瑞典媒体很少泄漏抗议者都是什么人,他们故意不提他们是穆斯林,而只是说,他们当中混杂有犯罪团伙。尤其是年轻的犯罪团伙。

2013年,笔者亲眼见到在国王广场,瑞典警方几乎出了一些骑兵来维持纳粹团体和反纳粹团体的对峙示威游行。看着很吓人,但好像没有伤亡。很快就散了。但是,2016年以后,瑞典的治安状况确实引发很多人的担忧。目前,瑞典大选中的重要议题都是如何打击犯罪。因为一些城市的一些地区暴力不断。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今年瑞典已经有23人因枪杀而死。去年和前年分别有47人因枪杀而死亡。

瑞典司法大臣也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生活在瑞典,人们必须容忍各种观点的存在。但不应该诉诸暴力。

“疫”不容辞,瑞中企业家协会捐赠医疗物资,助力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中企业家协会会长,港货集团总经理兼北欧创新中心董事长张巧珍以一名企业家的魄力在2020年疫情开始后,从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等所有投资建厂所需的一点一滴开始,雷厉风行地建设医用口罩生产线。为国内外的口罩需求作出了很大贡献。

自重庆高新区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与关心。瑞中企业家协会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疫情防控持续常态化之际伸出援手,捐赠200000只医用口罩,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用心支持,对守护师生健康的坚定决心。

3月15日,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胡毅董事长代表学校董事会、学校接受了捐赠物资并向瑞中企业家协会表示感谢。胡毅董事长表示,学校一定会加强领导、有效统筹,将爱心捐助物尽其用,用到实处,把爱心企业的大爱、温暖和真情传递到疫情防控一线,坚定信心,巩固好前期疫情防控成果,以实际行动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守护好资环学院全体师生的健康。

次日,校方为全体师生发送了瑞中企业家协会捐赠的口罩,师生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如同家人般的关爱和温暖。

Image

瑞中企业家协会会长张巧珍表示,同舟共济汇合力,同心抗疫共担当。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保卫战,公司将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贡献自己的战“疫”力量。

翟志刚出仓后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感觉非常良好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网新闻报道(编辑陈雪霏)– 中国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地面。航天人翟志刚出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感觉非常良好。

“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我们现在已返回地面。Dong1我现在感觉良好,感谢习主席对我们的关心关爱,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工程人员日夜陪护和相伴,这是我们国家强大才为我们搭建这么高的平台,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

崔爱民大使会见瑞典国家疫情中心专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 崔爱民大使会见瑞典国家疫情中心专家。

Image

4月14日,崔爱民大使会见了瑞典国家疫情中心主任、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转化微生物组研究中心主任拉什·恩斯特兰德教授、国家疫情中心主管杰西卡·艾尔姆博士及华大基因公司驻瑞典代表,就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抗疫政策措施和抗疫科研合作进行交流。使馆科技参赞参加了会见。

恩斯特兰德教授表示,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率是抗疫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重症和死亡。同时表示病毒测序工作对了解病毒变异规律,促进新冠科研和应对未来大流行非常重要,希望在相关领域不断推进与中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构建全球科研共享网络。恩斯特兰德教授积极肯定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成果,认为中医药在抗疫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流行病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崔大使听取了专家对抗疫工作的意见建议,高度肯定中瑞两国科研人员在新冠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和成果,希望两国科学家进一步加强抗疫科研合作,分享抗疫经验,共享科研成果,为国际社会早日战胜疫情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