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登,运城鹳雀楼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据山西省文化旅游厅和海内外资讯:

鹳雀楼

又名鹳鹊楼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

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化名楼”

01

诗因楼作  楼因诗名

位于永济的鹳雀楼真正为世人所熟知

也是因为一首诗

▲ (鹳雀楼上王之涣铜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寥寥二十个字

却似千钧巨椽

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

鹳雀楼成为了中国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胜地

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

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 (余晖下的鹳雀楼)

02

鹳雀楼的来历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

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

1222年金元光元年

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

鹳雀楼毁于战火

仅存故基

明初时故址尚存

后因黄河水泛滥

河道摆动频繁

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

后来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

改革开放以来

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

1992年9月

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

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

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

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

2002年9月26日

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 (鹳雀楼矗立黄河岸边 楼体恢宏大气 结构奇巧)

03

鹳雀楼的结构与内容设计

目前

我们看到的鹳雀楼

是1997年12月复建而成的

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

外观四檐三层

内分六层

总高73.9米

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

总重量58000吨

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

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

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

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

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

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

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

重新创作设计

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

进行了油漆彩绘

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

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登上鹳雀楼

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

也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鹳雀楼景区位置: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共建人水和谐的美丽运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据运城新闻网报道:山西运城决心共建人水和谐的美丽运城!记者 雷哲侠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河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垣曲县亳清河城区段美景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全面提升黄河、汾河、涑水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市水务局不断强化河湖监管职责,努力形成“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有序用水格局,让河湖安澜,全力以赴助推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中心城区禹都公园水光潋滟  

  几只火烈鸟在盐池漫步 

  ——黄河流经我市8个县市,共345公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干流河段为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和小浪底库区。山西河务局推进“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黄河生态治理与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以“清四乱”和“沉年积案”清零行动为抓手,强化执法监管,全线禁止河道采砂,推进河湖面貌不断改善,河湖生态持续向好。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将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对维护河势稳定、减小主流游荡范围、遏制滩地和高岸坍塌,保障沿岸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和大型电灌站的引水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临猗县吴王泵站英姿

  永济伍姓湖湿地一角

  ——汾河流域坚持“应修尽修”的原则,水毁修复工程完成汛前任务的98%,完成全市99座水库、157座淤地坝防汛预案修订,山洪灾害防治区全部完成县、乡、村三级预案,构建了完善的防汛抢险技术支撑体系,全年水质均值达到地表Ⅳ类标准,汾河流域新绛、稷山城区段新增了蓄水面积140万平方米,稷山汾河湿地公园恢复湿地面积2000余亩、绿化3000余亩,万荣入黄口建成生态廊道十余公里……

  技术员对临猗县元上扬水工程设备作维护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段吴王护岸工程上延项目

  ——水资源管控成效逐步改善。以河长制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开展打击非法取用地下水和规范取水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存量问题整改率达95.2%,充分利用引黄等工程的供水能力,实施水源置换,并采取关井压采等综合措施。2022年共争取到5个水源置换项目,总投资2.16亿元,预计年内完成总投资的80%。

  临猗县供水特许经营项目加紧施工中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我市将通过“把水脉、解水忧、兴水利”行动方案,稳步做好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提升、水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升,为奋力开创运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支撑与水保障。

  闻喜县对地下水超采区域采取封闭措施   压题照为临猗县涑水河行蓄分流工程

  来源:运城新闻网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黄河之滨的生态文明之光——有感于运城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

Image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运城侨联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黄河之滨的生态文明之光

——有感于运城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张晓林

  近日,《运城日报》推出一组通讯:大河之“美”、大河之“绿”、大河之“光”、大河之“新”、大河之“融”、大河之“福”,讲述黄河之滨的运城,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运城”的生动实践。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并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省级战略任务赋予了运城。

Image

  运城以此为总抓手、总牵引,举旗出征,铿锵豪迈,走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正是围绕这个主题,《运城日报》从“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多视角、全方位浓墨重彩描绘了运城建设美丽家园的壮丽场景。不用说,通讯书写的人很多,事也很多,一人一故事,一事一精彩,千姿百态,熠熠生光,但都指向“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个方向,形成了一道抢眼夺目的生态文明之光,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看到:运城,这座黄河之滨的古老文化名城正在焕发新春,正在发生面貌为之一新的历史性变化,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新、人更美……

Image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新发展理念,绿色是其中一项;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千钧重量,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和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强烈和人们文明素养境界的升华,至于生态环境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的。

Image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于古已有,绵延至今,古往今来几千年,人们始终在思考、探索、实践这一超时空、跨时代的重大课题。如果说文明的产生缘起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及其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那么,如果把对自然的改造变成征服、掠夺、无休止的索取,文明的危机也就必然出现,逼迫着人类重新思考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的生态文明正是在发展遇到困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经历了发展的挫折,尤其是被自然敲起警钟之后,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表征,它从整体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发展不是一般的要求保护环境、实现生态文明,而是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和自身规定。也就是说,发展作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内在地包含着生态文明,离开生态文明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当然也不是真正的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就必然带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时代特征。运城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毫无疑问是我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潮中的一束亮眼的浪花,示范引领效应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Image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素有“母亲河”之称,自古就有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也有贺敬之的传咏佳句“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等。运城位于黄河之滨,区位优势独特,《运城日报》的这组通讯用“大河之‘美’、大河之‘绿’、大河之‘光’、大河之‘新’、大河之‘融’、大河之‘福’”来借势行文,很值得称道。让人们想到、看到,运城的生态文明建设如同黄河一样,滔滔千里、气势如虹、磅礴有力、锐不可当,运城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和黄河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张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这无疑给人们留下了强烈、形象、深刻的印象。

Image

  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的形成,往往跟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有很大关系。运城是一座黄河岸边的城市。这座城市颇具黄河的雄浑、沉稳、大气的气质,运城人干事创业就像黄河之水一样不事声张、平缓流淌、波澜不惊,但又不凝固停滞、僵化保守,在一定时候,它也会激情迸发、咆哮奔腾、川流不息。在全国来讲,运城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并不大、经济实力也不强。但运城倾全市之力,集中实施“示范区”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转型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较大成效。“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正是由于运城不事声张,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由此厚积薄发,走上了崛起上升之势。

以下三点

给人们的观感和思考尤其深刻: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

  运城用辩证思维看优劣。在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任何一个地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用辩证的眼光看,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短板”也可以转化为“长板”。比如运城的农业,已然从初级产品向生态产品转型,从原字号经济向全链条经济转型。建立了“龙门鲤、中华鲟、黑鱼、娃娃鱼等水产基地。推动8县(市)特色农产品贸易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配套完善农产品购销点、交易市场、储存加工、冷链物流等,构建农田——餐桌农产品展销新模式”,农业这一素称弱质的产业,在运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渐成有市场、有规模的强项。再比如,芮城县南辿村荒坡洼地,遇雨积水成洪,但当地人植树造林,展开小流域工程建设,不但水患治住了,而且经济林的栽种,带来满目绿色和生活的富裕,昔日的生态“短板”变成了“强项”。

二是打造后发优势。

  运城是一个内陆农业城市,在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却敏锐地抓住了一个机会,这就是发展和运用高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同等的,就看谁能抢先抓住机遇,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迅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后来者居上。比如在运城,“多功能小麦镇压机穿梭作业,植保无人机靶向打药、5G云平台精细管理……农田里尽显‘科技范儿’”“苹果有二维码”等。运城近年来之所以发展较快,关键在于依靠高科技,把高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作为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科技化、规模化。由于高科技发挥了重点支撑和保证作用,运城的农副产品“亮点”频频,在市场经济的博弈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三是突出文旅品牌。

  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方面,运城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确实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人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很殷实、很惬意、很祥和,充满了自豪感、幸福感,已经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称得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运城充分挖掘厚重的人文资源,打出历史文化品牌。“驻足黄河边,自然景观与蜿蜒大河共绘壮美画卷;置身鹳雀楼,与古人同频体味更上一层楼;身处小浪底,看大河浩浩荡荡不舍昼夜……”运城的古物、古迹比较多,后稷始祖、关帝庙等等,都是运城的名片,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生态文明建设造就生态之美,叫响了运城的文旅产业,引来八方游客,让人们领略到运城不仅是一座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黄河岸边一座风景如画、生态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