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吉林: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新华社长春7月16日电题:吉林: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吉林考察、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就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制造业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吉林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着力抓住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保护,让绿水青山焕发新活力;依托老工业基地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吉林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务实奋进,势头昂扬。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东福米业现代农业信息化监视指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查看稻田情况(2020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10年间,吉林发挥农业大省优势,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连续9年粮食年产量超过700亿斤,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多年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位居全国第五,相比2012年增加超过20%。

  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近年来,吉林全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广泛运用新技术涵养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连续多年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铺开;产粮大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特派员”奔赴田间地头对接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种良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金融、保险、仓储等要素发挥重要力量……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农民驾驶农机进行秋收作业(2021年10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如今,吉林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从2012年的不足500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超过4000万亩。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测土施肥、绿色防控、飞防作业全覆盖,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1%。2021年,梨树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在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活变得“轻松”起来。田地里,传感器自动感应光照、温度;大屏幕上,稻苗长势、气象信息、水肥数据一目了然;直播间中,村里主播热情推介,快递发往全国。

  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从单纯种粮到多产融合,希望的田野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培育现代农业的“主力军”。10年间,全省专业合作社数量翻了一番,增至10万余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延展产业链条,为农村发展带来源源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

  东部长白山林海茫茫,虎豹栖息其中;中部沃野千里,粮食连年丰产;西部湖泡湿地星罗棋布,水鸟种群多样……近5年,吉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82%提高到94%,优良水体比例从68.8%提高到76.6%。

这是吉林省长白山林区雾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查干湖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

  10年来,吉林全力推进建设生态强省,实施秸秆全域禁烧提升空气质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河湖连通”恢复湿地,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巡护队队员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巡护(2021年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2015年开始,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转而开启林区涵养、裸露山体修复等工程,9400多万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

  10年前,曾有专家警示:野生东北虎很可能在中国绝迹。但如今,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增长至50只。

  盛夏时节,查干湖畔片片翠绿,引得众多游人驻足拍照。当地系统性推进湖区环境保护,大湖重焕活力。出入有美景,收入有提升,群众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游客多了,收入高了,心里美了。”查干湖老关东渔庄老板娘尚影说。

  查干湖所在的吉林西部,气候干旱少雨。2013年,吉林在这一区域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统筹规划利用自然水系、兴修水利工程,把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河流汛期时的洪水存蓄到天然湖泡、湿地中。原本干涸的流域,源源不断地涌来活水,3000多平方公里湿地得到恢复和改善。

游客在吉林省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滑雪场滑雪(2022年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吉林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冰雪经济,吸引滑雪场、冰雪度假区等高质量投资项目落户。在松花湖滑雪度假区,每逢雪季,来自省外的游客占比超过一半以上。雪场边上的吉林市丰满区孟家村,许多村民开饭馆、办农家乐,依托冰雪资源步入小康生活。村里60多位年轻人考取了滑雪教练资格,雪季担任滑雪教练,月收入超过万元。

  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前来赏冰戏雪,吉林冰雪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虎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超过930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84亿元,同比增长12.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曾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轿车、第一列地铁的吉林,10年来扎根工业制造业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激烈,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的吉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卫星及应用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是在第十九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现场展出的新能源车型(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走在长春街头,不时能看到红旗新能源电池可更换出租车穿梭而过,换电站也越来越多。这是吉林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切实举措,也能为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提供试验样本。

  汽车是吉林的“名片”,近年来,吉林依托制造业优势,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汽车产业变得更大、更新、更绿。从一度销量不足5000台,到2021年销量突破30万辆,涵盖新能源等多种车型的“红旗”,4年间销量增长63倍。

工人在吉林省长春市一汽解放总装车间装配车辆(2022年6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红旗新能源汽车基地、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玲珑轮胎长春工厂……吉林大地上,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孕育成形。2021年,吉林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倍。

  吉林大力吸引“新项目”“绿项目”落户,与既有产业配套,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如今,吉林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在建及并网项目容量相当于过去10年总和,采取新能源直供园区用电的“绿电”园区吸引众多企业落户。

在吉林省长春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首席技能专家罗昭强(右一)与同事检查复兴号高铁列车的电气系统(2020年11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往返各大赛区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自主研发的国产雪车,这些“吉林制造”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收获好评。10年来,吉林抓住制造业优势,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先后形成轨道客车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卫星及应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孕育出高速列车、碳纤维、遥感卫星等尖端产品。今年5月,“吉林一号”卫星又一次升空,如今“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已达54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吉林立足国家战略、依托既有优势、瞄准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吉林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吉林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记者陈俊、褚晓亮、段续、王帆)

习近平主席视察辽宁锦州

2022-08-17 16: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


2022-08-17 16: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辽宁锦州市考察调研

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锦州考察。锦州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也是长久以来的战略要地。

在锦州,总书记先后考察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东湖森林公园。著名战役带来哪些重要启示?一个重要优势如何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进一步巩固提升?考察中总书记针对当前哪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8月16日考察点示意图

01

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大决战如何开篇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锦州凌河区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

△ 辽沈战役纪念馆占地18.8万平方米。(总台记者迟波拍摄)

△纪念馆馆名由叶剑英元帅题写。(总台记者迟波拍摄)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8年12月,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88年10月,新馆落成开放。新馆包括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等。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高8米,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辽沈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墙。(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共歼敌154万余人。作为“揭幕之战”的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

△辽沈战役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步入序厅,迎面是名为“决战决胜”的大型浮雕,展现的是冲锋战士冒着炮火奋勇向前。

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分别聚焦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军民团结战斗、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等主题。

纪念馆内的全景画馆以《攻克锦州》为主题,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整幅全景画高16.1米,周长122.24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通过绘画、塑型、声光等科技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攻克锦州”的惊心动魄。

由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发起的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并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经此一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战役结束后的第5天,毛泽东同志在评论文章《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作出判断:“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中共中央祝贺锦州大捷的电报。(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02

这些著名战役带来宝贵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其中就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纪念馆。

五年前,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曾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2020年7月和8月,他先后参观了位于吉林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和位于安徽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这两次战役分别为辽沈战役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创造了必要条件。

△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总台央视记者邢彬、石伟明拍摄)

著名战役纪念馆,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凝结着克敌制胜的法宝。总书记在参观时曾经多次阐发其中的宝贵启示。

△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歪把子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和掷弹筒。(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比如,打赢靠的是什么?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总书记说,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主题展示。(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比如,人民战争的伟力。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总书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东北解放战争和辽沈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比如,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总书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的各种奖章。(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当天在考察现场的老战士老同志及革命烈士亲属代表、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等。(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03

东湖森林公园:绿色之变

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锦州东湖森林公园,听取当地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介绍。

△俯瞰东湖森林公园。(总台记者迟波拍摄)

东湖森林公园西起云飞街,沿着锦州母亲河——小凌河一路向东延伸,占地面积约117.5公顷,是辽西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城市水景区。

△俯瞰小凌河。(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小凌河一度出现枯水季节河道干涸裸露,两侧环境脏乱差的情况。2014年起,锦州对小凌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沿河修建绿化带,再现“锦水回纹”“凌河烟雨”的景致。

△《小凌河记》这样形容这条河的独特地位:谁能别开水面?今有小凌河焉!(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得益于南临渤海辽东湾的自然优势,锦州发展起了帆船帆板运动。东湖森林公园的水面上,常能看到帆板、赛艇、皮艇爱好者们“乘风破浪”。

2019年,锦州建设帆船帆板运动基地,目前已成功举办过8项国家级帆船帆板赛事和活动。在中国帆船发展城市联盟大会中,锦州是辽宁省唯一一座帆船联盟城市。

04

振兴东北的这个优势,总书记很看重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针对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要求,其中就包括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历次赴东北考察,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2016年5月,总书记曾赴黑龙江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等地考察,重点关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情况。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2018年的东北之行,总书记在吉林查干湖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皮艇运动展示。(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对于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和深化生态文明改革举措,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锦州东湖森林公园。(总台记者迟波拍摄)

这次在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总书记考察小凌河和女儿河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在同当地市民亲切交流时,他谈到了更为宏阔的主题。

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皆大欢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要继续搞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要求,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

05

考察途中,作出这项重要指示

在东湖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还听取了辽宁省防汛工作情况介绍,并就做好防汛工作、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作出重要指示。

今年入汛以来,辽宁已出现13轮暴雨过程,次数为历史同期最多。7月末的暴雨过程,造成沈阳、锦州等9个市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47.0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64万公顷。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要求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帮助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防汛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在最近两年的国内考察途中,总书记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2020年8月,总书记在安徽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就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行调研。当年,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蓄洪。总书记考察首站就是王家坝闸。他还来到巢湖大堤考察,并听取了军队参与防汛救灾情况汇报。

去年7月,在西藏考察途中,总书记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后,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就在两个月前,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从重要启示、重要优势,到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锦州之行承载着重要内涵,既关乎锦州一城、辽宁一省、东北一域,也关乎整个中国。

凤凰涅槃–纪念我的父亲陈凤鸣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         陈雪霏

今天是我父亲走后的第五个星期,我们那里就叫五期。一周一个星期。他是7月14日走的,今天8月17日,“五期”。所有的至亲都来了。所有的本村村民都来了。他们给他送去了很多花!现在连烧纸也都现代化了,太阳能都加上了。

本来我是想能在临别之时看上他一眼。但是,很可惜没有看到。其实这种遗憾也不只我一个人。去年,一个同龄人,说她婆婆走了,90岁,没等到她回去。她心情很不好,说婆婆怪她不孝顺,没有等她从瑞典回来伺候她。她也曾经想着夏天回去把婆婆接到家中,然后,伺候她一年半载的。

同样,我也是想回去好好陪陪老爸,给他做饭,给他端茶倒水。但是,他等不及了。虽然他总是说,我没事儿,别惦着。但是,他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忍受着一阵阵的剧痛说这些话的。我看着他非常安详,除了上嘴唇有点皱皱巴巴的往里扣以外,头发还是那么黑,眉毛也刚有几根银色的。脸上皮肤还没有以前肿的厉害呢!有人说这是回光返照。他从不爱吃东西到非常想吃东西,这本身可能就预示着一切的终结。

现在想来,当时,应该给他吃去痛片,让他安详地走。或许他还能睡两个晚上。这一切都是我的想象,即使他再晚走五个星期,我也还是赶不上。因为飞机变来变去。感谢国航CA878的全体员工,感谢机长,乘务长,是你们的担当和勇敢,让我们这300多人能够得以安全回国。即使是晚点了6个小时,你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为你们点赞。

我还在隔离中。看到家人们为老父亲办理五期很热闹,很喜庆,就是我父亲生前非常喜欢的样子。大红大绿,大红大紫,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地。

我父亲这一辈子其实是苦中取乐,一直有一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多困难,他都能够克服困难。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就说,班吉塔的谭广志说过,家里如果有两条裤子,那么卖一条,留一条,也要供孩子念书。那个时候,我的学杂费才1.5元。

他坚信孔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穿衣服,只要不露着就行。吃饭,只要吃饱了就行。他的要求很低。但是,他却从来不能让六个孩子饿着或者是穿不暖。困难时期,真有一分钱憋倒英雄汉的时候。但是,他还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我们都养大了。而且都娶妻生子,达到了四世同堂。

他对我们的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我写字时离书本太近,他就说,离远点儿,保持一尺的距离。如果我说话的时候忍不住笑,让人听不清我说话,他就说,严肃点,不要一边笑一边说话。如果我写作业姿势不对,他也会说,站像松,坐像钟,走路要挺胸!然后,他还自己示范一下,走起路来,真的是和战士一样。有一次,晚上捉迷藏的时候,我吓唬妹妹,我爸也把我骂了,说我不该这样做,会把她吓坏的。

我们的哥哥姐姐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上大学,但是我和弟弟妹妹都赶上了好时候,都考上了大学,研究生。爸爸妈妈哥哥嫂嫂们供我们上大学。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爸送我上火车,他一直把我送到座位上。我说爸,你该下车了,要开了。我爸说,“你现在是国家的人才了,我必须保证你的安全”。

我曾对我爸说,我没有社会经验,我爸说,你就是好好学习,书本上什么知识都有,你要把所有的大学都给它念到关门为止。

我爸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是第一个把我们家变成万元户的。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想种啥就种啥。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7年,我爸到辽宁大学外语系所在的惠星楼找我,爬到七层以后,他说,你们现在多好啊!这好像在天堂了!

后来,我到北京工作了。虽然住的非常狭窄的宿舍,但是,他依然为我的工作单位而感到很自豪。在北京呆时间长了,他甚至都熟悉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后来,我到瑞典,他也来访问过一个月。我以为他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熟悉我们家周围的环境。结果,他不到两天就已经熟悉了,而且得出的结论是跟我老家地藏寺差不多,各个地方都很好找,街道简单明了,到处都有绿地。感觉很惬意。以至于后来,到公园里去挖蒲公英回来吃吃。太感觉象在家里了!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我也年年回国采访。记得2019年9月底我回国时是我自己从机场坐大巴回来的。到了劲松地铁口,我上滚梯后,看到顶端一个老头,远远地看见这个人。直到到了近前,我才发现是我爸。他还在骑自行车。那时,他已经是85岁了。他告诉我说,他有时看到没有锁头被人丢掉的自行车,也是共享单车,他也可以骑一下。我惊讶的不是他随便拿车,而是他依然敢骑自行车。

吃饭的时候,他说,我现在感到很高兴,很满意,因为我看到地下通道睡觉的人们,我感觉自己比他们还强。言外之意,我至少还有地方住。另外,我看到你们都生活的比我好,我也就满意了。真像80年代唱的那首歌一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我父亲也曾经鼓励我买房子,我想他可能希望我也要有自己的房子。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土地和房屋。如果能有土地和房屋,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现在,他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于是,就走了。

我父亲对我找了外国人虽然没说什么,但一开始也是不理解。我第一次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国的时候,他自言自语地说,真想不明白,为什么13亿中国人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呢?

父亲从来都是同情弱者。善于帮助别人,善于为别人排忧解难。困难时期,他总是愿意把自己家的不多的钱或者是粮食借给更困难的人。灾年,有山东人来要饭,黑龙江人来要饭,江西人来卖药,都住在我们家,在我们家吃饭。

七.八十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到我们家来,我爸总是给他们讲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他是当时扫除文盲时的老师。三个月就让自己的村长学生会读报纸了。

他对历史如数家珍,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私合营,三反五反,四清,五.七大军,他尤其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糟之派和好之派互相武斗的时候,偏偏地藏寺人民就没有一个人参与斗争的。这说明地藏寺人民是有智慧的。

他在改革开放时很快就看出了刘邓路线的痕迹。与之前的道路截然不同。1975年的时候,我们家种小葱,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硬是让我爸把葱都铲除了。还到县里去检讨,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第二年春天,市场上奇缺小葱,物价飞涨。

我父亲年轻时会编筐编楼,他可以在白天出工,晚上编筐编楼,同时,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他年轻时读过封神榜,他能里边的故事全部惟妙惟肖地给我们讲出来。我们这些孩子就早早地钻进被窝听他讲姜子牙直钩钓鱼,杨家将里老太君的故事。真是一种享受,他的故事都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图画。

我父亲爱看电影。70年代,80年代放露天电影的时候,哪个村子有电影他都去看。有一次,我自己也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结果我睡着了。人们都走了,幸好有个老头看着我。我爸骑自行车把我接走。那次看的是《沙家浜》。

我父亲也爱看书。人们说一个受教育高,爱看书的人都是容易长寿的。比不爱看书的人活的长。我想我爸之所以能活到88岁就是这个原因。他在我妹妹家呆着的时候,我妹妹家里有一个书房,里边堆满了书。我父亲就一本接一本地看。他看完了还都能记住。

有一次我回去他给我讲外交部某位大使的回忆录让他颇为感慨。他说,你看这位老外交官,老大使,人家当大使,代表国家出国,我跟他是同岁,相形见绌。我说,爸您只要好好活着,每天快乐地活着,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我曾经跟他说过,一位波斯的哲人说,人应该活120岁,40年学习旅游,40年工作成家立业,40年著书立说。所以,我父亲也想着如果能活120岁就好了。

当然,理想归理想。我父亲晚年确实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跳舞,喜欢音乐。在北京有一帮老年朋友。每天都出去跳舞,回来就睡觉。加上有我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按时吃饭,确实风光了好多年。

但是,岁月不饶人。去年,他就开始跳不动了。回到老家以后,眼睛和耳朵也开始不灵了。以前他的视力是非常好的。他说话的声音非常洪亮。可能是因为年轻时总是卖东西,在自由市场上卖东西就象拍卖一样,要高声吆喝着。因此,他的堂音特别重,声音特别好听。

我父亲是谦谦君子,对谁都很热情,大老远地跟人打招呼。为人正直,刚直不阿。

当工人的时候,为维护员工同事的利益,敢和领导辩论。后来,回农村了,也是吃苦耐劳,享受在后,敢于直言。生产队买来拖拉机,柴油机,脱谷机,所有这样的机械,一旦有故障,都是派人来我家找我爸去修理。有时半夜来叫,那半夜也二话不说,随叫随到。

我想我父亲这样的性格,让他的人缘儿很好。有时,村里人家里吵架了,也要到我父亲这里来唠叨,我父亲为他们劝解,让她们高高兴兴回家团聚和好。

我父亲的脑子里有很多故事。主要是来自三字经。例如,饶梁昊,82,考上状元这个事情,他讲过无数次。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气馁。要永不服输。

仁义胡同,千里捎书为躲墙,让他一尺有何妨?

我父亲教我们诚实。讲一个店铺老板考验一个员工,故意把钱扔在地上,然后,让员工扫地。员工扫地时发现了钱,他没有贪污,而是如实交给老板,于是,老板重用了他,因为他诚实可靠,不贪。

我想我们这些孩子们尤其是我和弟弟妹妹们都能成为为国效力的人,主要因为我们非常诚实老实肯吃苦,这和我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不敢苟且偷生。

我们小的时候,我父亲总是要求我们过年必须团聚。但是,我工作以后,有时因为加班不能回家,他也能理解。一切都要以国家为重,以工作为重。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

他就是这样隐忍自己,造福他人。一辈子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吃饭。临走前两个月还在干活儿用高粱尖扎刷子,有机产品,有机刷子,不是塑料刷子,非常好。我至今还保留着他扎的扫帚。今年春季他还下地种地拔草。他真是劳动了一辈子。一天也没有闲着。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农民。

如果说我爸是农民,其实也不完全,他当过老师,他是教师,他当过农民,但他科学种田,他种的西瓜大又甜,他种的茄子一车一车地卖,他种的圆葱可以卖一冬,他种的大白菜也可以卖好几车。他买卖东西,所以也是商人,他修理拖拉机和柴油机,他是技术员,工程师。他是一个什么都能干的多面手。他总是帮助别人。他还是月下老,帮助很多人结成姻缘。

他年轻时,英俊潇洒,过年过节村里扭秧歌,踩高跷的时候,他当过拉花,就是在第一排扭秧歌的人。

他慷慨大方。我妈有时抱怨他不会花钱,或者说乱花钱。但是,为了这个家,他实行共产主义制度,供给制,按需分配。不需要就没有。只有必要的才能买。他只不过是履行他的义务。晚年,他把养老的指标给了老婆,自己却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公费医疗。他总是自己通过看本草纲目或者是其他医学书籍,自己找一些方子,在药店买药。等到走不动了,就一切都退化了。一辈子,全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

他走了,人们说,他应该被称为优秀的老人,因为他没有给儿女添一点儿麻烦。

这就是他的性格。他喜欢自由,喜欢我行我素,但也是有时有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我爷爷曾经喜欢赌博,所以,他一辈子吸取教训,一直做一个非常好的好人。也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遵纪守法的人。

因此,我们都特别想念他。我的父亲只不过是14亿中国人当中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父亲。他们自己一辈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很少借上儿女的光。临走时,不带走一片云彩。真的是光溜溜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光溜溜地走了,但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很大的空白。

我不知道是否是他的老师给他起的名字,还是我爷爷给他起的名字。2014年我去陕西汉中一代,见到一个地方叫凤鸣,一个地方叫岐山。

原来,我父亲的名字在周朝时就有了,是个地名。但我又想到了凤凰。感觉我爸走了,也是凤凰涅槃。

我们作为晚辈,我想就是继承父亲的遗志,他没有实现120岁的梦想,争取在我辈中实现,如果我辈实现不了,就让下一代实现,子子孙孙,无穷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