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黄河故事|运城:千年文化展新颜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来源 《瞭望》和运城客户端

传承千年历史根脉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皓

Image

从空中俯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景色如画(2021年9月14日摄)曹阳摄

◇运城盐池资源从工业化利用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开始了新的发展之路

◇万荣后土祠、芮城大禹渡、黄河栈道遗址……散落于河东大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串联跃动起来

奔涌的黄河水从“几”字弯一路南下,至风陵渡,折向东流。被揽入黄河臂弯里的山西运城,古称“河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神采奕奕的永乐宫、气势恢宏的解州关帝庙、点燃圣火的西侯度遗址……这里拥有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近年来,运城市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打造知名旅游强市,古老的河东大地正在绽放新活力。
传承千年历史根脉

河东池盐博物馆,一处名为“知盬学堂”的体验区,人头攒动。孩子们化身一个个“小盐工”,正亲身体验着“拓印”“盐雕”的“盐”学之乐。

河东池盐博物馆馆长潘海珍介绍说,运城盐池古称“盬”,有着5000年以上的开采历史。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为争夺盐资源而战,尧舜禹率族人在周边定鼎建都,到汉代这里的盐就销往豫、鲁、冀、甘、陕等地,河东池盐成为古代重要的收入来源。

如今,运城池神庙及盐池禁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如此,24座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6234处,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5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山西省最多……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运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运城盐池资源从工业化利用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开始了新的发展之路。

初秋的清晨,在运城市盐湖区新建的绿道上,不断有跑步爱好者从此经过。“这里空气湿润、环境优美,大家跑步健身有了更好的去处。”市民陈峰说。

9月中旬,“七彩盐湖”绿道正式启用,既是市民和游客骑行、跑步、健走的休闲绿道,也使古老盐湖的堤埝得到加固和修复,是运城市实现“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的重要举措。

位于芮城县的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圣火就在这里采集。圣火公园内,主体空间建筑采用“一线天”形式引入太阳光,游客置身其中“打卡”180万年前人类文明之火,感受历史沧桑和现代设计的交融。

“宜文则文,宜旅则旅”,运城市近年来文物活化利用手法不断创新。“盐湖区东郭墓地、新绛县侯庄墓群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改造利用为体育运动公园,拓展文物资源的旅游功能,夏县司马光故里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基地。”运城市文保中心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卫文革说。
文旅资源串联大河沿岸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黄河流经运城八县市,向东奔腾至大海,沿途共345公里,串联一路风景,承载一脉文化。

禹门口又称龙门,位于河津市西北角的龙门村,“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便是在这里发生。作为黄河流经运城的第一站,沿岸地形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隘。

现在,黄河龙门风景区成为龙门村转型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抓手。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介绍说,景区根据龙门古渡口的传说和红色故事,在黄河沿线设置了不同的景观雕塑,建设明清一条街、黄河全境微缩景观区、大禹治水时空文化园等,为这里增添了更多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味道,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永济鹳雀楼闻名于世。当前,永济鹳雀楼景区主楼正在进行提升改造,一层到六层全部采用多点位角色演绎+全线音频贯通,同时楼内设置大型共享书吧、新零售文创展示区、本地特色产品售卖区,丰富游客游览体验。

万荣后土祠、芮城大禹渡、黄河栈道遗址……散落于河东大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串联跃动起来。

去年以来,运城立足独特的山川资源、区域优势,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着力打造沿黄河、沿汾河、沿涑水河、沿中条山和峨嵋岭的五条“绿色走廊”,在山水之间建起了一条条以绿色生态为底色,融生态、人文、休闲、农旅等于一身的绿水青山文旅整合经济带。

穿梭在绿色走廊和文旅景点之中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是牵引性项目之一。运城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旅游公路在运城已涵盖8个县市,串联起A级景区24家、4A级景区13家,占全市景区的81%。今年举办的运城市首届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活动,共有200余辆自驾车和600余人参加,拍摄发送抖音、微信、微博等小视频3000余条,网络浏览量上亿人次。
探索文化表达新方式

一次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一曲文物保护的壮歌,一份忠诚为民的情怀,伴随着一台旋律悠扬的舞台剧,跨越时空、悠悠传来。舞台剧《永乐宫纪事》通过独特视角,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治理黄河、修建水利工程,党领导文物工作者历时10年搬迁永乐宫的壮举。

永乐宫坐落在芮城县,建于13世纪初至14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永乐宫纪事》主创人员、曾任运城市文工团团长的裴鸣说,永乐宫的文化和故事若想走出运城、走出山西,行至更远,需要更加多样的活化手段。

2021年7月,《永乐宫纪事》在山西大剧院首演成功,随后在运城各县演出6场。受保利剧院院线邀请,该剧计划于明年初起在全国10余个城市巡演。

近年来,运城市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和表达的新方式,加大文物古建保护、文史资料整理、影视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了《大河之东》《关公颂》等历史文化剧目,用时尚新颖的方式展示了大河之东农耕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关公故里、普救寺等独特文化元素。

作为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主会场,关公故里旅游景区在解州关帝庙东侧,新建了古今融合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一层设置古城墙遗址展示区域和游客休息区等高标准配套设施;负一层是关公数字展馆;登上观景台,眺望关庙和解州古城。”关公故里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光武说。

一次盛会,牵动河东。秋高气爽时节,徜徉在运城各大景区,可见精心设计的文旅融合元素,展示着河东大地的崭新面貌。

        来源:运城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