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挪威前环境部长埃里克.索尔海姆日前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的“能做”精神值得发扬。
Can do,在瑞典语里也有类似 Women can, 妇女能。中国的”能干”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主要是关于中国在内蒙古综合治理沙漠,变沙漠为绿洲的人类创举。
内蒙古著名企业家王文彪在开发盐场的同时,积极投身沙漠治理,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治理成了一片绿洲。
索尔海姆在文章中说,中国“能干”体现在能把中国的“死海”变成一片绿洲。他的文章具体内容翻译成中文如下:
最近新成立的国际沙漠生态技术联盟就是受到了库布齐沙漠变绿洲的精神鼓舞。库布齐沙漠变绿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环境成就之一。通过艰苦而又聪慧的努力库布齐沙漠从“死海”变成了绿洲,而现在库布齐精神将指引国际沙漠生态技术联盟的工作。
在这个联盟平台,800亿元约合110亿美元的资金将投入到库布齐的绿色能源生产中。这将是在沙漠地区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
联盟与亿利资源集团,联合国沙漠防治公约秘书处,中国电力集团和40多家其他创会成员组织,研究机构和公司一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该联盟将在中国,中亚,中东,非洲和其他有沙漠的干旱地区分享知识,智慧和技术经验以及投资。每年将在库布齐举行一次论坛。他们将在全世界不同大洲10个国家设立示范区。
库布齐精神扎根于新的沙漠治理联盟。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州。清朝(1644-1911)中期这里还是绿洲,但是由于滥砍乱伐和过度农耕和放牧造成植被恶化,变成了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造成北京河北等地沙尘暴的元凶。
然而,当我第一次到库布齐访问的时候,我却看到这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尽管周围环境极其干燥。看到数千中国人努力把这个曾经非常干燥的沙漠变成了非常吸引人,充满各种生机的绿洲时,真是令人感动。
我曾经走访过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很多沙漠。却没有看到任何象库布齐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确实,世界各地人们都在治理沙漠,但是库布齐沙漠治理的面积和程度依然是杰出的。
那么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当我问他们的时候,他们说没有秘诀。只有艰苦和聪慧的努力。这是人们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是亿利集团的创新精神采用了新方法,通过国企民营的伙伴关系和当地居民的合作的结果。
王文彪是给这片贫瘠的土地以绿色灵魂的关键人物。感觉他对他出生的这片沙漠有着深深的感情纽带,他证明了一件事:如果你善待地球母亲,地球母亲也会善待你和你的人民。
1988年,29岁的王文彪在他的家乡承包了一个盐场。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沙尘暴不断地侵蚀他的盐场赖以生存的盐湖。他和他的工人付出巨大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改善生产和生活,他们修建了一条路,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支持工厂工人植树造林。
他们一开始也没有那么顺利。但是,他们知错就改不断积累经验。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王文彪变成了一个很有魅力的能激发斗志的企业领导人。
很早他们就明白只有一个民营企业才能帮助人们从沙漠中获取商业价值。这也符合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开放政策。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单凭给人救济或者是用利他主义的方式改善贫瘠的土地是不可行的。你需要采用为当地人致富创造价值的方式,同时治理沙漠。他的公司亿利成了沙漠治理的先锋。
2017年,我很荣幸作为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为王文彪颁发了联合国最高环境奖,联合国地球冠军奖。这是一个在绿色产业方面发挥领导力的终生成就奖。
库布齐精神的核心就是沙漠不是经济增长和脱贫的威胁而是机会的理念。库布齐精神的实质是把生态和经济融合成一个双赢的从沙漠里创造价值和工作的做法,你通过绿化来实现经济价值。
库布齐的奇迹在于它在沙漠治理中给人们创造三种收入来源。
第一种就是沙漠的巨大空间,适合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他们在库布齐建立巨大的太阳能生产场。干燥的沙漠这样利用起来生产的能量用来为农业提供水源,为家庭用电和电动车和公交车用电提供电力。真是太美了。
现在库布齐又开起了一个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新阶段。他们与三峡集团等多家公司合作。将投入800亿元相当于118亿美元用于安装8000兆瓦的太阳能,4000兆瓦的风能和4000兆瓦的升级煤炭装置和能源储备装置用于调节高峰需求。这将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提供大量的绿色能源。
第二,种植可以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亿利公司的甜菜种植园为公司,种植者和环境带来甜甜的生意。这是一个可以挣钱的产品。当地人可以从中获得技术指导和有保障的销售。这个植物非常有利于环境因为它产生的氮对土壤有固化作用。
第三,旅游业收入。当今世界旅游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机会创造者。库布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距离内蒙和周围省份的人口中心也不远。我带着我的10几岁儿子去库布齐,他对那里的休闲项目感到很惊讶,你可以去沙漠宿营,骑骆驼或者骑马,还有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的可能是在沙漠里开跑车。在那里还有非常好的宾馆饭店提供全国各地及内蒙的特色菜,例如传统的内蒙烤全羊,加上当地从沙漠里长出来的蔬菜。
从种植业,旅游业到太阳能产业,这一系列产业的最大好处就是已经恢复了库布齐沙漠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让10万农民脱贫。
这些巨大成就恰恰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追求和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价值所在。绿色就是金子。
美国空间站NASA最近发表报告说,与很多人想象的正相反,我们小小的行星表面比过去更绿了。而这恰恰就是因为中国在库布齐沙漠,新疆,甘肃,河北和许多其他地方种植了很多树。这是对中国和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沙漠生态技术联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创意,将为世界提供一个受库布齐激励,交换观点和所有沙漠地区相互学习的平台。
作者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所主席和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该文章是为中国日报下属智库中国观察智库撰写的文章。
原文英文链接:
相关链接:
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2020-09-28 12:1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发电基地(9月14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的防风固沙林(2018年7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骑士牧场,工作人员在收割苜蓿草(2018年7月31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的防风固沙林(9月14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的防风固沙林(2018年7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9月14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穿沙公路(9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当地群众在给沙柳浇水(2015年7月27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