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工地忙 央企上演加速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河北雄安新区,相当于瑞典的哈马碧生态城,或者是皇家海港新城。当前,河北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央企疏解工作也呈现出加速之势。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雄安新区建设提速。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开工建设,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20多家央企子公司注册落地。2023年,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

  总部项目加快建设

  新春涌新潮,雄安新区启动区到处洋溢着热火朝天、拔节生长的建设氛围。在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两台塔吊高高矗立,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

  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001大厦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结构高度150米,地上31层。大厦以具有雄安新区特色的“金芦苇”为设计原型,塔顶有代表中国中化品牌的牡丹花。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1000名至1200名员工的办公需求。

  “项目已经进入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主体结构封顶,明年12月31日前竣工。”001大厦项目工程负责人孙东东介绍,公司总部计划2025年底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倒排工期,上半年工程要冲出地面。

  2021年5月,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来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中化总资产过万亿元,全球员工总数22万人,共控股17家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

  “看到现场一片火热,倍感振奋、充满信心。”不久前,中国中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阳世昊在雄安新区实地考察中国中化总部办公楼建设进展情况。他表示,雄安就是中国中化今后的家,将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整体产业布局研究,加快推动旗下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高度契合的产业板块向新区疏解,推动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项目落地。

  据悉,中国中化总部大楼之所以叫001大厦是因为其是首批疏解到新区的央企,总部位于新区启动区001号地块,2022年4月开建,是首批疏解央企中总部区最早动工的项目。而2022年也是疏解央企总部项目落地建设加速的一年:7月,中国华能总部大楼开工建设;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完成选址……

  二级公司深度融入

  在001大厦西侧几百米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能”)总部大楼项目也已顺利完成桩基工程,正式进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伴随着中国华能总部到来的还有中国华能各级子公司。

  2022年2月,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据了解,该公司将重点谋划组建红、绿、蓝三色系列产业,即以热力能源业务为方向打造“红太阳热力”服务品牌;以绿色电力为方向打造“华能绿能”服务品牌;以数字化、智能智慧研发应用为方向打造“蓝淀科技”服务品牌。

  据雄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华能已在雄安新区先导布局设立二级、三级企业达9家,与雄安新区在综合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

  一边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一边随着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和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央企子公司和雄安新区形成了“双向奔赴”的关系。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政策,从企业开办、科研支撑、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为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提供了优惠政策。政策出台以来,数十家央企子公司相继落户雄安。

  1月30日,中建七局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开启了新一年央企子公司落户新区的热潮。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七局”)早已参与和融入雄安新区建设大潮中。2020年12月落地雄安“第一标”起,中建七局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打造出雄安新区首批“三实三优”样板工程,保障了容西片区居民顺利回迁。

  中建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子公司揭牌,开启了中建七局融入雄安、建设雄安、服务雄安、扎根雄安的全新阶段。中建七局将与雄安新区继续相向而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重点疏解项目建设。

  产业集群组团落户

  2023年开年第一天,雄安·电建智汇城迎来首期开园运营,40余家企业将集中入驻,包含央企二三级公司、国际公司、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以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上下游企业。据悉,这是雄安新区首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大规模集中引入企业。

  早在建设之初,雄安·电建智汇城就结合区位情况、项目用地性质、现有资源等提早谋划了产业布局,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智慧制造、创新孵化等产业方向。此外,中国电建还联合数百家企业,发起成立中电建产业联合体,以“智慧低碳产业、幸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三方向为重点,构建产业生态链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产业导入的助推器。

  中国电建信息化管理部主任吴张建表示,下一步,将从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加强资源平台合作、加强营商政策服务、加强产业IP运营四方面入手,积极发挥中国电建产业联合体平台作用,整合国际国内一流的产业圈层资源,打造产业生态链;立足雄安容东智慧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北京馆、雄安中国电建大厦、智慧城市全球论坛等IP,加强产业IP运营招商,扩大产业导入规模,助力雄安新区疏解工作。

  在此之前,雄安新区已有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入驻。去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并加快选址统筹投资建设中铁雄安基地,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生活。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中铁是主动率先以产业集群方式疏解落地雄安新区的首家中央企业,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包含了专业投资公司、建筑施工公司、咨询设计公司、数智数创机构。下一步,中国中铁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新区,扛起新区建设央企责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项目建设。 (记者 刘桃熊)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记者陈雪霏)

0:00

/1:34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月12日电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新华社记者和苗 付一鸣

  针对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近日关于美军方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爆料,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和北约破坏“北溪”管道,是美国对其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

  赫什8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拜登授意下实施的。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奥贝里表示,赫什的分析说明了破坏是如何计划和完成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美国在挪威的帮助下,对盟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犯下了罪行”。

  奥贝里说,针对俄罗斯无休止的经济制裁和破坏“北溪”管道,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且持续性的伤害。

  奥贝里认为,当今时代,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西方都崇尚以强硬手段、甚至动用武力来解决,依靠使用武器、威胁、秘密行动和媒体操纵,而不是依靠谈话、调解和外交。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媒体不会给予赫什轰动性爆料应有的关注。

  奥贝里感慨地表示,人们一定想知道欧洲什么时候会“醒来”,并最终明白欧洲不再与美国拥有共同利益。“在‘北溪’管道发生爆炸的海底,美国进一步摧毁并埋葬了它的信誉和全球领导地位。”

中国生态环境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终于要解决这个问题了。记者到国内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其妙的恐惧或者是不舒适。我说感觉什么都声音太大。终于,是噪声!生态环境部终于要加快解决噪声问题了。太好了!你知道,噪声问题严重也会噪声人的焦虑,恐惧和抑郁。因为它总给人以压迫感。想想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时间都会感觉长一些。生命的价值也会高一些。以下是人民日报的报道:

斯德哥尔摩家具展上的人工树,跟真的似的。这也会让人感觉到噪声会小很多,让人心情平静一些。

本报读者来信版2022年12月推出“关注噪声污染”系列报道,反映各地群众身边的突出噪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针对噪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并介绍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声污染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焦点。为此,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于1月3日出台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行动计划聚焦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实施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保护全过程监管,通过树立噪声污染治理标杆、施工工地分级分类、建设宁静小区等方式强化正面引导。明确重点噪声源的管控措施,针对重点工业企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细化要求;针对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特点优化治理举措,逐步提升噪声污染治理水平。在严格噪声污染防治领域执法、提升基层执法能力的同时,紧抓责任落实、引导全民共治,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协同联动,优化纠纷解决方式,严格考核问责,推动噪声污染防治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根据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将加强全国噪声监测和信息发布,更好满足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方面,将全面建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设置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到2023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

  另一方面,将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3年年底前,4个直辖市、27个省会(首府)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4年年底前,其他303个地级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同时,全面开展区域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噪声源监测。比如,各地以投诉较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为重点,开展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排放情况调查、监测;鼓励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者根据需要在相关场所开展噪声监测。

  此外,还将全面加强噪声监测信息发布。将依法统一发布全国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后,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实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鼓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利用各类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排放监测数据,试点发布城市噪声地图,共同营造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记者 黄超 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