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2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3月12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我想请问一下,对于统计改革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样的设想?2023年还有哪些重点工作是需要我们继续关注的?谢谢。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更感谢你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大家都知道,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统计工作要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统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握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根本任务。所以,今年的统计工作主要是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一是要在转变统计思维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统计理念和实践,又要总结中国统计实践规律,不断发出中国统计声音,在国际统计规则、制度制定等方面增强中国统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要改革统计制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今年我们将探索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实施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体系,深化社会民生统计改革等。三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特别是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潮流,变革统计生产方式,研究推进大数据、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四是完善统计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坚持全国统计“一盘棋”,进一步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着力形成统计合力。
统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比较多,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两件事:一是要始终牢牢坚守统计数据质量这个生命线。只有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才能够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的情况。近年来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升,但是在个别地区还存在统计造假、数据造假的现象,我们会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坚持对统计造假零容忍,露头就打,我们今年还会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我们数出有源、数出有据。二是今年要组织实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被称为“大国体检”。这次经济普查将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不仅仅是要调查清楚经济总量和布局,把我们的家底摸清楚,还要把结构弄清楚,把国民经济之间相互的联系弄清楚。现在注册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7亿户,大量的产业活动单位需要进行普查,所以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拜托媒体朋友们持续加强对五经普的宣传报道,大家共同支持普查工作。也欢迎媒体朋友们加大对统计数据方面的监督,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舆论监督来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不断提升。
- 大家都比较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正如刚才记者朋友讲到的,2022年确实是保住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定。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可以用五句话比较好地概括去年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总的来讲,宏观经济保持总体稳定,取得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也是来之极为不易的,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为今年乃至今后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总体稳定,判断宏观经济运行,一般是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这四个方面来衡量。2022年,我们实现了3%的GDP增长,GDP总量达到了121万亿元,人均GDP达1.27万美元。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和其他国家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全年CPI仅上涨2%,保持温和上涨。在就业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度中有所波动,到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国际收支保持总体平衡,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外汇储备仍然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成绩来之不易。2022年,地缘政治冲突冲击国际经济,国内疫情反复延宕,还有一些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非常可圈可点的。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防疫成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的经济增长也高于美国的2.1%,日本的1.0%,德国的1.8%,物价稳定,“中国价稳”与“世界通胀”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些成绩,反映出中国经济还是有强大的韧性。
在这些困难和冲击下,我们顶住了压力,表明我国经济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2022年是极不容易的一年,也为我们积累了更多的宏观调控经验,调控成果为今后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留下了更多可操作的政策空间。这是2022年经济五个方面的特点。
2023年,中国经济到底会怎么表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国两会也提出了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5%左右。我们是完全有信心能够实现今年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完全有信心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二是对今年两个多月以来经济运行相关情况的观察。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各项指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巨大规模的市场,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有很好的生产要素条件,所以长期向好的趋势和发展空间巨大客观存在,在我们国家仍然非常明显。国际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都在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基本上都落在5%-6%之间。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中国经济的增长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这是长期判断。
对于今年两个多月以来经济运行的观察,第一个方面是市场信心、市场预期正在改善。3月1日我局发布了PMI相关指标,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2.6%,创130个月的新高,这也表明,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调高了我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从世界经济情况来看,2月份以来,因为中国的复苏,很多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也变得不那么悲观,也都调高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第二个方面就是一些实物量指标,比如铁路货运量、发电量、用电量都出现了稳定上升。第三个方面,主要经济都在出现明显改善。包括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等。国家统计局将在3月15号对外发布,请大家继续关注。
我们有信心推进经济整体好转,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但是中国经济前景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国际上不确定性也很多,我们面临的环境还非常复杂。国内经济运行当中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企业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订单等等方面,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的增长也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运行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想,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的经济预期目标是非常有信心能够实现的,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我们知道,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请问,目前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展如何?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去年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困难,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没有松懈,可以说是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松劲,总体还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首先得有投入,2022年研究试验经费投入(R&D)突破了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到2.55%,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已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去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又前进了1位,由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很多创新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二是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更加协调。我也报几组数据:产业结构方面,去年制造业在GDP的占比达到2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方面,去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差距也在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东西部发展也更加协调,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这些数据表明协调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三是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用一些数据来说,比如能源消费,因为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我国充分发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作用,去年在煤炭消费量增长4.3%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下降0.1%。此外,空气、水、土壤等都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去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3.3%。
四是开放发展提质增效。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最近很多国际商会和跨国公司都纷纷表示,中国不是多选题,而是必答题。去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9.4%,我国仍然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今年3月7日,海关总署已经发布了1—2月份外贸数据,在数据发布前有很多推测,说外贸会断崖式下降,而实际数据是,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增长0.9%。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推进。我国有7亿多的就业人口,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这么大规模的就业市场,没有发生规模性失业,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各项民生保障有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江苏代表团,专门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体化要求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我们会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处理发展质量和速度上,我们要更好地进行统筹,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随着各项落实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的落地,我国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真正把质量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推动我国经济整体运行好转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谢谢。
相关直播
(根据网络直播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