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中桥陈雪霏
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值得探索。西方城镇化有50年到100年的时间,而中国真正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停止福利分房允许住房市场购买开始的。
就像招商引资从南向北,从中央到地方一步步地经历了10年的发展,造房运动也搞了10年了,现在开始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中小城市开始向农村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圈地现象明显。
首先,以对于小凌河水库建设为例,到底有没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到底水库应该建多大,不是靠科学测量,而是看钱多少。这样在建设过程中会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在这里需要改进的是,不应该以项目来给钱,全国上下都是一个模式,只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就给钱,否则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可以想想,如果农村愿意搞文艺活动,或者是其他社会活动,文明活动,环境保护活动,也应该给钱。
很多人批评薄熙来种银杏树花钱多。笔者并不这么认为,银杏树寿命长,它可以活很多年,为老百姓留下美好的环境。如果他花很多钱只种杨树,那是生长快,但就比较单调。瑞士的生物钟,每半年,甚至是一个季度就换一次,那也是浪费,但它吸引很多游客,也让瑞士保持一个世界上最美的城市的声誉。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环境搞得更好一些呢?我知道铺张浪费是不对的。但良好的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和社会治安都有利,可以节省医药费,增加幸福感。
但是,这方面的事情没人做,尤其是在农村,人们更是被垃圾包围着。另一种现象也值得深思。那就是有钱的人向没钱的人借钱买山买地。很快公共的山就变成个人的山了。从30年前承包山的情况是有利于绿化环境。
但是,在这种迅速的大片山地变为个人的私有财产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而且富的是少数。
在瑞典城镇化过程中,也是有很多痛苦的过程,主要发生在50年代。虽然其工业化过程从1860年就开始了。农民觉得种地赔钱,过不下去了,只好卖地到城里打工。或者种一半地,打一半工。或者把农业科研与种田结合起来,农民既是农场主,也是农业工人,再卖种子或者农具,农药等。
但总的来说,瑞典现在已经是90%城镇化了。而且新一轮的趋势也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成本。环境部门官员说,人口集中,在节约能源方面有好处,可以集体供暖,或供冷。与分散的住房相比,肯定节约。
但同时,很多城里人都在乡下有夏天度假的房子。就是说,平时住在城里不太宽敞的房子里,平均75平米。夏天到乡下房子里度假,不用很多能源。
冬天有的房子不能住。这样,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很多人还是渴望有时间到乡下去清静一下。据笔者了解,瑞典人均住房75平米,大多数人都是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在城里,住大房子的还是少数。只有那些曾经拥有很多房地产的人,和一些高官,房子比较大一些。年轻人都住的是小房子。
如果有钱了,或者是从父母那里继承农村的房子。夏天还需要到那里去打理。不爱打理的人,基本上就卖掉,拿到一笔钱了之。
瑞典人口增长稳定,在过去100年中,增长也比较缓慢,到现在有950人口。瑞典是一个小国,中国是一个大国,可比性不大,但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不能从规模上比,但有些想法和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