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迈克尔》反映了美国印第安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悲惨命运。迈克尔是一个印第安人。他为了穷朋友杀了人。然后,在监狱里呆了很多年。出来后,他还是不能避免流浪的命运。他每天朝不保夕,尽管有饭吃,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家。他象个游民,整天游荡在城里,晚上找个僻静的地方过夜。他们似乎有地方吃饭,有地方睡觉,隔一段时间可以洗洗澡,换件衣服。但大部分时间就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霓虹灯下,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微弱的灯光。他们和精彩的世界不搭噶。
他们就是这样过日子,不停地在路上走。迈克尔去找以前的亲戚朋友,也没人收留他。他不得不和那些流浪汉和酒鬼在一起。满满的负能量。看了让人揪心。但同时,它也发人深省。
记得澳大利亚儿童作家吉米获得林德格林儿童文学奖后演讲时说,社会总是有阴暗面,但如果把阴暗的部分放到聚光灯下,阴暗就可能消失。
如果从这个角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导演要导出这么让人震撼的片子。去年电影节美国电影《十二年为奴》获奖。今年又推出印第安人。这种勇气和不顾脸面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更惊险的是,下里巴人流浪汉有时也是讲义气的。迈克尔就有一个朋友,也赢得一个女服务员的好感。有一天,他和朋友被另一个流浪汉故意伤害。他们睡觉的时候,那个人拿斧子砍他们。他被送到医院救活了。但是,朋友死了。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得知杀人犯是他认识的。于是,他买了刀,去找那个人,把他杀死不说,还把心掏了出来,扔到了河里。
最后,他又回到儿时的住地,但那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