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北欧绿色邮报网

After 15 years working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China, I came to Sweden to establish my family. After almost ten years of freelancing for other media, now I created this website, www.greenpost.se hoping to spread inform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ring life experiences with readers both in China and Sweden, serving as a bridge. I enjoy the good environment in Sweden, fresh air, clean water, blue sky and beautiful flowers. 陈雪霏,女,1966. 摩羯座,满族,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班吉塔镇,地藏寺村。兄弟姐妹6个当中最中间的一个。和二哥一样是全科人,就是哥姐弟妹都有,幸福感很强。万能血型,很容易打交道。喜欢高大上,但同情弱者,追求平等,公平正义,善良,是环保主义者,提倡节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创立瑞中桥绿色科技文化公司就是为中瑞绿色科技文化牵线搭桥。 教育程度:英国米德赛思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硕士,英语和国际政治双学士,文学和法学学士。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15年,驻津巴布韦两年,采访过南非总统曼德拉,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 2008年采访过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 2006-2010 人民网驻斯德哥尔摩特约记者。 2010-2012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报道员 2012-至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自由撰稿人 《环球时报》,《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北欧时报》副社长,英文主编,《北欧绿色邮报网》社长,主编。 chenxuefei7@hotmail.com, wechat: chenxuefei7, facebook: chenxuefei7

“乙类乙管”实施2个月以来中国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8日从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获悉,自1月8日中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

  截至3月7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972.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48.7万辆(艘、架、列)次,同比分别上升112.4%、59.3%;其中2月25日出入境人数达101.3万人次,为2020年以来首次单日突破百万。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签发普通护照336.2万本、往来港澳台证件签注1267.2万本(件)、外国人签证和停居留证件12.2万件,较实施前分别上升1220.9%、837.7%、33.1%。

  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林勇胜介绍,中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随着国际客运航班稳步增班、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大幅回升。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下步将结合实际继续完善预案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做足做实应对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持续增长准备工作,积极保障促进中外人员交流交往,确保出入境秩序平稳有序、口岸边境安全稳定。(完)

(两会观察)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柔”与“刚”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郑嘉伟)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窗口。今次两会,“柔”与“刚”成为读懂中国外交的关键词。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a target='_blank' rel=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中国对外政策的“柔”首先体现在“以和为贵”上。中国外交部长秦刚7日在两会期间外长记者会上开篇明义: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针对乌克兰危机,秦刚再次阐明中国态度: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对话,和谈进程应尽快开启,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从而找到实现欧洲长治久安之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对此表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年中国将继续以此为出发点,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柔”也体现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上。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共建国家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也是全国两会上的“热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言人王超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外界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多新发展;多位代表委员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建言献策,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总结经验、规划未来,以提升更多国家民众获得感、认同感。

  中国对外政策的“刚”则体现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毫不退让”。面对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方位遏制、围堵与打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谈及台湾问题时,秦刚外长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引用序言中的话对外部干涉言行予以坚决回击。在回应所谓“战狼外交”话题时,他鲜明表示,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对此表示,中国已认识到在当前复杂局面下,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要用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刚”并非针锋相对或全面对抗,“刚”中其实也包含“柔”。

  尽管秦刚对美国行为直言不讳指其“犯规了”,但落足点依然是相信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热情、友善、淳朴,都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世界。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表示,在当前中美关系面临困难之时,两国地方和民间积极开展面对面互访、交流和对话尤显重要与迫切。

  “美国与中国都处于变局之中,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疫情三年两国民间交流受阻,对彼此的变化难有清晰认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中国将鼓励更多智库学者走出去,也把更多外国学者迎进来,携手做好增信释疑工作,进而减少误判,为中美关系重回正轨贡献稳定力量。”

  观察人士指出,以“刚柔相济”之道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中国外交战略更趋成熟自信的表现。(完)

【编辑:姜雨薇】

安理会就阿富汗问题举行会议 中方:美国等国应将阿富汗央行资产归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当地时间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阿富汗问题举行会议。中方代表表示,美国等有关国家应立即将阿富汗央行的资产归还给阿富汗人民。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表示,单边制裁严重破坏阿富汗的经济基础,使当地人道局势雪上加霜,成为当地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沉重枷锁,必须立即予以解除。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耿爽:阿富汗7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属于阿富汗人民,理应用于阿富汗人民。上个月,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裁定美方无权挪用阿富汗的海外资产。这再次表明冻结阿富汗资产的做法于理不合,于法无据。美国等有关国家应立即将阿富汗央行的资产归还给阿富汗人民,让阿富汗的妇女儿童从中受益,不应再以各种理由变相拖延。

(两会观察)发力重点领域 中国机构改革酝酿“提效攻势”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发力多个重点领域,此次方案力图通过一场提升治理效率效能的改革“攻势”,解决那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a target='_blank' rel=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科学技术:优化创新引擎

  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此次机构改革致力于让这股“头号动力”更加有劲。

  方案拟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其具体管理职责被划转。在调整的同时,科技部战略规划、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宏观管理职责得到强化,并将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当下中国正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有助于优化创新这台关键引擎。

  ——金融监管:坚守风险底线

  在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新业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染性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备受关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再进一步。

  此次方案拟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进一步解决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问题,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此外,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措施也箭在弦上。无论“新机构”的设立、还是“老机构”的调整,都透露出同一个信号: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数据管理:力促高效流通

  数字经济的作用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得到很好阐释。而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一环。因应这一变革,方案拟组建国家数据局,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开发、利用。

  此举其实有迹可循。近年来中国决策层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已将其明确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去年底出台的重磅文件“数据二十条”,更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作为主线。

  经过此次改革,国家数据局拟“接手”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的部分职责,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这些关系和职能被进一步理顺,将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实现数据要素流动的安全畅通。

  ——乡村振兴:巩固攻坚成果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中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不轻。

  方案拟将国家乡村振兴局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但相关工作力度并不会减弱。优化职责后的农业农村部,要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有关帮扶政策、财政支持、项目安排保持总体稳定。

  此番调整意味着中国将更统筹地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整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知识产权:“升格”回应关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需要,各类企业关切已久。

  改革方案对此作出回应,拟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这被认为拼上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又一块“拼图”。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料将持续发力,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老龄工作:求解“老有所养”更多答案

  当老龄化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老有所养也成了一道民生待解难题。

  着眼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方案作出一系列安排。包括拟将国家卫健委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等。

  人们期待,老龄工作体制的不断完善,能高效破解中国养老供需矛盾,求解“老有所养”更多答案,让“幸福夕阳红”触手可及。(完)

海外侨界热议中国两会:中国发展目标“有质有量”

  中新社记者

  3月5日,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多位海外侨界人士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向好态势未改,海外侨胞信心受到极大鼓舞。

资料图:江苏苏州一企业生产景象。 <a target='_blank' rel=

资料图:江苏苏州一企业生产景象。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国经济向好态势未改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认为,“中国经济平稳向上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

  《俄罗斯龙报》社长李双杰指出,中国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质有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秘书长兼常务副会长吴昊看来,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表现出中国政府对做好经济工作的决心,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坚强韧性。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说,“这份报告体现出中国政府对未来一年‘拼经济’的决心。我相信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海外侨界信心受鼓舞

  “政府工作报告既有远景规划,又有务实措施,让世界看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美国著名侨领张素久强调,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欧洲东北同乡会暨商会会长盖琳表示,虽受地缘政治、经贸关系、疫情等因素影响,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仍旧瞩目,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

  日中通信社社长胡文娟说,“我比较关心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有了非常明确的回答。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保障,让我们备受鼓舞。”

  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执行主席薛晓梅指出,中国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体现大国担当,海外华侨华人为之骄傲,“相信中国正稳健地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资料图:图为台胞在厦门五通客运码头准备乘船前往金门。 钟欣 摄

资料图:图为台胞在厦门五通客运码头准备乘船前往金门。 钟欣 摄

  期待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吴昊很关注报告中提到的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内容。吴昊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美国南加州促统论坛总召集人周德昭认为,反“独”是立场表达,促统则需落实具体行动。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希望今后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让更多人看到祖(籍)国和平统一为台湾带来的美好前景。

  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总会会长李锦辉说,“我们将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两岸同胞共襄祖(籍)国统一、民族复兴伟业。”

  盼同心奋斗创辉煌

  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创会主席鹿强表示,海外华侨华人将一如既往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共创新辉煌。

  “我们旅俄侨胞将积极参与中俄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双向奔赴。”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原毅说。

  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执行秘书长廖之沛表示,“我们希望自身事业能够随着祖(籍)国强大实现更好发展,也愿为两国文化、艺术、经贸等领域合作发挥更大作用。”(完)

  (参与记者:田冰、马秀秀、张朔、林春茵、余瑞冬、德永健、朱晨曦、陈悦、张晨翼)

秦刚外长记者会实况链接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ipin/spfts/20230306/4694.shtml

请大家跟随中新网直播到外长秦刚答记者问现场。
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答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7日上午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直播摘要

图文滚动30秒自动刷新60秒自动刷新

  • 中新网报道2023-03-06 14:42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7日上午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04主持人: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地邀请外交部长秦刚先生出席记者会并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欢迎秦刚先生和大家作交流。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05秦刚: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当今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0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现在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国内外对于今年的中国外交都充满了期待。我们也想请问您,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年的中国外交,特别是元首外交有怎样的重点和亮点?此外,作为新任外长,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您有着怎样的期待和展望?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09秦刚: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外交规划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使命任务,作出了战略部署。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好转,中外交往有序恢复,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0秦刚:
    我们将以元首外交为引领,特别是全力办好首次“中国+中亚五国”元首峰会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大主场外交,不断展现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0秦刚:
    我们将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遏制打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1秦刚:
    我们将以伙伴关系为依托,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2秦刚:
    我们将以开放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对“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维护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3秦刚:
    我们将以多边主义为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5秦刚:
    我们将以外交为民为理念,始终将海外中国同胞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将外交为民的责任担在肩上,加强对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服务和保护,使中外交往更安全、便捷。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5秦刚: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动荡与变革交织,团结与分裂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征程上的中国外交,是充满光荣梦想的远征,是穿越惊涛骇浪的远航。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16秦刚:
    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0埃及《鲁兹尤素福》杂志记者:
    我去年曾有机会来华采访二十大,在报告原文中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很多人都跟我有类似的想法。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因此,可以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启迪。作为中国外交部长,您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有什么看法?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0秦刚:
    的确如你所说,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词。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1秦刚: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的启示,我想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2秦刚:
    一是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3秦刚:
    二是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人民不仅物质上富足,而且精神上富有。服务少数国家、少数人不是现代化,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不是现代化,精神空虚、失德失序也不是现代化,各国人民都应有平等发展、追求幸福的权利。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4秦刚:
    三是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不靠战争,二不靠殖民,三不靠掠夺,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条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5秦刚:
    四是开放包容。人类的现代化不应孤芳自赏,而应百花齐放,尊重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彼此交流互鉴,精彩绽放,美美与共。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5秦刚:
    五是团结奋斗。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一盘散沙没有希望,团结奋斗才有力量,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果像有的国家那样政党纷争,只说不做,朝令夕改,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6秦刚: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我们希望也相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成为现实。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29俄罗斯塔斯社记者:
    您好。中俄关系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看待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俄中关系能否为国与国关系提供新的范式?中国国家主席是否将于两会后访问俄罗斯?未来俄中双边贸易中是否有可能放弃使用美元或欧元?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4秦刚:
    你提到大国关系范式,这是观察中俄关系一个很好的视角。大国交往,是搞封闭排他的集团政治,还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之交?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4秦刚:
    有的国家习惯用冷战结盟的滤镜看中俄关系,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4秦刚:
    中俄携手,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有了动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就有了保障。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5秦刚:
    元首交往是中俄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我们相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前行。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5秦刚:
    至于你提到中俄贸易中用什么货币?答案很简单,什么货币好用、安全又信得过,就用什么货币。国际货币不应成为单边制裁的杀手锏,更不应成为霸凌胁迫的代名词。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6人民日报记者:
    这几年大家对国际形势的普遍感受就是一个“乱”字,国际社会普遍期盼共护和平、共谋发展的良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中方在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方面打算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将采取怎样的举措?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6秦刚: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从世界、历史和人类的高度指明了全球治理的人间正道。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6秦刚: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主张,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这些理念的核心,就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与共,国际社会要团结合作。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7秦刚:
    团结合作可以战胜新冠疫情,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化解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9秦刚:
    迈向全球治理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古人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古人还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39秦刚: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全球治理要守法,要遵循《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精神;要秉持公平公理,反对霸权私利;要坚持同舟共济,不搞分裂对抗。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0秦刚: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过上更好日子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应该享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2秦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2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
    秦部长,您曾写到:“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两国人民和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鉴于双方在各种问题上的利益分歧不断扩大,还有可能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吗?或者,您打算如何使之成为可能?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您是否也考虑过美国的核心利益?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4秦刚:
    前段时间中美关系发生了无人飞艇事件。这完全是一起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偶发意外事件,事实和性质都很清楚,连美方也认为不构成现实威胁。然而,美方却违反国际法精神和国际惯例,有罪推断,过度反应,滥用武力,借题发挥,制造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外交危机。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5秦刚:
    从偶然中可以看到必然,那就是美国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把中国当成最主要对手和最大地缘政治挑战。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47秦刚:
    美方声称要“竞赢”中国但不寻求冲突。但实际上,美方的所谓“竞争”,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3秦刚:
    美方口口声声说要遵守规则,但如同两位运动员在奥运田径场上赛跑,一方不是想着如何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而总是要去绊倒对方,甚至想让对方参加残奥会,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恶意对抗,犯规了!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3秦刚:
    美方所谓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不冲突”,实际上就是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这办不到!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3秦刚:
    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必然陷入冲突对抗。谁来承担其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竞争,就是以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乃至人类前途命运为赌注的豪赌,中方当然坚决反对。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7秦刚:
    美国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豪情,也要有容得下别国发展的雅量。遏制打压不会让美国变得伟大,更阻挡不了中国迈向复兴的步伐。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8秦刚: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我也注意到,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当前中美关系深感忧虑,他们纷纷呼吁美方奉行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8秦刚:
    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热情、友善、淳朴,都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世界。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洛杉矶长滩港码头工人告诉我,全家老小的生计依靠同中国的货运贸易,美中两国要共同繁荣。艾奥瓦州的农民告诉我,世界上还有许多饥饿的人,我要多种粮食。大学校长们告诉我,科技进步要靠国际交流,科技脱钩是双输、多输。明尼苏达州英华学院的小学生获得“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冠军,她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她学汉语,是因为喜欢中国。每当我想起他们,我就想,决定中美关系的,应该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和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8秦刚:
    中方将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我们也希望美国政府认真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消除“威胁膨胀”的战略焦虑,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拒绝“政治正确”的无端绑架,兑现承诺,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探索出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9凤凰卫视记者: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智库和官员持续炒作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一些人士甚至预测冲突的时间就在2027年或者2025年。还有媒体爆料称,美国已经制定了“摧毁台湾”的计划。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台海局势?您认为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的风险有多大?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0:59秦刚:
    我知道今天肯定要问到台湾问题,特别带来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首先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里的两句话:“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最近美国高官声称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并保持高度警惕。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00秦刚:
    对于两岸来说,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作为骨肉同胞,我们将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同时,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对此规定得很明确。如果出现了违反该法的情况,我们必须依宪依法行事。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02秦刚: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台湾问题之所以产生,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之所以同美国谈台湾问题,是要求美方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03秦刚:
    中国人民有权问:为什么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大谈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却在中国的台湾问题上不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什么一边要求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一边却长期违反“八·一七”公报向台湾售武?为什么一边口口声声说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一边却暗地里制定了所谓“摧毁台湾”的计划?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04秦刚:
    “台独”分裂与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台海和平稳定的真实威胁是“台独”分裂势力,定海神针是一个中国原则,真正的护栏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04秦刚:
    如果美方真的希望台海风平浪静,就应该停止“以台制华”,回归一个中国原则的本源本义,恪守对中国作出的政治承诺,明确反对和制止“台独”。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3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近来一些美西方舆论把矛头对准中国,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援助,渲染“中国特殊责任论”,甚至认为只有中国可以结束这场战争。请问您对此怎么看?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4秦刚:
    乌克兰危机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教训惨痛,值得各方深刻反思。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4秦刚:
    乌克兰危机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原因,本质是欧洲安全治理矛盾的大爆发。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5秦刚:
    我们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在和平和战争之间,选择和平;在对话和制裁之间,选择对话;在降温和拱火之间,选择降温。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6秦刚:
    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凭什么向中国甩锅推责,甚至制裁、威胁?我们绝不接受!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6秦刚:
    前几天,我们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条主张,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7秦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再遭到破坏,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冲突延宕升级,试图以乌克兰危机来服务某种地缘政治图谋。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7秦刚:
    当前,乌克兰危机到了紧要关头,要么停火止战,恢复和平,走上政治解决的轨道,要么火上浇油,扩大危机,拖入失控的深渊。冲突、制裁、施压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对话,和谈进程应尽快开启,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从而找到实现欧洲长治久安之策。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8巴通社记者:
    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近年来,美国、欧盟也出台了一些全球基建计划,如“重建更美好世界”。您认为这些倡议和计划之间有竞争关系吗?有人质疑“一带一路”可能导致“债务陷阱”,您怎么看?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8秦刚: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优在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因为优质实用,所以广受欢迎,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8秦刚:
    倡议已经提出十年了,从当初的蓝图变成今天的实景,化作了各国发展的实效,百姓民生的实惠。十年铺就了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留下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19秦刚:
    10年里,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国家的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6万5千列,是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是运送防疫物资的健康快车。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0秦刚:
    今年,中国将以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1秦刚:
    “一带一路”是务实开放的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合作中我们有商有量,在交往时我们重情重义。对于其他国家的倡议,只要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我们都欢迎;只要不夹带地缘政治的私货,我们都乐见其成。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3秦刚:
    所谓债务陷阱,这顶“帽子”无论如何不能扣到中国头上。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中,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占比超过八成,这才是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的最大来源。特别是去年以来,美国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急速加息,各国资金纷纷外流,使有关国家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3秦刚:
    中国一直致力为相关国家纾困解难,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中贡献最大。中方将继续以建设性态度参与国际债务问题的解决,同时我们也呼吁其他各方共同行动、公平分担。大家坐下来商量,办法总会比问题多。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5日本广播协会记者: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去年11月中日领导人会晤时,岸田文雄首相表示双方领导人应该就双边关系发展保持紧密沟通。目前,在政治、经济、安全保障等领域双方各自立场仍存在鲜明分歧,双方外长仍未实现面对面会谈。请问,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打算构建怎样的中日关系?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25秦刚:
    中日一衣带水,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1秦刚:
    首先,要言而有信。45年前,两国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这个条约,连同中日间其他三个政治文件,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根基,尤其是“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重要政治共识,应该严格遵守,说了就要做到。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1秦刚:
    第二,要以史为鉴。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伤害,至今依然隐隐作痛。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日方也不应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方始终以善意对待日本,希望睦邻友好。但如果日方有些人不是以邻为伴,而是以邻为壑,甚至参与遏制中国的新冷战,那么两国之间就是旧伤未愈,又添新痛。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2秦刚:
    第三,要维护秩序。现在一些日方领导人也在大谈所谓的秩序,那今天我们就要掰扯掰扯,这个秩序是什么。今天的国际秩序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之上,是3500万中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正义的历史修正主义,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明确规定反对霸权主义,条约精神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2秦刚:
    第四,要互利共赢。中日优势互补、互有需要。我们应坚持市场原则和自由开放精神,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和活力。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3秦刚:
    最后,我还要说一件事情。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这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而是关系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大事。我们敦促日方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理好这一问题。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3新华社记者:
    美国声称要“塑造中国周边战略环境”,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印太战略”。一些地区国家受到很大压力。近期有媒体评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地区国家“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越来越难以持续。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4秦刚:
    美国的“印太战略”标榜自由开放,实际上拉帮结伙,搞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号称维护地区安全,实际上挑起对抗,策划“亚太版北约”;宣扬促进地区繁荣,实际上要“脱钩断链”,破坏地区一体化进程。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4秦刚:
    美国公开声称要“塑造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这恰恰暴露了“印太战略”围堵中国的真实目的,其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冲击以东盟为中心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架构,损害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注定走不远、行不通。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5秦刚:
    我注意到最近不少地区国家领导人表示,东盟不能成为任何外部势力的代理人,不能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亚洲应该成为合作共赢的舞台,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棋盘。任何冷战绝不容在亚洲重演,乌克兰式的危机绝不容在亚洲复制。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7秦刚:
    至于说安全上、经济上要靠谁?我的看法是,还是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共谋安全,共促发展,共筑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8秦刚: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前景,我认为大可不必。近期,一些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我们自己的预期也是在5%左右,这将远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过去一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引资规模居全球前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即将举行,今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也将举办,就我了解,前来参会的各国企业家争先恐后。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38秦刚:
    最近,我和多位地区国家的外长交流,大家期待最大的就是发展,谈论最多的就是合作。我相信,中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给各国特别是地区国家提供新的机遇。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0澎湃新闻记者:
    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今年2月,中方又接待了伊朗总统莱希访华,显然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重视在上升。请问未来中国的中东政策重点是什么?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0秦刚:
    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悠久,是好朋友、好伙伴。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1秦刚:
    在去年底召开的首届中阿峰会上,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1秦刚:
    上个月,伊朗总统莱希成功访华,双方一致同意深化发展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1秦刚:
    中国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东国家内政。中国将继续主持公道,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对话协商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中国完全尊重中东国家主人翁地位,不会去填补所谓“真空”,也不搞排他小圈子。我们愿做中东安全稳定的促进者、发展繁荣的合作者、团结自强的推动者。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6海峡时报记者:
    一些观察者认为,您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中国正采取一种更加柔和的外交方式的体现,是抛弃被称为“战狼外交”的独断的国际关系风格的信号。中国真的抛弃了以往被视为强硬的标签吗?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6秦刚: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我刚到美国任大使时,美国的媒体惊呼,“中国战狼”来了。现在我回来当外长,又不给我这个称号了,我还真若有所失。其实,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制造这个话语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国和中国外交,要么无视事实,别有用心。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7秦刚: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7法新社记者:
    鉴于过去几个月中美关系紧张,中方是否计划加强与欧盟的政治和商贸关系?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8秦刚:
    中欧是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中欧开展交往完全是基于彼此战略利益独立作出的选择。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8秦刚:
    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洲一体化。我们希望欧洲经历了乌克兰战火的磨难,痛定思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长治久安。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49秦刚:
    我们愿同欧方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不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2中国日报记者:
    最近我们报社开展了“你的关注外长来答”的征集活动,有很多青年人很关注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请问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向国际社会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提升中国话语权上,我们青年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4秦刚:
    首先感谢中国日报开设了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拉近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与中国外交的距离,也感谢广大青年朋友对外交工作的关注支持。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对中国青年有这样的情怀和眼界感到欣慰。中国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青年要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7秦刚:
    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当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7秦刚:
    青年要自信,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赋予我们自信的底气。希望青年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平视这个世界,与世界平等地对话,拿出中国青年的视角,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8秦刚:
    青年要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青年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序曲,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才是人类现代化的交响,中国青年奋斗逐梦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跳动、最美妙的音符。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8秦刚:
    青年要开放,要胸怀天下,走出去博采众长,交流互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解说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1:59秦刚:
    欢迎更多青年朋友投身中国外交,在风云际会的时代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2:00秦刚:
    最后我再说几句,明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在这里向参加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记者和女同胞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快乐,万事顺意!谢谢!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2:00主持人:
    谢谢媒体朋友们。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秦刚部长,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2023-03-07 12:01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观看,再见!

秦刚谈中俄关系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3月7日上午新任外交部长秦刚举行新闻发布会答中外记者问。期间俄罗斯记者问,俄中关系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看待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俄中关系能否为国与国关系提供新的范式?中国国家主席是否将于两会后访问俄罗斯?未来俄中双边贸易中是否有可能放弃使用美元或欧元?谢谢。  

秦刚:  你提到大国关系范式,这是观察中俄关系一个很好的视角。大国交往,是搞封闭排他的集团政治,还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之交?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有的国家习惯用冷战结盟的滤镜看中俄关系,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  

中俄携手,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有了动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就有了保障。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  

元首交往是中俄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我们相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前行。  

至于你提到中俄贸易中用什么货币?答案很简单,什么货币好用、安全又信得过,就用什么货币。国际货币不应成为单边制裁的杀手锏,更不应成为霸凌胁迫的代名词。

关于乌克兰危机,秦刚说,乌克兰危机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教训惨痛,值得各方深刻反思。  

乌克兰危机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原因,本质是欧洲安全治理矛盾的大爆发。  

我们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在和平和战争之间,选择和平;在对话和制裁之间,选择对话;在降温和拱火之间,选择降温。  

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凭什么向中国甩锅推责,甚至制裁、威胁?我们绝不接受!  

前几天,我们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条主张,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再遭到破坏,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冲突延宕升级,试图以乌克兰危机来服务某种地缘政治图谋。  

当前,乌克兰危机到了紧要关头,要么停火止战,恢复和平,走上政治解决的轨道,要么火上浇油,扩大危机,拖入失控的深渊。冲突、制裁、施压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对话,和谈进程应尽快开启,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从而找到实现欧洲长治久安之策。

  

秦刚谈中美关系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3月7日上午10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秦刚就中美关系问题直接谈了他的看法。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  秦部长,您曾写到:“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两国人民和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鉴于双方在各种问题上的利益分歧不断扩大,还有可能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吗?或者,您打算如何使之成为可能?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您是否也考虑过美国的核心利益?  

秦刚:  前段时间中美关系发生了无人飞艇事件。这完全是一起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偶发意外事件,事实和性质都很清楚,连美方也认为不构成现实威胁。然而,美方却违反国际法精神和国际惯例,有罪推断,过度反应,滥用武力,借题发挥,制造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外交危机。  从偶然中可以看到必然,那就是美国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把中国当成最主要对手和最大地缘政治挑战。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  

美方声称要“竞赢”中国但不寻求冲突。但实际上,美方的所谓“竞争”,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美方口口声声说要遵守规则,但如同两位运动员在奥运田径场上赛跑,一方不是想着如何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而总是要去绊倒对方,甚至想让对方参加残奥会,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恶意对抗,犯规了!  

美方所谓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不冲突”,实际上就是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这办不到!  

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必然陷入冲突对抗。谁来承担其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竞争,就是以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乃至人类前途命运为赌注的豪赌,中方当然坚决反对。  

美国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豪情,也要有容得下别国发展的雅量。遏制打压不会让美国变得伟大,更阻挡不了中国迈向复兴的步伐。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我也注意到,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当前中美关系深感忧虑,他们纷纷呼吁美方奉行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热情、友善、淳朴,都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世界。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洛杉矶长滩港码头工人告诉我,全家老小的生计依靠同中国的货运贸易,美中两国要共同繁荣。艾奥瓦州的农民告诉我,世界上还有许多饥饿的人,我要多种粮食。大学校长们告诉我,科技进步要靠国际交流,科技脱钩是双输、多输。明尼苏达州英华学院的小学生获得“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冠军,她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她学汉语,是因为喜欢中国。每当我想起他们,我就想,决定中美关系的,应该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和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中方将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我们也希望美国政府认真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消除“威胁膨胀”的战略焦虑,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拒绝“政治正确”的无端绑架,兑现承诺,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探索出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秦刚外长谈中欧关系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在三月七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法新社记者提问:  鉴于过去几个月中美关系紧张,中方是否计划加强与欧盟的政治和商贸关系?  

秦刚:  中欧是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中欧开展交往完全是基于彼此战略利益独立作出的选择。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洲一体化。我们希望欧洲经历了乌克兰战火的磨难,痛定思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长治久安。  

我们愿同欧方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不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两会特别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秦刚举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3月7日(星期二)上午10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现场实录如下:
  外交部长秦刚: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当今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网络直播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现在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国内外对于今年的中国外交都充满了期待。我们也想请问您,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年的中国外交,特别是元首外交有怎样的重点和亮点?此外,作为新任外长,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您有着怎样的期待和展望?谢谢。  

秦刚: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外交规划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使命任务,作出了战略部署。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好转,中外交往有序恢复,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  

我们将以元首外交为引领,特别是全力办好首次“中国+中亚五国”元首峰会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大主场外交,不断展现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  

我们将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遏制打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我们将以伙伴关系为依托,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  

我们将以开放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对“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维护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我们将以多边主义为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我们将以外交为民为理念,始终将海外中国同胞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将外交为民的责任担在肩上,加强对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服务和保护,使中外交往更安全、便捷。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动荡与变革交织,团结与分裂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征程上的中国外交,是充满光荣梦想的远征,是穿越惊涛骇浪的远航。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谢谢。  

埃及《鲁兹尤素福》杂志记者:  我去年曾有机会来华采访二十大,在报告原文中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很多人都跟我有类似的想法。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因此,可以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启迪。作为中国外交部长,您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有什么看法?  

秦刚:  的确如你所说,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词。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的启示,我想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是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人民不仅物质上富足,而且精神上富有。服务少数国家、少数人不是现代化,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不是现代化,精神空虚、失德失序也不是现代化,各国人民都应有平等发展、追求幸福的权利。  

三是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不靠战争,二不靠殖民,三不靠掠夺,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条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四是开放包容。人类的现代化不应孤芳自赏,而应百花齐放,尊重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彼此交流互鉴,精彩绽放,美美与共。  

五是团结奋斗。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一盘散沙没有希望,团结奋斗才有力量,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果像有的国家那样政党纷争,只说不做,朝令夕改,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我们希望也相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成为现实。谢谢。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  您好。俄中关系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看待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俄中关系能否为国与国关系提供新的范式?中国国家主席是否将于两会后访问俄罗斯?未来俄中双边贸易中是否有可能放弃使用美元或欧元?谢谢。  

秦刚:  你提到大国关系范式,这是观察中俄关系一个很好的视角。大国交往,是搞封闭排他的集团政治,还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之交?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有的国家习惯用冷战结盟的滤镜看中俄关系,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  

中俄携手,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有了动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就有了保障。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  

元首交往是中俄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我们相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前行。  

至于你提到中俄贸易中用什么货币?答案很简单,什么货币好用、安全又信得过,就用什么货币。国际货币不应成为单边制裁的杀手锏,更不应成为霸凌胁迫的代名词。  

人民日报记者:  这几年大家对国际形势的普遍感受就是一个“乱”字,国际社会普遍期盼共护和平、共谋发展的良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中方在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方面打算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将采取怎样的举措?  

秦刚: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从世界、历史和人类的高度指明了全球治理的人间正道。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主张,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这些理念的核心,就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与共,国际社会要团结合作。  

团结合作可以战胜新冠疫情,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化解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迈向全球治理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古人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古人还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全球治理要守法,要遵循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精神;要秉持公平公理,反对霸权私利;要坚持同舟共济,不搞分裂对抗。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过上更好日子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应该享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  秦部长,您曾写到:“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两国人民和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鉴于双方在各种问题上的利益分歧不断扩大,还有可能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吗?或者,您打算如何使之成为可能?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您是否也考虑过美国的核心利益?  

秦刚:  前段时间中美关系发生了无人飞艇事件。这完全是一起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偶发意外事件,事实和性质都很清楚,连美方也认为不构成现实威胁。然而,美方却违反国际法精神和国际惯例,有罪推断,过度反应,滥用武力,借题发挥,制造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外交危机。  从偶然中可以看到必然,那就是美国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把中国当成最主要对手和最大地缘政治挑战。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  

美方声称要“竞赢”中国但不寻求冲突。但实际上,美方的所谓“竞争”,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美方口口声声说要遵守规则,但如同两位运动员在奥运田径场上赛跑,一方不是想着如何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而总是要去绊倒对方,甚至想让对方参加残奥会,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恶意对抗,犯规了!  

美方所谓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不冲突”,实际上就是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这办不到!  

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必然陷入冲突对抗。谁来承担其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竞争,就是以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乃至人类前途命运为赌注的豪赌,中方当然坚决反对。  

美国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豪情,也要有容得下别国发展的雅量。遏制打压不会让美国变得伟大,更阻挡不了中国迈向复兴的步伐。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我也注意到,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当前中美关系深感忧虑,他们纷纷呼吁美方奉行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热情、友善、淳朴,都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世界。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洛杉矶长滩港码头工人告诉我,全家老小的生计依靠同中国的货运贸易,美中两国要共同繁荣。艾奥瓦州的农民告诉我,世界上还有许多饥饿的人,我要多种粮食。大学校长们告诉我,科技进步要靠国际交流,科技脱钩是双输、多输。明尼苏达州英华学院的小学生获得“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冠军,她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她学汉语,是因为喜欢中国。每当我想起他们,我就想,决定中美关系的,应该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和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中方将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我们也希望美国政府认真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消除“威胁膨胀”的战略焦虑,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拒绝“政治正确”的无端绑架,兑现承诺,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探索出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凤凰卫视记者: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智库和官员持续炒作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一些人士甚至预测冲突的时间就在2027年或者2025年。还有媒体爆料称,美国已经制定了“摧毁台湾”的计划。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台海局势?您认为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的风险有多大?谢谢。  

秦刚:  我知道今天肯定要问到台湾问题,特别带来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首先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里的两句话:“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最近美国高官声称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并保持高度警惕。  

对于两岸来说,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作为骨肉同胞,我们将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同时,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对此规定得很明确。如果出现了违反该法的情况,我们必须依宪依法行事。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台湾问题之所以产生,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之所以同美国谈台湾问题,是要求美方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人民有权问:为什么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大谈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却在中国的台湾问题上不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什么一边要求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一边却长期违反“八一七”公报向台湾售武?为什么一边口口声声说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一边却暗地里制定了所谓“摧毁台湾”的计划?  

“台独”分裂与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台海和平稳定的真实威胁是“台独”分裂势力,定海神针是一个中国原则,真正的护栏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如果美方真的希望台海风平浪静,就应该停止“以台制华”,回归一个中国原则的本源本义,恪守对中国作出的政治承诺,明确反对和制止“台独”。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近来一些美西方舆论把矛头对准中国,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援助,渲染“中国特殊责任论”,甚至认为只有中国可以结束这场战争。请问您对此怎么看?谢谢。  

秦刚:  乌克兰危机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教训惨痛,值得各方深刻反思。  

乌克兰危机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原因,本质是欧洲安全治理矛盾的大爆发。  

我们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在和平和战争之间,选择和平;在对话和制裁之间,选择对话;在降温和拱火之间,选择降温。  

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凭什么向中国甩锅推责,甚至制裁、威胁?我们绝不接受!  

前几天,我们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条主张,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再遭到破坏,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冲突延宕升级,试图以乌克兰危机来服务某种地缘政治图谋。  

当前,乌克兰危机到了紧要关头,要么停火止战,恢复和平,走上政治解决的轨道,要么火上浇油,扩大危机,拖入失控的深渊。冲突、制裁、施压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对话,和谈进程应尽快开启,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从而找到实现欧洲长治久安之策。  

巴通社记者:  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近年来,美国、欧盟也出台了一些全球基建计划,如“重建更美好世界”。您认为这些倡议和计划之间有竞争关系吗?有人质疑“一带一路”可能导致“债务陷阱”,您怎么看?  

秦刚: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优在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因为优质实用,所以广受欢迎,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倡议已经提出十年了,从当初的蓝图变成今天的实景,化作了各国发展的实效,百姓民生的实惠。十年铺就了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留下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10年里,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国家的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6万5千列,是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是运送防疫物资的健康快车。  

今年,中国将以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带一路”是务实开放的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合作中我们有商有量,在交往时我们重情重义。对于其他国家的倡议,只要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我们都欢迎;只要不夹带地缘政治的私货,我们都乐见其成。  

所谓“债务陷阱”,这顶“帽子”无论如何不能扣到中国头上。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中,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占比超过八成,这才是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的最大来源。特别是去年以来,美国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急速加息,各国资金纷纷外流,使有关国家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中国一直致力为相关国家纾困解难,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中贡献最大。中方将继续以建设性态度参与国际债务问题的解决,同时我们也呼吁其他各方共同行动、公平分担。大家坐下来商量,办法总会比问题多。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去年11月中日领导人会晤时,岸田文雄首相表示双方领导人应该就双边关系发展保持紧密沟通。目前,在政治、经济、安全保障等领域双方各自立场仍存在鲜明分歧,双方外长仍未实现面对面会谈。请问,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打算构建怎样的中日关系?  

秦刚:  中日一衣带水,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言而有信。45年前,两国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这个条约,连同中日间其他三个政治文件,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根基,尤其是“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重要政治共识,应该严格遵守,说了就要做到。  

第二,要以史为鉴。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伤害,至今依然隐隐作痛。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日方也不应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方始终以善意对待日本,希望睦邻友好。但如果日方有些人不是以邻为伴,而是以邻为壑,甚至参与遏制中国的新冷战,那么两国之间就是旧伤未愈,又添新痛。  

第三,要维护秩序。现在一些日方领导人也在大谈所谓的秩序,那今天我们就要掰扯掰扯,这个秩序是什么。今天的国际秩序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之上,是3500万中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正义的历史修正主义,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明确规定反对霸权主义,条约精神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要互利共赢。中日优势互补、互有需要。我们应坚持市场原则和自由开放精神,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和活力。  

最后,我还要说一件事情。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这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而是关系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大事。我们敦促日方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理好这一问题。  

新华社记者:  美国声称要“塑造中国周边战略环境”,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印太战略”。一些地区国家受到很大压力。近期有媒体评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地区国家“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越来越难以持续。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秦刚:  美国的“印太战略”标榜自由开放,实际上拉帮结伙,搞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号称维护地区安全,实际上挑起对抗,策划“亚太版北约”;宣扬促进地区繁荣,实际上要“脱钩断链”,破坏地区一体化进程。  

美国公开声称要“塑造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这恰恰暴露了“印太战略”围堵中国的真实目的,其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冲击以东盟为中心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架构,损害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注定走不远、行不通。  

我注意到最近不少地区国家领导人表示,东盟不能成为任何外部势力的代理人,不能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亚洲应该成为合作共赢的舞台,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棋盘。任何冷战绝不容在亚洲重演,乌克兰式的危机绝不容在亚洲复制。  

至于说安全上、经济上要靠谁?我的看法是,还是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共谋安全,共促发展,共筑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前景,我认为大可不必。近期,一些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我们自己的预期也是在5%左右,这将远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过去一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引资规模居全球前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即将举行,今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也将举办,据我了解,前来参会的各国企业家争先恐后。  

最近,我和多位地区国家的外长交流,大家期待最大的就是发展,谈论最多的就是合作。我相信,中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给各国特别是地区国家提供新的机遇。  

澎湃新闻记者:  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今年2月,中方又接待了伊朗总统莱希访华,显然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重视在上升。请问未来中国的中东政策重点是什么?谢谢。  

秦刚:  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悠久,是好朋友、好伙伴。  在去年底召开的首届中阿峰会上,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  

上个月,伊朗总统莱希成功访华,双方一致同意深化发展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国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东国家内政。中国将继续主持公道,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对话协商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中国完全尊重中东国家主人翁地位,不会去填补所谓“真空”,也不搞排他小圈子。我们愿做中东安全稳定的促进者、发展繁荣的合作者、团结自强的推动者。  

海峡时报记者:  一些观察者认为,您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中国正采取一种更加柔和的外交方式的体现,是抛弃被称为“战狼外交”的独断的国际关系风格的信号。中国真的抛弃了以往被视为强硬的标签吗?  

秦刚: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我刚到美国任大使时,美国的媒体惊呼,“中国战狼”来了。现在我回来当外长,又不给我这个称号了,我还真若有所失。其实,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制造这个话语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国和中国外交,要么无视事实,别有用心。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  

法新社记者:  鉴于过去几个月中美关系紧张,中方是否计划加强与欧盟的政治和商贸关系?  

秦刚:  中欧是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中欧开展交往完全是基于彼此战略利益独立作出的选择。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洲一体化。我们希望欧洲经历了乌克兰战火的磨难,痛定思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长治久安。  

我们愿同欧方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不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日报记者:  最近我们报社开展了“你的关注外长来答”的征集活动,有很多青年人很关注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请问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向国际社会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提升中国话语权上,我们青年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秦刚:  首先感谢中国日报开设了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拉近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与中国外交的距离,也感谢广大青年朋友对外交工作的关注支持。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对中国青年有这样的情怀和眼界感到欣慰。中国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青年要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  

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当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  

青年要自信,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赋予我们自信的底气。希望青年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平视这个世界,与世界平等地对话,拿出中国青年的视角,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青年要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青年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序曲,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才是人类现代化的交响,中国青年奋斗逐梦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跳动、最美妙的音符。  

青年要开放,要胸怀天下,走出去博采众长,交流互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解说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  

欢迎更多青年朋友投身中国外交,在风云际会的时代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最后我再说几句,明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在这里向参加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记者和女同胞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快乐,万事顺意!谢谢! 来源新华网。

3月8日上午十点,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这是秦刚担任外交部长以来首次参加两会新闻发布会。他在赴美担任大使之前曾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后被人称为“战狼外交”斗士。不过正如秦刚本人在发布会中讲的,那个时候,美国的对话政策确实是咄咄逼人,如狼似虎。秦刚说对真正的豺狼,只能是“与狼共舞”。而拜登政府上台以后,提出了一系列新想法,即能合作的合作,如气候变化,能竞争的便竞争,例如,高科技。但是,这种做法很难实施,例如对中国经济,科技贸易方面的打压,给中国的压力,让人感觉就是在对抗。因此,秦刚直击难点,热点,直接说出中国的想法和看法。在俄罗斯与乌克兰问题上,秦刚也表示这是一个惨痛的悲剧。值得反思。

在中欧关系方面,秦刚指出中欧之间依然是战略合作伙伴,不受制于第三方。

事实上,中欧之间确实可以保持理性现实的互利合作关系。

新疆政协委员海尼扎提:看到孩子们的快乐我流泪了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北京报道

3月7日早上在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直播中,记者看到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位来自新疆的政协委员海尼扎提讲述他的事业生涯,以及他是怎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

海尼扎提说,他是一个新媒体自媒体人。用视频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结果很受粉丝们的喜爱。然而,有一次他把做好的视频给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去看,结果,这些孩子面无表情。没有什么积极反应。

海尼扎提感觉非常失望。他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做默视频,就是无声电影。他用心做了很久,终于做出了这样的片子。再次拿去给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去看。结果,他看到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东扭西歪的,非常开心。此时,他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其实,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无数这样的无名英雄或者有名英雄。蓝衣朋友,消防队员就是这样守护人民安全的卫士。他们为四川扑灭山火付出很多,平时,即使是很小的安全隐患也可能都是消防队员前去救援和化解。有了安全感才会有幸福感。

象海尼扎提这样的年轻人也是在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失明人的人能“看”见,让失聪的人能“听见”,或者相反,让失明的人能听得更好,让失聪的人看得更好,都是最好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学习雷锋的精神。从大大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为您在北京报道。敬请关注。稍后我们将为您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秦刚的新闻发布会。请继续关注我们。谢谢。

www.greenpost.se

www.chineseonline.se

www.chinaeurope.eu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华人科学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3月3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部分华人科学家,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听取对推进中瑞科技合作的意见,探讨加强双边科技交流活动的举措。科技参赞丁明勤、教育参赞黄立琼等参加。

崔大使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十年来,中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迅速上升到第11位。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8万亿元,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2.44%。量子信息、干细胞等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天宫开辟了有人常住空间站时代,深海技术装备功能化、普系化,北斗实现全球组网、运营,C919实现市场化运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协同成为新增长极,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扩大,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瑞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持续推进,政策对话交流不断深化,学术界合作意愿积极,科研、人员交流、企业园区等合作成效显著。中瑞科技创新合作为推动中瑞双边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崔大使强调,华人科学家是瑞典科技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双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队伍。长期以来,华人科学家通过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积极推动双边科研机构、园区、企业的对接,促进了中瑞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希望华人科学家多向瑞典社会介绍中国科技发展情况和中瑞科学家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好发挥桥梁作用,增进理解、增强互信,推动科技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科学家们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与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对应对当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愿努力促进双边科研机构合作、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为中瑞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外华侨华人热议中国两会:提振信心 凝聚侨力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中国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认为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相关部署,为外商与华侨华人到中国投资注入信心。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a target='_blank' rel=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特殊的“春日之约”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新节点上,此次两会的意义不言而喻。”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称,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把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为外商与华侨华人到中国投资注入信心和底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英国中华艺术中心主任毛埴鋮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一带一路”,该倡议回应了时代命题,彰显了中国理念,体现了中国格局、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海外侨胞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让古老丝路焕发出新活力。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a target='_blank' rel=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凝聚侨力的“定心石”

  “中国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是海外侨胞的宝贵机遇。我们相信,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荷兰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谢啸楚说,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但中国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大盘,中国政府持续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在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欧洲东北同乡会暨商会会长盖琳表示:“作为海外侨领,我愿积极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更多侨胞,为促进中国与欧洲各国友好合作贡献侨力。”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粮食安全、民生保障,作为食品、农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相信中国将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更上层楼。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展示台”

  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然受邀列席政协全体会议。他见证了全国政协委员同商国是、共议民生,深刻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与效率。“列席侨胞的建议被认真思考对待,这是祖(籍)国对华侨华人的关怀和爱护,亦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实践。”王然说。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a target='_blank' rel=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只有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民主,才是中国式民主,才有利于中国发展。”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执行会长刘军亦受邀列席政协全体会议。他表示,受邀列席是一种荣誉,亦是一份责任。在这里,海外侨胞成为国家政事的参与者,并将这一次列席视作终生荣誉。

  香港侨商联合会会长徐旭昶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它既是要求,也是途径。全国两会期间,各界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氛围中,寻求解题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国家治理的“最大同心圆”。(完)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回顾过去五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

  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六)加强财会监督。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