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
All posts by 北欧绿色邮报网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给人信心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根据东方卫视的视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瑞士达沃斯会议上的讲话给人更大的信心。
他强调,中国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他保证中国经济依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他说中国还会继续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中国失业率5.6%,经济增长3%。他说,今年的进口将继续增加,消费水平将全面恢复。
人均寿命提高到78.2岁。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到36%。
中国经验有五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中国人民是不会走计划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
必须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开放是基本国策。
依法治国。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创新,发展教育。重视人力资本的提升。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经验是中国从改革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中国经济的问题:1,房地产风险,2双循环的考虑,3,共同富裕。
保护契约和产权保证信心,保交楼。避免了市场的恐慌。做了大量的输血。提供商业银行贷款。促进股权融资等等。有效扩大需求。使房地产有造血的功能。中国依然处于城市化阶段。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消费拉动为主的。实现经济再平衡。中国必须不断对外开放,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希望共同维护经济稳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提出的长期的共同的发展目标。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避免两极分化。靠共同发展,靠劳动致富,不搞平均主义。全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机会平等。
包括外商在内的企业家将发挥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财富的积累,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当前世界时代之变,世界又站在了十字路口,如何加强合作?
第一,坚持正确原则,维护有效的世界经济秩序。放弃冷战思维,从物质二项性的本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供需两端,重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合理应对共同挑战。防止加重债务和金融风险。
第三,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欧文化协会和瑞典沈阳同乡会给祖国人民拜年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中欧文化协会和瑞典沈阳同乡会1月15日举行新春联欢会并录制了给祖国人民拜年的视频。
本次联欢会是在Arninge Station的Asian Deli亚洲美食店举办的。
瑞典沈阳同乡会会长于江,中欧文化协会会长陈雪霏,副会长赵丽杰,秘书长Lily Xu和菁华中文学校校长诗菲以及部分会员出席联欢会。
陈雪霏会长表示,本次聚会是在12月11日协会视频会议上决定的。当时,计划包饺子。但是,阴差阳错,改成品尝亚洲美食联欢了。这里的牛肉饭,大虾米饭,三文鱼米饭,各种拉面,寿司确实都很好吃,可口。大家还即兴表演了节目。
中欧文化协会成立于2014年的4月28日。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在寒冷黑暗的冬天,丰富会员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中瑞乃至中欧文化交流。曾经举办过多次文艺汇演,联欢会和文化节。三年疫情活动受阻。这是第一次部分会员线下活动。
瑞典沈阳同乡会会长于江表示今后将多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正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瑞典沈阳同乡会成立的目的也是丰富会员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中瑞尤其是沈阳和瑞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家计划将在适当时候再次举行包饺子活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兔年春节和元宵节。
第十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四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北京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1月17日,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第十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四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隆重开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思成、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熊凤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彦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晋普、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刘晓明、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彭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罗增刚、李德娟、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海东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俊彩为本届中医药文化节致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发表讲话并宣布文化节开幕。开幕式由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主持人一玲主持。
本届文化节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承办,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广播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大公网、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协会、北京针灸学会、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等单位协办。本届活动包含两大版块四大主题,即:1月15日至21日的文化周系列活动,1月17日至19日文化节开幕式及四大主题展览活动。本届活动,将在新春期间为首都百姓带来一场中医盛会,体验一场文化盛宴。
中医药文化“四结合”贯穿文化周
本届文化周和文化节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首都功能、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载体,以构建首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格局、彰显首都十七区中医药文化底蕴特色、展示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成果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健康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影响。
1月15日至21日,文化周精彩安排应接不暇,“2+1+2+2”(天)式主题活动,红色教育、线上观展、专家直播、健康义诊等内容贯穿七天文化周。包括 “中医药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日”,即“党史中的医药足迹”展览(为期2天);“名中医身边工程”健康宣教活动(为期1天);“中医治未病工程”专家直播(为期2天);中医药服务健康“三百”图文展(为期2天)。
届时北京市内多个机关单位、市公立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及外省多个直播会场、“永不落幕的地坛文化节”云展平台等将多地点多活动呼应、强势联动,点燃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的燎原之火,全面展现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交织。
四大标志凸显中医药成就
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服务、标志性转化、标志性传播构成了开幕式的四大篇章逐一呈现。作为首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份“成绩单”,这些亮点从多维度投射出首都中医药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五种资源”的活力与潜力,以及它们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所贡献的独特力量。
“党史中的医药足迹”专题展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融入“四史”学习的创新举措。专题展第一部分在2021年建党百年期间展出后,民众关注热度高,收效良好;2022年,专家团队继续发掘整理首都中医药红色资源调查成果,完成了专题展第二部分,“党史中的医药足迹(1949年-1976年)”在开幕式正式发布。御医文化是北京古都文化中皇家文化的代表,北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地图(御医传人篇)上新,内容包括15位清代御医的262名传人在北京市14个区的65处院址的执业信息,便于广大民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御医传人就诊。除此之外,北京市中医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成果以及中俄首都系列健康合作项目启动倡议也作为标志性成果在开幕式上进行了展示。
东城区中医医疗资源丰富,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东城区政府开拓创新,将中医药人才链、供应链、信息链及产业链深度融合,将中医药文化与城市建设文化深度融合,建设打造出东城区独特IP—“杏巷”工程,包括:“北新仓-东直门南小街-东四十条”片区、“美术馆后街”片区、“东单-金宝街-西总部”三大片区,他们将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成为首都中医药标志性服务的典型。
标志性转化中的中医药文旅资源转化,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带来的8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在中医药教育资源转化的环节中,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六所中小学校被授予“中医药文化素养试点基地”荣誉称号,他们和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广西南宁市民族路小学教育集团五象校区等六所少数民族中小学现场举办了“中医药文化素养共同成长手拉手学校”启动仪式。标志性转化还体现在北京市民中医药文化素养的提升。由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李萍公布的《北京地区公民健康中医药文化素养指数》2021年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为26.3%,居于全国前列。北京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93.0%、阅读率91.5%、信任率93.4%。北京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初显成效。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深耕中医药文化领域,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北京声音;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们表达了当代青年学子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担当;现场播放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梁志仁、香港霍英东基金董事霍振宇、台湾妇女联合会主席何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梁洁芝、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院长曾莉对举办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的祝福视频,在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学生们演唱的《本草歌》歌声中,以“四个标志”为主题的四大篇章圆满结束。
开幕式期间,北京市17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以线上方式为首都市民送上新年问候,融合浓郁年味的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更凸显贴近百姓生活,人民至上的主旋律。
永不落幕的地坛文化节云展平台更精彩
从1月17日起,第十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四大主题展,即“党史中的医药足迹(1921年-1976年)”,“经世传承的名医方笺”,“中医药服务健康‘三百’”以及“文化东城的杏巷芳华”在“永不落幕的地坛文化节”云展平台展览展出。展板主题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多样,成为装点中医药文化传播氛围的彩色风景线。接下来三天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年味儿日”、“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日”、“十大中医药健康文化暨康养旅游线路体验日”主题直播也可在云展平台上获取相关信息。
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作为首都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始终以“创意、创新、创造”为驱动力,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以服务百姓健康为核心,为首都居民健康生活营造了中医药文化浸润的氛围,提高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并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图:王城)
来源:光明网
中国使馆关于前往中国旅客疫情防控要求的通知
根据中国政府2022年12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要求,前往中国旅客须在行前48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
为确保国际旅行健康安全,自2023年1月17日起(当地时间),执飞赴华航班的航空公司将负责查验旅客登机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请予以配合。中国海关将在旅客入境时对证明进行抽查。
为便于前往中国的旅客做好行前各项准备,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整理了《前往中国旅客疫情防控指南》及核酸检测证明要求,请认真阅读,遵照执行,以免影响行程。
前往中国旅客疫情防控指南
一、远端检测:登机前48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方可来华,结果阳性者请在转阴后来华。请妥为保管检测阴性证明,随身携带,以便查验。
二、海关申报:取得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后,通过微信小程序“海关旅客指尖服务”、掌上海关APP或网页版(https://htdecl.chinaport.gov.cn)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健康申明卡》进行申报。
三、登机查验:航司将在旅客登机时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无法出示则不允许登机。
四、机上防疫:请在乘机过程中坚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染疫风险。
五、入境检疫:抵达口岸后凭海关健康申报码完成必要通关手续。海关将抽查登机前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进入社会面。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由海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按照告知书要求进行居家、居所隔离或就医。结果为阴性者,由海关依惯例按照《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常规检疫。
六、属地防疫:旅客入境后应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各项要求。
核酸检测证明要求
一、载有受检人姓名(应与搭乘来华航班使用的旅行证件姓名一致),最好注明出生日期和旅行证件号码。
二、载有以下检测信息:检测时间或报告出具时间(至少有一个时间在登机前48小时内)、检测方法(应为核酸检测,不接受抗原检测)、检测结果(应为阴性,不接受“不确定”“灰区”结果)、检测机构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使用来华航班起飞地官方语言或英语,由来华航班执飞航司检查。
四、为纸质报告,如检测机构出具电子报告请打印后携带。
来源 使馆网站
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中国政府日前公布了2022年人口增长情况,中国出现了61年来首次负增长。
2022年中国人口正式负增长
一:每年出生了多少人,增长率如何?
2022年的出生率是千分之6.77,是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
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婴儿潮,中国第一波婴儿潮)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自然灾害”)
1960年:1402万 (”自然灾害”)
1961年:949万 (”自然灾害”)
1962年:2451万(”自然灾害”结束后,中国第二波婴儿潮)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年:2064万(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中国第三波婴儿潮)
1982年:2230万(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金融危机)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2002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8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平均近少生一个)
2011年:1600万(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减少200万)
2019年:1465万(持续减少)
2020年: 1200万(断崖式下跌 )
2021年:1062万( 持续续6年下跌,生育率仅1.15,世界倒数第二名,生育率比日本还低,仅高于韩国)
2022年:956万人(历史倒数第二,仅略高于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最严重的那年,出生率已是历史最低)
2016年,放开二胎,有显著效果,但是2021年放开三胎,但在二胎都很难普遍达到的情况下,未达到预期效果。
最近五年出生人口的趋势:
2017年出生人口是1723万,2022年是956万,最近5年,持续下降,累计下降了44.5%,有点偏快。
远超日本的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日本最近5年,出生人口才下降了22%(从94.6万到36.7*2万)。
不看这些数据,现实中问了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得到的信息是
1)极少数,超有钱又有闲的生娃最多,达到3个;(根据网友反映:娶了东南亚如佤邦女生的家庭生娃平均在3个以上)
2)有钱的但是没有足够时间,生2个就停;
3)中产工薪,本来可以生两个,但是没有照顾小孩的精力,选择一个就好;
4)经济不够或生娃观念变化,选择不生;
5)还有单下来的男女。
总结:“因为育儿成本高,个人收入预期有限或不稳,加上生娃观念的变化,想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每个家庭平均少生0.5-1个”。
从经济学上,生娃的投入产出比,下降严重:上一代人,普遍有一个自建窝,前有庭后有院,
到了晚上,大人们也没有啥娱乐活动,工作或生意的上升的空间也有限,或没有,不用额外去思考去挣扎,大部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就达到天花板的顶了,于是造娃成了大人们晚上最大的娱乐活动,
生了娃,也没有教育压力,因为孩子普遍都可以超越上一代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随便放养,10几年后就多了一个确定的劳动力,多生就多个。付出低,得到多。
现在就难了,因为起点高了,即使只要求超越自己,这期望也不低;生娃付出的成本就更高的,尤其对于都市女性来说,好不容易起色的职业/事业,一去生娃,很可能之前积累的努力就白费了,生的娃之后,想要培养到比自己更优秀,也贵也不一定,孩子还可能还啃老(会和少生,甚至不生对比,结果绝大部选择少生)
二:每年死亡人口总数的情况?
2022年:1041万人
1949年出生人口:1275万(按平均寿命75周岁计算,那么这数字将对应2024年的死亡人口,即”死亡潮”将从2024年开始)
1950年:1419万(即2025年的死亡人口约是1419万)
1951年:1349万(即2026年的死亡人口约是1349万,以下以引类推)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2029的死亡人口约高达2232万)
…(再后面的数字,请参考最上面写的出生人口列表)
统计局公开的近年的死亡人口:
2015年死亡人口: 978万
2016年: 980万
2017年: 988万
2018年: 995万
2019年: 999万
2020年: 998万(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得出 2020年总人口是1.41212亿*2020年死亡率7.07%)
2021年:1014万
2022年:1041万人
死亡人口差不多连续6年上升,根据75年前(平均寿命)的出生人口的推算,死亡人口将继续上升,2024年迎来“死亡潮”
三:整体人口如何变化?男女比例如何?城镇和乡村人口分别多少?以及它们的变化如何?
2022年底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总人口是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
其中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性别比为104.69:100, 男性多了3237万。
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这是新增进城购房潜力者);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黄奇帆认为2021年底已完成约64%城市化,相当国外75%,城市之间已开始进入存量人口抢夺大战。
是因为2020年疫情,大家收入减少而更不敢生,以后会反弹?
并不是,因为2016,2017,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每年都在持续下降。
每年的出生人口正在较快持续减少,死亡人数却从2016年正在持续上升,
2024年起每年总人口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
五:16-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如何变化?(购房的主力人员)
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
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2021年:国家数据 更新的
每年劳动人口都在持续减少,
2021年比2020年,劳动人口再减少410万(0-14减少更多一点,减少444万人,而老年人增长了近1000人)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019年称:“
80年 2亿2800万
90后 1亿7400万(1983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
00年 1亿2600万
这意味着,30年时间内,我们年轻人口减少1个亿。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2018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200万,而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增加约859万。
“就算放开二胎,这都不生了啊。”姚景源表示,在经济学概念里,16岁到60岁叫做劳动年龄人口,也即劳动力。这个区间的人口,大前年(2016年)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378万,去年(2018年)比前年(2017年)又减少约470万。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4)近年结婚数量如何变化?
图中可见:先是少生不生孩子的家庭在增加,接着现在是不结婚的人数也在增加。
2019年登记结婚947万对,登记离婚415.4万对。
2020年登记结婚813万对,登记离婚433.9万对。
2021年登记结婚764万对(历史最低),登记离婚213.9万对(推出离婚冷静期1个月)
2022年登记结婚数未发布,不过2022年第二季度公开的数据显示同比下降了20%之大。
微信公众号:经济砖家 表明,近年登记的结婚数量也正在稳步下降,离婚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估计2024年两者数量接近一致。
5)存量人口流向哪些城市?
人口增量十强城市: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各有3城入围,它们更能吸收人,也吸收走了大部分进城人员珠三角是一直制造业的强中心,继续吸青年人,中西部房价性比高+交通升级之后争取到了一些产业,
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只有杭州一城进入前十.
京津冀城市群,全部10名开外,特一线北京12名之后,天津更是29名之远
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资金的流向),也表明主要人口流向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
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房子必然先被抛弃。(如北京北边的昌平区出现批量断供)
总结:
1)
新生人口连续6年较大幅度下跌,出生率跌到历史最低,出生人数历史倒数第二,仅略高于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最严重的那年。
结婚率持续9年下降,
死亡人口差不多连续6年上升(2021年微略下降,2024年或将迎来“死亡潮”)
2022年总人口正式负增长,减少85万。
劳动人口持续10年下降到较大幅度下跌.
农村进城人数不断下降并接近尾声.
2)2024年将开始”死亡潮”,每年总人口将以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
2024年起,每年”购房人口”,可能约以1000-3000万/年减少.
2022年起,总人口可能约以100万/年,不断上升,2024年起,可能约以400万/年,然后不断上升到1300万/年下降.
3)2021起劳动人口(16岁~60岁)以500-1500万速度减少,老人占比迅速增加。
2017年比前年减少约378万,2018年又减少约470万,2019年又少了447万。2020年估计又少了500万,2021也保守估计再减少500万。劳动人口是买房主力,最近5年已累计减少2000多万,
4)继续城市化,城市化接近尾声:2022年底是已完成约65.5%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65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5)存量人口继续流向5大城市群。
不过最近10年,大部分人主要流向珠三角和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等
人口增量十强排名: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北京排名第12名,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的房子必然先被抛弃,即向核心区域收缩。如北京的周边偏远的昌平区,房价腰折以上,出现批量弃供的现象,估计在其它城市也有正在发生类似的断供.
6)发展城市群,既是由于产业链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自发形成,也是当下的政策引导.期望形成一个国际级别的城市圈(暂时估计珠三角概率最高)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
根据线下信息,感觉出生人口数更低一些,总人口负增长可能比上面的数据早一年.
人口负增长将有哪些影响?
一块土地上,总人口不会一直上升,会有一个临界点,如果只是小幅的人口下降(暂时下降幅度偏大),对未来未必都是坏事。
无论对待普通工人还是程序员,老板们的旧思路都是:“拉一车,极限地用,不死人就行,用废后,再去拉一车,反正有的是人干”,
“由于人性本身的傲慢,所以当人们不能或不敢采用坏的统治方法时,才会勉强采用更有人情味的统治方法”-亚当斯密
现在因为劳动人口下降,招工用时变长,为了不影响工期,
将被迫善待工人,食宿,工资,态度都将变更好.(犹其是复杂的产品,技能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
也将被迫发展更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力,提升生产力(每次产业的升级,会造成一些失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无需过份担忧)
对房子的影响
仅是粗略的推算,仅供参考,但是趋势是肯定的。
买房的主力是劳动人口(64岁以下)+有需求+有购买能力的这批人,那么这批人的数量变化如何?
这批人口=进城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占比-减少的劳动人口-净减的总人口。
2022年底是已完成约65.5%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65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假设进城的人口中劳动人口占80%(扣除一起进城的小孩和老人),假设这批人80%都买房了(这个比例暂时没有依据,取一个大概数),那么新增购房人口是416万人(=650*0.8*0.8),
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
2017年的劳动人口比2016年减少415万,
2018年比2017年再减少463万,
2019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443万。
2020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2846万!(这个变化数据有点太大,是否待纠正,后续跟踪观察,暂时先假设是500万)
2021年:数据未公开,暂时取个中位值550万,
2021年净减总人口116万=死亡人口(约1100万)-出生人口(984万)
那么2021年购房人口=进城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占比-减少的劳动人口-净减的总人口。
那么2021年还可以新增购房人口约34万。
近年珠三角和中西部吸收的大量人口,仍在净增长,那么可见其它城市在2021年时就以开始负增长,在收缩。
不过,肯定的是,为了人口的形势更严峻。
接下来的5年,进城人口逐渐减少为零,同时劳动人口却以更大数量地下降(500万-1500万/年),总人口净减少2024年起就将以更大数量低下降(300-1300万/年),
在那时候,
购房人口将每年800-2800万/年地减少。
城市间的存量人口之争将空前激烈,成功吸收人口的城市将可以保持目前的城市范围,不能吸收人口的城市将不断收缩它们的城市范围。边缘房子将必然被抛弃,甚至断供。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数据,线下的有可能更残酷,更快发生,因为发现批量断供的现象在北京的昌平区已经发生了。
不过,
当产业升级成功,大众的收入预期稳定且上升,税收上升,出现补贴育娃的政策,或者降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都将有助于出生率的回升。
最后引用欧洲经济学家代表萨伊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是与该国各种产品的总和成比例,什么都不能永久地增加人口,除非鼓励和推动生产;什么都不能永久地减少人口,除非生产来源受损。”
来源:知乎。
第八届斯德哥尔摩儿童春晚暨2023年春节联欢会节目单出炉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第八届斯德哥尔摩儿童春晚暨2023年春节联欢会节目单出炉
节目单
时间:1月22日(正月初一,春节)14时至16时
地点:Scandic Star Hotel,Sollentuna
- 竖琴演奏《drum and bugle》《french folk song》表演:章曦文
- 舞蹈《春节序曲》艺术指导:谭晶晶表演:孙诗雨 孙诗瑶 陈伊娜 任晓玺 朱一媛 张雨然 杨笑 徐欢 Felicia Yang 韩优悠Mikaela Wang 方夏诺 向斯然 李一心 孙依婷 于瑞莹 杨西 吴尚诺 朱靖淇 纪瑞琦 张晨曦 李玥瑶 任知与 黄千耘 黄千芮
- 合唱《春晓》《吉祥娃娃》《外婆的澎湖湾》指挥:韩聃 谈建芬表演:廉婉怡 任奕嘉 杨知菲 朱靖翰 刘斯宁 张景然 张若童 姜禹墨 刘依心 许艺霖 徐家瑞 陈馨 粒粒 杨立鸥 秦思雅 王萌洋 韩优悠 刘知奇 赵晶晶 赵亮亮 黎骏逸 汤予安 鲍融 鲍逸 郑薏辰 黄祺原 韩焮羽
- 相声《小城故事》创作:王恩泽表演:王恩泽 张皓然
- 合唱《声律启蒙》表演:马悠然 马悠诚 于鑫 马昂
- 脱口秀《我爱我家》创作:李金珂 王玲玲表演:李金珂 李明洋
- 视频《瑞典各地华裔儿童才艺秀》表演:爱美丽 章馨月 戴墨香 杜安桐 杜安雅 徐杏如 杨涵桐马雪萌 高俊钦 刘若溪 屈锦秋 刘曼溪
- 舞台剧《木兰从军(前传)》编导:佟蒙表演:朱靖淇 胡安雅 孙雯雅 小龙女 黄圣智 杨璟曦 黄熙乔 梁辰伊 郑苡可 Wendy Xia Wu 黄熙尧 肖则悦 孙雯特 詹家亦可
- 芭蕾舞《花儿朵朵》《Do re mi》艺术指导:孙媛表演:Erik Pan Hansson Elna Pan Hansson 叶佳韵 叶佳滢 张艺潇 杨筱希 邓羽宸 贺依然 张可妮 樊晨曦 张家瑞 蔡紫茉 苏梓宜
- 喜剧小品《小明上网课》创作:肖勇 编导:肖则怿表演:韦景文 廖思齐 张宸玮 张若冰 肖则悦
- 合唱《只要平凡》表演:顾娟 李彤 段军锋 安利敏 谈建芬 韩聃 朱颖华 韩笑 肖勇
- 独唱《人世间》表演:李佳
- 合唱《光阴的故事》《我和我的祖国》等小提琴演奏:黎美怡指挥:安利敏 韩聃
- 主持人贾双荣 贾涛荣 冯可馨 索妮亚
- 志愿服务肖勇 廖敏 张春燕 黄磊 安利敏 杨志刚 谈建芬 韩聃 顾娟 段军锋 叶丹霞 虞泽 刘子渊肖则怿 谢敏华
- 总策划肖勇
- 主办单位瑞典中文母语教育协会 斯德哥尔摩行知学堂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北博滕省省督芬斯托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1月1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北博滕省省督芬斯托普,双方就加强北博滕省与中国开展绿色产业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使馆经商参赞韩晓东、省政府高级顾问维克隆德等参加会见。
崔大使介绍了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强调中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提供强大动能。近年来,中瑞双向投资活跃度不断增加,企业合作意愿逐步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北博滕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模式特色鲜明,氢冶金、驯鹿养殖、冰雪旅游等产业优势显著,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良好,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十分契合。随着中瑞人员交往不断恢复,相信北博滕省与中国地方合作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不断打造务实合作新亮点,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芬斯托普省督介绍了北博滕省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文化特色以及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她表示,北博滕省发展潜力大,居民幸福指数高,但也面临挑战,亟需解决劳动力、住房短缺、能源供给等问题。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务实合作可使两国互利共赢。非常欢迎和期待中国企业代表团、游客来北博滕省考察和参观,共同探讨合作发展机会。
来源 驻瑞典使馆网站。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吕勒奥中国留学生发放“温暖迎春·春节包”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1月16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赴瑞典北部的吕勒奥理工大学,看望慰问当地中国留学生,并为大家发放“温暖迎春·春节包”。使馆参赞韩晓东等陪同参加了有关活动。
崔大使向同学们致以诚挚的新春问候,表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关心海外留学工作,努力为广大留学人员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崔大使介绍了202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强调有关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指出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成长成才拥有更多更好的机遇,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崔大使勉励同学们不负祖国和人民期待,践行“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文明留学、成功留学”理念,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繁荣发展之中。崔大使强调,使领馆将谨记外交为民的宗旨,努力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崔大使与留学生们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现场解答有关问题,并发放了内有使馆贺卡、“福”字春联和美味食品的春节包,祝愿大家在未来求学路上平安、顺利,学业有成。
留学生们表示,虽然身处寒冷极地,但切身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大家一定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挺膺担当,不负韶华,为促进中瑞两国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首届“全瑞典学联春节家宴”联欢晚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记者陈雪霏
2023年1月15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首次举办的“全瑞典学联春节家宴”联欢晚会。使馆教育参赞黄立琼和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多所瑞典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华人学者等200余人出席活动。
崔大使首先代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和驻哥德堡总领馆向旅瑞中国留学人员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崔大使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将为留学生们干事创业、实现理想抱负提供更多机遇、更广舞台、更好前景。崔大使勉励广大旅瑞留学生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珍惜在瑞典留学的时光,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在实现理想价值中树立中国留学生的良好形象,在中瑞教育文化交流中当好民间使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崔大使表示,中国驻瑞典使领馆是广大留学人员的家,将竭力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联欢晚会包括文艺演出、书写春联和品尝美食。节目主要由旅瑞中国留学生创作表演,通过歌曲、器乐、相声、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旅瑞中国留学生的青春朝气。擅长书法的留学生笔走龙蛇、文采飞扬,以一个个福字和一幅幅春联,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盼。麻辣川菜和热气腾腾的饺子等,让大家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感觉。大家纷纷表示,这场晚会韵味十足,既观赏到精彩节目,又品尝到年夜饭的味道,还收到福字和春联,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家乡的年味。
本次活动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由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斯德哥尔摩地区四所高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协办。
瑞典人做广告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1月16日早上起来看到一条北极消息,瑞典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在瑞典北部大城市基律纳召开第一次会议。
据路透社报道,瑞典首相克莉斯特松邀请欧盟理事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她的同事一起到基律纳参加会议。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也飞到基律纳迎接客人。
从斯德哥尔摩飞往基律纳很方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有意思的是记者的报道,感觉这个会跟中国人开会也差不多。大家见面握手,拥抱,当然,中国人握手比较多,一个一个地介绍,然后,排成一大排,大家一起照一个大合影。让我感觉一下子,这和我们回国参加的会议形式也差不多。
但仔细看有意思的是聚集的地点,竟然是冰旅馆。在北极圈有啥?在基律纳有啥?基律纳有两大旅游项目,2016年3月16日,本记者也应邀到基律纳采访。参观了这两大项目,一个是瑞典最大的铁矿就在这里,游客可以乘车到地下500米深的地方去参观铁矿地下博物馆。实际矿深1000米以上。为了安全起见,基律纳于2006年决定整个城区要搬家,要拆迁移民,因为害怕发生地陷等问题。城市地下是深矿区。2016年记者采访时,正好时移民拆迁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个别人也是有点儿抱怨这个那个的,不愿意搬的也有,但是,基律纳决定搬迁过程要经历30年,就是说,到2025年搬完,建完就可以了。因此,再大的问题,经过这么长时间也就不是太大问题了。
想想我们家乡的移民实际上启动的时候,也是在1996年,或者是2006年,然后,真正签字是在2014,2015年。现在还有个别户没有签。现在想来,也差不多需要30年。但是,我们似乎缺少路线图,民众感觉不到计划蓝图到底是什么。信息有些缺乏。
2016年我采访基律纳时也有人表示对整个几乎缺乏详细了解。总之,搬迁不容易。
再说,冰旅馆,基律纳的冰旅馆是一个艺术家想出来的主意,因为这里靠近瑞典最高的山,山上下来的说天然的有淡蓝色彩,天然花纹等等,只要用那里的水,加上你的想象,就可以做出艺术品来,而最大的艺术品就是用冰盖一个旅馆。人们从头一年的10月31日开始建冰旅馆,到圣诞节基本建成,然后,浪漫的情侣可以在结婚的时候到冰旅馆去看一看,甚至住上一晚上。体验一下没水,没电,没有室内厕所的生活,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门。晚上漆黑一片。但是,在冰上放上好羊皮,甚至貉子皮,也是可以将就过一晚上的,毕竟这是特殊体验。
是的,一座座冰旅馆晶莹剔透,真的感觉应该是灰姑娘或者白雪公主住在这里。
而瑞典政府把欧盟大员都请到了这里,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广告啊!这就是因地制宜。虽然我们去过的人一看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在南半球整天白昼的人来说,那就是冰雪奇缘的浪漫,一定要坐飞机来体验一下北极的极夜。
实际上,基律纳不光有铁矿和冰旅馆,还有非常好的看极光机会。我相信在冰旅馆附近也能看到很好的极光。我们当时是住在一个真正的家庭旅馆里,就是房子都是有厨房和厕所的那种旅馆,然后到半夜9点多开始,我们还没吃完饭呢,极光就出现了。一直到12点多,看够了各种令人心醉的极光,不顾寒冷,当然,那种寒冷也是可以忍受的。拍摄无数照片。
真的,即使是在北极圈,也是有生存之道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人个子高,帅气,老实,憨厚。就仿佛麋鹿在北极长的就高大,在南方长的就矮小。或许就是艰苦的环境让人必须高大才能生存,或者是因为北方的夜比较长,人们休息的时间长,所以就长得高大。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也有体现。
另外,最早的高寒铁路和火车也诞生在这里,因为瑞典高含60%铁的铁矿石需要用火车运到挪威边界的奈斯维克港装船运往世界各地出口。
所以,你说瑞典政府选这个地方来开欧盟轮值主席国的第一次会议是不是很会算计呀!当然,用现代的词就是策划!
崔爱民大使出席欢乐春节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14日下午1:30,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头大红狮子在飞舞。吸引很多人来观看。进到里边,大堂里已经座无虚席。人们正在等待一场精彩的演出。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2023年欢乐春节”活动。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瑞典莉拉音乐学院创始人妮娜·芭拉比娜、瑞典文化艺术和教育界人士、华侨华人等约150人出席活动。
崔大使首先向所有来宾致以新春祝福。崔大使表示,今年是“欢乐春节”在瑞典举办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中瑞两国人民在这里相遇相知,结下深厚友谊。两国文化在这里互鉴互赏,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力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崔大使指出,中国春节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浸润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崔大使强调,只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崔大使表示,驻瑞典使领馆愿与瑞典各界朋友共同努力,更多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芭拉比娜女士表示,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没有国界,可以直击心灵,很高兴能以音乐形式庆祝中国春节。多年来,我们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和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延续着传统友谊,保持着密切合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访问中国,与中国音乐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师生开展广泛交流活动。
陈晓主任在致辞中感谢各界朋友对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表示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近200场文化活动。中瑞两国各具特色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文化中心将发挥好应有功能和作用,不断增进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活动中,崔大使代表使馆向莉拉音乐学院赠送了来自山东潍坊的串式老虎风筝。妮娜女士摩挲着这只造型别致、结构精巧、虎虎生威的中国风筝,表示将把它陈列在学校博物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一场整合中瑞文化、东西合璧的精彩文艺演出将活动推向高潮。中瑞两国艺术家的歌声,唱响了对春天的热情期盼。东西方乐器的共鸣,奏出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旗袍秀的神韵风采,勾勒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场嘉宾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与演员的一颦一笑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文艺演出后,意犹未尽的来宾参观了《欢乐春节在内蒙古》图片展,北国风光让身在冰雪天地的瑞典朋友感到亲切,而民俗风情又让大家感到新奇。活动中,文化中心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软糯油润、甘甜酥脆、满口留香的中式点心,既让瑞典朋友品鉴尝鲜,又使在场华侨华人一解乡愁。
这里将要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进到里边,大礼堂里已经座无虚席。人们正在等待一场精彩的演出。
演出以吉他手Mikkel Nordso和塔布拉鼓表演者Ole Thell开场。两位老同志的激情和优美的旋律鼓舞了所有的观众。
5岁的小提琴手表演了茉莉花。伴奏是他们的校长。两个小朋友彬彬有礼,给观众们两次鞠躬,赢得了阵阵掌声。还获得了崔大使奖励的大白兔。
男女合唱《万疆》真的给人以享受。两位歌手恰到好处,声音柔美绕梁,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真的,柔美的声音其实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更好听的是夏晶表演的笛子独奏《春到湘江》,把观众带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如醉如痴。
斯德哥尔摩华人旗袍队表演的旗袍秀展示了华人妇女的自信和优雅。
来自Lilla Akademin音乐学习的小朋友表演了一个大琴马林巴琴,类似扬琴,用两个小棒儿敲打。
两位瑞典女生Anna和 Camilla演唱了Eleanor Farjeon和Georg Riedel谱写的歌曲,morning has broken 和Fri som en Fågel。天亮了。自由如鸟。
Anders,吉他,Diana 小提琴,双焱钢琴和Rebecca 女高音,瑞典室内乐队表演了四季,优美流畅,激情欢唱。
最后是杨筱音老师独唱《春风十万里》仿佛把观众带到了暖洋洋的春天里,人们感受着春风佛面,万象更新的感受,白杨飘絮,春草鸟鸣。
精彩的表演之后,人们到楼下欣赏了有关内蒙古人过春节为主题的图片展。然后,大家又品尝了中国小吃。烧麦,春卷,灌汤包等小吃。大大地缓解了华人华侨的乡愁。让瑞典观众也享受了中华文化的大餐。
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波兰学院的Marta说,她感觉演出非常好,虽然她不懂汉语,但是,音乐的旋律让她感觉非常舒服。
来自匈牙利的瑞典人夏静也表示来参加这个活动非常开心,她太爱中国文化了。而且她自己也作为中文老师在传播中国文化。
2023欢乐春节活动为中瑞观众献上文化大餐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月14日下午1:30,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头大红狮子在飞舞。吸引很多人来观看。进到里边,大堂里已经座无虚席。人们正在等待一场精彩的演出。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2023年欢乐春节”活动。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瑞典莉拉音乐学院创始人妮娜·芭拉比娜、瑞典文化艺术和教育界人士、华侨华人等约150人出席活动。
崔大使首先向所有来宾致以新春祝福。崔大使表示,今年是“欢乐春节”在瑞典举办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中瑞两国人民在这里相遇相知,结下深厚友谊。两国文化在这里互鉴互赏,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力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崔大使指出,中国春节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浸润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崔大使强调,只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崔大使表示,驻瑞典使领馆愿与瑞典各界朋友共同努力,更多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芭拉比娜女士表示,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没有国界,可以直击心灵,很高兴能以音乐形式庆祝中国春节。多年来,我们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和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延续着传统友谊,保持着密切合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访问中国,与中国音乐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师生开展广泛交流活动。
陈晓主任在致辞中感谢各界朋友对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表示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近200场文化活动。中瑞两国各具特色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文化中心将发挥好应有功能和作用,不断增进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活动中,崔大使代表使馆向莉拉音乐学院赠送了来自山东潍坊的串式老虎风筝。妮娜女士摩挲着这只造型别致、结构精巧、虎虎生威的中国风筝,表示将把它陈列在学校博物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一场整合中瑞文化、东西合璧的精彩文艺演出将活动推向高潮。中瑞两国艺术家的歌声,唱响了对春天的热情期盼。东西方乐器的共鸣,奏出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旗袍秀的神韵风采,勾勒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场嘉宾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与演员的一颦一笑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文艺演出后,意犹未尽的来宾参观了《欢乐春节在内蒙古》图片展,北国风光让身在冰雪天地的瑞典朋友感到亲切,而民俗风情又让大家感到新奇。活动中,文化中心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软糯油润、甘甜酥脆、满口留香的中式点心,既让瑞典朋友品鉴尝鲜,又使在场华侨华人一解乡愁。
这里将要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进到里边,大礼堂里已经座无虚席。人们正在等待一场精彩的演出。
演出以吉他手Mikkel Nordso和塔布拉鼓表演者Ole Thell开场。两位老同志的激情和优美的旋律鼓舞了所有的观众。
5岁的小提琴手表演了茉莉花。伴奏是他们的校长。两个小朋友彬彬有礼,给观众们两次鞠躬,赢得了阵阵掌声。还获得了崔大使奖励的大白兔。
男女合唱《万疆》真的给人以享受。两位歌手恰到好处,声音柔美绕梁,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真的,柔美的声音其实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更好听的是夏晶表演的笛子独奏《春到湘江》,把观众带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如醉如痴。
斯德哥尔摩华人旗袍队表演的旗袍秀展示了华人妇女的自信和优雅。
来自Lilla Akademin音乐学习的小朋友表演了一个大琴马林巴琴,类似扬琴,用两个小棒儿敲打。
两位瑞典女生Anna和 Camilla演唱了Eleanor Farjeon和Georg Riedel谱写的歌曲,morning has broken 和Fri som en Fågel。天亮了。自由如鸟。
Anders,吉他,Diana 小提琴,双焱钢琴和Rebecca 女高音,瑞典室内乐队表演了四季,优美流畅,激情欢唱。
最后是杨筱音老师独唱《春风十万里》仿佛把观众带到了暖洋洋的春天里,人们感受着春风佛面,万象更新的感受,白杨飘絮,春草鸟鸣。
精彩的表演之后,人们到楼下欣赏了有关内蒙古人过春节为主题的图片展。然后,大家又品尝了中国小吃。烧麦,春卷,灌汤包等小吃。大大地缓解了华人华侨的乡愁。让瑞典观众也享受了中华文化的大餐。
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波兰学院的Marta说,她感觉演出非常好,虽然她不懂汉语,但是,音乐的旋律让她感觉非常舒服。
来自匈牙利的瑞典人夏静也表示来参加这个活动非常开心,她太爱中国文化了。而且她自己也作为中文老师在传播中国文化。
国家卫健委通报近59938新冠相关死亡病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国家卫健委焦雅辉司长1月14日发布消息,从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总共35天,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同时,她也披露相关死亡病例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
有人问这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是医疗机构统计出来的。在瑞典也是这样。解封以后,虽然社会上的自测感染已经不再统计了。但是,医院和24小时有医疗服务的养老院还是在统计感染和死亡的数据。
在瑞典,2022年2月9日解封以后到2023年1月14日,依然有很多死亡。目前累计死亡22645. 一月份的时候大约死亡人数是16000人,可以推算过去一年死亡人数至少6645人。
中国解封以后,不再集体做核酸,就不好统计个人的感染情况了。感染人数和比例,只能是估计,不准确。但从我们家人的19人当中,16人杨康的情况,可以推算有85%的人杨过了。
死亡人数,大多数都是在医院死亡。当然,有人在家里死亡可能就没有统计在内。但是,总的来说,在城市,一般都会先是病重送医院,然后在医院死亡。
因此,可以理解为医疗机构医院的统计应该是准确的。就是有新冠还有基础病,就叫新冠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国内外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的数据,因为他们都觉得中国应该死亡的人数会更多。但我想从武汉疫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死亡4500人左右,现在大约35天累计死亡59938例,我觉得应该是可信的。住院都要先统计登记,死亡也要登记。对中国人来说,一下子这么多人也够多了。但是,有人觉得还会更多,那只能说明,中国救治的还是比较好的。有趣的是很多老人甚至不发高烧,但是,吃点消炎药就好了。或者发烧的吃退烧药。
就是说看到视频都是个案,加上夸大的描述,尤其是一开始,把人吓得够呛。但是,五个星期之后,很多人都已经杨康杨过去上班了。
笔者的一个朋友描述他高烧以后,到第八天测试已经转阴了。而且,恢复的挺好。已经开始工作了。有的人就高烧两天休息一下,高烧一退立即开始继续工作。但不能过力,杨过以后,确实容易感觉疲劳。专家说需要一个月的彻底恢复。
但总的来说,中国解封是对的。再关闭下去,可能会有次生灾害,尤其是对经济影响非常大。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新冠已经过去,即使是在瑞典已经解封快一年了,很多人还是非常小心,基本不聚集,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小心的人,也基本上真的没有感染过。在瑞典也有一部分人真的一次都没有感染过。而有的人居然已经感染两次甚至三次了。
国外有人说中国不管老人的死活,放开了却没有足够的药品,统统是有夸大其词。应该说,一开始很多人确实是有些惊慌失措。有的人囤积了太多药品,有的人却买不到。但是,很多人八天以后就回去上班了。
基本情况就是高烧两三天,然后,恢复五六天,咳嗽一阵子就好了。当然也有其他症状。也有人可能长期疲劳倦怠,这就体现出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情况了。强的就恢复的快,弱的就恢复的慢。
但是,春节即将临近,但愿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地过个好年。兔年快到了。今天是小年!小年快乐!
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再次受阻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瑞典快报报道,瑞典芬兰是否可以加入北约的关键国家土耳其13日宣布取消对瑞典议会议长诺伦的邀请原因是有人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假人道具倒挂在了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彷佛是意大利人当初绞死墨索里尼一样,这个行为激怒了土耳其总统。他的律师说,这种行为是侵犯土耳其总统肖像权的行为。他们向瑞典法院提出起诉,要求严惩肇事者,他们认为肇事者都是恐怖分子的帮凶。
没办法,本来瑞典议会议长诺伦是想联合芬兰议会议长一起于下周到土耳其访问,想和土耳其同行一起讨论让瑞典芬兰加入北约。目前只有土耳其和匈牙利不同意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匈牙利原则上也同意了,说是今年议会开会时再讨论。
但是,土耳其对瑞典提出了一连串的要求,例如,不许支持恐怖组织PKK,引渡一些土耳其人回国。瑞典基本上也都答应了这些条件。
上个月,瑞典外交大臣比尔斯特伦也到土耳其进行了访问。但是,土耳其认为他们要的人数还不够。
现在,议会议长想去土耳其访问,结果有人干了这种事情。
诺伦议长表示,问题很严重,这是纯心想破坏瑞典加入北约的计划。对于这种行为,土耳其总统生气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瑞典首相克莉斯特松也表示,这种行为很不好,这是对瑞典加入北约进程的破坏。问题很严重。
司法部长摩根约翰松也对此表示愤慨。外交大臣表示这种行为是嫉妒恨。不利于瑞典加入北约的计划。
那么到底是谁干的这件事情,媒体却没有详细描述。瑞典法院甚至也决定不受理这种案件。
瑞典的PKK或库尔德人举行示威游行谴责土耳其总统和土耳其的人权状况。
芬兰表示,如果瑞典不能加入北约,芬兰也不会马上加入,他们将一起行动。
瑞典有些人就喜欢这样玩火,感觉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但这样玩法太危险了。
另据报道,瑞典前首相卡尔.比尔特今天上午10点左右他的电脑突然失灵几分钟,他的推特突然不好用了。他说有人破坏他的网络。比尔特也是瑞典的一大政客网红。他的推特有75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