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代表参观北京循环农业新模式
瑞中桥转发东方网记者刘华宾 |
来源 |
葛俊杰、张兆安代表实地调研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 |
两位代表认真询问微生物肥料的利用价值。
葛俊杰和张兆安实地查看低碳循环农业园。
东方网记者刘华宾
3月12日报道:全国人代会今天休会一天,不过,葛俊杰和张兆安两位代表却没休息。一大清早,两位代表乘车赶到离驻地70公里外的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上海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探探路”。
调研的目的地,是一家吃进垃圾、吐出肥料的餐厨废弃物利用企业,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两位人大代表从北京天气说起,热切地打探起这家企业变废为宝的“秘密”。
“农业专家研究表明,空气中PM2.5浓度上升,除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重要的因素是土地‘不会呼吸’,土壤中的释尘飘积空中”。北京高安屯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的负责人于家伊说。
长期研究农业经济、“自己也种过地”的张兆安代表一听就来了精神,“对!农业是‘生命的产业’,而土壤也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我们过去认识不够。如果土地失去了活力,整个环境会深受其害”。同车的葛俊杰代表点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重要的还要提升土地的品质,而生物新资源大有用武之地”。
葛俊杰代表说的用武之地,国外早有先例可循。比如日本著名观光地“飞弹高山”,餐余废弃物就地生产土壤改良剂,土壤服用后吸水的“胃口”大增,不仅碳排放大大降低,树木中饱和的水分还蒸腾出曼妙的雾气。
热烈的交流中,车子开到五环外的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走进这家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厂,没有想象中的臭味难闻、垃圾堆积。相反,一排排整洁的自动化处理装置安静地运作,偌大的车间里仅有一名工人在操作。只见升降装置将垃圾桶送入投料口,餐厨垃圾进入4米高的发酵罐,喷上益生菌后里面开始搅拌。
“残羹剩饭从这里倒进去,经过10小时40分钟的微生物处理,出来就是有机肥的半成品。”听完这句介绍,张兆安代表俯下身,从不锈钢漏斗中抓起一把像“肉松”一样的东西,“这是餐厨垃圾?有股烧烤的微香”。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餐厨垃圾分解过程中,担当“主角”的微生物很聪明,对像骨头这样“大块头”,它们会自己“吃”掉有机物,“消化”不了的无机物,就被机器自动筛检出去。剩下的蓬松的“肉松”,会被制作成生物腐植酸肥料,一种优良的土壤调理剂。“世界优质绿地土壤有机质5%,而中国70%的土壤有机质不足1%。。这些微生物肥料就专给‘营养失调’的土地调理身体”。
在离开厂区数公里的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园,两位人大代表实地对比了不同肥料的种植结果。有机肥料“喂”出来的草莓,个大、味甜,光泽透亮像涂了一层蜡,化肥种出来的草莓明显“精气神”不足。曾在上海金山种过两年草莓的张海亮园长说,与化肥一起造利的腐植酸肥料是多孔结构,能充分吸附水分,还像网兜一样包住化肥,减少地下水污染。普通暖棚一年种三茬草莓,这里可以种到八茬。“一斤草莓能卖到200多元,经济效益明显。更重要的是,土壤中的碳汇增加,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土壤的保水率提高,也大大减少‘释尘’,对治理灰霾有贡献”。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真正实现了产业链、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全覆盖,值得认真研究。”联想到一家日处理200吨的有机垃圾处理厂,一年的自身减排量和替代化肥减少的碳排放达到86万吨,张兆安代表说,“过去一直把餐厨垃圾视作负担,如果改换一下思维,它就能成为一个培养新兴产业的新资源。”
“有道理。”一旁认真询问的葛俊杰代表接口说,上海的耕地面积很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从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上创新,上海在循环农业上要做全国的先行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应大有建树。
一上午的调研快结束时,两位代表按捺不住兴奋,又坐在一处交流起心得。“回去之后,要呼吁尽快引进这种餐厨循环处理系统。上海未来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要营造一种‘有机环境’,让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生根。”葛俊杰代表在思考。张兆安代表回应说,“发展什么模式,理念很重要。这种发展模式大大减少碳排放,也有利于让地方出‘新形象’。”
一句话让葛俊杰代表受到启发,“下一步我们准备在第一食品商店开设‘零排放’专柜,优先销售‘零排放’食品,推广低碳循环理念。”葛俊杰和张兆安相约,人代会后还要再做深入调研,准备提份推广循环经济的“好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