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走过十届 用心用力用情铸造精品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石家庄联合报道: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在河北石家庄落下帷幕,达成一系列成果,海内外嘉宾皆称收获满满。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由国务院侨办、中国新闻社携手省级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秉持“联谊、交流、合作、发展”的宗旨,先后在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福州、石家庄举办十届。经过近二十载的淬炼打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在华文传媒领域享有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历届论坛会务筹备工作的负责人,中新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


  作为历届论坛会务筹备工作的负责人,中新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华文媒体相关的论坛、峰会不止一个,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每两年一届,成规模、成系统,“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已获得世界范围内华文媒体的高度认可,并被列入国家级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他表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精品工程的铸造主要体现在规格高、业务专、成效实三个方面。

  规格高:打造权威高端平台

  据夏春平介绍,自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专程莅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历届论坛均有幸邀请到国家领导人出席,彰显了论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参加论坛的华媒代表都是业界领军人物。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参会的海外华文媒体有130余家,此后与会海外华文媒体数量逐届递增,第十届论坛有400多家华文媒体高层出席。受邀华文媒体的广泛性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体等媒体类型一应俱全。
  历届论坛还邀请中央主要新闻机构及国内有影响力媒体的负责人与会,并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华文媒体的发展路径。
  “业界、学界具有权威性的前沿代表齐聚一堂,大家共同切磋交流,展开观点争鸣,结下友谊,共同成长。”夏春平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不仅让海外华文媒体觅得自身生存发展之道,还带起国内学术界相关课题研究热潮,这为全球华文媒体发展提供了较强参考路径。
  与此同时,夏春平表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让海内外华文媒体得以实现更好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对丰富中国对外传播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业务专:发挥深耕华媒优势

  夏春平说,作为主要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通讯社,中新社自建立以来就与海外华文媒体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结。
  他说,建社67年来,中新社一直致力于为华文媒体打造各种量身定制的服务,包括提供文、图、视频稿件,制作海外报纸版面,扶持华文媒体开展上网工程等。在媒体融合时代,中新社目前正着力打造移动平台,构建全媒体矩阵,帮助华文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对华文媒体的服务。
  “借助深耕华文媒体优势,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已经成为深交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动向、诉求等,在论坛筹备方面也就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夏春平说,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中新社努力为华文媒体提供最佳与会体验。
  每届论坛前,中新社都会尽全社之力成立专门工作团队,对论坛各项事宜进行统筹协调。从论坛日程及议题的拟定,到与会嘉宾的协调邀请,到论文的选编、年鉴的印制,甚至文案的字斟句酌、每个环节的呈现效果等,工作团队都一丝不苟,层层把关。
  “每届论坛推出的主旨报告由专业团队精心撰写,对世界各地华文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梳理、分析、提炼。”夏春平说,报告详述两年来世界华文媒体的发展状况,并研判华文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如此细致专业,体现的是中新社服务华文媒体一直秉持的‘初心’”。

  成效实:突显实用性贴近性

  夏春平介绍说,从首届论坛主题为“面对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媒体”到第五届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华文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与上海世博”,再到第十届主题为“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历届论坛主题鲜明,议题紧扣热点,贴近媒体发展实际。
  夏春平表示,历届论坛都会推出一系列成果,为华文媒体发展提供切实帮助。
  据介绍,自第二届论坛(2003年)起,历届论坛出版《世界华文传媒年鉴》,迄今已达数千万字,图片千余张,全面展现港澳台及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状况,兼具资料性、实用性、学术性,具有高度的学术交流和文献珍藏价值。
  自第三届论坛(2005年)通过《武汉宣言》起,历届论坛都会通过以举办城市命名的宣言,藉以明志践行,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
  此外,第四届论坛(2007年)起推出“媒体高端论坛”,第五届论坛(2009年)成立“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第九届论坛(2017年)启动全球华语视频资讯共享中心、“一带一路”华媒协作云平台;第十届论坛(2019年)对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平台进行升级等。


  历届论坛均面向华文媒体广泛征集论文,论文集总字数已超300万字,具有理性立论与实证数据,不少意见与建议可操作性极强,为华文传媒的研究提供珍贵资料和参考。
  每届论坛前后,组委会都组织采风采访路线,第十届论坛的采风线路更多达13条,超500人(次)参与。海外嘉宾通过分赴中国各个省区市,深入感受祖(籍)国的发展变化,同时以更客观的笔触讲好中国故事。
  “从孕育之初,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饱含了中新社服务海外华文媒体的真情实意。”夏春平说,论坛的不断成长壮大,更离不开世界各地华文媒体朋友的鼎力支持,“我们对此表示感恩、感谢”。
  他说,本届论坛专门设置了向连续参加十届论坛的华媒代表颁奖环节,“大家的每一份支持与信任,我们都记在心里。”
  夏春平称,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不搞“花架子”、不唱“高调子”、只求“金点子”,怀着朴实的愿望,秉持匠人精神,真正为华文媒体发展寻觅机遇与方向,努力铸造精品。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亦满十届,意义深远。”夏春平表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将携手全球华文媒体继续同行。

图陈雪霏 文中新社记者马秀秀

海外华文媒体:没有金刚钻儿怎能揽瓷器活儿?

北欧绿色邮报网社长陈雪霏

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在河北石家庄圆满落下帷幕。最后一项是颁奖,因此,让人感觉异常兴奋,有的人一下子拿了三个大奖,让人情不自禁地要问,怎么拿的呢?

其实,媒体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和经验交流,让我明白,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笔者是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这主要得益于今年三月笔者到中新社拜访副社长夏春平,从此与中新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消息。

但是,当我听到夏春平最后讲述华文媒体论坛历史的时候,我十分感动也万分感慨。因为他的感情十分细腻,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当他讲到第一次华文媒体论坛是在2001年9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在南京会场,只不过我是以国内外宣媒体的身份在报道那次华商盛会,当时是钱其琛副总理出席大会。

光阴荏苒,一晃18年过去了,有的商人开始办了报纸或其他媒体,有的媒体人也因媒体而经商成功。通过多家媒体分享成功经验,我突然意识到,要想办好媒体,必须有实力,要用实力说话。要多管齐下,又要定位精准。老媒体能够坚持几十年,必然是因为有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也一定是有恒心,就是喜欢这口儿,就是有这种使命感,就是有这个爱好。

当然,也有人说,光是靠爬格子办不好媒体。你必须会拉关系,拉赞助,搞活动,文化教育商业都要沾边儿,甚至很多媒体大咖其实本身就是导演,就是艺术家或者就是商人,房地产商等等。总之,没有什么本事,就想搞媒体,那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只是坚持我自己的原则,不与时俱进,那也是死路一条。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岔路,你必须变得灵活。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有几点说的很对,第一就是内容为王。不管怎样,文章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大是大非面前要正确,这是必须的,同时,文笔也一定要流畅,否则,人家一读,错字连篇,久而久之,人家是不会读了。那么你的名声就不会太好了。即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见字如面,文字不通顺,人们很难享受其乐趣。第二,坚持就是胜利。所谓实力,就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实力。做媒体的人不一定能赚大钱,但必定生活还是不该有问题的。否则,如果没有那个范儿,恐怕就坚持不下去了。再者说了,这年头,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也是有的。你实话实说你困难,不会有人同情。人们只承认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坚持不下来,终将被历史淘汰。

第三,必须与时俱进。以前我总觉得脸书不算是什么媒体,顶多就是和微博差不多。但是,没想到,现在很多人都很看重脸书,认为上了脸书或推特,那就是很国际化的了。本来我原来都和脸书和推特联网的,顺手都可以发出去。但是,近来断了线。看来要很快再恢复联系。

其实,北欧绿色邮报网也是瑞典的中文电视网。我录制了很多中国文化活动的视频。但我总是觉得量还是不够。今后,需要扩大业务。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挪威女人,她组织有关绿色食品的大会,把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也请来了。她的名言是要么整大,要么回家。当时,她的头是光光的。我不知道她是化疗了,还是故意剃光头的跟我来!

当然,做媒体的,必然需要这样的魄力。如果不能自己造血,那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因此,必然的,媒体也必须进行多种经营,或者进行较大的统一战线,或者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使媒体生存下去,互利共赢。如果你不能为客户带来利益,就不能得到支持,要想生存,你必须首先给别人带来利益。让他们活得好好的,你也自然跟着活下去了。

另外一个现象是,华文媒体大批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例如,2002年笔者到美国休斯顿的时候,那里还没有多少华人华侨呢。但是,最近10年20年大批华人华侨移居到那里,据说,只因为房地产比较便宜。那里华人华侨成倍的增长,于是华文媒体也大幅度增加了。

华文媒体的增加说明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因为有文化,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习俗,自己的语言文字,更何况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说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又不得不想起在四川藏区的经历。在那里就是几千年的文化的传承和沉淀才使得那里的人们即使再困难,也能坚持下来。加上有了政府新修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互联网,微信等,让他们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于是,一切就都变得好起来了。

很多人都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已经大庆了一下,但我不知道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累,还是因为什么,我并没有那么激动。我想的是,70年其实我们依然很年轻,或许到80年,90年,100年的时候,我会更加激动。

或许是因为我就是没有激动的资本了。我想不管怎样,我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还是感觉收获很多,感触很多,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我们能有这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就说明很多人对祖国还是非常有感情。尽管一开始就提出了60岁以上的需要注意了,但是,还是有很多70-后,80-后来参加,这很让人感动。

同时,本届论坛也吸引了很多90后,真正出生于90年以后的年轻人。而且,他们通过写公众号,或者是搞推销,组织活动等等,还真都搞的风生水起。

年轻人的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因此,我想也可以说这是一次盛会,一次经验交流会,一次走亲访友会,一次了解祖国,也了解自身的盛会。没有金刚钻儿,揽不了瓷器活儿。要么你能写,要么你能采,要么你能找钱,总之,媒体这一行儿,要做好了,不那么容易。一路上,我感觉我们也象是在长征,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经得住考验的。

中国故事如何国际表达?海外华媒共探路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行分论坛,“大变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分论坛议题之一。传媒业界知名学者及部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探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故事”对外讲述要“接地气”,才能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话语在不同场合与背景有不同的意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伟步说,讲述“中国故事”要“具体化、事件化、生活化、平民化”,要“沉下去,接地气,反映发生在当地主流社会中的华人故事、中国故事”。
  “中国从来不缺乏一流故事,缺少的是一流的讲法、写法和拍法。”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田惠明表示,记者需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建设,用受众“入脑入心”的语言发出报道。
  “同时要讲真话、实话。”田惠明认为,唯有此才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华文媒体应该向‘华人媒体’转型。”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执行总裁张翀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破圈”,华文媒体的语言载体不应只是华文。“我们专门成立了缅语编辑部,用当地语言生产新闻内容。”
  “同时要注重读者在留言区的评论。”他说,通过新媒体加强与读者在评论中的深度互动,效果往往好于“一味灌输”。
  结合自己的办报经历,年过八旬的《印尼新报》总编辑李卓辉建议,华文媒体应深入底层,通过双语介绍,加强国家和区域间人文交流。
  菲律宾华商纵横传媒总裁黄栋星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对促进中菲关系至关重要。在他看来,菲律宾华文媒体要善用已被菲律宾政府定为公共假日的春节做文章,多方位、更全面地传播中华文化。
  “对海外华文媒体而言,讲述‘中国故事’一要有能力讲,二要探索如何讲。”加拿大《社区报》社长龙牧华表示,媒体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延展新闻报道角度。
  张翀也认为,华文媒体首先要壮大自身平台,通过多渠道打造自身媒体公信力,然后才可能向受众传递有说服力的内容。
  与此同时,多位华媒人士表示,讲述“中国故事”既要立足当地主流,也要多回祖(籍)国走动。
  黄栋星认为,菲律宾华文媒体扎根已久,与当地主流媒体关系融洽,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将报道翻译成英语或菲语,在菲主流媒体传播。
  结合自身经验,李卓辉建议印尼华文媒体携手主流社群,开展中印尼友好项目;同时,加强与中国人文交流,以新媒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华文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 中新社

《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在华媒论坛期间发布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10月13日报道: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从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格局特征、地域特性、平台特性、难点及策略等方面展开梳理,综合大数据手段、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当下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指出,华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华文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变化。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1996-2005年的萌芽期、2006-2011年的发展期、2012-2016年的成型期、2017-2019年的稳定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平台传播格局正逐渐发挥优势,体现出广阔而深远的传播潜力。
  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展开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其业务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台布局、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管理上。各大洲特性明显,各有其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例如,亚洲地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其中Facebook传播率最为显著;欧洲地区平台投入结构待调整,微信平台最稳定且体现出数量优势;美洲地区新媒体平台布局较为完善,但需克服发布疲态;大洋洲地区华文媒体粉丝数量涨幅突出,发布与互动均较稳定;非洲地区华文媒体体量有待增长,微信是其传播的主力军。
  报告认为,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科技、社会共同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华人群体的共同选择。但媒体融合发展尚无一成不变的成熟模式,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对此,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观念上应积极主动,全面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竞争,海外华文媒体应提高竞争意识;二是业务上应重建标准,充分发掘各渠道的传播潜力;三是经营上应灵活开放,紧跟用户特征调整发展战略。(完)   

来源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