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外媒体,丝绸之路经济带,陈雪霏

中外媒体“走进新疆”系列报道(十六)–喀纳斯乡村旅游合作社-扎拉特民俗合作社的风土人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30日和8月31日,中外媒体走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采访团采访了喀纳斯乡村旅游合作社和禾木村。

走进扎拉特民俗合作社,一位穿着深红色蒙古袍的导游出来迎接大家。她的汉语很标准也很好听。她说,这里是我们图瓦人的家。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只,全国也只有2000人,而在这里居住了1400多人。这里对面就是小学,中学需要到县城里去住校。

 

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外面一个交叉的大牌子是两只超大号的滑雪板,而且是带着羊皮和牛皮的。

她带领大家首先进入一个图瓦人的婚房,这里的一切都是图瓦人自己做的。床上有被褥和枕头,地上有可以前后撼动的摇椅。桌子上铺着羊羔皮,白白的,非常好看。

然后,我们又进了他们的博物馆,里边珍藏了珍贵的照片,有早起解放军给当地人治病的照片,也有1958年图瓦人到北京参加滑雪比赛队员的照片。

还有各种图瓦人使用的工具。

他们的皮衣,木勺子,带皮毛的滑雪板都在展出之列。导游解释说,用这种滑雪板,上坡防止下滑,下坡可以滑得更快。

在隔壁是一个酿制奶酒的地方。一个大木桶里边装满了牛奶,但上面却放凉水,人们不停搅水,经过一定时间,酒就自动从一个小龙头流出来,流到水壶里。这种奶酒喝起来没有酒味儿,但有一股奶香。导游小姐说,这种酒打腿不打脑子,就是说脑子是清醒的,但是喝多了,腿就软了,需要睡很长时间的觉才能醒来。后发劲。

导游说,这里的房子都是木制的,不用钉子,木头缝里放上苔藓,是保温的好材料,冬天萎缩保温,夏天可以长出来。真是图瓦人的创新和秘方。

院子里格桑花开得鲜艳。周围的皇冠花也是格外的黄,仿佛是古代帝王皇冠上的花环。高贵而鲜艳。这里空气新鲜,天更蓝,云更白。这天真是一个好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走进蒙古包,听一曲蒙古人的呼麦和优美的长调,再喝上一杯图瓦人的奶酒,真是太美了。

导游小姐介绍说,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因此,在墙上还挂着他的画像。她特意强调,千万别把他当成诸葛亮。逗得大家一阵笑声。她说,我们是图瓦人,讲的语言是突厥语系,但是,他们的历史没有用文字记载。历史都是代代口传下来的。有人说他们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但大家只要记住他们是蒙古族的图瓦人,相信藏传佛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行了。笔者在此再次深感惊讶,中国的少数民族居然还有这么少的人,但日子还过的这么好。

当地有一种植物,长得象玉米节一样,一掰就可以掰断,但这却可以成为乐器。当地的小伙子真的为大家表演了这种乐器。

掌声过后,又来三个小伙子给大家表演优美的蒙古族,图瓦族的歌曲,非常优美动听。他们也不乏幽默感。

从这里出来,看到附近有很多农家乐,都非常有特色,都是木制的,都是原生态。晚上抵达禾木山庄,以为是到了瑞典的某个小镇。这里都是木制房子,百花争艳,生物多样性极好。

在这里睡上一晚,感觉仿佛隔世。寂静的夜晚,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天,天气就没有那么晴朗了,一出来就开始下雨。人们经过黑龙江省援建的桥,穿过树林,来到哈登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禾木村的全部村貌。透过云雾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小房子均匀地遍布在山间。那么和谐,那么宁静。这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图瓦人靠旅游和畜牧业,和政府的补贴,可以达到每人年均收入六万元。在当地应该说是非常好了。一切都是天然的。

在这里还碰上来这里照结婚照的蒙古族男女。他们不是到照相馆去照相,而是照相馆的人陪他们来这里专门为他们照草原上新郎牵着马,新娘带上所有的行头骑马的结婚照,真是一种特殊的浪漫!

喀纳斯,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最后的晚餐

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最后的晚餐。记者们围着一个大圆桌坐下,迫不及待地把一切端上来的食品吃个精光。好在好吃的食品不停地被端上来,慢慢地,大圆桌就摆满了菜。

当大家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建议大家畅所欲言,既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可以说说心里话。目的是通过此次采访活动,大家能够增进对新疆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增进互相的了解。

陈雪霏首先带头为大家唱了一曲《青藏高原》,抛砖引玉。随后,阿富汗记者,埃及记者,土耳其记者,巴基斯坦记者,印度记者,孟加拉记者纷纷一展歌喉。孟加拉记者几乎是很专业的水平。印度尼西亚记者也表演了一曲。

然后,吉尔吉斯斯坦记者,乌兹别克斯坦记者,马来西亚记者和新疆新闻部的同志们一起表演了舞蹈。人们在表演之前也都对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人们可以通过歌曲和音乐感觉到其实亚洲人民是一家。中亚和南亚人的语言,音乐几乎都是可以互通的。虽然我们是在不同的国家,但是文化都很相似,“一带一路”战略必然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笔者相信,如果亚洲人民可以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世界就会更加和平,经济就能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顿晚餐,让记者终生难忘。

今日头条:在新疆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发天山网报道:

引言:8月24日至8月3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活动在新疆展开。来自中国、瑞典、比利时、日本、印度、阿富汗、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30余家媒体编辑、记者们深入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阿勒泰地区等地参观采访。

中欧班列、数字信息、民族团结、民俗文化、扶贫攻坚、荒山戈壁绿化、旅游景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疆,给中外媒体的记者、编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大家真正了解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

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与即将出发的一列中欧班列合影。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摄影报道)“没来之前,我认为新疆非常神秘,有歌舞、沙漠,但比较落后,这次来了新疆,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以往我对新疆的认识。”来自瑞典的北欧绿色邮报网总编陈雪霏毫不掩饰此次新疆之行带给她的震撼。

陈雪霏说,很多瑞典人对新疆的了解还停留在当年斯文·赫定带给大家的印象,“如果我通过报道告诉他们,新疆的乳品企业引进了瑞典的设备和技术,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惊讶。”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有着非常好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相信未来一定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陈雪霏说。

大巴扎的热闹、民族团结大院里的和谐、软件园里的高科技、五彩滩的神奇、喀纳斯的美轮美奂……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不仅让包括陈雪霏在内的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采访团的记者们了解了新疆,更让大家从新疆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

快速发展的新疆令人震撼

8月25日,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今年第654列中欧班列满载着41箱货物,缓缓出发,一路向西,前往欧洲。

这看似很平常的一趟中欧班列,因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的到来而备受瞩目。

自2011年3月开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

“今天,我在现场见证了中国和欧洲的连接,中欧班列也途径比利时,这种感觉很棒。”比利时《回声报》专栏作者布鲁诺·科尔曼难掩激动,“近年来,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经济方面。”

在1893年出版的《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中,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想象出一列从欧洲边疆开往中国北京的火车。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如今,曾经的科幻早已成为现实。“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新疆乃至中国的发展,也给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带来机遇。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衢之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疆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全面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此次深入采访,采访团的中外媒体记者们亲身感受到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实力所在。

吉尔吉斯斯坦吉卡巴尔国家通讯社记者卡克彻克耶娃·达莱说:“现在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疆正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全方位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果,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新疆的无限魅力。”

阿富汗托罗新闻执行制片人纳吉布·阿希尔说,阿富汗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也很关心“一带一路”倡议到底能给人民带来多少红利。

“我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贸合作,更多是关于民心相通的倡议,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巴基斯坦《每日邮报》主编马克东·巴巴尔说,“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巴经济走廊是最成功、最具活力的,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让更多当地人来到中国,他们的第一站就是新疆,新疆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

和谐美丽的新疆令人向往

品尝百家宴、与社区各族居民共舞……8月26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七道湾片区管委会新兴社区乌化小区民族团结大院,采访团的中外媒体记者们与各族居民一起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百家宴联谊活动,感受新疆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欢乐。

阿富汗托罗新闻执行制片人纳吉尔·阿希尔被这一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与社区各族居民一起跳起了麦西热甫。

“感觉我融入到了里面,幸福感非常强,这里的居民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相处,交往交流交融,我也看到了不同民族间彼此的信任、融合,很温馨。”纳吉尔·阿希尔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采访团的中外媒体记者们先后在昌吉小吃街、新疆国际大巴扎、喀纳斯景区图瓦村落感受了新疆多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我看好新疆的旅游,这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这些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日本NHK国际部副部长大山吉弘说。

印度尼西亚印尼NET电视台记者贾鲁·拉赫玛·达纳尔·哈迪在参观完喀纳斯湖后表示,虽然印度尼西亚也有很多湖泊,但被雪山围绕、周围森林密布的喀纳斯湖依然让人感觉特别、很美。

“喀纳斯景区‘一方净土’的定位非常棒,景区的开发比较成熟,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应该进一步加强景区的宣传,力求景区细节上进一步优化。”陈雪霏说,喀纳斯的景色和北欧的风光很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埃及金字塔报门户网站外事记者马哈茂德·萨德·迪亚卜在参观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戈宝红麻基地后,感慨地说:“将荒漠改造成绿洲,既能带来丰厚的收益,也能为当地百姓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在埃及农业方面也有类似的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埃及和中国可以在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帮助。”

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的记者与民族团结大院的居民合影。

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的外媒记者在阿勒泰市将军山观景台采访荒山绿化。

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在新疆软件园采访。

中外媒体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团的一名记者在昌吉小吃街采访拍摄。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