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大师,萧红,林徽因

为什么他们是大师而以后再无大师?

北欧绿色邮报网观点  评论员陈雪霏

看到《史海钩沉》一篇文章《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让我浮想联翩。只因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说,他觉得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应该是民国初期,甚至更早的10多年,中国的氛围非常好。联想这些大师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李大钊、蔡元培、秋瑾、冰心、张爱玲等。也从课外书啊上了解到辜鸿铭、朱光潜、林白水、刘半农、王国维、李叔同、萧红、林徽因、陆小曼、黄侃等。还有许多知晓大名但不够熟悉的名人们。

若无知识分子,历史的星空将会黯然;若无知识分子,我国文明不会源远流长;若无知识分子,我们的生活也会少了许多趣味。无论在春秋战国,还是魏晋唐宋,抑或近代今日,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让我们走近他们,通过他们汲取精神财富!那么,为什么他们就给人那么印象深刻呢?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时候。这些人大部分人都是首批或比较早的出国的那批人。就像钱钟书的围城里边的人物,那在当时也都是富家自己,高官子弟,家里如果没几个钱,没有一点而眼光,怎么会送孩子去出国留学呢?

这些人大多在国内也受过国内国学的教育,本来就是大家闺秀或者是开明人士的公子哥,在当时就是开明开放。这样,比较早地经历东西方文化科技的碰撞,引发了思考。引发了浪漫,引发了无数国人不曾有过的经历。

这种东西方差异和碰撞撞出来的精神也是凤毛麟角。而中国正在经历的也是从封建专制社会,走向共和。人们怀揣着伟大的理想。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看到了问题,看到了机会。而那时的领导人也都是高屋建瓴的精英。

人才凤毛麟角,因此也得到了特殊的机遇。因此,都开创了很多史无前例的知识和财富。那么,为什么后来就没有大师了呢?因为后来就发生了很多不待见大师的事情,因此,出现了断层。这种断层其实需要一段时间去弥补。

现在,其实博士硕士也是不计其数,但是,能够用全面的观点开看问题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世界在发展,我们的人口在增加。其实人均资源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想想4亿人口的时候,人有多少资源,14亿,人有多少资源。因此,到处人满为患是正常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去三十年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甚至产生了溢出效应。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也出现了不少精英人才,但是,给人的印象却不如前辈那样凤毛麟角。或者说,如今人们也不叫大师了,都叫大咖,估计是喝咖啡喝得比较多,也许现在的精英需要等待下一代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