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崔爱民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典《聚焦中国》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0月8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典《聚焦中国》杂志2023年秋季刊发表题为《见证半个世纪中瑞经贸互利友好合作》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Image
Image

去年10月,我在使馆第一次见到彭皮诺·可可扎先生。他告诉我,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令当时少年的他对中国这一富饶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使他萌生了到中国看一看的决心。1966年他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启了连续55年到访中国参加100余届广交会的神奇之旅,成为广交会的“头号粉丝”。在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可可扎以参加广交会为契机赴中国各地游历,去过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从而发自内心地了解、热爱中国。他深情地说,“我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也喜爱中国充满魅力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热辣的川菜。我将中国的商品带到瑞典,同时也把友谊和爱带给中国。”2009年,可可扎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今年3月,他被授予“广东省友谊奖”。一、“改革开放改变了广交会、改变了中国”
在可可扎1961年在林雪平创办的Inter Agenturer公司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通过广交会从中国进口的4000多种商品,文具、玩具、家居用品、陶瓷、玻璃制品……样式精美,琳琅满目。可可扎以意大利人式的热情,娓娓讲述他的人生故事。可可扎今年84岁,1939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附近的一个村庄。二战后意大利一片萧条,为了生存他17岁时独自来到瑞典,20岁时开始工作,在一个物流公司当搬运工。22岁时可可扎成立了Inter Agenturer贸易公司。1966年,27岁的他在报纸上读到了广交会的消息,萌生了去中国参加广交会的决心,之后便开启了长逾半个世纪的广交会之旅,当起了采购中国商品出口瑞典的“搬运工”。

和其他客商不同的是,可可扎每次参加完广交会之后,都会再抽上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拜访合作伙伴,寻找新客户,顺便在各地游览。经历过55年与中国的亲密接触,可可扎的足迹踏遍中国各地。可可扎十多年前出版的《Mitt Livs Resa》(我的旅游生涯)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来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包括数十张他历年在中国各地拍的照片,从1972年在插满红旗的广州宾馆的留影,到2005年在拉萨八廊街与朝圣少年的合影,以及在第90届、100届和110届广交会上与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大合照。对于广交会、对于中国,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改变了广交会,改变了中国。这一切都要感谢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可可扎清晰地记得1966年第一次去中国参加广交会的情形。“我拖着沉甸甸的行李从香港入境,乘火车、汽车辗转一天之后才能到达展馆。当时广州的交通、住宿、饮食、卫生条件都很艰苦。那时饭店很少,菜品和服务质量很差,尤其是洗手间。当时广州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东方宾馆,是广交会的指定酒店,就在展馆对面,但是年年爆满,非常难订。许多外国客商只能住其他宾馆,条件就要差很多。”

当年广交会的规模远远小于现在。可可扎回忆,“早年间广交会的规模、展品和客商远远少于现在。只有国有企业能参展,商品只有现货且数量有限,外国客商需早早在展馆外排队,一拥而入抢购有限的商品。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给定的,而且不能讲价”。头几次参加广交会,可可扎主要采购了热水壶、铅笔、笔记本、玩具、陶瓷和玻璃制品。虽然当年广交会的规模与现在不能相比,但它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国际贸易展会,1966年至1977年,广交会出口成交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1.53%,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感谢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12月,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此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可可扎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特别是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得非常快,高铁又快捷又舒适,超过了瑞典。20年前中国只有700-800万中等收入人口,而现在有4亿。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廉价,现在是优质。”
改革开放也为广交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参展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佳,服务越来越好,广交会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从海珠桥边1.8万平方米的小馆到琶洲塔下1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从13家参展商到2.5万家外贸企业,从1223位采购商、1754万美元成交额到20万采购商、300亿美元成交额,从国有外贸公司“一统天下”到国有、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百花齐放”,从廉价初级产品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产品,从单向出口平台到进出口结合的双向交易平台,从以港澳等亚洲地区为主到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66年变迁,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可以说,一部广交会的发展史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广交会为中国改革发展、产业升级、建设贸易强国、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瑞经贸互利友好合作成果丰硕
中瑞两国商贸往来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中国的丝绸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瑞典。1739年,瑞典东印度公司运营的“哥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将瑞典的黑铅、粗绒等销往中国,而后满载瓷器、茶叶、香料和丝绸返回瑞典。直到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共132次往返中国,一艘船创造的经济效益一度占到瑞典全年GDP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瑞典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改革开放后,瑞典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许许多多像可可扎先生一样的友华商人参与到了两国贸易合作之中,把无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带入广大瑞典家庭,惠及瑞典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还是以广交会为例,疫情之前每届广交会有几百位瑞典采购商参加,他们主要采购产品类别为电子及家电、家具装饰品、纺织服装、车辆及配件和五金工具,反映了瑞典消费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据中方统计,2022年中瑞双边货物贸易总额206亿美元,机电、车辆及零部件、药品、仪器和家具是最主要的贸易品类。2022年,瑞对华投资5.4亿美元,中国对瑞投资10.5亿美元,同比增幅均在80%左右。截至2023年5月底,瑞典累计对华投资66.7亿美元,中国累计对瑞投资达184.2亿美元。最近几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双边合作新亮点,不少中国新能源企业赴瑞典投资设厂,名爵、小鹏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瑞典市场,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建立重卡基地,ABB在上海设立机器人工厂,中瑞合作开发烟台等生态城。我们高兴地看到,中瑞两国之间传统友谊深厚,合作基础扎实,双方企业在互利友好合作中充分受益,为丰富和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两国务实合作前景可期

我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以来,走访了不少瑞典企业,会见了不少企业家,深切感受到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我们两国的经济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注重高质量发展,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拥护经济全球化。其次,中瑞两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庞大,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齐全,基础设施条件完备,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为瑞典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瑞典具有创新优势,在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理念,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因此,两国发展需求高度互补,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是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则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目的地,超过1万家瑞典企业开展对华贸易,500多家瑞典企业在华经营。中国市场没有亏待瑞典企业,长期以来瑞典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的回报率远超其他市场。根据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和中国瑞典商会的数据,即便是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61%的在华瑞企2022年实现盈利,65%预计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瑞企普遍看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经济增长潜力。

发展是共荣的,合作是相互的。中国有句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可扎也说,“我希望西方国家的人能多到中国看一看,多和中国人民交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转变对华态度。”我们非常期待瑞典的朋友们多到中国走一走,实地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我们更欢迎大家像可可扎那样投身对华经贸务实合作,见证、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的发展,共创中瑞经贸合作的美好未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真实的新疆,美好的家园》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2023年9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网络媒体《新闻之声》(NewsVoice)发表署名文章《真实的新疆,美好的家园》,全文如下:

历史上,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见证了东西方的互通有无、互学互鉴,留下了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篇章。现在,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天山南北稳定祥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这片热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处处都有说不完的幸福故事,每一位去过新疆的朋友都会由衷地赞叹,新疆是个好地方!

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炮制散布了大量涉疆虚假信息,企图蒙骗国际社会、遏制新疆发展。考虑到去过新疆的瑞典老百姓很少,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误导,我深感有必要通过一些故事为瑞典朋友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

“物阜民丰,生齿日繁”

在中国,我们把14亿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底,新疆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过去60多年来,中国新疆地区人口总量增长了4倍,总人口逾2585万,人均预期寿命从30岁提高到72岁。维吾尔族人口总量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4.96%,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77.85%。新疆的人口发展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缩影,也是新疆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在事实真相面前,“种族灭绝”这样的弥天大谎终将不攻自破。

“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在新疆,促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新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均受法律保护,劳动就业完全自由,劳动权益依法得到保障。截至2020年,新疆劳动就业总人数达1356万人,基本实现了城乡有劳动能力的人全就业。近十年,新疆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921元增长至3764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94元增长至15575元。新疆各族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新疆博州博乐市有一位“种棉好手”牙里买买提·阿布都热合曼,他家中150公顷的棉花种植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棉花平均亩产量的提高带来了更多收入,也为乡亲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和稳定的薪资。类似的故事还有千千万,新疆各族群众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在阳光下体面劳动,所谓新疆“强迫劳动”的说法荒谬无知,根本无法捆绑新疆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

“摆脱束缚,重获新生”

涉疆问题的本质是反暴恐、去极端化、反分裂问题,而不是所谓民族、宗教、人权问题。曾有一段时间,暴恐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几千起恐怖事件,造成数千名无辜民众伤亡,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为了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安全,新疆既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又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教育挽救受到极端思潮侵蚀的人员,从源头上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目前,教培学员已全部结业并实现稳定就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一位名叫木拉提·艾尔肯的学员讲道,自己曾感染关于“圣战”的宗教极端思想,后在家人劝说下到教培中心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和去极端化等内容,不仅摆脱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束缚,还掌握了就业技能。现在,他和家人在喀什过上了幸福生活。实践证明,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新疆依法开展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有益探索,不容抹黑和污蔑。

“宗教和睦,文化共存”

在新疆,公民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何种宗教及教派均享受完全的自由。宗教人士受人尊敬,清真寺条件越来越好,展现出宗教和谐的良好风貌。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伊玛目木哈提热木·西日甫说,寺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的各类宗教书籍可供信教群众随时取阅,一些在疆旅居的外国穆斯林也常去做礼拜。在新疆,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等民族传统文艺活动广泛开展。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宗教迫害”“文化灭绝”等谬论只为“妖魔化”新疆形象,遏制新疆发展,绝不会得逞。

“开放大门,拥抱世界”

古时的商贾驼铃早已化作中欧班列的鸣笛,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一路向西;大漠古道也都变身纵横交错的公路,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条条密密麻麻的轨道,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一座座相继落户的企业,都在诉说新疆发展自身、拥抱世界的故事。目前,新疆已与19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3.2%。境外投资企业600余家,一批本土企业加快“走出去”。去年9月,以“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新疆成功举办,共签订合作项目448个、金额1.1713万亿元,为历届博览会之最,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百闻不如一见,公道自在人心。”近年来,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0多位专家学者、记者、外交官、宗教界人士等参访新疆,亲眼见证了新疆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新疆的大门是敞开的,2500多万天山儿女真诚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各国朋友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信仰自由、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与瑞典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座谈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8月25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赴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绿色创新园调研,与瑞典孵化器科技园协会(Green Innovation Park Uppsala)及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座谈。

崔大使表示,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商品贸易大国,而且已成为世界创新型国家。加强创新合作有利于双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瑞典企业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色农业、新能源、智慧生活等领域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希望双方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园区人员交流和产业对接,推动务实互利合作。

参加座谈的企业介绍了各自情况,赞叹中国的发展,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中瑞绿色科技和产业合作,以科技造福人类社会。

崔大使一行还参观了瑞典绿创公司智能种植实验室。

图文来自使馆网站。

崔爱民大使发表署名文章畅谈中瑞关系

2023年8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新日报》网站发表署名文章《让文明交流互鉴为中瑞关系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全文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a9xpcpTP1wDj9e6BkHzOWw

2023年8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新日报》网站发表署名文章《让文明交流互鉴为中瑞关系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全文如下:

让我们望向1739年的大洋。深蓝的海水翻滚着汹涌的雪白浪花,一艘宏伟的木质帆船——“哥德堡号”鼓风而行,纵跨大西洋,横渡印度洋,稳稳地驶向中国广州。

2005年,“哥德堡号”仿古船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再度远航中国,开启了“追逐太阳的航程”。广州复停泊,再顾重千金。“哥德堡号”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们传唱。6月,我在哥德堡建城400周年庆祝活动中再次听到了它的故事:当年它满载中国丝绸、茶叶、瓷器而归,用换取的资本建造炼铁厂、医院和造船业,哥德堡自此成为充满生机和繁荣的贸易城市,中国和瑞典这两个远隔重洋的国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哥德堡号”的航行勾勒了中瑞18世纪经贸合作的雏形,不仅拉开了两国交往的序幕,更用航线联结起了东西方文明。值得一提的是,沉睡水底的密封罐装茶叶在跨越几个世纪被打捞上来后仍有茶香,还能饮用,似乎预示着中瑞双边交流与互利合作也将随着日久岁深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两百多年前,中国商品给瑞典留下了东方文明的初印象。今天,中瑞经贸往来正为两国交流互鉴书写新的篇章。中瑞互为彼此在亚洲和北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两国企业分别在中国和瑞典投资兴业。在中国,各行各业都不乏瑞典企业的身影,最受瞩目的当属宜家家居。北欧美学创造出的优秀产品和经济、简洁、平衡的生活理念,为中国老百姓打开了透视瑞典文化的窗口:人们了解了浅色家居是心态阳光的瑞典人在无尽冬夜中创造的些许光亮,原木制品是讲究“lagom”的瑞典人对森林和大自然的无声告白,组装图解是重视家庭的瑞典人最为珍视的快乐时光。

如果说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通过经贸联通促进了文明交流,那么语言、文化、音乐、体育等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承担着独特使命。无论是开创性研究汉语音韵学、为世界汉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本汉先生,还是不遗余力翻译推广中国文学的马悦然先生,亦或是我到任以来遇到的那么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瑞典朋友,他们通过学习、研究中文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引导更多身边人正确客观认识中国,直接促进了中瑞人文交流和两国关系发展。在中国,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收录了瑞典作家拉格洛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节选片段,小学生们在书中领略了瑞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貌,早早地便在心中埋下中瑞友好的种子。此外,瑞典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球迷的老朋友“老瓦”,电影演员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以及至今还拥有众多中国歌迷的ABBA乐队等,都为中瑞交流互鉴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瑞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各种新的形式呈现。2010年,穿越千年、跨域万里而来的“中国兵马俑展”让瑞典朋友们足不出国便近距离了解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瑞顶尖卫生专家成立联合科研小组,在诊断、治疗、疫苗等多个重要领域取得显著合作成果,为人类共同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今年4月,“文化之夜2023”向公众开放了包括中国文化中心在内的200家文化场所,数百场文化活动惹人争相前往,各国历史、文化、科技、艺术迸发出璀璨火花。作为文明对话的直接结果,人们通过接触而增加了解,通过了解促进理解,通过理解共商合作。

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早已书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构成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在为中瑞关系发展提供深层滋养,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当前,全球面临很多共同挑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各国在知识、经验及文化等领域交流互鉴,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和瑞典虽相距遥远,但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哥德堡号”代表的友谊传统,从两国人民的福祉出发,促进中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进一步拓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媒体、智库等各领域合作,同时争取多为两国青年沟通对话创造机会,让两国人民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让中瑞关系从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更多养分,共同为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有关华文媒体负责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7月25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有关华文媒体负责人。

崔大使介绍了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表示瑞典华文媒体长期以来为推动双边务实合作、增进中瑞人民友好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纽带和桥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希望有关媒体秉持专业精神,合法依规经营,打造有品质、有担当、有特色的媒体品牌,多讲中瑞合作与友好的鲜活故事,为推动中瑞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

有关媒体负责人感谢使馆的关心和鼓励,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积极服务华人社区,为宣传中瑞友好、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贡献力量。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参访瑞典斯凯孚集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7月13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参访瑞典斯凯孚集团,与集团总裁古斯塔夫松就加强制造业领域合作交换意见。

崔大使称赞斯凯孚深耕中国市场百余年,积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崔大使表示,中国正全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端轴承产品需求旺盛。双方产业结构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希望集团充分发挥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共赢。大使馆愿为集团在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古斯塔夫松介绍了集团业务发展及在华投资情况,表示中国是斯凯孚重要的海外市场和技术研发伙伴。集团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将进一步加大对华合作力度。

崔大使一行参观了斯凯孚轴承生产车间。

来源:中国驻瑞典使馆

编辑 鹏程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参访瑞典沃尔沃汽车集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7月13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参观沃尔沃汽车总装车间,并与集团总裁骆文襟就加强中瑞汽车领域合作交换意见。

崔大使表示,沃尔沃汽车是中瑞汽车领域合作的典范,双方管理架构独立、研发成果共享的合作经验对于两国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继续加强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发出更多更好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骆文襟介绍了集团发展和同中方伙伴合作情况,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与中方合作提升了自身整体竞争力,表示集团将不断深化对华合作力度,努力取得更多互利共赢的硕果。

崔大使一行还参观了吉利欧洲创新中心。

来源 使馆网站。责任编辑 鹏程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看望瑞典科学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7月21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专程前往乌普萨拉市看望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杨克里斯特·杨森教授。

崔大使祝贺杨森教授85岁生日,称赞其在生物技术科研和产业化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感谢其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瑞科研合作和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欢迎其方便时再次访华。

杨克里斯特·杨森教授愉快地回忆起过去往事,表示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愿为两国友好和合作多做努力。

来源使馆网站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典“全球文明倡议的呼唤”网络研讨会上的致辞全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6月28日,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全球文明倡议的呼唤”网络研讨会,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发表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视频会议,就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主题同大家深入交流。首先,衷心感谢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BRIX)对活动的精心组织,感谢BRIX和各位嘉宾多年来致力于增进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期待各位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对上述主题继续分享真知灼见。下面,我愿就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一、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冷战思维再度回潮,地缘政治泛意识形态化大行其道。“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各国是走向冲突对抗还是共同繁荣,历史是倒退还是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习近平主席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中方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给出的最新中国答案,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提供更多思想指引和启迪。倡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高度关注与热烈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

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充分借鉴人类文明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理念。携手解决好攸关世界未来和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和多种宗教,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承、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不存在优劣之别、高下之分,不同文明之间更不应该存在歧视、敌视和冲突。正是因为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各种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和多元文明的共同哺育。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注重文明交流、互鉴和包容,才能实现文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鼓吹文明优越、制造隔阂与冲突,搞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纵使一时占了上风,也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客观存在共同利益,必然要求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长期追求的价值理想和当下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是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的“共同语言”。当前,个别国家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编织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甚至出于一已私利以“去风险”为借口在世界上制造分裂和对抗,这种行为必须受到摒弃和抵制。中国将继续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断努力,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源泉。唯有重视历史传承和发展,才能使文明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虽然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重视文明传承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也必然能走好自己的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全面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在人类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中国有句古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人类和合共生的基础。古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就离不开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孔子的“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相比,人文交流合作具有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刻的特征,既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也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回潮作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遭遇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更加紧迫且必要。

二、全球文明倡议为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注入发展动力。10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世界平台。十年后,“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无疑给“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将使各国文化交流成果更加丰硕,将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通达之路、民心相通的文明和谐共存之路、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繁荣之路。通过互办艺术节、电影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架起了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友谊之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已发展成员单位539家,覆盖9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成果,不断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三、全球文明倡议将造福包括中瑞在内的世界各国。中瑞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280多年前,“哥德堡”号远航中国,开辟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不仅为本地区人民带来了繁荣和福祉,也为两国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基础。前不久,我受邀参加哥德堡建市400周年庆祝活动,主办方介绍哥德堡建市发展的历史经纬,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中国有关,这充分体现了中瑞两国友好交往合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回望历史,我们为双方真挚深厚的友谊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也应沿着前人选择的道路坚定前行。如今,中国是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双方经贸关系十分活跃,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我们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国家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积极支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中方倡议,不断提升中瑞务实合作水平,共同拓宽人类文明进步之路。

最后,我衷心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斯德哥尔摩市议会主席布莱尔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5月26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斯德哥尔摩市议会主席布莱尔,双方就深化地方交流合作交换了意见。

崔大使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绿色发展目标,表示两国经济发展方向相近,在绿色低碳等领域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崔大使赞赏斯德哥尔摩在绿色、文化、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充满活力,希望斯德哥尔摩市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双方人员交往与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布莱尔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绿色转型令人印象深刻,期待更多中国游客来斯德哥尔摩参观游览,希望瑞中两国企业在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造福子孙后代和全人类。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主席拉尔松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5月5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主席拉尔松,就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交换意见。

崔大使表示,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瑞两国拥有坚实合作基础,产业优势形成互补、合作发展前景广阔。希望瑞典企业抓住机遇,聚焦绿色低碳、老龄产业等领域,深化研发创新合作。欢迎委员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拓展合作空间。

拉尔松表示,瑞典企业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对双边经贸合作前景抱有信心。委员会将继续推动瑞典企业扩大对华合作,用好国际展会平台,促进瑞社会各界更加客观地认知中国。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主席拉尔松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外交部全球事务总司长丹菲尔特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4月2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外交部全球事务总司长丹菲尔特,双方就加强两国务实合作交换了意见。

崔大使表示,中瑞两国传统友谊深厚,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双方都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等领域发展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合作前景美好。中方愿同瑞方一道,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加强人员往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丹菲尔特总司长表示,中瑞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互利合作成果亮丽,愿同中方在贸易投资、应对气变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瑞中关系向前发展。双方还就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品茗迎春”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4月4日,驻瑞典使馆举行“品茗迎春”招待会,崔爱民大使出席并致辞。瑞典工商界、科技界、教育文化界等近百人参加。

崔大使在致辞中表示,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确定了中国今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擘画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大政方针。上个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两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将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转化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图,并为此设定了具体而务实的目标。中国的新目标、新举措将让中国发展呈现新面貌,也将为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新利好。

崔大使指出,中瑞两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建交以来各领域交流日益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都秉持多边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发展方向,中国是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则是中国在欧盟第十大贸易伙伴。中瑞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在生态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制造等领域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各具特色,人才济济,具有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丰富潜力。随着当前疫情逐步消退,中瑞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将迎来新机遇。相信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取得更多新的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崔大使最后表示,在经历寒冬之后,人们充满着对崭新未来的期待和喜悦。很高兴同大家一起品茗畅谈,感受春天的浓郁气息。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各界友人积极评价中国发展成就,表示对中瑞务实合作前景充满信心,将不断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来宾们一边品尝中国香茗,一边兴致勃勃观赏文艺节目和茶艺表演,现场气氛热烈、友好、欢快。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网站

崔爱民大使:中国的发展将给瑞典带来新机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3月24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今日工业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发展将给瑞典带来新机遇》,全文如下:

枝头的蓓蕾告诉我们,春天要来了。虽然现在还处于“冬春”,但世间万物都悄悄地在春日阳光中苏醒。随着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人们的工作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本月,中国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让国际社会再次读出中国发展蕴含的理性、韧性和确定性。中国两会在聚焦中国发展的同时,将为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将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既体现“量”的合理增长,也为“质”的有效提升留下更多空间,这预示新发展周期的开启。下一步,中国发展将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瑞典的创新能力稳居世界前列,科技发展水平先进,产业现代化程度高,正朝着完成气变目标而努力。中国新发展阶段将为瑞典企业和人才开展对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收获更大的成功。

第二,中国消费市场将释放更大能量。自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以来,中国消费市场回暖让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之光。近年来规模巨大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已使在华外资企业受惠匪浅。未来,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加之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瑞典的文化、创意、家居、时尚、食品、游戏、保健等产品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相信瑞典还有更多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创造的好产品,都可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绽放自己的独特魅力。

第三,中国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市场的增长潜力、政策利好和产业集群效应等因素,不断刺激外企增加在华投资,中国已成为外企投资最青睐的热土之一。下一步,中国将配套实施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等举措,使各国都受益于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制度红利。近年来,中瑞双向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22年,瑞典对华投资5.4亿美元,同比增长79.9%;中国对瑞投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75.9%。随着中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特性不断展现,相信中国市场将为包括瑞典在内的外资提供更稳的避风港和更强的动力源。

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来瑞典工作已一年有余,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瑞典,探索更多中瑞合作的机会,我参访了一些瑞典省份,走访了40多家瑞典企业,同数百名瑞各界人士交流。在寒冷的瑞典北部,无化石炼钢厂、新能源电池厂向我描绘瑞典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和中瑞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前景。在繁忙的哥德堡港,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向我讲述中瑞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对哥德堡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瑞典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长期在华投资经营,希望看到中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更多两国人民。中小企业CEO给我讲,同中国人谈生意很踏实,因为中国人非常务实,说得少、做得多,希望今后有机会和更多中国公司合作,互利共赢。

我很喜欢的一句瑞典谚语是“一只鸟在手,胜过十只在林中。”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抓住当下。对于中瑞关系来说,就是要在一切可以合作的领域推进合作,在一切可以共赢的方面做得更好。中国新发展的画卷已徐徐展开,欢迎瑞典各界朋友抓住机遇、分享红利,继续推动中瑞务实合作和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2月21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科技参赞丁明勤、商务参赞韩晓东等参加活动。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得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指出解振华特使参与了诸多气候变化行动,连续参加了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气候控制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可持续领域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振华特使发表视频获奖感言,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超乎想象。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中国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特使表示,自2007 年起,与团队、各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自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一直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愿意继续尽己所能,为所热爱的事业作出贡献。

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做贡献表示感谢。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GDP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2021年与2012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做出中国贡献。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由诺贝尔家族创立,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环境自然、清洁能源、绿色数字经济、长期低碳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通过授予可持续发展奖项,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技术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清洁与可再生技术的研究与改革,解决气候变化、现代社会资源短缺和浪费等问题。本年度的获奖者还有阳光七星投资集团共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吴征和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林·奥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