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八):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八):锡林郭勒草原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八):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锡林郭勒盟境内,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优良牧草占草群的50%,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草原类型复杂、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温带草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草原,更是京津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八):锡林郭勒草原

  天然草原分为五大类,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植被和其他草场类。

草甸草原主要集中分布在锡盟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以低山丘陵、高平原与宽谷平原地形为主,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段。

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锡盟中部,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主体,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可利用面积13400万亩,占全盟可利用草场的50.6%,地表水比较丰富,牧草质量好,优良牧草占50~60%。

荒漠草原位于锡盟西部,可利用面积4243万亩,占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9%,植被属旱生类型,植物群落主要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混生小半灌木与葱属植物,适宜饲养羊和骆驼。

沙地植被主要分布在锡盟的西部和中南部地区,植被是发育在纯沙性母质土壤上的植物群落的组合,沙生系列植物为沙地植被的主体,伴有大量榆、柳、桦等灌木、半灌木林,沙地植被可利用面积3591万亩,占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6%。主要畜种中地方优良品种有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白山羊和苏尼特双峰驼、乌珠穆沁马;培育新品种有内蒙古细毛羊、内蒙古绒山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引进品种有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肉牛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八):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

保护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乳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蒙古族摔跤表演精彩。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音乐:锡盟地区蒙古族传统音乐大体可分为宫廷音乐、宴歌、宗教音乐和长短调民歌四种类型。封建统治时期,锡盟地区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乐手和歌手,为其宴庆等活动服务。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过不少技艺高超的乐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苏、玛西巴图、萨仍格日勒、那·仁钦等。

1948年,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参加。其后,锡盟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歌唱家乡、歌唱劳动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额尔登格的《锡林河》、《那布其玛》、《象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乌珠穆沁妇女》、《美丽的乌珠穆沁》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剪羊毛》、《可爱的牛》、《猎人之歌》、《打更员的荣誉》、《挤奶姑娘》、《运盐队》、《老牧民的喜悦》、《小学的孩子们》、《战马》、《高日很郭勒》等优秀歌曲也深入千家万户。

八十年代以后,锡盟音乐、歌曲创作又出现新局面,许多音乐、歌曲不仅在全区、全国演出,有些节目还登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赴香港地区、东欧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演出。这一期间的优秀歌曲有《骏马赞》、《辽阔草原》、《吉祥的故乡》、《葡萄山》、《牧马姑娘》、《唱给故乡的歌》、《星星布满天空》、《牧民青年》、《母亲湖》、《吸引爱的草原》、《母亲的祝福》、《察哈尔故乡》等。仁钦那木吉拉、朝格吉勒图创作的歌曲《我的草原》、《母亲》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胡日查、孟克、赛音斯钦及云登等人在香港举行的“中华民族演唱会”等各种比赛中也纷纷获奖。

进入新千年以后,《摇篮曲》、《圣洁的祝福》等歌曲先后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在锡盟党委宣传部、盟文联组织的“歌颂锡林郭勒主题歌曲”征集、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了《锡林彩虹》、《锡林郭勒之歌》、《我的锡林郭勒》等一批好歌,宝音、那雪松、哈斯图雅、卫平、李慧兰、孙永斌等一批词曲作者脱颖而出。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舞蹈:自古以来,草原就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植根于丰厚的艺术土壤之中的民族舞蹈,经过锡盟几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不断推陈出新。

五六十年代,锡盟第一代舞蹈编导高太创作并作曲的女群舞《挤奶员》,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铜质奖章,《富饶的秋天》,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同一时期,还有《新年之嬉》、《嬉戏舞》等作品。

六十年代,哈斯额尔德尼创作的《草原民兵》获全区创作奖,《交军马》、《不朽的战士王杰》、《打草场上》、《乌珠穆沁青年》等一批新作相继先后问世。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八十年代,随着锡盟舞蹈创作队伍的壮大,新作不断涌现。如锡盟第二代舞蹈编导沙克德尔创作的《盛开吧,萨日纳》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男群舞《好比斯》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同年获全国比赛创作、表演两个三等奖,《铭心教诲》、《欢腾的锡林郭勒》、《穿蒙古靴的青年》被自治区评为优秀作品,群舞《马背儿女》代表蒙古族参加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展演获得成功;王托娅创作的《捣茶舞》获全国比赛二等奖、全区一等奖,她创作的《接羔舞》、《搓彩鬃》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区比赛中获优秀创作奖;长期工作在乌兰牧骑第一线的吉木斯创作的《嫁》、《骏驼赞》、《金镯》、《金马蹬》、《宴舞》等均获全区专业比赛创作奖;这一时期也有《钢托拉嘎》、《鹰》、《永恒的足迹》、《金嘎拉哈》、《神树》、《泉水长流》、《喜送光荣匾》等作品问世,大大丰富了锡盟的文艺舞台。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七):音乐舞蹈艺术

  九十年代,随着机制改革,锡盟文艺队伍也相继出现了个体艺校,个体演艺队伍应运而生,并活跃在文化市场上。如锡盟民族艺校诞生之后走出国内外,该校创办者达古拉创作的舞蹈《赛场风采》、《草原小银珠》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牧歌》、《嬉戏的牧童》、《乃依吉》、《圣洁的祝福》等少儿舞蹈,在三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中获金、银、铜奖,获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一等奖,代表内蒙古出访蒙古国慰问演出,参加了上海、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赴香港、澳门参加回归庆典的演出等,论文《蒙古族少儿舞蹈创作点滴》曾在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研讨会上获二等奖,论文《蒙古族舞蹈创作谈》在全国蒙古舞理论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蒙根珠拉服饰表演团在2004年全区蒙古族服饰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由沙克德尔执笔创作的2000年、2002年两届全盟那达慕的大型广场舞蹈——《腾飞的锡林郭勒》和《元都古韵》,受到盟委、行署表彰。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请看来自ICMU华媒人的详细报道。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礼俗: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牧民对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盛情款待。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自由用餐。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牧民互相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进包后盘腿坐在右边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嫁娶:在乌珠穆沁草原,牧民举办婚礼朴实、庄重、不送彩礼。可是,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很讲究。结婚这天,男方一早由新郎带领着接亲队伍出发,到达女方住处后,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三圈后下马,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双方互送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酒后接亲队伍簇拥着新郎,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启程,两支队伍一边奔驰,一边欢歌笑语,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新娘到后,让新娘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说男方有所怠慢,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缰,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打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时赠送牲畜。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付出的心血。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尽情歌唱。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六):传统的礼俗文化

  丧葬:北部牧区蒙古族葬礼极为简单,不设灵,无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不通知亲友,进行野葬。子孙在百天内,不剃发、不饮酒、不作乐,以示哀悼。在南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多实行土葬或火葬。举报评论 1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五):民族的传统生活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下面请看本网同行报道: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五):民族的传统生活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五):民族的传统生活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五):民族的传统生活

  居住: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一蒙古包。蒙古包大小不一,包内宽敞舒适,便于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随着定居和生活水平提高,蒙古包已退出主要地位,牧民已基本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五):民族的传统生活

  行运:牧民放牧和行路多是骑马。搬运货物,常用马或骆驼驮运,货物多时,用勒勒车拉运,现已基本用各种机动车拉运。

编辑 陈雪霏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下面请看本网同行记者报道: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迎宾: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约好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的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您要向主人问好“赛努”、“赛音白努”宾主相序而坐,对于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人在西侧,女在东侧)的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抓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接着在欢乐和笑声中开始敬酒,手捧哈达,托着银碗,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热闹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待客: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为客人充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食,让客人们吃一点儿),然后就开始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进行。敬酒间还要为客人们添酒。敬酒三杯后,再由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节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礼节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餐,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整羊宴,其次是羊背子宴。整羊宴就是用特制的大木盘或铜盘,盛上煮熟的羊心肝内脏,上面有规则地摆好带肉的两个肩胛骨;两个肱骨、两个髋骨、两个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上面放上羊背子;羊背子上再放好退净毛的熟羊头。

所有这些,包括一只羊的基本部分两个桡骨、短肋骨、胸叉、肝的尾状叶、下颌、(羊蹄等有不上席面的习惯),故称整羊宴。整羊上桌时,羊头要面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以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右侧切一条四指宽的肉,从左侧同样割下一条相互交换放置,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在盘内。

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君),大家才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部分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胸叉骨肉招待,从来不用桡骨、颈板骨招待客人,这些只给孩子们食用。煮肉汤中下米或面,作为宴席的收尾。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四):迎宾与待客礼仪

  饮食: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晚上吃手扒肉、面条、饺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以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颇有名声,正蓝旗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奶酒含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酸马奶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

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兔肉、旱獭肉。吃法有几十种,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羊背子、全羊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驼、熊掌、鹿尾、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不吃鱼,但这种习俗已逐渐改变。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二):锡林郭勒的历史由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此篇为报道二,以下是来自同行天南地北华媒人 的报道。

Image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Image

  名称由来: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原始社会时期: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

        古代时期: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州。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辽代时,锡林郭勒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

        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Image

锡林郭勒盟草原突厥石人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崇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察哈尔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Image

锡林郭勒盟草原人物雕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盟辖5旗。1950年,将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察哈尔盟。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1949年,将锡林郭勒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1963年,设立阿巴哈纳尔旗。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编辑 陈雪霏

美丽的锡林郭勒等你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以下是来自天南地北华媒人 的报道:

Image
   (【快讯】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联合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Image
  记者获悉,参加本次活动的近40位海外侨胞除了参加“海外侨胞故乡行-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启动仪式和参加隆重的“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外,将考察中蕴马产业集团、伊利集团、宏源集团等企业;参观锡林郭勒盟博物馆、贝子庙等;考察神华煤炭集团、大庄园生态牛羊肉产业示范园、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考察内蒙古顺鑫鑫源牧业有限公司;参访正蓝旗元上都博物馆并出席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最后到多伦县参观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

Image
  内蒙古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内蒙古侨联”)成立于1980年4月,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的由全区归侨侨眷组成的省一级人民团体,是中国侨联的地方组织,其根本宗旨是为侨服务。成立以来,内蒙古侨联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多年来,内蒙古侨联按照《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规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参与社会建设”六大职能,团结广大归侨侨眷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Image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部,地理上位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之间,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属于四大地理区划的西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基本属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全区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跨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四大水系。

Image
  锡林郭勒盟,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盟,以锡林浩特为主中心,二连浩特和多伦为副中心,以乌里雅斯太为东部重点节点,其他旗(区)政府所在地为骨干支撑。截至2020年5月,全盟辖2个市、9个旗、1个县、1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锡林郭勒盟市常住人口为1107075人。

Image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公里;西与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距北京直线距离460公里。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自治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2016年9月,锡林郭勒盟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2020年6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编辑 陈雪霏

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一):独具贯通欧亚、链接东西、北开南联的地缘优势

北欧绿色邮报网据锡林郭勒系列报道(一):独具贯通欧亚、链接东西、北开南联的地缘优势

天南地北华媒人 Yesterday

Image

  (海内外杂志社记者续炳义报道)为深入贯彻中国侨联“两个拓展”要求,充分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一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活动,期间将举办“拥抱草原”项目推介会等。

        本刊借此机会向全球推出系列报道,以提高锡林郭勒盟的国际知名度,助力推进锡林郭勒盟的快速发展,拉动锡林郭勒盟的经济前行,拓宽锡林郭勒盟的经济出海航道。

        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在内蒙古自治区侨联的带领下,愿意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建立命运共同体,砥砺前行、携手与共、共创明天。

Image

  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距首都北京640千米,距首府呼和浩特620千米,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冀经济圈最近的草原牧区。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之间。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总面积203000平方千米 ,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

Image

  截至2017年,锡林郭勒盟辖2市、9旗、1县、1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 ,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等23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区。2018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05.48万人。

Image

  锡盟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风沙大、少雨。春季多风易干旱,夏季温凉雨不均,秋季凉爽霜雪早,冬季漫长冰雪茫。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3℃间,北部中蒙边境地区和灰腾梁一带年平均气温0℃以下,10月平均气温-17℃以下,北部多在-20℃以下,部分地区日最低气温-40℃以下,局部地区-45℃以下。全年除7月份外,日最低气温均可出现0℃以下。